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校徽以“池州学院”的英文缩写字母“CZU”为主要设计元素构成一圆形的图案。字母经变化组合构成一向上的人字形象,表达了学院“以人 为本”的办学理念,整体图案还构成“e”, 为“教育”的英文首字母,表达了教书育人 的含义。同时还似一电子轨迹的形象,寓意学校管理科学、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圆形的图案,象征学校的事业蒸蒸日上。开放的图案,象征学校立足池州、服务社会、面向未来。
整个图案构图简洁明快、典雅大气,富有时代气息,有很强的可辨性和亲和力,易于制作及在各种载体中使用。校标的颜色采用体现博大与科学,理智与永恒的蓝色,体现了科学性与时代感。 以孔子为师,以行知为友
校训“以孔子为师,以行知为友”,是池州学院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和文化精神的集中表述,是学校勉励师生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格言。
“以孔子为师”,即传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表现了学校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子儒家教育思想中汲取智慧,做到古为今用,强调以“道”(人生理想)为目标,以“德”(德性教化)为依据,以“仁”(关爱奉献)为依靠,以“艺”(文化专业学习)为内容。
“以行知为友”,即秉承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从求真、求实、求新、求活的教育理念中,寻求学校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的教育启示,推进学校改革创新。
“以孔子为师,以行知为友”校训契合了学校的办学实际,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博学重行,注重以用为先,注重传承创新,充分体现了学校追求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与大学精神。
第一位:吴作人
吴作人(1908年11月3日-1997年4月9日),男,安徽宣城泾县人,生于江苏苏州,1926年入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系,1927年至1930年初先后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及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从师徐悲鸿先生,并参加南国革新运动。早年攻素描、油画,晚年后专攻国画,境界开阔,寓意深远,以凝练而准确的形象融会着中西艺术,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1984年法国政府文化部授予他“艺术与文学最高勋章”,1986年比利时国王授予他“王冠级荣誉勋章”。
第二位:吴半农
吴半农(1905年-1978年) 原名吴祖光,号曲林,安徽泾县人。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曾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硕士学位。中国现代经济学家,著有《工资指数论》、《我国对外贸易分析》、《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形势》等。1934年夏,吴半农被派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硕士学位。1936年12月取道苏联西伯利亚回国至南京,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研究员。国民政府经济部秘书。1940年12月改任经济部统计长、资源委员会驻美国技术委员会专门委员,再度赴美。1944年任太平洋国际学会美国分会客座研究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国政府驻日本代表团第三组(经济)组长和中国驻盟军总部赔偿归还代表团首席代表。1956年8月2日,冲破阻力,获得机遇携全家离开日本返回祖国,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重用,先后任外交部国际关系研究所日本组与世界经济组组长、研究员、顾问等职。1978年病逝于北京。
第三位:梅子涵
梅子涵,1949年生,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作为儿童文学家,他为儿童写了几十部书集,如《女儿的故事》、《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等;作为儿童文学的研究者,他写作、主编了多部理论著作,如《儿童小说叙事式论》等。作为儿童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培养了几十位儿童文学研究生,为儿童文学事业培养人才做出很大贡献。他还写过一本《女儿的故事》,这是一部出自大学教授之手却没有丝毫书卷气的活泼有趣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口语化的语言写作,语感独特,风格幽默风趣,恰似谈笑风生,亲切感人。小说将一个女孩日常的生活和平凡的成长经历借助语言的魅力使之艺术化,从而激起读者的强烈的审美愉悦和心灵的共鸣,创造了儿童小说的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和小说艺术的新领域。
第四位:章基嘉
章基嘉(193011—1995105),安徽省绩溪县瀛州乡油坑口人。长期天气预报专家,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南京气象学院教授及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并被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1958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水文气象学院研究生部,获地学科学副博士学位。先后从事气象教学、科研和组织领导工作,在大气环流和中长期天气预报、青藏高原对东亚环流和天气气候影响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为纪念在章基嘉气象学上的贡献,南京气象学院设立了章基嘉奖学金。
第五位:胡家健
胡家健,字建人,安徽省绩溪县人。教育家。早年就读胡氏小学、安徽学府。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修科,国立东南大学教育学系毕业。曾任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育学专任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安徽省教育厅编译处主任,安徽省省立第四中学(宣城中学)校长,国立浙江大学教授兼学校总务长、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校柏溪分校主任、学校总务长,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香港中山图书馆董事长等职。
第六位:洪德元
洪德元,男,1937年1月出生于安徽绩溪,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8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2001年增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洪德元提出了多个属的新系统,发现8个新属、50多个新种;在英文专著《Taxonomy and Evolution of the tribe Veroniceae, Scrophulariaceae》(婆婆纳族的分类和进化)运用了新方法,提出了起源和进化的新观点,建立了该族的进化系统;对毛莨科、桔梗科和百合科的细胞分类学和物种生物学研究有新发现;1990年出版的《植物细胞分类学》是世界上该领域的第一部专著,为植物细胞分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钟无艳,又名钟离春、钟无盐,齐宣王之妻 ,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但很有才华。相传是战国齐国无盐邑之女。
外貌极丑,四十岁不得出嫁,自请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四点,为齐宣王采纳,立为王后。于是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进直言,选兵马,实府库,齐国大安。
人们常用“貌似无盐”来形容丑女,这“无盐”就是指战国时代齐国无盐县(今山东东平县东部)的丑女钟离春,钟离春又名钟无艳,钟无盐,古书上说她“四十未嫁”,“极丑无双”“凹头深目,长肚大节,昂鼻结喉,肥顶少发”。
但其志远大,饱读诗书,有治国的抱负。当时执政的齐宣王政治腐败,纲纪不振,全国上下人心惶惶,怨声载道。
2、钟明亮,生于南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年~1233年,元太宗窝阔台在位时期),卒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七年(1290年),元代中期农民起义领袖。广南东道循州长乐县龙江堡(今广东省五华县转水镇)人,其后裔多迁居紫金、博罗等地,今五华河南岸的铁炉坝(华城镇)钟氏,非其后裔。
3、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4、钟会,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人。三国时期魏国军事家、书法家,太傅钟繇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弟。
出身颍川钟氏,才华横溢,精通玄学。出仕魏国,官居要职,累拜中书侍郎,封关内侯,深得魏帝和群臣赏识。随从司马师征讨毌丘俭,典知机密。献策于司马昭,粉碎魏帝曹髦的夺权企图。随平诸葛诞叛乱,屡出奇谋,时人比为张良,拜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迁司隶校尉,插手朝廷大小事务,设计杀害嵇康。
景元年间,力挺司马昭伐蜀计划,拜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主持伐蜀事宜。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之战中,配合邓艾分兵进取,最终灭亡蜀汉,拜司徒,封县侯。功成之后,萌生不臣之心,勾结蜀将姜维,图谋据蜀自立,打压太尉邓艾。
景元五年(264年)正月,以郭太后遗命之名,矫诏讨伐司马昭,为部将胡烈所害,死于乱军,时年四十岁。
5、钟嵘(约468—约518), 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市)人,魏晋名门“颍川钟氏”之后。齐代官至司徒行参军。入梁,历任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西中郎将晋安王记室。
以五言诗为主,全书将两汉至梁作家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故名为《诗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此书,书名为《诗评》,这是因为除品第之外,还就作品评论其优劣。后以《诗品》定名。
-钟无艳
-钟明亮
-钟子期
-钟会
-钟嵘
1 李白描写九华山的经典诗句
1 《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2 《九华山白衣》
涧水潺潺声不绝,溪垄茫茫野花发。
自去自来人不知,归时唯对空山月。
3 《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
青阳县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按图征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缺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时访道江汉,憩于夏侯回之堂,开檐岸帻,坐眺松雪,因与二三子联句,传之将来。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李白
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高霁
积雪曜阴壑,飞流喷阳崖。——韦权舆
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李白
4 《秀华亭》
遥望九华峰,诚然是九华。
苍颜耐风雪,奇态灿云霞。
曜日凝成锦,凌霄增壁崖。
何当余荫照,天造洞仙家。
5 《地藏菩萨赞》
本心若虚空,清净无一物。
焚荡*怒痴,圆寂了见佛。
五彩图圣像,悟真非妄传。
扫雪万病尽,爽然清凉天。
赞此功德海,永为旷代宣。
2 有关九华山的诗句九华山下共追游。朝来多爽气,都向笔端收。——《临江仙·难老一杯春酒美》韩淲
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九华山歌》刘禹锡
三年未到九华山,终日披图一室间。——《题西隐寺》封敖
又闻九华山,山顶连青冥。——《发蕙风馆遇阴不见九华山有作》孟迟
忆闻九华山,尚在童稚年。——《题九华山》谭铢
却是九华山有意,列行相送到江边。——《别池阳所居》罗隐
青溪烟雨九华山,乱后应同梦寐间。——《送人归湘中兼寄旧知》罗隐
应向谢公楼上望,九华山色在西南。——《寄尉迟侍御》李昭象
必许酬恩酬未晚,且须容到九华山。——《恩门致书远及山居因献之》杜荀鹤
九华山色真堪爱,留得高僧尔许年。——《醉书僧壁》杜荀鹤
九华山色高千尺,未必高于第八枝。——《赠杜荀鹤》王希羽
九华山侧双峰下,还许侬家半席无。——《口号十首呈程殿撰》陈造
九华山色梅根渡,半日风帆即秋浦。——《送项平甫倅池阳》姜夔
百尺楼高瞻故国,九华山色倚晴眸。——《萧相楼》王巩
洗印先经三峡寺,观风遍踏九华山。——《送韩希道移漕江东》周必大
照潭遥望九华山,弓马萧萧日暮还。——《送贾元英之照潭》钱惟善
3 描写九华山的诗句1、九华山下共追游宋韩淲 《临江仙·难老一杯春酒美》2、九华山唐刘禹锡 《九华山歌》3、九华山唐刘禹锡 《九华山歌》4、三年未到九华山唐封敖 《题西隐寺》5、九华山下诏来征唐费冠卿 《蒙召拜拾遗书情二首》6、又闻九华山唐孟迟 《发蕙风馆遇阴不见九华山有作》7、忆闻九华山唐谭铢 《题九华山》8、却是九华山有意唐罗隐 《别池阳所居》9、青溪烟雨九华山唐罗隐 《送人归湘中兼寄旧知》10、九华山色在西南唐李昭象 《寄尉迟侍御(一作郎)》11、高却九华山唐杜荀鹤 《经九华费征君墓》12、写得九华山唐杜荀鹤 《送青阳李明府》13、九华山叟惊凡骨唐杜荀鹤 《依韵次(一作酬)同年张曙先辈见寄之什》14、九华山叟心相许唐杜荀鹤 《赠溧水(一作涟水)崔少府》15、且须容到九华山唐杜荀鹤 《恩门致书远及山居因献之》16、九华山色真堪爱唐杜荀鹤 《醉书僧壁》17、九华山色高千尺唐王希羽 《赠杜荀鹤》18、死恋九华山唐刘昭禹 《经费冠卿旧隐》19、九华山色昏宋文天祥 《池州》20、不言知是九华山宋晁补之 《过铜陵南望一山高出云上奇秀可骇余未尝至江》21、九华山侧双峰下宋陈造 《口号十首呈程殿撰》22、九华山翠外宋方岳 《陈帐管尊公挽诗》23、九华山下月微明宋韩元吉 《夜宿青阳旅舍起观林端积雪半消疑山矾盛开》24、九华山色梅根渡宋姜夔 《送项平甫倅池阳》25、君家九华山宋刘宰 《赠九华程兄》26、到今独记九华山宋楼钥 《送人之官池州》27、九华山色倚晴眸宋王巩 《萧相楼》28、云外九华山宋王阮 《宿五步港一首》29、今年九华山宋王阮 《用太白韵赠报恩南老一首》30、上人来自九华山宋王禹偁 《酬处才上人》31、九华山下试题舆宋项安世 《五月七日乞池州添倅得请》32、同看九华山宋徐照 《送陈池州十二韵》33、九华山下祝公子宋赵汝绩 《墨歌》34、观风遍踏九华山宋周必大 《送韩希道移漕江东》35、认来多是九华山明李延兴 《送白杨长老》36、照潭遥望九华山元钱惟善 《送贾元英之照潭》37、唤作九华山明张简 《和铁厓小临海》38、唤作九华山明张简 《和杨铁厓小临海四首(重见七卷下)》。
4 关于“九华山”的名言有哪些1、同所有的名山大川一样,九华山亦与历史上有名的文人墨客结下了千秋之缘。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三次游历九华山,见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写下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江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美妙诗句。王安石在《答平甫舟中望九华》中亦赞道“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
2、九华山在安徽省青阳县[现为池州市]。境内群峰竞秀,怪石硝拔,流泉遍布,飞瀑轰响,松柏怪异,庙宇毗连,晨钟暮鼓,引人邈思。唐开元末,新罗国有一个叫金乔觉者渡海而来,寄住九华山修身七十五年,圆寂后与佛教传说中的地藏菩萨相仿,始建肉身宝塔供奉膜拜。从此,九华山寺庙渐增,僧尼趋之,香火旺盛,名闻暇尔。与普陀山,峨眉山,五台山统称四大佛教圣地。
3、九华山不仅佛教兴盛,而且景色秀丽。就是因为有了兴盛的佛文化,才有了奇异的自然景色——睡佛。睡佛由无数山头组成。山下有一片很深的圆沟,那是睡佛的眼睛。眼睛后面有一座高山。高山后有一座“M”型的山。“M”型的山后还有一座半圆形的山。这些分别是睡佛的鼻子、嘴巴和肚子。在云雾的笼罩下,睡佛若隐若现,美极了。
4、九华山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监太平湖。它以佛教文化习俗和奇丽的自然风光享誉海内外,尤其在东南亚华人世界更具盛名。九华山素有九十九峰之称,千米以上的高峰 20 多座,为首的是十五峰。天台,天柱,独秀,花台,云外峰如台似柱,耸入云霄;莲花,芙蓉,翠屏,以微,翠盖峰有芙蓉出水之势“间耸航”,“雄叫天门”等茂石更是鬼斧神工。
5、从天台正顶下来,返回古拜经台时,天空乍然放晴。绵密的岚气早已散尽,九华山在蔚蓝的天空衬托下,如美人出浴,清新丽人,秀色倾城。见此壮美的风光,便一边拍照留念,一边倚栏欣赏起来。
6、九华山山间秀溪萦怀,银瀑飞,景色米人。九华山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现有寺庙 80 余座,僧尼 300 余人,已逐渐成为具有佛教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独领风骚,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
7、九华山的佛教,因新罗国王氏金乔觉远道而来修行圆寂而闻名天下,清朝鼎盛时期,寺庙300多座,曾呢4000多人。这里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化城寺、肉身宝殿、袛国寺等庙宇古朴庄严,气宇轩昂。在去百岁宫的路上,静悄悄,没有风,没有声,只有寺庙连着寺庙,香火连着香火,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8、游九华山朋友,你去过安徽九华山吗?九华山是一个融合佛教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游览避暑胜地。这里有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凤凰古松”;有天河挂绿水的“九子泉声”;有风景如画的“五溪山色”;还有闻名中外的“肉身宝殿”这一道道风景线都让我们流连忘返,深深陶醉其中!凡是看过“凤凰古松”的游客,无不由衷地赞叹:多美丽的松树啊!
9、心顿悟于九华之上,灵魂沐浴于神雨仙风之中,顿觉神清气爽,清新无比,佛光普照。以往,也曾经于雨中游历过名山大川,也看过不少山中的云起云涌,却从未得到这般的顿悟,九华山不愧为佛教圣地,聚千年道行之力,于冥冥之中点化众生。地藏菩萨没有走,他时时刻刻都在以虚实两相存在于九华之巅,谁有缘,谁就能取得真经……
10、到九华山,你不仅能大饱眼福,还能大饱口福。“九华三耳”、“天台双冬”、“冰山雪球”等,真是说也说不完。最后来一碗鲜美的“椿牙焖蛋”,真是令人食欲大增,意犹未尽。九华山,峰多,石怪,洞幽,水奇,松美,真是不临其境,难言奇妙。
5 九华山佛教诗句王十朋的《望九华》
余过池阳,登郡楼,望九华,仅见一峰。舟出清溪,始见之,然犹灭没于云雾之间。晚泊梅根浦,方了了见诸峰也。
九华之胜,不在山中,从江上望之,秀逸清远,夕波落日,邈然于怀。又得太白啸歌,每舟泊林岸,便觉九子依依向人。
译文是:
我访问池阳郡,登上城楼,眺望九华山,仅能望见一座山峰。我乘船从(郡正南通远门外的)清溪出去,才望见了九华山,但是九华山仍旧在云遮雾绕之间或隐或现。到了傍晚,船停泊在梅根港时,才清清楚楚地望见了九华诸峰。
九华山的胜状,并不在于九华山中。从江上远望九华山,九华山俊秀飘逸,清丽悠远,夕阳余辉落在江面上(增添了九华山的情致),更让人在心中留下悠远的记忆。又记得李太白有赞美九华山的诗歌,每当船停泊在江岸时,便觉得九座山峰依依不舍地向人而立。
呵呵,这首更经典,送给你哦:)~~
《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 李白
6 九华山在哪里一、九华山, 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西北接安庆市天柱山风景区,南接黄山风景区,是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是上古学仙修道圣地之一。九华山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74平方公里。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现为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现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地藏王菩萨道场。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因此而得名。于唐天宝年间(742(壬午年)~756)改名九华山。方圆100公里内有九十九峰,主峰十王峰海拔13444米,山体由花岗石组成,山形峭拔凌空,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至今保留着乾隆御赐笔金匾“东南第一山”。
二、
九华山歌
刘禹锡
奇峰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
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
不然何至今,悠悠亿万年,气势不死如腾仚。
云含幽兮月添冷,月凝辉兮江漾影。
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常在无人境。
轩皇封禅登云亭,大禹会计临东溟。
乘樏不来广乐绝,独与猿鸟愁青荧。
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
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
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
作品赏析
九华山,旧名九子山,在安徽青阳西南。因有九座山峰依次排列而得名。李白把九座山峰比作莲花,因而改名九华(花)山。这首诗描写九华山秀绝景象,诗人采用歌行体式,句式长短不齐,形成波荡起伏的节奏感,同时,也是为了表达对九华山极度赞美的感情抒发的需要。
诗人一见九华山,面对那挺拔奇绝的峰峦不禁惊心动魄,于是立即想象它在天地之初是如何生成的。诗人想象它是九条矫健腾跃的神龙正准备飞升上天时,忽然一声惊雷使它们变化为石头而成,因为至今这山势仍然活生生地像要腾飞起来。腾仚,腾飞飘举貌。这样写山,纯以神话想象取胜,一方面使奇山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也使山势自然腾飞起来,取得直接描写达不到的艺术效果。接下来,诗人先慨叹九华山的不为人知,黄帝封禅天地,大禹治水跑遍九州,都未曾来过九华之地,乘樏,樏是上山用的乘载工具,乘樏指大禹;广乐,钧天之乐,这里指黄帝。“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常在无人境”的感叹,显然充满以山喻人的象征意味。然后又以其它山作比,如距九华山不远的敬亭山,只因有南朝谢朓的一首诗而声名大震,其实山势极为平凡,“黄索漠”、“无棱角”,根本不能与九华山相提并论。因此,结尾处慨叹这样一座造化之尤物如何才能在人间声名大震呢?隐然表露出以谢宣城再世自居的情怀。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汉族。字梦得
洛阳人,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期间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