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十大最难的弹的钢琴曲?

世界上十大最难的弹的钢琴曲?,第1张

世界十大最难钢琴

NO1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表现了最坚毅的俄罗斯精神与最强大的生命力,而作曲家本人的人格力量,也在这部作品中也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拉赫玛尼诺夫是用钢铁和苋金铸成的,钢铁是他的手臂,黄金是他的心灵。”这正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最珍贵之处。

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曾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一位著名的音乐学者也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其难度可见一斑。澳大利亚的音乐家传记影片《闪亮的风采》描写过钢琴家因演奏“拉三”而导致精神崩溃,我们可以籍此想象出“拉三”所具有的情感震撼力!

拉赫玛尼诺夫说,能把这首钢琴协奏曲演绎好的只有霍洛维茨。

NO2:麦可斐尼西的《EnglishCountry-Tunes》 英国作曲家麦可斐尼西在三十多年前创作出来的“EnglishCountry-Tunes”钢琴曲。这首号称是全世界最难演奏的钢琴曲,琴谱上有时一个小节里就挤进三百个音符,弹奏的时候手指头和手肘都要用俄罗斯女钢琴家丝罗克兰德曾在日本首度演奏这首曲目。

排名第3:普罗科菲耶夫 第2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G小调,OP.16,作于1913年,因当时同班好友斯密特霍夫自杀,故此曲呈献给斯密特霍夫,因原谱丢失,普罗科菲耶大1923年凭记忆再整理而成。此曲1913年8月23日由普罗科菲耶夫主奏而首演。首演时,因为一直是节奏的激烈敲击与不协和弦的连续,曾遭许多人退席谩骂。多数报道称:“这种未来的音乐,送给魔鬼去吧。我们是来享乐的,我家的猫也会弹这种音乐。”而当时贾吉列夫正是听完此曲而邀请普罗科菲耶夫为他创作舞剧音乐,批评家卡拉蒂吉(Viatcheslav Karatygin,1875—1925)则称:“我确信10年后,听众会给这位年轻作曲家的天赋,报以相当的掌声来为昨日冒失的嘲笑赎罪。” 此曲共4个乐章: 第一乐章:小行板,G小调,奏鸣曲型的自由形式。呈示部以弦乐拨奏和单簧管2小节序奏作引导,钢琴左手弹分散和弦,右手出现充满忧愁的第一主题。主题在木管与钢琴间一来一往后,移至快速音群。第二主题为小快板,钢琴弹出第二主题后,不断展开华丽的音型。移至长笛与双簧管、长笛与单簧管后,稍慢一点,以乐队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以钢琴在大提琴震音背景上展开第一主题华丽发展始,以快速达到高潮,平静之后再现部钢琴一出现第一主题立即结束。 第二乐章:谐谑曲,活泼地,D小调,三段体,为快速进行的托卡它型乐章。第一段一开始就以强烈的钢琴主题为中心,弦乐拨奏,管乐作滑稽音型夹在中间。中段是伴奏的乐队不断奏跃动性乐念,钢琴不断继续托卡它音型。 第三乐章:间奏曲,温和的快板,三段体。第一段以乐队沉重步伐似的序奏始,钢琴进入作华丽发展。中段小提琴拨奏出明确主题并加以发展,钢琴一再奏滑奏音型,乐队与之互为纠缠,构成优美的音色效果。第三段把第一段要素作各种不同变化。 第四乐章:热情奔放的快板,G小调,A—B—C—B—A结构。A以钢琴与长笛呈示自由奔放的旋律始,钢琴以敲击手法进入,与弦乐拨奏形成对比。B速度转慢,钢琴敲出一半和弦后,单簧管、低音管、大提琴奏出平易的俄罗斯风格的D小调旋律,钢琴继承后再交给低音管、双簧管,圆号又以逆行。C速度转快而进入快板,长笛与弦乐拨奏造成音型交叠,乐队咆哮和钢琴和弦构成高潮。平静后,在沉重的和弦后,钢琴独奏华彩,B段要素再现,到行板趋于平静,又变成快速音群,钢琴冥想性独奏。然后乐队形成尖锐的音响,回到热情奔放的快板A段曲趣,最后进入C段要素构成的短小终结部而结束。

排名第4:李斯特《唐璜的回忆》 李斯特根据莫扎特歌剧《唐璜》改编的钢琴曲《唐璜的回忆》是李斯特众多改编曲中的精粹,技术之艰深,场面之宏大,在原作的丰富表情上制造出惊人的气势。 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本来长约两个半小时,被李斯特改编后,成了简短的钢琴曲。钢琴曲没有删除歌剧中的一个音符,整首曲子无论是节奏还是技巧,都是难度非常高的。《唐璜的回忆》被称为是最难的钢琴曲之一,鲜少有人弹奏。

排名第5: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Concerto for Piano no 2 in B flat major, Op 83) 作于1881年。从莫扎特、贝多芬时代起,经舒曼、肖邦以至近代作曲家创作的协奏曲,基本都是三乐章结构,但勃拉姆斯为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增加了谐谑曲乐章,从而使作品扩充成为四个乐章,形式和性格都已接近于交响曲,独奏乐器也成为乐队的一员,这种交响化的理念脱离了协奏曲原来“竞奏”的意义,因此,这首乐曲有时候也被后人称为“由钢琴主奏的交响曲”。 这首钢琴协奏曲的形式十分特殊:首先乐曲采用协奏曲历史上罕见的四乐章形式;其次本曲中的主奏钢琴并未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作者特意让钢琴与管弦乐“完全平等”。这首协奏曲既无莫扎特式的流畅,又无贝多芬式的雄壮,是地道的勃拉姆斯式作品。与第一协奏曲相比,显得更加沉重暗涩,技巧也特别难,有人讲勃拉姆斯的降B大调协奏曲是“要钢琴家血汗的至难协奏曲,它不要钢琴家的妙技,而是要他们成为苦力。” 这首乐曲具有勃拉姆斯所独有的沉着与厚重,同时又有他明朗、温柔的另一面。1878年春,勃拉姆斯第一次到意大利旅行,这一南欧古国的风土人情给作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由此勃拉姆斯开始构思这首乐曲。1881年三月,作者再度访问意大利,这一次彻底唤起了他的灵感,于是回国后立刻伏案疾书,当年夏天便完成了这首乐曲。实际上,本曲中的意大利风格并不明显,但无疑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堪称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最后完稿于1881年,同年11月9日作者本人担任钢琴独奏使用乐谱草稿,在布达佩斯首演。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降B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传统的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是管弦乐,首先由圆号奏出由两小节组成的第一主题动机,钢琴推迟一小节跟上,像影子一样进行模仿,木管声部进行发展,略带伤感的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呈示后乐章进入第二呈示部,钢琴呈示新的主题并发展,第二主题钢琴则以热情的变奏呈示。

F小调展开部后音乐进入再现部(第二主题用降B小调)。尾声中管弦乐奏出第一主题的部分动机,钢琴用华丽的琶音伴奏,最后以强有力的开始动机结束。本乐章写得厚重而有力, 颇具勃拉姆斯风味。贯穿乐章始终的主题动机,由雄浑的圆号引入,钢琴加以应答。在乐队协奏下的钢琴时而温婉优美,时而热情壮丽。本乐章中有许多处理方式与古典派协奏曲截然不同。 第二乐章:热情的快板,d小调,3/4拍子,三段体。典型的谐谑曲,但奏鸣曲式结构非常清晰、规模庞大,给人以深沉之感。第一主题,钢琴用激烈的强奏开始,乐队紧紧相随。第二主题为A小调,用弦乐齐奏呈示,之后钢琴反复。展开部发展上述两主题,再现部用的是完全不同的乐器编制。其旋律热情而富于幽默感,同时也很有魔力。 第三乐章:行板,降B大调,6/4拍子,三段体。由管弦乐奏主旋律,钢琴演奏装饰音型,并作主题变奏。第一部分由大提琴奏出甘美的旋律开始。中间部分更柔和,由单簧管奏升C大调主题,富于幻想的歌唱性旋律虔诚得近似祈祷。最后再现降B大调主题。本乐章充满浪漫气氛,是在“德国式的”厚重风格中另有意大利明朗色彩的典雅乐章。 第四乐章:优美的小快板,降B大调,2/4拍子,回旋曲形式。优美的具有舞曲性格的华丽终曲。清新活泼的回旋主题由钢琴独奏开始,乐队模仿。之后带有匈牙利乡土风格的插入部用A小调呈示(后移D调再现)。其他许多辅助的插入部,在钢琴与乐队间交错穿插,有时钢琴用音型和经过句装饰管弦乐主题,有时乐队用色彩性和声给钢琴以烘托,编织成辉煌的终曲。这个乐章的大致结构为A-B-A-B-结尾的程式。由钢琴开始的舞曲风主要主题,纤巧精细,又不乏厚重华丽。

排名第6:斯特拉文斯基 彼得鲁斯卡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父为圣彼得堡皇家歌剧院男低音歌手。他曾师从里姆斯基一科萨夫学作曲。1939年定居美国,并先后入法国籍和美国籍。作品众多,风格多变。《彼得鲁斯卡》原为管弦乐曲,后来改编为钢琴曲,献给鲁宾斯坦。 难度极高 沈文裕在英国演奏难度极高的《彼得鲁斯卡》时,当地的《当代音乐厅》杂志称赞他“技巧高超,音色变化之丰富,甚至超过了波里尼(著名钢琴大师)。”

排名第7:李斯特 超技练习曲第5首 鬼火 李斯特的《12首超技练习曲》是钢琴史上令人生畏的高难曲目。从技巧上看,李斯特的这12首作品难度过分艰深,仿佛是钢琴演奏艺术的象牙塔尖,即使在20世纪钢琴大师如过江之鲫的年代,也很少有演奏家敢于挑战。 超技练习曲鬼火拥有高难的双音技术,12超技当中最难的一首,拉赫说它是最难的练习曲,技术刁钻不说,还必须弹得轻灵有趣方能服人。

排名第8:巴拉基耶夫 伊斯拉美 巴拉基耶夫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他弹琴都是凭记忆,从不看谱。他创作了一套技巧性很高的钢琴作品,最著名者,就是这首《伊斯拉美》。这首《伊斯拉美》作于1869年由尼古拉•鲁宾斯坦首演。这是一首极难演奏的作品,是巴拉基列夫1870年到高加索地区采风的产物,这部作品的副标题为“东方幻想曲”。其正主题是高加索达开斯坦地区勒斯基人的一种舞曲,第二主题(仿佛是一个中段)则是巴拉基耶夫在莫斯科听一个歌剧演员演唱的一首歌曲的旋律。这首作品三段体:先是主奏,表达主题;然后是中段,奏出充满感情的小行板;然后结尾,加快速度,回到主题,尾奏是十分狂热性的激烈的急板。因为其极高的难度,许多钢琴家把它当作一个挑战。

排名第9: 李斯特 帕格尼尼练习曲 第3首 钟 《钟》这首乐曲又译成《康派涅拉》,是李斯特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B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的主题改变的钢琴独奏曲,李斯特最出名的炫技作品。 《钟》用回旋曲式写成,主题每次出现都变换一种新的演奏手法,充分发挥钢琴演奏的技巧。李斯特改编的《钟》比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钟》篇幅要短,由于主题多次出现,给人印象很深刻。《钟》这首乐曲是钢琴家们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出的曲目,因为它可以充分表现出演奏家的高超技巧。演奏者需要极高超的钢琴技巧才可能良好的驾驭此曲 当然,我们的李云迪曾在演奏会上弹过此首乐曲。

排名第10: 李斯特《诺玛的回忆》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文森佐• 贝利尼在《诺玛》中铺陈出华丽而浑然天成的抒情旋律,以强烈对比的剧情张力,展现爱情、仇恨与宽恕的角力,更提早一个半世纪预告了女性主义的到来。 李斯特改编成钢琴曲。

最难的钢琴曲有以下:

1、《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

《第三钢琴协奏曲》在这个榜单上排第一,是1908到1909年创作的,此曲子共有三章,是标准古典音乐。这首曲子的第一章曲调比较平缓自由,第二章乐章织体的不断扩大,曲调变化比较快了,第三章的整个乐章速度更快,情感加深,是全曲的顶峰。

这首曲子共40分钟,对演奏者的体力是很大的要求,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也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

2、《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普罗科菲耶夫。

这首钢琴曲排第二,是普罗科菲耶夫为了他一位逝去的好友创作的,这对他打击很大,所以这首曲子有他心情上的一种发泄。

这首曲子曾在公演的时候被观众吐槽,被认为是一部发泄愤懑与惊恐抑郁之作。不过,这部曲子后来被修改了,难度非常大,对钢琴的演奏技术要求非常高,被评价为”辉煌而疯狂的炫技神曲”。

3、《唐璜的回忆》,李斯特。

《唐璜的回忆》郎朗曾弹奏过。《唐璜的回忆》是李斯特根据莫扎特歌剧《唐璜》改编的钢琴曲,难度系数在这个榜单排第三,被称为是最难的钢琴曲之一,鲜少有人弹奏,一般敢于弹奏此曲的人都是勇士。

4、《西班牙主题的幻想回旋曲》,李斯特。

《西班牙主题的幻想回旋曲》这首曲子排第四,被誉为古典钢琴史上最具技术挑战性的独奏钢琴曲之一,其中难度包括远距离音程的敏捷跳跃,八度的快速重复音等,此曲的技术十分艰深,就连李斯特本人也不轻易弹奏此曲。

5、《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可以说是一位非常少产的钢琴家,他的一生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也是他的代表作品,不过难度也是相当大的。这首曲子有大量的和弦,技术艰深,是“世界三大最难钢琴协奏曲”之一。

百听不厌的世界十大经典名曲:

1、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

选自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沃尔塔瓦河是捷克的母亲河,该曲被认为是极具爱国主义情怀的作品。

2、普契尼:《我亲爱的爸爸》

选自普契尼的歌剧《贾尼·斯基基》,表现了女儿恳求父亲答应自己追求爱情,以及女儿对恋爱的炽烈。

3、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主题曲

选自柴可夫斯基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该曲是全剧最为著名的主题曲。

4、舒曼:梦幻曲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第七首,展现出天鹅绒般柔润的声音。

5、舒伯特:圣母颂

舒伯特最知名的歌曲作品之一,也是所有名为《圣母颂》的歌曲当中最著名的。

6、圣桑:天鹅

选自圣桑著名的交响乐套曲《动物狂欢节》,该套曲中每一个乐段都模仿了一种动物,大提琴的演奏展现了天鹅的优雅。

7、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

选自俄国最后的浪漫主义大师拉赫玛尼诺夫声乐套曲,14首浪漫曲的最后一首,虽然是声乐,但是全曲并无歌词。

8、拉赫玛尼诺夫:第18变奏

拉赫玛尼诺夫根据帕格尼尼主题创作的狂想曲,第18变奏是把乐谱颠倒以后演奏产生的神奇旋律。

9、马斯涅:沉思

选自法国作曲家马斯涅的歌剧《泰伊斯》,小提琴小品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10、肖邦:浪漫曲

“钢琴诗人”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浪漫异常。

第二交响曲

1897年3月,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交响曲由格拉祖诺夫指挥,在彼得堡初演的时候,人们对年轻的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十分苛刻,他的作品在彼得堡遭到非常严厉的批评。这时候所受到的打击,对于向来一帆风顺的拉赫玛尼诺夫来说,自然成为一时难于抹灭的巨大创伤。这一精神上的打击,不但成为他日后严重神经衰弱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使拉赫玛尼诺夫形成了郁郁寡欢的孤僻性格。青年时期的拉赫玛尼诺夫痛苦不堪的神经衰弱症,由于尼古拉·达尔博士所下的暗示治疗法奏效,才逐渐走向痊愈。

1901年,拉赫玛尼诺夫完成了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 并一举赢得格林卡奖,于是他顺利地恢复了作曲活动。这首第二交响曲,就是拉赫玛尼诺夫恢复自信之后的作品,也是在他三部交响曲之中,最具拉赫玛尼诺夫特色,而且最受世人欢迎的作品。整个乐曲在结构上,显示出绵延的起伏性,以情绪来推动整个乐曲的发展,显然与著名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形态上有共通之处。可以说,本曲很明显地把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的俄国音乐特性,用具有拉赫玛尼诺夫特色的表现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作品完成于1906年秋至1907年春。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 缓板转中庸的快板,e小调,奏鸣曲形式。乐曲由略带忧郁气氛的进入部平静地开始。主部(中庸的快板)首先由小提琴呈示紧张的第一主题,木管与弦乐用 G大调柔和地唱出抒情的第二主题。 进入了发展部之后,主题一面发展,一面趋于高扬。经过剧烈的高潮之后,乐曲进入再现部。在此将第一、第二主题以拉赫玛尼诺夫的手法予以再现之后,用进入部提琴动机的素材构成的结尾部分来收束这一乐章。

第二乐章 极快的快板,a小调, 具有诙谐曲风格的乐章。 法国号承接开头的节奏,开始奏出有粗犷风格的主题, 然后移交给弦乐部分。 乐曲以主题为中心高扬起来,一直高扬至强调节奏的铜管以叫嚣方式中止。不久,以小提琴为中心唱起了柔和优雅的曲调,但是立刻又为诙谐曲部的节奏所打消。

第三乐章慢板,A大调。 首先,小提琴以斯拉夫风格的优美情调唱出了流畅的旋律。接着由单簧管以优美的旋律取代。 这一乐章的主题也是整部交响乐中最动人的部分。

第四乐章 活泼的快板,E大调。 经过短小而极强的前奏之后,引出强劲的第一主题。反复了这一主题后,经过一个爽朗的乐段,出现了移至D大调的第二主题。乐曲一面再现前面的主题和动机, 一面像胜利凯旋般强劲有力地将全曲最终推向高潮。结尾部分以第一主题的节奏为中心,华丽地结束全曲。

第二钢琴协奏曲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被誉为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最高杰作”,广受世人的喜爱和欢迎。在所有俄罗斯作曲家所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本曲为首屈一指的名作。

本曲除了在构造上的完满妥善之外,同时充分发挥了抒情性和钢琴化的效果,而且把这些作了绝佳的统一。 尤其是本曲中的几个旋律充满了浪漫性情趣, 因此,不是经常被附上各种歌词竟相演唱, 就是被世人编成爵士乐, 广为流行。 1892年,拉赫玛尼诺夫荣获钢琴金奖,同年他从莫斯科音乐院毕业之后, 就已经颇有声望了。 这时候他受托作一首钢琴协奏曲,于是在1899年开始着手创作。然而不久后,他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直至1900年五月才逐渐痊愈,所以本曲实际完成于1901年。有些人认为这一协奏曲所拥有的忧郁性格,就是从拉赫玛尼诺夫这一段病情而来。其实不尽如此,从本曲宏大的气势来看,倒不如说它是拉赫玛尼诺夫完全恢复健康后,创作欲横溢时的优秀作品。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 中板,c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 开头,主奏钢琴弹出八小节像是钟声一样灰暗而沉重的和弦。 之后, 出现管弦乐的充满力量的 c小调 第一主题 (片段1)。 在中提琴的引导之下, 出现了由钢琴主奏的 降E大调 第二主题 (片段2),这一主题充满了甜美的伤感,被认为是“最有拉赫玛尼诺夫特色”的旋律之一。

第二乐章 肃穆而舒缓的三部曲式。开始的主题是从第一乐章抒情的副部主题派生来的,带有沉思的乐念,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片段3)。

第三乐章 诙谐的快板, C大调,2/2拍子,近乎于回旋曲。由弦乐的演奏告一段落之处,钢琴雄赳赳地奏出第一主题,并将此主题加以充分地发展。双簧管和中提琴绵绵地唱出了第二个主题(片段4),这与第一个主题形成了极明显的对比。 乐章结尾,钢琴以强音对旋律加以装饰,并逐渐加快速度,最后在钢琴与全乐队合奏的强奏中结束全曲。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玛尼诺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假如拉赫玛尼诺夫所有的音乐都被世界遗忘了,最后剩下的也会是《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很多音乐爱好者通过这部作品认识拉赫玛尼诺夫,后来才接触他的其它作品,如《第二钢琴协奏曲》、《交响舞曲》等等。其中一段行板(Var18)更是脍炙人口之作,被**《似曾相识》(Somewhere in Time)收录为背景音乐。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写于1934年,此时世界乐坛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调性体系、曲式、节奏等惯用的音乐法则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流派纷呈的“新音乐”,无调性音乐、表现主义、后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列等等相继出现,“求异响于新声”是欧美音乐的时代潮流,而拉赫玛尼诺夫不为所动,仍然在十九世纪的风格和形式里寻求个性的表现。《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取材于一百多年前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利用其中第24首随想曲的音乐主题,写成单乐章的钢琴与乐队曲,技巧复杂精深、气势辉煌,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炫技一派的绝响。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以辉煌的技巧表现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然而作品里最令人难忘的却不是眼花缭乱的技巧,而是慢速的第18个变奏,整部狂想曲到这里速度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纯朴抒情的曲调,这个旋律开朗优美,动人心魄,其中当然也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俄罗斯忧郁”,这个旋律先在钢琴上唱出,质朴而平和,然后让位给弦乐,热情在逐步增长,随后发展成浪漫激情的颂歌。

悲歌

其作品《悲歌》琴韵悲哀寂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忧郁之情尽释其中。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俄国钢琴家、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1934年根据意大利传奇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小提琴随想曲》第24首的主题有感创作的一首钢琴与管弦乐队作品。

第18段变奏曲,是整首作品中最令人难忘的并不是眼花缭乱的技巧,而是其中无比动人优美抒情的旋律。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于1873年4月1日出生在俄罗斯奥尼加城的一个富庶的地主家里。他的家庭有着很好的音乐环境,这使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音乐熏陶。他4岁开始习钢琴,9岁就进入了彼得堡音乐学院。1885年他又经人介绍来到莫斯科,跟随著名的钢琴演奏大师兹维列夫学习钢琴。1889年,他考入了莫斯科音乐学院,从此开始接受更为严格、正规、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他跟著名钢琴家齐洛蒂学习钢琴,还跟随著名作曲家塔涅耶夫和阿连斯基学习作曲。1891年和1892年,他先后以优异的成绩在钢琴和作曲班毕业,从此开始了他独立的音乐家生涯。

拉赫玛尼诺夫早期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活跃于国际乐坛的。他的钢琴演奏造诣很深,在演奏中,他兼收前辈诸钢琴大家之长,创建了自己所独特的演奏风格,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杰出钢琴演奏家。

拉赫玛尼诺夫很早就开始了在作曲方面的尝试,1892年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时就已创作了毕业作品--独幕歌剧《阿列科》。后来,为举办音乐会的需要,他创作了许多钢琴曲,同时还作了交响幻想曲《悬崖》、《茨岗主题狂想曲》等大型乐队作品。1895年,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了他的《第一交响曲》。这部作,1897年在彼得堡由格拉祖诺夫指挥首演,但遭到了失败。为此拉赫玛尼诺夫陷入异常的苦恼之中,他的创作也开始减少了。

1897年,拉赫玛尼诺夫被聘为莫斯科马蒙托夫私立歌剧院的助理指挥,从此开始了他的指挥家生涯。1899年,他第一次赴欧旅行演奏,受到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由于心境的好转,他从1900年起又恢复了音乐创作活动,先后创作了《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钢琴前曲》和《春天大合唱》等。这其中尤为瞩目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以它那特有的抒情和诗意,赢得了听众的普遍赞扬。时至今日,这部作品已成为拉赫玛尼诺夫最成功的代表作品之一。他曾经由于挚友的死亡而影响了精神状态,转而到黑海畔修养,然而这一段经历深深的印在了他的脑海中,他一生的作品都逃不开那死亡的钟声和黑色的磅礴的大海。

拉赫玛尼诺夫这个时期的作品,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基调都是真挚的抒情主义,受柴科夫斯基的影响很深。

1917年,俄罗斯革命开始后,拉赫玛尼诺夫流亡到瑞士。之后辗转又到了美国,担任了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指挥。他在国外写的最重要的作品是《e小调第二交响曲》。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感人的抒情性和突出的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赢得了广泛的世界声誉,成为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富有民族性,作品旋律流畅优美,感情真挚动人。而有些作品却带有些许的忧郁情绪。他的后期作品表现出晚期浪漫主义的特点,手法比较繁复,阴暗的色彩也较多地出现在音乐中,这与他长期旅居国外、远离祖国有着很大的关系。

拉赫玛尼诺夫一生创作的作品很多,其中包括三部交响曲,四部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三部歌剧以及交响诗《死岛》、《悬崖》、《波西米亚随想曲》和大量的钢琴前奏曲、变奏曲、练习曲等。除此之外,他还作有大量的室内乐和艺术歌曲等作品。

   在霍罗维兹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回顾这位魔幻钢琴大师留下的音乐遗产毫无疑问是有趣的。弗拉基米尔・霍罗维兹是迄今为止最为伟大的钢琴艺术家和音乐家,他卓越的技艺和情绪化的演奏使他成为了钢琴演奏史上无可置疑的霸主,几乎没有哪一位钢琴家像他那样在评论界和音乐爱好者当中引来如此之多的议论。他在键盘上的所作所为既给自己赢得了爱也为自己召来了恨。他夸张的表述受到赌咒并被指责为企图用自己的感觉取代作曲家。不过他的天赋和对音乐革命性的处理总会激起狂热的激情和羡慕。

霍罗维兹1904年出生在乌克兰的基辅,在他二十一岁踏入西方之前,他的音乐教育一直是在前苏联完成的。他用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征服了柏林和纽约。这部作品也成为他创造性演绎的顶峰。那个时候,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几乎就是他的代名词。这部作品他至少录制过四次,其中最为重要的录音当数1943年与托斯卡尼尼合作录制的那个现场版本;如今这个版本已成为了全球霍罗维兹信徒们手中的圣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位钢琴家能够超越他在乐曲中那段有名的“抗争”主题中的表现。第一乐章微妙和变化多端的乐句成为了霍罗维兹特有的标志。尽管里赫特的演绎同样具有这样的变幻,但在力度方面看来还有些不足。倍受称道的阿格里奇与迪图瓦版虽然光芒四射,却未能把握住乐曲神秘变幻的情绪色彩。她威风凌厉的结尾比起霍罗维兹来,仅可以用激情爆发来形容。而霍罗维兹的乐章结束语不单单是以漂亮的双八度音程闪现出令人激动的辉煌,他双手惊人的和谐演奏也使炽热的乐曲透射出一种神秘的悲凉感。霍罗维兹并不急于在第一乐章结束时就进入高潮,他向听众预示了将在曲终出现的冲突。真正进入第三乐章后,他也不象其他钢琴家那样全力以赴急于发威,似乎他感悟到了柴科夫斯基的用意,用左手断奏和弦来表现第一主题,并以此慢慢引出一个缓慢的上行。他全然不顾韵律的平坦和精确,令人惊讶地采用十六分音符进行描绘并流畅地进入第二主题。他精湛的技艺有能力使他的演奏更加具有独特的想象力。4′55″,真正的高潮到了,霍罗维兹在他奏鸣式的八度音程中注入了巨大的力量,它征服了一切,征服了所有的钢琴演奏家,它才是这部乐曲的最终辉煌;也是柴科夫斯基和霍罗维兹的辉煌。在这里,霍罗维兹展示出了他至高无上的地位。尽管存在着其他异议,但霍罗维兹的这部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现场录音无疑是上个世纪最为伟大的录音版本。

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是霍罗维兹心中的偶像,而拉氏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又是所有钢琴家们的必修课。对于这部作品,霍罗维兹留下了三部录音。其中最幸运的是他在纽约的首演,拉赫玛尼诺夫本人出席了那场音乐会。这是个极为成功的演出,拉赫玛尼诺夫提出愿与霍罗维兹共同彩排他的这部协奏曲,并用另一部钢琴自己弹奏乐队部分,当霍罗维兹弹奏完毕之后,拉赫玛尼诺夫走上舞台当即宣布“霍罗维兹完全掌握了整个作品。”半个世纪以来,霍罗维兹一直把这部协奏曲看成是他自己的珍藏品。与拉赫玛尼诺夫的深厚友谊使得霍罗维兹成为了其作品的权威演绎者。在处理作品上,拉赫玛尼诺夫常喜欢连续地使用踏板,然而作品一到霍罗维兹手中,所有的旋律线条就会异常清晰地展现出来。尽管如此他的演奏却是最接近拉赫玛尼诺夫本人风格的演绎。

此外,作为钢琴家霍罗维兹还显示出他极高的音乐修养和远见,他预见到钢琴技巧将越来越走向系统化,新一代钢琴家们将在技术上毫无疑问地超越他们的前辈。实际上,阿格里奇的八度音程就比霍罗维兹来得快捷,从一开始,波里尼的琶音就比霍罗维兹更为匀称。甚至有人认为波戈雷里奇在拉威尔《夜之幽灵》中引人入胜的声音渐强处理方式让霍罗维兹处于不利的地位。但霍罗维兹毕竟还是霍罗维兹,他对音乐具有一种完整的控制能力。举例说吧,普列特涅夫在他近期录制的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中显示出了极为丰富的音乐色彩,评论界自然将他描绘为深沉的演奏家,但几乎没有哪位钢琴演奏家不会不对霍罗维兹那难以想象的微妙清晰度感到吃惊。这就是霍罗维兹掌控音乐的能力。对此,我们也可以从老一代钢琴家们,如科尔托的演奏中体味到这样的微妙,不过从更广泛的层面上他也不具备根本的实力与霍罗维兹作进一步的比较。普遍认为他的《冬日之风》练习曲缺乏应有的力度。

霍罗维兹的演奏具有一种完全另类的倾向性,他把88个钢琴键看成是一个具有88件乐器的乐团。“我是一名将军,我的士兵就是键盘,我必须统帅它们。”正如难以给大多数伟大的器乐演奏家如里赫特、海飞兹和罗斯特罗波维奇定义那样,要给霍洛维次排类同样不容易,多年来这是一个困扰很多学者的难题。霍罗维兹喜欢强调重音和弦,他会在高音位处作一个引人注目的短暂停顿以增强戏剧效果。对他来说这也许是个极好的过渡准备;这种情况特别是他70岁之后,即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那段时期尤为明显。那时他的运指已不太灵活,他试图在音乐会上营造一种奏鸣曲的演奏气氛(肖邦叙事曲No1和No4,RCA),与此相反他此前十多年的演奏却不是这样。在现场录制莫扎特K331时他的音阶演奏比起其他人来都显得得更有气度。而第一乐章变奏曲则向我们展示了钢琴上的美声演唱,然后用慢节拍演奏土耳其风格曲以求结构的平衡。尽管莫扎特迷们更喜欢轻柔活泼的触键,但霍罗维兹的每一个音符犹如宝石般绚丽。

随着年岁的增长,霍罗维兹试图抓住他即将逝去的青春活力。但从70年代早期开始直到80年代后他的这种特性开始慢慢减退,不过在他长达70年的艺术生涯中的其他时期,他的演奏却是如此非凡,特别需要提及的是30年代他在HMV录制的肖邦作品尤为美丽动人:那是一种单纯朴实、精致完美的艺术品,一种没有刻意雕琢的天真,一种令人愉悦的自然之美。他的音色传奇似地充满了迷醉般的万般风情而不失真实。很多40年代他在RCA录制的肖邦作品仍然保持了这样的风格。然而霍罗维兹越来越多地被标榜为戏剧张力大师,也许这样的结果应当归罪于残忍的评论界。当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展现在人们面前时,他们更多的是希望看到它某些超越人性的东西。尽管这完全改变了艺术的真实。霍罗维兹感到了他就是这样的牺牲品。”完美的本身就是不完美“这是他发自内心的感叹。1951年他与莱纳共同创造了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样的具有高度情感张力的录音奇迹后不久,便退出了协奏曲演出舞台,在这之后长达十年的时间中他没有录制过协奏曲。对于像霍罗维兹这样的艺术家来说,这是个相当漫长的时期,他把注意力转向了室内乐,并录制了很多精巧优美的室内乐作品,不过这些作品已经没有了他30年代演奏音色中所蕴含的微妙与自然。

《阿莱科》(《阿连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贪婪骑士》(《吝啬骑士》)。

1892年3月,拉氏在音乐学院举办了自己的音乐会,演奏了自己的三重奏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另一方面,拉氏加紧创作毕业作品——根据普希金长篇叙事诗《吉普赛人》改变的歌剧《阿连科》。这一年,拉氏获得金质奖章,以优异成绩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

1903年夏,拉氏在家乡度过。创作歌剧《贪婪骑士》。大女儿伊连娜出世。继续创作搁置以久的歌剧《佛兰切斯卡-达-里米尼》。

1906年,拉氏亲自指挥《吝啬骑士》与《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的首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2308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1
下一篇2024-02-11

随机推荐

  • 男士用什么防晒霜好

    1、LISSAGEMEN防晒霜。嘉娜宝旗下的男士护肤品牌,乳液质地,采用ADVAN深度紫外线损伤屏障技术,让防晒涂抹见均匀分布于皮肤上,同时让霜体质地更细腻,透明度更高,清爽,不泛白,不黏腻。物化型防晒,添加芦荟提取物、西梅提取物、绿茶提取

    2024-04-15
    1052900
  • 欧蕙极致套盒里边怎么没有化妆棉

    欧蕙极致套盒里边没有化妆棉是正常的。><br>欧蕙极致套盒里边没有化妆棉可能是因为版本不同所以没有化妆棉。<br>化妆棉一般是由棉花或纸浆压制而成的长约5-6厘米的小棉片,使用化妆棉的用处很多。最主要的用途就是卸妆,因为它的质地

    2024-04-15
    47500
  • 妮维雅身体乳能美白么,妮维雅美白身体乳真的能美白吗

    俗话说“一白遮三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白皙的皮肤可以遮盖人脸部上的很多缺点,这也会许多女孩子渴望美白肌肤的原因。改善肤色的办法有很多,大部分女生会选择涂抹具有美白功效的的护肤产品。现如今市面上的美白护肤产品越来越多,其中妮维雅的美白身体乳就

    2024-04-15
    43800
  • 如何辨别妮维雅洗面奶是否是正货??

    妮维雅洗面奶是市面上非常受欢迎的品牌之一,很多人会购买这款产品。但是,如何辨别妮维雅洗面奶是否是正货呢?下面从多个角度来为大家解答。购买渠道要从购买渠道入手。建议消费者在正规的商场或官方网站购买妮维雅洗面奶。因为官方授权的商家会有专门的销售

    2024-04-15
    52200
  • 妮维娅的洗面奶可以清洗掉防晒霜吗

    您好,知我药妆肌肤顾问很高兴帮助您。建议涂抹防晒后一定要每天卸妆。因为防晒剂本身是油溶性的,其中的持久配方、防水配方,洗面奶洗来如同“隔衣洗澡”,所以,先用卸妆油“以油溶油”,才能最有效、最温和地卸除干净。如果不彻底卸妆,很容易堵塞毛孔、引

    2024-04-15
    46100
  • 妮维雅官方旗舰店跟妮维雅男士官方旗舰店的区别

    妮维雅官方旗舰店跟妮维雅男士官方旗舰店的区别?你好,楼主,妮维雅官方旗舰店跟妮维雅男士官方旗舰店的区别:妮维雅官方旗舰店包括旗下所有产品都有卖,而妮维雅男士官方旗舰店只卖男士相关的东西,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到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像妮维

    2024-04-15
    46500
  • 什么是保湿精华凝露?和精华液有区别吗?它们用法功效那个好?

    精华液因为效果好,见效快,所以备受欢迎,现在大牌的精华液动不动都是上千元,其实这些大牌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倒是现在把大牌和国产的精华液在一起评测,很多国产的精华液功效都超过了外国的大牌,所以今天我们就介绍一下咱们国产非常好用的精华液,效

    2024-04-15
    501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