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波兰-土耳其战争

第二次波兰-土耳其战争,第1张

第二次波兰-土耳其战争

背景

波兰-哥萨克-鞑靼战争

1666年,波兰刚刚经历大洪水时代,国力日渐式微。鞑靼部落和哥萨克首领联合入侵波兰,史称波兰-哥萨克-鞑靼战争。

1667年10月6日,波兰人和哥萨克鞑靼人之间爆发了波达伊采战役。

近4万哥萨克-鞑靼联军与索别斯基指挥的9000人大军之间爆发了决战。战斗持续了10天。波军指挥官扬索别斯基依靠成功的防御反击战术,以9000人的兵力成功击溃了近40000人的军队。哥萨克-鞑靼联军迫使占上风的鞑靼汗撤军。

1670年,鞑靼-哥萨克联军再次犯界,又被索别斯基击败。鞑靼可汗无奈,只得向奥斯曼苏丹求援,愿臣服于他。苏丹很快答应,并积极向边境增兵,准备发动全面侵略战争。

利普卡叛乱

在波兰的利普卡地区生活着一群鞑靼人。他他们的祖先从14世纪开始就定居在这里,并与波兰的统治者建立了长期的协议。波兰政府承认他的军事合法性,给予利普卡鞑靼酋长贵族地位,对他的伊斯兰教信仰给予宽容。

几个世纪以来,利普卡鞑靼人忠实地为联邦服役,是联邦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即使在大洪水时期,他也拒绝了鞑靼可汗的怂恿活动,自此利普卡鞑靼人一直竭尽全力帮助联邦抵御外族入侵。

洪水过后,波兰政府与利普卡鞑靼人的关系恶化。战争的破坏让利普卡鞑靼人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日益保守和仇外的贵族也逐渐对他产生了不信任。

1667年,英联邦通过了几项针对他s的法律,包括取消利普卡鞑靼人的一切特权、限制宗教自由、禁止他s建造清真寺等。而最可怕的是军方他的工资被削减了四分之三,许多鞑靼人的生计被断绝了。

波兰贵族的一系列举动,无异于将忠诚的利普卡鞑靼人逼上绝路。即便如此,他并没有立即反抗,只是爆发了几次骚乱。

波兰国王察觉到不妙,于1668 年及时废除了这些法律,但利普卡鞑靼人已经受到了侮辱。 1772年,利普卡鞑靼人发现他连最后一个季度的工资都没有领到,忍无可忍的他终于爆发了利普卡叛乱。战争过程。

奥斯曼初期胜利

奥斯曼苏丹迅速与叛乱的利普卡鞑靼人取得联系,双方应内外合作,展开军事行动。奥斯曼帝国在战争初期的战绩,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功于利普卡鞑靼人。他们熟悉波兰的地理环境、军事战略和城防,极大地方便了奥斯曼军队的入侵。

八万奥斯曼大军进入联邦,攻占了卡梅涅茨要塞,并于八月成功包围了利沃夫。另一方面,波兰被奥斯曼人的进攻打得措手不及,最糟糕的是,由于上层贵族的内讧不断,联邦无法在第一时间有效地提高税收,集结可用的军队。军队去战斗。一直拖到10月,联邦被迫派使者签署布哈赫条约。在《布查奇条约》中,联邦将东南部的波多尔省、布拉茨拉夫省和南基辅大片地区割让给奥斯曼帝国,每年向其支付22000泰勒作为“贡品”。

波兰的反击

国家的痛苦沦陷终于让瑟姆的议员和贵族们暂时搁置了政治斗争,转而全力应对迫在眉睫的战争。

在教皇国等外部势力的支持和国王本人的努力下,新的征税和征兵法案很快获得通过,一支约37万人、50门大炮的军队迅速集结起来。 4万人。这支由扬索别斯基指挥的军队于1673 年10 月发起反攻。

扬索别斯基出色的军事才能再次得到展现。 010到300,他亲自率领23000骑兵为主的部队对南部的奥斯曼军队发起奇袭。 10月5日至6日,以机动迅速的优势兵力,在克拉斯诺布罗德会战中歼灭数以千计的鞑靼骑兵。 7日,在那若尔战役中大败鞑靼军队。

同一天,涅米罗夫以损失100人为代价斩首234人,俘虏6000人。 10月8日休息一天后,索别斯基于10月9日强行100公里赶上鞑靼汗国苏丹。在科马尔诺之战中,他围歼鞑靼主力约15000人,损失甚微。

短暂休整后,索别斯基率部渡过德涅斯特河,几天内强行行军450公里。 10月14日,他追上了鞑靼人和突厥人的联军。在6,000 名鞑靼人中,波兰方面只有十几人受伤。 1673 年11 月11 日,索别斯基率领30,000 名准备充分的军队在边境附近的Khotyn  城堡与35,000 人的奥斯曼军队主力进行了决战。这被称为第二次霍京战役(Battle  of  Khotyn  1673)。

10日,索别斯基发动小规模攻势,意在探明奥斯曼军队的阵型和战场地形。当晚,一场狂风暴雨倾盆而下,在此地长征后饱受骚扰的奥斯曼军队疲惫不堪,随着气温的急剧下降,军队的士气再次受到打击。索别斯基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11月11日拂晓,他亲自率领全部部队全面进攻。奥斯曼军队根本没想到波兰军队的攻击速度会这么快。他仓促出动的西帕希骑兵在波兰骠骑兵的冲锋下完全招架不住,纷纷撤退。波兰骑兵在数公里战线上撕开无数缺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继续纵深突破土军简陋的防御,继续向土军后方突袭进攻。波兰步兵在大炮的掩护下向营地内被分割的奥斯曼步兵发起进攻。

奥斯曼军队的帕夏被迫撤退到德涅斯特河对岸,唯一经过的桥梁却被波兰人的大炮炸毁,无数土耳其士兵掉入河中淹死。剩下的大部分土耳其军队在断桥旁被波兰骑兵无情屠杀。只有4000多名土耳其军队成功撤退到附近的要塞。剩下的2万主力不是阵亡就是被俘,波军的总伤亡不超过2000人。第二次霍廷战役仍然作为波兰的完全胜利而载入史册。

会战前一天,波兰国王维斯涅夫斯基病逝,战功卓著的扬索别斯基被推举为国王。

波兰内讧

然而,在战局好转之后,波兰再次陷入了内讧的漩涡。议会否决了新国王扬索别斯基提出的增加税收和扩充军队的提议。不仅如此,以往的军事维修费用也大大降低。大批士兵没有军饷,负担不起高昂的武器维修费用和家庭开支,纷纷离开部队。

发生了一件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事情。大获全胜的波军很快自行瓦解,原本4万多人的军队迅速缩减到不足1万人。

杨三世索别斯基不得不承认,来自内部的束缚远比战场上的敌人来得凶猛。最好的反击机会就这样浪费在了国王与内阁的角力上。尽管如此,索别斯基还是继续战斗,试图收复之前失去的土地,而实际上从这里开始直到战争结束,波兰军队都是由索别斯基亲自承担的。

战斗还在继续

奥斯曼人很快恢复了实力,并于1675 年8 月越过边界,向德涅斯特河沿岸进发,目标是波兰南部的重镇利沃夫。

索别斯基迅速率领2000名步兵和4000名骑兵前去拦截。他,他选择了一处陡峭的峡谷作为穆斯林墓地。 8月24日,利沃战役打响。

沿着峡谷前进的奥斯曼军队遭到波兰人的伏击。索别斯基利用地形优势灵活分兵。少量步兵和骑兵挡住了奥斯曼骑兵的冲锋。收费。索别斯基亲自上阵指挥,奥斯曼军队很快被击溃,波兰骑兵追杀奥军直到这天傍晚。索别斯基率军继续进攻,沿途收复不少失地,才返回参加加冕典礼。

特伦波拉战役

1675年夏,突厥人发动第二次大规模进攻。由于内部斗争,波兰没有及时进行防御部署,数座边境城堡倒塌。被索别斯基打败后,土耳其人决定避开他们的进攻,继续进攻波兰军队驻守的空城。

此时,位于格涅兹诺河上游的特雷姆波拉城堡是为数不多的仍在波兰人手中的据点之一。城堡虽然面积不大,但防御却很坚固,易守难攻。负责防御城堡的是80 名波兰正规军和200 名乡镇志愿者和小贵族。波兰军队由Jan  Samuel  Chrzanowski  上尉指挥。 9 月20 日,10,000 名土耳其人包围了城堡。精通波兰语的利普卡鞑靼人派使者劝降,切尔诺夫斯基拒绝,战斗爆发。

特伦波拉城堡和里面的280个波兰人,就像一艘在惊涛骇浪中航行的小船。土军日夜发动巨浪般的猛攻,想用有力的一击将小艇击碎,但小艇被击中了无数次。在海浪中生存。但经过几天的围攻,守卫伤亡不断增加,食物和水也越来越匮乏,情况变得危急。

一天,切尔诺夫斯基和几名副官正在商量投降事宜,作战室的门突然被人踹开,看见司令官的妻子安娜多罗塔切尔扎诺夫斯卡(Anna  Dorota  Chrzanowska)手持一把锋利的刀走了进来。在安娜的鼓励下,切尔诺夫斯基放弃了投降的念头,决定坚持下去。之后,守军接连击退了数次土耳其人的进攻,奇迹般的生还。土军伤亡惨重,而波军也已经到了极限。

击退了10 月5 日晚的最后一波进攻后,切尔诺夫斯基坐到了地上。从010到300,还在战斗的士兵只剩下二十人了。人啊,剩下的战友,基本上都战死了。10 月11 日,由于害怕索别斯基的威胁,奥斯曼军队撤退,特伦波拉战役以波兰人奇迹般的胜利告终。 280 名波兰人击退10,000 名奥斯曼军队的传奇消息轰动一时。

战后,幸存的舍尔诺夫斯基夫妇得到索别斯基的赏识,破格晋升为什拉赫塔,并获得贵族纹章。

战争结束

1676 年9 月25 日的祖拉诺战役标志着第二次波土战争的结束。 50,000 名奥斯曼军队将Sobieski  指挥的20,000 人包围在一个木制据点中。双方激战了三个星期。土耳其军队攻不破波军阵地,波军也攻不破。双方僵持不下,决定议和。值得注意的是,在开战前夕,索别斯基亲自来到议会,试图说服议员们增加军费开支,但再次遭到拒绝。1676年10月17日,双方代表签署了《祖拉诺停战协定》,奥斯曼帝国作出让步,将其先前吞并的三分之一领土归还给波兰,但不包括卡梅涅茨要塞。取消波兰向奥斯曼提交的年币,规定利普卡鞑靼人可以随意选择效忠。但议会以Kanemenc  堡垒的所有权为由拒绝了该合同。

不过,双方还是停止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获得了七年的和平。

这七年发生了很多事情,导致索别斯基选择与奥地利结盟,奥斯曼军队发动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攻势,维也纳被围困,欧洲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维也纳之战即将打响,随之而来的是正是大土耳其战争结束了奥斯曼帝国对欧洲的威胁。

文/宝木笑

1979年大导演科波拉和马龙•白兰度、马丁•辛、罗伯特•杜瓦等一干明星一起拍了一部叫做《现代启示录》的片子,这部片子以越战为背景,表现手法隐晦,但内涵却非常深刻,直到今天仍然让很多影迷着迷。如今“现代启示录”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不但直指美国的越战泥潭,更代表着一种全球化浪潮下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崩塌。当年还有这样一段插曲,好莱坞金牌编剧米利厄斯在准备写《现代启示录》剧本的时候,第一个想法就是要改编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然而由于版权的原因最终无果。米利厄斯并没有放弃,他将《黑暗的心》作为《现代启示录》的主题寓言,重新写了一个故事,精神内核依然是《黑暗的心》,最终获得成功。

如今回想,如果《现代启示录》可以作为一种全球化反思的标签,那么英国著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似乎很有些“先知”的味道。所以,马娅•亚桑诺夫在其康拉德传记《守候黎明:全球化世界中的约瑟夫•康拉德》中,这样描述自己在阅读康拉德作品中的感受:“《黑暗的心》只是刚刚开始,当我继续阅读康拉德更多的作品时,常常会惊叹他那种‘看待世界的特有方式’竟然如同先知般得到了一一应验”。康拉德的这种超越性也成就了这位哈佛大学的历史教授,《守候黎明》拿到了2018年度全球历史类图书最重要奖项之一坎迪尔奖,还记得6年前的大奖作品,就是如今在国内依然很火热的裴士锋的《天国之秋》。

为了这本传记,这位哈佛女教授不惜只身前往局势十分动荡的刚果。按照马娅•亚桑诺夫的说法,她非常想体验康拉德百年前的传奇之旅。确实,康拉德对于时代和文明的超前思维并不是产生于书斋的哲思,事实恰恰相反,康拉德仿佛是一名“雾都孤儿”,他的人生充满着一种坚韧的偶然,那是各种创伤累积而成的“传奇”。1857年12月,康拉德出生在沙俄统治之下的波兰,《守候黎明》对此不惜进行了大篇幅考证。康拉德本名为肯拉德,确为波兰贵族“什拉赫塔”的直系后裔。马娅•亚桑诺夫在全书开始,便在使用一种全球化的笔法述说全球化的康拉德。开篇的“没有家、没有国”,除了点明康拉德幼时悲剧的布景,更在于隐晦地指出了全球化的最终走向——人类将模糊疆界概念,文明将在碰撞中重组,个人命运将充满偶然与必然的融合。

就像康拉德,如果不是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的历史风潮,他可能会永远生活在波兰,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位风度翩翩的贵族青年。然而,世界在距今百年之前虽未有全球化之名,却已有了全球化之实,而康拉德家族和整个波兰所面临的正是这种全球化带来的悲剧。康拉德的家族在波兰享有令人尊敬的地位,其祖父是拿破仑战争时代的老兵,曾经自费招募骑士团抗击俄国人,而康拉德的父母都是积极的抵抗运动参与者。最终,康拉德的父母被俄国当局流放致死,体弱多病的小康拉德被送回外婆和舅舅家寄养。那是一个整个世界的边界都在被打破的时代,个人的漂泊成为一种必然。康拉德16岁时又只身闯荡法国,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航海生涯,其间在申请法国国籍未果之后,康拉德加入了英国商船队,从普通船员一直做到船长,并最终获得了英国国籍。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全球化并非一定是一个褒义词,它充其量应该是一个中性词,代表的仅仅是一种趋势——国家、民族、文化、技术、艺术等在这个趋势中相互撞击,可能会出现好的事情,当然也会发生很多坏的事情。康拉德的时代和他自己的经历,显然正是对这种情况的最佳解释。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用马娅•亚桑诺夫的话说就是“那个世界就是由那些‘远在天边的无名之地’和‘近在眼前的有名之地’而构成的,康拉德的人生,以及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便是‘无名之地’和‘有名之地’遭遇碰撞的故事”。而康拉德作为文学家的身份,很大程度上是这种碰撞之后水到渠成的必然,他的小说多基于丰富的个人经历,是他在足迹遍布欧、亚、非、拉美以及其间大洋之后的艺术再造。康拉德个人经历的优势,使其尤为擅长海洋冒险小说,被誉为“海洋小说大师”,在其生前就获得极大成功(虽然这成功在他自己看来来的有些晚),并拉开了与吉卜林、史蒂文森等同时代“新浪漫主义”小说家的距离。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守候黎明》在康拉德的精神世界里继续前行,并最终抓住了康拉德对于今日世界最为核心的现实意义——他超前的全球化思维。《黑暗的心》至今仍然是最受广泛阅读的英语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与《吉姆爷》、《间谍》、《胜利》等在内的13部长篇、28篇短篇和2篇回忆录一起构建了康拉德的文学世界,也是他的思想殿堂。康拉德的全球化思维最直接的表象就在于,在这种思维下,他没有像其他伟大作家那样构建一个相对固定的故事地点,比如鲁迅先生的鲁镇、莫言先生的高密。康拉德将他的文学世界置于极为广阔的地理空间跨度内,从欧洲到亚非拉各洲、从都市中心到偏远村镇、从灯红酒绿的城市到广袤原始的旷野、从繁华喧闹的陆地到一望无际的海洋……他的小说也大多承载着更为深沉的时代和命运主题,比如非洲与欧洲、文明与野蛮、个人与命运以及帝国主义、种族灭绝、心智癫狂、人性深处等。

更为重要的是,康拉德这种充满现代启示录意义的沉思,无处不在张扬着先知一般的超前。康拉德在长久的航海生涯中,在深入英帝国的海外拓展中,在一生的世界漂泊中,探讨着全球化世界下的生活分支,比如角色错位所引起的道德和物质影响、多族群社会的紧张态势和机遇、科技更新所导致的变迁与破坏,而这些对今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9•11”之后,西方世界与阿拉伯世界的矛盾变得激烈而更加血腥,这不由让人们想起康拉德在1907年的《间谍》中,就已经描述了伦敦恐怖主义爆炸的图谋。2008年金融危机让抗议全球化的浪潮前所未有,而康拉德在1904年的《诺斯特罗莫》中,已经在探讨跨国集团那些对赌的鬼把戏。当我们在新世纪的第一个二十年开始反思技术对于人类的反噬,当赛博朋克重新引起我们的重视,当基因改造和伦理危机前些天还在挑战着我们的神经,康拉德在百年前的《吉姆爷》中就已经开始讲述技术对于人类传统的毁灭,以及人类内心良知在这种毁灭中的焦灼。难怪奈保尔曾经不无嫉妒地抱怨:康拉德怎么会如此鬼使神差般“步步抢我之先”,如何就能够在一百多年前就“思索我今日所识的世界”。

实际上,就像康拉德很不喜欢被贴上什么“海洋文学大师”的标签一样,康拉德也许会将这种被人赞叹的超前性,举重若轻地归结为自己命运的偶然。这位全名为约瑟夫•特奥多尔•肯拉德•科尔泽尼奥夫斯基(康拉德为后来自己所改)的船长,写作一开始只是他的业余爱好,就像如今很多朋友喜欢在网络上码字一样。甚至康拉德二十世纪最佳英语作家的名头也来的非常偶然,要知道讲着波兰语和法语长大的康拉德,直到21岁才开始学习英语,也许当年心境的稍微改变就会使康拉德选择完全不同的道路。并且,康拉德的外婆和舅舅家的条件依然不错,家人在很多年里是反对他选择水手工作的。而康拉德在经济拮据的前半生,为了自食其力,更在意的是如何还上外债和活下去,他找了很多工作,也换了很多工作,但从未想过去做全职作家。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什么康拉德在这种种偶然中成为了必然的康拉德。我们不妨先从康拉德的人生轨迹说起,貌似波兰贵族康拉德是在数次偶然中辗转到了法国,最终漂泊到了伦敦。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当时波兰在俄国的重压之下,国内很多人都在逃往西欧,那已经成为了一股潮流。至于康拉德一生对于英国的难舍情结,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并不难理解,“日不落帝国”虽然面临着各种危机,但不得不承认在当时的世界,“在世界的每一寸海面上,英国商船队均是漂浮着的最强商业力量”。在康拉德成长的19世纪60年代,英姿飒爽的航海生涯既符合当时全球化的拓张需求,其背后的冒险和探索精神,更符合19世纪后半叶的欧美心态——19世纪是人类技术和认知发展极为迅速的时代。因此,无论是作为当时被沙俄迫害的波兰贵族的后裔,还是作为一个向往西欧的东欧年轻人,康拉德选择出海,选择英国,都是当时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一种时代的必然。

就此而言,康拉德种种偶然背后的必然,其实是一种时代对于个体的反作用。但我们还必须从更深的角度挖掘,找出康拉德的思想成为一种充满超越感的现代启示录的原因。从最直接的原因来看,当时英语世界的作家绝大部分虽然向往着全球化的世界,但却没有像康拉德这样亲身用20年的时间,去感受那个全球化的世界——康拉德不但深入非洲刚果,更远赴澳大利亚,还在东南亚逗留了不短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康拉德的这种感受又绝非什么田野调查一类的环球旅行,他从最艰苦、最贫穷的最低级水手做起,和非洲的奴隶、亚洲的仆役、欧洲的酒鬼等最底层人群活在一起。而后来康德拉又一步步成长为大型蒸汽轮船的船长,又有机会结识政府要员、跨国公司经理、殖民地军官、土著部落首领等一系列高层,又能够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反过来思考自己当年在底层见到的一切。这样多维的样本比对和随之而来的深刻思索,并不是每个作家都能有的经历。

如果进一步来看康拉德这种偶然与必然交织的人生,我们又会发现更多宿命一般的内涵,而这逐渐让康拉德最终实现了思想的超越。康拉德从上世纪开始,一直就是文艺批评界的“显学”,他的作品不但空间跨度惊人,而且涉及到道德良知、伤痕心理、政治困境、叙事变革、文化解构、后殖民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文艺批评界几乎所有最关注的范畴。康拉德的身世注定让他对时代的宏观之力有更多感触,《守候黎明》描述了他的童年是如何目睹了父母的离世,特别是父亲作为一位爱国诗人是如何遭受致命的打击。所以,终其一生,康拉德都从未忘记或原谅摧残他童年的“大俄罗斯帝国压迫的阴霾”,也从未忘记过那种个体在宏大时代面前,特别是在全球化面前的渺小感和无力感。当这一切遇到康拉德日后的航海经历,当康拉德看到刚果黑奴是如何被严酷地压榨和残忍地杀害,当康拉德看到东南亚的生丝小厂无论如何努力工作都无法摆脱破产的命运,当康拉德看到欧洲的殖民者在肆意贬低其他文明并摧毁它们……康拉德内心中被激发出一种对于宏大历史和全球化裹挟的深深沉思,同时在感性上让康拉德在内心深处升起了一种深深的宿命感:“世界如同一个王国,无论你多么执着地要自行其是,但都无法摆脱命运的轨道”。

正因此,康拉德从来不会给他的小说加上任何“光明的尾巴”。在康拉德的小说中,人物常常会面对种种人生的关键抉择,但却没有什么令人激动的“反转”。在康拉德看来,承认历史的必然是一名小说家的本分,你可以“欺骗命运”,也可以把过往尘封,你可以随船共沉,也可以跳上救生艇逃亡,但不管怎样,你还是会无法摆脱一个时代的大势带给你的一切。在那个最早具备全球化雏形的时代,英帝国诞生了两位极为重要的作家――吉卜林和康拉德,他们都亲眼目睹、亲身经历过殖民强国在海外的所作所为,但他们最终的思考却截然不同。吉卜林无限推崇大英帝国的殖民主义意识,处处显示盎格鲁・萨克逊民族的优越性,作品中充满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和高人一等的权力意志。而康拉德的作品相比而言很不讨喜,虽然他依然对英帝国十分忠诚,但却仿佛一个倔强的中年大叔,偏偏喜欢拧着一股劲儿,说些歌功颂德之外的话,想一些纸醉金迷之外的事,写一些与众不同的文。

但是,时间会说明一切,就像康拉德超前的现代启示录已然在今天应验。只是我们在感慨康拉德作品和思想的同时,总是不自觉地会有些叹息,在他的身上仿佛看到了更多的东西。康拉德一生都在努力融入当时的“主流”,为此不惜吃很多苦,受很多委屈。比如,前面我们说康拉德21岁才开始学英语,而在他开始写作的时候已经30多岁了,这个年龄在当时那个时代已经算是很晚了,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更不用说当时英国文坛的冷嘲热讽,康拉德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英语教育,他的英语带有明显的外国腔调,吉卜林就曾非常不客气地评论康拉德的英语小说《“水仙号”的黑水手》读起来“更像是俄国小说而不是英国小说”,堪称“绝佳的外国作家的译作”。

虽然,这对于当时全球化的世界大势来说,简直是一件轻如鸿毛、绝对不值一提的小事,然而,如果我们细细品味,不难从中感觉到一丝似曾相识。其实,全球化包含的层面非常复杂,比如我们现在面对的城乡二元对立等问题,其实也是这个层面体系的题中之义……但无论如何,即使康拉德的一生都在承受着异质文化隔膜所带来的孤独感,他却依然故我。他坚信那些伤害是个体宿命的必然,他所要做的就是“使小说能够成为对人类经历更为真实可靠的记录载体”,他凭此深深凝望着文明得到的红利和受到的伤害,默默思索着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当古老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规则被动摇,新的一切还尚未订立,我们自己应当如何自处。而这种全球化视野中的理智和执着,则造就了康拉德偶然与必然交织的传奇人生。

“1857年圣诞节前三周……康拉德出生在一个小镇里,关于那座镇子,波兰有句老话,当你对某人说‘请寄一封信到别尔季切夫’,那么你的意思就是‘寄信到天涯海角’……正当他降临人世时,俄亥俄州某家银行的破产引发了一场金融危机,导致远在汉堡的许多公司被迫关门;英国军队正竭力镇压印度的一场叛乱;印度的军队开船至广东威胁中华帝国的官员;在欧洲人统治下的某个马来国家,华人侨民于婆罗洲的某条河岸揭竿而起;欧洲的服装和枪支在刚果盆地被那些从未见过白人的村民们用象牙来高价换取;某个美国兵痞被驱逐出了尼加拉瓜;美国制造的蒸汽轮船在南美洲的河流里破浪前进;在利兹生产的火车头拉动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首列火车……”

——《守候黎明:全球化世界中的约瑟夫•康拉德》

—END—

1、莫斯科

©Deensel

莫斯科为俄罗斯首都,世界一线城市。它也是俄罗斯的一座超级大城,其人口占据了全俄近十分之一,GDP总量占了全俄四分之一。莫斯科近些年发展非常迅速,城市建设繁华,拥有一个品质很高的中央商务区,豪华气派,堪称俄罗斯的门面担当。同时,这里也是世界500强卢克石油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的总部所在地。

2、圣彼得堡

©Ninara

圣彼得堡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有着很高的世界知名度。这里经济贸易繁忙,是俄罗斯的面向世界的窗口。圣彼得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市内部现代化建筑与古建筑群落并存,非常有格调。其中的拉赫塔中心(462米),为全欧洲第一高楼。

3、新西伯利亚

新西伯利亚市是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州首府,西伯利亚地区土地广阔,这里是此区域的中心城市、工业中心、科技中心,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新西伯利亚城市建设非常现代化,经济繁荣且多元化。

4、叶卡捷琳堡

叶卡捷琳堡是俄罗斯乌拉尔工业区的中心城市、贸易中心,有一定的世界知名度。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军工业发达。其城市名字来自于第一位统治俄罗斯帝国的女性叶卡捷琳娜一世。

5、下诺夫哥罗德

下诺夫哥罗德是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州首府,位于伏尔加河与奥卡河的交汇处,这里机械工业发达,也是俄罗斯重要军工基地之一。

6、喀山

喀山是俄罗斯联邦鞑靼自治共和国首府,位于伏尔加河中游。这里自然风光秀丽,古迹众多,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旅游胜地,也是俄罗斯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7、车里雅宾斯克

车里雅宾斯克是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首府,位于乌拉尔山东麓地区,是俄罗斯重要的重工业城市之一、交通枢纽、商业贸易中心和农牧产品基地。

8、鄂木斯克

鄂木斯克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西南部,是鄂木斯克州的首府,这座城市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区域工业中心、交通枢纽。

9、萨马拉

萨马拉是俄罗斯萨马拉州首府,前苏联时期曾拥有过很高的地位,这里的石油工业、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产业都非常发达。

10、顿河畔罗斯托夫

©Vasilyev Serge

顿河畔罗斯托夫是俄罗斯罗斯托夫州首府,位于东欧平原的东南部,相比较俄罗斯的大部分其他地区,这个地理位置气候宜人,并且景色非常优美,是俄罗斯南部地区的经济、科教文化中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2160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0
下一篇2024-02-10

随机推荐

  • 哪一季天桥风云最好看?

    第一季。天桥骄子第一季的决战时装伸展台成功得到观众欢爱,而且被提名艾美奖最佳实况电视系列剧。成为Bravo继粉红救兵后又一受欢迎的真人秀节目。这一季中的挑战包括5小时制作泳装并参加派对,为邮差制作工作服,以嫉妒为主题,2055年毁灭和领袖主

    2024-04-15
    24800
  • 精华液对皮肤的作用

    精华液对皮肤的作用  精华液对皮肤的作用,了解护肤的朋友们都知道,我们在护肤的时候是不能缺少精华液的,护肤品当中精华液是很重要的,面膜中有精华液,面霜有精华液,以下分享精华液对皮肤的作用。精华液对皮肤的

    2024-04-15
    26800
  • 精华液的作用及用法

    精华液的作用及用法  精华液的作用及用法,精华液是所有护肤品里面非常出名的一款护肤品,生活中很多爱美的女性都会买精华液来护理自己的肌肤,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精华液的作用及用法。精华液的作用及用法1  精华

    2024-04-15
    25600
  • 有什么平价好用的男士水乳推荐?求推荐?

    男士平价乳液排行榜10强:  1、悦诗风吟  2、CeraVe  3、百雀羚  4、妮维雅  5、FANCL  6、高夫  7、相宜本草  8、欧莱雅  9、吾诺  10、资生堂  一、悦诗风吟青竹男士控油润肤乳  产品介绍:悦诗风吟的这款

    2024-04-15
    13000
  • 请问一下护肤品的使用顺序,我有洁面乳,爽肤水,益纳其尔的芦荟胶膏,黄瓜精华,SK-ii的洁面乳

    护肤品的使用顺序如下:1 洁面:这是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使用适合自己肤质的洁面产品,彻底清洁面部。2 爽肤水:使用爽肤水可以起到二次清洁和收缩毛孔的作用。将爽肤水倒在化妆棉上,轻轻擦拭肌肤。3 芦荟胶:芦荟胶可以放在晚上使用,能够深

    2024-04-15
    8600
  • 妮维雅男士面霜怎么样

    这款德国品牌生产的产品在欧洲非常火爆,从1922年推出了第1款面霜产品之后,多年来不断的优化护肤方案,取得了极好的成绩,男士的皮脂腺分泌更旺盛,而且户外活动时间比女性更多,所以在针对控油以及防止日晒等方面,产品都有独特的深层配方,来到中国后

    2024-04-15
    14800
  • 林墨被一个跑过去的工作人员撞倒,一时起不来,他的体质是否太弱了?

    林墨的体质并不是很弱,他只是长时间的练习跳舞导致他腰部受伤,与他自己的体质无关,毕竟每一个爱豆都是需要长时间练习舞蹈,这样才能在舞台上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粉丝们也才会喜欢这种舞台非常棒的爱豆。林墨是原际画这个公司的一员,他是一名养成系爱

    2024-04-15
    96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