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病菌和钢铁》,这本书从生物演化以及生存环境的角度讲述了人类社会现在的诸多不平等是从何而来,比如说:人类为什么有民族/种族在经济和文明上的优劣?为什么是欧洲人征服了赤道几内亚,而不是赤道几内亚人征服了欧洲?总体来说,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这是对上一篇博文“内心体验如何通往觉性”的补充,回答为什么说内心体验可见到觉性的问题。请大家赐教。这些讨论不涉宗教信仰。古稀求真,防痴呆而已。
常言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意思是如果你问我这水怎样的冷,我便把所有形容词都说尽,也不能让你知道,除非你自己喝一口。由此可见,大家其实都认为内心体验存在。
无论你对茶的知识多全面,不喝茶仍然不知道茶的味道。这说明在有关茶的知识之外,还有与它们无关的新东西,这就是内心体验。美酒佳肴与营养成分完全相同的流质糊糊,差别就在于前者除了营养外,还会让人产生好的内心体验。
人在婴儿期,只有本能的内心体验,只能感受到各种情境。婴儿不停地动着,感受情境的变化,如果出现的情境是自己想要的,他就记住这些动作,今后就容易重复,这就是一个知识;否则就把相关的动作遗忘抛弃,这就是“试错”的含义。婴儿这样学会了趴和走,学会了语言,并且获得了人生需要的大量知识。
举个例子。如果你要学会放松,那就要找一个让身体舒服的姿势,坐、卧、站都行,只要没有任何别扭。用意念从足到头扫描一遍,逐个让身体各处都放松。如何放松它们呢?你关注此处时,心里想着“放松、放松”,让这个念头进入潜意识,这时你的身体就会自动调节,通过体验、试错,找到放松状态。你无法用语言描述这种状态,但是内心可以确定就是它。然后把这种不能用语言描述的、关于放松的知识储存在你的潜意识中了。熟练以后再放松就是分分秒秒的事。
茶和美酒佳肴的味道,是一种无法描述的总体感受。内心体验得到的都是这样一种无法描述的总体感受,称为“情境”。内心体验在感受情境时,没有逻辑推理,也不讲因果关系,只是塑造出图象。同一情境中的各个部分A、B、C、D在一起呈现,它们都是同一情境中的组成因素,在此情境中契合成一个合理可解的图象,你无法用语言描述它,只能在内心体验它。
有人会想,内心体验虽然存在,但是它只能感受到的情境,似乎只是表面现象。它还能感受深层次的东西吗?是的,它能。内心体验感受到情境有很多层次。
大家知道,我们的内心经常都在自我观察,就是“一心多用”,有时在你想一件事时,突然又觉察到正在想事的这个思想本身,觉得“我不该这样想”。比如你看见一个人,很想过去打招呼说些话,然而你又在想这样做合不合适。这就是当你的内心正在进行某项活动时,这个活动又会被自己觉察。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讲课有三个层次。一是念讲义,这不受欢迎;二是按自己的理解、消化后用自己的话讲出来,成为一篇有血有肉的讲演;三是感受到听众的反应,边讲边考虑:这样讲下去有何不合适?有没有更好的讲法?据此随时调整,使演讲变得生动、活泼,更具启发性。在最后这个层次上,讲课有灵气,就是出现了内心体验的高级层次在活动。
心理学也在研究高级知觉,称为高级思维(Higher-order Thought,H0T)理论,如果你的内心观察(意识)到自己的某一个心理状态,这就意味作你处于一个更高等级的心理状态,这才能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前面那种心理状态。
换言之,能够自我观察的内心体验一定是分层次的,处于高层次时能够观察较低层次的内心体验。如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说的那样,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见庐山面目。
佛学的唯识宗早就在系统地研究这个问题,他们把人内心的自我观察分成四个层次(把人的认识作用分类为四种)。参考于凌波居士著《唯识名词白话辞典》,四分是:相分外界即客観事物,在自己心识的相分功能上所显示的相状,又名“境分”,这是第一层次;见分“见”是见照。它是心识的另一种功能,用来分别、证验外界客観的事物,在心识本体的相分功能上所显示相状是否谬误。心识的这个分别证验的功能就是见分,这是第二层次;自证分为自觉的证知作用。见分有缘虑、了别相分的作用,但不能自知其所见有无谬误,心识又去证知“见分”的见照有无错误,所以叫自证分,这是第三层次;证自证分:这是对自证分再加以证知的作用。自证分有证知见分的作用,但谁来证知自证分有无谬误呢?于是心识更起能缘作用,以证知自证分的所证是否正确,此再度证知的作用,即是证自证分,这是第四层次。
一般人很难理解自证分如何观察见分?证自证分如何观察自证分?一般的,不经过思考和逻辑推理,高级知觉如何观察低级直觉?
这种情况有些像在剧院中,当沉浸在**剧情之中时,你觉得那就是你的真实生活情境。当看见剧场灯亮,你马上知道这些情境是在演戏。如果有人问你怎么知道那些情境是在演戏,你一定会说“这不是一目了然的吗?”因为你看到了操纵这些剧情的背后更深层次的情境。不证自明。
成年人觉得儿童幼稚的感觉也是这样。
总之越高级的知觉感受到的情境越真实,内心体验感受到的最高级和最深层的情境,就是一切事物的真正如是状态。
佛学是内观学
“佛教”在藏文中直译为“内观”,说明古人认为佛学就是内观学。内观(毗婆舍那,Vipassana)在巴利语中的意思是向内观察如其本然的实相,就是用内心体验自己观察世界和自己。内观起源于印度最古老的禅修方法,是佛学的精髓。
通过禅定、内观,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朗然大悟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智慧(“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就是一切事物的如其本然的实相、真正如是状态,所以佛学称它为真如、觉性。
为了对禅定、内观有更多的了解,我们来回顾一下《瑜伽经》。
《瑜伽经》
总结了古印度的禅定内观方法的帕坦迦利(Patanjali)《瑜伽经》说: “12 瑜伽就是打破意识的模式。 13 然后纯粹直觉即可安住于它最自然的状态。 14 否则,知觉就会转变为各种意识模式。”这样开宗明义就讲明,瑜伽是对知觉(awareness)-内心体验的训练方法。
接着又讲: “112 打破各种意识模式,必须通过修行和无念这两者来达成。 113 修行的意思就是持续地安处于静寂之中。 114 当能够长时间、自如地、连续处于静寂状态时,修行才有一个牢固的根基。 115 所谓无念,就是对任何事物(无论是直接感知到的,还是间接知到的)都不在意”。
下一句的英文是:“(116)When the ultimate level ot non-reaction has been reached, pure awareness can clearly see itself as Independent from the fundamental qualities of nature” (见《瑜伽经直解》,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
其中“non-reaction”可以译作“无念”,因为这契合了达摩祖师所讲:「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如果把“fundamental qualities of nature”译作“真如、觉性”,这句话就可译作:“116 当达到了无念的终极境界时,觉性作为最根本的存在就清晰地显现出来。”
由此可见,觉性就是瑜伽、禅定、内观所要达到的境界。
佛法讲见觉性的基本方法,在《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中说“应生无所住心”。
“无所住”就是降服心猿意马,使狂心顿息。念佛号、观想、数呼吸,等等,通过系心一缘,能使心静下来;“生心”就是见觉性,这是人生最高级的知觉。但是系心一缘还不够,因为有这一缘还是执著。只有静待“三际托空”,破除最后一层认知障碍,把它也去除了,才真正到达无念的清醒状态见觉性。什么是“三际托空”?云层变薄后,两朵云的间隙处,太阳就会露出来。在过去的念头已灭,未来的念头尚未生起时,中间那个没有念头的觉醒状态就是觉性。
什么是“无念”?一般认为念头都平静下来后就是无念,然而如果内心还有对宁静的渴望,这也是一个念头或执着,是最后的一个障碍。这时的清醒状态,虽然无明显的念头,但是背景上还是感觉到起伏不稳。
如何克服这最后一个念头或执着呢?办法只有“无为”,就是静静地等待这个最后的念头也消失。因为它与所有的有为法一样,都有生有灭,总有灭的时候。它也灭了,你才真正到达无念的清醒状态。这时的清醒状态,即无明显的念头,背景也是稳定不动了,而且感觉到天真的清凉,或者是一种禅悦。
你本能地喜欢这种清凉禅悦,不会主动产生任何离开它的念头。然而一般人的身体总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入定之后身体会自我修复,它会被内心感受到,成为新的“念头”,从而打断定境。因此一般人的入定都是短暂的“三际托空”。随着身心的修复程度越来越高,定境会越来越长。
见到一切事物的真正如是状态—真如、觉性,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最简捷有效。在《系辞传》中,子曰:“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知几其神乎?”在古代“机”与“几”字相通,有微妙幽玄之义,但并非神秘莫测。在见到一切事物的真正如是状态时,知几就是与机相应。与机相应,格物则见几知著;临事则当机立断;论学则契机如理。这样可以成就一切人间事业。在别人看来,他就像有“神通”。
其实,内心体验进入深层次,渐渐就会去除杂念。对意识的研究已经发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深、越广,我们为获得那种意识所必需处理的层次就越复杂。一个人越清醒,其知觉越高级,就有越多层的意识处理过程将其隔离于外部世界。渐渐远离于外部世界是人类向深处认识世界所必须付的代价。(参见《语言和物种》,1990,德里克·比克顿(Derek Bickerton))。
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何低等动物得到的自然界信息比人类更多、更敏感。2004年亚洲大海啸之后,有报道说,当地的原始土著居民能够及时地感觉到危机迫近,他们和野生动物一起逃往地势较高的地方躲避即将到来的灾难。
反之亦可理解,为何专注于内心体验的高级层次,就会自然而然地寂灭诸缘,从而去除攀援诸缘所产生的杂念。《瑜伽经》中说:“332 通过对中脉的观想与觉察,可以让我们安住于宁静和沉稳。”其中讲到观中脉,就是达到高层次内心体验的使用方法。佛学唯识四分学说更明确地认为,如果心识能从相分和见分收摄回来,久住自证分层次,外部世界和自己的杂念都会消失,这就是佛学见道的境界。
傅大士(497—569)偈:“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坐起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这说的就是每个人的觉性(佛性)与人朝夕相处形影相随,你的一举一动都有它。那么为何一般人见不到觉性呢?
除了上面说的杂念太多以外,另外的原因是我们的心理障碍。
一个常见的心理障碍,就是把觉性看作是常人遥不可及的境界,是成佛才有的“果界”,连菩萨都达不到,更别说常人了。圣境推得越高,常人见到越难。这样的心理使你即使遇到,也不相信看到。
此外,现代人更是受到自以为是的“理性”的抑制。 有一个关于直觉的案例:雅克林本以为电梯里没人,可是一个陌生男人已经在里面了。“上去吗?”他问道,脸上带着过于夸张的微笑。雅克林突然觉得胃抽紧了,身上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可电梯里的这位先生并没有任何不得体的举动,转身走开未免不太礼貌。她上了电梯,被强奸了。第二天,当雅克林跟警察说起时,她才忽然意识到:其实几天前就注意到他了,这个陌生男人总在自己的街区转悠。
其实,很多人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现在有很多人,离开语言就不能思维,不把道理说清楚就不相信。他们对自己的直觉能力认识粗浅,并感到恐惧,即便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的直觉已经通知了危险的存在,但理性的意识力却自行加以纠正。荣格指出:“发达的意识力剥夺了现代人做出本能或无意识行为的能力和手段。”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大约在距今7万到3万年前,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这正是所谓的认知革命,它让人类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语言来沟通。这就是用概念思考,用语言沟通。
科学就属于以语言概念为基础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知识体系从简单的公设出发,用逻辑推导出数学,又用数学和简单体系的几个定理,推导出越来越复杂的系统的行为。科学体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也有局限。科学可以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功能性的解释说明,甚至准确地解释我的行为方式,但解释不了内心体验,也不能理解以内心体验为基础的知识体系,包括中医和易经等古代文化。
前面讲过,人的本能-内心体验得到的都是这样一种无法描述的总体感受,叫做情境,随后人类用两种方式去解读这些情境,产生出了两种知识体系。
科学基于逻辑推理和因果关系来解读情境:D是如何呈现的?它是从存于其前的C衍生而来,而C又是从其前的B而来,而B又是从其前的A而来,如此等等。
内心体验用于感受情境,没有逻辑推理,也不讲因果关系。内心体验塑造出平等且具有意义的契合之图象。同一情境中的各个部分A、B、C、D在一起呈现,它们都是同一情境中的组成因素,此情境显示了一合理可解的图象,你无法用语言描述它,只能在内心体验它。
这两种解读方式产生出的两种知识体系是平行的,互补的,人们常陷的误区就是用一个否定另一个。
禅宗是中国化了的佛学,它创新发展了一套摆脱语言概念限制的方法。人的意识状态就像电视频道一样,有很多频道可以转换,催眠术就是一门控制转化意识状态的技术,禅宗大师可以引导人进入专注、觉知的状态。
压手法催眠表演是瞬间的意识转换技术的例子。①让客户闭上眼睛,用力往下压催眠师的手;②催眠师的手突然抽离开,制造出一种持续时间很短的惊愕反应,最多持续2秒钟,当这个“瞬间”你的客户处于一种高度的被暗示性的状态。③用权威式的语气说“睡!” ,瞬间的诱导出深度的催眠状态,但是这种暗示若是没有立即的接着深化的暗示的话,你的客户会醒过来。④简单的深化暗示,如: “放松并且柔软,随着每一次的呼吸,继续的更放松,当我轻轻的摇晃你的头时,你的颈子松了,感觉到松弛通过了你的整个身体。”
这种瞬间的意识转换技术有两个要点,一是制造出一种惊愕,使人进入持续时间很短的对语言概念的摆脱;二是迅速引导他转化意识进入新的状态。与此比较,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有对禅宗方法的新理解。
禅宗公案有两个著名例子。
一是南北朝时期的傅大士写的一首禅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另一个是典型的“答非所问”: “问:何为祖师西来意?答:庭前柏树子。问:什么是曹溪一滴水?答:那是赵河一滴水。问:佛陀沈默时是什么意思?答:树中的鸽声。 ”
禅宗的公案就是让修行者去参这些不合常理,不合逻辑,答非所问的话头,使行者有时出现概念逻辑突然断裂,破除理性思维的障碍,进入瞬间的意识转换状态,进入潜意识知觉的正确状态,即“顿悟” 。
“云门三句” 是云门宗之祖云门文偃禅师用以接化学人的三句话。五家宗旨纂要卷下卍续一一四·二七八上):‘云门示众云:“函盖乾坤、目机铢两、不涉万缘,作么生承当?”众无语。自代云:“一镞破三关。”后来德山圆明密禅师遂离其语为三句:“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函盖乾坤”:知道佛法关于一切法一切相的真相;“截断众流” :内心惊愕,短暂无念,容易暗示;“随波逐浪” :随大禅师引导进入觉性状态。
这三句话契合了这种瞬间的意识转换技术的关键步骤。
这是禅宗棒喝的经典例子。某次,师徒两人出外散步,看到一群野鸭子飞过去,马祖问:“那是什么?”百丈回答:“是野鸭子。”马祖又问:“飞到哪里去?”百丈回答:“飞过去了。”就在这时,马祖把百丈的鼻子用力一扭,使得百丈大声叫痛,马祖便问:“你说,难道又飞过去了吗?”听了这话,百丈似有所悟。百丈悟到什么?
马祖指导百丈长时间参学佛法,知道一切法一切相都是虚妄,本无分别的道理。然而百丈没有开悟,他的潜意识还是执著于虚妄之相和分别意识。马祖扭百丈鼻子,让疼痛中断百丈的错误潜意识。此时百丈内心一惊,进入短暂无念状态,很容易接受暗示,使他的潜意识转换为马祖经常讲的佛法中本无分别的道理,见到觉性。(参见廖阅鹏著《神奇的催眠术》)
虚云和尚全集《年谱》(主编净慧)记载:“至(1887年)腊月八七第-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因述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契合了这种瞬间的意识转换技术的关键步骤。
核心习惯带动改变的第二个阶段: 打造能促成其他习惯蓬勃发展的架构。
“我和那些小时工说,如果你的领导没有遵守安全规章,你们就打电话给我。”奥尼尔说,“工人们开始打电话过来,但他们不想谈论事故,而是和我说一些他们想到的好主意。”比如,美铝一家生产铝墙板的分厂,长期盈利不佳,因为管理人员喜欢预测流行颜色,然而难免会猜错。他们会花费上百万美元请顾问挑出可能流行的色彩,但6个月后,当仓库堆满“阳光黄”铝墙板时,突然发现客户需要“猎人绿”。然后有一天,一个基层员工给了一条建议,奥尼尔马上同意了:如果他们将所有的上漆机分组,那就能更加迅速地拉闸断开染料,更灵活地应对客户需求的变化。不到一年,铝墙板的利润翻了一倍。
奥尼尔聚焦安全问题带来的小成功,造就了一股各种创意争相涌现的风气。
“零工伤”的具体要求是:一个员工受伤了,24小时内必须要汇报到奥尼尔处,同时提供改正措施。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要求。
从传播学和企业的运作的角度看,这其实是设定了一种新的基层信息交互规则。从表面看,这个交互规则是一个行动机制,也就是“员工受伤--24小时汇报+改正措施--KPI考核奖励”的回路,但是隐含的是基层信息流转的巨大变化,其中24小时是一个关键词。
美铝是一个大公司,24小时内要将信息传送到奥尼尔的耳朵里,总部就必须要和分部保持联系,分部必须和工厂厂长保持关系,厂长必须要和车间保持关系,车间必须要关注每一个工人的情况。这个信息链条,用24小时串联起来,也就是规定了公司内部的信息流转速度,尤其是由下至上的传递速度。
这个速度的意义在哪里?就是使得整个公司的运转有了统一的时钟。为了达到“统一时钟”的要求,基层的经理、厂长、工人之间,重构了原来的信息交换体系,这其中包括整改措施的研究和汇报的速度。有了这样的统一时钟,公司的效率必将大幅度提高。美铝原先的时钟大概会有一周甚至更长时间,但是在奥尼尔的要求下,公司的时钟减缩为24小时。
这个时钟的设置,必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否则就不能推动如此庞大臃肿的公司转型。所以,“零工伤”是奥尼尔坚持到底的政策,公司上下很多人以为这个政策将昙花一现,坚持不了“三个月”,最后发现都错了。
奥尼尔用这个政策,重设了公司的时钟(24小时),进而改变了基层的信息交互规则(各级都重塑了沟通体系),从而塑造了一个核心习惯,最后,这种习惯蔓延开来,进而开始影响整个公司的转型。
奥尼尔的安全习惯创造了一种氛围--能促使更多行为习惯得以形成的氛围。在他的主导下,美铝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批真正建成企业邮件系统的公司之一。开始的时候,人们主要利用网络讨论安全问题,当人们慢慢觉得发邮件很方便时,他们就开始将当地的市场状况、目标销售额、商业问题等其他类型信息也通过邮件发出来。很快每个人都利用这个系统交流事情了。
当网络发展起来后,美铝很完美地利用了这一优势。奥尼尔关注工人安全的核心习惯创造了一个平台,促使邮件系统的形成,这比竞争对手领先了好几年。
核心习惯推动广泛改变的最后一个阶段: 建立能融入价值观的文化。 每个组织的文化都是从核心习惯发展而来的。
到1996年,保罗·奥尼尔在美铝任职已经差不多10年了。他的领导方法成了哈佛商学院的研究对象。他经常被推荐为美国商务部或者国防部的部长候选人。美铝员工和工会也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他的成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在这一年的股东大会上,有人指责奥尼尔说,墨西哥的工人因危险的粉尘而得病了。
尽管安全记录显示,这家工厂的安全和环保评分以及员工满意度都没有问题,但为了安全起见,会后奥尼尔特意安排了人员前往工厂调查情况。
他们彻查了工厂的记录,发现了一份没有汇报到总部的事故报告。几个月前,工厂的一幢建筑物内出现了废气聚积,这只是一桩小事故,得病的工人一两天就痊愈了。罗伯特·巴顿是这家工厂的管理者,也是美铝最高管理层的一员,已经在公司工作了十几年,他通过安装通风设备来排走了废气。
调查人员返回匹兹堡向奥尼尔汇报,两天后,巴顿被开除了。这个决定让外部人员感到震惊,很多人说巴顿是美铝最有价值的管理者之一,开除他将是对美铝重要合资公司的一次严重的打击。然而美铝内部却没人觉得意外,巴顿被开除只是奥尼尔所建立起的企业文化必然引发的结果。
“巴顿是自己开除了自己,”他的一位同事说,“在美铝这没有商量的余地。”
核心习惯会让艰难的抉择变得容易,比如开除高层人员这种抉择,破坏企业文化的人就得离开。
有时企业文化会以一些特别的词汇表现出来,组织成员广泛运用这些词汇抒发己见,就体现着企业的文化和组织习惯。例如,在美铝会出现“核心工程”和“安全哲学”这类短语,从中可以看出员工谈论问题时优先考虑的问题、目标和思维方式。
从核心习惯到习惯的扩散,再到最终融入文化,是一个典型的文化落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客户中心来说,文化可以通过仪式、象征物、奖励等多种形式传递给员工,最常用、有效的方式是故事。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人类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秘诀在于人类能创造并且相信某些‘虚构的故事’。虚构故事赋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得以突破人数的限制,集结大批人力灵活合作。”中国的禅宗通过大量的公案和小故事,让人们来体味其中的寓意。
在一些组织中、甚至在客户中也广为流传着一些类似的小故事,用来体现那些支持和体现其组织文化的行为,如:海尔的张瑞敏砸冰箱、诺德施特龙的经理接受客户来退掉公司根本不卖的轮胎;华为发文鼓励一位讲真话的员工等。随着这些故事的广为传播,在员工谈论、赞赏和复述的过程中,逐渐的开始影响员工的态度,改变员工的行为,组织的文化也随之深入人心。
正如前文所阐述的,组织文化可以简单地被理解为人在组织中做事的习惯方式,也就是团队内每个人的习惯最终形成了团队的习惯,团队的习惯也影响着每个团队成员的习惯。
下一篇:养成习惯
-END-
目录
自序
导言
第一部分:情绪与压力管理
第一单元:潜力与自我效能
第二单元:认识情绪与压力
第三单元:管理情绪与压力的方法
第二部分:客户中心实用管理心理学
第四单元: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第五单元:团队管理
第六单元:领导型管理者的关键能力
第三部分:客服管理中的情商领导力
第七单元:用同理心理解他人
第八单元:客户中心的人际关系管理
第四部分:客户中心文化及指标管理
第九单元:客服文化及落地
91文化及文化原型
关于文化
四种文化原型
92客户中心的文化
93文化的落地(之一) (之二)
核心习惯
习惯的扩散
融入文化
故事的影响
94习惯
习惯的特点
如何养成习惯
95单元小结
以下待更新
第十单元:客服中心的指标管理
后记(纸质版书中不幸被遗漏)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已经更是一种可以被明码标价的商品和资本,随着知识付费领域的洪波涌起,佛教,或者说佛学,也被裹挟在这浪潮之中。
作为半专业人士,我买过很多佛学付费课程,在这里给大家排个雷。
目前相关的知识付费有三个类型:
(一):各种“教授”、“先生”讲经的,是属性最鸡肋,最容易割韭菜的类型。
这一类型常常会拿《金刚经》、《六祖坛经》、《心经》等流传度较高,同时又内容抽象、概念界定模糊的经典。
这样的选择有很多好处:首先这些经典的很多内容本身就被大家所熟知,讲解这些经典利于和受众建立传播意义上的“坡道效应”,更容易让人接受;
其次是因为这些经典使用的语言都是高度抽象,很容易去夹带私货,只要掐头去尾添油加醋,断章取义的使用一些“空性”、“中道”之类的概念,利用文本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去制造一个看起来可以立地成佛的完美闭环,其实稍微学过几年佛法,表达能力比较强的按这个套路都以炮制出一大堆让你爽,让你看完之后有种大彻大悟之错觉的“课程”,而且成本低,收益高,投入产出比非常可观。
再者,因为文本比较抽象,所以讲解这些经典所需要的专业素养其实并不高,反正文本没有明确的定义和逻辑承接,你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但因为没有证量,你大概率说的是错的,换句话说,讲解不难,讲好却很难。这类课程最好别碰,老老实实看原典,看古德的注疏才是正道。
(二):佛教历史,佛教艺术
这一类的课程大部分质量还行,一般是一些高校老师去讲的,我自己也掏钱买过很多,买完并不后悔。今天的重点是排雷,我就不多说了。不过买这类课程有一个注意事项就是:看看主讲人的背景专业和所讲的内容是不是高度吻合,越吻合,就越值得听。
(其它课程也一样,学美术的讲般若,学历史的讲禅宗,他讲得着吗?某知名老教授曾说鸠摩罗什翻译的观世音是错的,一千多年大家都搞错了,直到这个错误被他发现才得以终结,真的是天不生xx,万古如长夜。且不说他这个质疑本身就是错的,就连这个发现也是拾人牙慧,卖弄噱头不可怕,可怕的是误人子弟啊。这个瓜详情请移步@释宗舜 法师的微博,搜观世音)
(三):其它视角的引入
例如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和佛教有很多观点的重叠)、脑科学、哲学,有这些知识背景的人解读佛法,往往能够有理有趣的“另辟蹊径”,而非为了割韭菜不得已的“剑走偏锋”。
这类课程是我最喜欢买的,去年我看了一本书《佛学为什么是真的》,这本书本身就很好,而一些付费课程的解读也是别具匠心,例如“因缘动力学”、“多元政体”,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这对于一个泡在佛学院六年的老油条来说很难得)。作者和那个大火的《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有很多观点相同,不过也不奇怪,尤瓦尔赫拉利也很积极的学习禅修。
你可能会想:你刚才不是说要专业对口吗?
这其实是一个内容定位的问题,如果一个学外语的,一本正经的和你讲佛教史,搞得和他的专业一样,因为缺乏基本的学科训练,哪怕积累再多的文史知识和古代八卦,也很容易翻车。但如果一个人只是从自己立场,讲讲两个学科的相同之处,并没有代表捆绑哪个学问,也没说说自己讲的一定对,就是一种单纯的分享和疑义相与析,这反而是值得听的。
总结一下,从个人立场来说,第一类课程我绝不会买,也不推荐大家买,这类毒鸡汤兑假鸡血的课程,连“裨贩如来”都算不上(这个梗,出自《楞严经》),甚至都不是贩卖知识,而是贩卖成功,或者说是在贩卖成功的幻梦。
贩卖知识和贩卖成功的区别在于,一个提供给你“明了”,一个提供给你“舒服”,让你爽。
让你爽其实很简单,选择性的摘取老概念用新名词包装一下,或者把一堆老概念通过强置因果的手段换一个逻辑,推导出让你爽的结论,并且搭配毒鸡汤一起送服,最后得到的只是一场梦幻泡影。
我这么说,很多人可能非常不爽。
鲁迅曾经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而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如果以上内容引发了你的不适,就划过去继续做梦吧,毕竟梦里啥都有[允悲]
第二类课程我个人买过很多,但这类课程说实话坑也有不少,有的人只是把十块钱的书读了一遍就卖你两百,有些则纯粹是段子➕野史➕天涯体的胡说八道,所以看这类课程主讲人的背景专业是很重要的,最好自己先行了解一下,有一些初步的判断能力。
对于初学佛者想利用好碎片时间了解佛教,不如去听听圣严法师的《学佛三书》,戒诠法师的《佛学基础》,很多寺院免费结缘,网上还有电子版一分钱不用花,而且还比市面上百分之九十的所谓入门课含金量高。想要了解佛教历史的,可以看看吕澄先生关于中印佛教的两本《源流略讲》,想要了解佛教建筑与艺术,可以翻翻宿白先生的《中国石窟寺研究》。
至于第三类课程,对于专业人士有开脑洞,换思路的功效,但初学者最好还是少看,毕竟大多数只是一些个人的见解,并不是被严谨的推敲过的知识,而且见地也不一定对,初学看了容易增长邪见,但老鸟听个新鲜还是挺好的。
知识付费本来坑就多,如果和宗教挂钩,坑就更多了。
人们面对宗教时,在自身感性需求以及外部神圣氛围的双重作用下,很容易敞露心扉,放下戒心,把自己全部的身心交付出去,期冀得到救赎。这时候的人往往是不设防的,这固然是你涤肝沥胆把肠子肚子拿出来洗刷一番的先决条件,但也是你提供给“有心之人”的可乘之机。
愿意“供养”是好事,但也要看看对象值不值得,如果被欺骗,大好的真金白银和真心实意可终究是错付了啊。
当然,你要是就愿意花钱买心灵砒霜我也没办法,很多韭菜自己不被割,脖子也会痒痒,您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最后我想说,知识付费的真正价值,却在于付费之后的学习、学习之后的吸收,以及吸收之后的行动,而非付费本身,佛法如此,世法亦然
历史绝不是单一的叙事,而是同时有着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叙事。我们选择讲述其中一种叙事,就等于选择让其他叙事失声。――尤瓦尔·赫拉利
只要是在人生旅程中质疑着各种俗世的惯例和契约,并前往未知的目的地,我们都会称之为灵性之旅。――尤瓦尔·赫拉利
宗教要巩固世俗秩序,而灵性要逃离世俗秩序。通常灵性的流浪者最重要的义务之一,就是挑战各大宗教的信仰和惯例。佛教禅宗就曾说“逢佛杀佛”,讲的是在灵性的道路上,如果发现佛教已经落入制式、僵化、固定的窠臼就必需连这些一起摆脱。――尤瓦尔·赫拉利
原来如此。
原来我无意中走的是通往灵性之旅的路。孤单、大气。随便想的问题都是大问题,身边人看我,应该觉得我神神叨叨的吧!也理解不了我心中所想。他们现在追求的东西,在我年青时候都已经得到过,虽然钱不是很多很多,但以前就认为金钱只是个数字,没有什么意义,够用就行,还用钱帮助过人,当时也没有想到图回报,只是一片善心,天生心地善良。当我走下坡路时,也想赚钱的事,最后结论是顺其自然,也够用了。如果我还像以前一样,不知所以然的盲目赚钱,那就可能一辈子做钱的奴隶,而不是享受钱为人服务的乐趣。于是开始看书、思考。
一般人的人生应该是这样:赚钱了,就买房子,还要给孩子在大城市买房子,准备孩子结婚费用,也许还想给孙子留点,然后到死就无憾。当然这也是一种活法,虽然累,也觉得值得,我挺羡慕的这种大家都在过的生活。只是我做不到。长时间的修行,让我的心灵之旅已经出发,思绪像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回不到过去的难得糊涂了,看世界的角度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一样了,不像青年时期的我了,金钱不能使我欣喜若狂,反而因为想通一个问题而兴奋不已,久久不能平静。然后带着疑问继续前行,单纯的前行。
灵性之旅最终将我带向哪里我不知道,但我喜欢这样修行的方式:简单的生活,自由的心,充满变数的未来。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在混沌大学的公开课中,被问到一个问题,“您是如何形成这种观察人类的独特视角的?”
他首先回答不知道。停顿了一下,说可能是由于他每天都会花两个小时冥想,每年都会花四到六周参加一个retreat,关闭手机和一切电子设备,只和自己的内心相处。
看过《乔布斯传》的人都知道,乔布斯受到了禅宗和印度瑜伽两派思想的深刻。铃木俊隆的《禅者的初心》,是乔布斯生前喜爱的作品。
网传乔帮主喜欢带领公司高管一起静坐冥想。
我最近在看这本《禅者的初心》,也在反思自己在“正念”、“冥想”这方面的练习。
练习的其中一种形式就是“站桩”。时间上,我从一六年九月开始,断断续续冥想,到十月改成站桩,尽量保持每天不间断。练习长度,从开始的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到三十分钟。形式上,开始只是保持安静、到听音乐、到安静、到现在听音频引导(下面会提到)。
本文结合我看过的南怀瑾的书、和最近刚在Coursera上完的"Demystify Mindfulness(下面翻译成“解密正念”)"(这个课程是免费的,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去搜搜看。不过需要**。),谈一谈我对冥想、正念、调息的认识,和自己练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南怀瑾讲“观想”
在站桩四个月的时候,我有过反思,冥想时并不能全程集中注意力。太极老师教了“数呼吸”的方法: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面,一吸、一呼,记为“一次”;一吸、一呼,记为“二次”, 以此类推,顺次计数。如果注意力跑开了,没有在呼吸上面了,就重新计数。
我使用这种方法时,发现在三十分钟里,每次连续最多数到七、八次就断了(然后重新计数)。然后郁闷不已,我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实在太短了。
“解密正念”里面也提到这种“数呼吸”的计算方法。课程并不提倡这种方法,觉得这会给练习者带来心理压力(表示认同)。课程里面提倡的是: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注意力跑开了,就轻轻地把它拉回来。
我现在跟着“解密正念”得音频练习。
引导老师说:当你意识到注意了跑开了,非常好,说明你“意识”到这一点了(我们时常在auto pilot mode而不自知呢),然后,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呼吸上。注意力跑开多少次,就把它拉回来多少次。don't be too harsh on yourself。
这样,心理负担减轻不少,最近几次可以跟随引导站40分钟。
需要保持每天的练习并不是很容易的。有时会间断一、两天。以前我都会很郁闷,觉得又没有做好自我管理。听完这堂课以后,心理上放松了不少,不再会过于自责。如果真的由于种种原因当天没有办法练习,也不会心理负担太重,focus在做好计划,第二天抽出时间练习。
说一下“技术”层面。
南先生讲“定”
南先生讲“观想”,须每天早晚各练一次。
如果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就可以不用番茄钟啦,哈哈。
—— 摘自南怀瑾《太极拳与道功》 (偷懒了,这一段没有敲一遍,而是在网上找到原文ctrl+C & ctrl+V的。没找到简体字版本的,将就看一下繁体字的罢。)
虽然没有敲一遍,我也把上面这一段反复看了好几遍。得出的结论就是。
第一次接触到“正念”这个概念,是去年听樊登读书会讲到“正念的奇迹”。
这本书里面对于“正念”的定义是:“关注当下正在进行的事”。比方说,洗碗,就好好洗碗,感觉水流过手、感觉手摩擦碗。如果一边洗碗、一边想着马上要看电视了,那就不是“正念”。
听"Demystify Mindfulness",让我对“正念”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解。
"Demystify Mindfulness" 按照字面翻译是“解密正念”。
不过听完课以后,我很不愿意把mindfulness翻译成“正念”。英文和中文还是有区别的。即使中文的“正念”都有不同的解释。
这门课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讲理论、一部分是实践,每周(一共五周) 提供两、三段不同的音频,供学生练习。
录制音频的两位老师分别是牛津大学、和Bangor大学的专业教授“Mindfulness”的老师,声音非常有磁性。我跟着音频,很容易就度过一段三十分钟的冥想时光。
在第一周的课程里面就提到,上这门课的学生需要保证每天一定的时间跟着音频练习“mindfulness”,如果你不能抽出这些时间,那么你需要重新思考一下,现在是不是一个好的时机来上这门课。可能你还没有做好准备,那就等做好准备才来上。
冥想、站桩都只是练习“正念”的一种方式,通过练习,可以提醒自己“时刻在当下”。
对我来说,每天抽三十分钟站桩还是非常challenge的。以前在一开始的时候,会想着,这三十分钟快点结束吧,我也算“完成任务”了,可以去忙别的事情了。
“解密正念”、和《禅者的初心》,都传递了同样一个意思:不要去想完成了练习就可以达到一个怎么样的结果。这个练习本身就是你要去做的事情、就是你要去经历、体会的过程。
最重要的是练习本身、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为什么要练习冥想、练习“正念”?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由。尤瓦尔·赫拉利和乔布斯有他们练习的理由。
我的理由是更了解自己。
请原谅我矫情一下,用尼采的这段话来结尾: 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以下是一些透过现象谈本质、读完让人醍醐灌顶的书,供您参考:
1 《论语》: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之一,包含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学、伦理道德和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提出了“道”与“德”的哲学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自然至简,被誉为中国哲学的精髓之一。
3 《存在与时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作之一,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时间和意义的问题,具有极高的哲学深度和思想内涵。
4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美国哲学家罗伯特·波西格的代表作,通过对摩托车维修的描写,探讨了科技文明与人性、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等问题,是一部具有启示性的哲学读物。
5 《人类简史》:以科学视角重新解读人类历史的畅销书,作者尤瓦尔·赫拉利通过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全面梳理,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引人深思。
6 《思考,快与慢》:以行为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人类思维和决策的本质和机制,作者丹尼尔·卡尼曼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7 《演化心理学》:以进化论的视角解释人类行为和心理的畅销书,作者大卫·巴斯指出人类行为和心理的特点和变化是由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所决定的,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8 《不确定性的时代》:风险管理大师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随机性、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的讨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决策思维方式,对企业家和投资者具有启示意义。
以上书籍都是具有较高思想深度和内涵的读物,透过现象谈本质,对人类的生活、思维、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启示。它们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也能够引导人们更加客观和深入地思考人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变化和挑战。因此,读完这些书,会让人感到醍醐灌顶,对人类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