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哪些效应

心理学有哪些效应,第1张

问题一:心理学效应有哪些 这是一个好大的问题。心理学本身就是一个分支繁多的学科,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学科中都有各自不同的心理现象。在此,提供一些最常见的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偏差效应”: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近因效应:指交往对方最近一部分的印象优于之前部分的现象;

社会刻板印象(经验定势):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

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一致。

问题二:心理学效应有多少个? 心理学更善于将人的心理总结归类,称之为心理学效应。以下是我们常常所听到的35种心理学效应

1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门坎效应

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3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4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5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决策中收集正确的情报加以分析而言,这种效应是不利的。无论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坏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分析。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往往比较偏颇。如果在招聘考试和考察员工绩效时,只凭第一印象,就会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

首因效应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对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应聘者容易赢得主考官的好感,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在选拔人才时,既要听其言、观其貌,还要察其行、考其绩。

6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7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

问题三:有哪些令人叫绝的心理学效应 1、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 主要内容: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以乐观的心态看待工作和生活琐事,悲观情绪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何不开心一点呢?2、马太效应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级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 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提出类似的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3、破窗效应 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环境有时候会让人失去判断力,在混沌的环境中,坚持道德和原则,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4、木桶定律 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 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 一个能全面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人,才能突破短板的限制,发挥自己应有的实力。  5、羊群效应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盲从从来都不是什么好事。   6、手表定律 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帮人更准确的判断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让看表的人失去对时间的判断,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 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那个人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对待他人和自己,应该使用同一套准则。7、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又名80/20定律、帕累托法则(定律)也叫巴莱特定律、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等,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及企业管理学等。 这个80/20定律被一再推而广之。 经济学家说,20%的人手里掌握着80%的财富。有这样两种人,第一种占了80%,拥有20%的财富; 第二种只占20%,却掌握80%的财富。 心理学: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类80%的智慧,他们一出生就鹤立鸡群。 日常生活中的“二八法则”:以下是二八定律在生活中的体现 20%的人成功---->>

问题四:心理学中的十大效应的意义是什么 蝴蝶效应( 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这句话的来源,是由于这位气象学家制作了一个电脑程序,可以模拟气候的变化,并用图像来表示。最后他发现,图像是混沌的,而且十分像一只蝴蝶张开的双翅,因而他形象的将这一图形以“蝴蝶扇动翅膀”的方式进行阐释,于是便有了上述的说法。

蝴蝶效应通常用于天气,股票市场等在一定时段难于预测的比较复杂的系统中。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蝴蝶效应在混沌学中也常出现。又被称作非线性。 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羊群行为是行为金融学领域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现象,主流金融理论无法对之解释。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英文名称:Catfish Effect

鲶鱼效应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 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

鲶鱼,一种生>>

问题五:心理学中的十大效应都是什么?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这里为大家介绍十种心理学上的效应:

1蝴蝶效应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 蝴蝶效应说的就是“一件事”对结果的影响,就象只改动了一点数据计算的结果都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2木桶效应

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

3羊群效应

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4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鱼槽里有一只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5晕轮效应

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恭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6第一印象效应

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

7近因效应

在多种 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 ,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8皮格马利翁效应(自验预言)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9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10仰巴脚效应

一般来>>

问题六:有哪些令人叫绝的心理学效应 ●毁掉一首好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设为起床闹铃。

●女性做决定的速度比男性快。

●阻止犯罪的研究显示,遇到坏人时反抗的女性比男性多25%

●约有2/3或4/5的酗酒者是男性。十个丈夫中,只有一个会与酗酒的妻子生活;但十个妻子中,却有九个会继续与酗酒的丈夫生活。

●犯罪的单身男性比已婚男性多,而犯罪的单身女性则比已婚女性少。

●女人到家门口才掏出开门的钥匙,而男人早就掏了出来。女人划火柴时,总是把火柴划出,而男人总是划入,也许是女人怕烧到自己。

●据说,当你失眠的时候,你将会在别人的梦里出现。

●一个人喜欢你的程度,一般和他回你短信的速度成正比。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在睡前玩手机,频繁发送电子邮件,会影响睡眠质量,使第二天情绪变差,易焦虑、沮丧。

●把你所有的不幸总结成一句话,然后问问自己:“3年后,这对你还重要吗?”相信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喜欢一个人是种感觉,不喜欢一个人却是事实。事实容易解释,感觉却难以言喻。

●照镜子时间长了,会发现镜子里的自己很陌生。

●888%的人哭后情绪能得到改善,只有84%的人哭后感觉更糟。70%的人哭泣时不会躲着他人,77%的哭泣是在家里发生的,39%的哭泣发生在晚上,下午6点到晚上8点是最容易掉眼泪的时间段。

●两个男人追一个女人,用情浅的那个先放弃;两个女人追一个男人,用情深的那个先放弃。

●西班牙Granada大学的心理学家在一项关于儿童教育和死亡概念教育的研究中发现:人的学历越高,越不怕死。同时这种特征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后代。

●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来帮助你。这是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

●大量心理学研究发现,结婚越早,婚姻质量越高。但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逻辑:等待的时间越长,结果越好。研究表明,等待只对22岁以下的人有意义。因为早于22岁结婚,婚姻成功率会急剧下降。但22岁以后就无需再等,等到30岁以后,婚姻的失败率也在上升。

●睡眠不足,会容易发胖。当正常睡眠时间被剥夺时,身体会产生大量的抗压激素,以减缓新陈代谢的速度,同时第二天的食欲也会增强。

●进化学专家金泽智称,对伴侣比较忠诚的男性平均智商水平103,而不忠诚的男性平均智商为97越是智商高的男性,越珍惜两性关系的专一性。以后就可以这样说了:你要是不忠,你就是弱智!

●口袋装着刚买的手机,在公车上生怕被盗,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查看手机是否还在。可是手机最终还是被偷走了。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理。

●炫耀源于内心的不自信。心理学认为“爱向别人炫”是一种内心需要被关注被肯定的表现,很可能是因为某种东西自己不常有,一旦拥有,就希望借外界的羡慕来建立自信。

●如果某个男人主动替你拎包,把你放在道路的里边走,主动为你拉椅子。不要因此而感激涕零,这只能说明他之前有无数个女朋友教过他这一点。而能让他记住的女人,永远是改变他的那个,而不是你。

●心理学研究显示:男人一天平均说2000个词,女人一天要说7000个词。工作一天,老公的那2000个词在公司就说完了,回家只想休息。而老婆还有5000个词没说呢,总要把它说完才能睡吧。然后很多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心理学上说,人们大多数只对有安全度的人发脾气,因为在那个安全度之内,你潜意识知道对方不会离开你。胡闹有时候是一种依赖。

●调查显示:考完试检查的时候,55%的人认为改答案会损害成绩,只有155%认为会改善。但实际的情况是:58%把答案改对了,20%把对改错了,还有22%把错的>>

问题七:有哪些令人叫绝的心理学效应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不知道你是想了解哪方面的心理学效应?因为对于个体的认知不同,对于“令人叫绝”的定义也会不同,心理学效应有很多,也有很多大类。

推荐你看下:《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都是讲一些经典心理效应的。以下选自《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巴纳姆效应:人贵在自知,难在自知

因果定律:任何一种结果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

瓦拉赫效应:找到自己的最佳出发点

印刻效应:先入不一定为“主”

三分之一效应:看似第一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

惯性定律:命运经常被习惯主宰

晕轮效应:爱屋及乌与以偏概全

特里法则:任何改正都是进步

手表定理:更多标准会让你无所适从

蘑菇原理:没有茧中的蛰伏,哪来羽化成蝶的美丽

二八法则:找到并充分利用最关键的资源

巨人的影子: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

从众效应:人云亦云,不如独立思考

地位效应:理性分析,不盲目追随

反映法则:外在世界反映你的内在真实

齐加尼克效应:有些压力很正常,不必为此太紧张

卢维斯定理:谦虚听取周围人的意见

塞利格曼效应: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态

期望定律:有梦才有希望

坚信定律:坚定信念,理想才会实现

比伦定律:失败也是一种机会

破窗效应:已经破损的东西更易遭到破坏

野马结局:控制你的坏情绪

瓦伦达效应: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

鲶鱼效应:让自己保持适度的紧张

史华兹论断:幸福没有依靠,全凭自己掌握

霍桑效应:适度发泄,然后轻装上阵

乞丐效应:顺时莫张狂,逆时莫绝望

蔡戈尼效应:掌控自我,享受平衡生活的乐趣

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一定不会做好

踢猫效应:别成为坏情绪的传递者

甜柠檬心理:接纳自己,找到自身优势

互惠原理:与人相处,不妨先付出一点

投射效应:不要总以自己的喜好去衡量别人

刺猬效应:和谐关系在合适距离中实现

喜好效应:要想钓到鱼,首先要知道鱼爱吃什么

南风效应:感人心者莫乎情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更可口

自己人效应:让自己成为受人喜欢的“自己人”

罗森塔尔效应:人们会成为你想象中的样子

边际效应: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

留白效应:给别人留下适度的空间

名片效应:恰到好处地展示你自己

古德曼定理:聆听比诉说更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首因效应:抓住第一印象的机会

互悦机制:你喜欢他,他就喜欢你

吸引力法则:改变生活从改变自己的思想开始

毛毛虫效应:低头赶路,更要抬头看路

成就动机:给自己安装一个成功的“引擎”

吉格勒定理:为自己设定一个高目标

飞轮效应:不要害怕开始的困难,挺住就是胜利

路径依赖定律:最初的选择决定最终的结果

糖果效应:克服小的诱惑,你才能得到更多

登门槛效应:因势利导才能趁势而上

最后通牒效应:设定最后期限,你的效率会更高

蜕皮效应:成长就是不断地超越自我卡瑞尔公式:事情已经糟糕透顶,剩下的就是解决问题

奥卡姆剃刀定律:放弃是一种智慧

重复定律:不断重复就会不断加强

专精定律:全神贯注,好上加好

>>

问题八:心理学的十大效应是什么 我很喜欢和人分享自己的收藏的,-睁驯肢≡

问题九:心理学效应都有哪些? 成败效应 财富效应慈悲效应得寸进尺效应德西效应海潮效应自我参照效应 蔡戈尼效应 邮票效应 蝴蝶效应 棘轮效应

最常用到的35种心理效应

1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 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 “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 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 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门坎效应

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3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 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 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4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 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 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5首因效应

烽火猎聘资深顾问认为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 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决策中收集正确的情报加以分析而言,这种效应是不利的。无论第一印象是 好或是坏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分析。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往往比较偏颇。如果在招

心理效应

聘考试和考察员工绩效时,只凭第一印象,就会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

首因效应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对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应聘者容易赢得主考官的好感,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在选拔人才时,既要听其言、观其貌,还要察其行、考其绩。

6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 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7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这都会干扰对信息的评价,要克服晕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不掺杂主观成分。

8蝴蝶效应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 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心理情绪也是如此,有一组漫画显示,一个人在 单位被领导训了一顿,心里很恼火,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无来由地被训,也很生气,就摔门而去。走在街上,一条宠物狗拦住了去路,“汪汪”狂吠,妻子 更生气啦,就一脚踢过去,小狗受到踢打,狂奔路过一个老人面前,把老人吓了一跳。正巧这位老人有心脏病,被突然冲出的小狗一吓,当场心脏病发作,不治身 亡。

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的巨大反差,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它煽动起来的小小漩涡与其他气流汇合,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

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中,人事管理工作者如果灵活运用人事心理效应,就能充分调动下属或人才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从而使工作效能达到最优。

1洛克定律

确定目标,专注行动

有目标才会成功

人要有一个奋斗目标,这样会起来才有精神,有奔头。那些整天无所事事,无聊至极的人,就是因为没有目标。从小就为自己的人生制定一个目标,然后不断的向他靠近,终于一天你会达到这个目标。如果从小就稀里糊涂,对自己的人生哦不负责任,没有目标没有方向,那这一生也难有作为。

目标“要跳一跳,够得着”

目标不是越大越好,越高越帮,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才有效。这个目标不能太容易就能达到,也不能高到永远碰不到,“跳一跳,够得着”最好

这个目标既要有未来指向,有要富有挑战性。比如那篮圈,定在那个高度是有道理的,它不会让你轻易就进球,也不会让你永远进不来球,它正好是你努努力就能进球的高度。试想,如果把篮圈定在15米的高度,那进球还有意义吗?如果在篮圈定在15米的高度,还有人会去打篮球吗?所以制定目标就想着篮圈一样,要不高不低,通过努力就能达到才有效。

2瓦拉赫效应

成功,要懂得经营自己的长处

经营自己的长处,让人生增值

曾有一个叫奥托瓦拉赫的人,早中学时,父母为它选择了文学之路,可以一学下来,老师给他的评语竟是:“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美品德,也绝不会再文学上发挥出来。”无奈,他有选择油画,但这次得到的评语更令人难以接受:“你在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大多数老师对他失望透顶,只要化学老师觉得他做事一丝不苟,这是做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谁料,瓦拉赫的智慧火花一下子被点燃,并最终成了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这就是人们广为传颂的“瓦拉赫效应”。

幸运之神就是那样垂青于忠于自己个性长处的人。正如松下亲之助所言,人生成功的诀窍在于经营自己的个性长处,经营长处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否则,必将使自己的人生贬值。

3木桶定律

抓最“长”的不如抓最“短”的

克服人性“短板”,避开成事“暗礁”

一位老国王给他的两个儿子长短不同的木板,让他们各做一个木桶,并承诺说做的木桶装下的水多,谁就可以继承王位。大儿子为把自己的木桶做大,每块挡板都削得很长,可做到最后一条挡板时没有木材了,小儿子则平均使用木板,做了一个并不是很高的木桶。结果小儿子的木桶水装的多,最终继承了王位。

俗话说“人无完人”,确实,人性是存在很多弱点的,如自卑丶犯错丶嫉妒丶忧虑等。根据木桶定律,这些短处往往是限制我们能力的关键。木桶定律让我们明白,遇到问题不要蛮干,要找到导致问题的短板,科学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

门坎效应

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3

共生效应

展开剩余93%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4

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有一个人叫做瓦拉赫,他小时候上学就是中规中矩,干什么都显得很笨拙,学文学不行,学油画老师也觉得他没有天赋,正当所有老师都觉得这孩子不行的时候,化学老师认为严谨笨拙的人,天生就是做实验的好材料。结果瓦拉赫的智慧被化学点燃了,最终他成为一个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后来心理学家就把那些大智若愚者的特殊才能被正确发掘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有个美国小孩从小背课文就会紧张,抖腿,嘴唇也会颤抖,而且长相平庸还有龅牙,常常沉没寡言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但是他身上却有一种坚韧的精神。他不断的做努力,在克服自己的天生缺憾,结果他最终走上了人生的巅峰,这就是西奥多罗斯福,美国历史上人气最高的总统之一。所以不要怕缺憾,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我们只需要放大自己的优势,而无需去太在意缺陷,或者说每个人都有一大堆毛病,没有人完美,但并不妨碍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成功。

 松下幸之助也说,人生成功的秘诀就是在于经营自己的个性长处,经营长处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否则,就会让自己的人生贬值。

       而与“瓦拉赫效应”相反的木桶定律,也称为“短板效应”。

    一位老国王给他的两个儿子一些长短不同的木板,让他们各做一个木桶,并承诺:谁做的木桶装下的水多,谁就可以继承王位。大儿子为把自己的木桶做大,每块挡板都削得很长,可做到最后一条挡板时没有木材了;小儿子则平均地使用了木板,做了一个并不是很高的木桶。结果,小儿子的木桶装的水多,最终继承了王位。

说的是,一个木桶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那么有人问了,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到底该信谁?

 在班级管理上,对于每个学生个体而言,就要注重瓦拉赫效应,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长处,找到学生的闪光点。而对于整个集体而言,就要注重“木桶效应”,想办法让这些达到最大长度的个体,组合起来后形成一个能够装更多水的木桶。

   其实木桶理论,一般会用于事件当中,说的是你准备的再完美,如果有个疏忽也会导致满盘皆输,所以做事的时候要遵循木桶理论,做人的时候要放大优点。做擅长的事情。

瓦拉赫效应主要是指强调扬长避短,这是出自德国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奥托·瓦拉赫的一个故事,小时候不管他是绘画还是做文学,学校都认为他没有这个才能,但是后来化学老师看中了他,结果他在化学方面大放异彩,甚至最后还获得了诺贝尔奖,和本站共同了解下。

什么是瓦拉赫效应

每个人都是有着自己的优缺点的,正如新木桶效应说的,多想想自己的优点,生活会轻松很多,这和瓦拉赫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瓦拉赫效应讲的就是德国有名的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奥托·瓦拉赫在读书的时候,家里人都喜欢他成为文学方面的人才,但是老师认为他在这方面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后来他开始学习油画,但是学校给出的评语是在绘画方面没有才能。

他的父母甚至于都有些绝望了,但是幸好他的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情比较认真,具备一定的品格,学习化学也是比较好的选择,结果他在化学方面大放异彩,在22岁的时候就获得了博士学位,甚至于获得了诺贝尔奖。

瓦拉赫效应的经典例子

每个人的发展都是不太平衡的,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点,只要找到自己的强项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并且有利于获得更好的成绩,这就是所谓的“瓦拉赫效应”。

瓦拉赫效应主要看重个人的能力,并且强调扬长避短。所以大家在面对自己的时候不要因为某方面不强就开始自我否认,也不要因为其他人的贬低而失去信心,就是要在不断寻找中发现自己的最好的方向。

大家应该更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东西,并且打从心底去坚持去热爱,这样才能真正更好掌控生命的维度,把所有的力量都放在追求正确目标方面。

在心理学方面有很多有趣的效应,比如反暗示效应、费斯汀格效应、蝴蝶效应等等,仔细想想也是比较有哲理的。

1、 认知地图效应

老马识途所利用的经验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实际上是有科学道理的.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认知地图.认知地图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对行为的目标,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认知,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的获得.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学习的中介过程,即认知过程的研究,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性.

2、 法厄同行为

3、 投射作用

4、 习得性无助行为

5、 霍桑效应

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这在学校教育中极为普遍。有一所国外的学校,在入学的时候会对每个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以智力测验的结果将学生分为优秀班和普通班。结果有一次在例行检查时发现,一年之前入学的一批学生的测验结果由于某种失误被颠倒了,也就是说现在的优秀班其实是普通的孩子,而真正聪明的孩子却在普通班。但是这一年的课程成绩却如同往年一样,优秀班明显高于普通班,并未出现异常。原本普通的孩子被当作优等生关注,他们自己也就认为自己是优秀的,额外的关注加上心理暗示使得丑小鸭真的成了白天鹅。基于霍桑效应的心理暗示还可以治疗抑郁、自卑、紧张等各种心理疾病,霍桑效应在企业管理应用和领导行为上也卓有成效。

霍桑效应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陈哲)

6、 虚假一致偏差

7、 视网膜效应

8、 延迟满足

9、 叶克斯—道森定律

10、归因偏差

11、巴纳姆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12、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13、心理帐户

14、直觉决策

15、卡尼曼风险定律

16、小数法则

17、定势理论

18、杰奎斯法则

19、津巴多实验

20、补偿作用

21、睡眠效应

22、反馈效应

23、补偿效应

24、培哥效应

25、迁移效应

26、酝酿效应

27、罗森塔尔效应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又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让老师们很是意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鼓励你的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你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信不信由你。

28、囚徒困境

29、凡勃伦效应

30、墨菲定律

31、邦尼定律

32、赫洛克效应

33、零和游戏原理

34、路径依赖

35、帕金森定律

1958年,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诺斯科特•帕金森(CNorthcote Parkinson)出版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一书。帕金森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做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差别如此之大:他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半天;一个忙人20分钟可以寄出一叠明信片,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个钟头,寻眼镜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写问候的话一个钟头零一刻钟……特别是在工作中,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占满一个人所有可用的时间,如果时间充裕,他就会放慢工作节奏或是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时间。

由此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36、示范效应

37、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38、旁观者效应

39、彼得原理

40、团体压力效应

41、社会促进效应

42、破窗理论

43、250定律

44、传播扭曲效应

45、共生效应

46、羊群效应

47、连锁塑造

48、史华兹论断

49、多米诺效应

50、相关性定律

51、幻想反应

52、目标效应

53、温水效应

54、追随耳效应

55、鱼缸法则

56、卡瑞尔公式

57、情绪渲染

58、马蝇效应

59、手表定律

60、岢希纳定律

61、认知失调

62、PMA黄金定律

63、优势效应

64、剃刀定律

65、保龄球理论

66、崔西定律

67、色彩效应

68、例外原则

69、套裁效应

70、亚里士多德定律

71、权变理论

72、鳄鱼法则

73、颂歌效应

74、斯诺克理论

75、驼峰效应

76、莱斯托夫效应

77、依恋心理

78、帕累托法则

79、暗示效应

80、3对1效应

81、标签效应

82、豪猪法则

83、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84、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费里德曼(JLFreedman)和费雷泽(SCFraser)的一项研究证明,让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心理学家查丁奈(RBCialdini)还发现,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大的要求后,认知上的不协调会驱使他们建立新的平衡,因而容易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当小要求与大要求有明显联系,且紧跟在大要求之后提出时,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个小要求。

85、南风效应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南风”法则也叫做“温暖”法则,它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这则寓言。它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南风法则要求管理者要尊重和关心下属,时刻以下属为本,多点“人情味”,多注意解决下属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下属真正感受到管理者给予的温暖。这样,下属出于感激就会更加努力积极地为企业工作,维护企业利益。

86、泡菜效应

87、纳什均衡

88、生命游戏定律

89、印刻效应

90、首因效应

91、近因效应

92、晕轮效应

93、自己人效应

94、包装效应

95、阿伦森效应

96、韦伯定律

97、强亨利效应

98、参照点效应

99、冷热水效应

100、疵点效应

101、互悦机制

102、高原现象

103、沉锚效应

104、詹森效应

105、普雷马克原理

106、情境相似原理

107、成就动机

108、蝴蝶效应

109、安慰剂效应

110、预期效应

111、第十名现象

112、扇贝效应

根据奖励强化的固定时间形成工作高峰,低峰。对策是变化奖励的品种,时间,从而形成间隔奖励。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然而,胡萝卜也有不起作用的时候,甚至还能引起风波。兔王的胡萝卜让小兔子们热情激昂过,也让他们牢骚满腹埋怨过。在心理学上,胡萝卜就是强化物,是对兔子们做出某一期望行为的奖励。奖励某一种行为,这一行为就频繁出现,这就叫作强化。强化分为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固定时间的强化,即每隔一定的时间,就提供强化物,强化做出的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他的白鼠实验中发现,如果每隔20秒就对白鼠强化一次,在强化后,白鼠的反应就会停顿,然后反应速度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率达到高峰,说明它学会了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白鼠的行为效率趋势就如扇贝一样(如图中的扇贝型线),因此,我们称之为扇贝效应。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彻底避免这种连续的、固定时间的强化呢?不!虽然在长时间的过程中,持续地应用连续的、固定的强化会产生扇贝效应,但是,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学习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这能够让学生很容易地完成要求的任务,尽快地得到奖励;紧接着,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在延迟强化的过程中,可以变化间隔的时间,使学生不能找到变化的规律,避免他专心地等待强化。

读小学三年级的夏夏总是不经过老师的允许就回答问题,这扰乱了老师的教学。老师告诉她,如果她能在经过老师的允许后再回答问题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作为奖励。夏夏很高兴,果然进步不少,经过老师允许后再回答问题的次数迅速增加。过了一段时间,老师鼓励她说,你做得非常好,为了帮助你养成这样一个良好的习惯,我会在一段时间内对你的行为进行观察,并给你奖励,这次不是每次都奖励了,如果这一段时间内你总能够经过允许后再回答问题,我就奖励你更喜欢的奖品,如果这一段时间内你违反了我们的约定,我就不给你奖励。这位老师给予夏夏奖励的间隔时间越来越长,慢慢地,夏夏养成了好习惯,即使没有奖励,她也能在经过老师允许后回答问题了。

113、齐加尼克效应

114、马太效应

115、鲶鱼效应

116、互惠原则

117、名人效应

118、最后通牒效应

119、边际递减效应

120、群体去个性化

121、群体极化现象

122、木桶效应

123、反暗示效应

124、社会定势效应

125、从众效应

126、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也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

127、轰动效应

128、威严效应

129、惊恐效应

130、领域效应

131、恐高效应

132、嘎萨效应

133、实验者效应

134、权威效应

135、结盟效应

136、威慑效应

137、命令效应

138、面敌凝聚效应

139、组场效应

140、飞去来效应

141、炒作效应

142、困驴效应

143、投敌效应

144、末尾效应

145、斯特鲁普效应

146、陪衬效应

147、格斯塔效应

148、棒击效应

149、激活效应

150、自然恢复

151、贝尔约效应

152、后光效应

153、定位效应

154、恢宏效应

155、马基雅维里效应

156、融合效应

157、拙诚效应

158、团队效应

159、鸵鸟效应

160、逆转效应

161、海格力斯效应

162、服从效应

163、气温效应

164、霍姆斯马车效应

165、该隐效应

166、霍布森选择效应

167、自恕效应

168、首位数效应

169、猪大肠效应

170、吉芬效应

171、换物效应

172、帕雷托效应

173、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174、亲吻效应

相爱的异性之间,一旦有了亲吻行为,很容易发展到性交行为的现象即亲吻效应。

在《一种对性行为的新概念和对性变态的新界定》这篇论文中,把性行为分为隔离性性行为(传情书、通过电话说情话、上情网)、接触性性行为(拉手、抚摸、拥抱)、半融合性行为(舌交、肛交、口交、亲吻)、全融合性行为(性交)4个阶段。亲吻是口腔粘膜与口腔粘膜的融合,已属半融合性行为,这一关口闯过,性交便水到渠成了。

当然,各民族风俗、习惯与观念不同,如美国人一旦建立了情侣关系,很快便能亲吻,但离性交还隔了许多程序。英国人则比较保守,男女双方从建立情侣关系到接吻这一阶段较为漫长,然而情侣之间,一旦到了亲吻的程度,很快便可以性交了。

由于这种观念上的差异,也就产生了一些误会。

美国人爱上一个人便可以相互亲吻,所以,一个美国男人看中一个英国姑娘,便要吻。英国姑娘被吻了,很惊奇,因为这跳过许多传统程序,觉得自己既然把最美好的初吻给了他,也就半推半求就地与他性交了,心里却感到有一种被玩弄的感觉。那个美国男人则不理解这一点,反而以为这个英国姑娘太轻浮:这么容易便上了床,因为美国人亲吻到性交还隔25个程序呢!

中国的习惯比英国还要保守,所以亲吻效应就显得更为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电话煲情和网上恋爱,看上去,是隔离性性行为,但只要在相互的文字、语言中有了“亲吻”二字,那么见面后的亲吻便成为可能。于是亲吻效应又起作用了。所以少男少女千万要警惕网恋,抵挡住亲吻效应的诱惑。

175、异性效应

在人际关系中,异性接触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和激发力,并能从中体验到难以言传的感情追求,对人的活动和学习通常起积极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异性效应”。

异性效应有自己发生的条件。在一个集体中,异性人数的构成,无论哪一方,不能少于所需要的最低比例——百分之二十,而且,年龄要相差不大。随着学生身心走向成熟,特别注意异性对自己的评价,寻求机会表现自己。在异性面前,重视个人的容貌和装束,更强烈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本身便是一种道德约束力,异性效应的道德教育机制,关键也在这里。

异性效应的道德力量,还表现在学生美观的形成上。一般地,女孩子认识美早一些。到青春期后,异性之间的广泛交往,产生情感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依恋。作为交往的重要方面,对美的选择和追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人体美转向气质美,而且,这种转变有一定方向,服从特定的模式。

异性效应的又一道德功能,在于能加强集体生活的凝聚力。研究发现,在清一色的男性或女性的组成的集体里,往往会因一些小事而发生摩擦,引起冲突,影响学校气氛。异性效应可以缓和避免这种情况,促使学生相互关心,推动人际理解,其基础是两性本身的相互吸引。所谓人际理解,实质是彼此对相互个性的认识、同情和许可,在此基础上,异性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建立真正的友谊,构成集体的凝聚力,同时,性别本身的差异,有互相补充的表现,使集体生活多姿多彩。

异性效应最直接的道德影响,也在于能加强的学生性别角色意识。在学校中,异性学生的交往,既是长期的,又涉及学习和劳动的各个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加深了学生对自己性别角色特征的体验。现代科学认为,人的行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他承担的角色所决定。在我们这个“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世界面前,异性效应帮助学生认识社会,揭示社会生活真相,进一步扩大角色范围,形成他们的社会道德、性道德和爱情道德。

异性效应也发生在教学关系中。女教师一般具有温柔和亲切的特点。性格粗暴的男学生,却会出人意料地接受女教师的管教,乐于顺从。女学生则喜欢与男教师讨论政治和生活问题,她们的学习成绩,也容易获得男教师的较高评价。这都是异性效应的魔力。

“留面子效应”(door in the face effect)

这正好是与“登门槛技术foot in the door effect”和“低球技术low ball technique”相对应的现象。是指人们拒绝了一个较大要求后,对较小要求的接受程度增加的现象。相应地,为了达到推销的最低回报,先提出一个明知别人会拒绝的较大要求,可以提高顾客接受较小要求的可能性。在日常生活中,售货人的标价和侃价就是对这种技术的应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2437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2
下一篇2024-02-12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