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中的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原因有:
1、婚前的识人不清。
在恋爱伊始,氓便暴露了他暴躁、易怒的性格特征。婚前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婚后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氓在婚前和婚后都是言行一致的。可女主人公并未在意氓在婚前的暴躁易怒,而是小心翼翼地安抚氓,让他不要生气,并约定秋天为婚期。
正如张爱玲所说,爱情里的女子,低到尘埃里。在爱情的这架天平上,被冲昏头脑的女主人公一味地迁就氓,早已低到了尘埃中去。在后来的婚姻生活中,她以单方面的付出作为婚姻的基石,她以整日的操劳隐忍作为获取幸福的砝码,这样必然不会得到好的结局。
2、婚内无子。
读罢全诗,在诗中未曾提及有孩子的存在。“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再长时间的付出,再多时间的辛劳,也抵不上一个儿子的分量。“七出”一词在汉代才出现,《氓》所处的先秦时期,礼教对人的束缚远没有后来那么多。
但在中国的农业社会经济中,男子一直作为主要的劳动力,作为顶门立户的支柱,作为传宗接代的象征。女主人公无子,也便意味着被判处了死刑。在漫长的历史里,和她有着相同遭遇的女子不在少数。
因为无子,春秋时期出身高贵、品德超群的卫国夫人卫姜被冷落疏远;因为无子,勤劳、美丽的刘兰芝被婆婆遣返;因为无子,才华出众,与陆游情投意合的唐婉被休弃归家。
3、当时社会制度造成的男女不平等。
由于女主人公的嫁妆都用来补贴家用、资助丈夫经商,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令她没有底气在两人关系中与“氓”处于平等地位。从女主人公对“氓”称呼的变化,也可推断出“氓”身份的变化导致了婚姻的破裂。
在这首诗的开头,对于男主人公的称呼是“氓”、“子”,而后来变成了“士”。“士”在先秦时是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
由于商人在当时地位较低,所以,很多有钱商人会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而买官,而“氓”也极有可能是在接受资助后经商成功,进而买官提高自己的地位。男人在地位提高时会希望自己的伴侣也拥有与其财富相匹配的美貌,而此时,女主人公已色衰爱弛,他自然产生了抛弃女主人公的想法。
从诗中我们可推断出女主人公并无子嗣,这样色衰爱弛、嫁妆所剩无几的她,注定是要被抛弃的。牢固的婚姻必须要以双方的平等为基础,也就是说,双方都要有独立的生存能力,而当时社会的制度注定了男女的不平等,于是女方往往用嫁妆来维持这份平等,但女主人公自己放弃了这份保障。
—国风·卫风·氓
红尘有爱,人间有情,我们总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使他们的爱情从起点到终点,经历磨难回归美丽的团圆。然而,纵观一下滚滚红尘,一幕幕爱情悲剧不也正在上演吗?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且看仲卿与兰芝这对恩爱夫妻的誓别,难道不令我们感动吗?他们“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凄美场面不禁让我们潸然泪下。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白头偕老。我们可以从《孔雀东南飞》和《卫风•氓》两篇文章中找到一点答案。
第一,婚姻,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会与家人相处。《孔雀东南飞》一文以刘兰芝与婆婆不相容开始,以刘兰芝夫妇双双徇情、焦母失去唯一的儿子而孤苦伶仃、刘家为失去女儿而悲痛结束情节。刘兰芝与婆婆为什么不相容?刘兰芝说是婆婆故意刁难,“大人故嫌迟”;焦母说是刘兰芝没礼节,凡事自作主张,“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双方各执一词,怎么判断,我们只能再找旁证。请看焦仲卿说,他们“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他们结婚几年了,尽管焦仲卿觉得很短,实际上并不短了,而刘兰芝还没有生下一男半女(诗中任何地方都看不出有孩子),尽管她的品行没有不端正的,但是没有子女是不孝啊(按传统伦理),作为封建时代的婆婆谁也不能容忍!她必然怪罪媳妇无能(那时人们不会认为男子有问题)。这正是那个时代妇女被休的原因之一。有人说,那为什么县令和太守要为儿子求婚?这与刘兰芝没有生子无关,因为诗歌并没有写到他们是否知道这个情况,只能从其他处知道是因为刘兰芝的貌美、能干、知书达理。
从诗歌中也可以看出,焦家常常只有三个妇女在家,焦母守寡,独守空房;小姑年幼,不知世事(“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刘兰芝是青春**,可丈夫很少回家,兰芝几乎形同寡妇,“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按照传统伦理,这婆媳之间除了偶尔问安之外,不可能有多少内心的交流,何况焦母那么专横,婆媳之间更不可能有真正的感情交流,她们的苦悲、烦恼实际上都依赖焦仲卿去排解,她们的欢乐都依赖他去建立,可是焦仲卿没有办法解决:一是没时间;二是性格懦弱,面对妻子的委屈和母亲的责骂、要求他休妻,他只有向母亲和妻子苦苦哀求的份,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最后看似坚定的死的举动,实际上是他内心懦弱无能,无法处理好妻子与母亲之间的矛盾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夫妻感情甚笃,一方面母亲不能容忍妻子,要求休掉,两难啊,矛盾逐步加剧,怎么办?)。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婆媳矛盾必然加剧,结果只能是焦仲卿休妻。在封建时代,在焦仲卿这种家庭,婆媳矛盾不能得到化解,是导致休妻的原因之一。
从这可以看出,在婚姻生活中,有爱并不是完美的,还需要学会与人相处。在交际场上要时时注意,处处留心,同尊长、同平辈、同下人相处要融洽,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处理要和谐。
第二,需要重新审视我们自己在婚姻中的一言一行。《卫风•氓》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民歌。诗歌通过生动的笔墨,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婚恋过程,塑造了女主人公天真纯美、忍辱负重而又刚烈清醒的复杂形象。
首先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天真无邪。诗歌是从热恋场面入手描写的。诗歌开头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几句,着墨不多,就交代了氓是一个滑头滑脑的家伙,到女主人公这里来“贸丝”只是一个由头,真正的用意是“来即我谋”。为了达到目的,他装出一副“蚩蚩”的忠厚面孔,来向少女求婚。这位单纯的少女一下就被氓的虚情假意迷惑了,她丝毫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口就答应了氓的要求,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婚期临近,痴心的少女天天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望眼欲穿。没看到氓的身影,她就“泣涕涟涟”,看见了他的身影,她就“载笑载言”。迎她的车一来,她就带上嫁妆不顾一切地跟他走了。作为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女,在她的世界观里,爱情是纯洁无暇的。既然爱神已向她敞开了心扉,那么就用不着再行考虑,可完全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他。然而正是她的天真善良,为她将来的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
其次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忍辱负重。为了获得真正的爱情,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她可谓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无怨无悔。“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多年来无论怎样的困苦她都甘心忍受,无论多重的担子她都愿意承挑,甚至连丈夫的暴怒虐待她也毫无怨言。然而,尽管她如此地忍辱负重,残酷的现实留给她的只是一掬辛酸的眼泪,一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原来那一片“信誓旦旦”的假忠诚,那一脸“蚩蚩”的假厚道,在氓“言既遂矣”之后,就逐露出来了他的庐山真面目:生活上对她拳脚相踢,感情上也变得三心二意。尽管如此,女主人公追求理想爱情的梦仍没破碎,丈夫的辱骂毒打始终磨不掉她对他的爱,她坚信只要自己忍辱受重,维系这个破碎的家庭,丈夫终竟会有回心转意的一天,会和她再度共建美好的家园。
最后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刚烈清醒。时间是一点一点的流逝了,在无望的等待中,她逐渐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的忍辱受重是不会让丈夫回心转意的。因此她只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回忆起和氓相恋的情景,昔日的言笑,旦旦的誓言,仿佛还在眼前,何曾想到他会违背誓言?她不愿相信氓会将她抛弃。可残酷的事实摆在她的面前,不得不让她重新冷静的面对这一切。“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自己的幽怨何时才有尽头?既然如此,与其整天生活在这种恨意绵绵之中,不如痛下决心与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想到这里,她终于做出了大胆的抉择,决定从感情的旋涡中勇敢地走出来,重新找回自己。同时她又用自己的血泪教训,告诫天下所有痴情的女子“无与士耽”,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否则就会重蹈她的覆辙。
可见,爱情需要时时更新,否则就有可能破裂。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把最刻薄的话留给最亲爱的人;心中的关爱脱口而出时,却变成了埋怨;对爱的渴望也总是以指责对方的形式出场;爱人的一个小缺点,我们总是习惯上纲上线,最后竟然以人身攻击而收尾。导致家庭的破裂。
因为生活不是童话,而婚姻,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
来源:育星教育网
《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异同点《梁祝》与《孔雀东南飞》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情悲剧,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而由这些相同点,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东西。
相同点:1、发生的背景相似。都发生在封建社会
2、发生的原因相似,都受到了封建家长的干涉或阻挠。
3、故事的结局相似,主人公都双双殉情而死;悲剧的制造者最后都被感化求和解。
主题相似,都通过青年男女在追求自由爱情婚姻过程中被逼无奈而双双殉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家长的自私、狭隘、专制和无情,也都借此表现了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4、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女主角形象:这两个故事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以女主角为主要描写对象,突出女主角的品格,而相比之下,男主角的形象就显得黯然失色。《孔雀》中尤为明显地,描述刘兰芝的语句洋洋洒洒,讲述她被遣回家的那一部分时,更是采用了铺叙手法,大肆渲染,极力要表现刘兰芝的不卑不亢、从容不迫、高贵大方,而焦仲卿与之相比则显得软弱无能。梁祝中虽然没有像《孔雀》这样详尽的描述,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梁祝的故事是祝英台撑起的,梁山伯这样憨厚的书生那年代俯首皆是,而祝英台这样敢于女扮男装的女子则是寥寥可数。祝英台从巧计说服父母读书、到托师母说媒、到最后的殉情化蝶,在传说的主干上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而梁山伯则是一切局面的接受者。女子与男子在文学作品中和在现实生活中地位的倒挂,实在是耐人寻味。其实此后还有许多文学作品中有这样的现象,比方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我觉得这和我们的民族心理以及社会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很幽微的关系。
5、结局的雷同:虽然两个故事,一个化孔雀,一个化蝴蝶,但是这种手法是雷同的。而这种浪漫手法的运用,则生动体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希望他们终于能够打破这些障碍,终成眷属,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追求以及对他们悲剧的同情。
不同点:1、造成悲剧结局的原因不同:《梁祝》的悲剧是因为当时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所造成的。在封建社会,官分九品,人分十等,来自不同阶层的男女想要结合是被看做是大逆不道惊世骇俗的,而传统意义上的梁祝所要表达的也正是这样的一个主题:封建制度对爱情自由的残酷压制。要很好地体会这一精神内涵,个人推荐徐克版的**《梁祝》,其中有许多代表封建枷锁的意象。而07版梁祝,虽然是部好看的电视,本人也极为喜爱,但是作为一部要传递梁祝精髓的电视剧,它的表现力还是差了些,反而横生枝节,会干扰观众们的情感评判。而《孔雀东南飞》则相反,主人公一开始就已经是夫妻,所以在这方面并没有着眼表现。《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是一种道德矛盾产生的悲剧:焦仲卿在母亲与妻子之间的进退两难,反映了亲情与爱情的矛盾,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礼教与人物感情的矛盾——焦仲卿对母亲除了亲情,更多的是要尽孝,是外在的礼教约束和压制,他不能也不敢违背母亲的意志;而对刘兰芝,他是爱是情,母亲令其休妻,他矛盾为难,是人的真情至性使然,但当二者矛盾一时难以调和的时候,他选择了休妻,牺牲个人的内在感情,而屈服母亲,这是一种爱情向亲情的屈服,也是人情对人伦的让步。由此可以看到那个年代礼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压制。
2、反映的问题矛盾不同:其实由第一点就可以推出这一点,梁祝是要控诉封建等级森严对人们爱情的钳制,而孔雀东南飞,更多的是将矛头对准了封建礼教,纲常伦理——焦仲卿为了遵从母命而休妻,刘兰芝迫于长兄的*威,刘母对儿子的服从……,而且孔雀东南飞还提出了一个千古以来仍然存在并依然在社会上颇为重要的家庭问题,即是婆媳矛盾,关于这点,巴金先生的《寒夜》像是《孔雀东南飞》的再一次演绎。
3、一些细节的不同:如故事发生的年代:孔雀东南飞貌似是在东汉年间,而梁祝则要到东晋末年;结局的象征物:孔雀东南飞是变成孔雀(或者是鸳鸯),而梁祝,众所周知,是蝴蝶啦~~呵呵;
4、故事来源和流传不同:姑且这样说,其实就是说:《孔雀东南飞》是确有其事的,是记载在乐府诗里的;而《梁祝》则是四大传说之一,既然是传说,就体现了其集体创作性和广大人民的参与度,所以说,《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有定本,而梁祝的故事则是众说纷纭。在流传人群上,《孔雀》在读书人中流传得更多一些,而《梁祝》则更深入人民内部,成为老少皆知的民间故事。 《氓》《孔雀东南飞》的异同点:相同:发生的背景相似。都发生在封建社会性格:不同:1、性格上:《氓》:女主人公追忆氓之求婚--两人相爱--约定婚期的过程。相送,许以婚期,真心相爱。男人负心,女人无奈,喊出刻骨铭心的教训,以警示世间女子。抒情浓郁而强烈。女主人公:纯洁、诚挚、柔中有刚。《孔雀东南飞》:女子坚强持重、不卑不亢、外柔内刚。女子因遭婆婆驱遣,还家后又被兄长逼嫁,为守住于丈夫的誓言,夫妻双双殉情而死。2、对爱情悲剧的态度:刘兰芝与《氓》诗女主人公对爱情悲剧态度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在:
刘兰芝被婆婆休弃回娘家后,仍然忠于爱情,她与仲卿“结誓不别离”;当县令遣媒说亲时,她以“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而回绝;后来阿兄逼其改嫁,她与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到了成亲之日,她以“举身赴清池”的殉情行动,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对封建家长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氓》诗中的女主人公被负心郎遗弃回到娘家,遭到兄弟的讥笑,“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静下心来思考,“躬自悼矣”,独自伤心;她对负心郎不抱任何幻想,决然了断这场令其心碎的婚姻,“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刘兰芝温柔多情,在遭到爱情悲剧的打击后,以死殉情。
《氓》诗中的女主人公性格刚烈,在遭到负心郎的遗弃后,与负心郎断然决绝。
氓
这是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孔雀东南飞》
一、情节波澜曲折,跌宕起伏。作者在故事的开头设置了尖锐的矛盾冲突:聪明能干、心灵手巧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感情深厚,但为婆婆不容,一定要赶其回家。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仲卿希望能够缓解矛盾,于是百般求告,但矛盾不仅未得到丝毫缓解,反遭母亲搥床痛骂,仲卿迫于无奈,只得让兰芝暂回家门。话别之时,两人相约誓不相负。兰芝回家后,母亲见到不请自归的女儿,十分震惊,后经兰芝解释,这才谅解,但不久,县令、太守相继为儿子求婚,兰芝不为所动,一一回绝。但其兄为了攀结权贵,步步相逼,这样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兰芝被迫之下选择允婚,其实已作了以死抗争的打算。仲卿闻讯,责问兰芝,兰芝道出真情,许下诺言,并约定黄泉相见,结婚当晚兰芝投河自尽,仲卿听后也吊死树下,他们以死抗争的方式将矛盾推向了最高峰,最后两家求得合葬,葬后两人双双化鸟,告诫世人。
二、叙事双线交替,缜密紧凑,采用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第一条线索围绕刘焦两家的家庭矛盾冲突展开。仲卿求母,是焦母的专横和仲卿的软弱的第一次冲突;兰芝辞婆,是焦母的无情和兰芝的斗争的第二次冲突;兰芝拒婚,是兰芝的忠贞与其兄的虚荣的第三次冲突;仲卿别母,是焦母的顽固与仲卿守约的第四次冲突。这四次冲突,实际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且演绎得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双双殉情。第二条线索是围绕兰芝与仲卿矢志不渝的爱情铺展的。这条线索建立在上述矛盾冲突的基础上。第一次是仲卿求母失败后,与兰芝的临别,反映了两人浓厚深切的恋情;第二次是兰芝辞婆后,与仲卿的话别,抒写了他们真挚坚定的感情;第三次是兰芝拒婚后,与仲卿的诀别,刻画了他们生死相依的爱情。这两条线索,交替发展,完整紧凑地完成了故事的叙述及人物命运的交代。另外,结构上呼应映衬。如不同场合中两次出现的蒲苇磐石的比喻,加深了读者对刘焦夫妇爱情坚贞的认识。又如兰芝分别时对其兄“性行暴如雷”的担忧,焦母“东家美女”的引诱,在中也暗伏、照应,显示了结构的缜密。
三、主题钩深致远,蕴藉宽广。从兰芝和仲卿两人的角度看,这是性格的悲剧。兰芝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外柔内刚,所以当她面对独断专行的婆婆,性行暴戾的哥哥也决不屈服。仲卿官宦世家,从小生活在母亲的*威之中,养成了懦弱无能的性格,所以当他面对母亲的威逼,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主动争取婚姻的幸福。从焦母和刘兄两人的角度看,这是社会的悲剧。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东汉,儒家经义中的“孝”充当着捍卫封建礼教,维护封建家长权威的坚实堤坝。所以焦母能用高压政策对待儿媳,刘兄能用威逼手段胁迫兰芝,将他们双双推向了婚姻的坟墓。从这个角度看,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实质充当了杀害他们的刽子手,它们不仅摧残了美满幸福的婚姻,更是扼杀了善良纯朴的天性。从兰芝和仲卿死后双双化鸟的这一角度看,故事带有神话色彩,它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美好的强烈愿望。
自己最加工一下,如果同意请采纳,多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