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历史始于人类的出现。人类如何起源,历来传说、争论很多。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阐明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1871年,他又出版《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列举许多证据说明人类是由已经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来的。但他没有认识到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未能正确解释古猿如何演变成人。F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的科学理论,1876年他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指出人类从动物状态中脱离出来的根本原因是劳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劳动。文章论述了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为寻找食物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前肢则解放出来,并能使用石块或木棒等工具,最后终于发展到用手制造工具。与此同时,在体质上,包括大脑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恩格斯把生活在树上的古猿称为“攀树的猿群”,把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称作“正在形成中的人”,而把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称作“完全形成的人”。随着化石材料的不断发现,测定年代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对人类起源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尽管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目前已经可以大致勾划出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线索。
猿类的出现 猿类的出现可追溯到地质学上的渐新世。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古猿是1911年发现于埃及法雍的原上猿,其生存年代为3500~3000万年前。比原上猿稍晚的有1966~1967年在法雍发现的埃及古猿,生存年代约为2800~2600万年前。更晚的则有森林古猿,1856年首次发现于法国的圣戈当,后来欧、亚、非洲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同类型的化石,其生存年代约在2300~1000万年之前。这些古猿很可能是现代类人猿和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
从猿到人的过渡 森林古猿分化出巨猿、西瓦古猿和拉玛古猿等几个分支。拉玛古猿生存年代约为1400~700 万年以前,最早的化石是1932年美国学者GE刘易斯在北印度的西瓦利克山地发现的一块右上颌碎片,它具有若干人类的特征。60年代之后,在肯尼亚的特南堡、匈牙利的鲁道巴尼亚、希腊的皮尔戈斯、土耳其的钱德尔、巴基斯坦的博德瓦尔高原及我国云南禄丰,都发现了同类化石,其共同特征为:吻部短缩,齿弓向后张开,牙齿排列紧密,犬齿小,颊齿齿冠宽短,下颌第一前臼齿为双尖型,釉质厚。这些特点与人类相似而与猿类不同,所以许多学者认为拉玛古猿是人类的祖先。但近年有些学者发表不同意见,认为拉玛古猿不属人科,而是猩猩的祖先。也有学者持折中观点,认为两种可能性都存在。
拉玛古猿之后出现了南方古猿。其生存年代大约为370~100万年以前。有的学者把1967年在肯尼亚罗特加姆发现的一块下颌标本也归入南方古猿,从而将南方古猿存在年代的上限推到 550万年以前。南方古猿化石最早于1924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附近的汤恩发现,为一幼年头骨。其后陆续在非洲、亚洲发现十多处。其中较突出的代表是1959年在奥杜瓦伊峡谷发现的东非人头骨化石。南方古猿的体质特征和人接近,齿弓呈抛物线形,犬齿不突出,无齿隙;拇指可和其他四指对握,能使用天然工具;头骨枕大孔的位置接近颅底中央,骨盆比猿类宽,能直立行走;脑顶叶扩大,可能有原始的语言能力。根据目前研究,南方古猿至少有三个种,即南方古猿非洲种(或称纤细种)南方古猿粗壮种和比粗壮种更为粗壮的南方古猿鲍氏种。1973年美国学者DC约翰逊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一膝关节化石。次年发现一具人科动物化石,年代距今约300万年前,全身骨骼保存达40%左右,是一个20岁左右之女性,约翰逊称之为“露西女士”,定名为南方古猿阿法种。
关于南方古猿的演化,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意见:①阿法种是最早的南方古猿,约在200~300多万年前分化为两支:一支向人的方向发展;另一支演化为纤细种、粗壮种和鲍氏种,并于 100多万年前灭绝。②南方古猿最早出现的是阿法种,后来演化为纤细种。约在 250万年前,其一支在南非演化为粗壮种;另一支在东非演化为鲍氏种;约在 200万年前,其余的纤细种演化为人属。③阿法种不是南方古猿,实际上已是人属,他们与南方古猿并存。
从猿到人的过渡,如果从拉玛古猿算起,大约经过了1000多万年;如果从南方古猿算起,则有200~300万年。在长期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过渡时期的生物终于学会了制造工具。工具的制造是有意识的活动,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特点,它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
人类体质形态发展的分期 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结束后,人类的体质形态仍在继续发展。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人们把这一发展过程分为猿人、古人、新人三个阶段。由于化石材料的不断丰富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这一分期法已不合用。目前国外学者主要采用两种分期法。一是分为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 3个阶段;智人又分为早期智人和现代智人。这一划分法的缺点是把不会制造工具的南方古猿和能制造工具的能人及1470号人归入同一范畴。另一种是分为最早的人类(或最早的人属)、直立人、早期智人、现代智人 4个阶段。中国学者也提出4个阶段的划分法,即早期猿人、晚期猿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早期猿人”阶段相当于国外学者提出的“最早的人类(人属)”阶段。虽然直立人之前的化石材料发现不多,但将其单独列为一个阶段以别于南方古猿和直立人,仍是较妥当的办法。
最早的人类 从1974年开始,英国学者MD利基在坦桑尼亚莱托利的莱托利尔地层发现了人类化石,除一个五岁左右的小孩的部分骨骼外,还发现一些成人的上下颌碎片及牙齿定年在380~360万年前之间1978年在莱托利尔地层中发现留在火山凝灰岩中的人类脚印,属一大一小两个个体。脚印有凸起的足弓,圆形的足跟,大足趾与其他四趾并列于足前方,这些都是人类的特征,因此有些学者把它归入人属。但在同一地层中没有发现石器。约翰逊等人认为莱托利尔地层发现的化石是南方古猿阿法种,并非真正的人类。
1972年在东非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库彼弗拉发现了编号为KNM-ER1470号人的头骨,定年为290万年前。脑量约为775毫升。头骨无直立人那样明显突出的眉嵴,因此它在进化系统中的位置还有争议。在KNM-ER1470号人的层位稍高处,于1968年发现有旧石器,当时测定为261万年前,1975和1976年有人重新测定其年代分别为182万年和244万年前,后一年代与最初测定的年代较接近。
从1960年起,在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陆续发现一些人类化石。1964年定名为“能人”。其脑量约为 680毫升,手骨及足骨与现代人相似。在发现能人的层位发现不少砾石打制的工具,主要是砍砸器。此外还发现石块堆成的圆圈,推测是能人所建的简单住所。能人生活的时代距今180万年。
发现于爪哇的莫佐克托人,原先被称为莫佐克托猿人,近年有人研究,认为可能属于能人,定年为约190万年前。
直立人 在中国习惯上称之为“猿人”。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或150万年前至二、三十万年前。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其脑容量为775~1400毫升。最早发现的直立人是1891年荷兰军医E杜布瓦在爪哇中部特里尼尔附近找到的一个头盖骨及一枚牙齿,次年又在同一地层发现一个大腿骨及一枚臼齿。头骨很厚,眉嵴突出,颅骨低平,具有猿的特征,但腿骨似人,适于直立行走,所以当时定名为“直立猿人”。
直立人的化石在亚、非、欧三洲都有发现。在中国有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在非洲有肯尼亚的KNM-ER3733号人、 KNM-ER992号人、KNM-ER3228号人、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的 OH9号人、OH28号人、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毛里坦人等;在欧洲有德国的海德堡人。此外在匈牙利的维特沙洛斯、捷克斯洛伐克的普累西勒提及德国的比尔钦斯勒本近年也发现了猿人化石。 早期智人 又称古人或尼安德特人。生活于距今约二、三十万年至四万年前。地质时代属更新世晚期。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是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一个洞穴中发现的一副人类骨架化石。定名为人属尼安德特种,后其学名改为智人尼安德特亚种。
早期智人的化石在亚、非、欧三洲都有发现。生存年代最早的是德国的斯坦因海姆人和英国的斯旺斯孔布人,定年约为25万年前。许多学者认为他们处于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间的过渡阶段。中国陕西省境内发现的大荔人,也具有这种过渡性质。
早期智人体质形态已接近现代人,但仍保留若干原始特征,如眉嵴比现代人发达,前额低斜,颌部较突出,颏部不明显等。脑容量约为1300~1750毫升,比直立人大得多,脑组织也更复杂。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人类的体质和智慧都进一步发展了。
目前许多人类学家认为早期智人可分两种类型,一为“典型的尼安德特人”,发现于西班牙、法国、比利时、德国和意大利等地一为“进步的尼安德特人”,发现于黎巴嫩、以色列等地。进步的尼安德特人脑量比典型的尼安德特人略小,但体质形态更接近晚期智人。一般认为进步的尼安德特人后来发展成为晚期智人。而典型的尼安德特人,有的学者认为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个灭绝的旁支,亦有的学者认为并未灭绝,而是后来欧洲人的祖先。
晚期智人 又称新人,出现于4万年前。其头骨前额升高,眉嵴几乎消失,颌部退缩,下颏明显,体质形态与现代人类已无多大差别。发现的化石分布于亚、非、欧、美、澳各大洲,说明此时除南极洲外,地球上各大洲均已有人居住。
由于美国的南加利福尼亚发现了 48万年前的人类化石,所以有人认为人类到达美洲的时间至少在距今5万年前。但许多学者对该人类化石的年代表示怀疑。澳大利亚大陆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于蒙戈湖,年代为32750年前,所以人类从亚洲到达澳大利亚的时间可能在 4万年前。
晚期智人出现时现代人种亦形成。目前多把人种分为三大种,即:蒙古利亚人种、高加索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也有另立澳大利亚人种而分为四大人种的。大种之下又分若干小种。人种形成的因素极为复杂,一般认为是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长期影响的结果。参考书目
Robert BEckhardt,The Study of Human Evolution,Mc 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1979
FrankE Poirier, In Search of Ourselves, an 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Anthropology, Burgess Publishing Company,Minneapolis,1981
MilfordH Wolpoff, Paleoanthropology, Alfred AKnope,Inc,New York,1980
GEKennedy,Paleoanthropology,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1980
2 巴比伦神话
埃阿是最早得知险情的神。他立刻上呈安沙尔,可是安沙尔也没有什麽好办法,只能打发埃阿前去劝降。可怜的埃阿还未接近提亚玛特大人就被她的手下吓回来了,唯一的收获就是对叛军的敌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黑云压城之际,安沙尔召集诸神,问谁能够征讨叛军,诸神却都默然不语。
谁会接下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提亚马特是众生之母,谁能从发怒的她那里生还?众神都在肚皮里暗自嘀咕。
这时,一名年轻的神从沈默的大多数中挺身而出。众神都把目光投向他。只见他仪表高贵、气度非凡,有四只眼睛、四只耳朵,一开口火焰就从唇齿间喷薄而出,却是埃阿神的儿子马尔都克。他对安沙尔说:“请派我前往。”
马尔都克降生在圣地阿普苏,拥有双倍的神力。他那智慧出众的父神埃阿曾将他召至神殿,说:“我儿,你须听我的话。到安沙尔面前去毛遂自荐吧。你是个领兵出征的人才,他一看到你,焦躁的内心就会平静下来。”马尔都克本已蠢蠢欲动,受到父亲的鼓舞後更加按捺不住。此刻他主动请缨,向安沙尔许诺说自己将把提亚马特的脖子踩在脚底,令众神高枕无忧。
不过他有个条件,那就是安沙尔必须召开众神会议,赋予他超越诸神之上的地位与荣耀,并使举世皆知。
“我为你们战斗,为你们征讨提亚马特,保全你们的性命。因此我要通过我自己的口而不是你们的口来决定命运。”马尔都克说,“我的命令将不可改变!我所说的要成为现实!”
就当时的情境而言委实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安沙尔只得答应了他。老爷子派遣大臣伽伽去见拉赫姆、拉哈姆等天界神灵,邀请他们共商大事,以便赋予马尔都克重权。
那些为命运所系的大神看上去刚刚得知提亚马特兵变,纷纷对此表示不解和遗憾。他们一个接一个来到安沙尔的领地,在议事厅中彼此亲吻、问候,趁这个时间琢磨稍後的措辞。尽管前线已经燃起了烽火,但并不妨碍安沙尔举办大型宴会,招待高贵的神祗们饱餐美食、痛饮佳酿。喝到酒酣耳热时,神灵就忘了心中的恐惧。他们尽情欢唱,拥戴著马尔都克登上王位。
你是诸神中最荣耀的勇士!--那些大人物们冲著马尔都克叫道--你的地位无以伦比!你发号施令犹如安努!你的话有无上的权威!你令荣辱沈浮都俯首听命!我们的性命就全交给你了……诸神的甜言蜜语直似天花乱坠。而马尔都克为了助兴还表演了一个小戏法。他张开双臂,口中念念有词,星幕顷刻间就在众神眼前消失了;待他换过一通咒语,星幕又重新出现了。这个戏法令宴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就这样,受命於危难的马尔都克初步奠定了他的地位,带著诸神相赠的各色法宝,前往征讨提亚马特。他的战车是华丽的暴风,拉著暴风的是“毁灭”、“无情”、“践踏”和“飞驰”四匹神驹。它们咆哮著在敌阵里横冲直撞,使马尔都克一路杀进了叛军的大营--提亚马特之域。
这个时候,马尔都克威风凛凛。他口吐诸神之宝,手执百毒不侵的香草,铠甲在他身上闪闪发光,光芒胜过十个太阳。那些提亚马特的爪牙一看到他就头晕脚软,失去了抵抗能力。甚至提亚马特也必须靠咒语来勉强控制住身体的颤抖。马尔都克一眼就洞悉了他们的虚弱。“别再用你的嘴唇支撑这场叛逆了。”马尔都克向提亚马特喊道。他指责大母神骄傲、暴戾、不安分守己,没有母仪天下的资格,宣称神圣的力量已经离她远去。最後,他向她挑衅,问她既然有胆色起兵造反,可有勇气与他单独较量。
提亚马特中了马尔都克的激将法,暴跳如雷,理智全失,最终毫无悬念地死於这场决斗--马尔都克用风编成的巨网笼罩了她,使她进退不得,又把风吹入她怒吼的口中,使她的身体像吹气球一样鼓胀起来。然後一枝穿心而过的箭直截了当地结束了一切。而马尔都克就像他先前说过的那样,把脚踏在了大母神尸体的脖子上。
一场气势汹汹的造反顷刻间土崩瓦解。失去了提亚马特,叛军只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他们仓皇地四下逃散,却逃不出马尔都克撒下的恢恢天网。包括挂帅的金古也沦为了阶下囚。
马尔都克在金古身上发现了象征著宇宙主宰权的命运簿。他把它用火漆封好,并悬挂在自己的胸前。
这可是最好的战利品。
同样出自〈七表诗〉。
它塑造了一个伟大、英武、临危不惧的巴比伦主神马尔都克。此後凡两河的帝王要宣扬自己的权威(比如在〈汉谟拉比法典〉的序言中表明自己受天命而立法等等),都必定援引马尔都克的名字。
不过两河流域神话群落中主神似乎并不固定。诸如安努、恩利尔等都曾享受过主神的待遇。这也许与城邦地位的升落有一定关系--在两河地带,不少大神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城邦,比如马尔都克是巴比伦之神,而埃阿是埃利都之神。当某一城邦地位上升时,它的守护神也会相应地得到重视。
出自 http://tiebabaiducom/fkz=1695199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