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语言沟通是通过非语词的声音,如重音、声调的变化,以及哭、笑、停顿来实现的沟通。心理学家称非语同的声音信号为副语言。
副语言在沟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句话的含义不仅取决于其字面意思,还取决于它的弦外之音。语音表达方式的变化,尤其是语调的变化,可以使字面相同的一句话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
副语言是指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用来协助语言(有声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表明态度的非言语技巧的总称,也称“无声语言”、“体态语言”、“动作语言”、“行为语言”等。
同有声语言(包括有声语言的书面形式)一样,副语言也是人们传递信息、双向交流的手段。以研究“体语”闻名的美国心理学家伯德斯特尔认为:人际之间65%~70%的信息是由体态传递的。
美国另一位心理学家艾伯特·赫拉别恩通过实验也总结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言词+38%的音调+55%的表情。这些数字是否精确暂且不论,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副语言具有巨大的信息容量。
正确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也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当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时,妈妈倾听的姿态对孩子的情绪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妈妈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的倾诉,就会令孩子感到极大的认同感,从而使负面情绪得以消减,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妈妈不给孩子提任何建议,孩子也知道应该怎样去做。如果妈妈倾听的时候心不在焉,就会令孩子丧失说的欲望,而且会加重他的负面情绪。但如果妈妈对孩子的话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并很认真地聆听孩子说话,孩子就会因得到妈妈的重视而使自己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少,也许当孩子说完之后,他的负面情绪就完全消失了。
作为成年人,妈妈应该同情孩子的感受,当你认为这是芝麻大小的事情时,在孩子的眼里并不是这样,因为孩子没有那么丰富的生活阅历,也不可能明白那么多的大道理,但他们不高兴的时候就要放声大哭,当他们感觉难受的时候就会变得很淘气,这符合他们的成长规律。但是很多妈妈在面对孩子表达消极情绪的时候,总是试图让孩子尽量摆脱这种不好的情绪,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孩子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强烈,孩子表达负面情绪的频率在逐渐升高。
如果妈妈同情孩子的感受,就会无意中向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你的感受是正当的,这能够使孩子激动的情绪很快平息下来。妈妈总是想安慰孩子,让孩子摆脱负面情绪的干扰,但她却不了解,只有孩子的情绪得到认可之后,他才会听进所有安慰的话。
同情就像一把充满魔力的钥匙,它能打开孩子的心扉,使孩子容易接受安慰和指导。所以在孩子出现坏情绪时,在你试图安慰他,或给他提出摆脱坏情绪的建议之前,请先认同他的情绪,并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
当孩子向妈妈表达负面情绪时,有些妈妈只顾忙着说话安慰孩子,岂不知语言上停顿一会儿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这一会儿的工夫既留给自己,也留给孩子。这里所说的“停顿”只是语言上的停顿,并不是面部表情和思维上的停顿。
当妈妈马上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做出反应,孩子通常会极力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进行辩解。而如果妈妈不再试图说服孩子,而是用面部表情或简单的语言,如“哦……”“嗯……”“这样呀……”来告诉孩子:我在用心听你讲话,孩子可以用几秒钟的时间来整理自己的感受,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做好接受你建议的准备。
当孩子要求那些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时,妈妈应该接受孩子的情绪并用想象力帮助孩子圆一个不可能的梦。
在人际沟通中,真正产生影响力的,语言、语调、动作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38%和55%,这就是著名的赫拉别恩法则。
73855法则是由西方学者亚伯特马博蓝比 提出的。不管是在演讲口才还是人际沟通或心理学层面上都可借鉴此法则,其中7%代表的是文字内容、38%代表的是声音语调和55%代表的是外表,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经营好自己的个人形象(衣着、发型、妆容)、训练我们说话的方式、肢体语言以及梳理我们表达的逻辑性以及完整性等。
扩展资料:
(1)演讲7-38-55
谈到演讲口才,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华丽的语言、各种各样的修辞;谈到演讲口才训练方法,人们也总是想到如何提高文字能力。认为这些才是一篇优秀演讲的必备条件,但却忽视了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其实肢体语言对人类而言,就像是一种心灵的演奏,人类内心一丝一毫的情绪波动,都会通过身体语言奏出无声的旋律,看似随意的一个眼神、动作,都真实地演绎着人们的内心世界。
所以一个行之有效的演讲口才训练方法将会告诉你:练习演讲口才,最重要的是练习肢体语言!
(2)印象7-38-55
55%外观形象--个人面貌,发型,服装等等;
38%行为表现--微笑,声音,手势,姿势,眼神;
7%真才实学--教育背景,工作经验。
导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和父母都是无可替代的教育者。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班主任工作更需要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因此,班主任在班级教育和管理活动中要与家长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小学班主任如何与家长沟通一、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必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辅相承、互相促进才能使孩子更好地成长。小学教育是教育中的基础阶段,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处在6到12岁,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还处于生长阶段,成长中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悉心照料与管理,家长或班主任任何一方的疏忽,对儿童的成长都有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来看,加强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是必要的。
二、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现状分析
(一)两者沟通程度不够
部分家长和班主任对沟通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但其沟通的深度和广度都还有所欠缺,沟通停留于表面形式上,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如: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考试的分数问题等等,并未形成动态的,时时的互动行为。
(二)部分家长对两者沟通重视不足
从部分班主任反映的情况来看,部分家长对家校互动的认识程度还不足,部分家长对家校共育的态度仍然采取被动方式,对班主任的主动沟通产生误解甚至是排斥,误以为班主任主动找家长,一定是学生在学校违反就纪律或是学习不努力。
三、如何有效地与家长沟通
(一)拓宽沟通渠道
(1)传统的谈话交流方式
传统的谈话交流方式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班主任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机,在走廊或办公室沟通。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机,在学校走廊一角或某个地方沟通。这类沟通一般需要回避他人,家长一般不大愿意让别人知道,儿童也不愿意教师向家长“告状”,所以教师应单独与家长沟通,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讯时代的交流方式
小学班主任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一般采用电话和短信的方式。这种方式方便、快捷、灵活,特别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效果显著。例如,学生在学校的刚获得表演,发个短信或者打个电话给家长报喜,这样可以让家长觉得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很关注,家长就可以对孩子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强孩子的信心;如果学生在学校生病了,教师及时通知家长,让家长感觉到这样的班主任让人很放心。
(3)网络时代的交流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快速覆盖,越来越多的家长玩起了QQ、微信和微博,由于操作起来更加直观、快捷、便利,许多班集体组建了QQ群和微信群,开启了家校共育孩子的网络时代。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解决家长“视察”需求的矛盾,增强了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透明度,使班级管理形成了和谐、融洽的家园氛围。
(二)沟通的方式
(1)与家长沟通态度
以平等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家长,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观点,耐心、虚心、诚心的听取家长的一些合理有益的建议,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这样才能保持协调一致。班主任约见家长时,要避免说得多听得少,只顾自己痛快,家长的怒气填满了,回去便拿孩子撒气。
(2)与家长沟通要及时
学生在学校出现不良现象或问题,就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与家长共同教育好学生,把不良现象或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要等问题累积成堆或酿成大错时才匆忙去找家长解决。班主任和家长共同了解问题的起因,分析过程及后果,引导孩子思考,指出所犯错误,帮助提出改正错误的措施。
(3)与家长沟通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孩子都是父母心目中的宝贝,没有一个家长喜欢听老师只诉说罪状。一般来说,班主任要先肯定学生的优点,得到家长的认同,然后再适时提出学生的不足,这样家长的心理易于接受。与家长沟通是来解决问题的,要考虑到家长和学生的感受,不能当着学生的面向家长数落学生。要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改正学生的错误的行为。等到学生有进步之后,也要及时跟家长报喜。
(三)沟通的语言
(1)发挥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一门教育艺术,作为教师,更应该把这种艺术应用到教学工作之中,让语言不伤害学生心里。在学生出现打架等违纪情况时,教师往往要将家长请到学校,此时班主任在盛怒中,面对家长也要时刻提醒自己的语言措辞。如果班主任一味地指责学生的不是,反而适得其反,加重解决问题的难度。因此班主任要注重自己的表达方式,发挥语言的艺术,使自己的意见得到更好的接受,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
(2)掌握非言语技巧
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甚至会超过语言沟通,正如心理学家赫拉别恩研究所显示的一样:人们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语言的作用占7%,语调语速占38%,表情和动作占55%。与家长目光交流要保持平行的,不要仰视、俯视的眼光或游离的眼神。谈话中,用点头、微笑、用身体前倾等表示对家长的尊重。对家长的话题饶有兴趣,用 “对”或“是”等短语及时回应来表示对话题饶有兴趣,最好能动笔记录家长谈话的要点。与家长谈话中要注意力集中,不要边谈边干其他事情,心不在焉。在和家长沟通前、沟通中,要注意观察家长的情绪。当家长情绪不好时,最好不要追着家长谈话,可等家长情绪好转时再沟通。
小学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需要真正的爱心、坚定的信念、不辞辛苦。班主任老师是教学管理的主要执行者,积极进行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提高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得以真正落实,是我们每位班主任的责任。
当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愈来愈重要,无论是琐碎的生活,还是繁忙的工作,都离不开彼此之间的交流。于是,如何通过有效方式去传递自己的信息,同时准确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意思,便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要沟通好就一定要将事情说清楚,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确应该重视口才,然而,口头表达固然重要,但我们却不能过于相信语言的作用,因为语言在很多时候是可以被掩饰的,更何况在某些时刻,我们的语言还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如当我们向心仪的对象表达心意时常常会语无伦次、词不达意。
可见,语言并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那么,到底该如何加强我们的交际沟通能力呢。说到这里,不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前面一直强调的微动作。
人类的动作、表情是一种本能,每个人在说话时都会不知不觉地做出某些表情或动作,这是人的天性,这些小动作能够准确无误地将一个人的思维、情感展示在别人面前,准确度之高令人惊讶,这一点前面我们已经有所了解了。那么由此出发,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它对沟通交往进行加强呢。
对此,心理学家艾伯特·赫拉别恩曾经通过实验得出了一个公式信息传播总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和动作不难看出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口头语言只是一个沟通的基础,而那些不起眼的微动作才是决定沟通效果的关键,我们若想获得最理想的沟通效果,就要先关注对方的动作。
实际上,我们在接触别人时,正式开口说话前,交际活动早已经开始了,如双方的眼神、表情、动作等,都在传递着各种不同的信息;而在交谈过程中,变化的目光、或喜或忧的神态、举手投足间的行为等,常常会跟其所表达的内容息息相关,以丰富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
众所周知,电视的传播远比广播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效果也更为明显,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电视能冲击人们的视觉感受,广播却仅仅只凭声音来传播。因此,身体语言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由它传递出来的信息,既快捷又丰富,既形象又生动,其作用可谓是口头语言的数倍!
例如,当我们在别人面前长篇大论时,对方出现了不自觉地低头、偏头等动作时,说明他已经有点不耐烦了,若我们没有及时停止唠叨,这次的沟通势必会以失败收场;在开公司例会时,领导不小心讲错了话,此时,我们只需要咳嗽两声,或者用手比画一下等,领导察觉这些暗示后,自然会立刻弥补过失,这种肢体语言不但能令对方易于接受,效果也更加显著。
然而,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很可惜的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口头语言,却忽视了微动作这种最好的沟通方式,结果导致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仔细分析,微动作也许是最好的沟通方式,故而当我们跟别人交流时,不能仅仅只用嘴巴去说,还应配合适当的动作,或懂得一些“察言观色”的本领。
1、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开心或者悲伤,喜欢或者厌恶,真诚或者欺骗等都可以从眼睛里看出来。比如开心时眉开眼笑,难过时眼中带伤;真诚时深情注视,欺骗时目光躲闪等。
2、观察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以确定他喜好什么,不喜好什么。爱好可取,嗜好不可取。比如一个人爱看书,说明他文静;一个人爱喝酒,说明他有不良嗜好。
3、观察一个人结交的朋友,也能看到他属于什么类型的人,结交些文雅之人,说明他办事认真,结交些混混,说明他办事随意等。
4、注意一个人日常与他人的交流方式。有的人喜欢边说话边用手势表示自己。如果是轻微,则表明此人愿意与人分享,适合交友,如果动作很大,较为激动,则说明此人较以个人为中心,不太适合交友。若有的人只是说话,双手紧拉衣角,说明此人紧张,不够自信。若是随意插于口袋,则说明此人较为随和。
5、肢体小动作。一个人无意识的肢体小动作也是最能反映人的心理的,比如男人说谎的时候会不自觉得挠鼻子;紧张不安时会搓手;困惑时会双手抱头或者挠头;双手交叉抱胸前说明该人谨慎、有距离感、坚持己见等,这些都是人体不经意做出的小动作。
6、注意一个人的表达方式。有的人说话特别冲,说明此人较为自我,有的人说话很温和,与其说话很舒服,此人容易融入大家,朋友较多,有的人说话嘻嘻哈哈,这类人有把想说却不好说的话以一种聪明的方式说出来的能力,处事聪明,值得为友,还有就是不正经,这类人需要细细分清。
7、穿着打扮。这一特点应该是最明显、最容易辨别的,一个的穿衣风格、发型、妆容等穿着打扮也能够凸显人的心理。比如穿着随意不讲究的人个性爽朗;穿着打扮时髦的人追感潮流,思想前卫;穿着打扮中规中矩的人固执己见,不显山露水;穿着艳丽夺目且浓妆艳抹的人很自信,个性张扬等。
越细腻的人越敏感。心思细腻的人,会观察到一般人观察不到的事物,在交际这件事上,他们的观察能力往往胜于常人。这可能是一些人细微的指指点点,或是一些声音背后表达的“潜规则”,亦或是对关系与关系之间敏锐的暗示。心思细腻的人,往往一种情况的出现,表现出格外的关注和了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