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己为明灯”——荣格论移情图像的处置

“以自己为明灯”——荣格论移情图像的处置,第1张

本文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第五讲读书会上的讲稿,主题是咨询过程中,移情的处置。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荣格会问首次咨询的人,“我们之前见过吗。”

生活里,你是否有过,对某人莫名的好感或厌恶。

将工作同事、领导体验为某人。

与某人初见,却如故人归。

一、 移情:是内在关系模式的投射和重复,把他/她体验为某人。

荣格认为,移情是指一个人将主观上的想法、感受转移到了另一个人身上。本质是一种投射,是病人过去经验的重演。

生活事件

如B同学会无意把工作中的领导,体验为小时候爷爷或者父亲。

领导的正常的工作指导,比如批评方案没做好,给予指导意见,也会被B体验为不喜欢自己或者针对自己,感觉到紧张和被排斥感。

在B成长早期,已经形成了与男性权威的互动方式和情感反应,形成了内在的关系模式。

当权威男士换成工作中的男领导时,B的内在关系模式依然会重复。

咨询中

一个50多岁的大妈,将20多岁的咨询师,当成“妈妈”来看。

男性来访者把男性咨询师体验为母亲,把女性咨询师体验为父亲等。

移情带有强烈的情感性,给当事人带来很强的情感体验。是潜意识发生的,当事人可能并未充分觉察。带有强制性,似乎一定会发生这种移情。移情反应的是一种对关系的愿望。

二、 移情治疗:识别、区分、安置脑中的移情图象

荣格是一名医生,他从识别、区分、安置移情图像几个阶段谈在咨询过程中如何治疗当事人的移情。对于咨询师和当事人都很有启发性。

在移情过程中推进的问题有以下3个(侧重从当事人角度):

(1) 识别:将咨询师体验成为谁?

当事人对咨询师产生了怎样的期待或者体验,当事人把咨询师无意中体验成了哪种图像或者画面呢?父亲、母亲、恋人?还是,上帝、救世主,原始夫妻、理想化男人、理想化女人等。

(2)识别: 将咨询师体验为某人,对当事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蕴含着怎样的期待?

要能识别出这种图像,知道当事人把咨询师体验为了哪些图像,产生了怎样的关系互动。这些期待与关系对当事人有什么意义。

如将咨询师体验为理想的父亲,渴望得到柔和坚定的回应。这种你期待的回应对你有什么价值,如何造就了过去的你?

(3) 区分与安置:找个地方,安置好心中的“期待”。

当事人可能将咨询师体验为两种图像,一种是与当过往经历相关的图像,如父亲。但也可能潜意识中,把咨询师体验为原始形像,如原始男女、天父等。要注意区分。

比如当事人可能在潜意识中将咨询师体验为原始夫妻,希望与之协同合作,与之亲近,与之面对当下的困境。

或者将潜意识中,将咨询师移情成上帝,救世主等,希望能从他的身上获得力量和智慧。

每一个当事人投射出去的对咨询师的图像,都是一种愿望。

荣格认为,“将期待与某客体分离。”

但是当事人将自己的期待,从咨询师和移情图像中分离出来,他的这份期待不再投向某人,那他将投向哪里。

荣格认为,应该这种期待应该回到自身。

“将期待与某客体分离,个人不再把他的幸福和生命的保障寄托在自身之外(人物、思想、情景)上……那么,重心便落在了他自己身上,而不再是他所仰赖的客体。”

“达到这样一种分离状态,这便是东方民族实践行为的目的,也是一切宗教教导的目的。”“他们必须要找到一种个人的方式,实现个人意象的对象化,实现各自的生活。”

仪式中有很多对于处理潜意识原始图像的方式,比如基督教的洗礼、古巴比伦寺庙失身仪式和欧洲中世纪的地主首夜权。这些都是处理个体的原始图像与期待的方式。将个体的潜意识期待通过仪式方式,投向了某处,安置了这些原始意象。如基督教的洗礼,将个体对于潜意识中理想化父亲的形象投射在了耶稣的身上,与世俗意义上的父亲形象分离。

三、移情是一种愿望,原型投射是一种深沉的渴望

当事人咨询师体验为那种图像,父母、天父、原始夫妻、原始男女等。这里面都包含着一种对于关系的愿望,都包含着一份期待。有些期待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有些则是原型的、潜意识的,我们并未意识到。

一个人的潜意识,就如同一个人的阴影,它会有,而且需要表达。如对于黑暗的恐惧,对于原始夫妻、理想父母的原型或期待、上师的原型或期待。

潜意识深处,我们如何强烈地会希望有一个理想的父母、天父,理想男人……,可以与之互动,这是一种深沉的渴望,

四、移情的对象化:“以自己为明灯”

佛佗在离世前对弟子最后是教导是“以自己为明灯”。

弟子们是否也会将对对于原始父母、天父的期待投射在佛佗的身上,佛法身上。佛佗承接了弟子们的原形投射和移情。这种投射事实上是一种人性潜意识深处的愿望与期待:一位智慧仁达父亲,一份可以抵挡世事无常的坚定,一种可以明心见性的智慧。

但当佛佗离世,这种愿望与期待,又将投向何处。佛佗教导的以自己为明灯,事实上是说,你可以将这种期待与佛这个客体分离开,将重新投放在自己的身上。

荣格提到了两条自我实现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通过真实的人与人的互动有关系,在关系中找到确认自己。(你对于关系的期待、幻想,就会落在一个真实的人身上。关系中的投射就有了对象);

二是,“他们必须要找到一种个人的方式,实现个人意象的对象化,实现各自的生活。”结合自体心理学,我的理解是,在生活里,我们要找到具体的工作、事务,投入的去做,在这个过程里,对于世界的印象和感受会越来越趋近与真实。(你对于世界的各种潜意识期待,也会有真实世界回应你。)

以上总结为“投入到一段关系里,投入地去工作。”

五、小结

笔者认为,荣格将原型、潜意识投射引入移情分析,深化了对于咨访互动关系的认识。为移情的困境、咨访双方的无意识投射提供了一个分析视角。

编按:法国儿童文学《小王子》深植人心,小王子与玫瑰及狐狸的相处,引导蒙懂的孩子们思考什么是爱;旅行时又在残酷的世界碰撞,则是让大人们倍感揪心⋯⋯但若以荣格心理学分析 《小王子》,却惊觉充满魅力的「永恒少年」,其实可能根本是个妈宝男?

《咒术回战》中的七海健人有云:「枕边掉的头发越来越多,喜欢的夹菜面包从便利商店消失,这些微小的绝望不断积累,才会使人长大。」——泛科《童年崩坏》专题邀请各位读者重新检视童年时期的产物,让你的童年持续崩坏不停歇 ψ(`∇´)ψ。

「你看到的是帽子,还是蛇吞大象呢?」是经典法国童话《小王子》最为人熟知的开场。这部经典,后来也不断改编成插画、**等,都一再提醒着人们在长大的过程中别失去童心,也记得不要成为自己讨厌的大人。

就像,最后故事中狐狸所说: 「光用眼睛,看不见真正重要的东西。唯有用心看,才能看得清楚透彻。」 但在《小王子》的故事中,又有哪些我们不曾发现的隐喻呢?

狐狸对小王子说:「光用眼睛,看不见真正重要的东西。唯有用心看,才能看得清楚透彻。」giphy

 以下,我将以荣格童话分析的方式,来讨论这个故事中所隐含「永恒少年」原型的课题。当我们开始转大人的时候,会面对、承受着在适应社会化过程中的成长焦虑。

童话,是反映集体无意识的原初结构!

同样的焦虑,也出现在《小王子》中,渴望能够永远保持儿时纯真,不要长大。这样的故事能够引发我们的共鸣,就在于它碰触到我们的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除了我们熟悉的个人潜意识之外,集体无意识属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它是不受到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是人类共同的经验与活动方式。与潜意识不同的地方,在于集体无意识是人更难以意识到的。 

而童话与神话,是最能够反映集体无意识的文本。就连荣格童话分析的权威代表人物冯.法兰兹(Marie-Louise von Franz)也说,童话是认识集体无意识心灵历程中最纯粹,也最精简的途径。所以,童话能够将心灵型态镜映得更明澈。

《小王子》一书被认为是全世界最畅销的书籍之一。 为什么《小王子》如此迷人,因为我们都不想长大?

我六岁那年,有次我在《自然中的真实故事》一书中。看见一幅超棒的图画。画的是一条大蟒蛇,正要吞下一头猛兽。并写着:「大蟒蛇咬都不咬就把猎物整个吞下。为了消化猎物,它们动也不动地整整睡上六个月。」 

于是,我也拿起色铅笔,画出了我的第一张画:一号作品。我把我的杰作拿给大人们看,问他们:「我的画是不是让你们吓破胆?」

 「一顶帽子有什么好吓破胆的?」大人们回答。

 我画的根本就不是帽子,而是一条大蟒蛇,正在消化大象的画。于是我把大蟒蛇的肚子里面也画了出来,好让大人们看个明白。

这次,大人们劝我不要再画大蟒蛇了。还是专心学地理、历史、算术和语法吧。就这样,我六岁时放弃了画家生涯。……大人们自己什么也弄不懂,却要孩子们一遍一遍地解释,真是累人。

不同于其他童话故事,《小王子》的开场是以作者圣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就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作为引言。后面章节出现的,包含像是飞机失事、在各星球遇见不同人等,其实也与他的现实生活和世界观有关。

冯.法兰兹强调,每个童话故事都会提出一个精神世界,等待被解决的问题。整个故事的情节与铺陈,是这个解决方案的演绎。

因此,从《小王子》的前半段引言中,可以发现它抛出「长大成人社会化的同时,我们还能够保有儿时所拥有的创造力及想像力吗?」的大哉问。 

长大成人社会化的同时,我们还能够保有儿时所拥有的创造力及想像力吗?Pexels

从这段我们不难看出,长大后的圣修伯里,对于成人世界其实并不感兴趣。甚至,有不屑和鄙视的意味。比起这些大人们喜爱的世俗事物,他更喜欢带有童趣的幻想,并相信儿时的幻想世界,才是更真实的世界。但他却在六岁时,被迫要放弃成为画家的梦想,也象征著童真的幻灭与逝去。 

对于追逐名利、谈论政治的成人世界,他一点都不感兴趣。而且,也拒绝进入大人的世界里,即便他已经是个成人。从荣格心理学来看,这正是一种人格面具(persona)的空洞。 

Persona是源于希腊祭典与戏剧演员在表演时戴的面具。后来,荣格提出「人格面具」的概念,是用来解释个人为了适应社会化的行为模式。简单来说,在不同场合中,我们会展现不同的形象,例如体贴、阳刚、幽默及外向等特质。所以人一定会有好几张不同的面具,用以应对不同的场合,因此一个人的人格就是所有面具的总成。 

不可否认,追求名利及谈论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都是成人世界的必要之恶。但圣修伯里却也忽略成人世界的其他面向。所以他其实从未真正「转大人」。

《小王子》的作者圣修伯里,是个长不大的小孩?

  于是,我只好选择另一个专业,去学习驾驶飞机。世界各地,我差不多都去过了。……在我的生活中,我接触过许多严肃的人们。在大人圈中打混很久,近距离的观察他们,但不过,我对他们的印象,没有多大改变。 

碰到稍微聪明一点的大人,我会拿出一直保存著的画作一号作品给他们看。我想测试他们能不能看懂。但大人总是这么回答我:「这是一顶帽子。」所以,我就懒得跟他说大蟒蛇、原始森林或者星星了。 

我只好说一些他能懂的事情。我跟他说桥牌、高尔夫、政治或者领带。大人就会因此感到很满意,觉得自己认识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冯.法兰兹就在《永恒少年:从荣格观点探讨拒绝长大》一书中,提到这样拒绝成长的特征,多会出现在认同「永恒少年」(Puer aeternus)原型的男性身上。也就是,即使到了成人阶段,内心始终保持17、18岁的正常特征。

你的心里,也住着一个拒绝长大的「永恒少年」吗?Pexels

「他(圣修伯里)展现永恒少年的所有特征,但这并未改变他是个伟大作家及诗人的事实。」冯.法兰兹强调。永恒少年的其他特征,包含活力十足、古灵精怪、放浪不羁,以及敢爱敢恨等。她也提到许多带有「永恒少年」原型的个案,会出现过度依赖母亲,或是带有显著恋母情结的倾向。 

「永恒少年」能够在长大成人后,依然保有童趣的幻想,是深深吸引广大读者栽进《小王子》的迷人之处。因为随着时间的成长,我们不再拥有天马行空的童真,原先不受限制的想像力,也因为开始面对成人生活而消失。

一窥「永恒少年」的阴影 竟是长不大的妈宝男?

虽然「永恒少年」有许多迷人特质,但同样也面临荣格心理学中的阴影(shadow)问题——在我们的人格结构上,会出现某些不符合社会规范及道德标准的特质。由于存在无意识中,所以不容易被个体所觉察的。 

例如拒绝成长、愤世嫉俗等,都是「永恒少年」的典型阴影。这也是隐藏在我们集体无意识、引发共鸣之处:惋惜并哀悼逝去的童真与想像。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童话故事,也会引导我们觉察自身内在心灵历程的运作。 

英国分析心理学家贝恩斯(HG Baynes)就描述拒绝成长的心理状态,称为「暂时性的人生」(provisional life)。通常会处于一种奇怪的状态里,觉得自己还没有进入真实的人生。

不论是现在的伴侣或是工作,都不是他「真正想要」的。所以,总是会幻想着未来的某个时间点,真正想要的事物就会出现。这样的心理状态,也就连带影响他的人际关系和生活。 

圣修伯里与他的单翼机。wikimedia

认同「永恒少年」原型的男性,其实非常害怕与任何事物绑在一起,甚至给出承诺。因为他们极度恐惧被羁绊住,担心自身落入难逃的窘境之中。这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圣修伯里不愉快的婚姻关系中,他几乎不会待在家超过两星期。 

本身就是飞行员的他,如果不被允许飞行时,他就会显得非常焦虑和易怒。同时,「永恒少年」对危险性的运动相当着迷,特别像是飞行或是登山等。这些活动都高度象征著从现实中逃离,从地球生活和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中逃出。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圣修伯里会从事飞行员,写下如此隽永的童话故事。

相关标签: 人格面具 小王子 荣格心理学 永恒少年 集体无意识 热门标签: yahoo 纽虫 圆周率 雷达 康乃馨 文章难易度 刚好

我这是中国性学会网站上的,绝对权威,普通人以为男人比女人性欲强烈,男人的性生活比女人性生活更有意思,专家说了事实是刚好恰恰相反。

看电视、**上为什么感觉男人性欲望非常强,而女人性欲望很多都很弱,原因为什么?专家解释:

史成礼:造成电视、**上看到的男性比女性对性更兴趣、女性更多的付出的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所处的强调男性的性主动、压抑女性性表达的男权社会文化,男性表现出较强的性欲是一种荣耀的、被文化所鼓励的事。单方面强调女性的贞操观、失身后的痛苦,而不要求男性的贞操,那些**电视上表现出很强性欲的男演员所扮演角色,这并能不代表男性就比女性更感兴趣。何况,还是有不少**是强调女性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后的痛苦经历的,例如巩俐演的《菊豆》、《秋菊打官司》。中国古代的经典小说中也有不少表达女性性需求内容。问题是:为什么这位网友关注到的总是女性在性行为中负面情绪的场景?!

女性的性欲望的猛烈超过男性是世界医学界达成共识的。

男女性能力和性欲的年龄变化(粉红曲线代表男性,绿色曲线代表女性)

导读:“给你的爱,是我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不论好坏,都让我明白了自己是谁。”最动人的情话莫过于在经历着分分合合,却不能在一起,却在每次的再次相遇碰撞出火花,彼此都在内心珍视那份情感,然后又天各一方的这种未完待续中表达的永恒感。就好像很多的剧本以喜剧收场后,犹如消费了一份娱乐很快就被淡忘。而若以悲剧收场,却能牵动人心,虽然有些东西是破碎了,但是这样做是为了保护某一份美好,也因此在体验到一种在别人的遗憾中留给了自己希望的感觉。

      1904年8月17日,瑞士苏黎世的伯格诊所接收了一名美貌的女病人,她又笑又叫的在挣扎中被三位男士从马车上抬进诊所,然后,她成为了荣格的一名癔症病人。这位犹太裔俄罗斯女子名叫萨宾娜·斯皮勒林,她异常脆弱敏感而又欲火焚身,在荣格采用的谈话疗法中袒露了自己大概四岁时被父亲脱掉衣服而打屁股却激起兴奋的过往,以及之后愈演愈烈的寻求威胁、羞辱以获得扭曲的(性)快感,而这些行为的背后,在她的理性看来感受为强烈的耻辱感,并认为自己肮脏污秽不堪,没有任何希望,这种强烈的冲突笼罩着她并导致了她的歇斯底里。萨宾娜在荣格一系列的治疗帮助下,经历了情绪宣泄、不断的挖掘过去、密集且深入的分析后,她渐渐的从异常走向正常,并进入医学院学医,从当荣格的助手逐渐成长为一名精神分析专家,之后回到俄国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精神分析专家。

      1904年8月17日,在伯格诊所工作的荣格接诊了一名女病人,奇怪的是他上周正好写了一个病例,取的代号名字萨宾娜和这个女病人名字一模一样。从来不相信巧合的荣格认为凡事必出有因,可是他遇到的巧合接踵而至。比如萨宾娜的母亲当时也想带她见弗洛伊德,荣格那时候不认识弗洛伊德,却对他提出的谈话治疗很感兴趣,弗洛伊德那会对“精神分析治疗法”和“谈话治疗”还停留在笼统的概念上,这种谈话治疗方法在那时候被认为比较激进,也还未有人实践过,这成为了荣格认识弗洛伊德的契机,所以有人认为是萨宾娜这个案例把这两位精神分析重量级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再来是精神分析方法的关键在于分析病人的移情,并通过检视病人的移情已达到将无意识意识化后,症状消失。但荣格和萨宾娜作为医生和病人在对萨宾娜的症状等进行了大量分析后,两人互生情欲,发展了情人关系,而这种关系是非常影响荣格的家庭以及他的声誉的。虽然萨宾娜一如既往的待他热情,他却在经历各种事情后会刻意拉开两人的距离,但又因各种巧合两人会再次见面再次沉浸其中,他在经历多次的陷入和抽身后,就像他提出的心理能量的本质是能量的两极对立合熵原则(似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物理能量的两级势差中能量高低之间的流动导致新的平衡。),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才是能量产生的原因,意味着在这各种差异的碰撞融合后又创造出新的事物。对于治疗效果,弗洛伊德秉持一种决定论,他认为不管治疗师做什么,不要妄想治好了他们,而荣格追求的是在帮助分析和解释后,进入未知领域找到让病人重新改造自身的方法。而这个追求不仅改变了荣格对巧合的理解,促使他对心灵感应和超心理学做了非常多的探索,发展出分析心理学,也是他和弗洛伊德之所以从当初继承或者直白点说从儿子和父亲这么亲密的关系转而分道扬镳的重要原因。在一战中,荣格受到了惨痛的精神折磨,也因此成就了他磨砺为世界一流的心理学家。

      上述的两条故事线来自**《危险方法》,这部剧情**于2011年9月2日在意大利威尼斯**节率先放映,由大卫·柯南伯格执导,凯拉·奈特莉、维戈·莫特森和迈克尔·法斯宾德等联袂出演。这部影片根据英国编剧克里斯托弗·汉普顿的舞台剧《谈话治疗》改编而成,讲述了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荣格和弗洛伊德在科学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最后分道扬镳的故事。但是出彩的地方不在于这永远地改变了人类思想史面貌的两位心理学家,而是病人萨宾娜·斯皮勒林,由于她的演绎,不仅带我们一起领略从医生的角度做病例分析和从病人的角度病情纵向的发展,还掺杂了很多的俗世情感,在各种通俗的情境中经历心理的跌宕起伏。通过这些剧情,主人公们的思想得以碰撞出火花和灵感、启发和感悟,从而促进了精神分析学说的进展。这部影片讲述的内容据说是基于荣格在治疗萨宾娜的过程中记下的50页临床笔记,其中非常详细地记录了她的症状细节。而之所以斯皮勒林如此的关键,是因为她和荣格之间的爱情,起源于病人和医生,发展于异性的相吸,沉淀于双方的相识和各自独立。让人不免思考,成熟的亲密关系到底应该是顺应社会因素还是遵从内心体验。

      引发我思考的,还有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部影片中有三种关系是比较充分的探讨了的,一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二是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三是爱情中双方的关系。弗洛伊德之于荣格,是老师和咨询师的关系,荣格之于萨宾娜,是老师、咨询师的同时,还是挚爱之人。

      作为师生这两对师生都经历了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引导下奠定基础,再而发展出自己的理性思考甚至独创学说。作为咨询师和来访者,这两对不仅促进了彼此的成长,还在一起探索精神领域中不断思考,并作为一种财富丰富了人类的精神文明。而荣格与萨宾娜之间的爱情,用荣格的话说:“给你的爱,是我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不论好坏,都让我明白了自己是谁。”最动人的情话莫过于在经历着分分合合,却不能在一起,却在每次的再次相遇碰撞出火花,彼此都在内心珍视那份情感,然后又天各一方的这种未完待续中表达的永恒感。就好像很多的剧本以喜剧收场后,犹如消费了一份娱乐很快就被淡忘。而若以悲剧收场,却能牵动人心,虽然有些东西是破碎了,但是这样做是为了保护某一份美好,也因此在体验到一种在别人的遗憾中留给了自己希望的感觉。

      弗洛伊德自述自己是在黑暗中行走,他觉得自己见到了新大陆,但只是“知道”新大陆的一小片地方。他希望跟随者及继承者能有所新发现,但是要基于科学性,他树立了高墙来维护他所认为的“真实”,比如信仰是基于幻想,这种幻想是无法去证明错误或正确,所以不应该纳入心理治疗。比如文化是基于社会因素,人为的建立各种规则,在保护群体的运转的同时也加剧了个体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因而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个体,要超越这种文化因素去看待,但他偏向于认为这种文化背景的影响非常强大,难以逾越。比如他一度认为很多病人是过分讲究、强制性洁癖、顽固不化,而且极端吝啬。影片中他还多次的提到犹太人,雅利安人,教徒等,意味着他对这些客观分类人群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判断。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先行者,弗洛伊德拓展了新的领域,对性驱力的着重强调,从人的本能欲望着手,这些内容非常的吸引人,吸引了很多跟随者,也吸引了很多的骂名和挑战。而影片中的弗洛伊德展现了他独特的个人魅力、精神分析权威的同时,也展现了他固守自己疆土、尤其在他看来性是一种本能且强大的欲望,而满足这种欲望就意味着和文化等社会因素之间会产生极大的冲突,人们因此必将遭受到非常大的挫败感,导致人们生活中发展出各种防御机制来面对,所以在他看来,我们每个正常的人都是有神经症的,只是在内容和程度上有各自的差异。弗洛伊德建立的精神分析体系既是一种人格发展模型,又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他将这种人格结构系统化,并对人性作了非常深入的探讨,比如生本能和死本能,比如本我遵循享乐原则、自我调和着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试图控制现实、而超我是规范我们本我和自我的。而对于心理咨询,弗洛伊德的结构化很强,他认为心理咨询的工作重点是移情,通过咨询修通阻抗,咨询师在这过程中要管理好自己的反移情。

      成长背景和后天环境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相较于弗洛伊德,荣格的家境条件好很多,荣格的妻子艾玛非常的富有,并且对他的照顾无微不至,在荣格找情人的这件事情上,他妻子虽然痛苦,但还是选择了维护好家庭。艾玛为荣格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和生存条件,而荣格的另一位情人托妮好比空中的香水美化了他的感官,这两位陪伴他直到生命的终结。而萨宾娜作为荣格的病人、情人、学生和朋友,相较于艾玛和托妮,萨宾娜对他的爱挚烈、真诚而复杂,给他提供了非常多的研究素材,不仅如此,还和他一起交流探讨,成为荣格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在研究方面,相较于弗洛伊德提出的无意识和意识水平的概念,把意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荣格在潜意识的研究上非常的深入,他还建设性的提出集体潜意识的概念,提出各种“原型”并做了大量的研究。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把人格的总体称为心灵,是一个复杂多变、层次分明又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他把人格结构分为了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人们通过整合自己无意识的部分继而会自然而然发展出个人独特的个性,而这个性化的过程一旦与有意识的自我相互矛盾而无法整合,就会产生各种精神病的症状。所以荣格的心理咨询的方法特别注重个体无意识的情结,也会涉及集体潜意识的“原型”背景来意识化来访者的无意识内容,咨询师在运用“原型”及其象征意义的过程中,更能帮助来访者明确自己想要去解决的问题,并且“原型”所涉及的古代智慧经验(如神话或民间传说内容当中的人物、事件、问题、结局等)有可能明示、暗示甚至预言来访者问题的发展和解决,作为一种参考和探讨内容往往能真正的帮助到来访者,或许这就是荣格追寻的咨询师应该进入来访者的个人独特领域并找到让来访者重新改造自身的方法。

      萨宾娜的癔症,是荣格采用了弗洛伊德的方法治疗的,效果很好。但是他们在性驱力这个概念上,三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弗洛伊德认为性是自我的一种表现,一种本能欲望,一种个人天性,要去遏制;荣格和萨宾娜都认为性意味着迷失自我,一种毁灭自我意识的行为,所以人们为了保全自我而自发的会对其进行抵制,但同时性本身的这种毁灭个人天性然后会有创造的表现,是参与其中的两份个性得以创造出一份全新的意识形态的过程。荣格和萨宾娜的分歧在于,荣格将宗教因素或者说对集体潜意识的解释运用于其中,而这给性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反而让人觉得晦涩难懂而产生误解,这也是他和弗洛伊德产生巨大分歧的点。弗洛伊德认为心灵的健康取决于理解和接受的力量,我们必须接受现实而不应该对幻想报以任何的容忍,而荣格认为还有一种“冥冥之中”的力量,这在弗洛伊德看来运用这种解释之于来访者会是带来残忍的谎言。萨宾娜在这一点上是认同弗洛伊德的,尤其在她和荣格的关系上,如果她只追求爱情,无疑是会掺杂幻想的,因为偷偷摸摸的和荣格在一起并不会有其他结果,这种即使是相互都爱着对方,却无法真正的融合,保持着距离反而让他们俩都保有独特的个性和创造力。

      这部影片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是丰富的感性材料,还有精神分析学派大量的史实,这些内容都值得我去好好学习和思考,对自己生命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的解析,或许会找到非常不一样的答案。

      或许爱情的神奇不仅在于让对方看到自己眼中的世界,更从对方的视野中看到自己。总归结底,《危险方法》之所以是种“危险”的方法,就是打破我们各自的界限和心理防线,再在亲密关系中重建自我的过程。若非有勇气和发展自我个性强烈动力,踏入爱的漩涡中会很容易迷失自我,只有在淌过了“危险”后,或许你会走在人生的新大陆,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真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3004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6
下一篇2024-02-16

随机推荐

  • 法兰琳卡眼部精华液需要每天用吗

    25岁是年轻肌肤与老化肌肤的分水岭,老化肌肤的标志就是皱纹生成,而第一条皱纹多生成在眼周。随着使用眼霜人群的逐渐偏低龄化,所以,建议18岁至24岁的年轻女孩必须养成用眼霜的习惯。对于眼袋的话,这里给MM们特别推荐这几款眼霜。雅漾舒缓眼霜含春

    2024-04-15
    52600
  • 男生沐浴露哪个最好用

    男士沐浴露有很多品牌和种类,各自有不同的功效和适用场景。以下是一些备受推崇且适合男性使用的沐浴露:AXE黑木香男士沐浴露:AXE系列沐浴露推出多种款式,其中黑木香是最受欢迎的一款,散发出烟熏木质的清新味道,能够让皮肤保持滋润柔软。NIVEA

    2024-04-15
    48200
  • 武惠妃杨贵妃,唐玄宗到底爱武惠妃,还是爱杨贵妃?

    唐玄宗到底爱武惠妃,还是爱杨贵妃 唐玄宗曾经深爱过两个女人,她们分别是武惠妃和杨贵妃。先来说说两人的身世,武惠妃是恒安王武攸止(武则天堂侄)的女儿。生来金枝玉叶,但由于父母病逝,而武周王朝又渐垮台,而沦落为一个小宫女,但她娇丽迷人的容貌和超

    2024-04-15
    36900
  • 舒耐 妮维雅 曼秀雷敦止汗,哪个更好?

    舒耐 最好 毕竟是最专业的止汗露 就是比别的贵点如果你在家用 就用喷雾的 卫生 不会污染到里面如果想外出随时都用建议用走珠的 因为喷雾必须脱掉衣服你不可能在公共卫生间脱衣服用 不如走珠的方便用过一些,我总结一下吧雅芳和妮维雅这些

    2024-04-15
    37100
  • 川奈之汀护肤品怎么样

    挺好的。1、川奈之汀护肤品采用纯天然植物成份,不含香精香料。2、川奈之汀护肤品通过敏感皮肤测试,按照欧洲制药标准生产。3、川奈之汀护肤品所含舒缓敏感肌肤药理成份能够切实解决肌肤问题。

    2024-04-15
    44700
  • 晒后修护精华露什么时候用

     晒后修护精华露在皮肤晒伤降温后使用。阳光中的紫外线存在于一年四季中,不管阴天还是晴天它都会对皮肤造成伤害,所以在外出的时候要涂抹具有防晒功效的防晒产品,但是有时候因为防晒产品涂抹得不够均匀或者用量不够,就会导致紫外线趁虚而入伤害皮肤,可以

    2024-04-15
    38700
  • 小苍兰洗发水是国产的吗

    大家都在问小苍兰魔香洗发水从哪进口的?2个回答3243阅读用户6819128269862022-03-12•Ta已获得425赞同关注小苍兰魔香洗发水不是进口的,是国产品牌,它里面含有八种植物成分萃取,没有任何刺激成分,对头发滋养更加深入,头

    2024-04-15
    397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