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其实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很多当母亲的应该都能够感觉到。
就以小可的大宝为例,小可的大宝没有跟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处理能理特别强,而且对于很多事情,你如果说不可以她一般都会听,比如听饭的时候小可告诉她不可以看电视,那她问了为什么以后你告诉她对眼睛不好,她就会听话的在吃饭之间把电视关了。可是如果去奶奶家,在奶奶家住上两天,就不一样了,如果告诉她吃饭关电视,她可能表现出一点不想关的样子,奶奶就会心疼然后说,“唉呀就让她看吧”。如果小可坚持不让看,大宝就会哭,她会觉得有人护着她,所以很多时候去了奶奶家一回来,小可就得给她改臭毛病,比如不愿意自己穿衣服,都是奶奶穿的,那小可可能要在穿衣服上跟她强调很多次,自己衣服自己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性格也会改变,到了超市如果是跟着小可去,那小可就会提前问好,想要吃什么,如果几样都想吃,小可可能拿不了或者觉得太多,就会让她自己做选择最想要的东西,然后再买。但是如果是在奶奶带着,进了超市,这个也要那个也要,如果不买就坐上哭。
并且一般奶奶爷爷都特别的宠孩子,所以在外面与别的小朋友发生矛盾或者打架,老人家不会说自己的宝宝,只会让别人的孩子不要打自己的宝宝。就算是自己的宝宝犯错动手在先,老人表面上会说两句,但是私下可能就会说“宝宝真棒”然后就给孩子一个观念打人是对的,抢东西也是对的。
大宝每次去了奶奶家,回来就有一段时间会这样。而大宝的一个男同学更厉害,因为奶奶比较重男轻女,而且奶奶也是那种比较有钱比较强势的人,所以在大宝的男同学星期天回去奶奶家,然后再回来学校的时候都会有两天是比较霸道的。
男孩子的妈妈说,如果早上穿了他不喜欢的衣服,他会用手扯衣服的扣子或者拉链,想要把这些东西破坏掉,然后不穿,如果他不想要的玩具,他不会给别人玩,会用脚踩烂,或者摔烂。
而男孩的妈妈说,他的奶奶就教育他,喜欢什么就拿什么,不喜欢的就扔了,衣服不喜欢咱就不要了。玩具不喜欢就再去买新的,喜欢就买。
这个小男孩的妈妈因为老师总是因为宝宝在学校乱扔东西,总抢同学东西把她留下来谈话,所以小男孩妈妈不敢上班了,自己带着孩子租房在学校旁边,放假都不太愿意带孩子回家陪奶奶。
隔代的教育,更多的可能是溺爱,如果可能做为母亲的你还是自己带孩子比较好。
这是一篇旧文,写于2017年春节后回京途中。那时,已有3年不曾回故乡。心里泛起无限感慨。也是人生第一次想写点文字来记述这情感。今日读来,乡情依然让我眼眶湿润。故重发此文,做小序以记之。
我的老家在吉林省白山市,在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上,叫临江。是一个在全国地图上找不到的边陲小镇。很小,小到你在老家感觉时间特别耐用,一个上午能办好多事情。很美,有山有水,是著名的东北小江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很多天然的山水画,老家的山水给了我很多儿时的记忆。
小时候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春天里,去山上挖野菜。有荠菜、小根菜、婆婆丁(学名蒲公英)、山生菜、山芹菜、猴子腿(一种蕨类植物)、牛毛广(一种蕨类植物)、刺老芽、山地瓜(学名桔梗),等等,还有好多认识却叫不出名字来。挖回来的野菜,蘸酱吃就很美味,只是那时候小,觉得挖野菜很有趣,却不喜欢吃挖来的野菜,觉得它味道太苦了。
在夏天里,太阳晒到的地方会很热,不是去河里洗澡解暑,就是会去山上松林里玩耍。山上的松树林里不透光,感觉很凉快,厚厚的松针踩上去很软,很舒服,感觉像是天然的被子。这个季节,山上的动物和植物可多了,山里的山葡萄、野生李子都可以吃了,还有一种叫拖了盘的野果子,很甜,但不可多吃,吃多了会胀肚。上中学,学了鲁迅的百草堂和三味书屋,才知道这东西学名叫做覆盆子。还有一种草,嚼着吃酸酸的,我们叫它酸溜。还常常会去别人家的菜园子里去偷黄瓜、偷西红柿、偷地果(草莓)。碰上樱桃成熟的季节,就会偷樱桃吃。我们偷樱桃的方式,是灭绝式的偷法,总是看哪枝樱桃多就直接将那个枝子折下来,主人看到我们这样糟蹋樱桃树,恨死我们这群孩子了,常听他们喊:“想吃就吃,别掰树枝子啊!”。现在回味起来,感觉最好吃的东西,就是偷来的黄瓜、西红柿还有樱桃和地果了。
上山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去捉各种小动物。基本上是碰运气,看见什么抓什么,知道蛐蛐好斗,我们就到处抓蛐蛐,斗蛐蛐。有时候抓到会叫的大蝈蝈,就用玉米秆做一个蝈蝈笼子,装着它,白天夜里它就在笼子里震动翅膀叫个不停。男孩子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武器:弹弓、枪,最差的也要在路上捡个棒子吧,一路发现更好的棒子,就换掉。有了武器,上山就更有底气了,遇鸟打鸟,遇蛇打蛇。遇到蚂蚁窝我们就把蚂蚁窝翻个底朝天,最后来个水淹蚂蚁七军。也不知道杀了多少生命,罪过啊罪过。
在秋天,会去山上采蘑菇、打核桃、打松塔、打榛子、打圆枣子,感觉家乡的大山物产真的很丰富。家乡的山,是长白山脉,小的时候常常听说又有人挖到一了大山参了,大的都有七、八两沉。但是见的最多的都是人工种植的人参。种人参可真是一个复杂活动,光是翻地这一件事,就是非常辛苦,要刨一人多深,把土刨松,这样人参才能舒适的快速长大。
秋天里还会跟着表哥,去捡大宝。所谓大宝就是大大的杨树叶子,叶子越大,叶子的柄就越是粗越是长,孩子们会玩一种叫拉(发音是阳平)大宝的游戏。不结实断了的大宝也就不是宝了。为了让大宝变得结实,孩子们会把大宝放到鞋窠儿里捂捂,也有的会放到盐水里泡泡,据说这样大宝就更加结实,在拉大宝的游戏中,可以以一敌十。
在冬天,大雪封山,山上一冬天没人踩的地方,雪都有一米多深,我们这些孩子,拿着各式各样的爬犁,从高坡上放下来,那时候谁有个能够控制方向的拐头爬犁,那可是一个宝啊,小朋友都很羡慕。大一点的孩子,会玩技术含量更高的高丽爬犁,用油锯条做单条的爬犁,坐着放要自己掌控平衡,才能滑行,有点像自行车的原理。冬天还会和小朋友们在冰上打舵螺。舵螺的材质决定了舵螺在冰上旋转的时间长短。别看有的孩子的木头的舵螺个头大,和铁疙瘩做的舵螺一碰,就被撞飞了。为了能在冬天有一个称心的舵螺,要在一年中去寻找材料,今天捡到一个大的钢珠子,后天捡到一个大的螺丝帽,在想尽各种办法,把他们弄到一起。这个过程充满了兴奋,期待。
家乡有山,多山,但是也不缺水。从长白山发源的三条大江,有一条流过我的家乡,鸭绿江。有人说:白山人是吉林省中最好看的;临江人,自然是白山人中最好看的。长白山挡住了南下的冷风,鸭绿江滋润了家乡的空气,养育了美丽的临江人。
恒大和农夫山泉都在家乡建矿泉水厂,我开玩笑的和朋友说:我们临江人喝的是矿泉水,就连冲厕所都是矿泉水呢。这是不是够让我臭屁的了?
家乡的河到处都是宝。夏天时候,用罐头瓶子和油毡纸就可以做於(wu去声)鱼的工具,鱼於子,做法也很简单,把油毡纸撕成长条状,围成喇叭口型,扣在罐头瓶子上,里面放上鱼食,在把口用粗的橡皮筋扎紧,於子就做好了。把於子放在有石头或树根的河水中,水不要太深,方便去起於子。於子的口要朝向流水的方向,这样鱼钻进去吃食,就跑不出不来了。鱼食可以是馒头渣,也可以是玉米面和点儿大酱。下了於子就可以去其他地方用网捞鱼或翻石头摸剌蛄(剌la上声,蛄gu轻声),过个把小时去起於子,运气好能於到一瓶子鱼,都是大小差不多的柳根子鱼。这鱼稍微用油一煎,味道就非常好。
家乡的河里江里剌蛄特别多,剌蛄在大城市里叫小龙虾。我们当地人也不是非常乐中于用剌蛄做菜,一般都是抓大个儿的留着,煮一下就可以吃。家乡有道很有名的小龙虾烹调手法,叫做剌蛄豆腐。这道菜城里吃小龙虾的是没法复制的。首先要有大量的剌蛄,要新鲜,把壳剥去,去掉脏东西,留下剌蛄肉。用家用的绞肉机,把剌蛄肉打碎,加适当的盐,开水后像煮丸子一样煮,汤肉通吃,就是剌蛄豆腐。里面没有放豆腐啊,怎么叫剌蛄豆腐呢?小时候我也问,没人告诉我为什么,大概那汤水的样子很像水豆腐脑吧。我想城里人是不忍心这么吃的,太浪费,太奢侈了。对,我们那儿,就是这么奢侈的吃剌蛄。抓剌蛄也是很有趣的事。人多工具少就直接翻石头用手抓。人少有工具,就钓剌蛄。钓剌蛄不是什么复杂的事,只要有点绳子和线麻就够了,绳子都是用盖房子砌墙的白线绳,线麻是取材于麻绳,打散了就是了。带上这些工具,就可以去钓剌蛄了。钓剌蛄我们喜欢去船营子附近,那的水深,剌蛄也多。先在岸边找癞蛤蟆,打死,剥皮,把身体砸粘,但绝对不可以砸的四分五裂,最好晒一会,把肉晒出臭味来,饵就准备好了。把饵用线麻包上,包的要能看到肉,却拿不有肉。最后将包着饵的线麻团绑到石块上,用绳子绑好,放到水里,把线放在附近的大石头上,过个十分钟就可以拉起来看看。有时会有几个大剌蛄趴在线麻团上,剌蛄发现自己上当了,也来不及逃跑。剌蛄有两个大钳子,很厉害,后面有倒钩,平时去碰它很容易被扎到或钳到,但是遇到了线麻,优势转换成劣势,倒钩和大钳子陷在线麻里,它想跑都跑不掉。
说了很多家乡在我记忆里的童年趣事,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又看见了那一张张小伙伴们稚嫩的脸,一张张亲人亲切的脸。大概是家乡的好山好水,也哺育了那么善良的人们。那时候的生活对我来说是一个艰苦的磨炼,但是有了那么多伙伴,数不尽的趣事,也不觉得苦了。时至今日,总是感觉到耳边传来亲人们,关切的问候,岩岩,吃了没?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足够温暖我了。我要感谢的很多,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亲人师友,甚至是那个不幸的年代。曾经有一度,我是恐惧过年的,恐惧回到家乡,直到近几年才释然。再回老家发现很多都变了,鸭绿江已经不能被冰封住了,山上的雪也没那么厚了,曾经住过的小平房也不在了,家乡人们已经住进暖和的楼房里,很多时候只能看着现在的楼房去回忆这里曾经是什么样子?是我曾经放爬犁的地方,曾经偷樱桃的地方,这里曾经是某某同学的家。直到回去我才发现,我的内心是那么爱我出生成长的土地,我惊讶自己这是怎么了,我曾经以为我是不爱家乡的,曾经嫉妒别人,问自己我为什么不是出生在大城市?现在,我,是不是老了?
大一的时候,最是闲着慌的时候,也最是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看到舍友玩什么,也喜欢过去凑凑热闹。所以就入了一阵贪吃蛇的坑。因为他们称我“老船长”,那我就索性给我的蛇起了个名字叫“大宝老船长”。
然后,我看我自己的蛇哪都可爱,哪都好。从此,带着它踏上了一条大杀四方的不归路。历经沙场之后,不知怎么的,竟然觉得我的“蛇生”竟然有些“人生”的映射啊。如果感兴趣的,不如耐着性子来听我“鬼话连篇”一番反正作者的个人简介也是有“最喜欢鬼话连篇”的介绍嘛。
当自己一开始还是一条小蛇的时候,危险比较大。因此, 没有实力的时候不要轻举妄动 。如果到蛇群密集的地方,很容易因为贪心被干掉。比如被撞或被圈住。
因为圈住别的蛇这件事情是我在变成大蛇以后常做的事情,所以很有经验。你若害人,人也能以牙还牙。所以,乖乖的远离蛇群,定心吃,慢慢积累实力。
《三国》里刘玄德不就是如此吗?
心知肚明自己的实力还斗不过曹孟德之后,宁可每天在菜园子里种菜浇花。还不是为了韬光养晦吗?而不至于羽翼尚未长成就因为自己的鲁莽草率,不够稳重而丢了卿卿性命。如果那个时候刘备就跟人间say goodbye了,那么三分天下也就没有他姓刘的影子了。
后来,越变越大,就可以用圈住小蛇法。不过还是尽量避免蛇群密集抢食的地方,时刻要保持警惕,以免不测。因为自己实力变强,就可以把食物圈在身体内侧慢慢吃。而不是贪心的顺着食物吃,不然很有可能与从另一头觅食的蛇撞上,以至死亡。
还有就是有时候会有保护圈。但在里面的时候的确安全,但也行动迟缓。刚出保护圈的时候,一时也恢复不过来。这里也看出依赖会影响独立的适应能力。
所以说,有利有弊,有得必有所失。还有,不要以为有了保护圈就可以为所欲为的进入到危险境地,因为保护圈的效益是暂时的。所以,不是凭真本领不要张扬冒险,无实力者,大可作壁上观,敌不动我不动,冷眼看他人厮杀,坐收渔翁之利。
“温水煮青蛙”,就是不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啦。但这幅漫画反映的内涵就更加深刻了,很多人是身居高位、要职,却被贪污腐败诱惑着,逐渐麻痹了神经。 多少巨贪是起于小贪念的呢?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呀。
我们普通人“生于安乐”的结局可能是一生碌碌无为,却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最多就是蹉跎了自己的岁月光阴,可是名利场上的“温水煮青蛙”,搞不好是要去监狱里“喝茶”的。倒时候,就是身败名裂,金钱名利就统统成了过眼云烟,仿佛做了一场梦了。
别的蛇跟你抢食,有的时候也别心急,它增加了它的长度之后,你冷眼旁观一会儿,再找时机攻击它,那你就直接坐收渔翁之利了。这样子你就把它还有之前它吃的那条蛇一起吃了,还省了吃那条蛇的功夫。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时候,别的蛇自相残杀,我的大宝老船长就等着坐收渔翁之利。
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坐收渔翁之利并不是说我们为了要获利,要达到某种手段而故意挑起前两者的事端,这就十分缺德了。而是有些“守株待兔”的意味。就像那个渔翁一样,只是遇见了一种机遇。看到某些时机成熟之后的把握。
一定要看清楚,快!准!狠!不然过了这个村还就没这个店了。
当然,在当今社会,同样流传着一句话叫: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因为咱们也不是人人都是那个渔翁,所以要好好努力啊。
就拿写作这件事情来说,我写,是因为我喜欢,是因为我希望我的文字是我认真思考感悟的结晶。我为的是无愧于心。那我肯定也是希望在这条路上可以获得与更多的朋友交流的机会的。
那么为了有这个机会,我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坚持不懈下去。说不定哪天我就收获更多的好朋友,心想事成了嘛。
大宝老船长越变越大,越变越长的时候,不能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很多时候,大宝老船长会在这时候被毫不起眼的小蛇干掉,因为大宝老船长掉以轻心了。所以说,无论实力有多强,还是要时刻居安思危哟。
我们不应该学着夜郎国那样夜郎自大,没见过世面,就以为自己区区弹丸小国就是全宇宙了。我们做人,妄自菲薄,狂妄自大都是不可取的。谁让一桶水不响,半桶水叮当呢。
而且,骄傲自大,牛皮吹破了是很尴尬的一件事情。 我想我们很多“狂妄”的初衷就是希望更多人仰慕自己,这其实是过度的渴望自尊在作祟。可往往,“狂妄”的做法是适得其反的,反而是让更多人即便给你表面上的恭维,实则却在心底暗自发笑,甚至希望有朝一日能对你“落井下石”。
所以,真正在乎自尊这件事情,就谦虚低调一些吧。
就是把你蛇的皮肤搞得恶心一点,这样子别人可能嫌你恶心就避着你。前提是你自己不觉得恶心。
当然,这个也不是所有人觉得你恶心就避开你的,但是我会的哦。
也就是说可以兵不血刃,在气势上已经完全碾压对面,都不费一兵一卒。 那么在今天,我们就不说“碾压”,我们说“征服”,或者说“使别人认可”。那就要提升自己的形象和内在的涵养。
形象上面,把自己打理打理好,要让人一看就觉得干净舒服。
至于内在气质方面,是很重要的。要表现得识大体,有绅士风度。更多的还有体现在言辞谈吐上面,这就需要一个人有很好的内涵与积淀。不过多读一些书是很有帮助的,毕竟有句话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嘛。从书本上可以学过来很多东西转换到举手投足间,提升个人品味。
障眼法迷惑,就是当你很大很长的时候,游到跟你一样的蛇面前,让它以为你的身体就是它的身体,然后趁机杀死它。
这有点像变色龙,不过变色龙是自主去适应环境。比如变成绿色躲在树叶丛中为了避免被天敌发现。
当然,我们不要像游戏里那么“血腥暴力”啊,我们需要学到的应该是像变色龙那样学会“伪装”保护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确实不能让环境改变着来适应我们,而是应该主动去适应环境。 当然,很多时候去适应环境并不是说我们甘于现状了,而是低调地养精蓄锐,分析时机,利弊。
我很喜欢一个在上看到的 “SWOT”分析法 。做事情要提前分析好“strengthes(长处)”,“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 ” ,“threats(威胁)”。
当然,这跟大宝老船长伪装着杀小蛇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虽然一个看上去“很歹毒”,而另一个看上去很“无公害”。但其实都是可以获得好处的。
发现大宝老船长越变长越变大,行动得越慢。 所以说,实力地位越强,其实压力责任担子越重了。
我很喜欢《星际特工》这部剧。缪星人铭记历史,却忘记仇恨。既往不咎,好大度。告诉人类要珍爱和平。
那个人类指挥官却是大坏蛋。果然很多大boss都是看似正经人,却是为了自己利益的幕后黑手。也是这种剧的一般套路。他就没有做到位高权重,反而是滥用私权,不仅不承认错误,反而为了掩饰错误更加滥杀无辜。
而这种人如果做坏事情,破坏力影响力会更大的啊。所以希望人们可以在其位,谋其政吧。
蛇在增速的时候,会消耗一点自己本身的长度。但是有的时候,抢尸体时要出手,只要拉出来一点点就可以收获很大的增速。慢悠悠的不仅慢可能吃不到,争夺过程中被干掉的可能性又加大了。
说起“舍得”二字,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寒山和拾得之间的这一段经典对话。
这也就是目光长远,懂得取舍了。就和大宝老船长一样,做点小牺牲是为了收获更多的东西。就像不去计较一些诽谤之词,收获的是一份安宁的心境。而这份安宁的心境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都非常重要。
反之,如果去过分计较,就算在口头上有时候能占些便宜,可终究有一股郁结之气在胸中难以排解。既伤人又害己,何必呢?
所以,“取舍”、“取舍”,目光放得长远些,不要总看眼前的一时吧。
躲在角落里看激烈争夺必有伤亡,到时候如果吃不到全部的,有残羹冷炙也是能分到点的。
你看,连君王治国都要用上这个道理,更何况是咱们普通人呢。知足常乐,云淡风轻,其实是一种我们应该提倡的生活高姿态。这样子人就不会总是被欲念所扰,总是为了一些求而不得的东西绞尽脑汁,煞费苦心。
很多时候,应该学会享受当下。因为,生命实在是太宝贵了,我们应该用一颗平常心去生活。这样,才更有可能和一些有趣的灵魂相遇。
不管我选择偏安一隅还是奋勇向前,大宝老船长总该学会保护自己的。不过,只偏安一隅,会有人杀你;只急躁冒进,会自己被自己杀死。所以,还是随机应变哦。
比如欲擒故纵,还不抢食,把尸体放在自己身边等别的蛇吃,那么那条蛇一心急,它可能就撞死在你身上了。
还有的时候,是因为自己让自己撞墙而死。所以说,很多时候自己也会是被自己“作死”的。
我们随机应变的有很多东西,比如心态行动什么的,都要根据自己的处境好好考虑的。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在这个时代里很容易吃亏。
比如你恋爱了,那么就要学着去与对方相互磨合,为你爱的那个人改变一下自己;比如你工作了,就要去与上司同事融合关系,争取“双赢”的局面……
-END-
最后总结:“蛇生”如“人生”,这是一个光怪陆离,充满着各种复杂的世界。所以,好好把握哦。
卿慕 ,一个间接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具有多重人格的作者。
有的是由于蔬菜中含有较多的粗纤维,儿童的咀嚼能力差,不容易嚼烂,难以下咽;还有的是由于儿童有挑食的习惯。把蔬菜“藏”起来。如果孩子对蔬菜很抗拒 ,可以考虑换个形式,切碎和他喜欢的肉中和口味,让她看不到蔬菜的存在。可以把青菜炸成汁,然后做成面条,或者饺子皮,当宝宝吃的津津有味的时候,可以和他说这是青菜做出来的,让他意识到原来青菜也是好吃的~血才泵到微血管。小孩还不怕,但也应配以蔬菜,可疏通肠道,可增加维生素。吃肉吃菜也吃主食,不可偏废哪一种,这才能长期保持正常生长,减少疾病。如果是男孩,就说,吃青菜能长得高、跑得快、比别人聪明、身体更健康等,女孩子就讲,吃青菜可以不让头发掉、长得高等等。
他就会想吃什么。那些垃圾食品除外,一切顺其自然,不要强迫他吃他不喜欢吃的食物,等他把肉吃够了,也就想吃青菜了。非常有效。每每看到自己的朋友吃青菜,我家大宝甚至要比赛。你们也试试吧。每个月请社区邻居家的孩子到家里做做客。哥哥小的时候,肉对于他来说太硬了,他虽然也觉得喜欢,但是完全咬不动。所以他就不爱吃东西。或者是大人的饮食习惯造成的,平时大人一年四季都是大鱼大肉,桌子上见不到几个素菜,想一想,这样的家庭饮食中,孩子会喜欢吃蔬菜吗?
可以给他做成汤,一边喝汤一边吃青菜,汤里的青菜一般比较软烂,很适合小朋友吃,或者做成蒸菜园子,妈妈可以多多的看看菜谱,学习更多做菜方法。“偏食”的孩子常常会爸爸妈妈很头疼,担心孩子营养不良或者肥胖等。为什么孩子会形成这样的事物偏好呢?
有时,人的命运是一种被动的选择,一旦被 历史 的车轮碾压,也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可,本着心底的那份不甘,即使是在夹缝中,也要努力向阳而生。
文中的奶奶是老公的奶奶,生于1928年,逝于2017年一个寒冷的冬夜,活了近一个世纪。
她的一生就是一部 历史 缩影,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颠沛流离。 而最终所有的颠沛流离,也从大江走向大海,归于平静。
她走时如此悄无声息,就像生命自然画上了句号,到头了。
也许,最后的这份安宁是上天给奶奶的一份恩赐,补偿她这艰难却努力向阳而生的一生。
奶奶在嫁给老公爷爷之前,也是他们村里有名的地主家的“千金”,正好跟爷爷家门当户对。
当时老公的老太及老太上一辈打下了厚厚的家业,据说现在村里的一大半地方当时都是他们家的财产。
1949年,奶奶跟爷爷结婚了,次年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我公公。本以为幸福的日子在等着奶奶,可没想到时代的车轮已滚滚撵来,挡也挡不住。
没过多久,老太家的土地、财产充公了,老太一家被扣上了帽子。 那个时候,一旦被贴上了标签,就是一辈子的事情。
老公爷爷从之前的“富家子弟”一下子破落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受不了乡邻的白眼和鄙视,承受不住巨大的心理落差,就离开村子去他处谋生。一走,经常好久好久才回来一次。
奶奶带着年幼的公公,跟着老太一起在村里生活。但,日子似乎越过越艰难,老太的处境也越来越糟糕。
来自周围邻居的孤立和谩骂,来自整个大环境的压抑,让骨子里骄傲的老太一日一日消沉下去。直到有一天,老太承受不住这份压抑,用一根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那个时候,是1959年,公公刚好9岁。
当时,奶奶带着一个幼子,家里没有买棺材的钱,就用一片草席草草将老太安葬了。
老公爷爷,自从出去谋生路,基本就很少回来。这个家,对他来说,早已名存实亡。
他后来听说自己的父亲上吊自尽,往家里寄了50块钱,只是这50块钱没能到孤儿寡母手里,被村里拦截下来了。
还听说,当时,他已经在外地有了别的女人。
老太的去世,老公爷爷的背叛和抛弃,生活的重担一下子都压在了奶奶的肩上。
她本是柔弱的千金**,本以为找到了后半辈子的归宿,无奈,生活给她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三年饥荒期间,奶奶和年幼的公公日子过得极其艰难,能活下来真的是一种幸运。
有好几次,娘俩饿得都要死了。好在还有一两个热心肠的邻居,实在可怜他们孤儿寡母,在关键时刻接济一下。
公公跟我说,他记得那个时候他吃的最多的就是红薯叶子,没有红薯叶子吃了,就去抠树皮,到地里挖野草。除了饿肚子,最难受的是要受别人的欺负,经常有孩子拿东西砸他,捉弄他,嘴里还喊着难听的话。
他们身上的标签把他们彻底“隔离”了。
也因为这些,奶奶也没有再嫁,生活于她而言,已经没有多余的味道去品了,只要把孩子拉扯大就够了。
十年动荡期间,奶奶和公公自然逃不掉“命运”的审判。
村里的老人说,有一次奶奶头上顶着一条白毛巾,站在一群人中间,面前立着一个专门负责打耳光的人。毛巾不能掉,否则继续打。
不知道被打了多少下,最后奶奶捂着红肿的脸,嘴角流着血,忍着泪离开了。
估计眼泪都已经哭干了,因为那个时代,最没用的就是眼泪。
别人带着有色眼镜歧视她,她没时间在乎;别人背地里指指点点咒骂,她也没时间去想。 她唯一活下去的理由就是把儿子养大,让老于家后继有人。
这期间,老公的爷爷回来过一次,听说当时身上还配着一把枪,但很快就走了。
大概是1976年,老家淹过一次水,奶奶家的泥坯房子倒了。天又下着大雨,不停地下,不停地下,娘俩没地方住,就临时搭了一间草棚避难。
不知道那场雨到底下了多久,公公只说,他们当时又饿又冷的,因为那个草棚四面漏风漏雨。
后来,雨水退下去了,娘俩没有一个固定的落脚处。天气晴朗时,就住搭的草棚;遇上刮风下雨,就搬到了公社的食堂里凑合。地板就是他们的床。
那个时候的公公已经是个20多岁的成年小伙了,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努力干活,想靠着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困境,也给辛苦的母亲和自己一个安稳的家。
就这样,颠沛流离了几年,寄人篱下了几年。80年代,奶奶和公公终于用自己的积蓄盖了三间砖房,有了一个像样的家。
随着公公年龄越来越大,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就成了第一大事儿。虽说那个时候大环境好了些,可因为成分和经济问题,村里没人愿意给他说亲。
“咱们村又要多个光棍了!”村里的人时常在背后说我公公。
奶奶自然也着急得不行,好不容易养大的孩子,总不能让他娶不到媳妇吧,那老于家的香火怎么延续呢?
托这个亲戚帮忙,求那个亲戚操心,最后打听到,奶奶弟媳的姐姐家有一个女儿,比公公小5岁,也因为成分问题,一直找不到婆家。在奶奶的百般努力下,公公终于娶到了媳妇。
1983年,33岁的公公和28岁的婆婆结婚了,次年生下了我婆姐,又过了两年,生下了我老公。
那一年,奶奶已经55岁了,熬了半辈子,苦了半辈子,终于看到儿子成家,她该有多开心啊!
假如能够有一张那个时候的珍贵照片,我好想看看奶奶当时的表情,感她所感,想她所想。
公公成亲那年,他带着婆婆一起去找过一次老公爷爷,因为结婚双方要见见家长。老公爷爷虽然不回来,但中间偶尔会有书信来往,有彼此的****。
我猜想,公公那时候千里迢迢去见自己的亲生父亲,心里是怨恨大于爱,还是已经原谅了他?
有了孙女和孙子的陪伴,曾经的孤儿寡母终于体会到了家的热闹和温暖。
老公小时候很调皮,瘦得皮包骨头,也不好好吃饭,奶奶经常跟在他屁股后面喂饭。
到饭点了,奶奶在院子里大声地叫老公的乳名,喊他回来吃饭。整个寨子,都能听到呼喊声。
那时候的通讯工具,都是身体自带的“大喇叭”,分贝很大。特别是一到饭点,一场此起彼伏的“乳名比声大赛”就会上演!
也许是因为年轻时的过度劳累,奶奶60多岁就开始弯腰了,而且每况愈下。 年轻时奶奶也是村里有名的高挑大个,怎奈抵不过岁月的无情蹉跎。
到2013年我嫁到老公家,第一次看到奶奶时,被她接近160度的弯腰幅度吓坏了。她只能看到地面,需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抬起头来跟人对视。
可能是感受到了一种惺惺相惜的命运共同体,婆婆和公公两个人的感情一直都很好。 最大的问题是,两个人都很自卑,很悲观。这跟他们缺爱的原生家庭有关,也跟两人在村里的生存环境有关。
结了婚,他们依然受到乡邻的欺负和轻视。邻居想恶意霸占公公家的地,两家人吵了起来,公公婆婆还被打了。
老公从小目睹了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家如何被乡邻欺辱,如何忍气吞声,隐忍求全,他的内心渐渐地变得自卑,孤独。直到现在,他也如此。
后来,老公和婆姐都贷款上了大学,俩人走出了那个压抑了他们十几年的村子。奶奶一直都在老家跟着公公婆婆,只是年纪越来越大了,腰弯得也越来越厉害了,话也开始越来越少了。
2007年老公大学刚毕业那一年,公公因为常年的积劳得了脑梗,一下子昏迷了过去。在医院住了近2个月才回家康复治疗。但,从此以后,他落上了残疾,一半身体用不上劲,走路都摇摇晃晃。他勉强可以照顾自己,只是再也不能干活了。
家里的重担又落到了另一个女人身上——婆婆。奶奶已经完成了她的使命,退休了。
2013年我跟老公结婚时,婆婆拉着我的手说:“我们家条件差,帮不了你们什么,你们将来负担重啊。”当时的我,看中的是老公的为人和上进心,而不是他的家庭。
2014年我们有了大宝以后,婆婆就跟着我们来到了外地生活,奶奶和公公两人在家。 公公只会做些简单的饭,但庆幸的是,奶奶从不挑食,也从没有生过病。她的胃口极好,一顿饭,一个馒头,一碗米汤,一个鸡蛋。 顿顿如此,她都不厌烦。
我和老公心里也很愧疚,把公公和奶奶扔在家里,又让他们母子相依为命,实属无奈。谁不想在身边尽孝呢?可是生活不给我们选择的机会。
只有到了假期,我们才有时间回去一段时间。
尽管每次婆婆在电话里千叮咛万嘱咐,别把家里弄得跟垃圾场一样,公公每次也笑呵呵地应着。但每次回去,依然是一片狼藉,恶臭扑鼻。
公公自从生病后,都是婆婆伺候着,他已经习惯了“被动”。
婆姐偶尔会回老家住几天,看到俩老人生活得如此“邋遢”,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跟婆姐商量,要不把奶奶送到县城的养老院,至少会干净些。费用我们来出。
婆姐到附近的一家养老院了解了一下情况,觉得不错,就拉着奶奶去了。坐车之前,婆姐跟奶奶先说了一下情况,奶奶那个时候还不是很糊涂,多少明白一点。
可谁知,到养老院门口,奶奶死活不下车,她嘴里一直说: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婆姐心疼得眼泪簌簌地往下落,又把奶奶拉了回去。远在外地的婆婆和我听了婆姐的描述,眼泪也刷得一下子掉出来。
糊涂的奶奶一点也不糊涂,她宁愿邋遢得死在家里,也不愿离开那个伤了她一辈子的地方。
有时候奶奶很糊涂,但有时候她却很清醒。
已经87岁的她,一直记得大宝,还说“这是冬青(我老公的乳名)的儿子”。
大宝2岁多的时候,很调皮,经常去撩拨奶奶的头巾。奶奶最珍视她的头巾,跟大宝争夺,有那么几次,两个人打了起来,奶奶把大宝推倒在地上。大宝大哭起来。
婆婆说奶奶:“你怎么跟一个小孩子打起来?那么不懂事?”
看着一个“老小孩”跟一个2岁的小孩打架,我心里反倒是一种“看热闹的不嫌事大”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我为奶奶感到开心。
如果奶奶能够清楚地表达,她是不是会心满意足地说:“我居然熬到了,看到了自己的重孙子,还跟他打了一架。”
2017年,婆婆也突然得了脑梗,只能回家休养。我辞了职,自己一个人带俩孩子。当时大宝3岁半,小宝1岁半。
当我围着孩子在屋里转的时候,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仿佛从婆婆的手里接过了一根接力棒,生活的重担又重新转移到了另一个女人的肩上——那就是我。
婆婆也已经退休了。
难道这就是一种女性的家族传承吗?
婆婆在家休养的一年多,奶奶糊涂得更加厉害了,时常大小便失禁,经常尿到屋里,拉到屋里。
她也完全不认识人了,有时骂婆婆,有时骂公公,还有的时候半夜突然咒骂起来,只是听不清楚骂谁。
奶奶经常拿着剪刀,把自己的衣服、被子剪烂,把家里的东西砸烂,有时还把家里的东西往外边扔。
她虽然腿脚不行,但慢慢走还是可以的。每次,她都拿着小凳子,走到哪儿坐到哪儿。有那么几次,她竟然把邻居家菜园子的菜给拔了,婆婆只好去给别人赔礼道歉。
她老人家也不换衣服,婆婆拿给她干净的衣服让她换,她全都扔掉,有时还故意剪烂。
她老人家的腰弯得太厉害了,根本没办法躺下来睡觉,每天晚上都是坐着睡,即使是大冬天,也是如此。
冬天给她多铺一床被子,都被她抽掉,扔到地上。那么冷的天,只睡在薄薄的一床席子上。奇怪的是,奶奶从来都没有生过病,甚至连感冒都没有。我嫁过去几年,奶奶一次药都没有吃过。
或许,这是上天在眷顾这位可怜的老人,让她晚年少受些药石之苦,毕竟年轻的时候,她吃了太多苦。
我们回家时,她已不认识我了,有一次还问到:“你是谁啊?”但她却认得老公,认得她的两个重孙子,经常说:“这是冬青(老公的乳名)的两个儿子。”
婆婆身体也没有完全恢复,伺候得不耐烦时,总会发牢骚说:“要是我老了,变成她这个样,真不如一头撞死。”
婆婆也是个有孝心的,她心里虽有抱怨,但行动上却从没有亏待过奶奶。
2017年的冬天,婆婆打电话说,奶奶最近几天不怎么吃饭了,她担心可能熬不过这个冬天。我们让婆婆给奶奶请个医生看看。婆婆说,奶奶不像是生病,因为她没有半点病痛的折磨。她只是安静地坐在床上。
我们本以为奶奶情况会慢慢好起来,因为每年冬天,都会担心这样的事情发生。
可那个冬天,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奶奶的生命真的画上了句号,她走了。
庆幸的是,每次回老家时,我都会拍几张全家福。有时婆姐也一起回去团聚,就特意拍几张。不为别的,只为了留住奶奶的音容笑貌,不要让她老人家那么快被遗忘。
曾经家里的户口本上,奶奶的那一页上面写着:于刘氏。我问了家里所有的人,没有人知道奶奶的真实名字。奶奶那边的老人也一个一个相继去世了。
再来说说老公的爷爷吧。
2000年的时候,老公初三,他回去了一次。2003年,老公考上大学,他也回去了一次。听说拿了红包给老公,供他上学。只是,老公已不记得当时奶奶是什么态度了。
那一年,也是两位老人最后一次见面,都已是75岁的高龄了。
再然后,老人家估计年纪大了,不能出远门了,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在老公的眼里,他的爷爷就是一位十足的的负心汉,他打心眼里痛恨他。 如果不是当年他的错误选择,奶奶和公公的早年生活根本不会过得如此苟延残喘。
他早已有了自己的家,还收养了一个女儿。婆姐偶尔会去看看他,跟他讲讲他子孙后代的事儿。
有一次,婆姐拨通了我的视频,视频那头是老公的爷爷。 他满头白发,但精气神很好,完全不像奶奶,被岁月蹉跎得折弯了腰。
那一次,婆姐先回了娘家,然后带着公公去找了他。是公公自己要求去的,他说: “我年龄也越来越大了,以后就走不动了,趁着能走动,再去看看他吧。”
按道理来说,公公才是那个最恨他的人,但如今他却是最释然的那个。
老公爷爷开视频是为了看他两个重孙子,那也是唯一一次。
在奶奶最糊涂的那一年,老公爷爷有了落叶归根的想法 。
结果当然是,没有人同意,因为婆婆不可能再有精力去伺候另一个老人,何况还是一个曾经对家人犯了大错的人。
奶奶去世后,不知道婆姐有没有告诉他。不过即使告诉了,也没有什么意义了,毕竟奶奶的去世,对他来说,毫无影响。
如今,奶奶去世已经2年半了,老公爷爷还健在,他今年已经92岁了。
我时常想,奶奶临终前的那一瞬间,最想见到的人会是他吗?
假如当年,他没有逃离这个家,奶奶一辈子的命运是不是会被改写呢?
假如当年,他三番五次回到家后,下定决心不再走了,公公的童年是不是过得更有爱呢?
假若当年,他像个真正的男子汉,守护着那个遍体鳞伤的小家,那现在的他应该是真正的享受天伦之乐吧。
人生九十载,尝遍了酸、甜、苦、辣,品味了爱、恨、悔、痴,洗尽铅华,落到纸上的只不过是这寥寥几千字。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奶奶——那个一生悲苦,活在 历史 夹缝中的女人,艰难,但却努力向阳而生!
附赠老公写给奶奶的一封小诗:
本是富家女子,也曾锦衣绣鞋。
门当户对,嫁于邻乡名门。
无奈人间沸腾,家门不幸,硬让低人三分。
家破夫走,留下孤寡,受尽欺凌。
也曾居无定所,寄人篱下。
也曾食不裹腹,受人救命之食。
虽千苦万累,却身无大病,抚儿成人,帮子成家。
子又有子,四世同堂。
享年八十有九,寿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