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是下邳人。遇上秦时候的战乱,自已隐姓埋名,当时的人没有知道他的。起初张良改名换姓,藏在下邳,在沂水的桥上去散步游逛时,遇到一位老人,还没有互相拜见,黄石公故意把鞋抛到桥下,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取上来!”张良预先不知道是诈,有些愕然想揍他;因为见他年岁大了,才强忍怒火,下了桥,给他把鞋取上来。
于是就跪着给他穿上。那位老人伸出脚来,让张良把鞋穿好,笑着走了。张良感到很惊诧。他大约走出一里远,又返了回来,对张良说:“年轻人倒是可以教育的!五天后的清晨,你在这里和我会面。”
张良更觉得奇怪,又跪下说:“是。”五天后的早晨,张良去了约定的地方,黄石公生气的说:“你与老人约定,为什么后来?”再五天后的早晨约定,张良天不亮就去了,黄石公又早在那里了,又生气的说:“为什么晚来?”又五天的早晨的约定,张良半夜就去了。
过了一会,黄石公也来了,高兴的说:“孺子可教也!”于是拿出一本兵书给张良,说:“你回去读他,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三年之后,你见到的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于是离去,看不见了。张良天亮翻开书一看竟然是《太公兵法》。
张良认为这事很神异,于是把自己的学说四处游说,他们都不采纳。后来与沛公在陈留相遇,沛公采纳他的话,最终有了功业。十三年后,跟随高祖退到济北谷城山下,得到一块黄石,张良于是像对宝贝似的建祠供奉起来。一直到张良死,将他与石头一起埋葬了。
扩展资料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 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
张良得到《太公兵法》后。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兵反秦。紧接着,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
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后因自感身单势孤,难以立足,只好率众往投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 途中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
两人相见如故,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
作为士人,深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这次不期而遇,张良“转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发挥。
-张良
张良,字子房。城府(今安徽亳州东南)人。刘邦曾赞其有“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才能。
张良为韩国贵族出身。秦国灭韩后,张良用全部家财结交刺客,希冀有朝一日,为韩国复仇。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狙击秦始皇失败后,他就更名改姓,流落到了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张良闲时,喜欢到城外的一座桥上散步,常遇到一位举止奇特的老人。一日,老人坐在桥头,一不小心将鞋掉到桥下去了,张良将老人的鞋捡上来,并帮他穿上,于是老人交给他一部《太公兵法》,并对他说:“13年后,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13年后,张良跟随刘邦路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得黄石。后世称黄石公为“圯(少,桥)上老人”,并流传有兵书《黄石公三略》,共三卷。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刘邦率兵早于西楚霸王项羽进入咸阳,欲“止宫修舍”。刘邦的妻妹之夫樊哙谏曰:“沛公(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侈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灞上,勿留宫中。”张良也力劝刘邦接受樊哙的劝告。刘邦听之,封闭秦朝宝库,还军灞上,并与江中父老约法三章。十二月中旬,项羽来到戏(今陕西临潼东北)水,屯军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与刘邦对峙。当时项羽有兵40万,号称百万;刘邦只有兵10万,号称20万,两军相距40里。翌日,项羽即出兵灭刘邦。
项羽的叔父项伯曾因杀人逃至下邳,投奔张良,张良与之交为好友。闻听此讯,项伯约张良随之远逃以免此难。张良说:“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逃走),不义。”于是,他据实告知刘邦,又约项伯来见刘邦。刘邦与项伯约为婚姻,尽述心声。项伯回营劝项羽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不如因善遇之。”翌日晨,刘邦偕张良率百骑,来到项羽军中谢罪。项羽疑虑解除后,即在军营设宴招待刘邦一行人。席间,项羽的谋士范增三次举起玉佩,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不予理睬;于是范增起身外出,令项羽堂弟项庄去席间舞剑祝寿,借机刺杀刘邦。项伯见状也上前与项庄对舞,并时时护着刘邦。张良见势不妙,赶忙离席告知樊哙。樊哙持剑盾闯到宴上,怒发冲冠,指责项羽不义。项羽赞其勇士,赐座。一会儿,刘邦出恭(上厕所),招樊哙一同离席。在樊哙等人陪侍下,刘邦从小路回到灞上军营,留张良在鸿门宴辞谢。
张良估计刘邦将至军营,便回席上,借口沛公不胜酒力,向项羽奉上白璧一双,向范增赠上玉斗一对。项羽忙问:“沛公安在”张良答道:“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他),脱身独去,已至军矣。”范增得知刘邦逃脱,将玉斗当场击碎,怒言:“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项伯与张良对视微笑,徐徐引退。
鸿门宴后,项羽分封诸侯,将巴蜀和汉中封与刘邦。刘邦部下多以为不平,而张良却劝刘邦隐忍以成大事:利用巴蜀物富民丰之利,暂避混乱局面,静观其变。刘邦听从张良之计,入蜀后烧掉栈道以示自己并无野心,迷惑项羽;并依靠韩信,争取英布,联络彭越,以图一统天下的大业。为使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张良可谓是鞠躬尽力了。
公元前204年,刘邦于荥阳阻击项羽。谋士郦食其让他分封六国后裔,以解燃眉之急。张良赶到,劝阻道:如果现在分封六国旧王,将士们就会离您而去,各归旧主,如此等于自取灭亡。刘邦急忙追回印绶,避免了一场灾难。
第二年,韩信破齐,在酒席间要求刘邦封他为假王。刘邦怒欲斥之,多亏张良脚下暗示。刘邦会意,转开话题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啊!遂命张良将齐王印绶给韩信,并劝他出兵夹攻项羽,果收奇效。后来,项羽无力再战,提出与刘邦划江为界,中分天下。张良建议他撕毁协议,趁楚兵疲乏追杀到底,终于迫使西楚霸王乌江自刎。
西汉王朝建立后,张良深知刘邦为人,只要了一个贫瘠地区做食邑,并称病,专心地整理注释春秋战国以来的一百八十二家兵书,将其删定编册,不再出面过问政事。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传为汉初城父人,今亳州市城父镇。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待大功告成之后,张良及时功成身退,避免了韩信、彭越等鸟尽弓藏的下场。张良在去世后,谥为文成侯(也称谥号文成),此后世人也尊称他为谋圣。《史记》中有专门的一篇《留侯世家》,用以记录张良的生平。
关于张良的籍贯,史学界说法不一。《史记》只称“其先韩人也”,韩《后汉书》则说:“张良出于城父”,因而,留下了后遗症。目前,安徽亳州,河南新郑、禹州、郏县等都认为张良是当地人,造成很大的混乱。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详细记载了他的业绩,并说他的先祖是战国时的韩国人。然而却未明确书写他的家乡故里。历代文人学者因他曾经游历下邳而认为他是下邳人;有人以为他曾经封为留侯认为是陈留人;有人还以历代传说他出于城父认为他是今安徽亳州或今河南宝丰人,以至众说绘纭,莫衷一是。
张良的故里究竟在哪里,笔者经过详细考证和实地考察后确认:张良是汉初襄陵龟山张相,即今山西省襄汾县陶寺乡张相村人。
张良先祖原为韩国颖川郡贵族其祖三代为韩丞相本姓韩。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申徒。以韩申徒之职率军协助平定关中,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灞上分封时“为汉王请汉中地”。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史书中出生地的记载索隐:良既历代相韩,故知其先韩人。顾氏按:《后汉书》云“张良出于城
父”,正义:括地志云:“城父在亳州东三十里,韩也。” 史书对他的身世交代很不清晰,只知他是韩国人,祖父和父亲都是韩国的相国。而其生年不详,只说韩被秦灭时(公元前230年)他尚在年少,未曾在韩国做官。而他的父亲死在韩悼惠王(桓惠王)23年,也就是公元前250年。也就是说最迟在这一年他已出生了。古人以未“而立”为年少,所以可以想见韩国被灭之时张良应是二十几岁而不到三十岁的青年。而张良卒于高帝崩后八年,所以应当为公元前187年,享年64至70岁左右。
春秋时楚太子建始建城父,而后楚国在此被晋国击败,重新为郑国属地,楚国后来就将陈地的夷改为城父。战国时期两个城父并存,西城父(汉时更名为父城)属韩国,即今河南平顶山宝丰县东部及郏县东南部一带,东城父(此名沿用)属楚国,在今安徽阜阳颍上县一带。所以张良的故乡应为颍川郡城父,而非泗水郡城父。颍川城父,即汉之父城县,城在今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然而,当时父城制下地域广阔,张良故里如不在当时的县城,则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张良离开家时仅二十余岁,后长期展转各地。汉建立后,被封为留侯,而留位于今江苏省沛县东南的微山湖湖区内,这里是张良初遇汉高祖之地。死后,他的儿子张不疑继任留侯。《史记》云:“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公元前176年)坐不敬,国除。”此时,失去爵位的张不疑会不会带领家族回到故里,即使他要回去,能不能找到故里,已成为历史疑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