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时期,僧人乐僔路过鸣沙山,看到佛光万丈,决定在此地开窟修行,开始了敦煌莫高窟千年的文化辉煌旅程。
南北朝,佛教在中原的动乱中慢慢发展壮大。这时的莫高窟壁画,主要是从印度传来的故事描绘,以舍身饲虎、割肉贸鸽,五百强盗剜目的故事最为普遍。
舍身饲虎描述的是一个王子回国途中,看到一只老虎快饿死了,身边还有几只小老虎,他决定牺牲自我喂养老虎,老虎饿的没有力气吃他,他就从身上刺出血,然后从高崖上跳下去坠在老虎身旁,老虎舔了他的血恢复力气,才把他的肉都吃干净。
割肉贸鸽是王子看到老鹰要吃一个鸽子,就让老鹰放过鸽子,自己用身上相同重量的肉来换取鸽子,但王子把臂肉、股肉割下来后都还没有鸽子重,最后把自己整个投上杆秤以生命来做抵偿。
五百强盗剜目描述的是500个强盗被官兵抓住后,眼睛都被挖下来,在山村哭嚎振野痛苦万分,最后佛以药让他们眼睛复明,便都皈依了佛门。
这些壁画鲜血淋漓,阴森凄厉,充满痛苦和牺牲,不正是当时百姓所经历的么?
战争动乱,门阀征战,人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草菅人命,没有什么公平稳定可言。痛苦的人们在广阔世界中找不到一丝安稳之地,这时佛教进入他们的眼前,在宗教中获得一丝安慰,把因果寄托于轮回。礼佛的僧俗把宗教石窟当做人间的圣地,把现实的不合理统统放下,变得更加卑屈顺从,今世做出牺牲以祈求来世的安乐。
这时的佛像秀骨清相、长脸细颈,飘逸自得,完全不食人间烟火。在四周血淋淋的壁画之中,显得那么超然、宁静,睿智。仿佛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现实愈惨烈,神像愈美丽,在高不可攀的神像面前,人们如蝼蚁般信奉着神明。
而到了统一的隋唐时期,人间歌舞升平、安居乐业,壁画画风变为传颂西方净土变。
现实生活那么美好,神仙他们居住的极乐世界,变成了地铺黄金,百鸟朝凤,仙山琼阁,流光溢彩的净土。壁画满是绚丽多彩的颜色,圆润丰满的线条,热闹欢腾的氛围。在洞窟中间的佛像健康丰满,慈祥和睦,更愿意接近人间帮助人们。与南北朝时期的悲惨故事相比,这时演奏的是华美盛世的虚幻颂歌。
敦煌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极其宝贵的宗教文化圣地。当我们在探讨西方文化时,也把眼光放在眼前,中原有着极其浑厚的文化底蕴,如何在现世浮躁的环境中欣赏这些文化,也很值得探讨。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合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敦煌石窟营建的一千年历程,时值中国历中上两汉以后长期分裂割据,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统一,臻于大唐之鼎盛,又由颠峰而式微的重要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正是中国艺术的程序、流派、门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佛教与佛教艺术传入后,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的佛教理论与佛教宗派,佛教美术艺术成为中国美术艺术的重要门类,最终完成了中国化的时期。
从中国绘画美术的门类角度看,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画都有千年历史,自成体系,数量众多的特点,都可成为独立的人物画史、山水画史、动物画史、装饰图案画史。特别是保存了中国宋代以前即10世纪以前如此丰富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的实例,这是世界各国博物馆藏品所未见的。
敦煌壁画中有音乐题材洞窟达200多个,绘有众多乐队、乐伎及乐器,据统计不同类型乐队有500多组,吹、打、拉、弹各类乐器40余种,共4500多件。敦煌藏经洞文献中也有曲谱和其它音乐资料。丰富的音乐图像数据,展现了近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变化的面貌。为研究中国音乐史,中西音乐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
近千年来,莫高窟始终给世人以无限探索的可能性。
回荡在佛窟壁画内的时光音律中,
但!是!
你知道那些被封印在“飞天”或者“菩萨”手中的乐器 是什么吗 ?
这手里拿的是个啥?搓衣板?还是……
▲这些“上古神器”不禁让人们好奇,音乐与莫高窟又产生过怎样的美妙共振?那么他们手中拿的到底是个啥呢?
莫高窟经历里北凉到元朝十个朝代之多,历经了千年历史的轨迹,留存下的洞窟就足足有492个呢!这里面与乐器相关的就多达240个!
▲ 现在就让小艺带你一起看看莫高窟壁画里的“神器”吧!
1
「琵琶」
初唐 第220窟 南壁
弹拨类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琵琶了!仅在莫高窟中所绘制的数量就多达700余件。无论在小型乐器组合、大型经变乐队,甚至不鼓自鸣中都能寻见它的踪影。
形制上,它的共鸣箱呈梨形。颈部呈曲项或直项的形式。 有四根弦 , 且在弦的两端设有山口和缚手 。面板上饰有捍拨和凤眼。 仔细寻觅 , 你会发现 , 飞天 、 天宫 、 药叉 、 菩萨等各类乐伎横抱琵琶演奏的画面散落在洞窟的各个角落 。
2
「五弦」
北周 第428窟 中心柱
五弦又称 五弦直项琵琶 。只看图就错认成琵琶了吧?五弦其实起源于印度,经由丝绸之路的天山北麓传入中国。
乐器形态与演奏方式都与上面的四弦琵琶较为接近。曾一度盛行于唐代,入宋以后逐渐走向消亡,取而代之的就是四弦琵琶。
遗憾的是 , 这件乐器在我国并没有得到传承 。 现今世上唯一一件唐传五弦直项琵琶的实物: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留存在了日本的正仓院。作为镇馆之宝,每次展示都会吸引世界各地的文物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不远千里前去观展。
藏于正仓院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3
「阮咸」
西魏 第285窟 南壁
阮咸 归属琵琶之类。该词出现在唐代。 缘于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善弹这件乐器 , 因而得名 。
形制上,共鸣箱呈正圆形。项长,四弦,十二品柱。 它与五弦琵琶有着极其相似的命运 。 唐朝以后开始逐渐失去主流地位 , 之后被宋代的月琴所取代 。 然而,敦煌壁画中却留下了大量它的身影。有的琴体饰以花纹重彩,有的琴体却形似花瓣。
初唐 第220窟 北壁
超好看有没有!阮咸的颜值绝对不输琵琶,辨识度也极高
复原的花边阮
4
「箜篌」
盛唐 第225窟 南壁
箜篌 可是个外来乐器。对此,它在敦煌壁画中也有呼应性的体现:数量仅次于琵琶,约有200余件。
早期的箜篌弦数较少,到了唐代绘有精美的边框纹样、华丽的装饰坠物,并且弦数增多。尽管如此, 入宋以后仍难逃衰亡的命运 。 而它曾经辉煌的历史也只能被定格在一幅幅敦煌壁画之中 。
5
「琴」
北周 第299窟 窟顶南坡
图上的飞天抱着的并非是一块搓衣板哦~ 琴, 在我国 汉晋时期就确立了 七弦十三徽的形制 , 并传承至今 。在《诗经·关雎》中也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样的诗句,古琴的 孤独性 从诞生之初就已被注定。
6
「筝」
初唐 第220窟 南壁
相比古琴,古筝的尘世性则是在顺应历史中形成的。
最初为五弦
,
逐渐递增至唐代
,
形成十二弦与十三弦筝并存的格局
。近代筝的弦数则
多达
26
根
,
甚至能实现自由转调
。
接下来关于吹奏类乐器,不妨先从下面这幅中唐第154窟北壁的报恩经变图开始。
中唐 第154窟 北壁
7
「笙」
上图中,位于第一排的两位乐伎。左身吹奏的是笙
这是一种 竹制簧管类乐器 , 由簧管 、 斗子 、 吹嘴三部分构成 。簧管的长短参差不齐,笙斗呈圆形,有围匝的形式,吹嘴呈茶壶嘴状。右身吹奏的是筚篥。 它的形制与竖笛十分接近 。 如果不仔细分辨的话 , 容易产生混淆 。相较笛身,略短,稍细。一端有哨嘴,按指位置偏上方。
▲竖笛、横笛
在第二排,左、右两身乐伎分别吹奏竖笛和横笛。在吹奏类乐器中,横笛的地位和琵琶一样,始终穿联在近千年的历史脉络中。从敦煌所绘的历代横笛来看,笛身规格、挖孔数量以及演奏方法都并未统一。有意思的是,在唐代大型经变画中,横笛的地位似乎无可取代。作为乐队中必不可少的高音乐器,有时甚至会被连用数支。通常与横笛相对出现的还有竖笛。它的笛身较长,有吹口。吹奏时,两手靠下持笛。
▲排箫
第三排左侧乐伎吹奏的则是排箫。它是一种竹制编管类乐器。在敦煌壁画中,形制纷繁多样。管身粗细、长短、管数以及花纹等都不尽相同。其余两位乐伎则分别演奏拍板和铙。由此,唐朝大型宫廷乐舞的繁盛景况可见一斑。
▲角
除此之外,还有角。一种较为原始的乐器。时常出现在两军交战的影像中,主要用于号召军队、振奋士气。由于音色过于粗犷、单一。因此,并不适用于乐队中。
8
「埙」
晚唐 第156窟 南壁
埙 。 早在周代“八音”分类中就被纳入“土”类乐器之列。这件乐器在敦煌仅此一例。图中,乐伎双手持埙,音孔数量不详。
海螺(法螺)
9
「法螺」
这件吹奏类乐器比较不好认,别以为菩萨在啃桃子或大瓜子。 海螺 。 也称法螺 , 或贝 。在《妙法莲华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 可见它有着乐器和佛教法器的 “ 双重身份 ” 。
西魏 第249窟 南壁
随着西域诸国集聚大唐,我国对外来乐器的使用在此时达到了历史高峰。尤其,是印度系传来的打击乐器。而这些腰鼓、羯鼓、答腊鼓等也都在莫高窟里留下了历史的印迹。
10
「鼓」
中唐 第154窟 北壁
▲腰鼓
在上面这幅经变乐队图中,前两位乐伎正在演奏腰鼓。鼓的形状就如同两个碗底对接而成。鼓皮两端以绳收束。演奏时,既可用双手拍打鼓面,也可斜挂于胸前用两槌击奏。第三位乐伎演奏的则为羯鼓。鼓身呈直胴状,两端以绳索牵连。演奏时横置于膝上,并以鼓槌敲击。
▲答腊鼓
同样,鼓面两端有绳索束之的还有答腊鼓。鼓的形状为扁平圆桶状。鼓面的直径略大于鼓身。
齐鼓
盛唐 第124窟 北壁
▲檐鼓
中唐 第112窟 南壁
敦化壁画留给我们的除了绝美的书画欣赏,还有那些发展高度成熟的乐器们。然而,这里面的一大部分乐器的制作甚至原物早已失传,我们的艺术家们也正在探索。
现在的我们能 猜中 敦煌壁画上的乐器
却无法再 听到 它们了
如何做到不只是乐器形似?
如何突破某些乐器制作材料和工艺上的局限,
以适应于现代演奏?
如何从复原乐器走向复活音乐?
若要解答这一连串的追问,似乎要对史学研究、乐器制作、音乐创作,甚至是乐器演奏进行牵连性的思考。
所以说,敦煌音乐,即真实,又虚幻。真实存于隽美的壁画中,虚幻在于它难以捉摸与重现的声音里。
唐朝的艺术文化,是中国的一个鼎盛时期。很多优秀的纪录片,可以让我们窥探一二。
今天我推荐这几部纪录片,都是展示唐朝艺术的优秀片,值得大家观看。
《大明宫》资源网站:bilibili
大明宫,很多人咋眼一看可能会以为是明朝的宫殿,但是其实不然。它是唐朝皇宫的名称。它的占地面积达到了恐怖的五千多亩,比目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宫殿的面积都要大。同时大明宫也是唐朝建筑艺术的瑰宝。
建筑是每个朝代艺术的集大成者。它是最能体现一个朝代以及一个国家的审美的。这部纪录片以大明宫为线索,通过大明宫的建造、兴旺到后来的废弃,最后成为了残檐断壁来诉说唐朝帝国的兴起到衰落。
作为最后一个定都在长安城的朝代,大明宫就是唐朝最后的艺术辉煌。如果想要了解唐朝建筑艺术文化的千万不要错过大明宫。
《敦煌画派》资源网站:cctv
这部纪录片主要展示的是敦煌的壁画,大家都知道,敦煌大多数工艺品都是产生于唐朝期间的。而画,是艺术最简单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样载体,唐朝的壁画能跨越千年保留到现在本来就是一个奇迹。
这部纪录片在我看来,不管是画质还是配乐,都称得上是一流的表现。它的配乐和画面非常和谐统一,相辅相成。里面展示了大量的敦煌壁画可以让我们不用去到现场,但是却可以身临其境地看到敦煌许多优秀的壁画。它讲述了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对于敦煌壁画的执着和坚持。这部纪录片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唐朝壁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如果给个排位的话,这部纪录片在唐朝艺术类里面绝对是c位。
《中国》资源网站:芒果tv
我第一次看到中国这一部纪录片,是在电视上看到插播的广告,当时浅浅地看了一下就被广告迷住了。
它并不是专门讲唐朝的纪录片,只有第一季的11和12集是专门降到唐朝的。但是就这么两级,已经让我们能感受到唐朝艺术的美感了。它的动画风格非常贴近唐朝的风格,而且里面也穿插着介绍了不同的唐朝艺术文化。它的整个艺术风格以及分为我个人都认为非常贴合唐朝的发展。复原非常到位。
敦煌莫高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早期中期和后期,这三个时期的代表作以及艺术特点详解如下:
一、概述:
敦煌莫高窟的创始年代,据初唐武周时代的“李君修佛龛记”碑文载,当始于前奏符坚建元2年(公元366年),后经历代开凿,蔚为大观。虽经一千六百余年的人为和自然的摧折,如今它仍保留下492个洞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如果排列起来,可以组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这些丰富多彩的壁画,昭示着中古时代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和伟大的创造力,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根据莫高窟壁画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二、分时期介绍如下:
1、早期壁画: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36个洞窟的壁画,满布于各窟的四壁、窟顶及塔柱各处,除了少量纯装饰性的题材外,主要题材包括具有情节性构图的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还有大量的菩萨、飞天、伎乐天、药叉等的形象。讲述佛祖出世前经历的佛本生故事和佛出世成道后的佛传故事,内容丰富,情节生动,用以宣扬佛家忍让、善良与因果报应思想。其中艺术性最高的当数第254窟《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第285窟《五百强盗成佛故事》、第257窟《九色鹿救溺》以及第290窟《佛传故事》等。
254窟的《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采用“异时同图”的构图方式,将三王子山林中游猎,发现母虎饥饿不堪欲食其幼崽,遂发悲悯之心,坠崖舍身饲虎,其父母兄长悲痛欲绝,拾骨筑塔等情节统一组织在一个画面上。整个画面浑然一体,把不同时空发生的事情穿插组合,而主题却十分突出。人物和虎的造型十分生动,线条亦粗壮有力,由于时间久远,色调变得更加沉郁丰富,画面笼罩着强烈的悲壮气氛。
同一窟内的《尸毗王割肉贸鸽》壁画,表现尸毗王为从鹰口中救出鸽子的性命,愿割自己腿肉为赎的画面。壁面主体部分刻画尸毗王单腿垂坐,正在被割腿肉,上部一鹰正在追逐鸽子,右侧眷属惊惧哀劝,左为臣民敬仰赞叹,左下方一着胡服者持秤称肉,画面主题突出,情节完整,鸽子端立于国王手掌上,老鹰在国王脚前仰头陈述,这些细节的描绘,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独具匠心。
“尸毗王本生”和“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是北魏佛教壁画中非常流行的本生故事。这些本生故事都是说佛的前生如何为救助旁人而牺牲自己的故事,借以宣传佛教教义,有着浓厚的宗教情怀。
《九色鹿救溺》是莫高窟第257窟壁画的主要题材。画面以横卷式构图加以处理。情节从左右向中心发展,描述九色鹿将一落水者拯救后,反被此人出卖的故事。它赞扬了九色鹿王的忘我精神,鞭挞了忘恩负义的丑恶人性。艺术家生动地刻画了九色鹿那富有人格化的神态和不向邪恶屈服的倔强性格,增强了惩恶扬善、因果报应这一主题思想。这幅壁画无论在构图、色彩的处理上,都十分巧妙。以山峦、树石为构图上的自然分割物,分段描绘内容复杂的情节,每一个段落都附有文字说明,与汉代壁画相近。全画取横卷式分九个场面表现,人和动物多取侧面,背景山水无皴擦。线条有力,色彩浓重,造型具有装饰性。用深色染外缘,中间渐浅,用白粉点最亮的部分,加强体积感。这是从外来艺术中吸收的“凹凸法”。画中的山水,用土红或蓝绿等色平涂,尚无皴擦,具有装饰意味。树木的枝干是用土红色画的,树叶用绿色大笔涂染。这种艺术表现手法,说明了北魏时期莫高窟壁画,既继承了民族传统,也吸收了外来艺术的优点,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发展着。
285窟有西魏年代确切的题识,并且表现出传统风格的进一步的发展和莫高窟与中原地区石窟造像的联系。此窟窟顶中央是一“斗四藻井”,四面坡面上画的是日天(伏羲)、月天(女蜗)、雷神、飞廉、飞天,还有成排的岩穴间的苦修者。苦修者的岩穴外面,有各种动物游憩于林下溪滨。窟顶的这些动物描写得真实自然而又富于感情。窟的四壁,大多是成组的一佛与二胁侍菩萨。但窟壁最上方,往往有飞天乘风飘荡,最下方有勇猛健壮的力士。南壁中部是《五百强盗故事图》。这一部分壁画和北魏末年中原一带流行的佛教美术,有着共同的风格特点。例如菩萨和供养人的清癯瘦削的脸型,厚重多褶纹的汉族的长袍,也与顾恺之、陆探微创造出的“秀骨清像”人物造型风格相近。树木的画法正如如唐代张彦远所说的“刷脉镂叶,多栖梧菀柳”。可以代表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宗教美术的新形式。
莫高窟早期壁画,表现方法上用‘凹凸法”渲染,即用深色晕染外缘,到中间渐浅,最亮部分用白粉点染,表现出物像的体积感。设色浓重强烈,多用土红、粉红、蓝、草绿等色。形象轮廓的勾划,屈如铁丝,遒劲挺拔,可看出受到汉代壁画及印度、犍陀罗和中亚其他各国佛教美术的影响,显示了对外来画法的大胆吸收。此外还有一些民族神话题材,例如249窟窟顶的狩猎图中除描绘了活泼的奔驰着的动物、人马,和山峦树木的骑射图像外,并有青龙、白虎、十二首虺龙等异兽以及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等与佛教的摩尼珠,阿修罗等穿插交织在同一画面中。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玄学和神仙思想相结合的反映。说明艺术家们在汉晋绘画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合了外来佛教艺术的内容、格式和技法,逐渐创造出中国式的佛教艺术。从绘画风格的演变来看,北魏活泼厚重,西魏以后逐渐趋向文雅,透露出隋唐圆熟画风即将到来的征兆。
2、中期壁画:隋唐两个朝代是宗教艺术的鼎盛时期,艺术家们在不断吸收近域与外来影响的基础上,艺术表现技巧更加丰富,创作题材也空前广泛。宗教绘画艺术亦显得更为绚丽多彩。敦煌莫高窟壁画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莫高窟现存洞窟半数以上为隋唐创建,其中大型洞窟,如初唐220窟、217窟,盛唐103窟、130窟等,以其壁画规模之宏伟,内容之丰富,造型之准确,色彩之灿烂,均非其他时代所能比拟。与前代偏重佛本生及说法图有所不同,这时的壁画布局一反旧式,四壁最下层的药叉不再出现,其位置被供养人所占,或者被通壁大画所代替,四壁上端的天宫伎乐,亦不再沿窟旋飞,而成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成员。大幅经变故事的完整构图多在左右两壁的中部,洞顶为华丽的藻井图案。藻井图案和经变四周围的长条边饰是敦煌绘画中装饰美术方面的重要成就。
经变故事是以佛教经典为题材而创作的壁画,亦称“经变”或“变相”。经变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唐代壁画最为盛行的是“净土变”,宣扬今生来世之间的因果报应。大幅的经变画,特别是大量的西方净土变相,以巨大的场景画出楼台殿阁、七宝莲池、歌舞伎乐的一切美好的景物,可以说是唐代繁荣富庶的社会经济的曲折反映。欢快明亮的气氛,代替了阴森悲惨的情调;喜庆升平的极乐幻想,成为人们理想中的佛国世界。弥勒经变、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等壁画中穿插了行旅、嫁娶、农耕、收获等大量生活场景,简练真实而富有情趣。
在172窟绘制的《西方净土变相》,采用自上而下的全景式构图,利用建筑物的透视造成空间深广的印象,层次繁密而有节奏,重点突出。画面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向四面放射。阿弥陀佛安祥地坐在富丽堂皇、复杂环回的宫苑中央,左右坐着观音和势至两大菩萨,周围环绕着罗汉、天王、力士以及众多供养菩萨。佛像前面的伎乐轻歌曼舞,与两旁的乐队互相对比呼应,上下左右飞天回翔,化生童子和神鸟等,似乎也在随声歌舞。加上金碧辉煌的楼台殿阁、宝池莲花、天空祥云,整个画面成了一个花团锦簇、气象万千的极乐景象。
在唐代壁画里,不仅形式多样,反映的生活更加广泛,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刻划也更加深刻,对主题的表现也更加明显。例如220窟《维摩诘经变》是维摩诘和文殊菩萨论辩时种种景象,以及各国王子来听的热闹的场面。维摩诘激动的富有个性的面部表情刻划了出来。维摩变的左右两下角绘有帝王出行参加法会的场面,衣着华丽,随从簇拥,与传世初唐画家阎立本的名作《历代帝王图卷》相比,毫不逊色。
艺术家们不但善于用华丽绚烂的色彩描绘豪华的场面,而且善于用多变的墨线刻画景物。魏晋时代的铁线描发展成兰叶描。在描画人物的面部时,有的线条圆滑流畅,有的粗重枯涩。在运笔时又有轻重徐疾,浓淡枯润的区别。在对103窟壁画中的维摩诘形象刻画上,工匠们用不同的线条画出须发和衣袍,达到“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和“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笔墨极具表现力。
另外如445窟(盛唐)北壁的弥勒经变中表现剃度的场面,也同样细致地刻划了人物形象,渲染了故事的情节。画家非常巧妙地把六组男女剃度场面交错地、互相对称而又有变化地描绘在画面的中下部。这里有不同年龄身分的各种人。但是画家不具简单地只依靠服饰、须发或外部的动作来区别这些男女僧尼,而是同时运用不同的情态神采刻画他们之间的不同性格与身份。
供养人的画像也是唐代壁画重要内容之一,大部分供养人的画像被绘在经变的下方,也有被安置在经变里聆听说法,这类形象描写了真正的现实人物,但也按照这一时代的审美理想加以美化了的。唐代中后期,供养人的地位在壁画中逐渐重要起来,尺寸变大,而且是作为独立的作品加以精心描绘的。130窟中盛唐时期乐庭瓌和他的妻子王氏的供养像是优秀的代表作。人物仪态优美、衣饰华丽,有亲属奴婢协侍,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女供养像和菩萨像在脸型上有共同点。中唐以后在描绘供养人中,有进一步夸耀供养人的豪贵生活的作品,如有名的156窟《张议潮夫妇的出行图》,以乐舞为先导,随以仪仗车骑,富有威仪声势的漫长行列,都以巨幅画显示其权势地位的显赫,为研究唐代社会历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
唐代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取材范围更扩大了,表现形象更真实生动,构图更丰富复杂,技术更纯熟,充分表现了宗教艺术中世俗艺术的契机。从这些壁画中,可以看到唐代画家的艺术智慧和熟练的绘画技巧,既继承发展了汉、魏以来的壁画转统艺术,同时又吸收了外来艺术的长处,把壁画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他们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把主观想象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壁画作品愈发注意反映现实生活和刻划人物的精神气质,造型由粗犷而进入精细,形象准确生动,男子宽衣博带,气象雍容;女子体态丰腴,容貌端丽。尤其是菩萨形象,戴宝冠,穿天衣,生动有姿,光彩照人。衣装多用中间色晕染,层次浓淡富于变化,恰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女性之美的认识和愿望。壁画大多线条熟练酣畅,飘逸自由而有韵律,设色灿烂绚丽,又很调和悦目。所描绘的歌舞欢乐场面,也正是当时帝王贵族生活的反映。唐代伎乐十分盛行,富贵之家都养着女乐伎以侍奉主人及同宾客共娱乐。《西方净土变》之所以显得那么动人,主要在于这种幻想中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按当时现实生活的模样,加以渲染夸张描绘出来的。这些均表明隋唐时期的绘画,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艺术家非凡的创造力和高度的写实技巧,使隋唐宗教绘画的现实主义因素,得到充分地发挥。
3、晚期壁画:时间跨度历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时代。五代的敦煌壁画承袭了晚唐余韵,洞窟中仍有规模宏伟的钜制。如98窟的《劳度差斗圣变》,壁画采用左右对称的构图形式,画出了劳度叉与舍利弗各坐一方,劳度叉惊惶失措,而舍利弗则泰然自若,在他们之间穿插着各种斗法的情景,形象地向信徒们展现了佛教的法力无边。这些经变故事画内容丰富而多变化。其中很多动人的场面和情节都被处理得真实有趣。全图统一在摇撼一切的狂风中,可以看出构图技巧的能力。
宋代敦煌壁画的代表性作品是“五台山图”,以40多平方米的尺幅描绘了五台山为中心的城镇与乡村,其中有山川、河流、寺庙、市井、各色人物、各色建筑,对地理特点和标志性建筑物的描绘基本写实。五代和北宋时期的供养人往往尺寸极大,如真人甚至超过真人大小,敦煌地区的统治者曹议金也摹仿张议潮画了自己的出行行列。
元朝管辖敦煌时期,第3窟的壁画艺术有着独特的地位。此窟可以说是一个观音洞,大大小小的观音画满了壁间,尤其是南北两壁的“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她面部端庄慈祥,千臂珠圆玉润,素装无华,婷婷玉立。线描的运用是这幅画的最大特点,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集铁线、兰叶、钉头鼠尾于一体,变化丰富。观音的衣裙轻柔细润,似有风动之感,可见创作者的线描功夫之深。此窟壁画的敷彩,与以往艳丽厚重不同,而是出之以简淡润泽,因而就更突出了线描的造型功能,堪称独一无二的上乘之作。
从以上三个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艺术特征与风格流变来看,莫高窟壁画从各个方面都表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创造才能和成就,而这些成就总是在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观察研究了生活,以及进行辛勤的劳动才有可能获得的。古代艺术家这些伟大的创造,曾经丰富并推进了当时的文化、思想。而今天它仍然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和艺术创作上的巨大启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