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祠堂对联中蕴含的文化(上)
姓名是汉族家族的标志和称号。一个姓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在姓氏文化方面得到一定展示。其最大特色就表现在姓氏祠堂上。过去,每一个姓氏的祠堂都必须撰写或镌刻别具一格的对联。往往一看门上的对联,就知道这家主人姓氏是什么。
这些祠堂对联浩如烟海,字字珠玑,能让我们后人理解客家先贤勤劳俭朴、耕读传家、敦睦族谊、仁善积德、崇文重教的美德。祠堂对联也是一条条客家人的家规家训,是一部中华民族垂裕后昆、弘扬优秀家风的特种教科书。
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后来,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由于最早族人尚不多,便先置祠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源远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笔者居住于被称为“客家摇篮”的赣南,由于工作需要,曾接触过赣南众多的姓氏祠堂,以及祠堂中的对联,并且为这些林林总总的对联作过注释。为此,拟就客家对联作一次粗浅的剖析,以展示古代宗祠文化内容的脉络。
追溯宗族源流
寻根问祖,血浓于水,历来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慎终追远,一直是中国人无法挥去的情结。这种观念在对联中得到充分反映。如全南乌桕坝李氏宗祠联:“历明朝清代以来,绍述伯阳,数典不忘祖事;揽南岭桃川之胜,昭垂忠武,建祠长耀中州。”
伯阳,老子的字。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上联记述李氏宗族历经明清时代至今的漫长岁月,追述李姓始祖老子,道出“不忘祖事”的缅怀之情。下联着眼当前,点明祠堂建于“桃川”这块风景秀丽的地方。桃川,即桃江,发源于全南县境饭池嶂东麓,流经大庄、乌桕坝、南迳、金龙、城厢等乡镇,在上江乡的江口汇入黄田江,流入赣江支流贡江。
1突出人物
上犹县英稍村苏氏祠堂刻有一联:“昆吾赐姓,苏国祖德衍远;亨公肇基,江南宗支绵长。”上犹英稍苏氏祠堂,建于该县黄埠镇英稍村,位于上犹县城东面。上联突出先祖昆吾赐姓这一件事。昆吾:相传颛项的后代夏朝的同监部落封在昆吾国(今河南许昌东),以封地为姓,称昆吾氏。昆吾氏有子孙封于苏(今河南济源县、温县一带),其子孙又以封地为姓,称苏氏。下联突出开基的祖先亨公,表达了本族“宗支绵长”的自豪感。
2突出地域
“派绍婺源,源远流长,代衍文章光世泽;基宏湘水,水环山拱,势凌奎璧映名区。”这是会昌县麻州镇观音排汪氏宗祠联。上联写汪氏派开婺源县,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是原徽州六县之一。下联写流经麻州镇观音排的湘水。人的迁徙离不开居住地,地域表现了人们对故土的一种特殊的归宿感。
再如龙南里仁栗园橘瑞堂联:“派从文水分来,支流长远;支是栗园崛起,根蒂坚深。”文水,李氏家族来自山西文水县,文水在太原市往南76公里的地方,是唐朝女皇帝武则天的故乡。
栗园围始建于弘治辛酉年(1501年),为明代五品大员李清公所建,是龙南县最大的客家围,其状为八卦围。橘瑞堂门前有鱼塘面积66亩,体现了客家人一脉相承的勤生产、重文教、图发展的人文特色。
此联突出地名,一古一今,一远一近,将栗园李氏宗族的来龙去脉概述得一目了然。
颂扬整个家族
宁都县洛口镇罗氏祠堂联:“豫章世泽;虔城家声。”豫章,今南昌,罗族先祖出于豫章西山。虔城即宁都,古称虔化县。对联赞扬了罗氏上代对后裔的影响和本家族良好的名声。
再如宁都县东山坝大布富溪罗氏大宗祠联:“礼学名家第;忠臣孝子门。”对联从学术与人品两个方面赞美了本族门第的不寻常,即具有古人崇尚的道德规范。
石城县城北关黄姓江夏志坚公祠书有一联:“无双世泽传江夏;第一家声表颍川。”江夏,黄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住在江夏郡(今湖北云梦县东南)。颍川,指黄氏发源地颍川郡,也指西汉黄霸,曾任颍川太守。此联把黄氏家族冠以“第一”“无双”,很有几分底气。
缅怀祖先功德业绩
从众多的祠堂姓氏对联可以看出,联中所描写的内容不少是古往今来本姓氏中的名人,有大儒贤达、文臣武将、隐士孝子……作者多从其业绩、道德、修养、学问、处世等方面加以赞颂。而且对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以缅怀祖德、标榜家声为主,期望后辈承赓祖业,光耀门楣。
1概括性述说
“祖德流芳辉日月;宗功传世映山河。”这是宁都县赖村镇石街萧氏家庙联。萧姓从邻村新民半迳迁此,已有十多代。对联寥寥14字,运用夸张手法,赞颂了祖先德辉日月,功映山河的功德业绩,气势磅礴。
此联观点鲜明,单述祖德宗功一件事,而有的对联则另辟蹊径,思古与写今融为一体。如石城温氏崇先公祠联:“溯祖宗功德,敦亲睦族,福泽绵长,名垂青史; 扬崇先纪纲,文经武纬,禄利延祥,业绩新章。”对联在追溯祖宗功德的同时,不忘继承先辈纪纲,再创新的业绩。
位于石城县城琴江东路的李家屋紫云堂刻有一联:“陇西发祥,支派繁衍思祖德;城东分梓,人文蔚起沐宗恩。”赞美祖德的同时,又追溯本姓源流。
2对某一个或多个祖先加以赞颂
兴国县西街越国公祠联:“功业焕皇唐,拜相封公,江右推吾先祖始;贤声昭越国,建祠肇祀,平川辟尔后人基。”越国公祠,为祀邑人钟绍京而建。钟绍京,字可大,唐朝兴国清德乡人,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中宗景年间,任宫苑总监,时韦后毒死中宗,结党篡政,临淄王李隆基与绍京密谋靖乱,绍京率宫中丁匠200余人至太和殿共除韦后,一举平定韦氏乱。睿宗拜绍京为中书侍郎,参知政务。次日又加封中书令、越国公。景云元年,改为户部尚书,外任彭州刺史。玄宗即位,复召拜户部尚书。年逾八十而卒。
对联赞颂了先祖越国公一举平定宫廷之乱,奇谋彪炳史册的丰功,表达了后人对他的崇敬之情。这是突出先祖之中一人的联例。
还有赞颂多人的。如会昌县城萧氏宗祠联:“佐沛公,封酂侯,名世挺生追汉代;官太傅,升大将,人才辈出溯兰陵。”沛公,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早年是沛县泗水亭长,后尊称沛公、汉王。上联赞汉代萧何,萧何,爵号酂侯。他在楚汉相争中,辅佐高祖,守关中,转漕给军,兵不乏食,因以致胜。高祖即位,论功行赏,评为第一,封酇侯。太傅,即萧何的六世孙萧望之(约公元前114年至公元前47年),汉宣帝时曾任太子太傅,东海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兰陵镇)人,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
在众多姓氏祠堂联中,可以说,每一个姓氏都会记述引以为豪的先人,融入本族一个个先祖名人功成名就的奋斗史;每一副对联,都是一条发人深省的箴言;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感人的励志奋斗蓝本。
试举数例以飨读者。
杨姓的如兴国县城岗乡杨氏宗祠联:“清风慕四知,励节却金,廉吏贻谋光世胄;白雪深三尺,亲师重道,名儒德业耀宗功。”
四知:杨氏家喻户晓的“四知堂”,出自东汉杨震的故事。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南部)人。少好学,明经博览,时被称为“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等职。《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任东莱(今山东莱州市)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疏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到了东莱郡上任之后,亲自书写。“四知”二字牌匾挂于公堂之上,作为一面明镜,时刻用来对照、鞭策自己,成为历史上的廉吏,这就是杨氏的“四知堂”。后来杨震的子孙世代任公卿,成了东汉的世家望族。
白雪深三尺,是说“程门立雪”的故事。杨时(公元1053年至1135年),宋代著名理学家。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属福建将乐县古镛镇龙池社区)人,熙宁九年进士。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同友人去老师程颐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再如谢姓的宁都县黄陂镇杨依谢氏家庙联:“东山宰相,初日芙蓉,恪守陈郡嫡义;淝水将军,清风柳絮,流传江左文章。”
东山宰相,即谢安(公元320年至385年),字安石,东晋名士、宰相,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儒将风范。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西晋南迁后谢氏家族郁郁不得志,年轻的谢安隐居到浙江会稽的东山。41岁那年,谢安离开会稽东山来到南京(当时叫建邺)做了官。他在今南京城东30里的一个土山(即今江宁区政府后山)上,造了一座别墅,并按会稽东山的名字把此山也称东山,人们因此称谢安为谢东山。
淝水将军:公元383年8月,淝水河畔。东晋与前秦交战,苻融率25万先锋军队,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112万大军。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东晋面对大军压境,下达诏令,任命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任命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人,统帅8万兵众抵抗前秦,并让龙骧将军胡彬带领5000水军援助寿阳,共分三路兵马北上迎击前秦军。东晋获胜,前秦战败后苻坚被杀。
江左文章:谢灵运(公元385年至433年),汉族,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谢塘镇),是陈郡谢氏士族。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浙江古称江左。
这些歌颂人物姓氏的楹联,如同一部文化史书,让我们从中看到我国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来的人才宛若群星璀璨。这里面有大儒贤达、文臣武将、隐士孝子……他们抚国附民、廉而尽职、勇而知义、礼贤下士、学行昭著……其实这些对联人物与事迹,组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高尚道德、文化传统。这不仅仅是哪姓哪族的自豪与骄傲,也是中华大家庭中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荣的。
有的对联面对当时当地,记述本族人的平凡义举、族中轶事,生动感人。如兴国县潋江镇竹坝村陈家祠联:“三朝将相勋臣第;九世和同义士家。”联中的“义士”家,写的就是陈氏一个普通的祖先陈洪进,他治家严谨,据说有一年旱灾,一个盗贼夜入其家,蜷伏在梁上打算偷点财物,陈洪进察觉后,召集全族子孙训话,教大家要读书习艺,否则将来会落得跟这位梁上君子一样的境地。盗贼闻言,慌忙跃下拜伏请罪。陈洪进没有将盗贼治罪,反而资助其谋生,后人称其为义士之家。
兴国县三僚廖氏杨公祠联:“竹杖精奇,万里河山归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囊中。”兴国县三僚村是中国风水地理文化第一村,位于兴国县梅窖镇。状如太极图形,两座寺庙、七口池塘各具代表意义,大量宋代以来的古墓,是不同时代风水作品的汇集,一代风水师杨筠松(救贫)曾隐居于此,传道授业。
为中国风水祖师杨筠松立祠祭祀,是兴国三僚村特有的文化现象。三僚村世居杨筠松两个弟子曾文辿、廖瑀的后代,曾廖两姓各为杨筠松建祠一座,廖氏杨公祠位于三僚村盆地的西北部御屏峰下。联中所说“竹杖精奇”写的就是本族廖瑀的轶事。相传他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古宁都县)翠微峰金精洞内读书习道,自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之为廖金精。杨筠松在兴国、宁都、于都一带活动时,廖瑀与他相遇于宁都。当时廖瑀年少气盛,不服杨筠松,屡屡与杨斗法。一次,黄陂廖氏请杨筠松勘定一个门楼位置,廖瑀预先一天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第二天,杨筠松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插中了铜钱中的方孔。廖瑀这才服了,立即虔诚地拜杨公为师,早晚追随杨筠松,廖瑀从黄陂中坝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
再看石城县城北关黄姓志坚公祠的一副长联:“琴水漾波流,叔度宗风,清涵千顷,廿一枝分布中邦,邵武宗风振天下;仙峰凭仰止,次公世迹,瑞集九苞,十八叶肇开河麓。琴江文翰甲吾家。”对联不仅赞美了先祖叔度、次公的宗风世迹,还穿插了他们黄氏一家大族分支的故事。“廿一枝”“十八叶”,说的是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年已八十高龄的邵武和平黄氏大族祖峭山公,他将二十一房子孙召集齐全,然后当众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将黄家自春申君以后数千年所积累的祖产铜钱八十万贯,金银八百余称,一并均分为二十一份,合令三个妻子名下共二十一房子孙,各领祖传家产一份,随即离开家乡,另立基业,自谋发展。”由于当时三位夫人啼泣请求,峭山公便对原来的决定稍作改动,重新宣布:“除官、吴、郑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房奉养老母以尽温情之义以外,其余十八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须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相地而居。”接着,峭山公卜占离家吉日,并于这一天将新修的《黄氏家谱》二十一套分授二十一子,各领一套,嘱令他们随身携带,妥善珍藏,不忘所出。峭山公要儿孙分家,独立出外闯世界的战略眼光,得到大家赞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