唐代继隋代之后,受到隋代的影响不少,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科举制度等,特别是运河的建设,唐代受隋代之赐匪浅。加上唐代雄才之主屡出,始有太宗,虽中经武韦之乱,然唐之国势日隆,以玄宗开元天宝之世,而达至顶峰。兹试比较唐太宗之贞观之治及唐玄宗之开元之治,以见两个盛世之同异。 首先从政权之获得而言,太宗与玄宗均经历不少险阻与挣札。太宗世民是高祖之第二子,以促成高祖起兵,及削平群雄之过程中,立下丰功伟绩;同时世民与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之冲突越来越大,至武德九年,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兄弟,然后才得登大宝,是为唐太宗,那年他才二十八岁。 至于玄宗,他与太平公主讨平韦后之乱,然后又诛除居心叵测的太平公主,有效才防治了唐室的女祸,然后在二十九岁那年即位。 由于太宗与玄宗之得位都不容易,均经过一番挣扎,且年轻即位,故在其即位之初,均能勤政爱民,励精图治,而奠下了日后治世之基础。 至于君主之才能和品德,太宗与玄宗均能勤政爱民。如太宗常以天子为民父母自警,留心地方的吏治等;他在即位初便以炀帝之荒*为戒,把大部分宫女释放出宫,务求君主能孜孜求治,使天下无事。太宗又力求节俭,例如他建造玉华宫,只在其所居主的地方用瓦覆盖,其余的都用茅草。太宗时常抱着民为邦本的思想去治国,反对君主的穷奢极侈,认为这样等于吃自己的肉来充腹,虽然会饱,但不免一死。 开元初期的玄宗励精图治不比太宗逊色。如他曾销毁金银器玩,以供国用;又把珠玉锦绣焚于殿前,以示检仆等,又不准天下再采珠玉,和织锦绣。可惜玄宗在开元末年便纵情酒色,宠幸杨贵妃,又过着极为奢侈的生活,而「从此君王不早朝」了。 在用人方面,太宗可谓以才任人,人才之多,史所罕见。如王珪对太宗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出将入相,资兼文武,臣不如靖;理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如如彦博;以诤谏为心,耻君不见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案太宗极能受惜人才,房谋杜断,相得益彰,即魏徵和王珪,本是太子旧人,太宗仍然吸纳引用而不见嫌弃,可见他用人虽才之态度兼收并蓄,成一代之治。 太宗在接纳谏言上,亦是难得的,最著名的谏官是魏徵,魏徵对太宗要求严格,期望太宗能有始有终,比隆尧舜。当魏徵死后,太宗说他丧失了一块宝贵的镜:「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又太宗在对高丽的战争失败而回后,又很想念魏徵,认为有他在的话,便一定没有这结果了。从纳谏的态度而言,前期的太宗是十分开明的,可谓千古难得,但太宗晚年,便变得不接受谏言了。 至于玄宗一朝,也有不少的贤臣辅政,较有名的是姚崇和宋璟。他们影响了玄宗,颇能纠正武则天以来的弊政。例如则天时为了专政,同时并设许多的宰相,玄宗时便恢复宰相的职能。开元中的名臣不少,还有卢怀慎,张九龄等。但玄宗晚年用人上颇有过失,如不学无术的李林甫和杨国忠专相位十几年,卒引致安史之乱。可见玄宗在用人上是有始无终的,比不上太宗。 在民生经济上,贞观之世继大乱之后,人口压力不力,地广人少,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相配合,为民制产,成为一代之美制。故贞观之世,经济之发展是健康向上的。 但玄宗之地,虽然物价平宜,但潜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最严重的是土地兼并和贫富悬殊,杜甫诗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又如<丽人行>深刻地揭露了杨氏之穷奢极侈,令人侧目。另外,户籍的紊乱失实也令赋税收入减少和不公平,富者越富,贫者越贫,严重的社会危机,一触即发。 太宗和玄宗之晚年均有过失。太宗尤受到嗣位问题之困扰,因为承干之太子地位不稳,并蓄意叛变,这事令太宗精神崩溃,几致自杀。及后立高宗李治为太子又受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几经挣扎,才定下太子之人选。但李治无甚才能,造成日后武后篡唐之恶果。 玄宗晚年故以女子致祸,杨贵妃既得玄宗之专宠,其兄杨国忠又掌宰相之位,无能而害材,激成安史之反叛。又在赴蜀途中,太子李亨私带部属至灵武,并自立为帝,几同政变,而玄宗回京后,又受到宦官李辅国之玩弄和压迫,可谓不得善终。
参考: 天之心
唔错!!有个人意见
引言: 贞观及开元之治,皆为中国史上两个辉煌的治世,而这两个治世,分别出现在唐太宗及唐玄宗执政的时期。由于这两个治世皆出现于唐代,而出现的时间亦非常相近,因此后人往往会把这两个治世加以比较。现在我们试就政治、经济及武功三方面比较一下唐代两个辉煌的治世。(引言空洞无物
何不略提两个治世的盛平情况) 正文: 在政治上,唐太宗及唐玄宗均能履行君主的职责,勤于政事,因而开创了治世。(怎证明两人均勤于政事)在用人方面,两位君主均能任贤纳谏,选贤任能。唐太宗知人善任,不计前嫌,任用王珪、魏徵为谏官,并鼓励进谏,减少施政失误,此外又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为宰相,李靖、李绩、尉迟敬德为武将。 而唐玄宗亦懂得任用人材,初有姚崇、宋璟,后有韩休、张九龄。在英明的君主及有才能的大臣互相努力之下,因而创造了两个太平盛世。 此外,唐太宗及唐玄宗均能整顿吏治。太宗时省并冗官,中央官员仅留643人,而且更亲选都督、刺史等地方官,此外,太宗更命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太宗询问政事得失,又派李靖为「黜陟大使」,巡察全国吏治,更设十道巡察使,巡察州府。 而玄宗亦致力澄清吏治,他大量裁撤冗官,如武后时的斜封官,另外,他亦严格执行官吏考选,将有才识的京官外调地方,又把具政绩的地方官调京任用,因而沟通了中央及地方的政情。而玄宗亦积极纠正官员的气节,如罢免崔日用、刘幽求等无节气的官员。在两位君主的努力下,贞观与开元年间,吏治澄明,为开创治世奠下有利的基石。 在文教方面,两位君主均大力提倡文教,如唐太宗设立文学馆及弘文馆,与朝臣商讨治道,又搜求遗书,大兴国学,又修订《五经定本》及《五经正义》,统一经学。而玄宗对提倡文教亦不遗余力,如招揽学者入宫侍读,又置集贤院与大臣论政,蒐求遗籍,重修五礼六典。在太宗与玄宗的努力下,使贞观与开元期间文教大盛。而在唐太宗时,四夷君长更遣子弟来华留学,使学术大盛。 正反立论: 虽然太宗及玄宗在政治上实行了许多相同的措施,而且亦同样创造了一代的治世,但在制度方面,太宗与玄宗的措施却略有不同。太宗主要为确立制度,而玄宗则为改变制度。唐太宗即位时,正值初唐时期,百废待兴,因此太宗便积极确立各种制度,以整顿国家,在中央方面,太宗确立了三省制,使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既可分工协作,又能互相制衡,另外又设政事堂,因而使行政效率得以提高。在地方政制方面,太宗确立了州县二级制,并把全国分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在军事制度方面,太宗确立了兵农合一的府兵制(说出其好处)。而在选士制度方面,太宗确立了科举制,因而使选才客观,消融门阀垄断的情况。此外,在田赋制度方面,太宗实行了均田制及租庸调制,由 对人民授田,而人民则向国家负担租、庸和调。 由于到了唐玄宗即位的时候,国势已逐渐稳定,而且各种制度亦完备,因此玄宗只需就著各种的需要而改变制度,例如在贞观以后,国家盛平,府兵备而不用,战斗力日弱,于是玄宗便接纳宰相张说的建议,改府兵制为弓广骑制。又例如玄宗鉴于户口增加,因而把贞观时的十道,增至十五道,并赋予长官实权,使原来监察性质的「道」变为行政区。另外,玄宗亦设十大兵镇,长期守边,抵御边疆民族。总括而言,唐太宗及唐玄宗在政治上皆大有作为,并因而创造了贞观及开元这两个治世。 2009-01-03 12:45:22 补充: 在经济上,贞观与开元这两个治世同样为人民带来了一个繁荣及安定的社会。在唐太宗与唐玄宗的努力经营下,唐代的社会经济蓬勃,人民生活富足。他们均致力整顿经济,如唐太宗为增加人口和劳动力,着令僧尼还俗,并奖励婚嫁,又遣散宫女,此外更停止贡品,节省开支。另外,太宗亦减轻田赋,规定每丁每年纳粟二石,遇有天灾即开仓救济。除此之外,太宗亦确立均田制及租庸调制,为民制产,因而使社会经济逐渐兴盛,后更成为治世,如《新唐书》五十一《食货志》写「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一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牛马被野,人经千里不齌粮,民物蕃息」可见贞观之治时经济繁盛。(要适当时侯分段) 2009-01-03 12:46:03 补充: 而在唐玄宗即位后,亦致力于整顿经济,玄宗崇尚节俭,下令销乖舆服饰,金银器玩,又禁后妃穿戴珠玉锦绣,此外他又命宇文融检核户籍土地,并查出逃户八十多万,因而增加了国库的收入。此外,玄宗又采纳姚崇的建议,裁减僧尼,又禁建寺院、铸造佛像及写经,以节省佛法的耗费和增加劳动力。在玄宗的领导下,开元时期的人口增多,百姓安居乐业,交通发达, 2009-01-03 12:46:20 补充: 如杜甫《忆昔》诗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库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男耕女桑不相失﹒﹒﹒﹒﹒﹒百余年间无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又如《新书》五一《食货》写﹕「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值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由此可见,开元时候的社会富庶程度,实与贞观之治时看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2009-01-03 12:46:45 补充: 虽然开元之治无论在政治、经济上均能与贞观之治看齐,而在经济方面,开元之治的社会比贞观之治为之富庶,而人口亦为贞观时的两倍,可是,从武功方面比较贞观及开元两个盛世,便会发现开元之治比贞观之治逊色很多。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武功鼎盛,降服东突厥、回纥、吐蕃、薜延陀等族,并使各族纷纷向唐称臣入贡, 2009-01-03 12:47:15 补充: 而西域君长更尊称太宗为「天可汗」,可见唐的声威远播,而唐室亦设都护府,以管辖边地。太宗的武功显赫,声威远播,使唐朝成为广受西方人认识的中国朝代之一,至今西人亦以「唐人」作为对中国人民的代称,可见贞观时期的武功实在非常鼎盛, 2009-01-03 12:47:28 补充: 如《通鉴》卷一九四写「贞观七年十二月﹒﹒﹒﹒﹒﹒从上皇置酒故汉未央宫,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又如《唐会要》写「诸蕃渠帅有死亡者,〔唐室〕必下诏册立其后嗣焉。统制四夷,自此开始也。」可见贞观之治时武功的显赫。 2009-01-03 12:47:41 补充: 可是,在开元之治时期,武功无复贞观时期的鼎盛,而且更逐渐衰落,如在玄宗晚年,唐将高仙芝在怛罗斯河被波斯军打败,天可汗制度亦因而动摇,而且玄宗又将国防形态由贞观时期的进攻形转变为防守形,即是不再像贞观时主动出击边疆民族,转而改设十大兵镇长驻边疆,并在边地募兵,籍以抵御边疆民族,可说开元之治的武功的确是无复贞观时期的威势及显赫。 2009-01-03 12:47:58 补充: 结语: 贞观之治及开元之治,无疑是中国史上两个不容忽视的治世,而这两个治世的创造,唐太宗及唐玄宗实在是居功至伟。可是,后世史家多认为太宗的才干及贞观治世是较玄宗及开元之治为出色,而我个人亦同意这个见解。 2009-01-03 12:48:07 补充: 虽然,开元之治的人口及经济较贞观之治为发达,可是,开元之治的发达,难度与唐太宗先前于贞观之治所奠下的基础毫无关系吗?况且,开元之治在武功方面亦较贞观之治为逊色,而且更不复唐太宗时期「天可汗」武功鼎盛的时代,加上唐玄宗晚年荒废政事,宠爱杨贵妃,重用奸臣李林甫及杨国忠,使开元之治由盛极而转衰,国力渐走下坡,最终更引发起由节度使安禄山发起的安史之乱,可见贞观较开元之治为佳的说法不无道理。
2018-05-18
桃子的品种很多,因品种不同成熟季节也不同。
早熟品种6月份成熟,中熟品种7-8月份成熟,晚熟品种9-11月份成熟,就是在下霜时仍有桃是刚成熟的。
我国桃子有多种,如果单从月份来说那么就有春季的早桃,一般3月份就能吃到,夏天的水蜜桃常见(也就是个大液滋多的)。而秋天的桃子一般是7月过后的桃子,一般的很脆,又称脆桃或者是秋桃。
再如在山东,从阴历的四月底五月初就有新鲜桃子上市,一直到阴历八月份,有“四月半”“油桃”“蟠桃”“黄金桃”“寒露蜜”“秋风蜜”“寿桃”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桃子的品种很多,因品种不同成熟季节也不同。早熟品种6月份成熟,中熟品种7-8月份成熟,晚熟品种9-11月份成熟,就是在下霜时仍有桃是刚成熟的。我国桃子有多种,如果单从月份来说那么就有春季的早桃,一般3月份就能吃到,夏天的水蜜桃常见(也就是个大液滋多的)。而秋天的桃子一般是7月过后的桃子,一般的很脆,又称脆桃或者是秋桃。再如在山东,从阴历的四月底五月初就有新鲜桃子上市,一直到阴历八月份,有“四月半”“油桃”“蟠桃”“黄金桃”“寒露蜜”“秋风蜜”“寿桃”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珍珠,历来被视作奇珍至宝。它象征纯真、完美、尊贵和权威,与璧玉并重。《海药本草》称珍珠为真珠,意指珠质至纯至真的药效功用。《尔雅》把珠与玉并誉为“西方之美者”。《庄子》有“千金之珠”的说法。秦昭王把珠与玉并列为“器饰宝藏”之首。可见珍珠在古代便有了连城之价。帝皇冠冕衮服上的宝珠,后妃簪珥的垂珰,都是权威至上,尊贵无比的象征。
中华民族祖先最先发现与认识到的不是海里的珍珠,而是淡水里的珍珠。这可从儒家典籍《尚书禹贡》的记载得到佐证:“淮夷嫔珠”指的是淮水夷水的河蚌珠,《庄子》有“没川求珠”的故事,所指的亦是淡水珍珠。海蚌珍珠最早见于史籍的该是南海的珠玑了。产于海中的珍珠,一经发现,其品色之优,远使江河湖沼之珠黯然失色。作为珠源宝地的南海;因此竟象一块强力的磁场,把黄河流域地区先民的视野连同他们的文明一齐吸引过来。南海中的天生尤物,从此给沿海人民带来福祉,但亦同时带来了灾难。
天覆地载,莽莽神州,南穷骆越,北尽朔漠,西止和阗,东临碣石,在这片炎黄胄裔食毛践土的广袤疆域里,鞠养土地主人生生不息和孕育璀璨华夏文明的宝藏何处不在呢。一草一木,砾石寸金,珍珠宝贝,本应属于在这块土地上历经漫长岁月胼手胝足,开发、利用它的先民群体所共有。
随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更替出现,九州山川“藏山隐海”的自然宝藏就不再为原始公社群体所有,而被奴隶主、封建帝皇等据为己有,变成他们及官僚阶层的私人财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财富、乃是“帝王所以服人守位之本”,并认为这是黔首黎民应懔遵恪守的“金科玉律”。但与他们的愿望相反,不甘受奴役、压榨的黎民百姓往往奋起反抗,要做珍珠的主人。于是夺宝反夺宝的斗争,便贯串于史册,历史舞台上既出现了讽刺喜剧,更多的是可歌可泣的悲壮大剧,发生在1800多年前南海之滨的“合浦珠还”的故事,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幕。
据说古代合浦地区“海出珠宝”而地“不产谷实”,居民们不懂耕作技术,全赖入海采珠易米以充饥。后因地方官贪污盘剥,人民生活来源断绝,以致出现饿浮遍野的惨象,海里有灵性的珠蚌亦“愤”而“跑”到交趾去了。东汉顺帝及时派孟尝任合浦郡太守,他针对前任弊政进行全面改革,使地方社会经济生活恢复正常,珠蚌又从交趾返“还”原籍合浦。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合浦珠还”的故事。
古人把珍珠的品级,定得十分苛细繁琐,以至在清初已“莫能尽辨”了。
《南越志》说珠有九品,直径五分至一寸上下的为“大品”。一边扁平,一边象倒置铁锅(覆釜)形的为“珰殊”,亦属珍品。把走珠、滑珠算是等外品。《天工开物》说直径五分至一寸五分的为“大品”。一边有光泽微似镀金的为“珰珠”,价值一颗千金。《广东新语》说珰珠“大而稍扁”的为“南珠之明珰”等级仅次于径寸大珠,珠形圆满,色泽银白,光莹无丝络的为精珠。以重量分其档次,每颗“重一分者银六倒,二分者四十倒”。光泽不佳的肉珠,“二分重者值银仅四倒”,八百颗重一两的称为“八百子”,值银十倒;一千颗重一两的称为“正千”,值银仅八倒。
合浦县珠池所产的珍珠称南珠、也称廉珠或白龙珍珠,它与我国塞北出产的北珠,同是扬名神州,驰誉于世,据《梵天庐丛录》云:“牡丹江上游,宁安城南。其余巨流中皆有之”,北宋神宗熙宁间,“朝贵已重尚之,谓之北珠”。明末以后,北珠任人乱采,竞弄得根断种绝。从此,”北珠”永不再出产。
我国是世界上采捕珍珠和利用珍珠最早的国家。据《尚书禹贡》载云:”珠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嫔珠,暨鱼,”其中嫔,即蚌之别名,此嫔出珠遂以珠名。淮夷此二水之名也。由此可见,战国时已经用淡水河蚌珍珠作为贡品。在《尔雅》一书中云:”以金者为之铣,以蜃者为之珧,以玉者谓之硅。”《说文》云:蜃属,谓之珠者也。谓老产珠者也。一名蚌,一名含桨,周礼谓之(豸卑)物。”很明显,这时(战国)已将河蚌珍珠作为饰品。至海产珍珠,楚国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描述了当时我国妇女早已使用珍珠作装饰品。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后汉书孟尝传》载云:“(孟)尝迁合浦大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先时宰守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徙于交趾郡界。尝到官,革易前弊,未已去珠复还……”从后汉书这段史料来看,在孟尝任合浦太守前,合浦采珠业已相当发达了,由于官吏贪得无厌、采捕无度,破坏了珍珠自然资源,至使珠苗到了灭绝的境地,也即是传说的”珠遂徒于文趾郡界”。孟尝到任后,看到合浦珍珠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珠民纷纷逃离家园。孟尝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使合浦珍珠资源得到了保护和繁衍,于是有“珠还合浦”之说。这说明早在汉代以前合浦采珠业,已是相当兴盛的了。公元前32年至前7年间,西汉成帝时,贫寒时与妻子午夜牛衣对泣,有名之王章后来做了京兆尹,因刚直敢言,以事忤当权之王凤,被王凤动以大逆罪下狱,其妻子八人俱连坐。嗣王章在狱内死,家属 充戍合浦,家产俱籍没充公,因合浦产珠,王章妻子等到合浦后采获了大量珍珠,积蓄财产数百万。后来王章家属遇赦返回故乡,却得以珍珠资财,赎回田宅,安享生活。东汉时合浦珍珠业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可是由于濒年滥采,珍珠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故《后汉书孟尝传》有“珠徙交趾之说”。陶璜以合浦百姓采珠为业,用珠贷米,而三国孙吴时,珠禁甚严。吴归晋后,陶璜乃请准,每年自10月迄翌年2月,非采上珠之时,听商族自由来往,民困一苏。唐代宗广德2年(764年)2月宁龄先在《合浦还珠状》云:”合浦县内珠池,大宝年 (公园742年)以来,官吏无政,珠逃不见,20年间阙于进奉,今年2月15日,珠还旧浦。”唐代封建统治者照样逼迫人民进贡珍珠,由于采捕无度,又将使珠苗濒于灭绝,故“珠逃不见”。《越南志》云:“国步清,合浦珠生,此实国家宝瑞,其他无敕封禁,臣称采进。”诚然,珍珠是国家宝瑞,然而在封建时代统治者只知搜刮,强逼珠民冒死采珠,不少珠民命丧海底。这样,珍珠给人民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深重的灾难了。宋建隆3年(南汉大宝五年)刘鋹以珍珠装饰宫殿,一代之尊,极尽奢侈,并在合浦置媚川都,置兵八千专以采珠为事。太祖皇平岭南,废其都为静江军。当时刘不鋹不择手段逼追珠民采珠时,将石(石垂)珠民足至7百尺深海中,珠民溺死者无数,刘鋹又曾以珍珠结鞍勒,为戏龙之状、工极精巧,到了元代延佑4年12月复置廉州采珠都提举司,专事采珠。7年6月,罢采珠。元顺帝至元3年,复立采珠都提举司,同年4月又罢采珠。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采珠最鼎盛的一个时期,明洪武29年正月开始采珠,明永乐年间,又罢采珠,但翌年又下诏采珠。明天顺3年(1459年)2月,从太监福安之请,下旨采珠。命中官监守珠池,又以安南商人与钦廉商贾交通盗珠,下令不得与安南交通。成化初,有”内官太监管珠池”,初采时14500百余两,次年大者56颗,计一斤重云,价近白金5000两,少时所得不偿失。明弘治12年,诏采珠,岁久珠老得珠28000两。明正德9年(1514年)诏采珠。13年又复下诏采珠,正德9年至13年复采珠,刚好4年左右,民未得息肩又复采珠,嘉靖5年又复下诏采珠,因珠小而嫩,所得甚少,是年冬合浦大雨雪,池水结冰,树木皆折断,民多冻死,而珠民仍被迫下海昼夜未停。次年廉州饥荒,民多饿死,然而第二年秋天,封建统治者仍继续下旨强迫珠民采珠。这次采珠因所得无几而罢。时隔9年,22年又复诏采,36年又诏采。相隔5年,即41年春,又诏采珠,是年冬复诏采珠。隆庆6年诏采珠。8年又复诏采珠。明穆宗在位6年间已采珠两次。当时巡抚都御史林富上疏《乞罢采珠疏》。谓:“嘉靖5年采珠之役,死者万计,而得珠仅80两,天下谓以人易珠,恐今日虽以人易珠,亦不可得。”
到了清代,合浦采珠业仅渐趋衰落,自顺治元年到康熙34年的51年间,第一次下诏试采珍珠,因所得珍珠寥若晨星,次年罢采。58年后,乾隆17年9月又曾下诏采珠,这次采珠却一无所获而罢。
建国初,每年秋后剖珠季节,沿海只有几艘本地珠船和几艘海南临高船采捕珍珠,几艘船每日共产珍珠约4至5市两。 珠民每日采珠已不能维持一天的生活。
1955年,中国科学海洋生物研究室对合浦沿海珍珠进行了调查。1958年3月26日,合浦建立了第一家珍珠养殖试验场。从此合浦珍珠养殖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北海三件宝:珍珠、海牛、东园家酒
第一宝乃合浦珍珠,也称南珠,是珍珠中的极品。
合浦珍珠合浦珍珠和合浦生态珍珠,又称南珠、廉珠和白龙珍珠,素有“掌握之内,价盈兼金”之说。
它以细腻器重、玉润 ,粒大凝重、瑰丽多彩、晶莹圆润、皎洁艳丽、光泽经久不变等优点称霸世界市场。
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殊”之美誉。
广西合浦是南珠之乡,民间盛传珠乡三件宝:珍珠、海牛、东园酒。
第一宝乃合浦珍珠。
合浦珍珠的历史至今已逾2000年。
目前,故宫博物院里陈列的珍珠多为合浦出产。
慈禧太后的皇冠上镶嵌的数千颗珍珠便是合浦珍珠。
现在在合浦珍珠的基础上,又产出了更加具有保健作用的合浦生态珍珠。
合浦珍珠和合浦生态珍珠,又称南珠、廉珠和白龙珍珠,素有“掌握之内,价盈兼金”之说。
它以细腻器重、玉润 ,粒大凝重、瑰丽多彩、晶莹圆润、皎洁艳丽、光泽经久不变等优点称霸世界市场。
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殊”之美誉。
广西合浦是南珠之乡,民间盛传珠乡三件宝:珍珠、海牛、东园酒。
第一宝乃合浦珍珠。
合浦珍珠的历史至今已逾2000年。
目前,故宫博物院里陈列的珍珠多为合浦出产。
慈禧太后的皇冠上镶嵌的数千颗珍珠便是合浦珍珠。
现在在合浦珍珠的基础上,又产出了更加具有保健作用的合浦生态珍珠。
得天独厚的环境
南珠主要分布在我国两广、海南沿海,以广西合浦县白龙尾至西村约30公里的海区出产的珍珠品种为南珠的上乘品,历史上称谓“合浦珠名曰南珠,出欧洲西洋者为西珠,出东洋者为东珠”,国际上一向认为“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
我国古时称南珠为“走盘珠”,即放在盘中稍动,就能滚动自如,合浦南珠圆度好,粒粒放光,颗颗走盘。
海产珍珠贝是孕育珍珠最为普通,而且产高质优的贝类,其中又以马氏珍珠贝Pteria martensii(Dunker)最为常见。
它喜欢在开敞的内海湾,水温15―25℃间水质清澈水流平缓的泥砂底质上生活。
而据史料和专家考证,在北部湾的合浦、钦州和防城港的沿海一带,历代分布有诸多古珍珠池,形似海洋中的小盆地,底质多为洁白的细沙和小石砾,淡水不时从底部渗出,不断调节海水的盐度。
这些珍珠池地处合浦湾,位于北部湾近陆海域,海湾开敞,潮流畅通,海域隐蔽,风浪较小,且两河流相夹,咸、淡水适中,东面有雷州半岛、东南面有海南岛,西有印支半岛,是防止风浪冲击的屏障。
北有云开大山余脉,阻挡寒潮的侵袭。
东南无内陆大河注入,浅海多为砂质或砾底质,有60万亩平坦的砂砾。
浮泥和敌害生物少、饵料丰富、无污染。
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26℃,最冷月平均气温10——15 ℃,年均极端低温度2℃,日照时间年均日照时数为21085小时。
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水温适宜,沿海水质清净无污染,浮游生物极其丰富,海水比重稳定,为1015——1022,平均为1018,水温18——32℃,平均为235℃,所有这一切为珍珠贝的生长与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采集自汉代开始
合浦珍珠的采集自汉代开始。
长期来禁民私采的官采,支持和促进着采珠业的畸形发展,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据《合浦县志》记载:“合浦南部地瘠人贫,不种粮食,耕海采珠,以珠易米。
”地属“蛮夷”的古郡合浦,是壮族先民的聚居之地,沿海土地贫瘠,无有田农。
在王命和生计的双重逼迫下,百姓惟以采珠为业,“年十余岁使教入水”的乌浒人、珠儿、珠户,珠民,这些采珠的专业人员,不顾安危采来的珍珠,一是作为贡赋或监采上交官府;一是以珠易米,赖以苟活。
在汉代,合浦就有数千人以采珠为生。
恶劣的劳动条件
在茫茫人海中进行淘珠作业决非易事,采珠作业艰苦和危险,古代纯为徒手作业的劳动条件十分恶劣,采珠人的生命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
人在海底没有保护设备,停留的时间短了采不到珠贝,时间长了会窒息或寒栗而死。
不幸遇到鲨鱼或其他海洋动物来不及逃避的话,船上人看到的是一缕缕浮上水面的鲜血,即知水下的人已葬身鱼腹。
采珠遇到台风等恶劣天气也会船毁人亡。
缺氧、寒栗、凶猛鱼类和动物的袭击,使得受伤致残者、葬身鱼腹者比比皆是。
明朝廉州知府林兆珂在《采珠行》云:“哀哀呼天天不闻,十万壮丁半生死,死者常葬鱼腹间。
”可见古代合浦珠民为采珍珠死于珠池者不可胜计,世人评之为“以人易珠”。
书籍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真珠”篇中曾描述了珠民采珠的艰险:“合浦县海中有梅、青、婴三池。
蜒人每以长绳系腰,携篮入水,拾蚌入筋即振绳,令舟人急取之。
若有一线之血浮水,则葬鱼腹矣。
”《明史》也记载有许多珠民为完成“派珠”任务而致伤残,甚至葬身鱼腹的的事件。
明代陆楫《古今说海》有这样的记载:“蜑海上水居蛮也,以舟辑为家,采海物为生,且生食之,入水能视。
合浦珠,池蚌蛤,惟蜑能没水探取,旁人以绳系其腰,绳动摇则引而上,先蜑毳衲极热,出水,急覆之,不然寒僳而死,或遇大鱼蛟龟海怪,为鬃鬣所触,往往溃腹折肢,人见血一缕浮水面,知蜑死矣。
” 在明朝人陆容的《菽园杂记》一书里,记述了这样的情景:采珠人以长绳缚腰,携竹篮深潜海底,拾取珠蚌置于篮中。
待水下人摇动绳子,船上人便急忙收绳,将海底的人和篮子一起拖上水面。
采珠时,常“大鱼蛟鳌诸海怪”,而船上人看到海水中一缕缕鲜血飘浮上来,“则知(水下人)已葬鱼腹”。
即使侥幸保住性命的,也定然是肢残臂断的废人了……但有的恶官为了防止珠民“偷懒”,竟然在珠民脚上缚上大石头,不许他们随意上浮,结果“溺而死者相属也”。
在采捞珠贝的过程中,随着盈筋满箩的珍珠出于海面,珠民们由惧怕恐慌大海慢慢熟知了大海的习性,致使许多合浦人至今仍练有深潜的绝技。
毫无政治地位
珠民不仅生命受威胁,而且在政治上也是没有地位的。
南汉刘鋹时期开始,珠池成为朝廷的专利禁区,珠民成为终生不能改业的疍籍贱民。
疍民成了采珠的奴隶,到清朝雍正年间,合浦珠民才获得永除疍籍的政治待遇。
由于历代王朝贪得无厌的滥采,合浦珍珠的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
自明代正德间设内官坐镇廉州府监采珍珠以后,内官在沿海肆虐横行,横征暴敛,“驱无辜之民,蹈不测之渊,以求不可必得之物”(见《乞罢内臣疏》)。
虽“万落千村半已残”却“后宫犹未增颜色”。
清朝合浦有珠船百余艘、珠户千余人,到民国初年尚剩几十艘、数百珠人,抗日战争前仅有二三十艘的珠船,也在抗战时为日寇焚烧殆尽。
官府的暴政,大海的无情,使珠民苦不堪言。
因此,合浦珍珠采集史上的每一页都充斥着采珠人的斑斑血泪。
在封建专制的残暴压迫之下,珠民开始奋起抗争。
珠民的抗争
元代,封建王朝加强对合浦珍珠控制,设立专门机构掠夺珍珠贡献朝廷。
公元1317年设立合浦廉州采珠都提司,珍珠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广大珠民难以捕到珍珠,“采集千百螺,罕见其一”,由于采集珍珠产量减少,引起朝廷严重不满,频频地撤换地方官员,不断加强对珠民迫害。
公元1324年,合浦珠民第一次联合起来,反对官吏的迫害进行罢采珠运动。
公元近40年中,珠民反采珠斗争层出不穷。
到明代,珠民斗争风起云涌。
公元1459年,朝廷令地方官吏一方面加强对珠民的掠夺,一方面对沿海珠源加强防护,设立巡哨,严防盗贼。
1463年开始派员看守珠池,珠池所产珍珠专供朝廷之用。
嘉靖五年冬,合浦大雪纷飞,珠池池水结冰,大批贫民被冻死,但是官吏还强迫珠民下海捕珠,冻死珠民难以数计。
广大珠民反抗更加激烈,万历10年,官吏派兵杀害苏观升等128名珠民,并抛尸示众。
珍珠不能给百姓带来幸福,反而造祸于民,人民群众所处境况正是:“曾驱万命沉海底,予似当年去不还”。
珠民采珠时为防大珠散失不仅有珠池太监监督,而且还有官兵看守,珠民为了生计,只好采取“吞而出”妙法。
即学会“官禁民采珠,巧盗者蹲水底刮蚌,得好珠吞而出”(《艺文类聚》)。
离开现场后从大便排出,使什么皇法天条也奈何不得。
珠母海
珠母海即生长珍珠母贝的海域,也称珠母池。
《旧唐书•地理志》曰:“廉州合浦县有珠母海,郡人采珠之所”。
珠母海是泛指合浦县东南沿海一带海域,珠池即分布在珠母海各海域。
据史籍载云:“珠池是郡人采珠之所。
”也即是说珠池是民采珠的地方。
也 合浦珍珠
是珍珠母贝密集繁衍的地方,史籍称珠池。
然而在珠母海中的各珠池因地域关系,各珠池产珠贝多少,珍珠的质量以及珠池名称也不相同。
珠池之名称,汉、唐尚无记载,自宋以后始有珠池之名。
所以《旧唐书•地理志》只称珠母海,无珠池之称。
自东至西为乌坭池、海珠沙池(海猪沙池)、平江池、独榄沙洲池、白龙池、杨梅池、青婴池、乡望池等。
清道光本的《廉州府志》为六所:乌坭池、永安池、平江池、杨梅池、青婴池、望断池等。
民国时期编的《合浦县志》载为八所:平江池、杨梅池、青婴池、乌坭池、白沙池、断望池、海珠沙池、白龙池等。
合浦珠母海
合浦珠母海中的各个珠池之名称,有以沿岸地得名。
如:白龙珠池因其海域附近有白龙珍珠城而得名,杨梅池因其附近有杨梅岭得名,而望断池则是因该池水深浪急,恶鲨云集,珠民下海采珠多葬鱼腹,珠民家属常在岸边企盼亲人归来,往往失望而得名。
合浦各个珠池所产珍珠的质量也各不尽同。
产于望断池者为上品,其次为杨梅池和平江池,产于乌坭池者为下品。
合浦珠池汉唐还没设专官管理,也没有珠贡之设。
自宋开宝年间以后置场置司管理珠池,但也未设专官管理。
简介
合浦采珠历史十分悠久。
自古以来,合浦珍珠就是我国珍珠的名品,古珠池就有十余个。
据《后汉书•孟尝传》所载,合浦采珠业始于周朝,早在汉代以前,合浦采珠业便相当兴盛。
汉代的合浦港(即乾体港)是中国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当时合浦不但是珍珠的重要产地,也是珍珠的集散地。
中国南部地区丝绸和合浦珍珠、瓷器从这里出口到东南亚各国。
大海给南珠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良好环境,然而古往今来这里却曾出现过几次大的兴衰历程。
从东周的周桓王时期开始,就有人在合浦采捕珍珠,虽历史记载不详,但这是最早有人在合浦采珠的记载。
战国时代,合浦开始有了珍珠生产加工、并利用珍珠作饰物和药品,并将珍珠作为商品与交趾商人交换粮食。
秦代,合浦的采珠业已相当兴盛。
“适秦开疆百越,尉屠睢采南海之珠以献。
”秦始皇时代,已将合浦珍珠作为贡品,派出珠官驻扎合浦强迫沿海珠民下海采珠,各级官吏又借机盘剥,使合浦珍珠的自然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立珠崖郡,建武十九年设为珠崖县,属合浦。
西汉汉成帝时(前32年——前7年间),贫寒时与妻子午夜牛衣对泣的王章,后来做了京兆尹,因刚直敢言,以事忤当权的王凤,被王凤劾以大逆罪下狱,其妻子八人俱连坐。
不久,王章病死狱中,妻子家属充戌合浦,家产俱籍没充公。
因合浦产珍珠,且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合浦不但是珍珠产地,也成为了珍珠集散地。
王章妻子抓住这个机会,在合浦经营珍珠生意,积蓄财产数百万,后来王章家属遇赦,返回故乡,得以赎回田宅,安享生活。
东汉时合浦珍珠业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可是由于濒年滥采,珍珠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发生了著名的“合浦珠还”的典故:“(孟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地宰守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逐渐涉交趾郡界,求民病利。
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返其业,商货流通。
”这一事件下文我们会进行详细叙述。
三国两晋
历史上合浦曾有过由官府划定的产珠禁区,封锁海面不许珠民下海采捞,也禁止客商进入,只能在官家监督下采珠。
目的并非出于对合浦珍珠资源的保护,而在于给官家更多的豪夺独享。
如西晋太康三年(218年),为确保皇室的珠宝供应,晋武帝就下诏,令派兵把守廉州珠池,规定庶民不得入内采珠,一应采珠事宜,须由官府统一部署。
晋泰康二年冬,孙吴政权又定珠禁,禁止珠民采珠。
珠民生活又告贫困。
晋平吴后,陶璜上书,请准开珠禁,允许群众贸易往来,珠民生活又得以复苏。
史载:“合浦百姓采珠为业,用珠贷米,而三国孙吴时,珠禁甚严。
吴归晋后,陶璜乃请准,每年自10月迄翌年2月,非采上珠之时,听商族自由来往,民困一苏。”
唐朝的天宝元年(742年)至广德二年(764年)间,封建统治者逼迫珠民进贡珍珠,致使合浦珍珠采捕无度,对南珠开采近乎杀鸡取卵,珍珠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致使合浦珍珠贝发生了历史上自“合浦珠还”后的第二次大迁徙。
正如唐朝宁龄先在《合浦还珠状》说:“合浦县内珠池,天宝元年以来,官吏无政,珠逃不见。
”大诗人元稹在《采珠行》中也写道:“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死采。
万人判死得一珠,斛量买婢人何在年年采珠珠避人,今年采珠由海神。
海神采珠珠尽死,死尽明珠空海水。
珠为海物海为神,神今自采何况人。
” 另外,早在唐朝合浦就有人将贝壳磨成佛像插入珠蚌,三年后取出,这就是合浦最早的佛像珍珠。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王刘继兴常用珍珠结为鞍勒,做成戏龙的形状,精巧异常。
他命人入海采珍珠,多至三千人。
南汉大宝五年(公元960年),刘继兴以珍珠装饰宫殿,极尽奢侈,宋朝建隆三年(962年),刘继兴在合浦置媚川都,置兵八千专以采珠为事。
当时刘继兴强逼珠民采珠不择手段,珠民采珠时,将石头系在珠民的脚上,深入海里七百尺,珠民溺死者无数。
公元962年宋太祖诏令合浦置媚川郡,定珠课,开始下诏采珠,南珠正式作为贵重物品,定期向朝廷进贡。
公元972年,岭南小皇帝刘鋹,为了讨好宋太祖,特地用合浦珍珠,制作成鞍带,称为“珠龙玉鞍”献宋太祖,宋太祖非常喜爱,曰:“鋹能以筱工巧,移于治国,岂至灭亡哉”。
自宋太祖建陆三年到绍兴二十六年,宋朝190多年中,合浦珍珠遭到严重捕捞,沿海一带珠贝资源枯竭,官兵迫使珠民到与越南交接处水深百丈中采珠,大批珠民葬身巨鲨腹中,人民怨声四起,唐代李白诗曰:“相逢问疾苦,泪尽曰南珠”。
宋代时有珠民将采捕到的珠贝放在池中管养,珠贝长大后,将鱼目投入,两年后得鱼目珍珠。
清《岭南偶记》记载:“廉州疍人以鱼目插入珠蚌而成珠……此乃鱼目混珠”,可见合浦珠民的聪明智慧。
元代延佑4年12月复置廉州采珠都提举司,专事采珠。
7年6月,罢采珠。
元顺帝至元3年,复立采珠都提举司,同年4月又罢采珠。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采珠最盛的一个时期,也是对合浦珍珠资源的破坏、对珠民的压迫最为严重的一个时期。
正统年间,明英宗朱祁镇派太监来合浦监守珠池。
合浦珍珠
成化年间,明宪宗下诏进行了一次珍珠试采,得珠14500余两。
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明孝宗朱佑樘下诏征集雷州、琼州、廉州等府船800艘,征集8000人,费银万两,采珠28000两。
这次大采,在海上病死的军士水手300余名,溺死军士水手280名,被风浪打坏船70艘,30余条船成了无人的空船。
这次大采也是合浦采珠史上采得珍珠最多的一次。
明朝正德九年至十三年(1514—1518年)明武宗朱厚燳又先后两次下诏采珠,珠民没有息肩之期。
嘉靖五年(1525年)又复采珠,这一年冬天合浦大雨雪,池水结冰,树木折断,民多冻死,而珠民仍被迫下海昼夜采珠。
当时巡抚都御史林富在上疏给嘉靖皇帝说:“嘉靖五年(1526年)采珠之役,死者万计……”嘉清年间还在合浦建成白龙村珍珠城,专门用来加工合浦珍珠。
明朝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乐民池“珠蚌夜飞迁交趾界”(《粤闽巡视纪略》),合浦珍珠贝又一次迁往交趾边界,这是历史上的第三次合浦珍珠贝大迁徙。
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1627年),珠池太监擅权虐民,造成合浦海中珠螺“遂稀,人谓珠去矣。
”(《合浦县志•事纪》)。
合浦珍珠贝第四次逃离了合浦沿海,之后,合浦珍珠产量渐微,再也不可与全盛时期同日而语。
明代后期廉州府屡遭倭寇骚扰,战乱连年,加之合浦在此期间先后有7年发生大饥荒,有三次大瘟疫发生,百姓死亡无数。
在这情况下,监守珠池太监继续在合浦恃势为奸,横征暴敛,搜刮珠宝,上贡朝廷。
到了清代,合浦采珠业便渐趋衰落,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51年间,第一次下诏试采珍珠,因所得无几,次年罢采。
乾隆十七年(1752年)9月下诏采珠,然而,这次采珠也却一无所获而罢。
清朝乾隆年间,采珠变为掠夺式开采,不但在珠池捕杀珠贝,还远去深海滥捕母贝。
清朝末年,每当采珠季节,合浦沿海只有20余艘渔船采捕珍珠。
每天采珠约5—10市斤,本地和外地珠商也不再经常到合浦沿海收购珍珠。
中华民国时期
到了中华民国时期合浦采珠业更是一落千丈,1944年在采珠季节,合浦沿海只有几艘珠船采捕珍珠,日产珍珠只3-5市斤左右。
解放初期每逢秋后采珠季节,沿海常有几艘船只采捕珍珠,每日只采珠一二市斤,可见珠源已十分枯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对合浦珍珠极为关怀,合浦珍珠获得新生,重放异彩。
1957年11月,周恩来总理指示:“要把合浦珍珠搞上去,改变几千年的自然采珠为人工养殖。
” 1958年3月,我国第一个人工养殖海水珍珠基地在合浦营盘建立,同年,中国人工插核育珠的创始人陈敬仪在合浦珍珠场进行马氏珍珠贝人工插核育珠试验获得成功,1959年我国第一颗海水珍珠养殖成功。
1961年在北部湾畔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人工珍珠养殖场。
1962年,湛江水产学院的无核淡水珍珠养殖研究取得成功。
1965年,中国科学院的南海海洋研究所、北海珍珠总场在东兴珍珠场进行马氏珍珠贝人工育苗又获成功。
这项属全国突破性的成果,结束了合浦乃至全国海水珍珠纯天然采集的历史,开创了珍珠养殖生产进入全人工培育的新纪元。
南珠养殖从此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从60年代起,中科院和水科院有关单位开始对白蝶贝及其珍珠养殖进行研究,70年代取得白蝶贝育苗成功,这一技术至今仍为世界领先。
81年养殖出“中国珍珠王”。
1978年以来,合浦的珍珠业发展更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合浦人工养殖珍珠开始发展,1982年正式成立了广西珍珠公司,并相继在防城港、钦州、合浦等地建立了三个珍珠养殖场地。
养殖面积从1981年的110亩增加到1990年的2100亩,增长了18倍多,产量从145公斤增到600多公斤,增长了40多倍。
1991年广东汕头绍河珍珠养殖公司生产出有核淡水珍珠,为圆形淡水珍珠形成产业开创了道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产量大幅提高,1994年产量达到5000公斤,目前年产量已达到7000公斤。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和市场的驱动下,合浦珍珠的资源优势和技术潜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形成相对独立和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到现在为止,合浦县人工养殖珍珠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以合浦珍珠为代表的南珠,产业化已初显端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