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风 氓【析《卫风.氓》的悲剧色彩】

卫风 氓【析《卫风.氓》的悲剧色彩】,第1张

  《卫风・氓》是一首描写弃妇哀怨的民歌、诗歌,以自述的口吻回忆了女主人公由恋爱――出嫁――婚变――决绝的不幸遭遇和无限哀怨的情绪,全诗融叙事、议论于一体,将女子的怨情和心理描写刻画得楚楚动人,鲜明地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既温柔、刚烈,又勤劳、穷苦的妇女形象。展示了当时社会妇女的悲剧命运,本文力图多层探究造成该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原因。

人们通常以社会的悲剧、历史的悲剧、性格的悲剧来概括悲剧中的人物的悲剧性质,而《氓》一文中的女主人公的命运是不能仅仅用社会或历史或性格来衡量的,她的悲剧是个综合体。

首先,女主人公的悲剧是社会历史的悲剧。

1在《诗经》的时代,礼教是封建社会制度的一种外在形式,但礼致的约束已干预到民间的爱情生活。在男尊女卑的宗法制社会里,在恋爱婚姻家庭这一问题中,礼对男女的约束自然不会平等,妇女在政治上没有地位,在经济上不能独立,这就决定了女子在婚姻中的附庸地位,使得女子常常遭到被弃的命运,《氓》中尽管女主人公含辛茹苦,勤劳持家,然而仍未逃脱许多女子的共同命运――无辜被弃。

2我国的传统文化,接受的是孔子为首的历代儒家的“和为贵”“忍为德”的中庸之道。教人各守本分,和谐不争,提倡以理节情,以道制欲,力图让人们保持一种乐而不*、哀而不伤、欲而不贪、怨而不怒的中庸和平心态。所以《氓》中的女主人公就算结婚也要按礼数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可见女主人公守着封建礼数,即便是自己很中意对方,并以私定终身,但仍按礼数来走。当自己被弃后,其反抗也仅仅只是当“士而其行”“二三其德”,她想到“及而偕老,老使我怨”,“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当自己的勤劳贤淑、任劳任怨、循规蹈矩也没法留住丈夫的心时,她选择的仅仅只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算了吧,然后自己躲在角落里默默感受。而不是如希腊文学作品中的美狄亚那样采取非常激烈的复仇行为。

3受封建礼教的影响,《氓》中女主人公亦如张爱玲、苏青两位作家笔下“绣在屏风上的鸟”“关在笼子里的鸟”的被弃妇女一样,深受女性生来为男性附庸的原罪意识所侵蚀,把男人看成是她的整个世界,一心只是为了这个男人付出。“乘彼堍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女子的喜怒哀乐全寄在男子的身上,男人就是她的一切,为他哭,为他笑,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她的心,似乎就是为了这个男人才活着,所以才不顾一切,为这个男人付出所有:“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全心全意而付出换来的却是一纸休书,真是“苦矣”!

4今天的社会,办理离婚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古时休妻也会以“七出”为由,并且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离婚都会涉及到很多的事情需要处理,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应该就是孩子。《氓》中提及女子被弃从女方来看是“桑之落矣”,即年长色衰,而男子“二三其德”,却未谈及二人离婚后的纠纷,且对于女子来说,被弃最放心不下的肯定是子女,但诗中没有体恤子女的表达,二在那个历史时代,婚姻的主要任务就是传宗接代,没有生育能力就会成为妻子被丈夫抛弃的首要因素,且在那个封建宗族家长制的社会中,男子掌握着婚姻的主动权,女子对于负心的丈夫没有任何反抗能力。什么外遇,年中色衰都只是在“无子”这一原因的外在表现罢了。

其次,女主人公的命运也是性格的悲剧。

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虽一方面表现出了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顺从,也表现了她性格中的善良、贤良淑德,但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其性格中的懦弱、认命。正是这种懦弱才让她甘心成为男人的附庸,完全丧失了自我,也正是这种懦弱,才带来了她的悲剧命运。男人娶妻求淑女,然自古有言“妻不如妾”,为何妾一般不会把丈夫当成天,有了刁蛮与任性:“妾不如偷”,为何“偷”的才刺激;“偷不如偷不着”,为何偷不着的才神秘,神秘才够吊胃口。温顺的女子对男人来讲没有挑战,而只会在墙角默默哭泣的女人也不会让男人为他的所作所为愧疚。

2女主人公不够自信,在她被弃之时似乎找到了自己被弃的原因――年长色衰――“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己已经年长色衰。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说“自信的人最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被弃以后没有刘兰芝的精心梳洗,没有《谷风》中对未来生活的筹划与自信,而只是在老矣的感伤中默默哭泣。这或许是源自于她无一技之长,而只能凭勤劳换来生活所需。

结合女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性格,我们了解了她的悲剧既是社会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也正是这些原因的结合,所以她不能像有着神奇强大力量的美狄亚那样报复丈夫,也不能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样追寻自己想要的爱情,更不会像白流苏那样为短暂的享受而出卖自己,她只能在一种孤立无助的处境中默默地流泪。

(责任编辑 易凡)

静女:她活泼开朗,纯朴热情,对爱情表现得十分积极主动甚至是大胆热烈,对生活寄予了强烈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胆泼辣、热烈火爆的性情,也可看出那个时代宽松自由,缺少束缚的社会风气。要知道,中国社会的传统向来是男尊女卑,男主女次,男主动,女被动,而且附加在女性身上的清规戒律多如牛毛,这极大地限制了女性的活动空间和身心自由。结合这个社会背景来看《静女》就更显得姑娘自由大胆、积极主动的品性的可贵了,也更可看出她对生活,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和坚强信心。 氓的妻子: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 刘兰芝:刘兰芝是一个美丽的女子,不仅美丽而且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在刘兰芝的艺术形象中,最为突出的是她坚贞不屈、敢于反抗的光辉形象。她在善良和温顺中别具特色的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表现了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的心底升华起来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人格尊严感,表现了她对封建家长的不屈服,表现了她的叛逆的个性。这是诗人塑造刘兰芝这个不朽艺术形象最光彩的一笔。

《梁祝》与《孔雀东南飞》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情悲剧,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而由这些相同点,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东西。相同点:

1、发生的背景相似。都发生在封建社会

2、发生的原因相似,都受到了封建家长的干涉或阻挠。

3、故事的结局相似,主人公都双双殉情而死;悲剧的制造者最后都被感化求和解。主题相似,都通过青年男女在追求自由爱情婚姻过程中被逼无奈而双双殉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家长的自私、狭隘、专制和无情,也都借此表现了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

4、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女主角形象:这两个故事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以女主角为主要描写对象,突出女主角的品格,而相比之下,男主角的形象就显得黯然失色。《孔雀》中尤为明显地,描述刘兰芝的语句洋洋洒洒,讲述她被遣回家的那一部分时,更是采用了铺叙手法,大肆渲染,极力要表现刘兰芝的不卑不亢、从容不迫、高贵大方,而焦仲卿与之相比则显得软弱无能。

当刘兰芝第五次回首的时候,泪还是忍不住落了下来,黑漆漆的门紧闭着,一如仲卿般冷漠,左邻右舍还在对她指指点点,议论着这个因不守妇道而被休的女子。可是,谁能知道她的苦衷?

当她还未出嫁的时候,不知有多少的好小伙儿到她家提亲:模样儿俊的,有钱的,有势的,为何选了焦仲卿?他又黑又瘦,又没钱又没势,他凭什么娶到美丽贤淑的兰芝?兰芝一遍遍地问自己。泪水渐渐模糊了兰芝的视线,朦胧中焦仲卿那老实敦厚的脸又出现在她的眼前。是因为看中他山般的朴实沉稳吧!

“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山沉稳;水绕山流永不移;妾身与君永不离。”“上邪!我欲与芝相知,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芝绝!”海誓山盟犹在耳畔,但已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

为了仲卿的工作,兰芝跑东家,找西家,甚至出席一些非正式的聚会,在觥筹交错中强颜欢笑,为仲卿在领导面前说尽好话。老实巴交的焦仲卿啊!你怎么让你妻子做这些事情呢?你可知道席间哪个人不觊觎你妻子的美貌?你可知道你妻子独自一人承担了多少的风言风语吗?

当刘兰芝看到丈夫遗落在地上的香囊时,泪刷地下来了,那是秦罗敷的香囊,那是秦罗敷的香囊!焦仲卿没有说什么,走到书案前写下了休书。兰芝仿佛听到胸腔中有什么碎了,一片片裂开的钝响……

到家了,兰芝默默地进房,悄无声息。第二天,县官的儿子便来提亲,兰芝含着泪默然答应。良辰吉日选在后天。“后天?”媒人自顾自地说,“那可是个好日子,秦罗敷姑娘也要出嫁哩!嫁的是焦仲卿。”

焦仲卿!!!!

天高气爽,惠风和畅。焦仲卿坐在高头大马上气宇轩昂。这时,他看到了兰芝,熟睡着的兰芝。

“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湛不变;山沉稳,色不坚。”焦仲卿看到刘兰芝最后留给他的话时,茫然若失……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0332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4
下一篇2023-08-24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