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阅读文言文宋史

陆游阅读文言文宋史,第1张

1 宋史 列传第一百五十四 陆游

译文: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二岁时便能写写诗作文,以祖上曾有官爵的原因,荫补为登仁郎。参加进士考试(宋代把现任官或有爵禄者参加进士考试成为“锁厅”),被荐举为第一。秦桧的孙子秦埙恰巧排在陆游的后面,于是秦桧大怒,并对主持进士考试的考官办了罪。第二年,进行礼部的考试,又是把陆游排在前列,秦桧明显地贬黜了陆游,陆游从此一直遭到秦桧的妒嫉。秦桧死后,陆游才到福建宁德任主簿。后来又因推荐担任了敕令所的删定官。

当时,扬存中长期掌管戍守京城的军队,陆游上疏向皇帝竭力陈述这样做有很多不当。皇上赞赏陆游的意见,于是罢免了杨存中。朝廷内有一些达官贵人争相购买珍宝玉器献给皇帝。陆游向皇帝上奏:“陛下以‘损’字作斋名,自经典文献和文房四宝之外,都摒弃而不用;有些小人,不能休察圣上之意,动不动就私买珍宝玉器献给皇帝,亏损圣上之德,请求严令禁绝。”

陆游在回答皇帝的诏问时还说:“凡不是皇族和外戚,虽然确有功勋,也不能随便封赏王爵。不久前有因为做过皇帝的师傅就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的,还有以太尉的身份而主管内阁之事的,这就扰乱了朝廷体制,请求加以纠正。”于是迁升陆游为大理寺司直,并兼宗正簿。

宋孝宗即位后,迁升陆游为枢密院编修官,并兼“编类圣政所“的检讨官。史浩和黄祖舜举荐陆游擅长词章,熟悉典故,于是皇帝召见他,说:“陆游很有学问,而且讲话切实直率。”赐陆游进士出身,陆游进宫应对时说:”陛下刚即位,正是发布政令以告知天下的时候,但是官吏将帅的一切玩忽职守的习弊,应当选出那些最恶劣的,当着大家坚决铲除。”

南宋与金国的和议将成之时,陆游又呈文枢密院及中书省,说:“江左自三国时吴国以来,从没有抛开建康(今南京)到其他地方建都的。皇室现在住在临安(今杭州)只是出于权宜之计,这里形势不固,馈饷供应不方便,又逼近海道,实在有发生意外的忧虑。一旦签订了和议的协议,盟誓已立,稍有动作,就会被认为违背协议。现在应该和金人商定好,建康、临安两个地方都是皇室所在之地,金国来的使臣朝拜皇帝,或者到建康,或者到临安,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机会营建首都,他们也就不会怀疑我们了。”

当时龙大渊和曾觌二人在朝中执掌大权,陆游对宰辅重臣张焘说:“曾觌、龙大渊招揽大权,私植党羽,惑乱皇上的圣德,您在今天不指出,以后将把他们去除不了了。”张焘立即报告给皇上,皇上问这话是谁说的,张焘说是陆游说的。皇上大怒,把陆游贬为建康府通判。不久又调任隆兴府。人们纷纷议论陆游交结台谏官员,鼓唱是非,极力劝说张浚出兵抗击金兵,于是陆游被罢官,回到原籍。不久,又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

王炎任川陕宣抚使时,任用陆游进其幕府为干办公事。陆游向王炎陈述进取之策,认为经营治理中原地区必以长安为起点,取长安必以陇右为开端。应当储蓄粮食,训练兵勇,有机会就进攻,没机会则防守。吴璘的儿子吴挺掌握着兵权,其为人非常骄恣,用很多的钱交结倾财结士卒,多次过错杀人,王炎对他无可奈何。陆游请求用玠的儿子拱代替吴挺。王炎说:“拱胆小而少谋,遇敌必败。”陆游说曰:“假如吴挺遇到敌人,怎么能保证他不失败?假如他立了功,就更无法驾驭了。”到后来吴挺的儿子吴曦潜逃叛国,陆游的话终于应验了。

范成大为四川统帅,陆游为参议官,他们以文字交,相互之间不拘礼法,有人就讥讽他颓废放诞,因此陆游就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发生了水灾,陆游上奏:“应该拨出义仓的粮食来赈济灾民,通令各郡向灾民发放粮食。”'召回朝廷,给事中赵汝愚批驳他的做法,于是贬他为“祠禄”。(祠,祠禄的简称,官名。宋制,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后又让他做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通过宫阙,向皇上辞行,皇上诏谕他说:“严陵这地方可是好山好水啊,你在公事之暇,可以赋诗歌咏,自得自适啊。”再召入见,皇上说“你笔下的功夫很是了得,能写得一手好诗好字,不是他人所能达到的。”让他做了军器少监。

陆游才气超逸,尤善于诗。晚年再出时,为韩胄撰《南园阅古泉记》,为清议一流的人们所讥讽。朱熹曾说过:”陆游的才华太高了,但他的行迹又平常,恐怕会为有权势的人所牵累的,他的晚景怕不会十分满意的。”朱熹的话可以说是有先见之明啊!

嘉定二年(1209),陆游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2 《陆游字务观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22分)陆游字务观,名游,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①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

或曰公慕少游者也。绍兴末始赐第。

学诗于茶山曾文清公。尝从紫岩张公游,具知西北事。

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 自商贾、仙释、诗人、剑客,无不徧交游。

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书肆流传,或得之以御孝宗。

上乙②其处而韪之,旋除删定官。或疑其交游非类,为论者所斥。

上怜其才,旋即复用。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

上之除目,自公而止,其得上眷如此。公早求退,往来若耶、云门,留宾款洽,以觞咏自娱。

官已阶中大夫,遂致其仕,誓不复出。韩侂胄固欲其出,公勉为之出。

韩喜陆附己,至出所爱四夫人擘阮琴起舞,索公为词,有“飞上锦裀红绉”之语。又命公勺青衣泉,旁有唐开成道士题名,韩求陆记,记极精古,且以坐客皆不能尽一瓢,惟游尽勺,且谓挂冠复出,不惟有愧于斯泉,且有愧于开成道士云。

先是,慈福赐韩以南园,韩求记于公。公记云:“天下知公之功而不知公之志,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

公之自处与上之倚公,本自不侔③。”盖寓微词也。

又云:“游老,谢事山阴泽中。公以手书来,曰:‘子为我作《南园记》。

’岂取其无谀言,无侈辞,足以导公之志欤!”公已赐丙第人谓公探孝宗恢复之志故作为歌诗以恢复自期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王师克复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则公之心方暴白于易箦④之时矣。 (选自叶绍翁《四朝闻见录·陆放翁》,有删节)注①秦少游:宋代词人,名观,字少游。

②乙:画“乙”字形状的记号,从前读书时常用到,主要用来表示停顿或修改。③侔:音móu,相等。

④易箦:指弥留之际。17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其得上眷如此 亲属B。 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处理C。

盖寓微词也 细微D。 足以导公之志欤 开导18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 留宾款洽,以觞咏自娱B。 为论者所斥 公勉为之出C。

上之除目,自公而止 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D。 其得上眷如此 韩侂胄固欲其出19下列各句,都能表现陆放翁以“克复中原”为己任的一组是①尝从紫岩张公游,具知西北事 ②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③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 ④留宾款洽,以觞咏自娱⑤慈福赐韩以南园,韩求记于公 ⑥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A。

①②⑥ B。②④⑤ C。

①③④ D。③⑤⑥20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人说,陆游的母亲在生他前梦见了秦少游,所以就用秦少游的名和字分别作为陆游的字和名。 B。

孝宗皇帝喜欢陆游的诗作,爱惜他的才华,不顾朝廷中一些官员的反对,仍然任用陆游为官。C。

陆游官至中大夫之后,为了进一步实现自己抗金的愿望,他与韩侂胄联合起来,共同商讨计策。D。

韩侂胄亲自写信请求陆游为南园撰写题记,陆游写下了《南园记》,当中隐含了对韩侂胄的不满。21断句和翻译。

(10分)(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公已赐丙第人谓公探孝宗恢复之志故作为歌诗以恢复自期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王师克复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则公之心方暴白于易箦之时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上乙其处而韪之,旋除删定官。

(3分)②官已阶中大夫,遂致其仕,誓不复出。(3分)参考答案:17D18B19A20C21(1)公已赐丙第/人谓公探孝宗恢复之志/故作为歌诗/以恢复自期/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王师克复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则公之心方暴白于易箦之时矣(每错、漏2处扣1分)(2)①皇上勾画圈点他的诗作并且赞赏他的诗,立即决定授予他删定官的官职。

(“韪、除”各1分,句意1分)②他的官位已经升到了中大夫,就辞官退休了,发誓不再出来做官。(“阶、致仕” 各1分,句意1分)。

3 文言文 《陆游传》答案

陆游传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

年十二能诗文,荫补登仕郎。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

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以荐者除敕令所删定官。

时杨存中久掌禁旅,游力陈非便,上嘉其言,遂罢存中。中贵人有市北方珍玩以进者,游奏:“陛下以‘损’名斋,自经籍翰墨外,屏而不御。

小臣不体圣意,辄私买珍玩,亏损圣德,乞严行禁绝。” 应诏言:“非宗室外家,虽实有勋劳,毋得辄加王爵。

顷者有以师傅而领殿前都指挥使,复有以太尉领阁门事,渎乱名器,乞加订正。”迁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

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史浩、黄祖舜荐游善词章,谙典故,召见,上曰:“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

遂赐进士出身。入对,言:“陛下初即位,乃信诏令有示人之时,而官吏将帅一切玩习,宜取其尤沮隔者,与众弃之。”

和议将成,游又以书白二府曰:“江左自吴以来,未有舍建康他都者。驻跸临安出于权宜,形势不固,馈饷不便,海道逼近,凛然意外之忧。

一和之后,盟誓已立,动有拘碍。今当与之约,建康、临安皆系驻跸之地,北使朝聘,或就建康,或就临安,如此则我得以暇时建都立国,彼不我疑。”

时龙大渊、曾觌用事,游为枢臣张焘言:“觌、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德,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焘遽以闻,上诘语所自来,焘以游对。

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寻易隆兴府。

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久之,通判夔州。

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

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吴璘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

游请以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

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

及挺子曦僭叛,游言始验。 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

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水灾,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

’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与祠。起知严州,过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

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除军器少监。

绍熙元年,迁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嘉泰二年,以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及三朝史未就,诏游权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免奉朝请,寻兼秘书监。

三年,书成;遂升宝章阁待制,致仕。 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

晚年再出,为韩侂胄撰《南园阅古泉记》,见讥清议。朱熹尝言:“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

盖有先见之明焉。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二岁时便能写写诗作文,以祖上曾有官爵的原因,荫补为登仁郎。

参加进士考试(宋代把现任官或有爵禄者参加进士考试成为“锁厅”),被荐举为第一。秦桧的孙子秦埙恰巧排在陆游的后面,于是秦桧大怒,并对主持进士考试的考官办了罪。

第二年,进行礼部的考试,又是把陆游排在前列,秦桧明显地贬黜了陆游,陆游从此一直遭到秦桧的妒嫉。秦桧死后,陆游才到福建宁德任主簿。

后来又因推荐担任了敕令所的删定官。当时,扬存中长期掌管戍守京城的军队,陆游上疏向皇帝竭力陈述这样做有很多不当。

皇上赞赏陆游的意见,于是罢免了杨存中。朝廷内有一些达官贵人争相购买珍宝玉器献给皇帝。

陆游向皇帝上奏:“陛下以‘损’字作斋名,自经典文献和文房四宝之外,都摒弃而不用;有些小人,不能休察圣上之意,动不动就私买珍宝玉器献给皇帝,亏损圣上之德,请求严令禁绝。”陆游在回答皇帝的诏问时还说:“凡不是皇族和外戚,虽然确有功勋,也不能随便封赏王爵。

不久前有因为做过皇帝的师傅就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的,还有以太尉的身份而主管内阁之事的,这就扰乱了朝廷体制,请求加以纠正。”于是迁升陆游为大理寺司直,并兼宗正簿。

宋孝宗即位后,迁升陆游为枢密院编修官,并兼“编类圣政所“的检讨官。史浩和黄祖舜举荐陆游擅长词章,熟悉典故,于是皇帝召见他,说:“陆游很有学问,而且讲话切实直率。”

赐陆游进士出身,陆游进宫应对时说:”陛下刚即位,正是发布政令以告知天下的时候,但是官吏将帅的一切玩忽职守的习弊,应当选出那些最恶劣的,当着大家坚决铲除。”南宋与金国的和议将成之时,陆游又呈文枢密院及中书省,说:“江左自三国时吴国以来,从没有抛开建康(今南京)到其他地方建都的。

皇室现在住在临安(今杭州)只是出于权宜之计,这里形势不固,馈饷供应不方便,又逼近海道,实在有发生意外的忧虑。一旦签订了和议的协议,盟誓已立,稍有动作,就会被认为违背协议。

现在应该和金人商定好,建康、临安两个地方都是皇室所在之地,金国来的使臣朝拜皇帝,或者到建康,或者到临安,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机会营建首都,他们也就不会怀疑我们了。”当时龙大渊和曾觌二人在朝中执掌大权,陆游对宰辅重臣张焘说:“曾觌、龙大渊招。

4 陆游传 阅读作文

陆游的爱情陆游是南宋的伟大诗人,流传下来的诗近万首,从陆游诗的两大主题可以看出陆游的思想境界:其一写抗金杀敌,要恢复国家疆土,风格悲愤激昂;其二写日常生活和景致,意味深长,清新隽永。

所以陆游既是爱国的热血男儿,又是热爱生活的艺术家。陆游诗的风格源自江西诗派,他前一方面的诗雄奇奔放、酣畅淋漓,其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突破了之前的每一位诗人,包括江西诗派的鼻祖杜甫。

在诗歌理论方面,陆游提出 “功夫在诗外”,强烈要求诗人投入生活。作为南宋诗坛****,陆游开辟了一个时代的诗歌气象。

自古才子多情,陆游也不免于儿女情长。宋词中有陆游的一首《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 欢情薄, 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 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莫,莫,莫!据传这首词是写于陆游与前妻唐琬在绍兴沈园相会之时。

民间流传下来的说法是,陆游跟唐琬是表妹,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成年之后陆游迎娶了唐琬,夫妻和睦,但陆母看媳妇不顺眼,让陆游把唐琬休了。陆游和唐琬各自再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在沈园相会,双方对过去的情感恋恋不忘,但又不能表达,于是陆游在沈园壁上题下这首《钗头凤》抒发心中感伤。

有了这个背景,这首小令无需解释,个中痛彻肺腑、欲爱不能的情感力量也能让人深切感受。对于陆游与唐琬的沈园相会,《宋史》只字未提。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四》记载了陆游生平,洋洋千言,独不见沈园相会。可能官方觉得男女之事不足道,就把沈园相会省略掉了。

可是,陆游与唐琬的感情纠葛,从《钗头凤》来看当确凿无疑;而沈园对于陆游的意义竟是终生不能忘怀,在长达五十多年里,陆游诗中多次提及沈园,陆游对于那一段情感刻骨铭心的感受,临终不减少年情怀。陆游与唐琬的故事最早见于宋人陈鹄的笔记《耆旧续闻》:余弱冠客会稽,游许氏园,见壁间有陆放翁题词,笔势飘逸,书于沈氏园。

辛未(1151)三月题。放翁先室内琴瑟甚和,然不当母夫人意,因出之。

夫妇之情,实不忍离。后适南班士名某,家有园馆之胜。

务观一日至园中,去妇闻之,遣遗黄封酒果馔,通殷勤。公感其情,为赋此词。

其妇见而和之,有“世情薄,人情恶”之句,惜不得其全阕。未几,怏怏而卒。

闻者为之怆然。此园后更许氏。

淳熙间,其壁犹存,好事者以竹木来护之。今不复有矣。

陈鹄是晚于陆游几十年的人物,《耆旧续闻》所记应当可信。只是民间有两个传闻得不到证实:一是陆游、唐琬为表兄妹关系;二是唐琬因为生不了孩子被休。

关于第一个问题,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清代沈辰垣《历代诗余》都没有提及陆、唐为表兄妹,只是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中说“(唐琬)于其母夫人为姑侄”,周密还引述了陆游的几首关于沈园的诗,把陆游写诗时的情境描述得如同身临其境,不过,这更像是推测了。对于周密这种天马行空的纪录,须慎重采取其说法。

那么唐琬因何被休呢?《耆旧续闻》、《历代诗余》都是说“不当母夫人意”,《后村诗话》说“二亲恐其惰于学也,数谴妇。”。

如果说是一对小夫妻过于甜蜜,老人家怕耽误了陆游的学业,训斥一下就罢了,何必休妻?刘克庄的说法得不到支持。那么一定是婆婆不喜欢媳妇。

陆家书香门第,讨到唐琬这样的媳妇定然不会差,唯一的可能就是小夫妻太甜蜜了,婆婆感觉儿子跟自己疏远了,不高兴。婆媳关系在中国社会是个千古难题,婆婆吃媳妇的醋,这样的事也不少,我们只能推断陆母不是一个开明的婆婆。

至于唐琬没给陆家生子而被休的说法,一是没有史籍记载,二是不符合封建社会习俗。因为唐琬到陆家时间不长,而且即便不孕可以纳妾传宗接代。

李清照就是这样,她没有生孩子,但赵明诚家没有把她休掉,而是纳妾生子。所以这种说法得不到支持,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陆母。

撇开历史的模糊部分,陆唐之间深挚的伉俪之情因不久以后唐琬郁郁而终而成为绝唱,唐琬以死宣告了对封建社会恶性婆媳关系的控诉。由此我们想到《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刘兰芝的故事是何其相似,鸳鸯两散,情各一方,有情人偏得分离。

焦仲卿得知刘兰芝自尽后,也“自挂东南枝”;跟焦仲卿不同,陆游还有远大的报国理想,他还不能选择绝路。这两个故事的根源都在于“百善孝为先”支撑的婆婆强势,导致了畸形的婆媳关系。

母子连心、伉俪情深,二者不可偏废,需要儿子两方斡旋沟通,但是在封建社会下,“孝”这个东西成为破坏儿子中立态度、摧残夫妻感情的最好武器,陆游不能幸免。据说,唐琬死前和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如果说陆游的词还只是怅然悔恨的话,这首词简直是字字泣血了。

《耆旧续闻》没有纪录完整的唐琬词,只说有“世情薄,人情恶”句,同时代的其他笔记中也没有唐琬的词,只是到了清代,沈辰垣编的《历代诗余》中,才纪录了唐琬《钗头凤》全词。

韩麦尔先生

小弗郎士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

例如细节描写。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又如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作品首先写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韩麦尔先生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让小弗郎士大感诧异。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平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作者塑造的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这一形象,起初模糊,继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

二、问题研究

1.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2.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

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叙述的。因此,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始终是在儿童幼稚目光的轻纱之后隐隐约约散发着动人的光辉。由于叙述角度的限制,作者没能够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去。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装束、语言、行动来认识他,并体会揣摩他的内心情感。

在孩子的眼里,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师,所以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虽然迟到了,韩麦尔先生居然还如此温和,这实在让人感到惊异!况且,老师今天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也让小弗郎士大觉诧异。作者没有直接写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但是读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样体会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对学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发生时,先生才会有如此打扮。

当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他的内心深处在翻腾着什么呢?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其间的惨痛,连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难道体会不出吗?

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一人物的塑造。这最后一个动作,使他真正成为一个爱国志士。

3.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

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

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4.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注意这句话中的“又”字。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最近两年来,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阿尔萨斯地区的百姓在这两年里,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法国战败、征发人员、调集物资……一切的坏消息都是在这块布告牌上发布的。这块布告牌简直成了一张法国社会状况的记录表!因此,小弗郎士一见到有许多人围在布告牌前,就立刻意识到“又出了什么事”了。

“又出了什么事啦”这一句,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说一开始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一件大事。因此,后来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才显得水到渠成。

练习说明

一 、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设题意图: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变化情况的把握,理解小说的主体情节内容。小弗郎士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心态就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主题。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从整体上把握小说。

参考答案:

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二 、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请结合下面几段文字加以思考、体会。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设题意图:作者是从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因此,就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只能通过形象、动作、语言等外部特征来间接地描写人物的性格心理。练习中的三个小题,就是分别从服饰、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体会人物的心理。

参考答案:参见“整体把握”与“问题研究2”。

三、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设题意图:这一题是为了让学生从另一角度对人物进行解读。这种变换视角的练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小说中的情境氛围来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难度较高,需要学生调动更多的积累。由于叙述方式的限制,原文只是通过外在的细节来描写人物。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还应该根据作品提供的场景展开丰富的想像,补充大量的细节来丰富这一人物形象。这种变化视角的阅读,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便于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所达到的程度。

其实,对于来到课堂听课的小镇上的居民们,我们也可以运用变换视角的方式来体会他们的心理。

答题提示:

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像。想像要符合文中的具体情境和人物身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四、△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本题旨在使学生学会把握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认真咀嚼思考,一旦理解了它的内涵,就抓住了小说的主旨。对于母语的作用,教师可以略加点拨解说,而对于母语的态度则必须依赖学生的自我体验,教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参考答案:这段话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这就是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可用两课时来教读。第一课时应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侧重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课时

一、初次默读。教师不做其他要求,只让学生将作品认真细致阅读一遍。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自由度极大的阅读。其间产生的感受往往比较鲜活丰富。这种阅读方式不会使学生产生多少压力,易于使学生直接被作品本身所吸引,而不是像有的阅读课上教师布置了大量的思考题,结果使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某一任务而进行阅读,最终使学生完全失去阅读的兴趣。

二、漫谈阅读感受。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阅读的体会、感受以及困惑。如果时间有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将自己的阅读感受整理成文字上交。但无论如何,教师在这一阶段不宜干预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体会。

三、整理归纳。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之后,还应该发挥教师的作用,将学生芜杂的感受和体会条理化。对于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领会把握。

第二课时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味和体会小说的语言、人物心理。这是对初读印象的深化和具体化。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

一、品析文中以下句子:

1.“又出了什么事啦?”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

3.“我的朋友们,我——我——”(补出韩麦尔先生未说出的话)

二、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1.通过服饰、动作、语言品析。

2.结合课后练习三,通过改变视角的方式丰富对这一人物的理解。

三、文章主旨归纳。

四、表情朗读全文(建议由学生朗读)。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陈占元)

都德(1867—1942),法国作家,龚古尔学院院士。与著名排犹主义者和民族沙文主义者德吕蒙友善,在德雷福斯案件中站在极右的一方。他自己也拥护民族沙文主义。1904年与莫拉斯认识。1908年与莫拉斯合编保王派的《法兰西行动》报,发表了无数激烈的极右派言论。1920年一度当选为议会议员。曾以诋毁法国政府罪入狱,越狱流亡到比利时。两年后获赦回到巴黎。

都德年轻时认识很多文学界和政治界的知名人物,后来写了《我所认识的巴黎》(1930)和《回忆录》多卷。他拥护君主政体,拥护极右的政治主张,但他的友谊和文艺观点有的不受他的政治立场所影响,他与极端排犹的德吕蒙和犹太族作家施沃布交往;与右派文学评论家马西斯友善,但是为马西斯所猛烈攻击的个人主义的作家纪德辩护;他为小说家普鲁斯特争得龚古尔文学奖;发现了小说家和散文家贝尔纳诺斯和塞利纳的才华;写过一部著名的文学评论《愚蠢的十九世纪》(1922),猛烈攻击19世纪法国文学和思想潮流,但对雨果、巴尔扎克和波德莱尔却极为推崇。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

小弗郎士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理解和同情。因为韩麦尔先生身为法语教师,却即将被迫离开课堂,离开自己热爱的学校和教育事业,所以小弗郎士觉得他是“可怜的人”。这样的称呼也看出了他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

简介都德的《最后一课》

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它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母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内涵,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一、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

  例如细节描写。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又如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作品首先写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韩麦尔先生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让小弗郎士大感诧异。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平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作者塑造的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这一形象,起初模糊,继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

  二、问题研究

  1.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2.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

  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叙述的。因此,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始终是在儿童幼稚目光的轻纱之后隐隐约约散发着动人的光辉。由于叙述角度的限制,作者没能够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去。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装束、语言、行动来认识他,并体会揣摩他的内心情感。

  在孩子的眼里,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师,所以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虽然迟到了,韩麦尔先生居然还如此温和,这实在让人感到惊异!况且,老师今天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也让小弗郎士大觉诧异。作者没有直接写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但是读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样体会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对学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发生时,先生才会有如此打扮。

  当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他的内心深处在翻腾着什么呢?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其间的惨痛,连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难道体会不出吗?

  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一人物的塑造。这最后一个动作,使他真正成为一个爱国志士。

  3.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

  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

  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4.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注意这句话中的“又”字。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最近两年来,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阿尔萨斯地区的百姓在这两年里,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法国战败、征发人员、调集物资……一切的坏消息都是在这块布告牌上发布的。这块布告牌简直成了一张法国社会状况的记录表!因此,小弗郎士一见到有许多人围在布告牌前,就立刻意识到“又出了什么事”了。

  “又出了什么事啦”这一句,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说一开始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一件大事。因此,后来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才显得水到渠成。

  练习说明

  一 、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设题意图: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变化情况的把握,理解小说的主体情节内容。小弗郎士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心态就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主题。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从整体上把握小说。

  参考答案:

  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二 、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请结合下面几段文字加以思考、体会。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设题意图:作者是从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因此,就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只能通过形象、动作、语言等外部特征来间接地描写人物的性格心理。练习中的三个小题,就是分别从服饰、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体会人物的心理。

  参考答案:参见“整体把握”与“问题研究2”。

  三、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设题意图:这一题是为了让学生从另一角度对人物进行解读。这种变换视角的练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小说中的情境氛围来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难度较高,需要学生调动更多的积累。由于叙述方式的限制,原文只是通过外在的细节来描写人物。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还应该根据作品提供的场景展开丰富的想像,补充大量的细节来丰富这一人物形象。这种变化视角的阅读,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便于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所达到的程度。

  其实,对于来到课堂听课的小镇上的居民们,我们也可以运用变换视角的方式来体会他们的心理。

  答题提示:

  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像。想像要符合文中的具体情境和人物身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四、△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本题旨在使学生学会把握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认真咀嚼思考,一旦理解了它的内涵,就抓住了小说的主旨。对于母语的作用,教师可以略加点拨解说,而对于母语的态度则必须依赖学生的自我体验,教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参考答案:这段话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这就是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可用两课时来教读。第一课时应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侧重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课时

  一、初次默读。教师不做其他要求,只让学生将作品认真细致阅读一遍。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自由度极大的阅读。其间产生的感受往往比较鲜活丰富。这种阅读方式不会使学生产生多少压力,易于使学生直接被作品本身所吸引,而不是像有的阅读课上教师布置了大量的思考题,结果使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某一任务而进行阅读,最终使学生完全失去阅读的兴趣。

  二、漫谈阅读感受。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阅读的体会、感受以及困惑。如果时间有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将自己的阅读感受整理成文字上交。但无论如何,教师在这一阶段不宜干预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体会。

  三、整理归纳。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之后,还应该发挥教师的作用,将学生芜杂的感受和体会条理化。对于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领会把握。

  第二课时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味和体会小说的语言、人物心理。这是对初读印象的深化和具体化。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

  一、品析文中以下句子:

  1.“又出了什么事啦?”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

  3.“我的朋友们,我——我——”(补出韩麦尔先生未说出的话)

  二、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1.通过服饰、动作、语言品析。

  2.结合课后练习三,通过改变视角的方式丰富对这一人物的理解。

  三、文章主旨归纳。

  四、表情朗读全文(建议由学生朗读)。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身形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比,哪一个更俊美?”他的妻子说:“你很俊美,徐公怎么能够比得上你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么能够比得上你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和(他)坐着聊天,询问他说:“我和徐公(比)谁美?”客人说:“徐公比不上你俊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观察他,自己认为比不上(徐公美);再照着镜子看自己,又(认为)远远的比不上(徐公美)。晚上躺在床上(反复)思考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的原因(这里的3个者都解释为“……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赞美我的原因,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的原因,是因为有求于我。”

  因此(这里的“于是”不解释为“于是”,解释为因此),(邹忌)进宫上朝拜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比不上徐公俊美。(但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要对我有所请求,都认为我比徐公俊美。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几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的大臣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之中没有不想对大王有所要求的。从这看来,您受的蒙蔽非常厉害。”

  威王说:“好!”于是下达命令:“全国的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受到上等奖赏;呈上公文规劝我(的过错)的人,受到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错),使我听到的人,受到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的时候),所有官员都来进献规劝,宫门口庭院里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后,偶然有人进献规劝。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要规劝,也没有可以说的(内容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人

  文章的结构,人物的心理,全文的大概意思和问答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故仅仅一表而过。

  这一主题思想显然是《战国策》的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的得失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过去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我不大同意。我以为,毋宁说它近于浪漫主义还更为确切些。因为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寄以希望,这才用齐威王和邹忌作为纳谏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们理想化了。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思想基础。

  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可以用过去评论家的套语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虚处实写”,后一半是“实处虚写”。齐威王从不理朝政到励精图治,终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齐国在东方的强大地位,是史实。他的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历史依据的。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邹忌本身,是否对他作为一个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虚怀若谷,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了出来,并且敢于现身说法去规劝齐威王,则值得研究考虑。我以为,邹忌的窥镜自视,与城北徐公比美,以及妻、妾、客等向他献媚,这种种细节都是虚构的,不是《战国策》的作者就是邹忌本人编造出来的。它的性质与《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故事基本一样,是寓言。所不同者,那些寓言是以童话或民间故事为题材;而邹忌则是以自己为主人公,对齐威王现身说法,使人读了更觉亲切有感染力,如此而已。

  如果按照正规的文章结构,这篇作品一开头应该这样写:邹忌为齐威王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果真如此写,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照目前的这种写法,是作者故弄狡狯,把虚构的情节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俨然煞有介事。然后在叙述以后骤接“于是入朝见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泼生动又水到渠成,这就是所谓的“虚处实写”。这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而非历史的忠实记录。如果我们了解《战国策》的性质,知道它并非全部历史实录而羼有不少虚构成分,就比较容易体会出这篇文章的构思,也能接受我的这个设想了。

  文章的后一半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应该实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的。但作者却把它过分夸大了。因为齐威王的为人即使再差劲,一开始也不能全无是处,以致意见堆成山,使提出批评的人“门庭若市”。而在一周年以后,即使他改恶迁善,也不能一下子就达到圣贤的地步,使人们“虽欲言无可进者”。可见这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无穷,让封建统治者意识到这样做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至于齐威王的政绩,作者并不想从正面详加描述;只要把一个统治者从谏如流的态度和方式淋漓尽致地写出,这就已经达到了塑造理想人物和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写得让人有点不相信也无妨。这就是所谓的“实处虚写”。这样,文章前后两段做到了虚实相生,前面似实而实虚,后面似虚而有实,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很别致,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当然,作者这样的写法不见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总之,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重要,没有层次不行,层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说,总要注意到结构层次的对称美,排比作用和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作用。本篇在这方面确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此外,这篇文章在叙事进程中对语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见匠心。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总而言之,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小有变化。一味求变,变得无头绪可寻,不合乎我们写文章的民族传统;但如果自始至终毫无变化,也会令人乏味。而本篇则恰到好处,既有变化,又令人有轨迹可寻。文章的技巧,就是靠这种地方的斟酌推敲。倘能对此加以变化运用,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再重复一次:如果有人认为邹忌真是自以为美而一天到晚总照镜子,从而悟出了大道理,那的确是太天真了!

  语言朴实,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是其特色之一。这篇文章记叙了邹忌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设喻,来劝告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写得十分生动。作者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词藻,更没有堆砌什么形容词,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作者为了表现邹忌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使用了十分朴实的叙述和描写。文章一开头,作者用“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十个字把邹忌的形貌作了一个简括的介绍,接下去就写他三问谁美的事实经过。这三问,作者用了几句简洁明了的话,写出邹忌每一问时的不同心情,合情合理,真实可信。一问其妻,是在“朝服衣冠,窥镜”之后。夫妻之间,问一问自己与别人到底谁漂亮这一类话,原是十分自然的事。所以这一问并无惊人之处,作者也无惊人之笔。再问其妾之前,添上了“不自信”三个字。这三个字添得极好,把邹忌这个人颇有些“不偏听偏信”的味道写出来了。正由于这个“不自信”,才有了再问。所以这再问也非常自然,作者亦写得自然。三问其客,特别交待了“客从外来,与坐谈”。这一交待,说明了客人与其妻、其妾的区别:妻妾朝夕与共,客者,“外来”者也。这一交待就写出了邹忌为人论事的“认真”,进一步证明了邹忌的“不自信”。后面写了邹忌再一次“窥镜”而思其缘故,终于大悟,并以所悟劝诫威王的情况。按一般写法,到齐威王接受意见这里,文章是可以有几句赞美的话的。然而作者仅仅用了威王说的一个字:“善。”接下去,就写威王采取的行动及其效果,全用朴朴实实的记叙来表达,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却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这种朴实的文风,从我们今天的情况来看,着实是可取的。

  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是其特色之二。朴实的语言,能不能做到生动形象呢?这篇短文给了我们肯定的答复。这里试对妻、妾、客的三句答话略加剖析,来说明这个问题。邹忌提问之后,他们分别作了回答。他们的回答,话不多,意思也差不多,却十分合乎人物的身份特点。他的妻子回答的是:“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妾回答时就没有“君美甚”这三个字,仅仅剩下了“徐公何能及君也”这半句。而客人却换了个说法,回答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三个人的回答各不相同,作者就抓住了这些细微的区别,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妻说话较为随便,只要丈夫高兴,怎么说都可以。妾不敢不当妻的应声虫,还要尽量少说。而客毕竟是“外来”者,说话就较为谨慎,又要让邹忌高兴,又要不让人看出是阿谀奉承。妻偏爱他,妾有点儿怕他,客有求于他,这样就决定了这三个人说的话总与事实偏颇;但由于三个人的地位、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这三者的偏颇又各不相同。三答三不同,三答三个人,这不正是作者语言的魔力吗!

  文章剪裁巧妙,当详处以十当一,当略处以一当十,是其特色之三。全文三百四十三个字,作者用了二百四十八个字来写邹忌三问谁美和向王进谏这么两件大事,占了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可算是写得详详细细。从“服衣冠,窥镜,谓其妻”开始,到“复问其妾”、与客“坐谈”并“问之”、“孰视”徐公、再“窥镜”;到“暮寝而思之”,悟出道理,最后入朝进谏,一共写了邹忌的十个动作。这一连串的动作使人觉得邹忌所以要进谏以及陈说的道理都比较可信。此后,作者用了不足一百字的篇幅来写齐威王的反映及效果,与前相较,这一段是简略的。然而这简略的一段之中,却仍有详略。作者写齐威王的态度很简括,只用了一个字;接着却详详细细地写出了齐威王发布的命令的内容,不厌其烦地列出了“上赏、中赏、下赏”三等奖的评选标准,并且写出了“群臣进谏”、修明政治带来的燕、赵、韩、魏“皆朝于齐”的结果。这一略一详,实在恰到好处。写了后者,前面齐威王说的那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可见这一详一略,实在是详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

  都德的最后一课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

  例如细节描写。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又如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作品首先写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韩麦尔先生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让小弗郎士大感诧异。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平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作者塑造的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这一形象,起初模糊,继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

  二、问题研究

  1.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他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情感升华文章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心理变化深化了文章主题

  2.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

  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叙述的。因此,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始终是在儿童幼稚目光的轻纱之后隐隐约约散发着动人的光辉。由于叙述角度的限制,作者没能够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去。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装束、语言、行动来认识他,并体会揣摩他的内心情感。

  在孩子的眼里,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师,所以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虽然迟到了,韩麦尔先生居然还如此温和,这实在让人感到惊异!况且,老师今天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也让小弗郎士大觉诧异。作者没有直接写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但是读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样体会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对学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发生时,先生才会有如此打扮。

  当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他的内心深处在翻腾着什么呢?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其间的惨痛,连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难道体会不出吗?

  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一人物的塑造。这最后一个动作,使他真正成为一个爱国志士。

  3.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

  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

  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4.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注意这句话中的“又”字。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最近两年来,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阿尔萨斯地区的百姓在这两年里,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法国战败、征发人员、调集物资……一切的坏消息都是在这块布告牌上发布的。这块布告牌简直成了一张法国社会状况的记录表!因此,小弗郎士一见到有许多人围在布告牌前,就立刻意识到“又出了什么事”了。

  “又出了什么事啦”这一句,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说一开始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一件大事。因此,后来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才显得水到渠成。

  练习说明

  一 、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设题意图: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变化情况的把握,理解小说的主体情节内容。小弗郎士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心态就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主题。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从整体上把握小说。

  参考答案:

  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二 、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请结合下面几段文字加以思考、体会。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设题意图:作者是从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因此,就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只能通过形象、动作、语言等外部特征来间接地描写人物的性格心理。练习中的三个小题,就是分别从服饰、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体会人物的心理。

  参考答案:参见“整体把握”与“问题研究2”。

  三、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设题意图:这一题是为了让学生从另一角度对人物进行解读。这种变换视角的练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小说中的情境氛围来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难度较高,需要学生调动更多的积累。由于叙述方式的限制,原文只是通过外在的细节来描写人物。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还应该根据作品提供的场景展开丰富的想像,补充大量的细节来丰富这一人物形象。这种变化视角的阅读,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便于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所达到的程度。

  其实,对于来到课堂听课的小镇上的居民们,我们也可以运用变换视角的方式来体会他们的心理。

  答题提示:

  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像。想像要符合文中的具体情境和人物身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四、△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本题旨在使学生学会把握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认真咀嚼思考,一旦理解了它的内涵,就抓住了小说的主旨。对于母语的作用,教师可以略加点拨解说,而对于母语的态度则必须依赖学生的自我体验,教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参考答案:这段话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意义。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这就是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很多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乳名,一般来说,乳名是很亲近的家里人才会叫的。父母给还在取乳名是为了称呼孩子更加方便,但是乳名也是不能乱取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猪年宝宝乳名大全,需要的人快来看看吧。

阿妮、阿全、小凡、璐璐、林林、雯雯、小印、阿曼、多多、阿曼、琼琼、小覃

春柏、小仓、玉儿、小秘、洛儿、浩浩、小宛、小鹿、弘弘、依依、小明、享儿

萌萌、彦儿、佳佳、熙儿、小菲、杭杭、阿付、晋晋、阿梓、谊儿、小果、伟伟

小渊、小慧、大成、小青、噜噜、海儿、木木、小毛、莲莲、梓梓、小冲、妮妮

兜兜、宁儿、凡儿、喻喻、倡儿、棋子、阿银、韩韩、小嵋、呆呆、朵儿、小小

小钻、姚姚、康康、芊芊、兴儿、阿丹、小杰、悠悠、佟儿、良儿、凤凰、小贝

靖靖、童童、小冬、阿宁、远远、承儿、绮儿、小纪、小姚、小保、阿春、小戈

小桐、卫儿、阿咪、苗苗、阿纯、燕子、阿静、信儿、楚楚、阿海、冰冰、小粉

小不、青青、憨憨、露露、翎儿、恺儿、晓晓、糖糖、小棋、艾艾、婷婷、阿伦

鲁鲁、杜鹃、小欣、小童、琦琦、韵韵、小汤、庭儿、小学、昭儿、晴儿、恋恋

小淼、阿情、囡囡、逗逗、阿根、小林、帆帆、小小、彬彬、聪聪、欣欣、小智

小琳、靖儿、阿迷、灵儿、淘淘、惇儿、宗宗、今儿、霞儿、洋洋、晶晶、小松

小淇、轩轩、小洁、小岚、夏夏、晴晴、韵儿、兰兰、小看、玫玫、迎儿、希儿

锐锐、琼儿、小昭、宏儿、小尘、珉儿、莹莹、莲儿、予予、小屁、双双、悦悦

安妮、小若、阿鱼、华华、小芸、沫沫、小余、穆儿、丽丽、嘟嘟、毛毛、小可

桥儿、小蔓、小泽、瑶儿、翩翩、皮皮、菲菲、铭儿、修儿、乐乐、阿林、小昊

阿雅、小雄、心心、咪咪、珊珊、小鸾、蕾蕾、小陈、冉冉、小九、朵朵、茜茜

雄儿、文儿、熙熙、元元、淼淼、妮儿、洪洪、小峻、春儿、茗茗、静静、恬恬

佟佟、仪儿、小格、圆圆、妞妞、琪琪、尧尧、阿淇、纤纤、小茗、雷雷、阿暧

安安、阿边、小莹、乖乖、小灵、彤彤、阿舒、小海、举举、弯弯、小文、小巫

帝儿、琳琳、振儿、小喳、阿贝、小马、小雁、思思、莺儿、蓉蓉、凯儿、莉娜

小语、琰儿、彩虹、小洋、米儿、萱萱、阿姝、小羽、小挺、晃儿、阿齐、可可

阿光、欢欢、阿吉、小双、媛媛、珂儿、笛笛、冬冬、延儿、蒙蒙、小微、阿羊

奇奇、小琴、小豆、小源、妙妙、乘儿、小猪、旭旭、小草、盛儿、沁沁、佩佩

小叶、笑笑、叮当、小琪、小五、小玉、玮儿、丹丹、航航、小秋、阿兰、阳儿

小肥、昊昊、小美、丫丫、宁宁、丫头、小唯、小烜、雪儿、小俊、普普、烁烁

乳名一般会比大名更加简单好记,但是长辈一般会喜欢叫孩子的乳名,所以取一个好听的乳名也是非常重要的。

您还可以点击底部客服官网给您的宝宝起名,赐子千金不如赐子好名,很多家长都关注了我们,我们会根据宝宝出生年月日,为宝宝起一个带着一生好运的好名字:http://wwwadxqdcom/qiming/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3835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22
下一篇2024-02-22

随机推荐

  • 妮维雅晶纯焕亮和晶纯皙白区别

    妮维雅晶纯焕亮和晶纯皙白系列在功效上有以下区别: 晶纯焕亮系列。主要功效是去黄提亮,它适用于肌肤暗沉,肤色不均,以及熬夜疲劳的肌肤,因此,如果你是因为经常熬夜导致的肌肤暗沉,使用妮维雅晶纯焕亮系列可能会有很好的效果。 晶纯皙白系列。主要功效

    2024-04-15
    24000
  • 雪花秀润燥精华适合油皮吗 大名鼎鼎的肌底精华

    雪花秀是韩国非常有名的一个护肤品牌,了解韩妆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雪花秀这个品牌,雪花秀旗下有很多好用的热门产品,雪花秀润燥精华是一款很火的精华液,那么雪花秀润燥精华适合油皮吗?雪花秀润燥精华适合油皮吗更适合干皮和混油皮。混油皮表示雪花

    2024-04-15
    27400
  • 京东后的套盒是真的吗

    京东超市的东西是正品。 1、京东是国内享誉盛名的B2C网上商城,与天猫一样均属于B2C商城,不同于淘宝的C2C,京东是直接面向消费者服务的,而淘宝存在商品的伪劣和不正规的的现象。对于B2C商城,您可以放心购买商品。 2、与天猫不同,虽然同属

    2024-04-15
    24600
  • 精华水和精华露有什么区别

    1、质地不同精华露因为是高度浓缩的,质地是很粘稠的,晚上使用很合适,油性皮肤的人使用也很好,精华露的营养成分是很容易被吸收的,不会使你的皮肤变油,反而会很清爽。精华液因为是液体的,质地比精华露清爽,涂隔离霜之前使用,它可以很好的阻止隔离霜损

    2024-04-15
    26800
  • 莱伯妮黄金精华液含酒精吗

    莱伯妮黄金精华液不含酒精。根据查询相关信息得知,莱伯妮黄金精华液的成分为鱼籽精华以及各种化学成分,没有酒精。LaPrairie是一种护肤产品。在瑞士的蒙特里斯有一座赫赫有名的LaPrairie疗养中心,LaPrairie护肤系列研究所传承了

    2024-04-15
    13500
  • 娇韵诗双萃精华

    20岁以上的女性朋友就会爱美,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保护皮肤,经常出入一些中高档的美容店来做一些补水治疗以及美白治疗。这些治疗的前提都是大家有充裕的时间和金钱为背景。如果是想在家里也要保持皮肤健康,就可以购买一瓶双粹精华。这款精华液可以使用三

    2024-04-15
    24600
  • 小黄瓜水有什么作用

    美白保湿、细致毛孔、细滑爽肤。。。小黄瓜萃取精华富含矿物质、氨基酸、糖蛋白、单宁酸等人体极易吸收的养分,可以使肤色靓丽、红润、洁净、白皙;与此同时,可有效的清热解毒,促进血液循环,对青春痘、粉刺、皱纹、雀斑等问题可以起到修复作用,对发言的皮

    2024-04-15
    198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