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981A相当于哪个型号?
随着SSD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型号和规格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其中,PM981A是一款备受关注的SSD型号,那么PM981A相当于哪个型号呢?下面我们来详细解答。
PM981A的概述
PM981A是三星公司推出的一款高性能SSD,采用了NVMe协议,拥有较高的读写速度和稳定性。该型号的容量覆盖了256GB、512GB、1TB和2TB四种规格,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PM981A相当于哪个型号
PM981A相当于三星970EVOPlus型号。这两款SSD在硬件规格上非常相似,都采用了三星自主研发的V-NAND闪存和Phoenix主控芯片,并支持NVMe协议。它们的读写速度和稳定性也非常接近,都是高性能SSD的代表。
PM981A与970EVOPlus的区别
虽然PM981A和970EVOPlus非常相似,但它们仍然存在一些区别。首先,PM981A面向的是OEM市场,而970EVOPlus则是面向零售市场。其次,PM981A的容量最高可以达到2TB,而970EVOPlus则是2TB以上,可以达到2TB、4TB和8TB等更高容量。此外,它们的价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PM981A的价格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PM981A相当于三星970EVOPlus型号,它们在硬件规格上非常相似,但存在一些区别。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选择适合自己的SSD。
近日,兰博基尼为2021款HuracanEvo超级跑车增加了5种新的车身颜色,作为新FluoCapsule系列车型的一部分包括VerdeShock(绿色),ArancioLivrea(橙色),CelesteFedra(蓝色),ArancioDac(橙色)和GialloClarus(**)。这些亮色和磨砂黑色车顶,黑色后视镜、黑色前保险杠、黑色中网和黑色侧裙相结合,带来非常漂亮的双色外观。外观方面,2021款兰博基尼HuracanEVOFluoCapsule系列异常华丽和令人兴奋,前脸设计看起来很凶猛,特别是配上W型LED日间行车灯和锐利的LED大灯,再加上黑色的大嘴,显得侵略感十足。2021款兰博基尼HuracanEVOFluoCapsule系列尾部造型棱角分明,后备箱上集成了一个小扰流板,尾灯采用Lambo的Y型商标图案,双圆形排气管置于保险杠两侧,下方是大型扩散器。2021款兰博基尼HuracanEVO超跑车内饰设计非常高级,采用真皮、碳纤维和Alcantara内饰。特别是中控台上的一排蓝色背景的按钮,科技感十足。还配备123英寸液晶仪表盘和84英寸中控触摸显示器,用于控制LDVI系统,信息娱乐和空调控制。支持AppleCarPlay,卫星导航,网络收音机和带有双摄像头的遥测系统。机械上,FluoCapsule版与HuracanEvo常规版相同。动力搭载52升自然吸气式V10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630马力和443lb-ft的扭矩,匹配七速变速箱和四驱。百公里加速29秒,0-200公里加速9秒,最高时速超过200英里/小时。功率稍差一点的HuracanEvo后轮驱动版最大输出功率为602马力和413lb-ft的扭矩。百公里加速时间为33秒。目前,2021款兰博基尼HuracanEVOFluoCapsule系列定价未知,RWD版至少售价208,571美元和AWD版至少售价261,274美元。
头文字D3的游戏里,EVO4是王道车种,加速、转向、适应性都非常优秀,能够胜任任何赛道,而且晴雨皆可,甚至可说是5速车中的最强车。
EVO3也是不错的车,但和EVO4相比还是有差距,转向不如EVO4灵活。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你的技术。技术好,开什么车都快,基本功不行,开E4也没用。。
至于99W分,老实说个人感觉没太大用场。。可能也就极速快1KM,过弯灵活一点点。。绝对不明显!和12W时候差不多,基本上不用太在意分数,12W足矣。
很伤心、很难过,三菱重工停产了它们史上最成功的车型,昔日的拉力霸主,让世人领教四驱系统威力的山路之王,多少为了拥有一辆它而奋斗的热血青年伤心欲绝,为了“环保”大局着想,停产Evo的决定与三菱的电动车计划有关。事实将无法改变,致力于成为电动车行业中坚力量的三菱工业,放弃了费油的Evo。
三菱汽车在英国市场推出一款Lancer Evolution FQ-440 MR特别版车型作为谢幕,限量40辆FQ-440以平均每1分半钟才卖掉一辆的速度在一小时内卖完,似乎从一个侧面EVO号召力江河日下,也为EVO系列的完美落幕增加了悲情色彩。以后我们只能通过重温这个高性能轿车中的“EVO”代名词了。还有,不要忘记它和世界拉力冠军赛的渊源,这些“新车”都是在赛场上得到经验被新车吸收而来的。
第一代EVO于1992年的9月首次亮相,目的就是为了代表三菱出战WRC A组赛事,A组比赛要求参赛车辆的原型车必须在量产超过2500辆的基础上选择,为了参加WRC赛事,三菱重工就在普通家用轿车Lancer的基础上生产了2500辆高性能的Lancer Evolution车型,这就是EVO诞生的背景,从而取代当时的Galant VR4赛车。动力方面,其搭载了当时可谓崭新技术载体的4G63引擎。经过动力调教,这款20L涡轮增压引擎能够输出高达247匹的最大功率,最大扭矩为315公斤米。首批生产的2500辆迅速被销售一空,后来三菱重工又追加生产了2500辆。而在赛车方面,1992年,三菱车队将最新的LANCER Evolution投入了WRC的比赛,1993年,瑞典的艾里克森驾驶着它在WRC赛场上中获得两个分站赛的第二名和三个分站赛的第三名。
第二代EVO于1994年正式推出,相比第一代车型变化较大的地方包括了动力输出和底盘等方面。经过再一次调教的4G63引擎又增加了9匹马力,达到256匹马力,最大扭矩依旧为315公斤米。底盘方面,4WD系统得到升级,后差速器改为机械式,再加上更大的轮胎,EVO Ⅱ的抓地能力和转向操控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另外,前后轮距的增加(15mm和10mm)也让车子的稳定性比第一代产品更好。第二代的EVO同样生产了5000辆,同样也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抢购一空。同年赛事中,经过改进的第二代EVO改善了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在亚太区的拉力赛段中,第二代EVO在它参加的第一个赛季中就获得了车队第二名,在印尼和泰国的分站赛中都获得了个人成绩第一名。
图:第二代EVO在比赛中经常领先一分钟以上的时间抵达终点。
1995年3月登场的第三代EVO在第二代的基础上继续改进。除了在赛场上的经验被新车吸收之外,第三代EVO的4G63引擎通过增加到9:1的压缩比和更大号的涡轮增压系统,动力提升增加了14匹,达到270匹马力,夸张的外形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外观更是成为今后改装的标杆,而同样限量销售的第三代EVO再一次受到车迷抢购。而1995年正是三菱车队成为拉力赛事霸主的开始,凭借电子控制的四轮驱动系统强大表现力,获得了瑞典分站赛分站冠军。同时,第三代Evo在亚太地区拉力赛中也包揽了所有的分站冠军,艾里克森获得个人总冠军,三菱车队获得了车队冠军。
图:凭借电子控制的四轮驱动系统强大表现力,第三代Evo在亚太地区拉力赛中也包揽了所有的分站冠军。
由于Lancer车型的换代,1996年登场的第四代EVO在外观、动力、底盘等方面都经过了重新设计,EVO的车型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开始。动力方面,还是一副4G63引擎,这一代同样经过调校,采用了强度更大的活塞连杆机构,再加上凸轮轴近排气角度的调整,这一代的4G63引擎已经能够在88:1压缩比的情况下实现280匹马力和36公斤米的强劲表现。在1996年的WRC赛场上,芬兰的马基宁在9个分站中拿到了5个冠军。也赢得了他个人的年度总冠军。1997年WRC已经取消了参赛车型量产的限制,但三菱仍以A组版本的赛车参赛,马基宁卫冕了年度冠军。
图:1997年1月首次在蒙特卡罗拉力赛上亮相的第四代EVO,并获得了四项冠军,马基宁成功卫冕。
1998年,第五代Lancer Evolution登场。增加至17寸的轮圈和轮胎是为了配合更加强劲的动力输出。4G63引擎的扭矩一举增加至38公斤米。为了适应这样的变化,前部下连杆和多连杆机构都大量采用了铝合金材质,刹车系统也采用了BREMBO的对向刹车盘。三菱再接再厉,于1998年推出了EvoV版本,4G63引擎在中低速良好的扭矩特性和整车良好的匹配再助马基宁获得了年度的总冠军,三菱汽车获得了全年13站中的7项冠军,和马基宁的三连冠一道成为了WRC历史中的传奇。
图:1998年,第五代EVO赛车再助马基宁获得了年度的总冠军,三菱汽车获得了全年13站中的7项冠军,和马基宁的三连冠一道成为了WRC历史中的传奇。
1999年,为了适应新的比赛规侧,第六代EVO登场。在外形上,新车采用了全新设计的前保险杠,雾灯较前一代产品有所减小。另外,不对称进气口和双层可调尾部扰流板是新颖的设计。动力方面,EVO Ⅵ没有做任何的调整。维持280马力/6500rpm和38kgm/3000rpm的表现。悬挂方面则全面采用了锻造铝材,进一步降低了车身的重量。相比其它机械部件的加强,EVO Ⅵ的车身强度略微偏弱,对驾驶者的操控技巧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1999年赛季的第六代Evo拿到了4个分站赛车的冠军,三菱汽车的电子离合器和能够在恶劣条件下发挥作用的后悬架帮助马基宁连续获得了第4个冠军,夺得车手排名的榜首,成为体育史上四次蝉联世界拉力赛冠军的第一人,也开创了WRC赛车中前无古人的业绩。2000年推出六代半EVO。为了纪念三菱车手马基宁连续四次获得WRC总冠军推出的特别版,是全球限量两千辆的车型,相比普通的六代EVO,限量版车型输出最大扭矩的转速提升至2750rpm,百公里加速时间为42秒,极速超过240km/h。
图:驾驶该车的车手马基宁也夺得当年的车手冠军,成为史上四次蝉联世界拉力赛冠军的第一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构造应力场递进演化与成矿作用指在同一场构造运动中随着变形的发展,应力场的递进演化对成矿的影响。
米恩斯(Means,1976)认为:“应力场就是在任何岩体中,每一点的应力状态及其瞬间的空间排列。”应力场都有一定的作用空间,因为任何构造应力作用在传播过程中都要衰减,所以构造应力场强度的分布必然强弱不均,再加上岩性特征和地球内部结构的不均一性,更加强了应力分布的不均一性。总之,在某一具体的时间与空间中,构造应力场都是变化的。
图521 710m中段成矿期构造应力场围压(a)、最大剪应力(b)、应变能(c)等值线图
图522 28线成矿期应力场围压(a)、最大剪应力(b)、应变能(c)等值线图
图523 710m中段成矿期应力场围压、最大剪应力、应变能趋势分析
图524 28线成矿期应力场围压、最大剪应力、应变能趋势分析
5321 褶皱递进变形及其控矿作用
褶皱与元素分配集散具有一定的关系。在岩层发生褶皱作用中,由于各部位应力的差异及其分布情况和变化规律,促使化学元素发生迁移和分配。
(1)纵弯褶皱应力场演化特征及控岩控矿作用
纵弯褶皱是在顺层挤压力(即侧向挤压力)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最常见的一种褶皱类型。在褶皱的初始状态下,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几乎是平行于岩层面的,σ1平行岩面,σ2垂直(直立),σ3水平并垂直σ1,此时,首先产生一对平面X共轭裂隙。若有矿液上升,则形成网状和裂隙型油气矿藏(图525,图526)。随着褶皱作用的加强,岩层弯曲,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也略有变化(图234)。最大剪应力分布区都集中在褶皱的核部,最大主压应力迹线是以缓倾斜为主的。在弯曲较大时,褶皱的转折端处最大主压应力轴变陡,最小主压应力方向平缓,所以在这里易造成张裂隙。根据剪应力轨迹的分布,认为与这类褶皱伴生的剪切破裂主要表现为逆断层。而且这些逆断层一般都是从岩层底面向顶面发育的,在上面可能为正断层。
斯蒂文生(Stephansson)用有限单元法计算了在较弱的基质中强岩层所组成的开阔褶皱中的主应力分布,指出在高黏滞度的褶皱内,强岩层中有一个主压应力梯度,它与岩面垂直;在弱岩层中则显示出主压应力梯度方向与岩层平行;应力的极小值位于枢纽处。而在低黏滞度褶皱中,主应力梯度等值线基本平行于压力p的方向和外弧上的最小主应力。
若褶皱轴面歪斜、平卧或卷曲,情况比较复杂,除受纵弯作用外,还受到剪切作用。由于褶皱不同部位力学状态及应力作用强度不同而引起物质存在形式产生不同的变化。就一个背斜来说,以中和面为界,其上为拉张区,以下为挤压区。在拉张构造部位,由于层面弯曲滑动,受扭压作用所形成的新矿物总是向褶皱转折端移动和向褶皱同时产生的张裂隙中移聚。这些可移动的物质可按两种方式进行移动。其一,来自各层的物质充填在横穿褶皱的张裂隙中;其二,来自各层的物质充填在平行层面的褶皱虚脱部位。这些都是物质在拉张区内移动和聚集特征;在挤压区物质向褶皱面强烈紧密挤压,表现为揉皱物质流动、重结晶后产生变质岩,甚至花岗岩化(包括混合岩化),这是褶皱挤压区物质聚集特征。
图525 背斜地堑的序次模式
(据乐光禹,1975)
(块体中除Ⅲ外,未表示应力)
图526 褶曲脊部和槽部的二次剪节理及追踪它所形成的张节理
(据张文佑,1962)
在纵弯褶皱发育过程中,产生纵张裂隙、顶脱、逆断层、层间裂隙和次级褶曲,矿液、石油、天然气向顶部运移,形成张性矿脉、鞍状矿体和油气藏。若继续挤压,转化为压扁作用,背斜整体重新处于受到挤压状态,油气等可移动性矿产可能再次向别的低压区运移,这就是为什么一般强烈褶皱反而不利于油气聚集的原因;原来的张性矿脉和鞍状矿体遭挤压而变形,某些元素可能再次活化迁移。
杨开庆等在研究江西小江地区寒武系变形砂岩中褶皱时发现:在引张区纯净的石英高度富集在虚脱空间,围岩长石相对增多,在翼部劈理剪切面上富集绢云母等层状硅酸盐矿物,密度小的Si流动迁移,密度大的Al滞在围岩中,K在剪切面中富集,Na带出;中和面无明显的成分变化;挤压区岩石变质,形成由层状硅酸盐矿物和岛状硅酸盐矿物的分异条带的石英片岩,在紧邻中和面部位成分混杂,强烈的揉皱,组分趋向均一化。表现出动力调整体系,即引张区的非均一化调整作用;中和面物理—化学的封闭面;挤压区的均一化调整作用。调整的机制是构造应力不同环境的出现,显然没有应力梯度也就没有元素的迁移和分异。
Donach&Parkev(1964)调查了挪威阿伦达尔附近Aevo岛上褶皱变形岩石时,发现组成褶皱的石英岩相,在枢纽中相对富集Ti、Fe、Mn、Mg等,翼部相对富集Al、Na、K,而Si、Ca无显著变化。显示出重元素、小半径元素富集在枢纽带,轻元素、大半径元素集中在翼部的特征。
(2)横弯褶皱应力场演化及其控矿作用
横弯褶皱是在岩层和外力作用方向垂直时造成的。在地壳差异升降运动、岩浆上顶作用、盐丘的底辟等作用影响下都可以出现。其最大剪应力分布在褶皱翼部,因而该处剪裂隙密度大,另一个较小的极大区出现在背斜顶部。褶皱内最大主压应力轴以陡倾斜为主,最小主压应力以缓倾为主(图234),与之伴生的断层,一组高角度或近于垂直为逆断层,与之共轭的另一组倾角平缓,它们分布在基底断块的边缘。逆断层由下向上发育,断面倾向隆起侧,随着基底断块的抬升或下降逐渐产生新的断裂。先发生的断裂在相对下降的一侧,随后发生的愈来愈靠近隆起侧,第二组断层发育褶曲顶部,从上向下发育正断层。因此,横弯褶皱控制的矿脉通常展布在褶皱翼部、褶曲顶部常发育陡倾角的放射状张性矿系。
5322 断裂构造力学性质的演化及控矿
一条断层,不论是在怎样的应力状态下形成的,只要断裂两盘发生相对的变形或变位,两侧岩层(或岩石)就会受到对盘施加的力,因而在断裂附近会诱导出新的局部应力场,产生派生构造。引起派生构造现象的断裂通常称为主干断裂;在它附近被派生出来的构造叫分支构造(分支褶皱或分支断层等)。主干断裂和分支构造又常合称为入字型构造。
如图527所示,令F代表主干断裂,派生构造有压性分支构造c(与主压应力σ1垂直,与主干断裂F所夹锐角为γ)、张性分支构造t(与主张应力σ3垂直,与主干断裂F所夹锐角为Q)、扭性分支构造s1(反扭,与主干断裂F所夹锐角为α1)和s2(顺扭,与主干断裂F所夹锐角为α2)。s1和s2所夹锐角为2β(共轭剪切角)。岩石的内摩擦角为φ。若沿主干断层只有剪切作用,旁侧岩块处于纯剪应力状态,则Q=γ=45°,角顶指向相反,Q角顶指分支所在盘的位移方向;γ角顶指对盘位移方向。2β=90°—φ。若φ=30°,则2β=60°,α1=Q—β=15°,α2=Q+β=75°,这两个锐角顶均指分支所在盘的位移方向(图527)。在大变形场合,分支断裂发生旋转,α2顶端可能反向,即在小变形时,两扭裂隙与主干断层的锐夹角指本盘运动方向;在大变形时,两扭裂隙与主干断层的锐夹角大者指对盘运动方向,小者指本盘运动方向。
若沿主干断层除水平剪切外,还有压力作用,则Q>45°,γ<45°(Q+γ=90°),角顶指向仍相反。当Q+β<90°时,α1=Q—β,α2=Q+β,两锐角均指扭性分支所在盘的位移方向。若Q+β>90°,则α1=Q—β,α2=180—(Q+β),α1角顶仍指分支所在盘的位移方向,α2角顶则反向,指对盘位移方向(图527)。若主干断层旁侧岩块处于剪应力加双向挤压应力状态或其他应力状态时,也可按应力公式求取主应力方向及相应的分支构造方向。
图527 主干断裂与分支构造力学分析示意图
低序次的构造形迹可以是新产生出来的,也可以是由旧的高序次构造形迹发生力学性质的转化而成。这种转化是在同一构造力作用期间的序次转化,与由不同构造动力先后作用所引起的构造形迹力学性质的多次活动有根本的不同。
序次转化的主要原因是在外力持续作用下,岩块逐渐歪曲并产生大变形,致使已经形成的构造形迹,不同程度地偏离了其初始方位,也偏离了其相应的应力迹线,从而使其力学性质也发生改变。例如,一正方形岩块,其边界分别为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东西两侧边界受到南北向反时针扭(剪)力QQ′作用,岩块处于纯剪应力状态[图528(a)],产生一套结构面[图528(b)]。其中有挤压面C(垂直于σ1,平行于σ3,与扭力QQ′的锐夹角为α)、张裂面t(垂直于σ3,平行于σ1)与QQ′的锐夹角为Q(α=Q=45°)和扭(剪)裂面S1、S2分别平行于τmax和τmin。前者与受力边界近于平行,后者与受力边界近于垂直。若考虑内摩擦,并假定内摩擦角为30°,则实际的扭裂面将是S′1和S′2,其锐夹角2β=60°,为σ1所平分。
上述一套结构面发生后,在剪力QQ′的继续作用下,会发生显著的剪切变形。假定方形岩块的南北向中面固定不动,把岩块看做是许多彼此平行的南北向薄片,在中面两侧均匀地分别向北或向南滑移。这样,岩块东西两侧的边界方位不变,南北两侧边界则反时针转动了25°,使正方形岩块变成平行四边形。在初始状态下所产生的各种结构面也将相应地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动[图528(c)]。在大变形后的平行四边形岩块中,仍沿与受力边界平行和垂直的方向截取正单元体,由于岩块受力边界和剪力QQ′的方向未变,所取单元体仍保持纯剪应力状态[图528(d)],经转动后的各种结构面与各种应力关系就不同于初始状态。挤压面C转动后与QQ′的锐夹角α小于45°,其法线在应力圆(图528)上的位置,由A点移至A′点,偏离了主压应力σ1,因而转化为压扭面。张裂面转动后,与QQ′的锐夹角Q大于45°,其法线在应力圆上的位置由B点移至B′点,偏离了主张应力σ3,转化为张扭面。S1面与岩块的南北向中面平行,不发生转动。若考虑S′1面,则将沿反时针转动,其法线在应力圆上由E点移至E′点,作用其上的剪应力减小,张应力增大,进一步向张扭性转化。与S1共轭的S2面将发生较大的转动,其法线在应力圆上由D点移至D′点。该面原为纯扭面(只有τmin作用),转动后转为压扭面。若考虑S′2面,则该面上本来有一定的张应力及较大(绝对值)的剪应力作用,若沿反时针方向转动不超过15°[在图528(c)、(d)的情况下],该面上的剪应力(绝对值)将增大,张应力将减小;若恰好转动15°,则张应力减至零,S′2面转到原来的S2位置,成为纯剪面;若转动角度大于15°,则S′2面法线在应力圆上将由第三象限移至第四象限(在图528(e)中由F点移至F′点),S′2面转化为压扭面。
图528 在扭力作用下结构面力学性质的转化
张裂追踪两组扭裂展转而形成锯齿状追踪裂缝的现象,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转化,扭裂面被拉张,转化为张裂。同样,由于显著的塑性变形,可使被共轭扭裂面切割的菱形岩块压扁,形成挤压破碎带,这也可以看成是扭裂面向挤压面的转化
张裂追踪两组扭裂展转而形成锯齿状追踪裂隙的现象,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转化,扭裂面被拉张,转化为张裂。同样,由于显著的塑性变形,可使被共轭扭裂面切割的菱形岩块压扁,形成挤压破碎带,这也可以看成是由扭裂面向挤压面的转化。
图529 苏门答腊的塔朗·阿肯逆掩背斜构造图
(等值线距100英尺)及剖面图
该处的产油层为大郎·阿卡砂岩(中新统),深度在2100~2750ft之间,已产油近2亿桶,石油相对密度为38°API(按《伦敦地质学会季刊》第108卷)
③ 1英里(mile)=1609344m,全书同。
不同级序的构造形迹依次出现,也依次控油控气。也就是说,对油区、油田中的油气成生、运移、聚集有逐次控制能力。即第一级构造控制油区的成生、发展;第二级坳陷构造控制油区所在;第三级甚至更低级构造控制着油田的成生和分布,也即油田的主要场所。低级序构造与高级序构造是属于同一构造应力场,低级序构造为高级序构造所派生。尤其是那些高级序构造成生时所派生的漩涡型旋扭构造对油气成生、运移、聚集具有双重控制作用,是最好的储油构造,也是主要的找油、气对象。
例如,松辽、华北和江汉平原,是新华夏系的初次一级沉降带,其中的一个平原即是一个油区。在一级沉降区内,有二级构造,主要为复背斜、向斜。如比较完整的松辽沉降区,其二级复背、向斜带有“两隆”、“两凹”。即自西向东为乌裕尔—古龙—黑帝庙凹陷带;克山—大庆—情字井背斜带;黑鱼泡—三肇—长岭凹陷带及青岗—登楼库—农安—万金塔背斜带,总体方向均为N20°~25°E延展。
在二级背斜或向斜带上,又有三级隆起和凹陷组成的多字型构造,有的还呈反S形、S形。前者如大庆的反S形构造,后者如登楼库S形构造,控制着油田的形成和分布,是很好的储油构造。
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时所派生的低序次断裂和拖曳褶曲常是很好的储油气构造。苏门答腊的塔朗·阿肯油田被圈闭在一个纵长的逆掩断层所派生的褶曲之中的(图529)。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北部及纽约州南部那些从奥里斯卡尼砂岩层(下泥盆统)产气的气藏,都是在与逆断层有关的褶皱里。纽约州南部的一个气田包括乌德赫尔及图斯卡洛拉两个气藏(图530,图531)。
图530 纽约州南部乌德赫尔及图斯卡洛拉气藏中奥里斯卡尼气砂岩层
(下泥盆统)构造图(等高线距为50ft)
本地区的圈闭与逆断层有关,这是该地区所有气藏的共同点。这里想必有如图531所示的那些断块所以才能大量产油,这也许是因为脆弱的奥里斯卡尼砂岩经过剧烈震裂及断裂而提高了它的孔隙度及渗透率的结果(参阅《美国石油地质学会会志》第35卷,第306页)(按《美国石油地质学会会志》第33卷)
苏联高加索区阿契—苏油田,是格罗兹内许多油田的典型,石油储集在由逆断层牵引而产生的狭长褶曲里,其构造图和剖面图如图532所示。
一个背斜在发展过程中,其顶部处于局部引张状态,裂隙及张断裂发育,对构造圈闭产生破坏作用,此时,若上覆无遮挡层存在,则石油、天然气散失;如若上覆有遮挡层存在,则利于油气聚集。
图531 乌德赫尔—图斯卡洛拉气藏剖面图
在宾夕法尼亚州及纽约州的奥里斯卡尼产气区,像这样的逆断层是常见的,有的成为该区许多气藏的分界,有的则改变了该区许多气藏的分界(按《美国石油地质学会会志》第33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