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中的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原因有:
1、婚前的识人不清。
在恋爱伊始,氓便暴露了他暴躁、易怒的性格特征。婚前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婚后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氓在婚前和婚后都是言行一致的。可女主人公并未在意氓在婚前的暴躁易怒,而是小心翼翼地安抚氓,让他不要生气,并约定秋天为婚期。
正如张爱玲所说,爱情里的女子,低到尘埃里。在爱情的这架天平上,被冲昏头脑的女主人公一味地迁就氓,早已低到了尘埃中去。在后来的婚姻生活中,她以单方面的付出作为婚姻的基石,她以整日的操劳隐忍作为获取幸福的砝码,这样必然不会得到好的结局。
2、婚内无子。
读罢全诗,在诗中未曾提及有孩子的存在。“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再长时间的付出,再多时间的辛劳,也抵不上一个儿子的分量。“七出”一词在汉代才出现,《氓》所处的先秦时期,礼教对人的束缚远没有后来那么多。
但在中国的农业社会经济中,男子一直作为主要的劳动力,作为顶门立户的支柱,作为传宗接代的象征。女主人公无子,也便意味着被判处了死刑。在漫长的历史里,和她有着相同遭遇的女子不在少数。
因为无子,春秋时期出身高贵、品德超群的卫国夫人卫姜被冷落疏远;因为无子,勤劳、美丽的刘兰芝被婆婆遣返;因为无子,才华出众,与陆游情投意合的唐婉被休弃归家。
3、当时社会制度造成的男女不平等。
由于女主人公的嫁妆都用来补贴家用、资助丈夫经商,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令她没有底气在两人关系中与“氓”处于平等地位。从女主人公对“氓”称呼的变化,也可推断出“氓”身份的变化导致了婚姻的破裂。
在这首诗的开头,对于男主人公的称呼是“氓”、“子”,而后来变成了“士”。“士”在先秦时是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
由于商人在当时地位较低,所以,很多有钱商人会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而买官,而“氓”也极有可能是在接受资助后经商成功,进而买官提高自己的地位。男人在地位提高时会希望自己的伴侣也拥有与其财富相匹配的美貌,而此时,女主人公已色衰爱弛,他自然产生了抛弃女主人公的想法。
从诗中我们可推断出女主人公并无子嗣,这样色衰爱弛、嫁妆所剩无几的她,注定是要被抛弃的。牢固的婚姻必须要以双方的平等为基础,也就是说,双方都要有独立的生存能力,而当时社会的制度注定了男女的不平等,于是女方往往用嫁妆来维持这份平等,但女主人公自己放弃了这份保障。
—国风·卫风·氓
它们的相同点
从《诗经》到《孔雀东南飞》,尽管跨越了很大的时间维度,但女性形象却有共同之处---同为可怜但坚强的女性、同受封建礼制(人伦道德)压迫、同样具有悲剧美。
1同具有勤劳善良、追求爱情、坚毅刚强勇于反抗的精神品质
《氓》叙述了一名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最后终于决定和负心丈夫决裂的过程。安意如在析《诗经·卫风·氓》时以“这一次我是真的决定离开”为题,这样评道:“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经历。”从诗歌中我们便可以看出女子的性格特点。
女子在狡狯的男子因为她还没定下婚期而愠怒的情况下发出“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妥协(而不向男子抗议)足以看出她对男子入情之深和善良(好说话)。而之后的“乘彼_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从女子的神态、动作等中绘制了一幅女子思念男子的画面。我向远处眺望,我心爱的人啊,为何不见你的身影?终于,我看到了远处你的身影,真是让我欣喜不已!“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己者,女殆痴于情者耳。”“痴”之一字,便足以描绘女子的所有面貌。而后面的占卜、问卦、自带钱财当作嫁妆也不过出于“痴”之一字罢了。我心悦你,所以我不顾那婚嫁六礼,不顾家人反对,只要与你一起。不论是“三岁食贫”;还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我都愿意。可是你为什么“二三其德”,为什么要对我施以暴力,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违背我们之间的誓言?淇水再宽阔尚且都有河岸,漯河再阔大都有边界,既然你不知悔改,那就分手吧!“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卓文君面对司马相如想娶小妾时发出相似意味的感叹,真可谓相同的刚强勇敢的奇女子!
《孔雀东南飞》讲述的是汉末建安时代的一对以死抗拒封建礼教的青年夫妇的故事。女主姓刘名兰芝,才貌双全,“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却因为不得婆婆满意被遣还回家,被兄长逼迫嫁给他人。为与无情的哥哥斗争,她选择投河自尽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忠诚以及被逼迫再嫁的反抗。“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是她被遣归时给小姑的嘱托;“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是她对爱情的坚贞告白;在夫家受尽委屈,“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还。”是她对婆婆的压迫的反抗;“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存。”是她对兄长逼迫身不由己的反抗
2 都反映了妇女自主家庭幸福生活的愿望与封建礼制的矛盾,具有悲剧美
“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上这样定义“悲剧”。
在《氓》中,女子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不遵循婚嫁六礼,直接和男子“私奔”,她献出了自己的情感、身体、劳动力、家私(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她以为她本可以收获幸福,可结果呢?她因为违背了当时的礼教、丈夫三心二意,而陷入到进退两难、孤立无援的地步---丈夫“至于暴矣”,兄弟“_其笑矣”,甚至被后代朱熹当成宣传礼教的背面教材,被赋予“*奔”二字,当真可怜!女主人公做错了什么吗?自由追求爱情婚姻幸福生活有错吗?不,她没错,错的是她错误地出生在了一个夫权社会时代---社会尊崇男尊女卑、社会道德舆论压迫妇女;氓是夫权的代名词,妇女在社会、家庭上没有地位,人格上是附属于男子,政治、经济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也难怪女子会发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慨叹和劝诫了。安意如在评《氓》时,评论女子,说:“为冲动所误,为礼教所缚,一旦离了男子,便是前夫所指,无疫而死。”这也可以看出女子是持有多大的勇气了---宁被千夫所指也不做千千万在家里守着丈夫回心转意的怨妇中的一个。现在便明了了,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与舆论礼制造成了女子爱情婚姻悲剧的发生。我个人是很不喜朱熹掺杂政治倾向的评论的类似“*奔”之说的,我比较喜欢熊十力评《思无邪》时说的:“都是人生的自然表现,贞*美刺的各方面的真情流露不参一毫矫揉造作,合而观之,毕竟见得人生本来清净。”《氓》引起的我们对人的情感束缚的思考也是其悲剧美的表现之一。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夫妇尽管夫妻和睦,但由于婆婆不喜,她“被”触犯礼制,被休弃归家。焦、刘夫妇以死亡的形式与封建礼制作斗争,最终成为封建教条的受害者。他们的抗争只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后人感念这对夫妇,以充满理性主义光辉的语言做结,表达自己对未来自由幸福必然到来的信念,在某一个程度上也增加了刘兰芝形象的悲剧性。但当我看到《学生古诗文鉴赏辞典》中的观点:“《孔雀东南飞》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成吟咏的悲歌。文中四个主人公都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刘、焦的爱情理想与封建教条冲突,而焦母刘兄则认为坚守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我觉得这才是最大的可悲之处。当一个事件的全部人都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者,那是不是表示焦、刘之死除外在因素(焦母、刘兄)外,最主要的是其内在原因---自己的思想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呢?这样想之后,这个故事带给我的就不止于悲哀还有一种对当时人们无法摆脱封建思想的无奈感的同情与感伤。这也是刘兰芝及其与她一样的一类人的形象的悲剧美所在。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氓》、《孔雀东南飞》女主人公形象对比
《卫风 氓》通过女主人公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悲惨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古代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人格平等、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揭露封建家长制对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摧残。塑造了一个勤劳、温顺,但性格又十分坚强的妇女刘兰芝的形象。
这两个相隔六、七百年的生活在社会低层的劳动妇女,有着相同的社会地位、相同的性格、相似的生活经历,相同的悲剧命运。
1.善良的性格、勤劳的品质
《氓》中的女主人公在恋爱时热情、活泼、淳朴、天真:对远道而来的氓热情相待;对要回家的氓情意绵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对本不应该生气(“子无良媒”)而生气的氓委婉相劝,并答应婚期,“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对回家的氓的思念更显天真可爱,“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非常形象、生动的刻画出女主人公活泼、纯真的少女情态。结婚后的的女主人公更是任劳任怨,虽然“三岁食贫”,但还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表现出她的勤劳和善良。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同样是美丽、能干、聪明、温顺。从到夫家始便“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日夜操劳,并且能“三日断五匹”,但婆婆故意刁难,“故嫌迟”,为了自己的尊严,刘兰芝便自遣回家,表现了她不愿焦仲卿左右为难的善良本性和柔弱身体下的坚强性格。离别是不卑不亢,礼貌周到,“上堂拜阿母”,非常镇静地说自己“生小出野里”、“兼愧贵家子”;但与小姑分手时却“泪落连珠子”、“涕落百余行”,表现了对别人的尊重和追求自己的人格尊严。面对母亲的责问,“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面对兄长的指责,兰芝只能答应,“处分适兄意”。在那个时代的女子中,这些做法已是难能可贵了。兰芝用自遣保护自己做人的尊严;用允婚修补家庭的脸面;用徇情回报焦仲卿的恩爱。
2.坚强的个性,忠贞的爱情
《氓》中的女主人公在“子无良媒”的情况下对喜爱自己的氓百般恩爱,送氓“至于顿丘”,并安慰氓不要生气,并认定婚期,表现出她对爱情的追求;见不见复关的感情变化、婚后的勤劳都体现出她对爱情的执著和忠贞。但婚后的氓变化太大,“二三其德”并且“言即遂矣,至于暴矣”,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中男女的不平等,痛定思痛,毅然决然的与氓决裂,“”,表现了女主人公清醒、刚烈、敢爱敢恨的性格特征。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也是性格坚强、忠于爱情,并且表现更突出、悲剧性更强。在与焦仲卿“共事二三年”中,虽然“心中常苦悲”,但还是“昼夜勤作息”,这种勤劳表现出刘兰芝正是对爱情执著的表现;当她感到“大人故嫌迟”的真正原因时,便自请“及时相遣归”;当丈夫为她的自遣归家一筹莫展、泣不成声时,它劝慰丈夫“勿复重纷纭”,同时安慰丈夫把自己的嫁妆“留待作遗施”、“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离开焦家时,她黎明即起,严妆辞别,表现出对仲卿的留恋;而辞别焦母又表现出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分手在即,她立下誓言“妾当做蒲苇,蒲苇纫如丝”,表现出对爱情的专一;分手时,又“举手长劳劳”表现出对焦仲卿的依依惜别;回家时,面对兄长的责难,只有“举身赴清池”,用年轻的生命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贰。
3.相同的社会地位,同样的悲惨命运
《氓》中女主人公是社会低层的劳动者,婚前、婚后的境况有着明显的区别。特别是与氓结婚后,辛勤的劳动,打不动变心的丈夫;美好的回忆,牵不回变心的灵魂。这些充分表明那个社会,在爱情生活中,男女的极端不平等性:男子可以随便遗弃女子而不受道德的谴责。同时,女主人公又遭到不明真相、不了解自己艰辛生活的兄弟的嘲笑,这样的处境,只能让人伤心。处在男人变心的处境中,女主人公只有也只能自遣回家,与氓决裂。
同样,刘兰芝在婆婆家也是这样辛勤的劳作,但得不到焦母的认可,把她遣归的原因仅仅是焦母认为刘兰芝“举动自专由”,婆婆的家长制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兰芝的悲剧就产生了;就连焦仲卿的哀求“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也不能打动焦母的冷酷的心,可见刘兰芝在焦家的地位如何了。事实上,那个社会妇女的地位就处于附庸的位置,没有平等的地位,没有起码的人格尊严。《礼记》中载:“妇有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同时《礼记》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这就从根本上固定了家长威严的不可动摇性。所以到家的刘兰芝受到兄长的斥责便不足为奇了。面对趋炎附势的兄长的“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的责难时,刘兰芝只能回答“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专由!”尽管与焦仲卿分手时信誓旦旦,“蒲苇纫如丝”,但也不敢不答应“怅然心中烦”的兄长。因为她知道,“我有亲父兄”,“恐不任我意”。刘兰芝生活的年代里,严格意义上的婚姻自由是不存在的,多多少少都有家长的意愿和条件。面对如此强大的对立面,坚强倔强的刘兰芝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想做的事。自遣的她只有以府君热烈、铺张、豪华的迎娶队伍为背景,“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了。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氓》中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这般善良、温顺的女子在她们生活的环境中,即使有对爱情的忠贞、对家人的热情、对工作的勤劳,到头来,还是逃脱不了这样的悲剧结局,不能不让人掬一把同情、哀伤的泪水。
gz
高中课本当中选了诗经中的一篇文章叫《氓》,其中的女主角最后由于婚姻不幸选择离开(离婚),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女性有一定的地位。到后来秦汉时期的《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角刘兰芝本来和夫君关系很好,结果她婆婆反对,最终刘兰芝的婆婆和哥哥,一起把她逼上绝路,由此可见,刘兰芝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哥哥(女性地位开始下降),但刘兰芝还是有一定主见,有反抗精神的。南宋时期程朱理学活的官方地位,理学所提出的“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牢牢的束缚住了妇女的自由。但是到了明朝后期,经济地位逐渐影响到妇女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最能说明这点的一个现象就是“妻管严”,《醒世姻缘传》描写了各种类型的“妻管严”;明末名妓柳如是与东林才子钱谦益的婚姻就反应了人们婚姻观念的突破。
但是到了清朝以后才真正到了妇女“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理论无微不至地执行的地步。解放后的历史你都知道的啦……
1弃妇与刘兰芝同样具有反抗精神2弃妇与兰芝都是在具有坚强的特性3弃妇自主离婚,而兰芝却是被婆婆逼走的4弃妇的丈夫是一个没原则,卑鄙的男人而兰芝的丈夫则是痴情的随着兰芝的"赴清池"也"自挂东南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