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交响曲
1897年3月,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交响曲由格拉祖诺夫指挥,在彼得堡初演的时候,人们对年轻的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十分苛刻,他的作品在彼得堡遭到非常严厉的批评。这时候所受到的打击,对于向来一帆风顺的拉赫玛尼诺夫来说,自然成为一时难于抹灭的巨大创伤。这一精神上的打击,不但成为他日后严重神经衰弱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使拉赫玛尼诺夫形成了郁郁寡欢的孤僻性格。青年时期的拉赫玛尼诺夫痛苦不堪的神经衰弱症,由于尼古拉·达尔博士所下的暗示治疗法奏效,才逐渐走向痊愈。
1901年,拉赫玛尼诺夫完成了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 并一举赢得格林卡奖,于是他顺利地恢复了作曲活动。这首第二交响曲,就是拉赫玛尼诺夫恢复自信之后的作品,也是在他三部交响曲之中,最具拉赫玛尼诺夫特色,而且最受世人欢迎的作品。整个乐曲在结构上,显示出绵延的起伏性,以情绪来推动整个乐曲的发展,显然与著名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形态上有共通之处。可以说,本曲很明显地把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的俄国音乐特性,用具有拉赫玛尼诺夫特色的表现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作品完成于1906年秋至1907年春。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 缓板转中庸的快板,e小调,奏鸣曲形式。乐曲由略带忧郁气氛的进入部平静地开始。主部(中庸的快板)首先由小提琴呈示紧张的第一主题,木管与弦乐用 G大调柔和地唱出抒情的第二主题。 进入了发展部之后,主题一面发展,一面趋于高扬。经过剧烈的高潮之后,乐曲进入再现部。在此将第一、第二主题以拉赫玛尼诺夫的手法予以再现之后,用进入部提琴动机的素材构成的结尾部分来收束这一乐章。
第二乐章 极快的快板,a小调, 具有诙谐曲风格的乐章。 法国号承接开头的节奏,开始奏出有粗犷风格的主题, 然后移交给弦乐部分。 乐曲以主题为中心高扬起来,一直高扬至强调节奏的铜管以叫嚣方式中止。不久,以小提琴为中心唱起了柔和优雅的曲调,但是立刻又为诙谐曲部的节奏所打消。
第三乐章慢板,A大调。 首先,小提琴以斯拉夫风格的优美情调唱出了流畅的旋律。接着由单簧管以优美的旋律取代。 这一乐章的主题也是整部交响乐中最动人的部分。
第四乐章 活泼的快板,E大调。 经过短小而极强的前奏之后,引出强劲的第一主题。反复了这一主题后,经过一个爽朗的乐段,出现了移至D大调的第二主题。乐曲一面再现前面的主题和动机, 一面像胜利凯旋般强劲有力地将全曲最终推向高潮。结尾部分以第一主题的节奏为中心,华丽地结束全曲。
第二钢琴协奏曲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被誉为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最高杰作”,广受世人的喜爱和欢迎。在所有俄罗斯作曲家所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本曲为首屈一指的名作。
本曲除了在构造上的完满妥善之外,同时充分发挥了抒情性和钢琴化的效果,而且把这些作了绝佳的统一。 尤其是本曲中的几个旋律充满了浪漫性情趣, 因此,不是经常被附上各种歌词竟相演唱, 就是被世人编成爵士乐, 广为流行。 1892年,拉赫玛尼诺夫荣获钢琴金奖,同年他从莫斯科音乐院毕业之后, 就已经颇有声望了。 这时候他受托作一首钢琴协奏曲,于是在1899年开始着手创作。然而不久后,他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直至1900年五月才逐渐痊愈,所以本曲实际完成于1901年。有些人认为这一协奏曲所拥有的忧郁性格,就是从拉赫玛尼诺夫这一段病情而来。其实不尽如此,从本曲宏大的气势来看,倒不如说它是拉赫玛尼诺夫完全恢复健康后,创作欲横溢时的优秀作品。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 中板,c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 开头,主奏钢琴弹出八小节像是钟声一样灰暗而沉重的和弦。 之后, 出现管弦乐的充满力量的 c小调 第一主题 (片段1)。 在中提琴的引导之下, 出现了由钢琴主奏的 降E大调 第二主题 (片段2),这一主题充满了甜美的伤感,被认为是“最有拉赫玛尼诺夫特色”的旋律之一。
第二乐章 肃穆而舒缓的三部曲式。开始的主题是从第一乐章抒情的副部主题派生来的,带有沉思的乐念,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片段3)。
第三乐章 诙谐的快板, C大调,2/2拍子,近乎于回旋曲。由弦乐的演奏告一段落之处,钢琴雄赳赳地奏出第一主题,并将此主题加以充分地发展。双簧管和中提琴绵绵地唱出了第二个主题(片段4),这与第一个主题形成了极明显的对比。 乐章结尾,钢琴以强音对旋律加以装饰,并逐渐加快速度,最后在钢琴与全乐队合奏的强奏中结束全曲。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玛尼诺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假如拉赫玛尼诺夫所有的音乐都被世界遗忘了,最后剩下的也会是《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很多音乐爱好者通过这部作品认识拉赫玛尼诺夫,后来才接触他的其它作品,如《第二钢琴协奏曲》、《交响舞曲》等等。其中一段行板(Var18)更是脍炙人口之作,被**《似曾相识》(Somewhere in Time)收录为背景音乐。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写于1934年,此时世界乐坛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调性体系、曲式、节奏等惯用的音乐法则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流派纷呈的“新音乐”,无调性音乐、表现主义、后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列等等相继出现,“求异响于新声”是欧美音乐的时代潮流,而拉赫玛尼诺夫不为所动,仍然在十九世纪的风格和形式里寻求个性的表现。《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取材于一百多年前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利用其中第24首随想曲的音乐主题,写成单乐章的钢琴与乐队曲,技巧复杂精深、气势辉煌,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炫技一派的绝响。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以辉煌的技巧表现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然而作品里最令人难忘的却不是眼花缭乱的技巧,而是慢速的第18个变奏,整部狂想曲到这里速度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纯朴抒情的曲调,这个旋律开朗优美,动人心魄,其中当然也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俄罗斯忧郁”,这个旋律先在钢琴上唱出,质朴而平和,然后让位给弦乐,热情在逐步增长,随后发展成浪漫激情的颂歌。
悲歌
其作品《悲歌》琴韵悲哀寂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忧郁之情尽释其中。
《吸血鬼骑士》的片头曲
或者吸血鬼之歌
棕木漆雕的窗前,饮一杯咖啡,伫立凝望,却仍然昏昏欲睡
长廊的红色地毯上,眺望着黄昏,轻轻徘徊;傍晚下,荆棘布满城堡外层,微泛光丝
暮色四合,踱住脚步,夜晚中的世界,瑟瑟发抖
漫步墓园,卡西亚伯爵的坟墓,爬满藤蔓;长满杂草的泥土,散出腐尸的香味
堡顶上,苍白的月亮,倾听狼的长嚎,异样的凄凉
走上楼梯,清晰听见沉稳的脚步,在回荡;推开木门的声音,惊动了什么;蝙蝠,从阁板飞下,绕过被风撩起的窗帘,飞离古堡
骑士们的盔甲,伫立在沉灰的壁炉边;盔甲上的剑,血迹依存,许多灵魂的结束,原于它,死亡曾掠过剑刃,却隐约呈现从前被挥舞的光辉
壁炉上的花瓶,虽已落满灰尘,但那道长痕清晰可见;花瓶中的婴粟早枯,花叶已调,可花魂依散绞香,回忆着当年的芬芳
苍月变得模糊,浅灰的薄云蒙住了天;那丝阳光已在天地尽头徘徊了许久
天将破晓,我开始睡去;我必须这么做,因为我是鬼,一个吸血鬼
从外国翻译来的
juiy的《给我你的心》、《泪滴在琴上、《忘记时间》《time》
钢琴曲《眼泪》(又名《tears》算是比较通俗的)
《洞箫曲—叹香菱》《《百鬼夜行抄bgm》《鸟之诗》
《天之痕》《绵雪》《长大的时限》《三个人的时光》
《东之伊甸-初恋-bgm》《轩辕剑-昔影》《命运の夜》《骑士王的荣耀》
《凡尔赛的晨》(这首可能有点。。)
冰之世界ost-The Color Of Eternal Love
江户盗贼团ost-《江戸さらさら》秒速五厘米ost-《想い出は远くの日々》王女自鸣鼓ost-《春梦》《勇敢的心》《怪化猫-恋》《浪客剑心sot-Departure》
《bokutachi digimon》、《the turth that you leave 》《dance to the death》
这些事我很喜欢的纯音乐~~~百听不厌啊
暂时就
(1)《悲歌隽永,浪漫永存—浅论拉赫玛尼诺夫悲歌三重奏》
(2)《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几年来几点心得体会》
(3)《肖邦与李斯特钢琴艺术比较研究初探》
(4)《关于加强钢琴理论研究的几点认识》
(5)《钢琴演奏中有效背谱的心理学研究》
(6)《关于推进繁荣发展的几点思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