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都创建的政治制度,史称元首制,其实就是共和名义的帝制。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且对外扩张,使帝国北疆达到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 奥古斯都死后,其养子提比略继位,从此开创了皇位继承制。从前 27 年开始到 192 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前期帝国时期,包括 3 个王朝: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和安东尼王朝。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安东尼王朝皇帝图拉真( 98 年 -117 年)在位时,帝国版图达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道幼发拉底河、南有埃及、迦太基,北达莱茵河、多瑙河,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经济空前繁荣。 192 年,安东尼王朝最后一位皇帝被杀,罗马出现了近百年的混乱时期。史学家将 193 年塞维鲁王朝建立,到 235 年这段时期称为后期帝国时期。始于安东尼王朝后期的社会、经济和军事危机,在公元 3 世纪达到空前规模,以致一些史家又划出一个三世纪危机时期 (193 年~ 284 年 ) 。这一时期,战乱频仍,皇帝更迭频繁,奴隶和隶农的起义遍及各地, 3 世纪 60 年代在高卢开始的巴高达运动,对统治阶层的统治造成很大的威胁。 284 年,近卫军长官戴克里先由军队拥立做皇帝,取得帝国政权,改元首制为多米那特制 ( 即君主制 ) ,正式采用东方君主的统治形式和礼仪。并实行了许多改革,史称戴克里先改革。其后继者君士坦丁一世废除四帝共治制,于 324 年成为唯一君主,皇权得到加强。 330 年迁都拜占廷,更名君士坦丁堡。 313 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死后,战乱又起。狄奥多西一世曾一度实现帝国的统一。 395 年狄奥多西一世死后,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两部分。 在西罗马帝国,经济不断出现危机,人口减少,田地荒芜,城乡萧条。 410 年,西哥特人占领罗马。 452 年,匈奴王阿提拉进兵意大利。 455 年汪达尔人再陷罗马城。先后建立起西哥特王国、汪达尔 - 阿兰王国、勃艮第王国和东哥特王国等蛮族国家。 476 年 9 月,日耳曼人入侵,其雇佣兵首领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位君主罗慕卢斯 · 奥古斯图卢斯,西罗马帝国宣告灭亡。 东罗马帝国一直延续至 1453 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它历经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以及内部的一系列社会变革 ,于 7 世纪左右进入封建社会。
寓乐于教的意思是把宣传和思想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是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方法。
如通过看**电视、讲故事、学唱歌曲、欣赏音乐美术作品等娱乐活动,开展宣传和思想教育活动。要达到寓乐于教的目的,就要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时,注意选择健康、有益、向上的活动内容,形式上生动活泼,丰富多采。
扩展资料:
寓乐于教作用
1、它可以凝聚力量。文体活动是一种“粘合剂”,它通过宣传企业精神和共同价值观念,把广大职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人心,稳定队伍,群策群力,共谋发展。
2、它可以引导指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体活动中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是无声的命令,潜移默化地引导着职工,影响着社会。如“世纪列车欢迎您”为主题的文艺演出,让更多的旅客了解了铁路,为铁路走向市场,参与竞争树立良好形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可见,文艺活动要科学地确定其主题,适应当代人的文化生活需求,既不能用低俗的东西迎合少部分人,又不能脱离时代的特征、脱离群众。
3、它可以激励进取。文化活动通过宣传党的政策和改革发展中涌现出的大量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及前所未有的业绩,可以激励人们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例如:许多单位结合年度“大表彰”和评选先进职工之家活动,不仅戴光荣花、照全家福、挂光荣匾,还把其中的突出人和事编成各种节目,广泛宣传,弘扬先进,鼓舞人们继续搞好工作的积极性。
4、它可以培育风气。利用文化室、文化园、职工之家等职工活动阵地,把思想教育融于活动之中,使之不仅有组织、有队伍,而且经常开展有益身心、有益生产的文体活动,就使正确的东西占领了阵地。让职工在娱乐中追求生活的真善美,进而培养良好的风气。
5、它可以增长技能。文化活动的有些内容(如计算机技能大赛等),动手能力很强,不但发展了个人爱好,而且还锻炼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寓教于乐
在安排字句的时候,要考究,要小心,如果你安排得巧妙,家喻户晓的字便会取得新义,表达就会尽善尽美。——贺拉斯
文 | 风的衣裳
亲爱的小伙伴们:
大家好!第一次来三班做点评,感谢大家的热情相待,感谢无戒女神,感谢365训练营,感谢班长腐草为滢及各位班委成员的辛勤付出。
有幸成为特训营的点评嘉宾,有压力也有动力,更是一种好的学习体验。在这里遇到了很多优秀的伙伴,从你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也给了我信心,未来希望我们一路同行!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让我们一起度过。
先做一下自我介绍。
本期嘉宾:风的衣裳
我们开始今天的文章赏析,一共有六篇。
01
标题: 总有人偷偷爱着你|我恨了二十几年的人,竟也爱着我
亮点:
1)文章感情真挚,心理描写细致入微,读来让人沉浸其中,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女孩,那个从小被送出去、从小被人欺负的女孩;那个因为生理问题慌张无助的女孩;那个青春期叛逆,听不进话的女孩;那个结婚生子以后幡然醒悟的女孩。
2)文章用语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但就是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心疼她,也不由自主地被文章中流露出来的亲情所感动。作者将二十几年与母亲间的点点滴滴描写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愤恨和母亲的无奈。
这一句描写,将童年时难忘的一幕永远地定格在作者的脑海里。
被人过度轻视的孩子,别人的一个哪怕简单的关心也能撩拨起内心的柔软。所以当一个关心我的男孩出现,“我”义无反顾地与他恋爱了,哪怕再多的人反对也无济于事。
3)文章结构紧密,层层递进,将与母亲之间的恩怨一点一点推至高潮,引人同情。结尾处却陡然一转,瞬间将恨变成了爱。原来,在作者不知道的情况下,母亲为作者做了很多事情。让作者知道了这个世界上也有人偷偷爱着她。一语惊醒梦中人,作者突然回忆起从前忽略了许久的事情,那些忆起来的都是母亲对自己深深的爱!
4)文章排版简洁大方。文首一张,含蓄的美感。文中用小标题间隔,将每段的主旨分隔开来,简单明了。
5)文章多用短句,读起来不累,也能使人更容易理解句子的意思。
不足:
1)校对不仔细,一些标点符号用错,“的地得”使用不规范,还有错别字。前面两点问题很多,就不举例了,错别字如:
刨(pao二声)——剖(pou一声)是剖腹产,不是刨腹产。
2)感觉个别地方用语不恰当。比如:
也可能是我没有这种感受,但如果是我,眼睛应该是湿湿的,泪水盈满眼眶,我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感觉是干涩的?可能每个人的感受不同。
正好这一句也涉及“的地得”问题,顺便说一下,已在文中标注。
3)文章部分地方缺少过渡语,读起来有些突兀、生硬。
4)结尾有些仓促。如果能再多一些诠释主题的语句应该会更好。
参考意见:
原来她明知道我心里恨她,却毫不在意,仍然尽其所能地给予我她全部的爱。
原来她对我的爱,不光是因为愧疚,更多的是一个母亲的本能,希望她的女儿平安、幸福!
02
标题: 古风︱媚生怜
亮点:
1)故事缠绵悱恻,美好而忧伤,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短篇小说,语言优美,画面感很强。
2)作者富于想象,塑造的人物形象饱满而有灵性,一波三折的情节有冲突、有变数,让人欲罢不能。而结尾处,“他错了,她也错了”点出了爱之殇。
不足:
1)有些错别字
孜然一身——孑然一身
搜——嗖
一直——一只
2)长句太多,让人很难懂。举一个例子:
这句话读起来又拗口又难懂。
3)文中有矛盾和语意不明之处:四大护法到底都有谁?
4)排版问题。因为文章比较长,用的小标题又太小,看着太累。建议在文中放几张用来分隔出环境和情节的变化,或者用大一点的标题也可以。
5)结尾处理得过于冷静。冷月的死应该能够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可是感觉不够虐心。古风以虐心为看点,结尾处,无论是冷月的死还是月苓的死都不是很虐。我本身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很容易被打动,可是结尾没有让我产生共鸣。
03
标题: 深夜阅读时光机/女儿,祝你圣诞节平安快乐
亮点:
文章真情流露,读来是满屏的忧伤和无奈,时代的悲哀,也是观念和亲情的悲哀。个人感觉这应该是真人真事,加之生日是圣诞节这个特殊的氛围,更加令人同情。
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很多时候,现实太残酷。
这篇文章同第一篇文章有共同之处,只是结尾却没有那篇美满,可能时候未到吧,送出去的女儿还没有体会出母亲的一片深情,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让人伤痛的故事。
不足:
1)文首可以放一张适合的,可以让文章亮起来。
2)文章有些地方用语啰嗦,显得不干净利落。
举一个例子:
参考意见:
她清楚地记得,那一晚寒风凛冽,天上还飘着小雪花。后半夜阵痛开始,婆婆吩咐丈夫赶紧去请本村的接生婆。
3)文章笔误和错别字过多。
续而——继而
结定——决定
4)文章有些地方用词不当。
格格不入用在这里不合适,建议改为大相径庭。
时空不合适,因为同在一个时空里,空,即空间,与距离也重复。
参考意见:
隔着山、隔着水,隔着无法逾越的距离,远群在心里默默地说:“女儿,祝你圣诞节平安快乐!”
有过一个女儿且有过一次婚姻,语序颠倒。
参考意见:
义无反顾地嫁给了丈夫,尽管他有过一次婚姻,还有一个女儿。
文章这类问题较多,不再一一举例,还是需要做好基本功,在词语的打磨上也应多下功夫。
04
标题: 咖啡厅的等待
文章以一位女子的视角,记述了在咖啡厅的所见所闻。咖啡厅环境浪漫温馨,不同的人上演着各自的故事。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只是,却是别人生命中的过客。
亮点:
1)文章首尾呼应,布局巧妙。
文章开头,用一本书里的话衬托出阿宁此刻的心情,让读者猜测出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女子。
中间那些打量,看似很随意,其实也是表明阿宁心境的寂寥和打发时光的无奈。无论是闺蜜间的热聊还是情侣间的亲昵,都更反衬出阿宁的形单影只。
结尾部分还是那本书里的话,只是在重复了开头所引用的语言后,加上了一句:
“但那人,我知,我一直知,他永不会来。”
这一句正好印证了上一段阿宁接的那个电话。电话中,阿宁看似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其实隐藏着心中巨大的失落和委屈。明明百无聊赖地等了两个多钟头,却说自己也刚刚来,避免了对方的歉疚和自己的尴尬。这是一个隐忍的女子,却不被珍惜,让人无端心疼。
2)文章语言优美,心理描写细腻,所用动词画面感强。
举例:
这描写让人心动,似乎这美女就立在眼前。
只是这里有些语病,自己可以体会一下。
参考意见:
正随意猜测着,就听见门旁风铃一阵响动,果真进来一位身材高挑、衣着时尚的女子,她美目流盼环顾一圈后径直走过去坐在他的对面。
不足:
1)用语啰嗦,语意不明,简单举一个例子:
参考意见:
前方靠窗的显然是一对处于热恋期的情侣,男孩抱着大把的红玫瑰献给心爱的女孩,引来一片注目和掌声。整整两个小时里,两个人十指相交,低声倾谈,空气里似乎都迷漫着浪漫的气息,来往的客人自动绕过这片“禁区”,似是不忍惊扰了这份美好。
另外,侧目一词多用于贬义,意指让人不想以正面的眼光来看待,即不屑一顾。
这段,讲真,个人觉得真是太不精炼了,文章还有一些段落出现这种问题。
虽说是旨在突出阿宁为打发无聊时光,但还是要注意语言的精炼。
自己再好好看一下文章哪里需要精简,用语啰嗦会让人没有耐心看下去。作者的思维应该说比较开阔,如果能够增强对词句的掌控力就更好了,否则很容易将文章写成流水账。
2)文章校对不仔细,有很多标点问题、错别字,更有“的地得”的使用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是很多人文章的通病,如果说标点符号和错别字是不细心造成,而“的地得”确实是基本功不扎实,这个不难,只是很多人没有用心去体会。个人建议,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就减少使用。
3)文章长句过多,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控长句,最好少用,长句容易出语病,更让人读几遍都不解其意。因为长句一多,主语和动词就自然多,容易造成理解困难和产生歧义。
05
标题: Hi,时光未央,岁月静好
这篇文章很不错。
亮点:
1)文章用语简练、优美,将沿途的风景用一句话概括,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既是一次风景之旅,更是一次心灵之旅。
看得出来,作者有很强的语言概括能力,对词语的掌控力很强,词语有张力,画面感很强,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在作者的文字和思维里徜徉。
文字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心灵,如此美好的文字,无论是文中的澄子还是写文字的人,在读者的想象里都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人。言为心声,也许,作者的心事正是通过澄子体现了出来。
正如文中所写,澄子的那张照片,被杨哲的镜头诠释成“时光未央,岁月静好”,而作者的笔下,给我们呈现出来的画面也正是时光未央,岁月静好。无论是美丽的风景还是沉醉在风景中的心情,都是这般美好的感觉。
2)布局合理。之前是心情的压抑,后来是旅行中的释放,先抑后扬的情感转折让人心情轻松,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3)文章字数合适,2000+的字数,对一篇情景文章来说恰到好处。
4)情感收放自如,没有特意煽情,却处处透着美好和清新。
5)借代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文中几次用男音这一借体来代指唱歌的男孩这一本体,运用恰当得体,突出了男孩的特质。
不足:
1)2000字的文章,中间适当放一张,可以使读者的眼睛轻松一些。建议选取小清新的,与文章所渲染的氛围一致,可以起到更好地烘托气氛的作用。
2)文中澄子的名字出现过多,略显累赘,大概有四十多个,有一些可以用“她”来代替。
3)既然是以第三者的视角来写,文中杨哲的名字却只出现一次,有些不合理。如果是长篇还有下文,可以这样处理。但若只是一篇心情文字,虽然下文的“行走的弹唱者”和杨哲是同一人,但相比较而言,只出现一次的杨哲这个名字就显得比较突兀也没有存在感。
06
标题 : 杀鬼记(完)
亮点:
1)作者思维比较开阔,想象力丰富,语言干练,对文字运用自如。画面感很强,善于营造气氛,有《倩女幽魂》的即视感。
2)文章耐人寻味,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的那段历史,阐述了人性和欲望间纵横交错的关系,有很强的可读性。一些心理描写也非常到位,是一篇比较成熟的灵异类小说,而读来却并没有恐怖的感觉。
3)长短句交错使用,语感强烈,语意清晰明了。
4)文章感情真挚,庞涓这个历史上的经典坏人,读后竟让人恨不起来。
不足:
1)排版问题。五千字左右的文章,没有标题符号,没有,就显得很凌乱。且通篇一句一段,这样的排版在里是不提倡的。
2)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文中所有的省略号都用句号代替,这是错误用法。比如:
3)校对不仔细,笔误之处很多。举例:
苟延馋喘——苟延残喘
另外,得到了极大的觊觎,不妥当。建议修改为:
在魏国被人起了觊觎之心
不说就说——不说就不说
也是“一的到底”的问题,这在前几篇文章也都说过了。
不再一一列举。
今天的点评就到这里了,很高兴能和三班的小伙伴们一起度过这个愉快的夜晚。巴金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是因为我有感情。2018,愿我们体验文字的力量,带着感情去写作!
祝大家新年快乐!天天快乐!
论高乃依的《熙德》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典范
摘要《熙德》是古典主义悲剧大师高乃依的代表作,关于这部戏剧是悲剧,喜剧还是正剧,长期以来学界就有争论。我们普遍认为该剧属于悲剧范畴,本文主要从高乃依本人的悲剧理论以及古典主义的特征出发,分别从题材、冲突、人物、语言、社会功效、“三一律”等角度加以论证和鉴赏。
关键词高乃依 悲剧理论 《熙德》 古典主义 “三一律”
高乃依及其作品简介
彼埃尔·高乃依是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少年时代受到很好的拉丁文化教育。1628年担任律师职务,并开始写作抒情短诗和戏剧创作,他的处女作是喜剧《梅丽特》,从1635年起尝试悲剧的创作。他的第一部悲剧是《梅黛》。他在1636年创作的《熙德》发表并演出后产生了轰动,随即便招致猛烈的抨击并引发激烈的争论。沉默了几年,高乃依按照新古典主义的规则写出了悲剧《贺拉斯》(1640)、《西拿》(1640)、《波里厄克特》(1643)、《庞贝之死》(1643)、《罗多古娜》(1644)等,此后,他的创作一直下滑,尽管也写出了类似《俄狄浦斯王》(1659)这样的优秀的作品,但都没达到他所预期的成功。但在理论上,高乃依长期的创作所积累的经验使他坚信自己的信念,在1636年-1638年的那场争论之后很久,1660年高乃依发表了著名的“戏剧三论”等三篇论文,正面阐明了他的较成熟的戏剧美学观点。高乃依的《戏剧三论》由《论悲剧》、《论戏剧的公用及其组成部分》、《论三一论,即行动、时间、地点的一致》三篇论文组成。
本文主要从他的悲剧理论出发,并结合剧本本身,从题材、冲突、人物、语言、社会功效、“三一律”等几个角度论证《熙德》是一部古典主义悲剧的杰出代表。
《熙德》 作品简介
《熙德》是高乃依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的故事情节取材于十七世纪初期的一个西班牙剧本,但两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却完全不同。作品的主人公唐罗狄克是西班牙贵族青年,卡斯第开国王唐菲南的老臣唐杰葛的儿子。他和伯爵唐高迈斯的女儿施曼娜相爱。唐杰葛被任命为太子的师傅,唐高迈斯出于嫉妒打了他一记耳光,使他觉得蒙受了莫大的侮辱。唐杰葛要儿子为他报仇,这使唐罗狄克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中:要家庭的荣誉还是爱情?但他没有犹豫很久,便下决心为父报仇,并在一场决斗中杀死了唐高迈斯。父仇报了,但爱情却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打击。按照封建贵族的习俗,施曼娜有责任报复杀父之仇,因此她要求国王马上把唐罗狄克处死。但她要求处死未婚夫的心情愈切,她对他的爱也就愈深。而施曼娜在履行自己义务时所表现的凌然不可侵犯的勇气愈大,唐罗狄克内心燃烧着的爱火也就愈烈。正在双方都很痛苦的时候,传来了摩尔人入侵卡斯第开的消息。唐杰葛要求正想自杀的儿子抑制自己的痛苦,奋起保卫祖国。唐罗狄克领兵击退敌人,拯救了国家,获得了“熙德”(意即民族英雄)的称号。国王耐心说服施曼娜不要怀念旧恨,而要服从爱的呼声。在国王的开导下,这一对青年终于结为眷属。
《熙德》是古典主义悲剧的杰出代表
一、从题材论证《熙德》区别于喜剧
作为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者,高乃依的戏剧,尤其是悲剧,体现了十七世纪法国封建社会向绝对君权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精神风貌。高乃依在《论诗体剧》中指出:悲剧“要以有名的、不同寻常的、严肃的情节作为题材。”这句话概括了他的悲剧的基本内容,三个形容词规定了他的悲剧的取材原则。所谓有名的情节,指的是取自历史或传说的有名的插曲,这就排除了随意杜撰的情节。而《熙德》取材于西班牙历史,这一点显然是符合了作者对于悲剧的取材要求。所谓不同寻常的情节,指的是重大题材,“它强烈地掀起人的激情,使之同责任准则和血缘亲情产生激烈的冲突,始终应该超过逼真,如果观众不在具有巨大威望的历史权威的支持下,或者不在一致舆论的考虑的支持下,那是找不到相信者的。”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指明悲剧应该描写重大事件,以维护责任、荣誉为戏剧冲突。这句话的后半部分表明,高乃依的悲剧一旦不是建立在人人接受的历史或传说的基础上,那就可能超过了真实性。在《熙德》中,情节的剧烈发展,主人公的思想斗争始终被置于理性与情感的矛盾之中,荣誉与爱情,到底选择谁?作品描述的也是贵族青年男女,也是关于国家,关于荣誉,关于复仇,关于爱情,甚至牵涉了战争,这些都不能不说是重大题材。从这点上看,《熙德》显然也是符合高乃依关于悲剧情节的要求的。
就悲剧本身而言,悲剧表现的是人的生命的死亡和人生中巨大的苦难。高乃依自己的悲剧题材都是重大的、表现情与理的冲突的。其中主人公都是以公民的义务感战胜个人的情欲,为了大我而牺牲小我的利益,通过这种痛苦的选择,显示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超常的人格力量。这正是理性时代和专制王权所需要和赞赏的。
此外,高乃依在他丰富的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悲剧观:从题材上来看,悲剧的题材需要崇高的、不平凡的和严肃的行动,应当表现人物情感在外来压力下的猛烈的程度;喜剧则只需要寻常的滑稽可笑的事件。从人物来看,悲剧应当表现主人公所遭遇的巨大的危难,喜剧则满足于对主要人物的惊慌和烦恼的模拟。如此看,《熙德》很明显不属于喜剧的范畴,主人公为荣誉而放弃了爱人,为国家英勇出征的这些行动是高尚的、不平反的、严肃的,他们的内心世界的矛盾斗争也是猛烈的不可调和的,这种来自外界的压力让他们都痛苦不堪。整个故事,没一处可以让我们发笑,整个事件,一点都不寻常,一点都不可笑,它是严肃的,悲壮的。一个是父亲的受辱,一个是父亲被自己所爱的人杀害,这于他们的人生都是巨大的危难,他们的情感的波动也决不是什么小小的惊慌和苦恼,而是刻骨铭心的强大的复仇与矛盾情绪。应该说:《熙德》是一部实实在在的悲剧。
另外,在悲剧题材的选用上高乃依提出了几点:一、“超越论”。主张悲剧创作题材应该当超越古希腊的题材范围。主张悲剧可以虚构。二、主张尽可能地采用重大题材。他指出:“悲剧的庄严要求表现出某种巨大的国家利益和某种比爱情更高尚更强烈的情欲。例如争取权利和复仇,它要求表现出比失去情妇更严重的不幸,以引起恐惧之情。把爱情事件定入悲剧也是完全适宜的,因为它本身包含着不少的快乐,并能作为国家利益一级我在上面所说的那些情欲的基础;但必须使爱情事件安于剧中的次要地位,而不受邀地位让给国家利益和其他情欲。”[4]高乃依的这一思想既符合悲剧的基本特点,也符合了理性时代及专制政治的审美需要。我认为这段话简直就是对《熙德》悲剧情节及其主题意蕴的最好的描述。
在《熙德》中,我认为有两个主题意蕴:对理性的宣扬以及对爱情的肯定。一对情人在理智与情感的较量中,不惜以牺牲爱情为代价来维护责任与义务,可见理性的威力确实不容低估。高乃依固然强调理性,但同样给与爱情以很高的地位。我们以两位主人公罗狄克和施曼娜为例。他们固然有很强烈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但对于自己内心的那份热烈的爱情却也是不能轻易割舍的。比如罗狄克,父亲、情人、荣誉、爱情,使他举步为艰,不知所从。后来,他虽然为了家族荣誉杀死了情人的父亲,却由此陷入深深的自责,难以自拔。他跑到施曼娜那里,请求她杀了自己,以求得她的宽恕。当父亲劝慰他“爱情不过是一种娱乐”,“情人不妨换一个”时,他毫不客气地反驳:“我以为可耻的事情种种不一,战场无勇,情场无信,都一样可鄙。” 在极端的痛苦之下,他甚至想到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和苦难。而此时正值摩尔人入侵,国家危难,在父亲的鼓励、提醒,罗狄克才重新振作起来,为国效命。在爱情的打击下,英勇无畏的罗狄克俨然一个俘虏,几乎丧失了理性,把责任和义务全抛了。施曼娜又怎样呢?她固然不断地宣称要杀掉罗狄克,要为父报仇,但却总是言行不一,自相矛盾,甚至有点荒唐可笑。“我要他的头,我又怕得到手;他死我也活不了,而我又要惩罚他!”她从来没有真正想要杀死罗狄克,只是出于责任,出于义务才不得不做此表白。当最终施曼娜选择用“比武招亲”来决定自己的归宿时,罗狄克想借此机会向自己的情人谢罪。这可吓坏了她,忍不住脱口而出:“如果你觉得你的心还钟情于我,在这个以我为奖赏的决斗里,你只准打胜,不准打败。”至此,施曼娜深沉强烈的真挚的爱情表露无遗。可见高乃依也是充分地肯定了爱情的力量。正土罗狄克所感叹的“爱情真神妙!” 因此,对于该剧的主题意蕴的探索,我们应该从两方面着手,才是全面的、恰当的。即使双方看似矛盾,但作者力图把它们和谐的统一在一起,并且也做到了。
二、从悲剧冲突论证《熙德》符合悲剧冲突的特征
众所周知,悲剧冲突以其尖锐性,不可退让性而著称。悲剧冲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必然性,两难性,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的背反性。对理性的呼唤和理性的回归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普遍要求,罗狄克不得不选择为荣誉而站,这是必然的。而且,不论他做何选择,失去爱人的必然结果也让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理性与爱情的不可得兼,置他于两难选择的境地。而施曼娜的决定也体现了她的理智战胜了情感,即使她内心的挣扎令她苦不堪言。谁也不能做出退让。从这点上说《熙德》是完全和乎悲剧冲突的全部特征的。
而且,高乃依认为:真正的悲剧并不在于主人公高贵的身份地位,而在于它是否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使命意识和庄严风格,是否表现了某种巨大的国家利益,或者某种比简单的爱情更高尚更强烈,因此也更容易引起人们恐惧的情感。他的悲剧同荣誉、责任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剧中人物思想的斗争和彼此的冲突围绕着它而展开,构成了剧本的主要矛盾。《熙德》也是极具代表性的。在这部剧作中,是维护封建荣誉和社会责任还是成全一对贵族青年男女的爱情的矛盾贯穿了全剧。这个矛盾看来不可调和。根据传统的观念,必须绝对服从荣誉和责任的要求,爱情、婚姻、个人利益只能抛在一边。男女主人公的行动确实把荣誉和责任放在第一位,致使最后国王出面干预,那女主人公的爱情才得以实现。剧本既照顾到荣誉和责任观念,又顾全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体现了时代精神,表现了两种意识形态的妥协调和。正是如此,《熙德》成为古典主义悲剧的一部典范。高乃依的《熙德》作为古典主义戏剧的代表,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理性与感情的较量。在种种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责任与爱情,理智与情感,都显示了强大的威力。
三、从人物角度论证《熙德》中的主人公的悲剧性
高乃依主张各种人物都可以充当悲剧人物。他在悲剧创作中十分注重渲染悲剧冲突的尖锐性,而对人物的刻画则尤其注重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矛盾,使他们形象的悲剧性在心理的冲击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在《熙德》中,他把男女主人公放在情于理、爱情与责任的矛盾冲突中。这冲突尖锐而不可退让。在剧本里是这样描写唐罗狄克的内心激烈的两难冲突的:
要成全爱情就得牺牲我的荣誉,
要替父报仇,就得放弃我的爱人。
一方面是高尚而严厉的责任,
一方面是可爱而专横的爱情!
复仇会引起她的怨恨和愤怒,
不复仇会引起她的蔑视。
复仇会使我失去我最甜蜜的希望,
不复仇又会使我不配爱她。
同样,施曼娜也处在激烈的斗争之中:
可诅咒的虚荣心,也厌恶的疯狂,
最明达的人也难免受你们的残酷折磨,
荣誉呀,你一点都不顾我那最亲切的愿望。
听到如此强烈的告白,我们怎么能不为之所动?
从高乃依本人的悲剧理论中,他对悲剧人物有以下几点审美要求:1、任何人都可以充当悲剧人物,只要他拥有高尚的非凡的激情,并在情感的驱使下付诸行动。2、悲剧人物在尖锐的冲突中显示出了坚定性和丰富的人性内容。3、悲剧人物以自己的苦难或者死亡展示了自身的高尚人格,它所产生的震撼力给观众以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人从中获得快感和教益。对比这些要求,《熙德》中的男女主人公罗狄克和施曼娜,他们的心理斗争过程以及行动都确实的与它们相吻合了。成功地塑造了一对可以杀身成仁,为成全和遵循封建道德观而舍弃个人爱情的贵族青年的形象。即使是公主这一配角形象,也体现了这一点,她极力克制了自己对罗狄克的爱情“你听我说一说,我曾经怎样奋斗,听我说一说我须怎样努力才能保持我的品德!”“我正是记得太清楚了,所以流尽我的血,也不能堕落到不顾我的身份。”在这上,公主也是一个悲剧的角色。这段插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反衬了罗狄克的优秀,也表现了理性下的爱情的崇高和可贵,是对封建道德观的极大的赞美。
四、从社会功效上论证《熙德》的悲剧性
作为观众在阅读和感受剧中人物的悲与无奈之时,心灵上肯定或多或少也得到了净化和感染,这就实现了悲剧的社会功效。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或强或弱都具有怜悯与恐惧之情,而悲剧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通过对悲剧的审美鉴赏,使观众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从而令其感情得到净化,以此达到道德教育的作用。高乃依认为这里的“怜悯”是指,当看到与我们相似的人遭受厄运时,我们对遭受同样的厄运的心怀恐惧并避免厄运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出示我们从心里净化、节制、改正,甚至根除那在我们面前,把我们怜悯的人的投入这一厄运的激情。这种对激情的净化,在高乃依看来,必须和惩恶扬善的道德教育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悲剧应该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应对于社会人生有所教益。当我们阅读剧本或者欣赏《熙德》时,一定会受到深深的震撼,这于当时的社会秩序的崩溃,道德的败坏是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的。因此,我们说《熙德》起到了悲剧的净化人类心灵的功效。
但要充分发挥悲剧的惩恶扬善的作用,在悲剧创作上还必须找到一种促使怜悯之情产生的有效办法。怜悯之情的产生有赖于戏剧中矛盾冲突的产生与解决。悲剧要求矛盾的不可调和,但他找到了化解冲突的办法。那就是先将矛盾的双方置于高度紧张的情境之中,双方矛盾尖锐似乎难有回旋的余地,然而由于“更高力量”的出现,原本无法调和的矛盾得到意外而又合乎情理的解决,使情节安排显示高度的艺术技巧。纵观高乃依的悲剧,尤其是《西拿》《贺拉斯》《波里厄克特》,都体现了两种力量处于平衡状态的理想。高乃依往往通过剧本的结局来表现这个理想。而《熙德》,也体现了这样的规律和安排,是和其他的悲剧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的。在《贺拉斯》中,也是由国王出面,以国家利益的名义原谅了贺拉斯杀死妹妹的行为。而《熙德》中,在国王的干预下,让施曼娜接受了妥协的安排,她同意了和唐罗狄克结婚,不过是推迟了婚期而已。这种表现调和、妥协的思想,正是当时政治的基本特点,也是高乃依的悲剧反映时代强音的体现。
五、从《熙德》的语言上看它符合古典主义悲剧的崇高风格
高乃依的戏剧艺术还表现为雄辩与抒情的相结合的特点。他对双方的政治争执场面尤其偏爱。在这种雄辩的语言中,高乃依糅进了抒情的色彩。这种抒情蕴含在对话之中,它常常出现在两人对峙的场面里,他们各自表达了见解以后不再争论下去。于是抒情的对华产生了和谐的效果。在《熙德》的第三幕第四场中,两个情人做了政争辩之后,发现他们比以前更加靠近了。在夜幕降临的温馨里,他们互诉衷肠,互相表达各自的不幸。从这种雄辩和抒情的特点中,高乃依的悲剧形成崇高的风格。他比其他剧作家更善于“突出美好行动的光辉”,通过完美的、尖端而富有提示性的、动人而又不浮夸的、能给人深刻印象的语句,表达出崇高的理想。崇高风格是十七世纪古典主义的最高理想,在这上也很好地证明了《熙德》不愧为古典主义戏剧的典范。
六、从高乃依的《熙德》看他对“三一律”的突破与发展
高乃依把悲剧建立在个人爱情与对国家或家族的义务的冲突上,因此特别需要较为错综复杂的情节,也就比较不易遵守“三一律”。这也是他的这部作品遭到猛烈抨击的主要原因所在。
关于“三一律”,主要有三点:一、情节一致律。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说道: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高乃依认为亚氏所说的行动的一致,不应该被理解为悲剧之队观众表演一个孤立的行动。而且这种一致对于悲剧和喜剧来说又是不一样的。于悲剧是危局的一致,于喜剧则是倾轧的一致。即使将几种危局同时写入悲剧,也并不必然会破坏该剧的整体一致性的效果,关键要看行动是否是一个能够抚慰观众心灵的完整行动。所以,在《熙德》里,它的主要情节是理性与情感的较量,这并不违反。但其中也加入了公主对罗狄克的爱慕等的这些插曲,反对派认为是不必要的,但正如我们上面说过了,这些插曲都是有益于主题的,其实也不算是违背情节一致的原则,反而体现了高乃依的创造性。二、时间一致律。高乃依对这一规定亦持灵活态度。他主张有限度地突破该律中的时间限量。他既反对僵化,又反对散慢;既要求超越于突破,又要求限度和范围。《熙德》的故事情节基本在24小时内进行,所以反对派在这上面也没什么大的异议。三、地点一致律。高乃依表示“我支持尽可能地努力做到绝对的地点一致的意见;但由于这个意见不可能适用于一切题材,所以我也欣然同意用发生在同一城市的行动来满足地点一致的要求。”[1]很明显,该剧以王宫作为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此外还出现几次在施曼娜家的场景,这固然违反了地点一致的原则。但如果我们仔细再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几次的地点转换都是罗狄克在内心极度痛苦彷徨,无法排遣的情况下跑去寻求解脱而安排的。是情节的要求,而它之所以招来如此大的非议,不过是罗狄克的行为违背了理性至上的原则,那么反对派固然要从理性角度加以批判了。但如果丢开主题,单考虑爱情,这些安排又使情节深刻曲折,是值得赞赏的了。这些其实并不能说高乃依没遵守“三一律”,只能突显了他的非凡的创造和改革的勇气。正如他自己认为的:悲剧创作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必恪守古人的规则。
结语
最后,《熙德》由于以男女主人公的和好为结局在当时被称为悲喜剧,但是它表现了深刻的主题以及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并且贯穿着古典主义悲剧的创作原则,因此我们认为它是一部古典主义悲剧的典范。在对待古典主义创作原则上,高乃依采取既恪守又灵活的做法,充分体现出了他的创作个性,我们以为还是应该肯定的。
参考文献
[1]高乃依著论悲剧[A]
[2]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C](上)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林文和主编文学鉴赏导读[C]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4]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C](上)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周熙良主编外国文学作品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第1、2、3章
[1]幸福不是容易的事:很难求之于自身,但要想在别处得到则不可能。——尚福尔
[2]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的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伏尔泰
[3]扰乱人们的不是事情,而是人们对事情的看法。——爱比克泰德
[4]超常的感觉能力会引致情绪失衡以及阵发性的过度愉快和挥之不去的忧郁。那么因为天才的条件就是超常的神经力量,亦即超常的感觉能力,所以,亚里士多德相当正确地认为,所有杰出、优越的人都是忧郁的:所有那些无论是哲学、政治学、文学或其他艺术方面表现出色的人,看上去都是忧郁的。
[5]“郁闷”型的人,亦即阴沉和忧心忡忡的人,虽然总的来说比无忧无虑、快乐的人承受更多只是想象出来的不幸和苦难,却因此遭遇更少真实的不幸和苦难,因为把一切都看成漆黑一团的人,总是担心最坏的结果,因此做足防范措施,与那些总是赋予事情以愉快色彩和大好前景的人来比,不会那么经常地失算与栽跟斗。
[6]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要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过上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因此,一旦对所谓的人有所了解,他就会选择避世隐居的生活;如果他思想深邃、远大的话,甚至会选择独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所以,卓越的精神思想会导致一个人不喜与他人交往。
[7]愚蠢的人饱受无聊之苦。——塞涅卡
[8]愚人的生活比死亡还要糟糕。——耶稣·西拉克
[9]因此,我们大致上可以发现: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贫乏的思想和总体的平庸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10]无论身在何处,我们只能在我们自身寻找或者获得幸福。——奥立弗·高尔斯密《旅行者》
[11]没有精神思想消遣的闲暇就是死亡,它就像要把人活生生地埋葬。——塞涅卡:《书信》
[12]孤身独处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闲暇则是至高的礼物,其他别的一切好处都是可有可无的。如果还真有其他别的好处的话,通常只会变成某种负担。
[13]在这里我不会不提及这样一类人:由于仅仅具备了常规的、有限的智力配给,所以,他们并没有精神思想上的需求,他们也就是德语里所说的“菲利斯特人”(Philister)。这是德语特有的词语,源自德国的大学生生活。后来这一名称有了更高一层的含义,虽然它与原来的意思依然相似。“菲利斯特人”指的是“缪斯的孩子”恰恰相反的意思,即“被文艺女神抛弃的人”。
[14]由于菲利斯特人没有精神上的需求,只有生理上的需要,所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会寻求那些能够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要,而不是精神上的需要的人。因此,在他们对别人的诸多要求中,最不重要的就是别人必须具备一定的头脑思想。当他看见别人具有突出的头脑思想时,反而只会引起菲利斯特人的反感,甚至憎恨。因为他们有某种难以忍受的自卑感,以及某种隐蔽的嫉妒——这种嫉妒,他们会小心翼翼地掩藏起来,甚至对自己也是这样。
[15]菲利斯特人的巨大痛苦就在于任何观念性的东西都无法给他们带来愉快。
[16]拥有卓越的精神思想所带来的一个确切的不便之处,就是一个人感受痛苦的能,也伴随着他的智慧而增强了;在那些智力优越的人身上,所感受到的痛苦也达到了最高级。
[17]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
[18]我们应把现有的财富视为抵御众多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城墙,而不是一纸任由我们寻欢作乐的许可证,也不是某种不花天酒地就是对不起自己似的义务。如果一个人凭借自己的某种才能——不管这种才能是什么——从最初的一文不名到最终赚到可观的金钱,那他十有八九会误认为自己的才能是以恒久不变的本金,以此赚取的金钱只是本金的利息而已。这样,他就不会把挣来的一部分金钱积累成为固定长久的本金,而是把挣来的钱随手花掉。这样,他们通常最终会陷入贫困,因为如果他们的才能只能维持短暂的时间,例如,几乎所有从事优美艺术的人都属于这一类情况,那么他们就有江郎才尽的时候;又或者,因为他们挣钱的本事,依赖某种环境和各种某种风气,而这种环境、风气随后消失了——这样,他们的钱财收入也就停止了。
[19]乞丐一旦跨上了坐骑,就非得把马跑死为止。——莎士比亚《亨利五世》
出生于世代贫困之家的人却把贫困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以某种方式意外获得的财富,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多余的东西,把财富用来享受或挥霍才是理所当然的!一旦把钱财耗尽,他们仍然像以前没钱的时候那样生活下去,并且还免除了一样烦恼哩!
[20]我们在这世上时日不多,不值得在可鄙的坏蛋的脚下爬行。——伏尔泰
从一开始就生活无忧的人却大多难以管束。他们习惯于高视阔步,并不曾学会上述为人处世的艺术。或许他们具有某些才能,但他们应该认识到这些才能与平凡庸俗、低三下四根本无法匹敌。最终,他们会看到身居比自己更高位置的人的平庸和低劣之处。此外,如果他们还遭受别人的侮辱和种种令人愤慨的事情,他们就会变得倔强、难以驾驭或者害怕、茫然。这可不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办法。
[21]在局促狭窄的屋子里,无从施展力量,要站起身子已经非常困难。——尤维纳利斯
第4、5、6章
[1]通过细致考虑和正确评估其带来的好处,尽量减低我们对待别人意见的敏感程度,无论我们受到这些意见的奉承还是伤害都应如此,因为这两者其实悬挂在同一条同一根线上。否则,人们只能成为别人的看法和意见的奴隶:
使一个渴求赞语的人闷闷不乐或者兴高采烈的话语,却是多么的无足轻重!——贺拉斯:《书信》
[2]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并因此使我们的自身改变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仅此而已的话,那对于我们并不重要。并且,当我们终于充分了解到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都是些肤浅、表皮的思想,思维狭窄、情操低下、见解谬误百出、是非颠倒,那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就会逐渐淡然处之了。
[3]每一个人首要事并且确实是活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
[4]隐居生活之所以对于我们的心绪宁静有一种特别良好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不用生活在别人的视线里。这样,我们就不用时刻担心别人对我们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看法,我们也就得以恢复真我。
[5]谩骂就是随意草率的诽谤。——希腊话
[6]名誉只是表明这个人不是一个例外。但声望却表明这个人是一个例外。因此,声望首先是要争取的,而名誉只需要保有就行了。与此相应,缺乏声望就是默默无闻,它是否定的;但缺乏名誉则是耻辱,它是肯定的。
[7]我们喜爱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只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爱尔维修《论精神》
[8]一个人越可鄙越可笑,他就越喜欢摇舌中伤。——塞涅卡《论智者的坚定》
[9]你有什么好抱怨你的敌人呢?这些人能够成为你的朋友吗?你的本性,就是对他们默默和永恒的指责。——歌德《西东合集》
[10]苏格拉底因为经常与人辩论而常常受到别人粗野地对待,他却处之泰然。有一次他被人踢了一脚,他默默地忍受,并对露出惊讶神情的人说,
如果一头驴子踢了我,我也要生气报复吗?——《狄奥根尼·拉尔修》
[11]别人的辱骂所留下的疼痛,甚至谦逊和正直的人也难以承受。——西塞罗
[12]虽然嫉妒让你的同时代人沉默,但以后总会有人不带恶意,也不带恭维的作出判断。——塞涅卡
[13]所有优秀的东西都是慢慢地成熟。流芳后世的名声好比一株慢慢成长起来的橡树。那得来全不费工夫,却只是昙花一现的名声,只是寿命不过一年的快速长成的植物;而虚假的名声则是迅速冒起、却飞快就被连根拔掉的杂草。这其实都是因为一个人越是属于后世,亦即属于总体、整个的人类,他就越不为自己的时代所了解,因为他所创造的并不是特定为了他那个时代。他的创造也属于他那个时代,只是因为他那个时代也是人类的一部分而已。因此,他创作的作品不会染上自己时代的局限性。这样,他很容易就成了他那个时代的匆匆和陌生过客。
[14]毫不奇怪的是,我说出了是我自己的看法;而对自己沾沾自喜的他们,自以为他们的话才是值得称道的。狗对于狗来说,当然才是漂亮的生物。牛对牛也是这样,猪对于猪、驴子对驴子,莫不如此。——伊壁查姆斯
[15]名声总是逃离追逐他的人,却会尾随对他毫不在意的人,因为追逐名声的人只投合自己同时代人的口味,不在意名声的人却抗拒这种口味。——奥索里亚斯
[16]到了老年,没有比这更美好的安慰了:我们倾注了全部青春力量的著作,是不会随着我们一起老去的。
[17]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伦》
[18]假如我们整个身体健康无恙,只有一小处地方受伤或者作痛,那我们身体的整体健康并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注意力始终指集中在那疼痛的伤处,总体舒适的感觉就会因这一小处伤痛而烟消云散。同样,尽管各种事情都按照我们的想法进行,但只要有一件事情有违我们的意愿,哪怕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这件并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进入我们的头脑;我们就会总想起这件事情,而不会想到其他更重要的、已经如愿发生的事情。
[19]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实存在的。——伏尔泰 致弗洛安侯爵的信,1774年3月16日
不要把目光盯在追求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面,而是尽可能地注意躲避生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
[20]生活并不是让我们享受的,而是让我们忍受和克服。
[21]我们永远不要以痛苦为代价去购买快乐,甚至只是冒着遭受痛苦的风险这样做也不行,否则我们就会为了那些否定、因而是虚幻的东西而付出的肯定和实在的东西。如果我们牺牲欢娱以躲避痛苦,那我们肯定获得收益。
[22]如果一个人试图摆脱某种祸害,那他总是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如果一个人总想着得到比自己已经拥有的更好的东西,那他就是盲目的。——米特勒
[23]我们不应该只是计划和考虑将来,或者一味眷恋往昔。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而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所回想的有所不同。
[24]不要由于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郁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神而已至败坏现时。
[25]无论事情多么悲痛,我们必须让过去的事情成为过去,或许我们难以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必须抑制我们内心的不满。——荷马:《伊利亚特》
[26]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他也就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27]有深度的交谈和充满思想的想法,只能属于由思想丰富的人所组成的聚会。在泛泛的社交聚会中,人们对有思想见识的谈话绝对深恶痛绝。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
[28]真正的内心喜悦和完美的心平气和,这是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能觅到;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只有深居简出。
[29]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30]一个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称得上属于他的东西都存在于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西塞罗
[31]谁在早年就喜欢上独处,他就不啻获得了一个金矿。
[32]这世上满是不值得我们与之交谈的人。——伏尔泰 致德·贝尔尼红衣主教先生的信,1762年6月21日
[33]我一直在寻求孤独的生活
河流,田野和森林可以告诉你们,
我在逃避那些渺小、浑噩的灵魂
我不可以透过他们找到那条光明之路。
——彼特拉克《十四行诗》
[34]尊贵的气质情感才能孕育出对孤独的偏爱。
[35]停止抚慰你那苦痛吧,
它像只恶鹰吞噬着活生生的你!
最糟糕的人群都会让你感觉到
你只是人类中的一员而已。
——靡菲斯特《浮士德》
[36]不跟别人比较的话,我们会为我们所得到的感到快乐;如果由于别人比我们更加幸运而内心不安,那我们将永远不会快乐。——塞涅卡《论愤怒》
[37]每一天都是某一短暂的生命:早上起来就是诞生,晚上睡眠就是死亡和结束。
[38]林子里总少不了一些怪鸟。——歌德:《浮士德》
[39]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人们就像月亮和驼背的人:只是露出其中的一面。
[40]我们不能无条件的放任自流,完全表现自己的样子,因为我们本质中的许多恶劣和野兽的成分是需要掩藏起来的。
[41]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人为镜,从这面镜子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的缺点、恶习及其他让人厌恶之处。
[42]我们给予自己各种自由,也同样让别人有各种自由。——贺拉斯
[43]你的敌人不可以知道的东西,都不能告诉你的朋友。
如果保持沉默,那我的秘密就是我的囚徒;如果失口说出了这个秘密,那我就变成了这秘密的囚徒。
沉默之树结出安宁之果。
——阿拉伯谚语
[44]从年轻的角度看,生活就是漫长无尽的将来;从老年的角度看,那不过是一段极其短暂的过去。
[45](在欲望和恐惧面前)不要让自己失去了沉着和宁静。——贺拉斯
[46]老人们啊,很多就像已经死亡
僵直、缓慢、沉重和灰白,就像铅一样。
——《罗密欧与朱丽叶》第4幕,第5景
[47]谁要是像我那样孤独地过了一辈子,自然更懂得那种孤身上路是怎么一回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