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浪漫时期,怀尔德选择的曲目是莫什科夫斯基版的华格纳《爱之死》(选自歌剧《崔斯坦与伊索德》),不是一般人所熟即的李斯特改编版。有趣的是,莫什科夫斯基的乐谱出版时,上面还题有献给李斯特的字样。怀尔德在音乐会上半场还演奏三首拉赫曼尼诺夫极其优秀的孟德尔颂、林姆斯基一高沙可夫管弦乐改编曲[span]厄尔·怀尔德作品,以及改编自克莱斯勒小提琴曲的作品。这三首曲子部是拉赫曼尼诺夫为自己而改编(通常当做安可曲)。从这些乐曲中可窥见拉赫曼尼诺夫个人化的作曲技法,特别是他改编自朋友、同事与伙伴克莱斯勒作品所流露出的乡愁情怀。
独奏会曲目还包括一首李斯特昔日对手塔尔贝格的作品。塔尔贝格不是根据歌剧里的某一曲调来改编(就像莫什科 夫斯基的华格纳《伊索德的爱之死》),而是从罗西尼歌剧里挑出三段主题,经过修改装饰后成为这首巧妙的歌剧《塞米拉蜜德》大幻想曲。塔尔贝格利用这种手法成功的改编过不少歌剧,收录的《唐巴斯瓜雷》幻想曲(录音室录音)就是另一个例子。
萧邦对于李斯特改编他六首波兰歌曲的意见已经无从得知。这些歌曲直到萧邦逝世前八年部没有出版,李斯特则是在1861年开始着手改编。在《我的欢乐》这首曲子里,李斯特的改编颇有萧邦的味道,令人好奇原曲的面貌不即为何。
怀尔德自己也改编乐曲,而且无论在品质或数量上都很优秀,就像柴可夫斯基《天鹅湖》小天鹅之舞。怀尔德的改编相当淘气机敏,恰如其份的传达出乐曲的气质。
波兰作曲家与钢琴家舒尔兹--艾弗勒写过很多变奏曲、八度练习曲与钢琴曲,但是最著名的只有他改编自约翰.史特劳斯《美丽的蓝色多瑙河》的《阿拉贝斯克演奏曲》。更早的时候,陶西格也曾经把约翰.史特劳斯的圆舞曲改编成钢琴曲,舒尔兹--艾弗勒无疑是受到陶西格的影响。早年演奏这首曲子最著名的是约瑟夫.列文涅。可惜的是,列文涅在录音的时候有稍做删减;怀尔德在独奏会里则是演出完整的版本。
巴拉基列夫在1869年完成的炫技曲《伊斯拉美》是一首展现钢琴家扎实技巧的作品,而他根据葛令卡歌剧《为沙皇献身》改编的幻想曲则可视为《伊斯拉美》的前身。
1830年代,巴黎许多钢琴家都以沙龙为演出根据地,赫兹是其中最主要的钢琴家之一。他的《灰姑娘》主题变奏使用各种不同艰难的演奏技巧。
在维也纳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戈多夫斯基根据约翰·史特劳斯的圆舞曲写成《艺术家的生涯》交响变奏曲,把改编曲的概念带往史无前例的高峰。这首乐曲的结构成熟,和声美到令人沉醉。除此以外,戈多夫斯基还把史特劳斯的旋律与对位结合在一起。这首《艺术家的生涯》交响变奏曲有独特的力量,对于演奏家而言也是一大挑战。
收录的怀尔德改编自盖希文歌曲的《七首名家练习曲》。怀尔德早年以演出盖希文的钢琴与管弦乐曲闻名,他把这七首盖希文最著名的歌曲旋律巧妙的改编成兼具技巧与想象力的钢琴浪漫曲,砚今已经有许多钢琴家演奏怀尔德这部作品。
从前,在小亚细亚西部沿海有一座特洛伊人的王都名叫伊利昂,特洛伊人是东方许多部族的霸主。
当时在希腊地方的强大部族总称为阿开亚人,有时在史诗中也称为阿尔戈斯人或达那亚人;阿开亚人以迈锡尼王阿伽门农为首。
伊利昂的二王子帕里斯乘船到希腊,受到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的款待,但他和墨涅拉奥斯美貌的妻子海伦一见钟情,两人私奔逃回伊利昂。
阿开亚人非常气愤,便由墨涅拉奥斯之兄——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倡议,召集各部族的首领,共同讨伐特洛伊人。他们调集一千多艘船只,渡过爱琴海去攻打伊利昂城,历时9年都没有把这座王都攻下来。
到了第10年,阿伽门农和阿开亚部族中最勇猛的阿基琉斯因为争夺一个女子,而爆发了矛盾,阿基琉斯愤而退出战斗。
《伊利亚特》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开端,集中描写战争第10年最后的51天的事情。
由于阿开亚人失去最勇猛的将领,他们无法战胜特洛伊人,一直退到海岸边,抵挡不住伊利昂大王子赫克托尔的凌厉攻势。阿伽门农希望同阿基琉斯和解,请他参加战斗,但遭到拒绝。
阿基琉斯的密友及爱人帕特罗克洛斯看到阿开亚人将要全军覆灭,便借了阿基琉斯的盔甲去战斗,打退了特洛伊人的进攻,但自己却被赫克托尔所杀。
阿基琉斯感到十分悲痛,决心出战,为亡友复仇。他终于杀死赫克托尔,并把赫克托尔的尸首带走。
伊利昂的老王普里阿摩斯到阿基琉斯的营帐去赎取赫克托尔的尸首,暂时休战,为他举行盛大的葬礼。《伊利亚特》这部围绕伊利昂城的战斗的史诗,便在这里结束。
扩展资料文章简介:
《荷马史诗》相传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
写作背景:
相传记述了公元前12~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以及关于海上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叙事代表作——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即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
他生活的年代,当在公元前10~9、8世纪之间。他的杰作《荷马史诗》,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伦理观。
在18世纪初年,法国僧正多比雍与维柯则率先发难。他们认为,此前人们一直笃信不疑的荷马并不存在,他只不过是希腊各族说唱艺人的总代表,而不是一个人,两部史诗前后相隔数百年,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之作。
1795年,德国学者沃尔夫沿着这一思路对史诗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而断言,史诗的每一部分都曾作为独立的诗歌由歌手们演唱,后经多次整理加工,它才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后来,沃尔夫的同胞拉赫曼更为明确地阐述了他的观点,从而形成了“短歌说”。
与之相对立的是以德国学者尼奇为代表的“统一说”。此说实质上是对有关荷马的传统看法的复活。他认为,荷马确有其人,他生活的年代当不晚于公元前九世纪。
他认为荷马运用古代民间诗歌的材料,并重新作了加工、整理,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古代曾有一篇《荷马传》流传下来,那是纪元前后的人根据传说杜撰的,不能当作可靠的史料。
最早关于荷马的记载,见于残存的公元前 6世纪克塞诺芬尼的讽刺诗,但是根据希腊地方志家鲍萨尼阿斯的记载,在公元前 7世纪初的诗人卡利诺斯的诗篇里已经有关于荷马的记载,所以荷马这个名字早在公元前8、7世纪已经为人所共知。
希腊历史家泰奥彭波斯说荷马生于公元前 686年,这个年份似乎晚了一点。另一个古代传说是荷马生于公元前1159年,就是说公元前12世纪中叶,这个说法似乎又太早了一点。
古代可能有过这一位诗人,其年代大概在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9、8世纪。
西方学者根据史诗的语言和它的内容描写,一般认为他可能生在公元前9、8世纪之间。荷马史诗写的是公元前12世纪希腊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战后的故事。史诗的形成和记录,几乎经历了奴隶制形成的全过程。
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在小亚细亚一带就有许多歌颂战争英雄的短歌流传,这些短歌的流传过程中,又同神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增强了这次战争英雄人物的神话色彩。
到公元前三世纪和二世纪,又经亚里山大里亚学者编订,各部为24卷。这部书的形成,经历了几个世纪,掺杂了各个时代的历史因素,可以看成是古代希腊人的全民性创作。
你好!
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这一乐曲被公认为拉赫玛尼诺夫的“最高杰作”,广受世人的喜爱和欢迎。在所有俄罗斯作曲家所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本曲为首屈一指的名作。 本曲除了在构造上的完满妥善之外,同时充分发挥了抒情性和钢琴化的效果,而且把这些作了绝佳的统一。 尤其是本曲中的几个旋律充满了浪漫性情趣, 因此,不是经常被附上各种歌词竟相演唱, 就是被世人编成爵士乐, 广为流行。 1892年, 拉赫玛尼诺夫荣获钢琴金奖,同年他从莫斯科音乐院毕业之后, 就已经颇有声望了。 这时候他受托作一首钢琴协奏曲,于是在1899年开始着手创作。然而不久后,他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直至1900年五月才逐渐痊愈,所以本曲实际完成于1901年。有些人认为这一协奏曲所拥有的忧郁性格,就是从拉赫玛尼诺夫这一段病情而来。其实不尽如此,从本曲宏大的气势来看,倒不如说它是拉赫玛尼诺夫完全恢复健康后,创作欲横溢时的优秀作品。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中板,c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 开头,主奏钢琴弹出八小节像是钟声一样灰暗而沉重的和弦。 之后, 出现管弦乐的充满力量的 c小调 第一主题 (片段1)。 在中提琴的引导之下, 出现了由钢琴主奏的 降E大调 第二主题 (片段2),这一主题充满了甜美的伤感,被认为是“最有拉赫玛尼诺夫特色”的旋律之一。
第二乐章 肃穆而舒缓的三部曲式。开始的主题是从第一乐章抒情的副部主题派生来的,带有沉思的乐念,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片段3)。
第三乐章 诙谐的快板, C大调,2/2拍子,近乎于回旋曲。由弦乐的演奏告一段落之处,钢琴雄纠纠地奏出第一主题,并将此主题加以充分地发展。双簧管和中提琴绵绵地唱出了第二个主题(片段4),这与第一个主题形成了极明显的对比。 乐章结尾,钢琴以强音对旋律加以装饰,并逐渐加快速度,最后在钢琴与全乐队合奏的强奏中结束全曲。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曾就学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他的创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作有《第二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管弦乐《死之岛》、《钟》以及浪漫曲等著名作品。
后从事指挥,介绍了不少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1918年移居美国后,创作上充满了不协和与悲剧性,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重要的钢琴演奏家。
周老师讲,声音有五个方面可以引起联觉:音高、音强、速度与节奏、发音速度、紧张度。
周老师用很多段音乐为大家举例,非常生动,比如高音像薄荷糖,低音像巧克力,声音强会让人想到“深沉”,声音弱会让人想到“轻浅”。我们对声音有着很多共通的感受,这就使音乐像一门每个人天生就懂的语言,因为有了联觉,作曲家、演奏者,就有可能把自己的感受传递给听众。
作曲家通过联觉,组织声音来表现他想要表现的东西,听众也通过联觉来解释音乐。联觉可以说是一道桥梁,作曲家运用联觉,把自己的情绪感受转化为音乐,听众听到音乐后,由听觉引起自身其他感觉,从而产生情绪感受。
贝多芬有首曲子叫《月光》,据说是他散步时遇到一个小女孩给他的灵感,但实际这是假的,是小报记者随手编的故事,《月光》这个名字也并非贝多芬命名,是后人编撰。周老师在课堂上对比了同名为《月光》的贝多芬与德彪西的两首曲子,明显德彪西的曲子轻盈微凉,像是月光,而贝多芬的曲子更像是在月光下散步见到的朦胧夜景。周老师说,如果你实在认为曲子和曲名对应不上,很有可能是取名字的人的问题。
这里引出一个关于和谐的思考,因为我们有联觉,所以当一个整体中,出现某个事物给人的感觉与整体不统一,就会感到不和谐。周老师举例某品牌的新品手机,外形非常典雅灵巧,但是推广口号是“兽性大发”,推广上“兽性大发”几个大字上方又有一行小字“以人为本”。这个推广从头到尾都别别扭扭,违反人们天然的联觉感受,“典雅”、“兽性”、“人本”,这种无法共鸣的拙劣的不和谐,很难引发路人购买的兴趣。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什么方面感觉非常别扭、不和谐,可以仔细思考一下,说不定就是哪里出了问题,直觉先于头脑做出反应。我自身经常感到潜意识比意识更早的发现问题,如果能静下来感受一下,解决令潜意识焦虑的问题,通常能够避免后续更大麻烦。
周老师曾经开玩笑说,朋友们吃饭都让他点菜,因为他学过配器,点菜够和谐。其实周老师讲课也非常和谐,节奏特别好,收放自如,学生在学习知识,也在推翻很多刻板印象。一堂课下来,内容、节奏、方式,协调统一,让人想到梯田、油菜花海、松涛,是舒服的感觉。
#音乐何需懂##周海宏#
发布于 2 年前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赞同 1


1、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家,在纽约首演时,将他的协奏曲昵称为“大象的作品”,将其与它的大小和重量进行了比较。一位著名的音乐学者曾经将演奏“拉桑”的体力劳动描述为“铲十吨煤”,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2、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原作于1913年提交给施密霍夫,因为当时他的同学施密霍夫自杀了。prokofiev在1923年将它从记忆中重新排列,因为原来的乐谱丢失了。
3、李斯特的“西班牙走私者”幻想回旋曲
它制作于1836年,完美地展示了李斯特无拘无束的青春。由于难度很大,俄罗斯钢琴家瓦伦蒂娜将其描述为他演奏过的最难的钢琴作品。
钢琴曲是指用钢琴弹奏的乐曲,有时还配以其它的乐器同时演奏。
在欧洲,大约14——18世纪之间,曾流行过两种键盘乐器,一种叫击弦键琴,一种叫拨弦键琴(又称大键琴、羽管键琴)。共88个琴键。这两种乐器都因被认为是钢琴的前身而被我们称为古钢琴。许多作曲家都为古钢琴作曲,这时的曲子就是最早的钢琴曲。例如巴赫、享德尔和斯卡拉蒂的钢琴曲,都是为古钢琴的。
一,1924年3月2日 孙中山提出国民党应与***志同道合
1924年3月2日 孙中山发表《通告党员解释本党改组容共意见书》。指出,“俄诚足为吾党借鉴之资,而亦当引为吾国互助之友”。提出:国民党与***“彼此既志同道合,则团体以内无新旧分子之别”。
二,1969年3月2日 苏军侵入珍宝岛
珍宝岛是中苏边境河流乌苏里江中的一个小岛,这个岛及其附近的卡脖子岛和七里沁岛,均位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它应属中国管辖。
1969年3月2日,苏方派出大批武装军人侵入珍宝岛,开枪开炮,袭击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中国边防军,打死打伤我战士多名,我边防部队被迫还击。
三,1976年3月2日 江青在其讲话中表露想当“女皇”
1976年3月2日,江青在中央会议期间,擅自召集12省、区会议并发表讲话,江青在讲话中表露她想当“女皇”的野心。
四,1983年3月2日 我国与科特迪瓦建交
科特迪瓦(原意为“象牙海岸”)共和国位于非洲西部,南濒几内亚湾,与利比里亚、几内亚、马里、上沃尔特和加纳接壤。全国面积322,500平方公里。70年代以来,中国、科特迪瓦两国的贸易往来不断发展。
五,1997年3月2日 邓小平骨灰撒入大海
1997年3月2日上午,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和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等亲属一起,以最朴素、最庄严的方式完成邓小平同志生前的这一嘱托。邓—小—平,一个铭刻在亿万人民心中不朽的名字,他在大海中得到永生!
人民网-历史上的今天
什么是钢琴难曲?意思就是这首曲子很复杂、难弹,那么世界难曲呢,指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复杂、难弹的曲子了,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喜爱越来越高,不断的涌现出许多拥有优秀艺术才能的名家人物,其中就有很多优秀的钢琴家,但是今天介绍的这十首难曲却是除了原作者外基本没人可以弹出其中的精髓,可以说这十大难曲是渴望弹出好听的名曲的钢琴家所不敢触及的领域,感兴趣的可以看看世界十大著名钢琴曲。
世界钢琴十大难曲排行榜
1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2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3李斯特《唐璜的回忆》
4李斯特《西班牙走私贩》
5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6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斯卡》
7李斯特《死之舞》
8李斯特《诺玛的回忆》
9巴拉基耶夫《伊斯拉美》
10李斯特《鬼火》
1世界钢琴十大难曲之一《第三钢琴协奏曲》
由拉赫曼尼诺夫于1909年创作的钢琴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是标准古典曲目中最具技术挑战性的钢琴协奏曲之一,此曲分为三章,演奏时间为40分钟左右,该曲的首次演奏是由拉赫曼尼诺夫和沃尔特·达姆罗奇在新剧院中指挥的纽约交响乐团演出的,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在很大程度上,多亏了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的支持,《第三钢琴协奏曲》才流行起来,被世人所熟知。
2世界钢琴十大难曲之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一首由钢琴独奏的奏鸣曲,此曲分为四章,演奏时间为30分钟左右,这是普罗科菲耶夫为了纪念它已经自杀的好友而创作出来的,1914年2月5日在莫斯科首次上演,可惜在当时因为节奏的激烈和强烈的不和谐性被当时的听众谩骂,同时被当时的媒体肆意嘲笑,被视为垃圾,知道后来才被视作半个世纪以来无人能攀登的高峰。
3世界钢琴十大难曲之一《唐璜的回忆》
《唐璜的回忆》是李斯特根据莫扎特歌剧《唐璜》所改变而来的歌剧幻想曲,原曲本身长达两小时,被李斯特改变成为了非常简单的钢琴曲,这首曲子的特点是其并没删除原本歌剧中的任何音符,其创作于1841年,并于1877年以双钢琴协奏曲的形式公开发布,因为其所需要的技术难度,被世人认为是最难的钢琴曲之一。
4世界钢琴十大难曲之一《西班牙走私贩》
李斯特在1836年的时候创作出了《西班牙走私贩》这首主题幻想回旋曲,这首曲子所体现出来的奔放气息很客观的体现出了年轻时代李斯特所拥有的气质,这首曲子的技巧层出不穷,音乐性及和声创作上的完美使它成为了李斯特的佳作,据悉,李斯特自己表示也很难弹出这首曲子的高水平,在当时被认为是最难的钢琴曲。
5世界钢琴十大难曲之一《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由勃拉姆斯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与他的第一首钢琴协奏曲相隔22年。布拉姆斯于1878年开始创作,并于1881年在维也纳附近完成。这首曲子是勃拉姆斯献给他的老师爱德华·马森的,1881年11月9日在布达佩斯进行了第一次公开演出,勃拉姆斯是独奏者,这首曲子问世之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首乐曲有时候也被后人称为“由钢琴主奏的交响曲”。
6世界钢琴十大难曲之一《彼得鲁斯卡》
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有很多,而且其风格多变,这是一位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彼得鲁斯卡》的前身是管弦乐曲,之后被斯特拉文斯基改编成了钢琴曲,这是他献给鲁宾斯坦的曲子,因为具有管弦乐队的效果和编排,故此曲难度极高,可说是各种高难度的集合只做,很少有人能弹奏出来。
7世界钢琴十大难曲之一《死之舞》
《死之舞》是李斯特于1839年在意大利旅行期间看到的《死的胜利》所得的灵感而创作出来的钢琴曲,是为钢琴和乐队所作的,此曲是中世纪古老圣歌《末日经》的变奏曲。此曲可以说是难度极大,对于钢琴家的耐力与对不同风格的把握要求很高,全曲拥有五个变奏。
8世界钢琴十大难曲之一《诺玛的回忆》
《诺玛的回忆》是李斯特所写的一部大幻想曲,技巧艰深、篇幅宏大,以英雄题材做背景而展开的爱情悲剧,这首曲子是以强烈的情绪对比掀起听众们的心潮,以萧冷、悲怆的引子夹杂着情变、矛盾、紧张、狂乱等复杂的气氛,最终绚烂升华,绽放出爱情与宽恕的永恒光芒。
9世界钢琴十大难曲之一《伊斯拉美》
《伊斯拉美》是巴拉基耶夫创作出的一部技巧性很高的钢琴作品,同时这也是他的代表作,在1869年的时候由尼古拉·鲁宾斯坦进行了首演,该曲是巴拉基列夫1870年到高加索地区采风的产物,是高加索达开斯坦地区勒斯基人所特有的一种舞曲所启发创作的,因为其超高的技巧性,演奏充满难度,也被许多钢琴家视为一种挑战。
10世界钢琴十大难曲之一《鬼火》
《鬼火》是李斯特的《12首超技练习曲》中最难的一首,即便在现代拥有如此多出色的钢琴家的时代,也很少有钢琴家敢于演奏,至于演奏出高水平的就更少了,拉赫马尼诺夫都表示,它是最难的练习曲,不仅技术刁钻,而且要弹出其特色才能让听众信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