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拉斯的时代,诗歌艺术尚处于少年时代。脱离了童年的蒙昧,诗歌艺术正处于美好的年华。自然,纯粹,美好,并且紧密联系生活,质朴和没有过度的抽象,是这一时期艺术的整体表现。
“无论做什么,要使结果和目的是统一的。”
明明是论诗艺,为什么却说“无论做什么”?因为伟大的诗人并不纯粹只是一个人诗人,他首先必须是一个生活家。由此出发,所有的人都是诗人,都是生活艺的术家,只是看一个人从他的生活中发现了多少诗意,并且把这些诗意付诸诗歌,付诸艺术。
一首被完整表达出来的诗即是“结果”,这个“结果”必须和诗人在写作时想要表达的“目的”达到统一。唯有如此时,一首诗才是完整的,进而才是有可能“完美的”。
“必须选择力所能及的题材。”
诗歌艺术的写作,与经营生活事业,不乏共通之处,此是谓生活才是最大的艺术。
比如一个人做一种工作经营一项事业,他必须确保这个工作事业的目标是他力所能及能够做到的。就是说,在经营这件事务时,允许存在一定程度的失控,但绝不至于全面失控。唯有如此时,他才能驾驭好这件事务,完整并且有可能完美的完成这件事务。
这就是为什么作者要强调“必须”的原因。一个力有不逮的题材只会使一个人诗人陷入表达的困境,一件力有不逮的事业则会有可能使一个人陷入失败的深渊。
“放弃了夸张的悲哀语句,才能打动观众。”
路边的乞丐为了达到更高的乞讨效果,于是夸张自己的悲惨境遇。比如加重暴露的伤残,或者不断的哀嚎。此类夸张不但不能唤起人更多的同情,反而容易使人心生反感,产生逃离和厌恶情绪。为什么?因为“夸张的悲哀”。
能够打动自己的,往往打动不了别人。用中国化的语言讲,盖自我打动乃是一种小人心性的猥琐体现,令人厌恶。真正能够打动别人的,永远是一个人的真诚。无论这种真诚的对象是好与坏,但对于他人来说,真诚质朴甚于伪装的美好。
“放弃不能带来效果的一切。”
这个要求几乎与“奥卡姆剪刀”完美形成了一致,同时也是简约主义的质朴表达。去除一切多余的,剩下的就是必须的。山下英子的“断舍离”道,所强调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诗歌艺术忌臃肿,正如人的身体忌肥胖。肥胖意味着内在的疾病,外在的丑陋。如非必要,应该去掉任何一个多余的文字。如非必要,甚至不要增加一个标点符号。
生活中的简约,是如非必要,绝不添置物品。经济企业的经营,如非必要,绝不添加流程,尽可能的降低冗余成本,即是增加利润的合理之途。政府精简用人,因为唯有如此才能解决人浮于事,才能提高运作效率。
“诗人不可能是头脑健全的。”
所谓“健全”,是指一个诗人完全符合世俗道德的要求,符合庸俗世界的标准。这样的健全会使一个生活艺术家沦为一个生活中的普通人,一个符合大众道德要求的庸人不可能符合大众的审美眼光。大众的世俗道德迫使人平凡普通,大众的审美要求则迫使一个人必须出类拔萃,超凡脱俗。
此一点,是大众思维逻辑中的悖论和困境。大众希望某种心理上的安全,所以要求大部分人必须普通;但同时又希望世界给予他们以某种希望,所以又希望少数人能够优秀杰出。
因此,一个优秀的诗人艺术家必须使自己在这种悖论困境中找到出路,他必须使自己达到一种可能:过平凡普通的生活,却成为优秀杰出的生活艺术家。
“要寓教于乐,使读者既喜爱又受教。”
美好的艺术作品,比如最有营养的美食,味道既好,使人爱吃,同时有具备很高营养。
比如做饭,能做出一顿饭菜填饱肚子,这没什么了不起,这是任何一个普通平凡的生活者都能做出来的。唯有能做出一顿超卓出彩的美食,令人赞不绝口,同时营养精良,才是真正的生活艺术家。
最坏的艺术莫过于充满说教,充满无知的自大和狂妄。最好的艺术则远离说教,而是致力于在平庸中表现美好,亦或于绝望中发现希望。
最好的艺术永远给人以生活的勇气和希望,给人以永不衰竭的力量。非如此,是不足以流传世间辉映古今的。
2017-9-21
关于诗与诗歌的名言
来源:名人名言 时间:2017-02-16 10:00:01
关于诗与诗歌的名言
为了获得诗的效果,一桩不可能发生而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更为可取。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
只有美,对诗来说是不够的,诗应该打动人心,引导听者灵魂到诗的意境。
——〔古罗马〕贺拉斯:《诗艺》
诗可以使世间最善最美的一切永垂不朽;它得到承认和信赖。诗是人和自然的表象。
——〔英国〕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
诗是最快乐最善良的心灵中最快乐最善良的瞬间之记录。我们往往感到思想和感情不可捉摸的袭来,有时与地或人有关,有时只与我们自己的心情有关,并且往往来时不可预见,去时不用吩咐,可是总给我们以难以形容的崇高和愉快;因此,即使在它们所遗留下来的眷恋和惆怅中,也不可能不还有着快感,因为这快感是参与于它的对象的本质中的。
——〔英国〕赫兹里特:《泛论诗歌》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的心中。一篇成功的诗作一般都是从这种心境中开始的。
——〔英国〕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
敏锐的感觉是诗的天才的肉体,空想是衣服,变化是生命,想象是灵魂。
——〔英国〕柯尔律治:《文学诗传》
智慧和不朽的诗篇是一对夫妻。
——〔英国〕华兹华斯:《远游》
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进发,其源泉是静静回想的感动。
——〔英国〕王尔德:《抒情民谣集》
自然而纯真的诗,不外乎是蕴藏于诗人内部的感情变成格调优美、韵律均称和谐的诗句。
——〔英国〕基布尔:《诗学讲义》
在有教养的圈子中,对诗的喜爱与其说是灵魂的热情,不如说是满足想象力的娱乐。
——〔英国〕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诗歌是用永恒的真理表现出来的生活写照。
——〔英国〕雪莱:《诗之辩护》
诗所指点的美,决不可半道而止,使读者屏息以待,而不是心满意足。形象的产生、发展和下落,应当像太阳一样,来得自然,满照头上,然后堂皇却又清醒地下降,让人们逗留在黄昏的富丽景色中。
——〔英国〕济慈:《致泰勒》
真的,诗是神圣的东西。它既是知识的圆心又是它的圆周;它包含一切科学,一切科学也必须溯源到它。
——〔英国〕赫兹里特:《泛论诗歌》
诗歌是最美妙、最难忘、最富有感染力的表现形式,因而也最重要。
——〔英国〕阿诺德:《评论集》
诗歌是最美好、最幸福的灵魂对最幸福、最美妙时刻的记载。
——〔英国〕雪莱:《诗之辩护》
我们把诗歌称为有音乐的思想,而诗人则是以这种方式进行思维的人。
——〔英国〕卡莱尔:《英雄与英雄崇拜》
诗歌的灵魂在于创新,即创造出使人意想不到、惊叹不已和赏心悦目的东西。
——〔英国〕约翰逊:《英国诗人列传·沃勒》
真正评判诗歌要看整体。当某人将注意力停留在某一词汇或音节上时,就是一种恶意的迹象。
——〔英国〕德莱顿:《森林区
诗歌知识
什么叫诗歌?
“诗”一词,本是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1、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4、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诗歌的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四)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五)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啊、打得手好痛啊、分给我吧、、、
诗歌概念起源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
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
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连翩的佳作。
诗歌的由来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