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鲜族服饰来历
服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朝鲜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服装,是朝鲜族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其文化与朝鲜半岛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朝鲜族服装呈现出素净、淡雅、轻盈的特点,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更充实了服饰艺术的宝库。 朝鲜族长期生活在我国风光秀丽、物产丰富的东北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朝鲜族主要聚居区,其它主要集中在吉林和黑龙江、辽宁省,还有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内地一些城市的,他们大约有190万人。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朝鲜族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尤其擅长种植水稻,延边地区就是我国东北的主要水稻产区。
中国的朝鲜族大部分是明清时期陆续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逐渐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所以,探索朝鲜族服装的历史渊源应从朝鲜半岛的服装入手。朝鲜人着装整齐、干净,并认为这是一种道德。三国末期,贵族男子穿宽大的裤子、短上衣,腰间系腰带;贵族中的女子则穿长裙和齐臀的上衣。其后,又受到蒙古的影响,女子的上衣缩短,裙子上提到腰。15世纪时,女子的裙子再度上提,与妇女所穿的朝鲜族服装相近。
二、朝鲜族服饰
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色服装,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朝鲜族官服是指过去历代王公贵族的服装,依官位、官职、身分而异,但基本式样大体一致。冕服为其代表,用黑色绸缎做团领,肩部有带色之龙,袖口画有火、华虫、宗彝等图案。裳用红绸缎缝制,裳前有藻、粉米、黼黻的图案。“藻取其洁,粉米取其养入,黼取其断,黻取背恶向善”。还有男、女装之别。
朝鲜族男装衣短,裤长肥大,加穿坎肩,也有外着道袍或朝鲜长袍者。道袍是过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后成为男子出门时的礼服。长袍当大衣穿,有单、夹、棉之分。
朝鲜族女装短衣长裙。短衣有长长的白布带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结。长裙多有长皱褶。裙有缠裙、筒裙、长裙、短裙、围裙之分。短衣,朝鲜语叫“则高利”,是一种斜领、无扣、以带打结、只遮盖到胸部的衣服;长裙,朝鲜语叫“契玛”,腰间有细褶,宽松飘逸。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色彩十分鲜艳。年轻女子一般爱穿筒裙、短裙,老年妇女常穿缠裙、长裙。冬天,中老年妇女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
2008年6月14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申报的朝鲜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109)。
三、朝鲜族服饰特点
(1)男女服装迥然不同,男人为上袄下裤,女人为上襦下裙。男装的特点是上袄加穿带纽扣的有色坎肩。裤裆和裤腿都较肥大,这同朝鲜族在室内席地而坐的风俗有关,也同他们耕种水田,需要经常卷裤腿相关。裤脚系上丝带。出访时再加穿长袍。女装的特点是襦短裙长。上襦的长度刚能遮住乳房,长裙长及脚跟。年轻妇女和少女的衣裙五彩缤纷,鲜艳夺目。
(2)男女上袄都是斜襟,无纽扣,以飘带打结。女袄飘带的颜色比上袄本色更深更艳。
(3)喜穿白色衣服,素有“白衣同胞”之称。20世纪20年代末,一些朝鲜族开始穿中山服或西装。六七十年代以后,传统服饰逐渐被现代服饰所取代;女装却在各种节日、喜庆之日及休假日穿,到处都能看到。
一、苗族的服装特点
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
苗族妇女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
二、苗族的生活习性
1、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
2、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
3、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把糯米饭和蔬菜一起封存坛内,一、二个月后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种特具风味的酸腌菜。
4、苗族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丧、节日或亲友来访,都用酒招待宾客。
扩展资料
苗族的建筑风格:
黔东南居民住木制平房和楼房。楼房一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即按山坡斜度竖桩,在桩上建筑),屋顶为双斜面。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采用木质结构、双斜面瓦顶或草顶平房,每幢3-5间,“偏厦”作灶房或牲口圈。过去,地主或富裕人家还筑有庭院,并砌高墙或石碉围护。
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顶为平形草顶。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装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糊,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
-苗族
傣族服饰叫“花腰傣”、“大袖傣”。
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妇女用长达丈余的特制花腰带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她们的服装以黑色、红色基调为主,贴身的短褂长及上腰部,领口用细银泡拼成上下交错的菱形图案,腰间装饰长达五、六米的绣花腰带,头戴尖顶“鸡枞”斗笠帽,帽沿上翘。
“花腰傣”独具魅力的头饰、服饰,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上的人物十分相似,有着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征,证明了两者之间的一脉相承。
扩展资料:
花腰傣的服饰装束,和不少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中古越人服装十分相似,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女性的服装尤其如此。
花腰傣的傣雅、傣卡、傣洒、傣仲服饰各具风采。尤以傣雅、傣洒妇女的服装最为华丽,并喜用金、银镶齿,喜戴硕大的银耳环、六方银镯和镂花银戒指。纺织贮贝器(西汉)上铸绕线、穿梭打纬的纺织妇女六人,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古滇国社会生产的一个场面。
花腰傣的傣雅、傣卡、傣洒、傣仲的服饰,都保留着古滇国的遗风,吸收了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内涵。尤以傣洒、傣雅的服饰斑斓多彩,集历史、文化于一身,各种图案和花纹都有深厚的文化意韵。
-傣族
貔貅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吉祥瑞兽,它虽然外貌丑陋,却是财富的象征,在今天的许多商场和家庭中,都摆放着貔貅的模型,寓意财源滚滚。 其实貔貅在古代充当过很多角色:在早期的传说中,它是 原始部落的图腾 ,在战争时代,它是象征着战争的战神,所向披靡,人们经常用 “貔貅” 一词,代表 整个军队 ;“貔貅”在南方和北方有些不同的叫法, 南方人称之为“貔貅”,北方人则称之为“辟邪”, 从字面意思来解释,“ 辟邪”就是驱除邪魅的东西,保护一方平安,因此貔貅也有着保护神的作用。 貔貅之所以成为象征着财富的吉祥瑞兽,是有些深远的历史渊源的,这与后世商业的不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今天就从貔貅在每个历史阶段的不同形象入手,讨论一下它是如何一步步演变为象征着财富的吉祥物的。
一、“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传说中的貔貅到底长啥样,又有何来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民族,他们擅长在各种虚构的神话中添加更加玄幻的珍奇异兽,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满足他们外在的欲望,是一种美好的寄托。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把 天、地、人、和融合在一起 ,再加上各种神兽的 “辅助” ,从而达到 “天人和谐”的精神世界,貔貅就是人类精神世界不断发展的产物。
关于貔貅的形象问题,在它还没有被 “神化”之 前,人们普遍把它归类 于虎、豹之类的猛兽,它与龙、凤、麒麟、神龟并称为上古五大神兽 ,而在这些神兽之中,除了神龟较为温柔之外,其它的神兽都是性情凶猛的。郭璞曾经说 :“貔貅者,豹也。” 三国时期著名学者陆玑曾经为 《诗经》 作注释,根据多种推断得出结论 :“夫貔有狐名而非狐类,其皮似狐,其形似豹,豹亦虎属,而形异于虎。” 他认为貔貅是 皮毛像狐狸,而体型像虎豹一类的猛禽。
《貔貅出世》 中写到: “三代神器夏商周,龙生九子名貔貅。” 从这时起,貔貅由普通的猛兽变成了 “龙的传人”, 它的形象也由虎豹变成了更加凶猛的上古神兽,相传貔貅汇聚了二十六种造型,四十九个化身,把所有的奇珍异兽的形象都融合在一起,经过各种神话传说的演变和民间艺术的加工,貔貅拥有了这样的形象: 它拥有龙头、马身、麒麟脚趾、长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呲嘴獠牙,” 他的身体像狮子,下颌长出了长长的胡须,身体两侧生出了翅膀,毛色灰白,经常在天上飞来飞去,鬓须和前胸背脊连在一起,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嘴大无肛门。
传说貔貅曾经帮助炎帝和皇帝作战有功,因此被封为“天禄兽,” 由于是皇家的册封,因此它又被称为 “帝宝,” 又因为他经常驱除猛兽和邪恶的东西,也被称为 “辟邪。” 可是他作为龙王的儿子,皇帝的功臣,在接受册封后就变得贪图享乐起来,他吃的是金银珠宝,所以浑身都是珠光宝气的,走到哪都金光闪闪,由于他吃的太多,有一次在皇帝面前竟然忍不住便溺了, 皇帝对他有失体统的行为勃然大怒,命人用鞭子抽打它并封住了它的肛门,因此貔貅才有了“嘴大无肛门”的形象特点。
二、貔貅:早期人类的精神信仰
貔貅作为一个被高度神化的猛兽,其形象也不断变化着,逐渐形成了 坐立式、蹲式和卧式 ,同时在演变过程中也代表了人们不同的信仰。
1原始部落的图腾神
中国人则喜欢用鸟兽鱼虫作为自己的图腾,在距今5000多年的河南濮阳的一座古墓中,专家们发掘出了用贝壳做成的龙的图腾,大概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历史中最早的图腾文化,《 尚书·禹贡》曰:“鸟夷皮服、鸟夷卉服”, 说明远古时期的人类用鸟做图腾,在穿着服饰方面,也装饰有鸟的图案。 《诗经商颂》中写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史记秦本纪》中也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鸟身人言。” 由此可见在中国的图腾文化中,以鸟为主的动物图腾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以此类推,貔貅是虎豹一类的猛兽,在中国的图腾文化中,自然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人称自己为 “炎黄子孙,” 因为在五千年前,皇帝打败了炎帝,统一了中国的各部落,而炎帝虽然战败,但是他优秀的品质却没有被磨灭,人们在尊皇帝为中华人文始祖时也没有忘记了炎帝,所以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相传黄帝是有熊氏部落的首领少典之子,又名轩辕。
《史记皇帝本纪》记载:皇帝曾经训导和带领虎、豹、貔、貅、熊、罴这六种野兽打败了炎帝,统一了南方各部落。之所以产生了“貔”和“貅”,则是因为貔貅这种动物是有性别之分的,雄者称“貔”、雌者称“貅”,人们为了使这种动物更加具有神话色彩,才把二者结合在一起称为貔貅。 关于这六种野兽参加战斗的故事,人们也是争论不休,有学者认为这六种野兽参加过炎、黄大战是确实存在的,也有学者认为野兽难以驯服,可能黄帝带领他们去参战只是为了起到恫吓的作用,真正作战的还是黄帝的军队。而关于貔貅为什么也会和黄帝一起参战, 很可能因为黄帝是有熊氏部落的首领,而貔貅又是与虎狼有着密切关系的猛兽,因此自然而然的听从有熊氏的命令,而“貔”和“貅”应该也是各自图腾的代表。
2战争时代的产物:貔貅大放异彩
自从黄帝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后,战事开始平息,人们又重新过上了平静的生活,这是他们信仰并供奉貔貅,把它示作部落的保护神。然而战争是永远不会平息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有了阶级意识,原始的氏族公社开始瓦解,私有制经济兴起,因此各部落之间为了争夺财富,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所以开始频繁的进行战争 ,“战神貔貅”, 就应运而生了。 《礼记·曲礼》中有记载:“前有士师,则载虎皮;前有挚兽,则载貔貅。” 说明人们把貔貅载在战车上,前方有士兵,后方有貔貅,如此庞然大物,想必敌人看见后就会心惊胆战,不敢轻易作战了。也有传说是在战车上挂一张貔貅皮,同样也能起到震慑敌人的作用, 可见貔貅这一上古神兽,无论是否真的出场,都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是当之无愧的战神,能够让敌人闻风丧胆、不战而逃。
著名的京剧《失街亭》,讲述了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经典桥段,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两国交锋龙虎斗,各为其主统貔貅。” 这又是何用意呢?原来因为貔貅战神的名号,人们就直接用貔貅一词代表军队了,比如十万大军,也可以称之为十万貔貅。王实甫的 《西厢记》中有云:“羡威统百万貔貅,坐安边境。”此外,还有“貔貅不断,万骑云从。”和“十万貔貅入播来,秋毫无犯市门开。等很多通过“貔貅”来代指军纪严明、作战英勇的部队。 可见貔貅作为无往不胜的战神,在古代军队中一直拥有神明一般的地位。只不过在封建王朝后期的战争中,人们已经把貔貅作为了换取利益的工具, 他们统帅“十万貔貅”,最终的目的不是保家卫国,而是为了让自己升官发财,获得世袭罔替的爵位而已,因此貔貅在后期逐渐腐败的封建王朝中,由于军事制度的松弛,也失去了它战神的本来意义。
三、尽忠职守的守护神
貔貅作为远古时期的图腾,就已经有了保护神的作用,人们认为貔貅不仅能保护自己部落的百姓,也能保佑疾病远离、驱逐妖魔鬼怪,赋予了它很多的保护功能。因为貔貅又叫做辟邪,因此很多贵族为了保佑自己,也会给身边亲近的仆人取“辟邪”这种名字,比如电视剧 《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中,魏明帝曹睿对父亲曹丕赐死母亲甄姬,又对待自己冷漠的行为和态度感到极度恐惧,因此将身边的宦官取名为辟邪,通过辟邪的名字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祈祷受到神明保佑 。因为貔貅是皇帝亲自封赏的神兽,所以历代的皇宫中也摆放了很多的貔貅, 象征着皇室的威严,也保卫着皇家的财物。 还因为貔貅能驱逐邪恶的东西,因此在帝王和达官显贵去世之后,他们会在自己的 墓旁放置两只貔貅,来保卫他们死后进入极乐世界,不被外界打扰。
四、终极变身:财富的象征
中国人向来是赚钱的高手,“商人”一词正是中国人发明的。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人,会拜至圣先师孔子为师;而喜欢武术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像关公一样过五关斩六将,因此祭拜偶像关云长;而做生意的人,他们最崇拜的应该是陶朱公范蠡,他在离开越王勾践后云游四海,积累了无数的财富,是商业的始祖。商人除了崇拜真实存在过的范蠡,也崇拜貔貅, 就如同文人崇拜《论语》、武人崇拜青龙偃月刀一样,商人认为貔貅吃的是金银珠宝,浑身珠光宝气,绝对会给他们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商人自古以来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虽然古代一直贯彻着“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但是如果没有商人,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单单依靠农业,是根本行不通的。其实古代人和现代人的思想一样,只要有了钱,地位也自然会有的,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有了钱毕竟能办成很多事情。因此貔貅这一吉祥物当然不会逃过他们的法眼,因为貔貅不仅只进不出,能留住财富,而且在风水传说中,貔貅五行属火,而火能胜金, 根据风水中的“相生相克”原理:貔貅既能招财,也能守财,是商人祈求财富的首选吉祥物,新中国成立之后,貔貅的图案还成为了银行的标志。 可见连国家都对这个吉祥瑞物青睐有加 ,希望通过貔貅的镇守,让中国的财富越积越多,成为一个超级经济强国。
貔貅被称为“天禄兽,”这一称呼就带有“福禄寿”的感觉,人们认为这种称呼可以招财进宝,加官进爵。 因为貔貅当年在皇帝面前的失态之举,被皇帝封住了肛门,因此只进不出,也代表着财不外露,所有的金银珠宝都不流失,当然会受到人们的疯狂追捧,在这个金钱相对重要的时代,人们当然希望自己的钱越来越多,因此貔貅的这一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商店和家庭中,寓意着财源广进。 此外,貔貅还有雄雌之分,雄性相当于男人,负责招财,雌性相当于女人,负责守财,因此最好在家里摆放一雄一雌两种貔貅,以达到招财和守财的双重目的。 还有人们一直遵循着 “貔貅屁股摸不得” 的原则,他们认为一旦这样做了就会使财富流失,或是对事业不利;同时也不能碰它的嘴巴,因为它就是依靠一张大嘴吃进了无数的金银珠宝,一旦碰到嘴巴就会让他失去灵性,财富就不会光顾了。虽 然只是笑谈,但是足以证明人们对貔貅能聚敛财富的认同感,可谓“家有貔貅,金钱不休。”
总结
貔貅经过几千年来的转变,从原始图腾到战神,再由战神变为守护神,最终终极大变身,变成了守护金钱的财神,其实也顺应了时代的变化,它根据每个时代的需求,灵活的转变自己的身份,最终成为象征财富的吉祥物,是我们这个时代赋予它的意义,这个可爱的吉祥瑞物,自始至终都在与时俱进 。
中日服饰文化差异参考三篇
中日服饰文化差异1
世界文化,特色各异又兼容并包。日本和服,中国汉服作为两国的传统服饰,都是各国最优秀的文化之一。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深化,各个国家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之间的联系加深,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加深。本文首先总结了和服文化和汉服文化的服饰特点和发展情况,进而探索两种服饰之间的差异及融合,并分析汉服文化对和服文化的影响。
一、和服文化概述
(一)和服的定义
和服是日本民族的传统服装。和服的穿着巧技是随着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加上日本的各色风俗背景,不断经历时代的打磨发展而成的。日本人崇尚人本主义,对本国文化有着极强的信仰感,同时对祖国河山及风土也十分欣赏,有着对情境的独特细腻感受。这就使得作为日本文化代表的和服风格简洁高雅,有属于日本的独特味道。
(二)和服的特点
和服整体几乎都是硬朗的线条,用直线创造和服的美感,属于平面裁剪。和服的一大优点就是穿着同一尺寸,无论穿着之人身材如何,都很少给人以衣不合体的印象。和服虽然基本上由直线构成,缺少对人体曲线美的展示,但它却能代表日本人独特的庄重安稳的感觉。同时,由于和服比较宽松,衣服上的透气孔有8个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开合,所以十分适合日本的湿润的风土气候。
(三)和服的发展历程
1奈良时代
奈良时代的日本受中国唐朝文化影响颇深。当时的日本僧侣及大批学者来到中国学习唐代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衣服令”就是奈良时代制定的制度之一。“衣服令”规定了官员和无官职的公务人员上朝或是工作都有专门的服装,分别按官职等级与行业分类。同时,时至今日日本和服上仍然存有唐代风格绘画的影子。
2平安时代
平安时代(九世纪以后)是具有大和民族风格的新文化时代。在借鉴了唐朝文化基础上注入自己国家的文化灵魂。日本和服发展出独有的奢美与精致的特色。比如当时盛行的十二单,实际是一种穿着方式,在单衣上叠十二层被称为圭的服装,多层圭叠起时仍然能隐约看见单衣表着的颜色,富丽繁华。
3镰仓与室町时代
镰仓时代日本政局动荡,常常受到元朝的侵犯,应运而生的是武家文化,这一时代特征也使得和服重回简朴,宽袖又变回窄袖。室町时代文化绚丽多彩,在服饰上也开启了丰富多元的纹饰时代,而女装则更朝简单化发展。
4江户与明治时代
江户时代是日本服装史上最繁盛时期,带结得到广泛使用,和服的纹饰绘画更加丰富,和服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普及。如今我们看到的和服样式大多定型于这两个时代,后期只是稍加修改。
(四)和服蕴含的文化思想
1和服蕴含日本人崇拜自然的情结
从地理位置来看,日本处于东亚的海岛之上,被美丽的岛国风光和温柔亲切的自然环境所包围。日本人对自然有先天的欣赏与热爱,由此也出现了崇拜自然的情结,他们对自然怀有深切的爱。而日本和服就是日本文化中崇拜自然这一情结的完美体现。和服纹饰纹样的原型有很多来自于大自然中的各种形态,如春花,冬阳,翠鸟等等。崇拜自然这一文化情结让日本人更加精准地把握自然美。
2和服蕴含日本人的宗教思想
日本是一个宗教信仰大国,据调查日本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信仰宗教,而且一个人可能不仅仅信仰一个宗教。而这种宗教信仰的‘宽也体现在和服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和服的特点是宽袍大袖。
3和服蕴含日本森严的等级制度
日本等级制度森严。直至今日,等级观念,尊卑观念仍旧是日本的代名词。日本的女性是夫权社会的产物,她们穿着和服,迈着小碎步,低眉顺眼来取悦男性。她们完全以男人的口味与风格来要求自己,她们甘愿成为美的牺牲品。
二、汉服文化概述
(一)汉服的定义
汉服,又称汉衣冠。汉服不仅仅是汉族杰出的工艺学的结晶,也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华人民的智慧与审美。
(二)汉服的特点
汉服贯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款式众多,风格各样,拥有一套完备的服饰体系。汉服有常服与礼服之分,二者特征不同。其中礼服的特征为:交领右衽、袖宽且长、隐扣系带、上衣下裳。常服以礼服为基础在袖型、束腰位置、配饰搭配、裁剪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进。汉服的丰富内涵和给人的洒脱飘逸之感使其成为华夏韵味的代表产物。
(三)汉服的发展历程
1上古时期
所谓养蚕缫丝上古创,在近几年的考古中发现上古时期已经有纺轮和布轮的痕迹,这便是古代纺织工业的证据。
2夏商周定制
中华文明和社会不断发展,服饰体系也逐渐开始形成。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冠服制度。周代后期由于政治制度及经济的变化使冠服制归为了“礼治”的范围,当时上衣下裳是服装主要特点。
3秦汉因袭
秦始皇统一天下,当时的衣冠制度方面也得到了大一统。当时衣服主要类别分为曲裾,直裾。曲裾穿着着多为女性,但在东汉后期,直裾渐渐受到女性的偏爱。汉朝时期,有人用“汉官威仪”形容汉朝的服装制度,汉服也因此得名。
4魏晋融合
魏晋时期飘逸洒脱的风气流行加之在南北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胡汉服交汇融合,许多魏晋名人多穿着宽大外衣或内着一中类,宽衣博带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风格。飘带也是魏晋时期服装的重要特点,当时的文人追求内心的情感,着飘带更有飘飘欲仙之感。
5大唐发展
中华盛世,且看大唐。唐代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鼎盛时期,同时也把传统服饰推向了鼎盛。唐初服装风格瘦衣窄袖、色彩沉稳,与隋朝一脉相承。到了中唐以后在色彩方面进行了丰富,开始趋向鲜艳大胆。唐朝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策略使大唐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外来纹饰开始盛行,中外交融造就百美争艳的大唐服饰文化。
6宋明传承
宋代传承汉族制,禁止穿着胡人服饰。这个时期追求简约质朴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宋代“理性之美”。男子服装主要分为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女子服装主要是大襟右衽和对襟。明代对服饰进行了调整,女子的样式更具有多样性,有了袄子及裙子等,几经调整最终确立了明代服饰基本风貌。
(四)汉服蕴含的文化思想
1汉服蕴含儒家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是以“礼”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中国人长久以来善于用服饰来“治天下”的传统思想使民族服饰——汉服必然成为了儒家“礼”的载体。汉服从整体来看其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浑然一体的灵动美。这就与当时盛行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相符合。“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是中国传统思想之源泉。
2汉服蕴含森严的等级制度
汉服在穿着上有严格的规范制度,不同等级阶层穿着汉服的规范要求不同。汉服在颜色上运用以六色六彩为尊的标准,尊为土,玄为天,黄为地,青为木,赤为火。穿着者必须依照尊卑标准对颜色进行合理的搭配。同时,玉佩是汉服的重要点睛配饰,在佩戴玉佩方面穿着者依照身份不同而配搭不同的玉器。天子佩戴白玉,公侯配佩戴山玄玉,大夫佩戴碧色玉佩等。
三、和服文化与汉服文化对比
(一)整体风格不同
和服为端庄之美,稳重得体。汉服为灵动之美,洒脱飘逸。
(二)裁剪制作不同:
1前片:和服前身左、右片都为半幅布。汉服前左片为整幅布、右片多为半幅布。
2领口:和服交领是按对襟裁剪,穿着时相交呈交领。汉服交领是裁剪出来的。
3袖子:和服振袖直线直角,下部缝合,后部敞开。汉服广袖线条柔和,袖口是开放的。
4腰带:和服以布料围腰,汉服以博带束腰。
5衣裾:和服衣裾较窄,汉服衣裾较大。
6缘边:和服衣领有缘边,而汉服衣领、袖口、衣裾都有缘边。
(三)背景文化不同
汉服以儒家礼服制为基础,体现了我国古代儒家对于礼仪的信仰与尊崇。汉服文化同时蕴含官制思想与中国古人的道德涵养,是中国传统仪式的具体展现。日本在吸收他国文化的同时,通过自我探索,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服便是一个代表。
四、中国元素对和服传承的影响
日本在地理位置上是中国的邻国,自古以来两国互通往来交织在一起,关系十分紧密。与其说和服是汉服的衍生物,还不如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日本传统文化碰撞的产物。和服之所以能传承,原因如下:唐代的繁盛使中日服饰文化交流频繁,日本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同时日本和服蕴含的传统文化也十分受本国政府的重视,采取各类措施传承和服。中华文化源源不断传入日本,汉服的各式各样也不断更新,使得和服能够传承下来。在唐代以及随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日本文化受到中华文化的深深影响,因此在儒学等方面也借鉴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使得和服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五、结语
服饰是展示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窗口。尤其是民族服饰,最能体现民族特色。日本和服独特的设计体现日本人性格特征的同时,还与日本民族性格呼应,体现了日本民族关注形象,注重外界评价,自我约束的习惯。独特的和服汇集了民族性格,凝聚了民族文化。站在时代的沟渠边漫溯,千古华夏,韵味非凡。中国在服饰文化上的丰富性,多元性,独特性让许多国家得以借鉴,尤其是对日本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世界文化,因交流而进步,在某一些领域我国也要学习日本文化,扬长避短,兼收并蓄。同时也要坚持创新发展之路,在服装文化领域不断进行新尝试,才能一展我华夏民族服装文化特色,走好新时代之路。
中日服饰文化差异2日本和服是由中国的汉族服饰发展而来,所以在日本被称为“吴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对吴服的称谓。和服与汉服同源,有些相似,所以汉服往往被误认为是和服。其实两者是有明显的区别,只要了解一下,就很容易辨别出来。
一、整体风格不同:汉服飘逸洒脱,美在灵动。和服拘谨宁静,美在端庄。
二、裁剪制作不同:
1、前片:汉服前左片为整幅布、右片多为半幅布。和服前身左、右片都为半幅布。
2、领口:汉服交领是裁剪出来的。和服交领是按对襟裁剪,穿着时相交呈交领。
3、袖子:汉服广袖线条柔和,袖口是开放的。和服振袖直线直角,下部缝合,后部敞开。
4、腰带:汉服以博带束腰。和服以布料围腰。
5、衣裾:汉服衣裾较大,和服衣裾较窄,
6、缘边:汉服衣领、袖口、衣裾都有缘边;和服只有衣领有缘边。
中日服饰文化差异3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经典传统服饰,尤其是大礼时都喜欢着自己的国服。全世界都在呼吁保留传统,特别是服装行业,一直倡导传统的、时尚的就是流行的。中国近几年来,先是大学生倡导汉服,继而在全国网络中出现了汉服网,而今街上也能见到汉服者,自称汉服表演的也不再少数了,似乎在保留传统服装上已经做出了很多的努力。而我们却时常感到无所适从,我们不知道穿哪一种衣服,才能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闪亮在国际舞台上。而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国在这方面就与中国存在明显的不同。以下将对中日在保留传统服饰上的差异进行初步研究。
一中日在保留传统服装上的差异
日本部分
在如今如此快捷的日本国里,那种紧裹身躯,只能迈着小步走的传统服装并没有随着旧式作坊的消失而束之高阁!仍然被人穿着街上行走!
在京都北野天满宫,可以经常看到不大点儿的男孩儿、女孩儿穿着全套和服,由家里领着去过“七五三”节。(所谓“七五三”节,是日本人的一种儿童节日。这对日本人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当家里的孩子到3岁、5岁、7岁时,都要带他们去神社参拜。在日本的一些地区内,是女孩3岁、7岁,男孩3岁或5岁。也有的地区有些差异,即男孩5岁,女孩是3岁或7岁。至于选择“七五三”的原因,据说是因为日本人被奇数为吉祥,所以选择这三个数以预示孩子一生顺利。)她们穿着和服在街上走,和服面料很一般,也没有什么装饰,与之相配的除了背后带有花结的腰背以外,还有一只领着的小包。看来“日本头”的发型,人们已不再用了。和服有长有短,有素有花,总之人们都很自然的穿着,不像是去赶什么礼仪场合。只是小孩子全套和服看来像家长给精心打扮的。
街上和服商店很多,既有面料,也有做好的衣服,还有专门为小孩“七五三”准备的整套和服(包括木屐)装在盒里。和服商店的售货员也穿着和服。综合商场中也摆着许多静态模特,而且一些欧洲人外形的模特身上也罩上了和服。照相馆的橱窗内,更是在摆着西式白色婚纱的同时,也摆着新郎、新娘穿和服的婚纱照。你可以深深的感受到这决不是表面的继承的问题。就连在岚山的旅游区,很多拉人力车的日本青年人都穿着他们的传统服饰,并且挽着相扑头饰的后发髻。这决不是只是为了增添旅游特色,抑或是为了招揽生意。在北野天满宫,那些站立看守殿门或从事卖香等属于服务性质的工作人员,都穿着黑、白或灰色的和服,这与我们寺庙里的僧人似乎是出于同一个目的。
中国部分
说到中国的传统服饰,现金一直还处于议论之中。有被认为是国服的旗袍只不过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所留下来的衣服影子,不足以代表中国这么一个大国的风采,或说根本无法体现中国人的文化情怀;现在议论较多时“汉服”。而在中国服装史中,有相对于少数民族的汉族服装,有相对于其他朝代的汉代服装,单纯称汉服,从语义和款式上都显得概念不清,或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再说中国服装史上最灿烂的是唐代服饰;而明代服饰又是集唐宋服饰之长而成为汉族服装制度蓝本的。
所以中国确实还没有一种为当今人民所普遍认可并喜欢的国服。汉族也没有像55个少数民族一样拥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形象。可是因为前未形成有其因,后来如何又任重而道远。愿望是好的,发展则须任其自然。
但是近几年还是出现了很多呼吁保留中国传统服装的现象。广州有“汉服部落”的美女网友传宽袍大袖逛街;2006年5月27日,在端午节来临之际,上海都市中一群崇尚文化的年轻人穿上传统汉服,在世纪公园体验传统味十足的端午节;2007年4月5日清明节,一份有关“将汉服定位国服”、“奥运会上,中国的汉族运动员应着汉服入场”的网上倡议书,引起众多关注;2007年7月31日,福建东南台《海峡新干线》播出“年轻女子穿汉服逛街上班”;还有主张汉服改良的人也不少等等。这些众多的现象表明中国人也开始意识传统服装,可是这毕竟只是个别人和小群体的认识,而中国的国情不同于日本,要保留传统,不是仅此而已。
二差异形成的原因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像日本人那样依然保留着汉服经过无数次思考,分析其差异存在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从名族方面看
经过考察和分析,发现日本人民族单一,朝代虽有更替,但基本上延续着大和名族的统治,日本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单一民族形式,决定了日本传统服饰的线形发展态势。
日本学者秋山光和说,这个崛起于大和的家族从公元3世纪起不断扩大自己的统治,至5世纪时,已成为日本大部分土地的统治者,遂与中国的宋齐两朝有了来往。中国南北朝时日本尚属古坟时代,《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记:“男子皆露紒,以木棉招头,其衣横幅,但装束相连,略无缝。妇人被发屈紒,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我们都很熟悉的日本圣德太子(574-622),尽管48岁去世,未能继承皇位,但在他执政期间,狂热地引进中国的文化,这位极力主张效仿中国的古代政治家,曾穿着整套的中国隋唐男子典型服装。和服,正是在中国隋唐服装基础上形成的,这之后,和服很单纯地成为日本传统服装。而在整个一个日本国一亿多人口(1995年统计为12510万)中,绝大部分为大和民族,只有少数阿夷努人。日本解不脱的和服情结就是日本人的大和民族思想。
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有史书记载以来,就有四方异族的不同服饰形象。《礼记•王制》载:“东方曰‘蛮’,雕题交阯”;西方曰‘戎’,被发衣皮;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这里的“狄”中有当时在大漠南北的“荤粥”族;“蛮”中也包括九黎和之苗等;“戎”中有姜姓,炎帝即为上古姜姓部落首领(一说为神农氏)。黄帝之后,舜时的少数民族,西有戎、析纸、渠庚、氐、羌,北有山戎,发,息慎(肃慎),东有长夷、鸟夷,南有交阯等。这些民族与中原民族交流频繁,其中一部分曾入主中原,在以后的发展阶段中又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整合成为许多新的民族。至秦时,开始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代再加强再融合,魏晋时期出现了大迁徙和大同化。仅当年的“五胡十六国”,“五胡”即匈奴、鲜卑、羯、氐和羌,其中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历史上做出贡献。南北朝时,北方周边有室韦、契丹、柔然、高车、突厥、吐谷浑等,南方则有南、北蛮和僚、俚等。唐代时更不用说,不仅有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还有彝族、白族的南诏政权,居住在中南和西南地区的俚、僚、西愿蛮、五溪蛮等族,则分属于岭南等道••••••就说宋以后的统治集团,即有辽的契丹族、金的女真族、元的蒙古族和清的满族。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后确认的民族有56个。这里简而又简,旨在说明中国的民族太多了,日本一个大和民族,根本无法与中国相比。如此说来,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服装,我们自己都无法说清。所以有了前面说的大家意见不统一:有说唐代穿的衣服是正宗,有说明代服饰是汉服集成的••••••现代作为传统服饰的其实不过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传下来的服装风格又加上民国初期的改进样式。中国人不可能像日本人那样钟情于一种传统服饰。
从地域方面看
日本国面积不大,处于亚洲东部,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同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东临太平洋。日本属岛国,领土由本州、北海、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面积只有3778万平方公里。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76%,最高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而中国的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884913米),平原大多分布于沿海或大河下游地区••••••从这些简单的数据来看,日本国面积不大,也没有太多的名山大川。日本又是岛国,其相对时孤立的,只有当有意识地敞开海路时,才有可能与其他国家交往,如果不想敞开时,完全是个封闭的世界。这样来看就容易想到,这个岛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服饰形象,是可以多么轻易地保存下来,并对它(和服)情有独钟了。
中国地大物博,这个人人皆知,这里也不再多提。但是这里没有丝毫鄙视日本的意思,只是想说日本的国土范围大小又是岛国,他们继承服饰传统这一行为本身就很简单。
从成型历史来看
中国历史太悠久了,当中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的成熟时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7世纪)时,日本才是古坟时期。仅比弥生时代即金石并用时代进一步。从古坟时代后期的陶偶上看,其衣饰以及陶偶的塑造手法,也就相当于中国公元前3000年时的马家窑文化。在中国衣冠制度自商建立,至南朝已经相当完备时。日本人刚刚脱下贯头衫,刚刚丢开那种“以木棉招头,其衣横幅,但装束相连,略无缝”的原始服饰。这些我在前面的日本服饰源流中已提到。如此分析中日服饰的前期发展情况,中国夏时和日本古坟时代末服饰发展状况近似,也就是说中日服饰成型期大约相差了两千六百余年。所以中国相比日本要保留传统服饰就更加困难,因为中国的服饰成型太久远,一路流传下来变化也太多;而日本服饰经过的时间短,变化也很小。
根源于日本人的复杂心理
日本能够在大规模“脱亚入欧”,彻底学习西方的同时,仍不放弃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日本人的这种表现,已经为各国人(了解日本的人)所了解。这里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要追寻到日本人的复杂的心理。
英国人查德•D刘易斯对日本人的复杂心理是这样说的:“也许他们的优越感和自卑感可以最恰当地表述为民族的自我意识。这就好比钟摆在两者之间摆动:一面疯狂的努力追赶西方的技术,一面以同样的精力来维护民族独立和真正的日本价值观。”哈佛大学阿尔伯特•魏斯赫德三世学院教授,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塞寥尔•亨廷顿在谈到中国和日本的区别时说:“随着明治维新,一个有生气的改革新集团在日本掌握了政权,他们学习并借鉴了西方的技术、实践和体制,开始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然而,他们这样做时,采取了保持传统日本文化精髓的方式。”
亨廷顿在说到本土化问题时原引一个日本知识分子的话说:“日本在历史上经历了这样一种循环:引进外来文化,通过提纯而使那些文化‘本土化’,然后是引进的和有创造性的推动力被耗竭,从而导致了不可避免的动乱,最终再向外部世界开放。”这句话说得非常透彻。和服不正是在中国唐代服式基础上演化来的吗但是真正的唐装并没有在中国流传下来,和服却在日本被人们穿到21世纪,而且仍然神圣。
三结语
这里分析了中日在保留传统服装商的差异,以及其形成的原因。这里要强调的是此篇文章研究的是“差异”,而不是“差距”,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完全像日本学习。全世界在倡导恢复和保留传统文化,毫无疑问,这是必须的。抛弃了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断了发展的根底,是没有了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血脉。但是无论恢复,还是保留传统文化,都应该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都应该与时代同步,而不是将时代的脚步停下来,向后退去,生搬硬套地复古。复古,不是恢复和保留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恢复和保留,说到底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而不是一种徒有形式的恢复和保留。徒有形式的恢复和保留只会是使传统文化留有一个空壳。恢复和保留传统文化,是需要一定的载体和形式。但是这种载体和形式必须是代表传统文化精髓的东西,必须是为当代人所喜闻乐见的东西,必须是与世界发展同步但又不失民族特色的东西,必须是让炎黄子孙能从中产生认同感、吸取营养的东西,而不是那些只能当作古玩、古董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充分提取中国所拥有的如此源远流长的服装精髓,并踏着时代的节拍,来创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时尚服装。
东莞市涵美服饰有限公司是2017-04-26在广东省东莞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东莞市清溪镇清厦村聚富路79号二楼8号。
东莞市涵美服饰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41900MA4WG8CRXB,企业法人程相勤,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东莞市涵美服饰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销售:服饰、针纺织品、皮革制品、床上用品、箱包、鞋类、家居饰品、日用品、文化用品;货物进出口。(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东莞市涵美服饰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苗族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依族族
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缠青色或花格头巾。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衣襟、袖口等处镶彩色花边,裤脚处也镶着花边,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青年女子的胸前还挂着绣有漂亮花纹图案的围腰。布依族妇女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布依族服饰整体色调淡雅朴素,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侗族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瑶族
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的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白族
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裤子都喜欢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头帕,肩挂手绣挂包。妇女多穿白色或穿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色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或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裙,足蹬绣花鞋。
京族
京族服装服饰特点鲜明,简便飘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妇女染黑齿、结"砧板髻"的习俗依然存在于少数妇女当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壮族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个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有花纹的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烂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妇女的发式各地有所不同。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黎族
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服饰有地区差异,有些穿黑色圆领贯头衣,衣服的饰物很多,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贝纹、人纹、动植物纹等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花色艳丽。有些身着黑、兰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头系黑布头巾。黎族妇女擅长纺织。黎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斓,图案新颖,质地细腻,经磨耐用。
僳僳族
僳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长或短的麻布衫,下着及膝黑裤,头戴黑色包头,身背革制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坠。德宏僳僳族男子佩戴长刀,颈戴贝壳颈圈,身背手工缝制缀有红绿色小绒球的花包,穿白色护腿。女子多穿长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长裤,系围裙,用青布包头,身背手工缝制的挂包,头戴白色砗磲片和红白珊瑚珠子串成的“噢乐”,有的绚丽多彩,有的典雅大方,极有特色(注:砗磲音为车渠,一种蛤有部分的,全部是不可能的,事情,
(1)黎族服饰——“被列为朝廷贡品”
黎族家庭手工纺织技术历史悠久,唐宋时代其棉纺织就于中原。黎族的纺织技术高超,姑娘们用并不复杂的纺织工具,亲手织出最精美的服饰。显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勤劳本质,寄托她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由于质地细腻,色泽艳丽,被列为朝廷贡品。
(2)别有韵味的黑衣壮服饰
黑衣壮服饰至今仍然保留着最为传统、有民族特点的内涵的壮族服饰。黑衣壮穿戴上讲究实用,款式大方,朴素美观,别有韵味。黑衣壮以崇尚黑色与其历史文化有关。古时候,黑衣壮就规定族认一律穿蓝靛染制的黑色服装,作为族群标记,沿袭至今。“黑衣壮”也因此而得名。
(3)纳西族服饰——“披星戴月”
纳西族的服饰古雅纯朴,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在其服饰中,特色之处就是纳西族妇女的羊皮背饰,一般用羊皮制成,披于背部,故俗称为“羊皮披肩”,它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象征纳西族人民勤劳勇敢,以辛勤的劳动换取甜蜜生活的炽热感情。
(4)以黑为质,以红为饰的佤族服饰
佤族,源于我国古代的“百濮”族群,分布在云南西南部怒山山脉南段,萨尔温江和澜沧江之间的广大山区。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地。历称这一片山区为“阿佤山”。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的特色。
(5)素雅、轻盈,自成一格的朝鲜族服饰
朝鲜族长期生活在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我国东北地区。中国的朝鲜族是部分人从明末清初陆续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逐渐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与朝鲜半岛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朝鲜族服装比较独特,呈出现素净、淡雅、轻盈的特点。
(6)庄重大方、新颖别致的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是我国古越人的后裔,自古以来就居住在我国气候温和、山川秀丽的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布依族就进入了农耕社会,至今仍从事农业,其服饰鲜明地反映了温带气候和农耕经济文化特色。布依族服饰庄重大方,又新颖别致。反映了他们纯朴善良、温和热情的性格。
(7)端庄得体,朴素大方的壮族服饰
壮族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河池、百色、柳州四个地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壮族的男女皆穿黎桶,服装款式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8)绚丽多姿、色彩鲜明的维吾尔族服饰
维吾尔族是我国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维吾尔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奔放,性格豪迈,并且能歌善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姿的服饰便是维吾尔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路多样、色彩鲜明。
(9)“俗尚检朴”的土家服饰
世居于湘鄂川黔边沿地区的土家族,是一个精于纺织刺绣的民族。早在秦汉时代,土家族的先民就已能用大麻织成一种精细的"布"。土家族的服饰,平时简洁朴素,便于生产劳动。每逢喜庆节日,则讲究整洁、漂亮,充分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浓郁的民族文化特点。
(10)追求宁静风格的藏族服饰
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藏族服饰追求宁静的风格,同时又强调华美、富丽。但是,出于藏族劳动生息在雪域高原之上,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加上宗教信仰的影响,所以藏族服饰并非清一色的宽袍大袖,而是丰富多采的。
(11)回族服饰——最洁净之色的服饰
回族的服饰与其他民族之不同处,主要在于头部。回族男子普遍戴白色或黑色无檐小圆帽,也称礼拜帽。而回族妇女有戴盖头或披头巾的习惯,她们披戴各色盖头、纱巾,婀娜多姿,十分俏丽。在服饰色彩上,回族人崇尚白色,这是宗教信仰所致。穆罕默德曾教导教民,白色衣服是的衣服;同时,回族视白色为最洁净之色。
(12)蒙古族的服装
蒙古族的衣饰尚青.黑色,以皮衣为多,男女都穿袍子。男子穿的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的花边图案,上衣的高领,都与内蒙蒙古族相近。妇女们的服饰颇有特色,精致、美观。再配上工艺考究,造型美观的饰物——“哈布特格”在袍子上,不仅是把美点缀在了蒙古族妇女身上,同时,更表现了她们的勤劳和智慧。
(13)傈僳族妇女的古币装饰
云南最古老的货币是海贝,它在云南流通最长,大部分地区从战国到明代都是一直在流通。由于怒江大峡谷是云南最偏僻、最封闭的地区,海贝便一直使用到解放前。在大峡谷,傈僳族妇女用来打扮装饰自己的就是一串串最古老的货币——贝币。她们在头上、胸前戴着白如玉、灿如雪的贝币,把自己打扮得似花蝶,像孔雀。
(14)种类繁多、朴实尚武的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集多种装饰工艺于一身,美观大方,纹样丰富多变,色泽沉着和谐,色调简洁明朗。彝族服饰种类繁多,一般以黑或近黑的青蓝等色为主,衬以红、黄等色,尤为注重红、黄、黑三色的搭配和图案的选择,单纯之中显露出丰富的感觉,象征着彝族人民的刚强、坚韧和善良。
(15)独特的惠安女服饰
惠安女是福建惠安的一个女性群体,她们的服饰常被描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其服饰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造型美观、色彩协调,奇而不俗、艳而有韵,是汉民族服饰中视觉冲击力的服饰,被誉为“现代服饰中的一朵奇葩”。
(16)艳若彩虹的土族传统服饰
土族服饰的特点是鲜艳。土族妇女通常的装束是身穿斜襟上衣,两条袖子是用红、黄、绿、紫、蓝五色彩布圈缝制成的,远看,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每逢喜庆节日,能歌善舞的土族青年男女,都会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犹如山花一般,把庭院、山乡点缀得五彩缤纷。
(17)银饰繁花:多姿多彩的苗族女子头饰
苗族女子的头饰可以说是中国少数民族女子头饰中最丰富、最漂亮的,它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风尚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崇拜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又是富有、婚嫁等象征性的标志。丰富的银饰、绚丽的花衣也构成了苗族身体装饰的独特风貌。
(18)满族的传统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曾对我国的服饰发展有过很大的影响。现在,旗袍、马褂等不但仍深受满族人民喜爱,而且还受到了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欢迎。旗袍经过改进,更是成为现代流行服装之一,享誉海内外。
(19)七十二寨侗族妇女服饰
服饰历来是侗族人民追求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侗族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因各地生活习惯有所不同,侗族服饰也多种多样,各有差异。侗族女服饰又分为盛装和便装两种,盛装尤其富于传统的民族特色,荟萃了民族工艺的精华。
(20)古朴雍容、婀娜多姿的瑶族服饰
瑶族的服饰,制作精细,颇为讲究。瑶族支系众多,瑶族服饰因支系和地域而有差异,但一般都爱穿黑色和深蓝色衣服,习惯于自织自染。瑶族男子多蓄发盘髻,用青色土布包头。妇女服饰大致可分为平地瑶和高山瑶两大类型,古朴雍容,婀娜多姿,富有浓郁的民族风采。
(21)古朴奔放的哈萨克族服饰
世代以游牧为生的哈萨克族是新疆最古老的部落式民族,主要聚居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部。哈萨克族的服装特点是宽大和结实,主要是为了骑马方便而设计的,衣袖一般都长过手指。他们的服装多以裘皮、棉布为面料。哈萨克族服饰色彩艳丽,富有民族特色。
(22)秀丽淡雅的傣族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结发于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人民十分崇拜孔雀和大像。他们常将孔雀和大像的图案编制在筒裙、包、手巾等日用品上。傣族服饰在各民族艺术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23)朴素而华丽的羌族服饰
羌族的服饰较为朴素而华丽,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制的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羌族妇女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 (24)热情的景颇族服饰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园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戴银手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
(25)简洁的布朗族服饰
布朗族穿着简朴,男女皆喜欢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妇女的衣裙与傣族相似,上穿紧身短衣,头顶挽髻,用头巾缠头,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