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自我意识和情感的超级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出现?说实话,这个话题都烂大街了。科学家、科技大佬、各国政要们争论得头破血流,我们也不可能知道答案。但我们想说的是,什么事都要讲逻辑。有没有一些理论或者猜想可以触发AI觉醒这个话题呢?有没有一些理论或者猜想,让我们不会云里雾里或者一腔热血地想象人工智能的未来?
巧合的是,确实有一些这样的理论,比如说著名的“中文房间悖论”。这个情景猜想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被用来否定“图灵测试”。但它更深层的本意,其实是在阐释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像人类那样拥有自我意识。
什么是“中文房间悖论”所谓的“中文房间实验”,是由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John Searle)在1980年发表论文提出的一个思维试验。这个思维实验是说,如果把一位只会说英语的人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能靠墙上的一个小洞传递纸条来与外界交流,而外面传进来的纸条全部由中文写成。
这个人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那么利用中文翻译程序,这个人就可以把传进来的文字翻译成英文,再利用程序把自己的回复翻译成中文传出去。在这样的情景里,外面的人会认为屋里的人完全通晓中文,但事实上这个人只会操作翻译工具,对中文一窍不通。
假如一个人记住了所有翻译程序,看到任何中文他都能调用回忆,能写出相应的回答,那么他是不是就懂中文了呢?对于人类来说,可能他自然而然就已经理解中文了。但对机器来说,即使这个过程速度再快、反应再灵敏,它也依旧没有理解任何一个汉字。
物种的演化成功,看的就是这个物种DNA拷贝数在世界上的多寡。如果世界上不再有一个物种DNA的拷贝,就说明这个物种已经灭绝。
这就好比一家公司,公司身无分文,也就宣告倒闭了。
类似地,像大熊猫这样的公司在破产的边缘岌岌可危。而人类这样的巨头公司则站在了垄断的食物链顶端。
公元前1776年,巴比伦帝国国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了人的阶级结构,法典按照阶级制度定义惩罚措施,例如一个上等人杀了另一个上等人的女儿,面临的惩罚是自己的女儿被杀。(同态复仇)
公元1776年,《独立宣言》在美国诞生,核心观念是“人人平等”,例如这段广为人知的段落“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相当于把阶级差异抹掉了。
而作者提出来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对于阶级的观念,其实是人的主观意识,也可以称为“由想象所建构的秩序。”我们相信某种秩序,并非因为它是客观事实,而是因为相信它可以打造一个稳定的社会。
《独立宣言》这样说:我们知道人在生物学上不相等,但是如果大家都相信人人在本质上平等,就能创造出一个稳定繁荣的社会。
而《汉谟拉比法典》同样有话要说:我知道所谓上等人,平民和奴隶在本质上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如果我们遵循阶级原则,也可以创造出一个稳定繁荣的社会。
书中提出的观点进一步延伸为“想象建构的秩序塑造了我们的欲望”,人们的追求通常会受到想象秩序的影响,比如现如今的浪漫消费主义。
浪漫主义主张人需要积累不同经验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消费主义则告诉大家应该通过买更多的产品来使生活变得更好。
两者一拍即合,于是带动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就衍生出了浪漫的消费主义这一时代观念。
这种观念一如古埃及法老的夙愿是给自己建造一个梦寐以求的华丽陵墓,现代人一生汲汲营营,也都是想盖起某种金字塔,只不过这些金字塔在不同文化里会有不同的名字、形体和规模,至于是怎样的形体和规模,还要由时代说了算。
Q:你曾在多个场合提到冥想对你影响重大。可否谈谈你对冥想的理解?你觉得冥想是一种适合大多数人的体验吗?
A:相比科技工具,冥想让我从过载的信息中抽脱出来,得以观察并思考真正重要的事情。这才是认清世界本质的最好方式。如果我没有练习过冥想,是断然无法写出《人类简史》与《未来简史》这两本书的。
我年轻的时候一直饱受困扰:为什么这个世界以及我的生命中,会有如此多的痛苦;我们要如何做才能从中解脱。大脑产生痛苦体验的机制十分复杂,以至于至今科学研究也没有给我们直接的答案。 我们唯一能做的是观察自己的内心(mind)。 虽然任何有过关相关尝试的人都会告诉你,这真的很难。
冥想让我认识到,我所遭受的苦难都来自于我自己的想法。 当我想要某物而不得的时候,大脑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作为反应。这一痛苦的来源并非是真实世界。内观冥想可以教会人们客观地观察身体感受,以及内心对其反应的方法,从而解开我们最深层次的精神模式(mental pattern)。
冥想是每个人都可以尝试的事情。它并不需要任何经验,也不要要求智力超群。只不过这并非一场容易的修炼。
Q:你在《未来简史》的结尾提了三个开放问题,其中一个有关智力(Intelligence)和意识(Consciousness)。你认为对人类而言,这两者哪个更重要?
A:首先,我们要明白两者的不同。人类靠智力解决问题,靠意识感知世界,比如疼痛、愉悦、爱、愤怒。对于哺乳动物,智力与意识合二为一——我们靠感知世界来解决问题。直到本世纪初,高等智力与意识仍然难以分开。下棋、开车、打仗、诊断疾病,这些只有拥有意识的人类才能做到。
然而今天,智力正在与意识脱离开来。上面提到的下棋、开车、打仗、诊断疾病,可以由不具备意识的算法完成,而且比我们做得更好。对于那些基于范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的技能,算法甚至将把人类远远甩开。
科幻**认为,要达到或者超越人类智力,计算机必须发展出自己的意识。在这样的论调支持下,机器人不是和人类相爱,就是想把人类赶尽杀绝。但科学指出了另一种可能:达到超级智能(super-intelligence)有很多条路,只有少数几条依赖于意识的形成。数百万年来,有机体的进化仰赖于意识的进化。而无机的计算机可能会彻底避开这条窄路,更快地将智力提升到新水平。
因此, 我认为意识远比智力重要。对于我而言,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仍然是快乐与痛苦的原因。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痛苦的成因是什么?我们如何摆脱痛苦?这些都是意识领域的问题,与智力无关。
在《人类简史》后,《未来简史》把目光投向智人的未来。
人类已经基本解决以下问题:
1、饥荒。
2、瘟疫。
3、战争。
未来人类的三个议题是:
1、不死。
2、找出幸福快乐的关键。
3、升级为神。
全书分三部分:
过去人们相信法老王、相信上帝,现在人们相信个人自由至上的人文主义。而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所谓的“自由意志”、“心灵”等可能并不存在,“完全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能够证明人拥有灵魂,猪则没有”。人类即将窥探到生命的奥秘,人文主义信仰也可能随之崩塌。
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数据信仰——人类作为一种算法,个体已无价值,唯数据有意义。
下面整理书中描述或提到的有趣的观点:
预测一经提出,就将影响现实,使得预测难以实现。
比如马克思预言无产阶级必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将卓越见解写成《资本论》,但他忘了资本家也会读书。
研究历史无法预测未来,但能让我们从过去中解放,让人想象是否有另一种命运。书中举了草坪的例子:从前草坪是贵族的标配,因为它无实际作用且维护起来费用昂贵(像钻石),了解了草坪的历史,就能使我们在考虑要不要在房子周围修草坪时有不同的想法。
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是被认为是美德,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做个“好人”,教别人做好人的是不是就是一些“坏人”,好惯着他们使坏?
如果有人想根据愉悦和痛苦之外的理由推导出善恶,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想骗你,而且也可能骗了他自己。辨别善恶,唯一的标准就应是“愉悦和痛苦”,就如乔治·奥威尔所说: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必须承认一加一等于二。
如同《人类简史》中经常提到的观点,人类靠编造故事得以大规模合作,上帝、国家等概念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在部队,人们服从“组织”决定,维护“组织”利益,那么到底谁是“组织”呢?
根据目前的经验,延续自己的基因就是至善。所以为什么要努力奋斗——想想在地球毁灭时,你的后代能否乘上诺亚方舟?在未来人类进化成神时,你能否搭上时代的列车?
人文主义,简单来说即——“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这成了现代人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下面是几个典型场景:
人文主义的座右铭——生命在于体验:
以往的“小人物”,在今天也会得到关注。
人文主义有三个分支:
纳粹主义只是进化人文主义的一个极端版本,不应将其全盘否定:
历史来来回回,自由主义暂时胜出,几乎成了普世信仰:
人没有自由意志,一切行为都有内在驱动,是基因密码的反映。人的欲望甚至是可以操纵的,书中举了大鼠的实验:
我们很会骗自己,甚至强行为错误注入意义。例如,“牺牲即光荣”,这种本是统治者驭人之术的想法,已被我们深信不疑,而这一切都是出于想象而已。人生如戏。
生命科学告诉我们,人只是一套算法,人无意义。
计算机将全方位超越人类。大多数人将成为无用之人,像军人、司机、医生、教师等等。
对大多数的现代工作来说,99%的人类特性及能力都是多余的。
就连艺术领域也会被取代:
未来可能出现大多数无用的普通人,与少数掌控世界的精英。无所事事靠游戏或药物快乐地度过一生,或是持续更新自己对抗智能算法并获得永生。你选哪一个?
我们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需求,而是需要别人提供。就如第一代苹果手机出现时,许多人会说“这就是我想要的!”。与其探索自己内心感受,不如问问算法。
只需要完全公开自己的信息,放置于网络,将决定权交给算法。“认识你自己”从来没这么简单或便宜过。
意识形态斗争根本是不同数据处理系统间的竞争。资本主义采用分散式处理,而苏联式共产主义则是集中式处理。效率高者胜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