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的书籍里把拉赫玛尼诺夫算作浪漫主义作曲家。尽管他生活的年代比较晚近,但他在创作上完全是采用浪漫主义音乐语汇。
至于肖斯塔科维奇,一般放在20世纪,特别是作为苏联时代作曲家看待。因为他的求学到创作整个艺术生涯都是在苏联度过的。两者相比,肖斯塔科维奇要更现代一些,不仅是生活时间上,更是艺术创作上,更接近现代。
对于这个曲目,已经不能用业余考级来评定了。这首曲子要弹好很有难度。如果能发挥正常的话,弹奏这首曲子可以报考师范类音乐教育相关的专业了。
曲式结构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作品中小调要多于大调,这首《g小调前奏曲》便是其中之一,他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因为小调调性暗淡,旋律更容易营造悲剧性的色彩。
这首前奏曲采用了复三部的曲式结构,大致结构如下:
该前奏曲第一乐部为三段曲式,以双手同步的短促有力的音调和坚定的节奏为特点,极具戏剧性和动力性,是典型的进行曲风格。从中段开始织体进行加厚,力度逐渐加大,在情感色彩方面更激烈,在进入中部之前有5小结的过渡,持续在属功能上。
中部属于对比性的插部,无论在节奏、材料或织体上都与前一乐部形成鲜明对比,极富歌唱性,旋律宽广优美,气息悠长流畅,令人感受到俄罗斯风景的独特味道,是典型的“拉氏旋律”。
其后4小节自然过渡到再现部,再现部为动力再现,出现与乐曲开始相同的节奏,并伴随丰富的调性变化,将全曲推向高潮。再现部与呈示部相比,更饱满厚重,强烈的对比,宽广的力度,积极向上的精神,更具表现力,奏出浓郁的民族精神。
乐曲最后6小结的尾声,综合了呈示部的节奏特点与中部旋律化的特征,仿佛钟声渐行渐远,在寂静的氛围中结束了全曲。这首《g小调前奏曲》将俄罗斯民间舞蹈与歌唱性的旋律融为一体,一反他前奏曲忧郁哀伤的风格,给人更坚定的信念与希望。
扩展资料:
演奏技巧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精致细腻,尤其是他的这一套前奏曲音乐风格多样,织体多变,有利于平时的教学和训练。在演奏过程中,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与风格特点,并且对它的曲式结构有所了解,对它的主题材料,节奏音型仔细分析。
除此之外,这首《g小调前奏曲》涉及很多重要的演奏技巧,作为一名钢琴演奏者,必须对它所涉及的演奏技巧进行强化训练,有助于更深入地表现这位俄罗斯音乐大师的独特魅力。
手腕的运用
乐曲第一部分一开始采用半分解式和弦形式,节奏沉重而有力,主要运用俄罗斯民间舞蹈节奏,密集的音型与跳音结合,造成十分热烈的气氛,激情澎湃。
在这一部分中,手腕的运用十分重要,僵硬的手腕不可能弹出富有歌唱性的音色。密集的音程、八度与和弦的抖动,八度的快速级进在这一部分构成重要的技巧。所以在这里需要一对灵巧的手腕作为“减震器”,在每个下键环节中,只要手腕稍加上下抖动、左右调节,就能够减少手臂的紧张。
关于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说法中错误的是:他是一位尝试无调性的现代派作曲家。
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他从始至终都是浪漫派的作曲家、他最后的一部作品是一部交响舞曲、是一位尝试无调性的现代派作曲家、是一位晚期浪漫派作曲家。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于1873年4月1日出生在俄罗斯谢苗诺沃的奥尼加城的一个富庶的地主家里。
他的家庭有着很好的音乐环境,拉氏曾祖父曾经在圣彼得堡师从著名演奏家菲徳尔学习,拉氏的母亲安娜·奥娜斯卡雅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毕业生,拉氏的最早的钢琴教育就来自母亲,这使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音乐熏陶。
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风格、代表作品:
1、创作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一方面是浪漫主义时代的代表,而另一方面,他的音乐里又有接近20世纪作曲家的许多现代元素。如何成功把这两种风格相融合成为其创作之谜。毋庸置疑,许多作曲家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不断改变、完善着自己的风格。
事实上每一位大师的风格都具有自己的演变过程。但是浪漫主义风格和20世纪的音乐风格处于特殊的相互关系。在上世纪初相继出现了几个新的风格,诸如新古典主义、新浪漫主义,表现主义风格及其他一些风格,这些新风格的创作纲领与传统的浪漫主义大相径庭。
2、代表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编写了五首以钢琴与交响乐团演奏的作品,分别为四首钢琴协奏曲及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其中以第二钢琴协奏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最著名,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一段行板更是旋律优美,成为脍炙人口之作,被**《似曾相识》采纳为背景音乐。
先纠正一下,《彼得鲁什卡》不是拉赫的作品,你弄错了,是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
它是由歌剧《彼得鲁什卡》中选出来的三个选段,具体内容可以参阅楼下那位网友提供的资料,整个作品极难演奏,是世界上最难的钢琴曲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