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臻美儒溪

散文:臻美儒溪,第1张

 散文:臻美儒溪

 岭南春来早,二月春风和煦,正适合去踏春。年前在儒溪朋友陈旺弟书记的朋友圈,看到儒溪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样貌大变样,村道干净整洁,家家成花园,户户有庭院,与我前几次过去见到的儒溪真不一样,本想利用寒假这段时间去造访,可遇上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政府号召大家不要外出,尽量呆在家里,就把去儒溪的行程暂时推后。如今阴霾已去,又逢这个周末阳光明媚,天气和暖,决定驱车前往我心心念念的儒溪。记得初次造访儒溪,是在三年前,当时因为要采写西樵杏林故事,我接到了采访一个名叫赵碧华的90岁老人的任务。那天刚好下着毛毛细雨,天地间四处都是灰蒙蒙的。我根据导航直接到儒溪村委会,因为车技一般,只顾开车,并没有具体观察周围地貌。到达儒溪村委后,由陈书记带路,我们马不停蹄地沿着一条青石板小路往赵碧华家走。午后的时光里,斜风轻拂,*雨霏霏,雨水打湿的青石板小路的两边,有一些墙砖光洁、非常有气派的现代化楼宇,不时有一些青砖青山墙、碌筒瓦面、木板门的传统建筑扑入眼帘。陈书记指着巷子告诉我,这里就是儒溪村的永平市,西樵四大市之一。

 那些木栅栏围护着的老式橱窗,在蒙蒙细雨中显得那样的孤独和寂寥。一点看不出这里曾经的人来熙往,曾经的车水马龙。陈书记接着说,这个永平市当时有个猪肉铺、泰昌粮油店、大生堂、平安堂、正和堂药铺、烟馆、鱼市、当铺、杂货铺、桑市、茧市。那个猪肉铺,一天就卖十几头猪肉;那个大生堂药铺,今天我们要采访的赵碧华已故的丈夫当年就是药铺的坐诊医生。走在青石板的小路上,墙上一块块剥落的泥灰和墙脚下鲜绿的青苔和瓦楞上几株在烟雨中飘摇的杂草,让这条老街显得寂静、沧桑。那些破败的门窗、被岁月啃噬成灰黑色的趟栊木门,散发出的是古旧的霉味。第二次去这个位于西樵镇南部,距离镇政府约8公里,由上下儒、北良、江边、基槎、新村六个自然村组成的儒溪村,也是因要写西樵医院故事而采访儒溪江边村在南海第四人民医院工作的跌打科医生余惠爱。那次是傍晚过去,按约定的地点,陈书记在村口的赵家炮楼附近等我。

 下了车,看见村前那棵百年古榕簇拥着一座红砂石墙脚、门夹石,三隅青砖清水墙,人字山墙、硬山顶、素胎金玉满堂勾头,墙体四面有多个射击孔的巨型建筑物,想必这就是儒溪鼎鼎有名的赵家炮楼了。暮色中,这个集防洪、防盗和保管功能于一体的炮楼如巨人似的伫立在村前。暮色笼罩,站在古色古香的炮楼前,一种久远的古味扑鼻而来,那些在炮楼中沧桑岁月中发生的故事就在暮色中一个个闪亮登场。从晚清到民国,从抗日战争到四年内战,历经军阀混战,外夷入侵,强盗肆虐无辜,土匪乡里横行,日寇烧杀掳掠,在多灾多难的艰苦岁月里,幸亏有了赵家炮楼这堵铜墙铁壁,为儒溪老百姓保驾护航。凭着炮楼的雄威,把土匪震慑了,把强盗吓跑了。就连日本侵略者也忌惮几分,看着炮楼那黑森森的炮孔,不战而寒,在村口胡乱放几枪就逃之夭夭。因这炮楼,才使有着800年历史的古村免受劫难,三元榕荫,拱桥晚望,方井流香,云龙返照之儒溪八景中之四景幸运地保存下来。听陈书记说,八景中的儒林首第、岗背敲经已在恢复计划中了,希望不久的将来,石狮沐浴、四甲松涛等另外两个儒溪八景也能复原。

 这两次的儒溪行,都因有任务,只是走马观花地经过儒溪的一隅,儒溪于我的感觉,只是一个非常古老而有点暗淡的乡村。后来,也是奔着采访任务再去几次,在浓荫蔽日的古榕树和九弯十八拐的巷陌匆匆穿过,以至于那一栋栋的青砖清水墙、碌筒瓦面,镬耳山墙的祠堂以及广府民居,只是浮光掠影地在我眼前飘过,就连村外一方方的桑基鱼塘和一片片的香葱,于我来说都是如此的模糊,当离开后,我怎么努力去搜寻脑中的芯片,都无法翻出它们具体的模样。直到这一次,我才学会了在每一个祠堂、每一棵古榕、每一口古井,每一幢民居、每一座古桥、每一个书舍、每一幢广府民居、每一方鱼塘、每一座花园前屏息驻足,用眼睛摄录他们的样子,把他们深深地刻在脑子里储存下来。在环山路转入儒溪,穿过赵家炮楼,直奔村委会,陈旺弟书记早就等候我多时了,我把车停好,由她带我在村里行走,一路春风相伴,一路鸟鸣嘤嘤。穿过名为老龙头的那座山岗,在窄窄的巷陌穿行,随便往哪条路走,都非常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门前的石阶上还摆有不少盆花装饰,玫瑰、大丽菊、桂花、海棠花……每家每户都成了花园。

 陈书记问我,知道不知道村子为何叫儒溪我一脸茫然。她说,在南宋元初,各姓氏从北陆续南迁至此,因村中崇文崇学之风较盛而取名儒林,1952年七星的田溪等村划入后就取儒林的首字,田溪的尾字,合称为儒溪,后来又以拱桥为界,东北为上儒,西南为下儒。儒溪自古崇文尚读,名人辈出,余氏先祖余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素有“异代九龄”之称,是继唐代张九龄之后岭南地区又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与范仲淹、欧阳修、尹洙被尊为北宋“四贤”,为纪念余靖而建的“风采楼”耸立于韶关城区中心;光绪年间,江边余赞年秉承先祖风采,高中翰林进士,孝德之风传育后人。故此村中的书舍非常多,现存的有镇南公书舍、老雄兴公书舍、金瓯书院、如隐书舍、朗山书舍等。远远瞥见这些分布在潺潺清涌边、绿如华盖的悠悠榕树下、青石板小巷里的书舍,眼前便涌现一群群背着书篓的读书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触顿涌心头——如梭的时光带走的不仅是岁月啊!置身物是人非的老雄兴公书舍,哪里有心思仔细打量书舍上的雕梁画栋,如何会有心情揣度破旧的书桌上刻的字是哪位读书人手痒时的杰作我直奔书舍前面河涌边的老榕树,树下坐着一些闲聊的成年人,书舍前的空地上有一群放风筝的孩子,咦,现在这个点不是书舍读书的时间吗怎么有“儿童归来放学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呢定睛一看,放纸鸢的并非旧人。俱往矣,可这些从书舍走出的读书人的功名和荣光却依然以祠堂或者故居为载体留存而为后人所敬仰。儒溪的祠堂和名人故居很多,单上下儒就有文亨余公祠、文元余公祠、老氏宗祠、陈氏宗祠、赵氏宗祠、岑氏宗祠、陈氏宗祠(石桥)、宗泽余公祠、生祠(关家)和石景宜故居、岑怀瑾故居等建筑。

 站在始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的老氏宗祠,陈书记指着宗祠的屋顶告诉我,老家在西樵有很高的盛誉。老姓所开设的“宏业堂”在民国时多次救济贫农,抗战时期,“宏业堂”曾在永平市的“大生堂”药铺施粥施药救助乡民。老姓家的结平,在香港以旧物回收经营起家,却一直匡扶家乡的发展,民国初期的一年夏天,南顺桑园围蹦基,滔滔的大水如猛虎出栏,毫无忌惮地肆虐着桑园围万亩良田,四处一片泽国,惨不忍睹。那年农作物歉收,数万乡民无家可归。宏业堂老结平和岑伯铭的牵头下,海外侨胞积极捐献,总共筹集善款三十六担白银从香港运回广州,再让被称为“长人多”的梁达生带着36名壮汉,挑着箩筐浩浩荡荡把36担白银挑回了西樵,全部用于桑园围的修复。站在祠堂花岗岩石墙脚边,欣赏着青砖清水墙、人字山墙、硬山顶、蓝釉花卉勾头、滴水剪边、碌筒瓦面、灰塑博古脊上精美的三雕一塑,一个个珍藏在这古色古香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悠然飘溢。我想,这静静的古巷,每一块青石板、每一道水埗,甚至连老榕树上每一条随风飘逸的虬髯,一定也在这些感人至深的久远故事中受到感染和教化。是的,文明乡风是有着强大的传承性的。如今的儒溪,乘“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被列为南海区乡村振兴十条精品示范村之一,位于佛山市“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核心区,在市区镇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以江边、上儒和下儒为核心区,打造“一坊、两街、三田、四园、五节点、六巷道”的乡村特色。儒溪是典型的岭南水乡,一弯溪水到家门。为了守护建设这个美丽的家园,儒溪村委在陈书记的带动下,以党建为引领,发动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以“三清理、两整治、五公园、十二公厕、一评选、长效保洁”为着力点,自2018年西樵镇全面开展“卫生黑点清理”行动以来,由村民组成的清理队已清理垃圾杂物超过8000吨,整理卫生死角超过5000处,零散小型硬底化合共约8000平方,拆迁影响村容村貌的破旧危房和猪舍接近1500平方,共投入超过450万元。如今大街小巷干净整洁,环境卫生公约上墙公布,村民的卫生意识和习惯有了明显的提高。如今的儒溪,被打造成了儒风溪韵、田园水韵的臻美儒溪。喜欢这样的儒溪,喜欢这样的乡村,“青砖祠堂石板路,水田鱼塘绿蔗林,古树榕荫卧水牛,喧闹嬉戏鸡鸭群。”跟随陈书记在村里转悠,总能在郁郁葱葱的古榕旁,在三三两两的芭蕉旁,在碧波荡漾的河涌边,偶遇祠堂、书舍、广府民居古朴的身影,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励志的力量。在上儒有点偏僻的石家一巷,巷口有着翘角飞檐、气宇轩昂的“威武大道”牌坊,穿过牌坊在大道边有一座朴实、狭小、陈旧的房子,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石景宜先生故居了。石景宜先生的曾祖父是清朝武官,父亲石国璋为国子监学生,从“威武大道”这几个字可知道石家是书香门第、仕宦之家。石景宜的父亲石岳云十岁便往广州、香港经商,积蓄颇丰。1916年石景宜在儒溪的石家大宅出生,1918年,石景宜父亲在广州买下了麻行街43号为住宅,石家搬迁去广州居住。在我面前的石家大宅并不大,三间两廊,状如古时的锁头,旧称“锁头屋”。

 “锁头屋”为花岗岩石墙脚、青砖清水墙灰瓦、硬山顶的普通民居,一点也没有刚才所遇上的祠堂气派。它孤寂地伫立在藤蔓与杂树丛中,宛若垂暮老人静静地守着岁月的清风明月。从古至今,很多外出经商或者获得功名的人,回乡后都会修大屋起祠堂,显示自己的财力和显赫尊贵。1988年秋冬时节,石景宜回到故乡探望乡亲父老,也曾萌生修建“石家大宅”重振“威武大道”之雄威。可思前想后,他觉得与其将一笔钱用来修房子,不如把这笔钱购买图书,赠送给家乡的学校和图书馆,让更多的人读到更多的书,不是更好地传承儒溪数百年来的儒风吗石景宜先生从摆地摊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成为香港著名图书企业家。捐书赠书报效祖国是石景宜先生一生乐此不疲的事,数十年间他为祖国700多个城市捐赠图书650多万册,“送”掉的现金远远超过4亿港币,成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书使”。

 石景宜先生一生“醉于书,乐于赠”,他说:“抚心自思,每念及往,余可无怨、无悔、无憾焉,惟祖国统一于今犹为可成。”现在全国有80多个图书馆设立了永久性的“景宜阁”“景宜书苑”“景宜文库”等珍藏其赠书,精印的《南海丹青》画集,文化部颁授“溥溢册府”金字牌匾;石景宜博士博物馆在西樵山南门东侧的南海博物馆内一层和二层。作为乡村振兴力量的“凝聚枢”和发展“风向标”的历史文化遗存,在儒溪还有很多很多,清五品奉直大夫岑国用轻财重义,济世救贫,死后葬于西樵山云路村九稔岗的岑氏家族墓。其子岑怀瑾清岁贡生,子承父志,建桥修理,教化乡里,清乾隆五十四年倡议建“三湖书院”,介漱芳吟社,白云洞中留存其多处题刻。岑国用留存的屋子“大夫第”在下儒的岑家十二巷6号,为三间两廊锁头屋,花岗岩石墙脚,青砖清水墙,硬山顶建筑。村中还有儒溪石桥、花园地塘、石龙头、儒林首第、方井、阿巴图石碑、关家生祠、流塘村、文魁巷等多得数不清的历史文物和古迹。陈书记说,在乡村振兴中,他们通过挖掘和重新记录等形式,把村里的历史文化作了详尽的梳理,以文化的振兴带动乡村文明乡风的建设。

 儒溪是一个纯农业大村,现有农地面积超过7000亩,其中鱼塘5500多亩,耕地约2000亩,以黄骨鱼和葱菜种养为主。为了配合美化乡村,村里把塘头棚进行美化,打造美丽田园。儒溪村现有鱼塘1048个,塘田头棚接近700个,2019年开始分批统一进行改造塘田头棚。站在村前的榕树下往外看,村外的桑基鱼塘一块块一条条,蜿蜒的河涌被横直有序的塘基划分,在艳阳下,红的、白的、黄的、葱绿的色彩如一幅色彩明丽而又结构了了的水墨画,而那一个个**艳丽的小屋子点缀其中,桑基鱼塘变得“顾盼生姿”。“樵山绕水儒风雅,溪塘映翠乐安居。”站在儒溪,我们望得见西樵山,看得见儒溪水,赶得上南海潮,记得住佛山情,“三农”政策在儒溪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几十年来守土尽责的儒溪人,如今迎来了乡村振兴的新机遇,她们善于把握机遇,把儒溪改造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臻美蓝图。“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南粤名山下的这颗乡村绿明珠,在省市区镇村的这股乡村振兴的东风吹拂下,臻美的田园水韵正焕发着浓浓的春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0988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1
下一篇2024-01-21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