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映像 复活江北城老建筑
一个城市,最能唤起人们记忆的通常是历史悠久,具有特色的老街道、老建筑、老房子。
在山城重庆,最能唤起当地人记忆的便是具有千百年历史的江北老城。
江北老城位于重庆江北区,与渝中区隔江相望,嘉陵江和长江在这里汇合。
江北城曾经是重庆的商贸中心、社会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
西汉时它是古重庆的北府城,明清时期均为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历来是重庆物资重要集散地。
重庆的商贸出口都是经过江北城码头,运送到全国各地。
根据重庆市 的规划,整个江北城为了城市改造要在2004年全部拆迁。
与所有经历过城市化进程的大都市一样,在城市改造当中,许多有上百年历史、富有特色,代表了重庆人历史记忆的老建筑、老房子面临拆毁的命运。
就在拆迁初期,重庆金阳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简称“金阳”)董事长刘达平带领设计师来到江北城,当时全城居民都已经搬迁,只剩下即将拆除的老建筑、老房子,情境有些悲凉。
“金阳”副总经理吕真回忆:“当时刘董事长带我们去看,眼见这片重庆人记忆中的老城就要消失,大家觉得很可惜。
”他们马上打听还没被拆的老建筑的主人去处,得到的回答是:都搬走了,但是这些老建筑可以买。
刘达平于是做出一个大胆的建议,将剩下的、具有重庆特色的老建筑全部买下来。
刘达平请来重庆市著名的古建筑修复专家何智亚、重庆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重庆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新国到现场,协助鉴定哪些建筑具有保存价值,并给出保护意见。
接下来,重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旧城建筑迁移工程开始了。
工作人员首先给即将拆迁的老建筑拍照,查考并整理相关建筑的史料。
文昌宫、吕祖庙、老洋房子等等,工作人员明白了自己在做一件保护重庆人记忆的工作。
保留20多座旧建筑
经过专家甄别,最后确定保留20多座具有历史和建筑价值的旧建筑,并和 达成协议,对这些建筑进行保护性搬移。
在拆迁前,工作人员对每座建筑进行编号,请来专门的古建筑修复师,对一砖一瓦一梁进行编号。
拆迁后租了一个很大的地方,按照建筑编号一堆、一堆的摆好。
至于把这些老建筑安放到哪里,当时大家心里没数。
吕真忆道:“最后公司决定把这条老街建到金阳在南岸区一个靠近路边的小区外围。
原本这个地方计划建住宅,因为地处城市黄金地段,容积率很高,如果从商业角度衡量,当然不应该把老街建到这里。”
最后的方案是在临街天然的坡坎上,将12栋江北城老建筑按原貌重建,外貌完全保留原建筑的形态,里面为了商业经营进行了处理,尽力保留原貌。
修成后的老街取名“重庆映像”。
吕真表示:“看到这条老街,心里很自豪。
去年有一对新人在老街举办传统婚礼,轰动山城。
今年五一已经有人预定在老街举行婚礼,这里已经成为重庆人寻找过去记忆的地方。”
在老街尽头,是一个金碧辉煌的大戏台。
如今这里是当地人欣赏中国传统京剧、川剧、黄梅剧和折子戏的地方。
去年9月到11月,一台台好戏在大戏台上演,露天剧场坐满欣赏传统戏的观众,当中不乏老外。
在民国时期,江北城大戏台天天都有唱戏,当时主要是川剧。
江北城拆迁时原本要拆掉它,幸亏及时抢救才得以完整保留。
戏台上面雕梁画栋,本身就是价值很高的艺术品。
老房子发挥新功能
“重庆映像”建成后,邀请以前住在江北老城的居民来参观,有些人发现自己以前居住的房子原封不动地出现在这里,非常感动。
虽然街道历史悠久,但是对年轻人同样有吸引力。
就在老街的“四方井银行宿舍”,这个原来是银行职员宿舍如今摇身一变,成为著名酒吧“TATTOO FACE”,成为年轻人的欢乐之地。
如今,老街上的11所老房子都有了新的主人,它们的功能也发生变化。
过去的“老洋房子”如今成为高档海鲜餐厅“御皇府”,昔日的文昌宫成为“韵道茶社”,往日的“刘家院子”成为今日的“旺嫂餐厅”。
虽然内部功能变了,但不变的是它的历史魅力。
重庆映像最具特色3建筑
织布厂
位于“重庆映像”入口,成为标志性建筑,之前位于江北城洗布塘街。
此地原有一个自然水塘,清朝道光中期有织布人家在此塘洗涤色布,后形成街道取名洗布塘街。
1982年3月重庆织布厂在扩建厂房施工中,挖出一座长方形古墓,经考证为大夏国皇帝明玉珍墓。
现已修成明玉珍墓陈列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成为高档餐馆。
老洋房子
“重庆映像”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墙面最吸引人的注意力。
既有四川民居的传统手法,又极具重庆二三十年代“洋房子”的特征,是当时非常摩登的建筑。
前沿廊砖柱间有传统的木雕挂落,入口处的石库门因为风水的考虑又故意扭了一个角度,都迎合川籍职员既要时新洋派,又不脱旧俗的心理。
两边楼角上的五角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今是鲍翅餐厅。
刘家院子(江北城江北正街152号)
砖木结构,两层,三合院。
落地柱均为表面抹灰的砖柱。
现正房有多间加建房间,两侧厢房已经部分改造,建筑质量较为残破。
正房结构保存尚好。
如今成为香港著名餐厅“旺嫂”的新家。
宏佛塔属于银川宗教旅游的著名景点。
宏佛塔在贺兰县东北潘胡乡。是一座外形结构比较奇特的密檐式厚壁空心砖塔。塔身和塔刹高度相近,通高约25米。塔身3层,平面八角形。第一层南面辟一高为2.4米的券门,门楣上端两侧砖雕龙、凤图案。塔身每层上下有双重檐,檐下雕两组斗_。塔身之上为塔刹。始建年代不详,从塔的建筑风格分析,可能是明代以前所建。
宏佛塔因年久失修,加之地震、地下水位升高及风雨的破坏和侵蚀,残毁极为严重。1987年宁夏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力量,邀请国内古建筑专家实地勘查,拟订维修方案。1990年初,此塔的维修方案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并由国家文物局投资近百万元,于同年6月至1991年10月按拆卸重砌方案,对宏佛塔进行了修缮。
在修复这座濒临倒塌的佛塔时,于刹座天宫内出土了一大批残朽的西夏文物,被《中国文物报》和文物考古专家、学者评定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同时还聘请了著名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对这批残朽的文物进行了抢救修复整理。
这批修复完好的文物有:西夏绢彩佛画幅,彩塑佛像、罗汉、力士面像及身像18尊;西夏文佛经雕版200余块;还有幡带、木雕、木简、琉璃等近100件,其中绢彩画炽盛光佛、玄武大帝及彩塑佛都是宫廷艺匠的力作,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同类题材的佛教艺术品中的精美之作,对于研究西夏佛教文化、美术史、印刷史提供了系统的实物标本,具有极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樊锦诗。
樊锦诗最早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她组织敦煌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共同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媒体与智能技术集成与艺术复原》课题,这一课题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首次将莫高窟用多媒体及智能技术展现在人们面前。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樊锦诗积极谋求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工作的国际合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帮助下,敦煌研究院先后与日本、美国等国机构开展合作项目,使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
扩展资料:
个人作品
在从事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事业的40多年中,主要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研究工作。出版了《敦煌石窟》、《敦煌石窟全集·佛传故事画卷》、《中国壁画全集·敦煌·3·北周卷》、《安西榆林窟》等10多部敦煌石窟考古美术专著。
发表了《莫高窟北朝洞窟分期》、《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莫高窟唐代前期洞窟分期》、《莫高窟唐后期洞窟分期》、《敦煌莫高窟第290窟的佛传故事画》、《从莫高窟历史遗迹探讨莫高窟崖体的稳定性》、《玄奘译经和敦煌壁画》、等20多篇有关石窟考古与艺术的论文。
对敦煌石窟的分期断代研究颇有建树,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参与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壁画全集》(敦煌壁画部分),主编《敦煌石窟全集》(26卷),主编《解读敦煌》(13册),均为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必备的重要大型参考丛书。
-樊锦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