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的变化)
人类的祖先曾经生活在树上,这是考古学、生物学、人类学、解剖学、遗传学等等,总之,是多门科学证明了的。
稍微认真地了解一下这些学科的知识,便不难知道这件事不假。
那么,这些“祖先”,为什么不继续住在树上,非要下地呢?有人说,陆地上的食物更多。
也对。但当时的这些“祖先”,并不是“贪图享受”才见异思迁的,而是被“生活所迫”,不下地,整个种群都可能不复存在了。
从树上下到陆地,是形势所迫,万般无奈,这就叫“自然选择”。
现在的人类,叫“智人”,属于动物界的“人科”。
(郁闷的黑猩猩)
“人科”作为一个动物种系,与其他动物截然分离,发生在大约500万-800万年前。
在距今约800万-1600万年前,非洲是热带雨林气候。整个非洲,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森林的树上,居住着很多猿类动物,它们吃住都在树上。
后来,气候逐渐变化,热带雨林也迅速退缩,在距今800万年的时候,非洲进入了稀树大草原阶段。
森林面积大大缩减,首先是树上的食物,远远不足以满足原来所有的古猿类种群了。
这个时候,一大批古猿,只能下到陆地寻找食物,但为了躲避凶猛的大型食肉动物的袭击,夜晚仍然回到树上居住。
下到陆地的古猿,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被称为“南方古猿”。
仍然吃住在树上的古猿,就是现在黑猩猩的祖先。
(南方古猿模拟图)
“南方古猿”,是“人科”的最早成员。而黑猩猩,就仍然属于猿了——这是“人科”与古猿的分界点。
“人科”产生之后,又经历了数百万年。这一期间,一方面,气候在继续变化,“南方古猿”也在分化——主要是分化成了两大支,一支,身体比较粗壮;另一只,身体比较纤细瘦长。
大约在距今250万年的时候,冰期从北半球袭来,气候越来越干燥,稀树大草原进一步演变,非洲大部分地区,便成了灌木大草原。
这个时候,黑猩猩们,继续随着萎缩的森林退居到远方。
很可能,纤细瘦长的南方古猿争斗不过身体粗壮的南方古猿,只能更多时间呆在陆地,逐渐地完全不回到树上了。
而身体粗壮的南方古猿,虽然独占了晚上睡觉的树林,但随着树林面积越来越小,又没有像纤瘦南方古猿那种被迫学会的在陆地生存的本领,在距今100万年前,逐渐消亡了。
从500万-800万年前,“人科”动物的产生,到200万年前“人属”动物的形成,这期间到底经历了无数代怎样残酷的挫折磨砺,现在的人们很难知道了。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的“南方古猿”们,都在与环境的搏斗中“献身”了,只有极少数走到了最后。
(尼安德特人复原图)
但是,这也带来了“升华”——“人属”产生了,而且,“人属”中的一支,走得到了现在,这就是被称为“人类”的“智人”。而“智人”的堂表兄弟姐妹——尼安德特人、梭罗人、丹尼索瓦人、鲁道夫人、匠人等等,他们全属于“人属”,也都消亡了。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这就是“自然选择”——在残酷的生存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选择”。
以色列牛人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第一章的第一句话即说——“人类: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
真的是,人类,不是怀揣着上帝赋予的崇高使命降生的。当然,更不是和地球的生命一样有近40亿年那么长。也不是更聪明的外星人派来的。
人类,是在生物界、动物界的发展中,通过“自然选择”偶然诞生的。
这不是说,“人类”没有经过自己的“努力”。从树上下到陆地,这就是巨大的努力——只是这种努力纯属迫不得已。
黑猩猩们没“努力”,但是,当它们讪笑南方古猿下地学会了直立行走“样子真丑”的同时,也就决定了它们尽管经历了千万年之久,现在最好的待遇,是坐在动物园的假树枝上,让讥笑过的后代们指指点点地观赏。
后来,粗壮体的南方古猿也曾占过上风——晚间睡在树上,安全的多,当其眼见树下的瘦长型南方古猿被猛兽猎杀时,不知道有没有幸灾乐祸的念头。可是,纤瘦的南方古猿在残酷环境下,反而愈加坚强,而且学到了更多求生本领。当没有足够的树木作为粗壮型南方古猿栖身的时候,它们反而极大地不能适应适应环境最终灭亡了。
(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复原图)
再后来,尼安德特人也是身高体壮,脑容量甚至超过智人,最后,他们也被智人取代了。
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太骨感。走到现在的智人,真要很好珍惜这不容易形成的局面了。
按照现在的罗辑思维,如有黑洞,有UF,有外星人的存在,人类的 历史 也将改写,人不一定是从树上下来的,人是从天上下来的,从神仙到西游记的神话,到现在的外星人都是人类的迷,说不定人类之中有外星人的存在,只是人类不知道而易,如果是实星外有世界,也许也是与人类一样的人而易!所以地球上的人类史真的要改写 历史 !所以再把人推回到过去,人从那里来的,鸡,鱼,鸭,猪,牛羊狗!动物是从那里来的!所以有了外星人的存在!人类将是要大改写,人不从树上来,而从天上来!
人类的祖先到底什么样都是考察而来是推断!人类祖先他们有他们的道理,他们没有翅膀树上吃什么?还是陆地上有吃物,为了生存就是山上也得下来找吃的不是吗?人类的祖先到底从哪里来是一个迷。我们只能听科学家研究 探索 ,他们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而已。
我们的祖先离开森林,是试图在草原上开辟新生活,在雨季,草原上植物茂盛,食物丰沛。要想在草原生活,必须适应这种变化,直到有一天用两条腿走路,空出前肢采集食物。
可以肯定的说,人类的祖先离开树上,到地上生活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质量。树上有野果,但是,地上会有更多的各种各样的食物。在极其漫长的生活中,有一天人类的大脑里,某个神经开关突然间打开了意识,而这个开关就是人类大脑里的《思维》开关。当人类的思维开关打开之后,人类就懂得了思索怎么样用各种办法,来制造各种工具?如何利用大自然来生产更多的食物。
当人类冷的时候,没有地方住的时候,面对大自然各种各样的威胁时候,就会由当初的用几根木根搭的架子,转向更大更舒服的草房。就会想办法制造保暖的衣服,因为,这些都是在长期生活在大自然中,不经意的发现,才懂得了利用和制造,并且会由一些心灵手巧的人,不断的完善和更新……。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虽然下到地上生,但是,依然过着原始生活,至今还未有多少变化呢?比如非州土著人?我想这可能与他的大脑里某个思维开关,没有完全开有关?也可能与他们的习性与基因有关?只满足于现状,而不懂得去创造。凡是战争发生越激烈,越频繁,越残酷的地方,那里的人类就越有智慧,文明程度就越高,创造与发展力量就越大!这是因为各自都是为了生存和壮大,因而被迫激发出智慧,来创造防守,进攻与生存的力量。
目前发现的最早直立行走的古人猿叫做南希,她被称为人类祖母,从她的关节结构来看,当时已经可以独立行走的,距离现今大约320万年。
是什么原因造成猿猴离开原有的生存环境到地面的呢?答案可能是非洲东部的造山运动,在几百万年前,非洲大平原还是一望无际的森林,这里的动物享受着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这里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但随着造山运动的不断影响,非洲东部形成了巍峨的高山,阻挡了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这里的雨林逐步退化成草原,猿猴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自然也就被环境逼迫到了草原生活,最后通过不断进化和选择学会了直立行走。
人类走到陆地是人类诞生的唯一途径!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类本身!生活在树上只需要伸手就能得到果子,自己不会创造成果。而生活在陆地上,必须经过寻求,追打才能得到食物,才能蒙发用石头去砸果子和打击动物,于时孕育人类最伟大的时代--石器时代产生了!石器时代是人类母亲!
从 历史 上来说没有证明人类之前是生活在树上的,只能证明人类和猴子是近亲,其实我们完全是两个种族。我们世界上所有的动物的种族发源都是有一个单细胞或者为生物进化而来。不是说我们离开了树来到陆地上所有的东西。都不能去推演,要有依据,就像破案一样,要有证据才可以,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我们是从树上下来的猴子,只是猴子人就是人。所以说这个问题就不成立。你可以看一下人类见识,还有人类未来十这才是一个发展的趋势,这个是一大以色列的人做的。
在树上呆烦了,下面的世界那么大。
扩大了活动范围,促进进化,创造了天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心得了。那么你会写读书心得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人类简史》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类简史》读书心得1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人类简史》这本书除了能提供圆圈外的未知,还给读者讲诉了已知的圆圈内的新知,刷新了读者的人类史观,这就是一本历史书能掀起这么大波澜的原因,年轻的以色列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凭借这本书声名鹊起。如果说《枪炮、病菌与钢铁》描述的是人类发展自然史,《人类简史》讲述的则是人类发展人文史,将人类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既是一本趣味盎然的宏观历史进程读本,也是一本处处深刻的思辨哲学佳作。
智人出走非洲的故事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已经耳熟能详,是什么原因让与多数动物一样从事狩猎采集的智人经过短短的时间就统治世界了呢。是智力,没错!
《人类简史》读书心得2我是从窦文涛在其节目《圆桌派》中谈人工智能的时候,了解到了尤瓦尔·赫拉里这个人的。瞬间被他像神一般俯瞰众生的视角所吸引,于是买了电子版的《人类简史》详读。前前后后,零零碎碎大概用了1周的时间,读完了整本书。在阅读过程中,虽然,有的言语也是枯燥乏味,但总体非常“引人入胜”,我用了一个形容山水风景的词,但这个词,我感觉形容我的阅读过程是极其贴切的。我感觉就是在欣赏美丽的风景,我从出生至今未成见过的亦或是我见过却从不同角度再看能绽放出其他美的风景。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懵懂的孩子一样坐在这位大教授的身边,听他从上古的天神讲到人类的文明。
《人类简史》讲了人类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从以前的饥饿、战争、疟疾到当今的追求长生不老,获取幸福快乐,以及拥有如神般高超的智力。书中引用了很多关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的知识来阐述未来人类的发展趋势,感觉像是科幻小说,却又觉得有理有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
我很喜欢赫拉里对人类意识的剖析,他把人类的意识,量化成2套系统,叙事自我和体验自我。“体验自我”用具体行为追求肉体的自由愉悦,“叙事自我”则负责为这套行为准备一套完美的说辞。更有意思的是,他认为或许人类的意识是根本不存在的,你所感受到的爱恨情仇,只是神经元放电产生的生化反映。那些流传多年的道德行为准则,以及各位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等等的经典著作,不过是,人类这部机器的使用手册,帮助人类更好的约束自身,互不妨碍。从《圣经》到《马克思主义》,从“神”到“科学”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类的行为手册不断发生变化,信仰的主体也不断发生变化,这或许根本不是什么所谓的进步,而是生物算法不断累积的结果。这种思想对我的冲击力很大,亦或说是他的说辞,让我的神经元产生了异样的放电,这种反应让我觉得释怀,对,是释怀。生活中那些曾经让我气愤的事情,现在,想想其实也并没有那么讨厌,比如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以前每当有人伤害了我,我就会憎恨他。我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我用书中,别人口中,父辈眼中所谓的道德伦理去衡量他们,日思夜想不得其解,我的憎恨与日剧增。现在,我好像明白了,不管赫拉里的说法对不对,即使下个世纪,它被证明是赫拉里的一派胡言,我不管,至少我现在相信他。我相信,那些伤害别人的人,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什么背信弃义,伤天害理,而是生化反应计算的结果,那是他的所见、所闻传入脑中,经过上万次神将元计算后,得出的一个行为,没有任何意义。他只是一个机器而已,你被一块砖头绊到了,只能怪自己不小心,难不成还埋怨这个死砖头怎么跑到这里来堵我的路?这种想法很好,让我跳出了传统的情感束缚,忽略那些外在实体的说三道四,理性的生活。我还是相信忠孝仁义礼智信、相信科学、拥护中国***,但是,所有的这些在我的内心不再是绝对的无可撼动的权威,我自由选择。
佛教说:我执,苦痛的根源。对自己和世界都所知甚少,却背负了希望和假象的沉重负担的人们,内心不会得到安宁,他们会被各种各样的情感所羁绊,绝望、迷茫、踌躇、愤怒等等,面对这些苦痛,有的人怪罪于他人,有的人怪罪于神灵,有的人加罪于自身,不论那种,最终“叙事自我”总是能编出一套自圆其说的理由。进化论认为:所有本能、冲动、情感的转化都只有一个目的:生存和繁衍。这就像小松鼠生下来就会贮藏坚果一样,是一种本能,每一个违背本能的行为,都会让生物个体不舒服,比如,你贫穷,感到羞耻和沮丧,因为无法很好的生存,你单身感到孤独寂寞,因为无法繁育后代。面对这些情感的枷锁,我们不应该无谓的挣扎或沉浸其中自暴自弃,应该努力的去接纳并改善这种状况,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未来简史》有些话我觉的很经典,大多数人生活的意义,都只存在于彼此讲述的故事之中。确实是,你觉的幸福、快乐、痛苦、悲伤,都源自你的“叙事自我”用了不同色调的感情色彩进行描述,他人未必感同身受。所以,我们应该多去了解世界,让我们的大脑,接受更多的刺激,从而产生,在其他生物个体看来更加高级的,无法企及的算法行为。
《人类简史》读书心得3《人类简史》由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所著,是一部讲述人类历史的推进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社会学著作。本次演讲的主题“从动物到上帝”也是此书的副标题,作者跳出人类中心论的思维束缚,用通俗有趣的语言和客观的视角讲述了人类如何从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动物族群发展成为地球的主宰,站上生物链的顶端,并汲汲追求成为拥有永恒青春和毁灭一切力量的神。
250万年前人类还只是一群在东非草原上与动物无异的古猿。一直到200万年前,人类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迁徙之旅,从东非出发,足迹遍及欧亚大陆的每一寸土地。在欧洲和西亚形成了称为“尼安德特人”的种群,在东亚则称直立人。在印尼则住着梭罗人,在另一个不远的弗洛里斯岛上,人类则经历了一场侏儒化的过程,形成了独特的人种——弗洛里斯人,身高不足一米,体重不超过25公斤,完美的适应了在在岛上食物匮乏的生活。这一过程持续了约200万年。这些人类共同生活在欧亚大陆上,直到智人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大约15万年前,长得与我们现代人无异的人出现在了东非高原上,之后开始了他们征服世界的里程。到大约12万年前,全世界仅剩智人这一种人类了。
不仅仅是人类,世界上的动物也因为智人的扩散而遭遇灭顶之灾。虽然许多人声称动物的灭绝是气候变迁的原因,但事实上许多动物灭绝的时间恰好是智人登陆后一两千年,如剑齿虎,地懒等(北美原本47属的大型哺乳动物中的34属永远消失了,南美60属中消失了50属,澳大利亚24中大型哺乳动物灭绝的23种),可以说,智人的威力不亚于一次生物大灭绝。
而让智人站上食物链顶端的正是人类的第一次革命——认知革命。人类出现了八卦这种能力,并借助八卦能维持一个大约150人的团体,这是智人最初级的聚落。而如果需要更多人聚集在一起,秘密在于虚构的故事,或者说是想象。无论是国家还是宗教,都是我们想象的结果。自从认知革命以来,智人一直生活在双重现实中,一是如树木狮子等客观存在的现实,二是国家,宗教,企业等人类想象的现实。这让我感触很深,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我们日常社会的维系居然是依赖人类的想象,我们书写用的文字,交流用的语言,学习的知识,居然都是我们想象的产物,这真是神奇。其次,想象帮着人们拜托进化依赖DNA的自然规律的观点也让我耳目一新。例如鸟进化出翅膀可能花费了数百万年,而人类仅仅在工业革命后2200年就发明了飞机,征服了天空。DNA对我们人类的影响正逐渐缩小。
第二次人类重要的进步就是农业革命,可以说,农业革命后,智人的主要群落开始了定居生活,并且取代了狩猎采集的智人群落占据了智人的主体。虽然农业耕作带来了食物的产量增加,人口膨胀,但这并不代表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恰恰相反,可以说,人类的苦难生活正是从这是开始。人类因为农耕必须固定生活在一地,毁林开荒,与自然渐行渐远。人口增加,传染病更易流行。即使后悔了却也再也回不到过去采集社会那种悠闲的日子。我们不再是我们自己,而是被小麦驯化的奴隶。这个问题我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原来人类居然也会被驯化,但通过作者叙述的人类因为种植小麦而被束缚,像伺候大爷一样伺候它,一口吃食全看它的心情,真是令人深省。但这也并不全是坏事,至少农业革命促成了国家的诞生,人类的生活更有秩序性,文化艺术也得以在少量精英阶层接受底层农民的供应下得以发展。但也可以说正是农业革命时期建立起来的秩序,让我们人类开始有了阶级。正如书中所说,历史从无正义,我们无从评判奴隶制的对与错,至少在汉谟拉比看来,人分为贵族,自由人和奴隶三个阶层就是正义,而在现人看来,这却是邪恶,不正确的。这让我不禁反思,是否说我们不应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人,正如美国希望将它的民主的思想带往全世界一样,也许在美国人眼中是正义的,但并不代表这对别国来说是正义的。其在性与性别中对于为何全球各地男权主义当道的几种推测,在我看来也是很有道理的。我个人比较偏向肌肉理论,即男性比女性拥有更健壮的身体,武力更强大,因此从古开始,无论在世界何处,基本是男权当道。
之后进入了人类融合统一的部分。首先是金钱的出现,让人们的贸易网络变得更加广泛,取代了以往的人情交易或以物易物。金钱,另一方面,也是人类想象所构成的世界中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也让人类的贸易就此快速发展。此外,金钱正在逐渐渗透我们的生活,也许有一天我们的身边再也没有亲情或忠诚,只剩下市场和金钱。
而要说到人类的统一融合,世界上的各个帝国功不可没。他们的征服行为虽然有一定的破坏性,但也加速了民族的融合,如古罗马中后期推行的万民法更是加速了这一过程。而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代又东征西讨开疆扩土,直至让现在中华大地上不在有中原人或东夷西戎北狄南蛮之说,而只有一个主体民族汉族。原本中东有大量民族,但阿拉伯帝国征服了整个中东和北非地区,所以今天我们称他们统一为阿拉伯人,而不是埃及人,叙利亚人等等。
此外,尤其在欧洲和中东地区,宗教的力量对人类融合统一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认为全书我最喜欢的一个部分就是关于科学革命的`部分。其中关于资本主义的那一章节我认为非常好。其中关于荷兰的例子我觉得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现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启蒙于荷兰,其国家的运作模式就犹如一家企业。此外,其信贷,或者说是人类对未来的信任,让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正如书中所说,资本家们改变了以往贵族获得钱财后大量将其用在非生产性活动,而是将绝大部分再投资以创造更多的利润,而仅仅花了一下部分在非生产性活动上。也因此科学革命后的经济才能如此快速的发展。这也突出了了信任和信用在如今社会愈发重要,而信任缺失的结果就犹如1929和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会让我们付出惨痛的代价。
最后,作者批判了人类修改DNA,希望完成吉尔伽美什计划,我的观点与作者不尽相同,我们还是智人,还是人类吗?
《人类简史》读书心得4《人类简史》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全书不仅是站在某个民族(国家)或者人类的角度,而是也站在动物植物、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发展历史。从数百万年前讲起,一直讲到现代,并在结尾迎来的全书的高潮,那就是人类的可能的未来,最后的部分给人的感觉才是最震撼的。作者从远古生物进化,讲到农业革命,从帝国主义讲到资本主义,一段段历史娓娓道来,并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视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进化是人类前进的永恒旋律。人类从低级动物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逐渐成为当今的现代智人,虽然现在人类是整个生物链条的最高级物种,但并不意味着进化已经结束了,相反,人类也许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进化。进化真是始于人类在大脑、身体、以及心理等不同层面的不完善,也恰恰是因为现代人身上仍然存在这种不完善,认知偏差和谬误导致了很多现代问题,丹尼尔·卡尼曼的书中对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未来人类还将不断进化,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认知上的偏差,只有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
历史的发展交织着很多偶然性因素。人类和黑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而数百万年前基因的偶然突变导致人类这个新物种的诞生。基督教的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一样有其偶然性,罗马皇帝偶然发现了这个当时籍籍无名的小教派,并发现通过宗教能够更好的统治国家,也因此在罗马帝国的强力支持下,基督教一举成为世界上大教派。而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更是充满了偶然性,很多科技发明都是偶然的因素导致人类有了新的发现。
时代的进步夹杂着局限与包容。远古时代,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有限,人们信仰各种神灵,通过神灵来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农业革命之后,由于粮食供给的`大大增加,开始有人可以从事一些更高级的工作,因此在这期间,哲学,政治,艺术以及其它各种思想文化都大大发展,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仍然有其时代局限性,比如儒家强调君权,父权等,再比如古代一直到中世纪,男女的地位始终是不平等的,直到近代才有了男女平等,更有女权主义的出现。现代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转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渐渐认识到,人类这个物种还有其他生物物种都存在同性恋现象,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也由此使得人们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了同性恋这种现象。未来人们也一样会以更加开发和包容的态度对待那些我们现在认为不对甚至不合法的现象,实际上很多所谓不对或者不合法的行为都是受我们的意识形态所扭曲的价值观导致的。
本书作者亨里奇在书中所倡导的理论叫做:文化-遗传协同演化,或者叫做双重遗传理论(Dual inheritance theory,简称DIT),即基因与文化的共同演化作用,造就了我们“人类成功统治地球”。
要评价这样的理论,我们首先得从社会科学与演化生物学两方面着手,看看他们在各自的理论框架内所遇到的问题。
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和人类学(以及其他交叉学科,广义上包含了经济学、政治学),早期的经典理论通常认为,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社会科学家把那些仍旧过着采集狩猎的社会称之为原始社会,无论研究者是否带有种族和文化偏见,这些社会科学家始终是西方中心主义式的。经济学者也是如此,认为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的社会才是高级的,而仍处在以物易物阶段的社会是低级的,所以他们以市场经济为核心,构建起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学理论。
随后人类学的广泛研究,否认了上述人类社会单线演化的观点,提出了多线的社会演化理论,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发展,每个社会传统和文化都值得重视。这种多元文化主义,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此时结构主义试图将多元文化从毫无共同和比较性的泥潭里解救出来,但很快遭遇到了解构主义的批判。
人类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在后现代主义那里变成了“西方文化的霸权”,最著名的便是由福柯影响而发展出来的“东方主义”(萨义德)批判。最后,西方科学、医学等也变成了一种权力话语,如此等等。
另一方面,在生物学领域,自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综论提出之后,为演化生物学家提供了基础范式,到了50-70年代,哈密尔顿亲缘选择理论的提出,特里弗斯三篇重要论文的发表之后,演化生物学中“自私的基因”成了主流,以此为基础,社会生物学以及后来的演化心理学纷纷构建其各种研究和理论。
如果说社会学和人类学看到了人类社会和文化之间的不同,缺乏相似性,那么演化生物学和演化心理学关注点更多在于不同社会之间的共通性。以亲属关系为例,人类学家发现各个社会里各种不同称谓,并试图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其共同之处,例如所有人类社会的亲属关系都区分男女、区分长幼等,演化生物学和演化心理学试图为这种寻找生物学遗传上的解释,如亲缘选择理论解释了我们是按照亲属关系的遗传距离来进行互惠的。
演化生物学和演化心理学试图直接跳过人类文化这一层属性,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归结在基因(遗传)上,一个知名的例子就是“教养与遗传”或者“先天与后天”之争(见朱迪斯·哈里斯《教养的迷思》),原本主流观点是来自社会学的,认为人类心智是一块白板,后天教育就是在这幅白板上进行,把儿童培养成才(见斯蒂芬·平克《白板》)。后来来自生物学领域的证据提出了反驳,尤其是分子遗传学指出,孩子出生后就已经预制了很多先天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我们的祖先在演化过程中留给我们的“遗产”,而后天的教育,或者父母的影响非常微弱。
撇去各个领域学者之间的争论,利用常识我们就能知道,若是没有先天的认知条件(可塑性的大脑),任何后天的教育都无法进行;当然如果没有后天的教育,仅靠演化而来的装备,我们也是不可能长大后成一种喜欢吃特定食物(如米饭)或者喜欢某种音乐的个人。
基因可以作用在个人的性状上,但不可能决定一个人的音乐喜好。虽然对于同卵双胞胎的研究表明,被分开抚养的兄弟姐妹,多年后发现竟然喜欢同一个人的音乐。这看起来像是基因(遗传)决定个性的例子,然而,虽然被收养在不同家庭,或者相隔异国,但西方社会还是具有很多共同的文化,比如找到生长于50年代美国任何一个地方的两个人,都有可能喜欢猫王的音乐。哪怕是60、70年代一个生长与中国,一个生长于印度的两个人,都有很大机率喜欢披头士的歌曲。
因此,虽然演化生物学和演化心理学在解释人类共性的问题上,进行了很多探索和研究,但实际上大部分时候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新的知识。例如戴维·巴斯的跨文化的大型研究,结果表明了一个我们都熟知的道理:男人喜欢年轻美貌的女性,女人喜欢有钱有地位的男性。
当然,不可否认演化生物学和演化心理学在一些方面给了我们一个长期的观点,即我们的一项功能为何进化而来?比如怀孕初期女性的晨吐,是因为胎儿为了防止母亲吃进去有害自己的食物所演化而来的防御性机制。
在大致明白了社会科学和演化生物学各自面临的问题之后,我们才可以理解文化-遗传协同演化理论的重要性。
文化-遗传协同演化理论(DIT)的基本论点是,遗传基因无意塑造了我们人类认知的基本先天条件,但文化让我们依靠基因缓慢的突变才能得以演化的瓶颈,文化能够加速或者延缓基因带给我们的影响。
以亲缘选择理论为例,该理论认为,人类发展出互惠的能力,是基于基因相似度,例如和我们相似性近的人我们就会帮助他们多一点,离得远的或者没有血缘关系的我们便提供很少或者根本不会提供帮助。著名的生物学家霍尔丹曾经说过,只有当两个兄弟姐妹,或八个表亲掉进水里,才会搭救(因为亲兄弟姐妹之间的基因相似度为50%,而表亲的相似度是25%)。
但实际上,很多人看到人落水后会去搭救,不管是不是亲属。这里文化的力量占据了上风,在一个群体里,见死不救是文化所强烈谴责的,那么这个人会在这个群里很难生存,甚至于被驱逐的风险。同样,其他不被群体认可,或是群体禁忌的行为和规范,如果违反了,那么同样会损害当事人,其基因很可能被清除。这是文化-遗传共同作用的一个例子。
这里提出了演化生物学(心理学)一直以来的难题,那就是互惠、利他主义如何演化而来,在“自私的基因”占主流的学科中,特里弗斯的互惠理论成为了基础范式,将群体选择理论驱逐在外。近年来博弈论和合作的神经机制的发现,让群体选择理论有了死灰复燃之像。
基因作用于群体和个体之争,如同上述的先天与后天之争一样,如果通过文化-遗传协同演化的观点来看,根本就不是问题了。基因当然作用于个体,每个人有不同的身高、相貌和智商,社会文化倾向于选择那些更加亲社会的个体,给予其声誉或者权威,那么这个个体的基因就会得以扩散。然而如果这个聪明的人反社会、或者与社会格格不入,那么就很难在群体中生存,更别提如何繁衍自己的基因了。
文化让人类超过于自然遗传的缓慢机制,同样也把那些不符合社会规范和文化习俗的个体排除在外,可能这些人是天才。我们回到了福柯所提出来的“知识即权力”的观点上,文化的确是一种强大的筛选压力,让人自我规范。
最后,简单回顾一下DIT理论的发展。早年将文化与遗传结合来进行研究的理论者有唐纳德·坎贝尔,当然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最后所提到的文化“模因”也有所影响,真正建立模型的是马库斯·费尔德曼和卡瓦里·斯福扎(斯福扎的评价见我的两篇书评 《基因能告诉我们从何而来吗》以及 《 人类起源,还欠缺中国浓重一笔》 ),随后鲁姆斯登和EO威尔逊的《基因、心灵和文化》一书也提出了模型,威尔逊本人也一直对此摇旗呐喊,从早年提出社会生物学到近年来倡导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大融通(见我的评价 《第三次启蒙》 )。
其次就是罗伯特·博伊德和皮特·理查森的《文化与演化的进程》,博伊德两人最新还合著了《不单是基因》(Not By Genes Alone,中文版翻译为《基因之外》)。此外,托马塞洛的《人类认知的文化起源》也非常杰出,而最新关于DIT理论的著作就是亨里奇2017年出版的这本《我们成功的秘诀》了。
本书作者亨里奇是罗伯特·博伊德的学生,而博伊德的《文化与演化的进程》则受到了斯福扎的启发。在追溯《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的思想起源时,我画出了这样的路线:赫拉利>戴蒙德>斯福扎,那么我们画出亨里奇的思想起源则是这样:亨里奇>博伊德>斯福扎。再次向这位意大利遗传学家斯福扎表示致敬,同时,在DIT领域里,还有更多值得我们挖掘的研究空间。
在此仅举一例,演化生物学家特里弗斯提出来的亲子冲突理论中,包含了父母与子女、同胞子女之间和夫妻之间的冲突,基于基因的相似度,那么根据DIT理论,文化目的在于解决基因的冲突,我们便可以据此来研究儒家伦理规范,是如何解决这些冲突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儒家孝道的发端和影响》 ,或许并不完全足够,但也表示社会科学的学者已经打开自己的视野,将演化生物学、演化心理学甚至是认知科学与脑科学引入进来。
一、什么是智能?
对于新生事物,用“是什么”的句式很容易陷入鸡同鸭讲的境地,大家会用自己过往的经验来定义,这是互联网上讨论问题陷入各执一词、互相抬杠的一个原因。
我们先不探讨什么是“人工智能”,把人工两个字去掉,就是“智能”,像人一样能思考的生物。
“人”大家都熟悉,它的“智能”是什么。我从是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三个角度来讨论“智能”。
1一分钟理解人工智能
什么是人工智能?
一个物体是否具有智能,可以从两个角度判断:
1如果可以有多个结果,TA选择了一个非必然的结果;
2TA受到干扰的时候,能够排除干扰。
第一个角度,选择了非必然结果。
举个例子来说:楼上滚一个皮球下来,我们看到后会觉得正常,因为球就应该从楼上滚下来;假如一个皮球在从楼梯下面往上滚,我们会觉得很奇怪。
单从运动的角度看,球从上面滚下来、从下面滚上去,无非是个颠倒的过程,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从下面往上滚很奇怪呢?
因为通常认为:如果一个物体不拥有智能,它应该按物理规律描述的必然结果运动,也就是球往下滚。
假如球不按规律往下滚,我们就会觉得这件事比较奇怪,就会认为球应该是智能的,它“选择“了一个非必然的结果。
再比如,用手拿着水杯,松手后水杯一定会掉下去,所以,当松手后杯子没掉下去,我们就觉得这个杯子应该是智能的。
第二个角度,能够排除干扰。
再比如刚才那个球,正从楼梯上往下滚,你站在楼下准备接住,中间碰到一个障碍物,它受到了干扰,偏离了原来的方向,不再滚向你,这是我们看到的正常结果。
如果球被碰偏之后,划了一个弧线,又回到滚向你的方向上,我们觉得这个球应该是智能的。
你来听今天的讲座,路上遇到堵车了,你会想各种方法,加快速度、绕一条路来到这里,你知道讲座这件事肯定会有,所以不论中间产生了什么样的干扰,你都会让自己奔着这个目标。
很有意思,智能有一个特点,就是目的性,智能是为某种目的来工作的。
如果我们基于这两点来理解智能:
第一个层面是说,智能是在讲一个小概率事件,它不是必然发生的事;
第二个层面是指,无论有什么未知的干扰,这个事努力地要必然发生。
在中西方传统哲学体系中,秩序问题的方法论有两种:目的论、因果论。
科学世界基本大多采用因果论,说原因一旦产生,必然产生结果;目的论是应用在 社会 领域。
在自然科学或者 科技 领域,大家会觉得目的论是唯心的,我们先不讨论它是否唯心,既然我们在探讨人工智能,就要探讨人的思维方式与机器中必然的规律性思考方式,有什么不同与联系。
2“智能”能干什么?
我们先不做具体的罗列,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预测未来。人类借助智能预测未来,并为未来做准备。
赫拉利•尤瓦尔著作《人类简史》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是会讲故事的生物。
对于这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想表达的是:人是有目标的生物,而低等生物是没有目标的。一般的生物,其实都是围绕眼前进行反应的。
我们学生物的时候,生物对待外界事物有几个阶段,初级的阶段叫应激反应,有什么东西刺激TA产生反应。生物是趋利避害的,但是低等生物只能对当时的刺激产生反应。
例如,在这个房间里,蚊子特别多,如果是一只狗在屋里,蚊子咬,它就跑出去,但是人除了可以跑出去,还可以就趴在桌子上,管你咬不咬,我忍了,这是人特有的“逆反”方式。
为什么人采取逆反的方式,这个人有目的性,想考取大学、想改变命运,当你想改变命运,即便当前的情况与你的感知矛盾的时候,你会采取相反的行为,不是简单的趋利避害。
我们用一句话总结:一般的生物、低等生物只对空间有操作的能力,而人拥有基于时间上的操作能力,会依靠智慧对未来做预测。
3“智能”是如何做到的?
人常用的方法叫做逻辑方法:有A必然B。
例如,我拿一个瓶子,往桌上一摔,会发出响声,即,你摔的动作与响声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必然性是指在人的脑子里会产生必然联系的想法,也就是说,人们认为因果之间有着强关联,而且这个关联是本质的、必然的。
基于这个理解,我们人的思考方式就是找A在哪里,我们推理的过程,就是在找A和B之间的必然联系。我们相信,宇宙世界注定有一些规律,我们找到规律便会得到结果。
还有一种一般人不熟悉的方法:贝叶斯方法,这种方法在计算机上用得更多,例如各种各样机器学习。举一个我们经常感觉到的例子:
假如A和B之间是有关联性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采用逻辑推理,都是按照100%的确定性去思考的,即“如果A,必然B”。
现在贝叶斯方法不是一个必然的关联,而是概率的关联,即“如果A,可能B”,并不是说A发生之后必然推出有B这个结果,A和B之间关联性的概率不是100%,只有60%、70% ,即“如果A出现,有60%的可能出现B”。
不管是逻辑方法还是贝叶斯方法,都依赖于一个内核——符合规律,如果不符合规律,你是找不到逻辑上的关联,也找不到数据上的贝叶斯概率关联。
所以,人类的思考方法以及发明了计算机的初衷,大前提就是:我们是处在一个有规律的世界之中。
4智能的悖论:确定与不确定
那么,规律之外的东西叫什么?
暂且叫做不确定。很多时候,不确定的事件被人理解成没有规律的事件,但是,不确定跟无规律其实并不是对等的,不确定的事也可能是有规律的。
我们为什么能做预测,因为我们相信这个世界是有确定性的,但是如果这个世界只有必然(确定)的结果,人类有必要做预测吗?
人做预测的目的是:如果预测会发生堵车的现象,于是要用智能交通让你不堵。
智能其实存在一个悖论:预测堵车会发生,但想得到不堵的结果。
人工智能的悖论反应了:人把自己当主体的时候,希望自己没有规律;把对方当客体的时候,希望对方有规律。
智能是选择一个低概算的事件,围绕目的去做事。然后智能很奇怪,作为一个智能的发起者,我们想要改变预计中的结果,所以智能是追求不确定的,因而我们发现,智能存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悖论。
二、智能的实现
1关于预测的问题
在简单的逻辑推理中,因为有A必然有B,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找到A,然后确定B。但实际上,A完全决定B,尤其是当A与B的时间比较短的时候,A的有用性受到怀疑。
地已经动了的时候,马上房子就倒了,你喊地震来了有用吗?
没有用。也就是说,我们根据事件关系预测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它跟另外一件事情的关系过于紧密,有特别大的必然性的话,这种预测的意义是不大的。地已经动时,所有人都知道地震了!
2智能意义:预测(避免)
我们需要的智能化处理是这样的:我预测这个人会杀人,但是看他的脸,跟不杀人的人没什么差别。
智能是从一个小的特征预测出了这个人与杀人者的联系。相反如果那个人长得凶神恶煞,刀都拿出来了,傻子都知道他会杀人,要你智慧预测干什么。
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两件事的过强关联性,其实不是我们探讨的,我们更希望探讨的是,概率关联的两个事件。
两个事件之间具有关联性,但不是必然的,这样,我们预测到一个事件A可能导致事件B,但我们想办法避免事件B。
一个人拿刀(事件A),大概率会发生杀人(事件B),但我们避免事件B真实发生。
智能就是预测一个事件,但又要避免这个事件的结果,不太好理解。我们换个角度,把事件分成两类:
第一类叫规律,呈现出可预测性;
第二类叫干扰,破坏预测的结果呈现。
那么我们利用智能技术预测规律、控制干扰,这样就好理解了。
怎么区分规律和干扰呢?首先是寻找实体,我们把规律放在实体上,然后把干扰放在动作的决策上。
例如,动物咬人,从事件关联上看,就是如果出现张大嘴的事件A,那么大概率出现被咬伤的事件B。
但你会发现,这个事件关联预测方式不如另外一个方法有效——你老远看出是一只老虎(判断实体),你得出老虎会咬人的结论(实体上呈现的规律),你在进入到老虎能咬你的范围之前,不走的太近(控制干扰),从而避免咬伤事件发生。因为你知道老虎有咬人的规律,肯定会咬人或者咬其他东西,我决策不要走太近,那就避免掉了。
我们把规律赋予实体,然后通过对实体采取决策来避免,就是我们处理智能问题的方法。以上的实体-决策的方法,可以套在你现在面临的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或者是智能处理的事情上,你会发现这个框架能够优化你思考这些问题的方式。
讨论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要做一个智能机器人出来,而不是做一个部件,比如倒牛奶的人工臂,你发现没有,越是做小而单一动作的智能,越容易失败。
继续观察你会发现,围绕一个有整体感的实体做出的智能,它的成功率会高一些,为当你把干扰和规律混在一起的时候,世界就会乱了。
如果你用一个实体的概念,把确定性的规律放在实体上,把那些容易变的部分,跟他有关联部分剥开,思考起来就简单了。
3智能处理的步骤:识别、判断、条件
把规律放在实体上,基于实体的预测步骤就是:识别出实体、判断实体能做什么、提供做成一种结果的条件。
实体怎么识别出来?我们识别的目的又是什么?
识别实体是为了后续的行为。我们看一个动物是一只狗还是一只鸡,在进行识别之后,我们要有个目的,是饿了想吃东西,还是想出去走走。
如果是饿了,你考虑自己爱吃什么再做选择;如果是出去走,你考虑哪个陪伴更好,识别要为某个目的服务。
识别东西并不是人类必要的,吃东西才是人类必要的,不论它是不是一只鸡,反正你吃了之后不饿。
识别作为智能的行为,作用是什么?
当你识别到这是一只老虎的时候就不去费劲了,因为无论如何我们打不过老虎吃不到老虎,识别能提升你捕获猎物的效益。
智商低的人,或者低等的动物,当他识别不出老虎来的时候,他在老虎身上费了太多的劲却没有结果,这就是识别的重要性。
识别之后就是做判断,如果X能那么Y也能。即识别之后就知道它能干什么,最后一步就是条件决策,在识别之上给它创造条件,识别是鸡就创造抓鸡的条件,识别是老虎就创造释放的条件。
4如何识别实体
展开讲一下识别是怎么实现的: 大部分计算机深度识别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特征来识别的。
第一,抽取特征。
当我们看别人,会先说一米七左右或一米八多,所以首先是高度,然后还有形状。
如果某个特征与这个事物是高度关联的,那我们通过特征就识别了事物。比如区分人与树木,有皮肤的是人,没有皮肤的是树木。
第二,增加特征。
但是因为特征是抽象的,如果识别对象里面包含了猴子,你会发现猴子也有皮肤,但猴子不是人。
这时候,一个特征识别不了对象,我们就需要增加特征。
多种不同的对象有相同特征,因此你要增加特征,猴子也有皮肤,但是我们再看有没有毛,没有毛的是人,有毛的是猴子。
第三,设范围。
通过多个特征来判断,事情就复杂了,但如果限定在这个教室里,是不是人,只要看有没有皮肤就可以,因为这个屋里没有猴子。
你只需要一条规则,看有没有皮肤,桌子没有皮肤,桌子不是人,但是有皮肤就判断是人。
判断准不准,大家很容易走一个极端:把准确性看得绝对。其实所有准确性都是通过限定隔离得到的。
我们人,理性思维的时候是穿越时间、穿越空间的;感性思维的时候是陷在一个小范围之内的。
如果要让识别工作更有效的话,一定要将识别限制在一个范围内。
组件会构成更大的东西,而单一组件有特征,你限制之后,那个特征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很简单。
第四,构件。
同时,既然是限制在小范围内,人不可能总在这个屋里,假如说这里是一个配眼镜的地方,医生并不需要关心人的所有特征,只需要识别所有来人的眼睛,例如识别这个眼睛是不是近视,至于身高、胖瘦都可以忽略。
于是,你会发现,在一个配眼镜的地方,特征就是眼镜,如果是在一个体检中心,识别的就是腿等。
所以,组件构成人,是分层结构的概念。
第五,分维度。
综上所述,识别是按照分层概念进行的,计算机在识别物体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先是从形状角度,再增加颜色角度,再增加其他角度,然后从局部的样子扩展成更大范围的样子,实际上是各个方面分成一个一个小组件一层一层的堆叠、包装。
其实分维度这种方式跟空间是一个意思,比如说除了颜色这个特征外还有味道,你可以把这些当成一类东西,都是维度的问题。
所以空间、维度、范围,是我们思考的方法。
5智能过程的五个步骤
智能处理过程,从五个步骤来理解:特征、对象、能力、条件、结果。
用特征识别对象,通过对象知道他具有能力,赋予对象一个条件得到结果。基于这种思考,计算机的智能处理过程跟人的处理过程其实可以统一在一起。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特征知道对象,通过对象有什么能力,就能知道他可能会发生什么,但是对象的能力跟触发能力的条件是分开的。
举个例子,人有能力进食,但不是时时刻刻都在吃,人是饿了才会吃,一天吃三次,保健员掌握食物适时投喂。
我们掌握条件,就能很好的控制智能,控制智能就是我们想要达成的结果。
什么是计算机深度学习?
让智能识别一个概念,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识别一个更大或更小的概念。人也是这样的,深度学习不同的维度就是一层一层的识别,然后把识别到这个特征归到一个个概念里去。
6人的智能与人工智能对比
举个例子,判断一个人漂亮不漂亮,是把他们拍下来照片,然后一个一个部位计算来评估吗?
不是,其实你看到的第一瞬间就已经判断了这个人漂亮不漂亮。当被问为什么说漂亮,才去找理由。
所以人类对特征判断的过程不是复杂分步骤的拆解,而是基于模型一次性判断。
模式对比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概念抽象是人设计出来的,不是天然存在的,我们之所以要识别人,是基于一种生存本能。
识别老虎是因为我们在日常活动中,经常会碰到老虎;是别人是因为我们会碰到人,要跟他们打交道。
古代的时候,男人喜欢年轻的、脸漂亮的女人,因为这些特征意味着生育能力比较好,否则,我们没必要识别人是否漂亮。所以概念的抽象是人为了快速决策而产生的。
在这个情况下,做人工智能技术,概念定义其实最重要,但是按照现在很多研究人工智能的思路,可能更多地把精力放在算法上,而不是概念定义上。
因此,我们的核心是:有概念,以及给概念做树状组织。无论是公司的管理,还是处理事件对象,做概念和树状管理,都能缩小人的思考时间。
7深度网络的死穴
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过去至少万年或者百万年的时间里,整个自然保持着基本不变,我们今天面临最大的转折是创新,打破规律才叫创新,而创新就是反规律,所以我们实际上处在一个矛盾的状态下。
第一,不可识别性。
人工智能在做的第一件事,是突破不可识别性。
如果人工智能是基于深度网络特征识别对象的这一套框架的话,需要先有一个前提:规律,这种规律是按照特征、概念抽象出来的。
打个比方,我们以前都知道人长了两条腿,如果现在给你加了一双腿,你可以像兔子一样跑,那我原来识别人类的那一套算法其实是无效的。
第二,变动性。
现在概念的变化是以天为单位的,例如三个月前,我们张口闭口谈区块链,不谈都不 时尚 ,但是过了八月份再谈区块链就不是 时尚 的景象了。
第三,功能不稳定性。
概念快速变动就是因为没有规律,导致功能也不稳定。
深度识别技术识别概念,让机器自己能够识别各种各样的概念,然后处理人的一些问题。
三、人工智能挑战人类
1AI为什么很厉害?
人的能力有两方面:一个是体能,一个是智能。
我们发明了蒸汽机,把体能干掉了,但人的能力还剩50%,我们觉得挺爽的。进而思考,现在剩下的50%,智能,也要被取代了,人就彻底被取代了。
今天你会看到,人工智能最有效的方面就是在足够复杂的情况下依然有规律,越复杂人工智能越比人强悍。
例如走棋是考验思考速度和广度,但不是创造性思考。所以,有规律又足够复杂的事,(投黑马Touvc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人工智能就可以胜过人。
2身边有一个超级聪明人是什么感觉?
第一,你没有了荣耀和自尊的光环,不敢说话了,因为有比你更厉害的人。
第二,逐渐失去的职场的竞争力。
第三,人工智能叛变了怎么办?
3对生活的挑战
第一,生活完全可以预测,从而导致没有乐趣。
当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预测变得越来越准,意外就会变得越来越少,这件事是可怕的。
比如有一次岳云鹏说相声,下面有一个人一开口就把包袱抖出来,结果相声没法说下去了。
如果我们的生活没有意外,事情会非常无趣。大家把未来的事都知道了,生活就没有意义了,所以这个可预测性对人的挑战,远高于各种各样的产品。
第二,极端目标性,宿命问题。
极端的目标性,然后目标控制又极端精确,人类陷入宿命的困惑,可能是别人给自己设定了宿命,甚至是自己的昨天为明天设定了宿命。
第三,透明 社会 ,深沉的孤独。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自己可以有隐私,这个隐私随着环境充分透明,意味着你很难保护自己。
举个例子,以前我们是怎么保护隐私的?
到大树林里面找个地方方便,背着树,别人看不到,所以古时候人是以大的物理空间划分的。
现代文明是什么,在街上人们可以走得很近,物理上这么近、隐私是可以侵犯的,但是为什么不侵犯呢,你穿一件衣服,为什么能赛过原来一棵树?
树保护隐私,衣服不如树厚重,是怎么保护你隐私的呢,因为法律保护,别人不可以扒你的衣服,法律+衣服比树保护的更好。
今天信息产生的透明化问题,因为隐私的保护措施没跟上,我们总认为屏蔽隐私是物理方式的。
但是我们现在,你在社交网络上说到3000句话的时候,人家就能知道你什么样的性格,你就是透明人。隐私保护需要从更贴近现在 科技 的角度,强化信息管理方式。
4人的角色化存在
所有智慧的个体,比如人都有不同层次边界构建,没有边界构建在功能上就会有问题,这个边界问题叫安全意识。
因为人之所以成为人,首先要保证自己是一个人,如果你不是人,你探讨道德、能力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事实上人也是以这个方式来生存的。
很多人出了问题,就是自己的边界管理不对,比如说一个人经常有多重身份,我们举个例子:
第一个层面,生命, 就是活着,你作为一个肉体能够到处走,你拥有生存角色;
第二个层面,家庭, 你能做一个成功的妻子,或者成功的丈夫,是因为你有家庭关系,你拥有家庭角色;
第三个层面, 你是公司总经理或者职员,你要为公司的存在而奋斗,你拥有 社会 角色;
第四个层面, 社会 公众人物,要维持 社会 、民族的形象,你拥有公众角色。
例如,某明星曾经不公开自己老婆出轨的事,他的身份是 社会 公众人物,他要维持公众角色这个身份,私事儿是不适合说的,但一旦家庭角色这个身份都维持不了,公众角色的身份就没意义了,所以就敢说出来,保护更下一层身份即生存角色。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最大的动力是来自身份角色,你要维持每天的身份,你不能说昨天穿得高档,今天穿得没档次,但是你要知道,身份能不能维持,有客观要素。
比如经济形式不好,高档衣服买不起了怎么办,你为了维持 社会 角色、公众角色,买衣服了却吃不了饭,生存角色保持不了,这是不行的。
很多人没有管理好自己的多个层次的身份角色,因为心理上在朋友、粉丝那没脸面,为了维持一个公众角色,当从外到内几重身份同时坍塌时, 社会 角色、家庭角色同时维持不了,甚至最后连个人生命生存角色都维持不了。
所以,一个人在 社会 上,要合理管理不同层次角色的底线,当你维持这一层角色有巨大困难的时候,你要趁早先把下一层的角色保住。
人的角色管理对于人工智能有非常大的借鉴性,能够优化复杂的人工智能关系。
5低欲望 社会
今天是一个低欲望 社会 ,低欲望 社会 是怎么来的?
虽然我们竭尽全力去弄清楚未来,可人类是依赖“不确定”活着的。
人活在这里其实就是我要去寻找不确定,我要创造我对别人的不确定,所以人的所有行为只是为了完成这个交易,如果没有交易的话,人可以躺着什么都不干,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焦虑驱动的。
然而我们现在是极端清醒的,清醒地知道未来一百年发生的事,那么事情就不用干了,因为一切都是符合规律的,自然而然的发生着,还要人干什么?
所以,整个低欲望 社会 是 科技 带来的“确定性”导致的。 科技 让未来越来越确定,人越来越寻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人在 社会 中连欲望都产生不了,这是很可怕的。
6人工智能陷阱
当前 社会 上,人工智能存在的几种陷阱:
第一个陷阱:非对称环境。
例子1
今天我们在面对面沟通,你看到的桌牌我也看得到,字是一样的。如果我编一个瞎话,说这个名字是a,你看到是b,有人就会说出我的不对。这就叫透明的环境。
但是你在网上买一个东西,你看到的是90块,我看是80块,他看到是70块,同样的东西价格不一样。你在你家里看到的,我在我家里看到的,这是一种非对称环境。
例子2
现实中你跟你老婆或者跟你女朋友、男朋友走在一起,你还可以同时跟另外一个小情人聊天吗?
不能。但是在网上不一样,你在QQ上可以开十个窗口同时跟十个人聊,他们之间谁也不知道另一个存在,“我只爱你一个”的意思是,我这个时候只爱你一个人,但是我在不同时候爱不同的人。
这是数字构建了非对称环境,会让你进入一个陷阱。
所以你会发现,这个带来的问题,就是你发现,数字构建了非对称环境,会让你陷入一个陷阱。
例子3
卖假货的当发现你识别力不强的时候,就会买给你假货。你如果觉得他卖这么多出去了,肯定是真货,不然早就被人举报了。我告诉你,根据数据,他卖给不懂行的人的全是假货。
第二个陷阱:数字 游戏 陷阱。
我们平时跟一个真人玩 游戏 的时候,你可能赢也可能输。
但是在数字 游戏 里,计算机可以精确的控制你输赢,也就是你肯定会输,但是你如果不想玩了,它就让你赢。
所以请大家不要在数字产品上上瘾,包括炒股票,只要是在系统里,系统可以让你成为一个精确的失败者,如果你没有失败,不是因为你很厉害,只是因为今天你还必须作为一个韭菜,再陪系统一阵子,还没到收割你的时候。
什么叫陷阱?出不来的地方叫陷阱。
但是数字 游戏 陷阱与真实的陷阱是有区别的,现实当中的陷阱,比如你在山里走不出去,你觉得山里是陷阱,所以我不去,但是数字陷阱营造的环境会告诉你,它不是陷阱。
7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历史 上,很多哲学家思考人生终极意义时,会陷入困境,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了。
现在,人工智能让每个人都面临终极思考,一开始我在做这个研究,当真相揭开的时候,感到恐惧。这种恐惧来源是,通过对自由意志的思考,进而想知道人活着到底还有啥意思。
当你觉得这个世界越来越透明的时候,如果你的工资,你买的东西,(投黑马Touvc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所有的价格其实是被另外一个人控制的时候,我想让你买得到就买得到,想让你买不到的时候,你有多少砝码,多少钱都买不到。
所以,人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现在是重新构建人类意义的时候了。以前,人类只有一个往前奔的可能性,即便我是一个胖的人、力量大的人,只要我还有赢的可能性,我就有活着的意义。
我们的存在就是陪着那些更聪明的人过下去吗?一个人能不能玩下去?
(文章来源于:笔记侠摘编)
牛奶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可以提高身体抵抗力,可以补充蛋白质、维生素A、钙等各种微量元素。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理想天然食品。
牛奶的好处
牛奶中含有构成脑部神经组织的重要的营养成分,对儿童青少年等的脑部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品。
牛奶中的钙、磷不仅数量多,而且比例比较适当,更好的被人体吸收。
牛奶含有构成人体和促进生长发育的最好钙源。牛奶不仅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也能为中老年补充钙元素。
牛奶被人称做是高血压的"天敌",常喝牛奶能使血压降低,中风的发病率减少,同时有效地抑制肝脏制造胆固醇。
多喝牛奶对人体的消化系统以及一些肠胃疾病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能中和胃酸,能加强胃功能,有利于胃炎的恢复和治疗)
牛奶中的乳清对面部皱纹有消除作用,可使皮肤保持光滑滋润,达到美容养颜的效果。
注意:消化道溃疡,缺铁性贫血,腹胀、腹痛和腹泻,乳糖酸缺乏,返流性食道炎及牛奶过敏者不宜喝牛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