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历史书单,这些书籍深入浅出、干货满满,非常值得一读再读:
1《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这是一本非常受欢迎的历史书籍,它涵盖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和转折点,从早期的狩猎采集社会到现代时代的全球化和科技革命。
2《资本论》卡尔·马克思:这本书是经济和政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深入探讨了资本主义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走向,对于理解现代经济和社会政治有很大的帮助。
3《史记》司马迁:这是一本中国古代的历史经典,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这本书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社会和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4《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这是一部史诗级的历史小说,描述了19世纪初欧洲和俄罗斯的政治、文化和战争。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记录。
5《万古霉素》泰坦尼娅·阿恩特-施韦策:这是一本关于古代医疗和疾病的历史书籍。它详细介绍了古代医生如何治疗疾病,以及他们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对于了解古代医学和疾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6《世界历史》威尔·杜兰特:这是一本详细介绍全球历史的书籍,涵盖了从史前时期到现代社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这本书以生动的叙述和深入的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部全面的历史视野。
7《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这是一本关于全球政治和文化的理论书籍。它提出了“文明的冲突”这一概念,解释了伊斯兰教、基督教、儒家和佛教等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互动。这本书对于理解全球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8《枪炮、病菌与钢铁》贾雷德·戴蒙德:这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和历史的环境决定论书籍。它探讨了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发
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是年初图书界的爆款,从前一本《人类简史》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到这本《未来简史》 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作者的野心似乎不小。
一般历史研究者写书都习惯洋洋洒洒,写一个国家的几十年,或者牛仔裤、瓷器、马桶的历史,都可以垒成砖厚,而赫拉利从人类文明发展之前写到人类文明未来可能遇到终结的可能,加起来也才不过两本不厚的书,要不是对自己才华自信到爆炸,就是学术水平有限玩噱头的渣渣。不过看完书,不觉得内容对不起书名,甚至觉得作者聪明地性感,大概就是野心抗得起才华的表现吧。
因为看得开心,完了之后甚至还百度了一下尤瓦尔·赫拉利的照片,虽然不算好看,但在学术界也还不赖。
而上一个让我看完书还饶有兴趣地搜作者照片来看的人是阿兰·德波顿,长这样:
不禁让我怀疑聪明的人是不是都容易谢顶……但愿,不是……
要写《未来简史》其实颇有难度,因为尤瓦尔·赫拉利写的这个议题过于宏大,凭我的知识储备和学术水平很难地道地做出评价,而仅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来谈读后感,又觉得不足以表达看完整本书的感触。简单说一些自己的想法:
听起来荒诞的结论
直接看全书结论,听起来会有些好笑。赫拉利说:
成功孕育着野心,而我们最新的成就也推动人类设下更大胆的目标。我们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健康与和谐,而由人类过去的记录与现有价值观来看,接下来的目标很可能是长生不老、幸福快乐,以及化身为神。
这结论在21世纪的今天听起来,不算天方夜谭般的荒诞,毕竟我们现有的医疗技术已经治愈了历史上的黑死病、天花、结核等可怕的瘟疫,也成功地让人类第一次活在对和平怀抱积极而确定的心态、觉得全面战争在大概率上是可以避免的一件事。
我们早就已经成为统治这个地球的主人,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让我们看到控制人类自我命运的可能:譬如基因改造、器官移植等等,长命百岁已经是现实,长生不老也不是完全不可想象。
发达地区实现了物质的极大繁盛,这里最普通的平凡人生活都比历史上的君主更美好,而饮食过量带来的肥胖等问题,比吃不饱的问题,更让人担心。
而当我们可以利用技术,上天入地地改造自然,甚至改造人类自身的时候,似乎同人类想象中那个“神创造人”的神,并没有什么区别。
这种未来,似乎并没有听上去这么荒诞。
悲伤的可能是:人生无意义
虽然《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没有上下卷的关系,但还是建议先看完《人类简史》再看这本《未来简史》,这样对赫拉利理论中智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会有所了解。为什么是进化成人类的这期智人从各个不同族群中获胜?为什么农业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取代原始人的狩猎生存方式?为什么发展出宗教、政治、帝国以及战争的意义等等。
了解到智人如何从万物生灵中脱颖而出变成如今统治地球的生物,大概才能了解《未来简史》中继续根据这样的逻辑,推到如今的智人可能面临的未来。不过,如果跳过真的要跳过《人类简史》直接看《未来简史》,逻辑本身也足够完整。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几乎花了2/3的部分在写智人发展至今的历史,也即我们如何走到今天。只是侧重点与《人类简史》不同,简单来说,《人类简史》落脚于智人如何从动物中发展而来形成文明,而《未来简史》落笔在人文主义的前世今生,或者更通俗地说就是,人类有什么不同
赫拉利的观点很明确:人类和其他动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并不是某个神将人类从万物生灵中挑选出来,赋予我们的生命以独特意义:
我们所谓的感觉和情感,其实各是一套算法。狒狒感觉饿,看到狮子的时候会感觉害怕而颤抖,看到香蕉也会感觉自己流口水。它在一瞬间经历了袭来的种种感觉、情感和欲望,都是计算的过程。计算结果也是一个感觉:这只狒狒突然觉得涌起一股力量,毛发直竖,肌肉紧绷,胸部扩张,接着它会深吸一口气:“冲啊!我做得到!冲向香蕉!”但也有可能它被恐惧打败,肩膀下垂,胃中一片翻搅,四肢无力,“妈妈!有狮子!救命啊!”……
人类有99%的决定,包括关于配偶、事业和住处的重要抉择,都是由各种进化而成的算法来处理,我们把这些算法称为感觉、情感和欲望。
单个人的生命是自然算法的结果,人类社会中形成的许多虚实意义同样如此。“多数人认为,现实只有客观或主观两种,没有第三种可能。于是只要他们说服自己某件事并非出于自己的主观感受,就贸然认为这件事必然属于客观……然而,现实还有第三层次:互为主体(intersubjective)”。
大概就是,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许多事情本身无意义、无价值,比如金钱、国家、神等等,但整体构建了这个概念并作用于现实世界,它也就产生了意义。所以,
大多数人生活的意义,都只存在于彼此讲述的故事之中。
在大家一起编织出共同故事网的那一刻,意义就产生了。对我来说,在教堂结婚、在斋戒月禁食或在选举日投票这些行为为什么有意义?原因就在于我的父母也认为这有意义,还有我的兄弟姐妹、邻居朋友、附近城市的居民,甚至是遥远异国的民众,都认为这有意义。为什么这些人都认为这有意义?因为他们的朋友邻居也有同样的看法。人类会以一种不断自我循环的方式,持续增强彼此的信念。每一次互相确认,都会让这张意义的网收得更紧,直到你别无选择,只能相信大家都相信的事。
不过,赫拉利说,“经过几十年、几世纪,意义的网也可能忽然解体,而由一张新的网取而代之。 读历史就是在看这些网的编织和解体,并让人意识到,对这个世代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很有可能对他们的后代就变得毫无意义。”
奴隶制瓦解了,封建土地制废了,上帝死了,自由主义在当今最发达的地区得到褒扬:
这正是历史展开的方式。人类编织出一张意义的网,并全然相信它,但这张网迟早都会拆散,直到我们回头一看,实在无法想象当时怎么可能有人真心相信这样的事。
技术的发展让我们不断认识到:人类不是由神创造,而只是大自然的产物,地球可能并没有那么独一无二。在广袤的宇宙中,在这个星球上,人类的诞生,大概并不是什么神奇而庄严的被选中与使命。No, nothing like that:
现代文化不再相信有这种伟大宇宙计划的存在。我们并不是活在超脱日常生活的戏剧之中,生活没有剧本、没有剧作家、没有导演、没有制片人,而且,也没有意义。就我们目前最先进的科学所知,整个宇宙就是个盲目而没有目的的过程,充满各种杂音和愤怒,但这些都是无意义。我们只是在一个行星上占据着再小不过的一点位置,存在着再短不过的一段时间,如麦克白所说的那个可悲演员,在台上得意或失意了一会儿,就再也悄无声息。
……“无所不能”似乎唾手可得,但在我们脚下却有一个完全虚无的深渊。具体而言,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现代文化的力量是历史上最强的力量,而且还在不停研究、发明、发现与增长。同时,现代文化也比以往任何文化感受到了更大的存在性焦虑。
人文主义面临数据主义挑战
人文主义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在上帝已死,在关于帝国与国家与集体的所谓宏大计划只是一种虚构故事以后,人文主义提出人人拥有独立的自我与自我定义的人生意义,主张从个人的感觉和体验出发,遵从自我内心的选择。“人文主义认为生命就是一种内在的渐进变化的过程,靠着体验,让人从无知走向启蒙。人文主义生活的最高目标,就是通过各式智力、情绪及身体体验,充分发展人的知识”。
可是,人文主义的征程并不顺利,即便是在二战以后逐渐壮大并小范围地在世界某些先进地区占领先机之后,短短几十年,却又再次遭遇危机:
大概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过于迅猛,人类在过去几十年里增加的对自我认识远远超过过往千年。所以,哪怕是大写的人刚刚树立起来,很快就遭遇挑战——人文主义的基础所认为的人的自由意志,可能并不存在。因为顾客和选民,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虽然他们表达自己的立场,可是他们的立场,在大多数顾客和选民中,都不是出自他们独立自由意志推算的结果。
对自由主义来说,想要有意义就必须有一个真正的自我,而且只能唯一。而这个前提,目前看起来越来越不可能。
赫拉利用了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和叙述自我(narrating self)来做解释:“体验自我是我们每时每刻的意识,但体验自我没有记忆能力。它不会讲故事,而且当我们要做重大决定的时候,也不会去问它有何想法;叙事自我要对我们的体验下判断时,并不会在意时间持续多长,只会采用‘峰终定律(peak-end rule)’,也就是只记得高峰和终结这两者,再平均作为整个体验的价值。”
所以,分娩的疼痛会被新生儿带来的喜悦而忘记,让女人们生完一个孩子之后,仍旧愿意继续生孩子;战场上的残酷体验,会被战争中的荣耀和胜利结局安抚,换来一个战士的英雄与光荣——
于是我们知道,“自我”也像国家、神和金钱一样,只是虚构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个复杂的系统,会丢下我们大部分的体验,只精挑细选留下几样,再与我们看过的**、读过的小说、听过的演讲、做过的白日梦全部混合在一起,编织出一个看似一致连贯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要去哪里。正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该爱谁、该讨厌谁、该怎么对待自己。如果情节需要,这个故事甚至可能让我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每个人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类别:有些人活在悲剧之中,有些人演着永不完结的宗教戏剧,有些人的日子过得像部动作片,也有不少人过着戏剧人生。但到头来,一切都是故事。
算法的终极胜利
写到这里,作者的思路已经很明确:智人发展出统治这个星球的文明,并不是由于神创造了我们,挑选了我们;而人类社会发展出的一整套意义体系,其意义是被赋予的意义,而非来自其本身,因为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宇宙,暂时都没有发现意义;最终,我们遗憾地看到,不仅人生没有意义,而且所谓的自由意志,或者想象中拥有的独立自我,可能也并非事实:
推动这个趋势的主要力量来自生物学的洞察,而非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认为,生物就是各种算法。如果生物的功能真的和算法大有不同,就算计算机在其他领域大展神威,仍然不可能了解人类,引导人类的生命,更不可能与人合而为一。 一旦生物学家判断生物也是算法,就等于拆除了有机和无机之间的那堵墙,让计算机革命从单纯的机械事务转变为生物的灾难,也将权威从个人转移到了算法网络。
人文主义的最高诫命“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已经不再不证自明。我们学会调节内心声音的音量之后,也得放弃对“真实”的信念,因为我们再也不清楚现在是谁在调节开关。把脑中的噪声关掉似乎是个好主意,但前提是要能让我听到真正的自我。如果没有“真正的自我”,又怎么决定该关掉哪些声音、放大哪些声音呢?
……人文主义的戏剧,多半是以某个令人痛苦的欲望展开。例如,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爱上了凯普莱特家族的朱丽叶,可两家却是世仇,于是双方都非常痛苦。科技对这种情节的解法,就是确保让我们不会有令人痛苦的欲望。如果罗密欧和朱丽叶服个药丸或是戴个头盔,直接把那些对彼此造成不幸的爱意给消灭掉,不就没事了吗?
将来,如果吃颗药丸就能戒掉我们的欲望,如同割离某种身体病痛一般,那么我们如今定义中的人类,是不是其实也就不付存在了?
尽管我们自身为人类一路走来的辉煌骄傲万分,认为我们主宰了自然,并将主导人类自身的胜利,但似乎,按照这种逻辑走下去,真正胜利的,并不是人类,而是算法——人类超脱动物,是进化算法的胜利;而当我们发明了机器的算法,并将它用于物质世界与人类自身的时候,机器算法就主导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恐怕只是进化中的一个阶段,如同已经灭绝而恐龙,千百年后引人好奇,但也毕竟,成为历史。
未来究竟会怎样?
没人能预测未来。至少在未来来临之前,没人能判定谁对未来的预测究竟是否正确。尤瓦尔·赫拉利只是从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梳理了从过去到现在的逻辑,再顺着这个逻辑,往前走一步看看未来。
这个逻辑听起来正确,那么未来便有这种可能性。但同时随处蕴藏的不确定性导致这种逻辑推导下的未来可能永远不会发生。
只是,人类被机器所取代的担忧已经存在了很多很多年,从我小时候看的科幻读物,到当年火遍世界的《黑客帝国》到如今科学界的认真讨论。虽然这一天如今仍未到来,但这种可能性在与日俱增。
不过,大概也不必太悲观。如果技术发展够快,我们可能就是第一代老了能换掉老去的器官,换掉老去的皮肤继续活个几百年的人(当然,大概还是得有钱),而就算未来的阶级是靠有钱人能老了换心脾肺不死,没钱的人只有普通人的人生,也没什么大不了,毕竟人类社会又不是哪一天实现过绝对的公平与平等;如果没那么快,就更简单咯,留给下一代操心去吧。
自从《人类简史》这本书在2012年出版以后,国内外各界知名人士在公共场合所做的演讲,都或多或少会去引用这本书上的部分观点,也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称呼自己为人类,而改称为“智人”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在这本《人类简史》的第一章认知革命中,作者告诉我们。其实在几万年以前,我们并不孤单,我们是有近亲的。智人只是远古人类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中的一种。最早的人类大约从250万年前在非洲开始演化,随着人口的爆发,部分人从非洲大陆迁徙了出去。然后经过迁徙的方向不同,以及继续的演化后,大约200万年前在欧亚大陆极寒之地出现了“尼安德特人”,在东亚出现了“直立人”,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北京猿人。还有适宜热带环境的印度尼西亚的“梭罗人”,“佛洛勒斯人”等等,也就是说在大约200万年之前,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的人种。当然,这里的人种说的不仅仅是黄、白、黑等肤色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人种那么简单。
所谓的人种的不同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是——生殖隔离。做一个简单的比喻,马和驴交配所生出来的骡子,骡子因为没有产道就无法进行生育,繁殖从骡子这就断了。所以,马和驴就是属于马科属中的不同种类。还有猫科动物中的各种老虎、猫、豹子、狮子等,鸟科禽类中的老鹰、麻雀、乌鸦、海鸥、等各种鸟,它们都不孤单,它们都有同科目不同种的近亲。说来悲哀,纵观整个地球上,你会发现只有人是没有“近亲”的,因为他们都被灭绝了,被谁?这还用说,当然是我们智人了。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一个叫严复的福建人作为大清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回国后,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翻译的非常好,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物尽天择、适者生存!”我们智人在那个上古的莽荒时代里,虽然不是最强的,但智人是最合适生存下来的人。
据很多书里所表述的,尼安德特人就曾经几度击败过我们智人,因为尼安德特人的身体极度强壮,不仅抗寒,而且他们在狩猎的时候,已经开始在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了。但是,智人在继续进化中,尔尼安德特人却一直是“不思进取”。他们由于自身条件过硬,经常是单独行动,在对抗外敌时也难以组织起更多人。可智人不同,智人为了同一个目标会知道要集结起来。所以,若干年后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的大战,智人凭借着人数上的优势,彻底的灭绝了尼安德特人。其他的人种更不是智人的对手,相继都被我们智人所消灭了。
所以,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能够存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最强的人,而是最能够根据环境而不断改变自身的人。
智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切,原因在于在智人集团发生了一场“认知革命。”认知革命首先大家要有一个身份认同的概念,就是我们是同一个人种,跟其他人种是不同的。然后,就是我们智人学会了编造故事。比如一个远古智人在打猎的时候,无意中进入了尼安德特人的领地,被尼安德特人给揍的不轻。回来后,这个智人就开始讲自己如何被揍了,这期中肯定会添油加醋,说尼安德特人怎么蛮横不讲道理了,怎么看轻了我们智人了,等等,以此来激发人类身份认同后所产生的愤懑情绪。这时智人群体因为那个被揍的智人所编造的故事集结起来,他们要去找尼安德特人讨要一个说法,尼安德特人又比较的轴,仗着自己的强大根本不把智人放在眼里。所以,矛盾就难免发生了,之间的战争也就来临了。
其他人种被消灭后,我们智人又创立了图腾、宗教文化。人们因为相信同一个图腾、同一个宗教文化而聚集在一起,越聚越多,渐渐地就形成了部落文明,以及后来的国家的概念。
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演化的过程也跟着不同。从东方的封建制到西方农奴制,然后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现在,全世界的国家又因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不同理念,被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阵营。哪怕原来本是一个国家,甚至由于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不同理解,被分成了两个彼此仇恨的国家,就像韩国和朝鲜一样。
资本主义的形成最开始是因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然后,马克思又在其著作《资本论》中,定义资本家是指占有生产资料,依靠剥削雇佣劳动榨取剩余价值为生的人。可我们现代人对资本家的定义应当是:以资本运作为业,本身参加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同时雇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拥有剩余价值的人。所以,在马克思眼里,他所认为的资本家就是没有人性的剥削者形象。而在现代的社会主义国家眼里,资本家只是改变了剥削的方式,让资本的掠夺变得更加的温和了一些而已。
但是,世间事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你可以不相信,可也别忘了,存在即合理。万恶的资本主义其实并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在发展经济方面,它非常的实用。我们现在虽然仍然因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而分成了两大阵营,但随着在“世界经济共同体”以及“全球帝国”演进的趋势下,两者正在取长补短,互相融合。
一匹没有驯服的野马,虽然威力很大,但却因为缺乏方向免不了吃亏或者陷入灾难。一头日夜耕耘的毛驴虽然方向明确却毫无生机和进步。所以一匹好骑手驾驭的骏马才是最好的搭配。国家不能完全放任市场,否则市场就成了一匹随时会崩溃的野马,虽然增长快风险也极大。也不能过度干预,否则就成了一头毛驴,毫无创新和进步。最好是给予适当的方向性引导,才能不断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资本驱动个体利益最大化,政治维护国家利益最大化,对抗与平衡。
经济必然需要接受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合理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这里。当我们在谈论西方所谓更加自由的市场经济时,往往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企业家都是有原罪的,在市场规律当中,完全自由的市场会放大资本家的原罪,影响社会的安定和正常秩序。美国从反垄断开始,其实也在探索这样一条管控与开放互相平衡的经济发展之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与特色经济制度的关系非常大。
当然,经济的发展一切都必需是,在人类对未来经济发展持有十足信心的前提下才能完成的。所以,连接经济发展的这条链条是非常脆弱的。如中途丧失掉了信心,经济发展不仅不会停滞不前,还将会倒退,甚至整个经济体会崩溃。
我们都知道,一般历史书的写作分两种,一种是编年体,另一种是传记体。编年体按照公元纪年,交代时代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而传记体则是通过写在某个历史节点起到了推动作用的某个人的生平记事,来书写时代的变迁。可是这本《人类简史》的写作方式却不是这样的,书中没有对构成世界历史进程的许多重大事件或现象的系统叙述和解说,也没有具体去写某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尤瓦尔·赫拉利接受采访时,他自己也说过,书中的历史跨度非常大,但是他没有按照传统的历史书那样去写,如果那样写这本书的体量就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么薄了。所以,他写的时候抛出了一个问题后,就让这个问题自己延续下去,不管它延续到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还是心理学等等学科,到了哪他就用那个学科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作者特地为中国读者“量身定做”了许多中国古代历史和名人的例子,不仅如此,他还在基于各国历史不同的基础上,给各国的版本也都下过同样的功夫。也就是说每个国家看到的这本书大体都是一样,但书中会选取一部分该国的历史作为例证。足见作者储存的知识量有多么强大。好看、通透,这也是这本书能够畅销世界的原因。
当然,人红是非多,谁也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这本书也一样,有人认为太过通俗,有人觉得书中的观点没有解析的透彻、蜻蜓点水就过去了。还有看过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后,觉得尤瓦尔·赫拉利的这本《人类简史》因直接从中引用了很多观点。所以,有人说《人类简史》是《枪炮、病菌与钢铁》的缩写版。我还没有看过这本书,但听看过的人说这本书写的比较生涩、偏学术,没有《人类简史》那样做一个化繁为简的处理。
所以,下次看完了《枪炮、病菌与钢铁》之后,我会再来介绍一下这本书,将两者做一个对比。
畅想世界之宏伟,宇宙之壮阔,《人类简史》很容易将人代入其中,自宇宙起始,人类的出现也只是一个又一个偶然。单细胞生物,恐龙、三叶虫、尼安德特人都是一个又一个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每一步,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真的值得我们阅读,它能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一本不到500页的书,却真正做到了书名所写的那样,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人类“简”史。
作者认为“讨论虚构的事物是智人语言最独特功能的观点”,即“想象”这一能力让人类具备了大规模集体协作的能力。我们之间可以不认识,但如果我们都奉为部落的图腾,那么我们就可以并肩作战。而正是这一点让人类在数十万年的过程中打败了其他人种和动物,开始迈向了食物链的顶端的征程。人权,资本主义,司法,法律……这些都是在自然界乃至于全宇宙都不存在的事物,它们的出现都只是人类想象出的结果。
历史上,想象构建的秩序不只有法律,信用,国家,也有种族主义,军国主义,纳粹主义,还有消费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回首历史,不得不承认的确是想象构建的秩序让人类有机会一步一步的走到了今天,但它也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难以无法弥合的伤痕。我不禁觉得想象构建的秩序对我们造成的不利影响是否真的是挥之不去的梦魇?
作者在文中写道:“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建构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前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把活动范围稍稍加以扩大。” 这种看法让我不免有些悲观,但也许想象不是构建高墙的青砖,而是人类手中的一把剑呢?
《人类简史》能够给人的思维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如果你静下心去阅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类简史》([以] 尤瓦尔·赫拉利)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b47g
书名:人类简史
作者:[以]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林俊宏
豆瓣评分:91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份:2017-2-1
页数:417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代表作品,书写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将科学和历史编织在一起,从全新的角度阐述地球上智人的发展历史。
全书从三大线索理清人类发展脉络,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技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认知革命使人类成为想象的共同体,农业革命使人类陷入奢侈生活的陷阱,科技革命终将使人类成为神一样的存在。人类通过想象和虚构的能力将彼此连接、有效合作,国家、宗教、企业都是想象和虚构的现实,人类依靠这种想象来寻找认同、开展合作,由此一步步登上食物链的顶端,抵达其他生物无法企及的地位。
作者简介: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青年怪才,令人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第十届文津图书奖得主。他擅长世界历史和宏观历史进程研究,在历史学之外,人类学、生态学、基因学等领域的知识信手拈来,从宏观角度切入的研究往往得出颇具新意而又耐人寻味的观点,受到读者的广泛追捧。
译者介绍:
林俊宏,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硕士,觉得把话讲清楚比什么都重要。译有《人类简史》《未来简史》《英语的秘密家谱》《建筑为何重要》《大科学》《群的智慧》《天空的女儿》等书。
当我慕名打开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时,心中还有几分怀疑。印象中,简史类书都是循一条线索,从很久以前讲到现在,看到一半就兴趣索然、读不下去了。然而,这本书让我眼前一亮,同时也大开眼界、或者说脑洞大开。作者没有用时间线索加叙事的方式来写历史,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哲学观点、宏观角度看待人类。他分析了远古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甚至展望未来,从社会、宗教、文化、生物学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当需要举例说明佐证观点时,信手拈来一段历史故事娓娓道出,各大洲历史、多个种族文化宗教均有提及,让人不由得佩服他的博学。
《未来简史》和《今日简史》分别是对《人类简史》中关于未来的设想和关于今日的思考展开阐述,基本的论点源自《人类简史》。下面将这三本书(或称简史三部曲)中引人思考的观点列出。
1、智人(书中对现代人类的一种称谓)能够在地球上众多物种中胜出,因为智人能够进行大规模合作,而合作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来构建。我们可能意识不到,货币、国家、宗教、企业,等等,都是“想象”出来的,基于此,远隔千里的陌生人之间有了信任和合作,因此有了巨大的力量。
2、现在的人类置身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可还是远古狩猎采集者的心智、远古农民的胃。这一点很有意思。初看上去觉得不可思议、滑稽可笑,人类都进化几千上万年了,基因的力量还是如此强大吗?但仔细想想,我们身处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是否总在怀念大自然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很多时候的情绪、下意识的思维是否仍和祖先一样?现代社会的美味珍馐这么多,但人类钟情的食物大多是高热量的食物,对于这一类食物的喜爱正是祖先们的生存需要选择。
3、为什么18世纪工业革命后欧洲迅速崛起,而亚洲却没有跟上步伐?我在读到中国近代史时总会思考这个问题。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种观点,工业革命中欧洲在科学领域认识并承认了自我的无知,愿意为新知去探索发现。而当时亚洲的国家,君王的思想还停留在以自我、吾国为中心的层面,以为自己的疆土就是全部,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欧洲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在开拓殖民地的过程中,科学、知识为军事、经济、政治服务的同时又得到其支持,互相促进、互相发展。
4、知识和历史的相互作用: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了意义。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开拓视野,发现许多的可能。
书中还谈到了历史的真实性。历史就是一种叙事故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在古代,权贵、精英阶层才会著史,因此我们只会读到英雄人物的故事,而找不到关于平凡百姓的生平故事。
5、从种族主义到文化主义的微妙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与融入的问题,引人深思。在文化层面,人们常常拒绝承认变化,总认为自己和祖先一脉相承。其实,对于人类群体,与其用延续性定义,不如看发生了什么。
6、关于战争,作者认为,以前的战争(古代战争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往往收获颇丰,可以攻城掠地、抢夺资源。现在的资源是知识,这让战争的产出变少,成本变大,因此发动战争的意愿降低。
7、对于未来展望,作者认为生物科技和计算机算法将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和颠覆性的影响。一方面,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将出现“无用阶级”:这一部分人存在,但没有工作,对社会而言,无足轻重。另一方面,生物科技的发展将对于健康人类的功能进行加强,或许价钱不菲,精英阶层或资产阶级可以通过搭上这列快车到达超人类(更美丽、更聪明、保持年轻),于是,在生理层面扩大了阶级分化。
还有一种危险:数字独裁。算法操控我们的一切。算法了解我们,我们依赖算法。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算法会掌握我们的数据?仔细回想,当我们想要获得免费服务或小礼品时,是不是奉上自己的隐私数据去换取呢?在商家眼中,我们其实不是用户,而是商品。公民个人数据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数据所有权亟待规范,这一点在我以前读过的有关大数据的书中也有谈论,但是似乎还没有好的解决方案提出。
作者悲哀地说,人类可能面临升级了身体和大脑,却失去了心智的危险,从升级版的黑猩猩变成了放大版的蚂蚁
8、从面对未来挑战出发,作者提出了他的观点:人类应该多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心智。
人类其实很少真的自己思考,总是以群体为单位思考。现在很多人对自己的理解常常是从别人的观点出发,活在别人的目光中,活在朋友圈、微博动态里。作者的建议:从现在开始,好好感受自己的体验,赶在大数据和算法操控影响我们之前,好好认识自己。
读到此,我已经分不清这是一本历史书还是哲学书,作者带我们从宇宙俯视整个人类,回故漫漫历史长河,展望无垠未来,在这之中思考的问题,却还是很多哲学问题:我是谁?我和外在世界的联系与关系?我属于哪个群体?(书中提到人类属于社交动物)我的人生意义怎样?等等,当跳出了一般历史学的思维角度,如作者预期的那样,我的视野变得开拓,忽然又发现自己的渺小、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我们应该有一种谦卑的心对待自然、对待环境。以此时的心情,忽然想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夜色笼罩在城市之上,高楼大厦在闪烁的灯光中耸立。沉寂的街道上偶尔有几个行人匆匆而过,早已经失去了白天的繁华与热闹。只有在这个时候,时间和空间才能够完全属于我,让我可以独自看书,独自思考。
书籍
打开那浑厚而又优美的文字,仿佛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里,我可以与主人公身临其境,感受他们的情感,一同经历他们的故事。这本书是我的精神寄托,它为我打开了思想的大门,让我在阅读的途中得到灵魂的滋养。在这个城市里,书籍虽然没有了过去的热闹,却依旧是我们追求内心的一片净土,带给我们无尽的美好和温馨。”
文字版:这是三本我推荐的书。
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这本书是一本关于人类历史的科普读物,尤其重点关注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革。如果你对历史、文化和社会学感兴趣,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2 《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这本书是关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著作,探讨了我们大脑思考的过程和模式。作者提出了两种思维模式——快思考和慢思考,阐述了它们的优缺点和运用场景。这本书对于提升思维能力和决策水平非常有帮助。
3 《小王子》(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这本书是一部非常受欢迎的长篇寓言,被认为是一本适合所有年龄段读者阅读的经典之作。通过小王子和他在行星上遇到的各种奇特形象的对话,作者讲述了人类如何面对各种挑战和追寻真理的故事。这本书可以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启发。
详细介绍:
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人类简史
简介: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所著的一本非小说类的书籍,于2011年发行。这本书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全面梳理,回答了一系列人类历史中的基本问题:人类从何而来?我们如何进化到现在这样的成就和社会形态?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赫拉利历史学家从不同领域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类进化的历程、文化和宗教的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政治制度的演变等课题。他将人类的进化分为三个大阶段: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人类简史》是一本穿越时空的巨著,阐述了人类自有历史以来的种种经验和教训,推翻了很多人对人类历史的传统认识,对于理解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走向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指导。
选段:
以下是《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一书的选段:
1 "我们对历史的一大误解就是认为过去的世界和现在的世界有很大差别,实际上却不然。过去的世界和现在的世界,无论是物质、能量、空间,还是时间的基础,都是一样的。过去的人和现在的人,作为同一物种,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遵守着同样的生命规律,具有相同的感知、情感和认知能力。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历史的一项基本真理:即人类历史是连续不断的,是从古至今的一条无缝的线,遍及整个地球。"
2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依赖于狩猎采集生物资源。随着人口增长、地理范围扩大,其对动物和植物的狩猎和采集活动逐渐超出了地球所能承载的范围,导致了这一时期许多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崩溃。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扰乱了地球的生态平衡。"
3 "农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从而创造了文明。农业的出现使人类能够生产足够的粮食来支持更多的人口,从而诞生了城市和金属工艺。同时,人们因农业而开始了土地的私有制,也催生了不同阶层的社会等级和政治权力的产生。"
4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类的巨大伤痛,同时,也催生了人类在科学技术、医学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快速进步。在战后,人类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浪潮。在全球化过程中,人类得到了更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交流,但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如环境问题、经济不平等和文化冲突等。"
5 "人类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人类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生活的方式和面貌。但同时,这些变化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和危机,如人工智能的崛起、基因编辑的风险和核战争的威胁等。因此,人类需要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和危机,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并不断地开展合作和探索,寻求更好的未来。"
推荐理由: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所著的一本非虚构历史图书,该书于2011年首次出版,同时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本书是一部关于人类历史的全景式概述,以人类的演化为线索,讨论了从最早的狩猎采集到现代社会的所有重大事件和进步,包括农业革命、宗教、政治、科学、文化变迁等方面。
以下是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
1 全景式的历史概述:《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通过笔者极熟悉的各个领域来滋养读者对人类历史的理解。本书不仅提供了人们如何控制自然环境和其他生物的关键背景,而且还提供了有所不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概述,可促进我们的认知伸展和思考。
2 分析有深度:尤瓦尔·赫拉利使用的方法论是一种宏大的“历史之哲学”,基于多维度的观点,参考了具有不同历史贡献的、涉及统计学的学科。因此,这本书广泛地分析了人类历史的不同方面,透彻地探讨了历史进程的深度。
3 生动的叙述风格:《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的叙述风格轻松、生动、富有活力,包含了大量生动的历史细节和科学研究成果,同时也含有对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各种文化的不同观察和挖掘。
总之,本书透析人类历史演变和现代环境的纵向和横向连贯,让人重新认识自己,探索宏大的人类历史,了解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从宏观上理解人类的前进方向以及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优秀读物。
2 《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
思考,快与慢
简介:
《思考,快与慢》是一本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撰写的畅销书,该书探讨了人类思考的两种方式:快速、直觉性的思考和缓慢、理性的思考。作者揭示了人类大脑的缺陷和偏见,并探讨了这些偏见对我们日常决策和判断的影响。作者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容易被情感和情绪驱动、轻信想象力和随意意为的主意,而忽视常识和科学证据,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偏见,变得更加理性和聪明。这本书涵盖了经济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是一份适合广大读者的经典读物。
选段:
我们的大脑有两种思考方式:快思考和慢思考。快思考迅速、自动、不费力,而慢思考则较慢、有意识,需要更多的努力。快思考可以让我们快速做决定、解决问题,但它也容易导致错误和偏见,因为它受到情感和经验的驱动。相比之下,慢思考更加精确和全面,但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
许多人可能认为快思考是他们所使用的唯一思考方式。实际上,快思考是我们大脑的默认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我们成为高效、有效决策者的关键,但是如果我们不小心,我们很容易依赖于快思考并跳到结论,而不考虑更广泛的事实或带着偏见的观点。
为了减少错误和偏见,我们需要花时间来思考和反思。我们需要慢思考,这就是我们有意识地以更加有意识和全面的方式思考所经历的过程。这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更多的工作和努力,但它也能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推荐理由:
《思考,快与慢》是由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撰写的一本书,该书涵盖了心理学、经济学、行为科学等多个领域,并介绍了人类思维模式中的两种模式——快速且直觉的思考模式和缓慢且理性的思考模式,以及这两种模式在生活中的表现和转化。
该书的主要推荐理由包括以下几点:
1深度研究: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行为科学和心理学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并以他的深度研究和洞见闻名于世界。该书涵盖了大量的精神实验、社会实验和科学研究数据,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材料。
2简单易懂:尽管该书探讨的主题是复杂且深刻的,但作者卡尼曼将其解释得非常简单易懂,使得每个读者都可以轻松地理解和接受书中的思想。
3启迪思考:本书不仅仅是介绍了各种实验和理论,其中的思考方式和逻辑也非常具有启发性。读者可以从中学到许多关于人类思维、决策和行为的见解,并且可以通过这些见解来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
4实用性强:该书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研究,它提供了许多实用性的思考工具和技巧,可以帮助读者在面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决策时,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决策。
总之,《思考,快与慢》是一本兼具理论与实践,读起来既清晰易懂又非常启发性的好书,它不仅能启迪我们的思维和思考,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理性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3 《小王子》(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
小王子
简介: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所著的童话小说,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这本书以小王子的冒险经历为主线,其中融入了对人类本质、生命意义等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它不仅为儿童读者提供了梦幻、神奇的故事情节,也为成年读者呈现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反思。《小王子》是一部富有哲理性和诗意的作品,被誉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经典之一。
选段:
以下是《小王子》中的经典选段:
1 “人类从来没有发明出一种能治愈悲伤的药,虽然有些人想要这样做,但那样也只能是干巴巴的、没有一点味道的药剂。我只能代替你陪伴你的悲伤。”
2 “对于真正的东西,重要的并不是能看到它,而是能感受到它。”
3 “如果你想要一座房子,就建造一座,但是别忘了要先建造自己的心灵的住所。”
4 “如果你爱上了一朵花,那就给它浇水、拨去那些杂草,并为它修建栏杆。这样,你会感到非常幸福。但是,如果你只爱上它外表的美丽,那么朵花就会凋谢后,你依然会感到空虚和失落。”
5 “每个人都曾是孩子,但不是每个人都像孩子那样纯真。”
6 “如果你喜欢一个人,那么通向他(她)的路便在你的心里。”
7 “我对你的感情是永不会改变的,因为你所爱的不是我外在的样子,而是我的灵魂。”
这些经典的选段展现了《小王子》中的深刻思想,让读者感受到了爱、友情和人性的珍贵。
推荐理由:
《小王子》被誉为世界文学经典之一,这是因为它通过一个小男孩与各种各样的奇特角色的交互,呈现出了深刻的思想和人生哲理。以下是推荐理由:
1 独特的故事风格:小王子的故事不是简单的小说,而是一部诗意化的寓言,充满了诗意、幻想和哲理。
2 丰富的人生阐述:作者圣埃克苏佩里通过小王子的旅行,阐述了对于生命、爱情、友情、孤独等等人生主题的深刻思考和颇具启发性的哲学见解。
3 精美的原创插图:圣埃克苏佩里的原创插图和手稿,让人感受到细致入微、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4 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尽管这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但《小王子》中的人生哲理以及深层思考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包括大人。
5 全球范围内的热门:《小王子》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为畅销的作品之一,并且在全球受到了广泛的喜爱和赞誉。
书籍对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阅读书籍,人们可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思想,提高思考和判断能力,拓展人生的视野和美好的心灵世界。阅读书籍可以让人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从中获得快乐和放松。因此,我们可以说,阅读书籍是人成长的阶梯,它可以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今天的推荐就到这里,爱你们哟,欢迎点赞,转发,评论~~~~
在《人类简史》后,《未来简史》把目光投向智人的未来。
人类已经基本解决以下问题:
1、饥荒。
2、瘟疫。
3、战争。
未来人类的三个议题是:
1、不死。
2、找出幸福快乐的关键。
3、升级为神。
全书分三部分:
过去人们相信法老王、相信上帝,现在人们相信个人自由至上的人文主义。而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所谓的“自由意志”、“心灵”等可能并不存在,“完全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能够证明人拥有灵魂,猪则没有”。人类即将窥探到生命的奥秘,人文主义信仰也可能随之崩塌。
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数据信仰——人类作为一种算法,个体已无价值,唯数据有意义。
下面整理书中描述或提到的有趣的观点:
预测一经提出,就将影响现实,使得预测难以实现。
比如马克思预言无产阶级必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将卓越见解写成《资本论》,但他忘了资本家也会读书。
研究历史无法预测未来,但能让我们从过去中解放,让人想象是否有另一种命运。书中举了草坪的例子:从前草坪是贵族的标配,因为它无实际作用且维护起来费用昂贵(像钻石),了解了草坪的历史,就能使我们在考虑要不要在房子周围修草坪时有不同的想法。
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是被认为是美德,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做个“好人”,教别人做好人的是不是就是一些“坏人”,好惯着他们使坏?
如果有人想根据愉悦和痛苦之外的理由推导出善恶,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想骗你,而且也可能骗了他自己。辨别善恶,唯一的标准就应是“愉悦和痛苦”,就如乔治·奥威尔所说: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必须承认一加一等于二。
如同《人类简史》中经常提到的观点,人类靠编造故事得以大规模合作,上帝、国家等概念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在部队,人们服从“组织”决定,维护“组织”利益,那么到底谁是“组织”呢?
根据目前的经验,延续自己的基因就是至善。所以为什么要努力奋斗——想想在地球毁灭时,你的后代能否乘上诺亚方舟?在未来人类进化成神时,你能否搭上时代的列车?
人文主义,简单来说即——“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这成了现代人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下面是几个典型场景:
人文主义的座右铭——生命在于体验:
以往的“小人物”,在今天也会得到关注。
人文主义有三个分支:
纳粹主义只是进化人文主义的一个极端版本,不应将其全盘否定:
历史来来回回,自由主义暂时胜出,几乎成了普世信仰:
人没有自由意志,一切行为都有内在驱动,是基因密码的反映。人的欲望甚至是可以操纵的,书中举了大鼠的实验:
我们很会骗自己,甚至强行为错误注入意义。例如,“牺牲即光荣”,这种本是统治者驭人之术的想法,已被我们深信不疑,而这一切都是出于想象而已。人生如戏。
生命科学告诉我们,人只是一套算法,人无意义。
计算机将全方位超越人类。大多数人将成为无用之人,像军人、司机、医生、教师等等。
对大多数的现代工作来说,99%的人类特性及能力都是多余的。
就连艺术领域也会被取代:
未来可能出现大多数无用的普通人,与少数掌控世界的精英。无所事事靠游戏或药物快乐地度过一生,或是持续更新自己对抗智能算法并获得永生。你选哪一个?
我们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需求,而是需要别人提供。就如第一代苹果手机出现时,许多人会说“这就是我想要的!”。与其探索自己内心感受,不如问问算法。
只需要完全公开自己的信息,放置于网络,将决定权交给算法。“认识你自己”从来没这么简单或便宜过。
意识形态斗争根本是不同数据处理系统间的竞争。资本主义采用分散式处理,而苏联式共产主义则是集中式处理。效率高者胜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