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韩非之死的历史真相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韩非为何而死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历史上的韩非是怎么死的?
《老子韩非子列传》中的韩非子。老子的解读详见《史记记载老子与孔子的对话,他们真正想表达什么?》。有人说韩非子的评价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有人说韩非子的思想是很残酷的。任何学术只能放到当时的背景才能知道他为什么提出这样的主张。
韩非子是韩国的公子,在韩国进入灭国倒计时,反而出现两个大才,一个就是韩非子,一个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
李斯在历史上多处被西汉儒家黑化,最出名的就是李斯诬陷害死韩非子这个事情。
西汉儒家为什么要黑化李斯?最主要的考虑有两点:一是政治性,李斯是秦朝丞相,黑李斯等于洗白西汉建国的合法性;二是价值观,李斯是一个小吏,居然官职丞相,不符合儒家血裔出身论的人伦观点——没有高贵血统的小吏能做丞相,是人伦失常、君臣无序的表现。
公元前233年,秦王嬴政处死韩非子,即秦始皇十四年,韩王安六年。韩非是在公元前234年出使秦国的。韩非出使秦国的根本目的是存韩。
韩非出使秦国的大概内容,在《韩非子存韩》一篇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韩非于公元前234年出使秦国,当时李斯已经在秦国15年,年纪50多岁。
惮乱主_上之患祸,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夫身而不见民萌之资利者,贪鄙之为也。臣不忍乡贪鄙之为,不敢伤仁智之行。先王有幸臣之意,然有大伤臣之实。”“先王有幸臣之意,然有大伤臣之实。”韩非认为,堂溪公虽是一番好意,但不了解自己,误解了自己,甚至,伤害了自己。同时,“惮乱主_上之患祸,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夫身而不见民萌之资利者,贪鄙之为也。”之句表明,韩非早已下定了向死而行的决心,做好了向死而行的准备。
韩非的法家学派的法治理论对春秋战国之际进行封建化的改革以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的封建国家起了重大的作用,并成为秦王朝的统治思想。
韩非是怎么死的,因何而死
韩非,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散文家。他师从荀卿,与丞相李斯为同窗学友。他继承和发扬了苟卿的法学思想,同时,吸取了法家前辈李悝、吴起等人学说,成为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反对儒家的“礼治”,主张“法治”,提出法”、“术”、“势”并用,依法治国。韩非的封建君主专制理论,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秦王看到他的思想言论篇,急欲得到他。然而,韩非来到秦国,却未受重用,且死于秦国。他的死因是什么呢?
据《史记韩非子列传》记载,韩非出身韩国贵族世家,师从子,博学多才,与李斯同学。韩非见韩国衰弱,屡谏韩王变法图强,却不为韩国重用。韩非发愤著书十万多字,阐述自己的法治主张,文章锋芒犀利,说理周密,讲究逻辑、富有文采,具有较高的政治、哲学和文学写作成就。
韩非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看后击节叹服,激动地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告诉他,作者是自己的同学韩非。秦玉下令攻打韩国,索要韩非。危难之际,韩非出使秦国。韩非虽不善讲话,然而思想深刻,秦王与之交谈,相见恨晚。丞相李斯感到了来自韩非的威胁,他于是上奏秦王道:“韩非是韩国公子,能真心实意为秦吞并六国卖力吗?如不能为秦效力,日后归国必为秦患不如寻个过错将他除掉。”秦王命令查办韩非,李斯派人送去自尽的毒药。韩非想申诉,但官吏不给他机会,韩非含冤而死。秦王惜才,然而,后悔也来不及了。韩非死于李斯的嫉妒陷害。
但是,《战国策》所述,却是韩非咎由自取,自食其果。当时,楚、吴、燕、代四国欲联合抗秦,姚贾出使四国,重金相贿,破坏了四国计划。姚贾回国受到重赏。韩非就攻击姚贾拿国家的钱,自己交朋友,揭他的老底儿“世监门子,深之大盗,赵之逐臣。”面对秦王,姚贾加以驳斥:以财宝贿四国,出发点是为秦谋利,若为“自交”朋友,何必返回秦国?虽自己出身低贱,名声不好,但有一颗效忠明主之心。不像有些人,光说不做,专挑别人毛病,挑拨是非。秦王认为姚贾所言极有道理,更加信任姚贾,杀了韩非。这样看来,韩非遭杀,是自身忌害别人最终害己。
后世人还认为,杀害韩非是秦王的主意,秦王才是元凶。不管李斯、姚贾怎么说,决定权在秦王。秦王欣赏韩非理论学说,但始终消除不了对韩公子的防备之心,害怕韩非暗中为韩国出力,因此,不加重用。如果放回韩非,就给韩国添了个抗秦的帮手;如果杀掉韩非,他的学说照样可用,又除掉了秦的一大心腹之患。秦王稍加思考,必会选择后一种方式处置韩非。因此说,是虎狼之心的秦王杀害了韩非。
后世学者还有一种看法,认为韩非死于秦、韩政治斗争。野心勃勃的秦国,一心要吞并韩国,韩国使出“弱秦之策。韩国派水利专家郑国帮助秦国修渠,以兴修水利耗费秦之国力。不承想秦国农业因此受益,韩国帮助了秦国发展生产。韩国派韩非出使秦国,目的是“保全韩国”。韩非考虑到这个使命,必会破坏李斯攻韩,诋毁姚贾在韩国的间谍活动。韩非与李斯、姚贾的冲突并非个人恩怨,而是秦韩政治斗争的的反映。韩非实际上为“存韩”而死。
韩非究竟因何而死,到底是死于李斯、姚秦王还是“存韩”还是有别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韩非子是怎么死的?
说到韩非,这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其尊称是韩非子或韩子。事实上,韩非的背景非常厉害,他是韩王之子,与此同时,他也是荀子的学生。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韩非可以说是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不过,韩非却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值得一提的是,韩非曾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外一个人就是庄周。
韩非著有《韩非子》一书,本书一共五十五篇,将近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前面已经说了,韩非是正儿八经的王子出身,那么,既然是王子,显然是有资格获取王位。不过,虽然有资格成为王子,但是也仅仅是资格而已,对于韩非子而言,他没有实力,更没有机会。韩非的父亲是韩虮虱,也是韩国的二公子,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关系流落民间,娶了民女生下了韩非。韩非从小就口吃,而且性格内向,平时也是少言寡语。尽管如此,韩非的才能非常高,在十岁的时候,韩非的父亲才告诉了他自己的身世。后来,韩非被楚王发现,并回到了韩国,以公子的身份,拥有了自己的封地和食邑。
后来,韩国灭亡,韩非来到了秦国,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当然,也正因为如此,李斯对韩非非常嫉妒,后来又利用自己的关系,陷害韩非,并毒害了韩非。韩非之死,其实也是秦国的一个损失。总而言之,李斯之所以要杀韩非,就是担心韩非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在真实的历史上,韩非究竟是怎么死的?
在真实的历史上,韩非究竟是怎么死的?
233年,韩国投降秦国,臣服秦国,成为秦国的附庸,把土地和玉玺都献给了秦国。汉王派韩非到秦国问候。
韩非看到韩国日益衰弱,多次写信说服一位国王,韩王都不肯接受他的建议。这使他非常讨厌韩国的治国者不能任用贤能的人,并宠爱国家太平时徒有虚名的书生。在战争不断的时候,任用只会打仗的勇士。平时养的都不是真正可以依靠的。真正可以依靠的不是平时养的。韩非为廉洁正直的人奸邪的权臣所不容而伤心。
由于其主张始终没有被采纳,韩非退出写书,撰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
韩非的书传到秦朝,感谢秦王政,秦王认为韩非是人才,说道。“寡人要见这个人游泳,死不恨人!”“因此,秦王派遣军队对韩国相进行威胁,迫使韩非前往秦国生效。为了国家的安宁,韩非离开家乡,为别国献出了生命。
历史上韩非是怎么死的?里斯是怎么除掉韩非的?
韩非喝了毒药,韩非是一个王室的儿子之一。因为口齿不太会说话,所以文章出众,擅长刑法方面的学问,连里斯都自叹不如。韩非的书说服了秦王。“现在晋国领土方圆数千里,军队百万,命令统一,奖惩分明。天下没有比得上的国家。我冒着死亡去见大王,陈述打破六国连横的计策。国王遵从我的主张,实行后,各国联盟不攻,祖国不攻,韩国不灭,楚、魏不服从,齐、燕不贴,晋不称霸,四方不朝拜。
里斯看到秦王高度评价韩非,说:“韩非是韩国的贵族,也是韩国的儿子。现在我们要合并诸侯,韩非终究是为韩国着想,不为秦国打算,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国王不任用他,饶他一命,让他以后回到韩国,真是后患无穷。不如想想办法杀了他。”秦王认为有道理,就把韩非交给狱卒治罪。
里斯给韩非送了毒药,让他服毒。韩非想向秦王陈述,但看不到秦王。后来,秦王派人赦免韩非,但韩非已经因服毒而死亡。
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孔子和法家集大成者,是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他的理论被秦国实践为政治纲领。但是他坚决表示,作为韩国的儿子,他将背叛自己的国家,帮助秦王实现霸主的地位。其人品受到后人的怀疑。里斯认为,秦国的主要谋臣、国相制定了统一天下的妙计,韩非不是他的同学,如果这个人回到韩国或在秦国重用,将成为秦国统一大计的一大障碍。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目标,他必须清除障碍,韩非是他必须清除的。
韩非之死的历史真相
对于韩非子的死,历史上众说纷纭,最被人信服的一种说法是:韩非子出使秦国时获得秦王嬴政赏识,但他得罪了嬴政身边的李斯和姚贾。于是李斯和姚贾联合将间谍的罪名扣在韩非子头上,嬴政认为李斯言之有理,便让廷尉将韩非子打入大狱。最后韩非子被李斯所逼,在牢狱中服毒自杀。
《骊歌行》有趣故事再次为您叙述,在最新上线的的剧集中化大伙儿也看到了,确实如网民说的“一晚上退出三人”,最先退出的是世子妃的亲妹妹灵薇,很显著是世子妃亲自谋害的亲妹妹,为何要那么做,便是诬陷给韩王妃,由于灵薇喜爱到了盛楚慕的侄子盛楚骏,韩王妃是盛楚慕和盛楚骏的亲姐姐,因此 恰好世子妃以酸枣糕的事儿诬陷给韩王妃,并且反咬一口了。
第二人退出的便是韩王妃,韩王妃觉得是剧里最好是的人,对傅柔也很好,数次维护傅柔,在傅柔获知皇后要赐死韩王妃的情况下,傅柔去找周王,没有寻找周王,去求颜妃的情况下,哪了解颜妃也是皇后一边的人,颜妃把傅柔抓起来,耽搁了去救韩王妃的时间。
韩王回到家的情况下,见到去世的韩王妃,真的是痛苦不堪啊,在这个剧里能看出去韩王对韩王妃的情感是最好是的,韩王也是没法接纳这一客观事实,假如他不出来 也许就不容易出大事了,韩王和皇太子全是皇后的孩子,皇后也是没有办法,轻信了皇太子和世子妃得话。
周王去看看关进牢里的傅柔的情况下,傅柔了解韩王妃早已来到,傅柔也是十分的愧疚,她不应该把期待寄予在颜妃的的身上,周王还说韩王妃的死与颜妃没有关系,颜妃便是周王的妈妈,傅柔逐渐对这一宫廷心寒了。
灵薇的死,盛楚骏把义务所有责怪到表姐夫韩王的头顶,还拿着刀要杀韩王,盛楚骏被盛楚慕赶跑,盛楚骏还到盛楚慕的屋子里翻了一通,取走了皇太子写给赵王的信件,实际上它是怜燕儿有意把信的事儿告知盛楚骏的,怜燕儿归还严子方通风报信,还说楚家弟兄不和,不清楚怜燕儿是善人还说坏蛋呢?临时看不出有多坏。
韩王心情郁闷,去见皇后的情况下,还告知皇后,自身之前一直没有做什么大事儿,从今天开始要肩负起一个韩王该肩负的重担,韩王逐渐搞事了,皇后都还没听得懂韩王的讲话的含意。
朝廷以上,皇太子维护保养陆云戟,韩王现场摆出陆云戟的罪行,说陆云戟扣除下边高官胡宁武的金钱,把胡宁武的级别评高了,说胡宁武强占民女胆大妄为,皇帝大怒,一声令下去抓胡宁武,在朝堂前韩王沾有了优势。皇后也了解朝堂前的事儿了,她也了解韩王妃的死对韩王严厉打击非常大。
皇帝回家以后,便留到皇后的寝殿歇息,皇后还报告了小公主与盛楚慕二弟的婚姻大事,皇帝也是同意了指婚,皇后还要求皇帝假如兄弟二人之后产生矛盾一定要留她们的生命,皇帝也同意了,觉得它是皇后在分配丧事啊。
第二天皇帝醒来时的情况下,叫个不停皇后,皇后早已来到,皇后崩了,傅柔也被放出来了,实际上皇后也是非常好的一个人,对傅柔或是非常好的,可是在宫廷那样的地区,皇后的工作中也是难以做的,傅柔被分配到别的的单位工作中,从做官的又返回了职工的等级,女官也对她不太好,一直随处刁难她,不清楚傅柔能否挺回来呢?
皇后退出,网民视频弹幕留言板留言很是繁华,大家都非常高兴的模样,还说假如皇后尽早死,韩王妃就不容易去世了,来看皇后的退出也是网民期待见到的故事情节,终究大伙儿喜爱的韩王妃被皇后谋害了,因此 皇后的死大伙儿或是很高兴的,视频弹幕留言板留言很有趣,大伙儿一起看看吧。
汉朝之前,有两个韩国,一个是春秋的,被晋国所灭,一个是战国时,由晋分裂成的韩国,后被秦国所灭,后来,秦朝末期,韩国后裔驹复国,被灭,后来韩王信(他也是韩国后裔)归顺刘邦,被封为韩王,汉朝统一后,不久,韩王信依靠匈奴,叛乱,在与汉军作战时被杀。
韩王信(?—前196年,名韩信,为免与同时期另一名将韩信混淆,故称韩王信),秦末汉初将领,西汉初年被刘邦封为韩王,后来投降匈奴,前196年与汉军作战时被杀。
韩王信是战国时韩襄王之孙。秦朝末年,沛公刘邦在河南作战时,韩王信加入沛公军中成为韩将,跟随沛公进入关中。秦亡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韩王信跟随他进入汉中。后来刘邦出兵打败三秦并占领关中,承诺将来会封韩王信为韩王,先拜他为韩太尉,派他带兵攻取韩地。 汉二年,韩王信攻取了韩十余城,当汉王来到河南后,韩王信猛攻西楚霸王项羽所立的韩王郑昌,迫使郑昌投降,汉王便立韩王信为韩王。汉三年时,韩王信在荥阳失守时向楚投降,不久成功逃回汉营,汉又立他为韩王,韩王信跟随汉军击败项羽,平定天下。汉五年春,韩王信获封国于颍川一带,定都阳翟。 汉高祖六年春,刘邦认为韩王信封地乃兵家必争的战略重地,担心韩王信日后或会构成威胁,便以防御北方胡人为名,把韩王信封地迁至太原郡,以晋阳为都。韩王信上书请求把都城改至马邑,得到刘邦批准。后来匈奴攻马邑,朝廷怀疑韩王信暗通匈奴,刘邦更致书责备韩王信,韩王信担心会被诛,便与匈奴约定共同攻汉,以马邑之地请降,进军太原。 高祖七年冬,刘邦亲自带兵击败韩王信,信逃到匈奴那里。刘邦追击时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刘邦在脱险后便退兵了,此后韩王信有时率匈奴军侵扰边境。高祖十年,韩王信派人游说驻守代地的陈豨起兵反汉。高祖十一年,韩王信又与匈奴侵汉,占领参合,汉将柴武致书韩王信,劝他归降,韩王信婉拒,两军随即接战,韩王信战死。
子孙
韩王信逃入匈奴后,在颓当城生下一子,因此取韩颓当。同时,他的太子也有了一个儿子,取名韩婴。汉孝文帝时,韩颓当与韩婴率其所部降汉,汉朝封韩颓当为弓高侯,韩婴为襄城侯。 襄城侯韩婴传国至孙,其孙因不敬被夺取侯爵。弓高侯韩颓当在平定七国之乱时,功冠诸将。其爵位传至其孙时,因为他的孙子没有后代,因此失去爵位。不过韩颓当有两个庶孙非常有名:韩嫣和韩说。 韩嫣:弓高侯韩颓当之孙,汉初韩王韩信的曾孙。韩嫣是汉武帝时的宠臣,当汉武帝为胶东王,他就与汉武帝共同学习。汉武帝即位后,仍然与他经常“同卧起”,而他也恃宠自骄,不把大臣甚至诸侯王放在眼里。最后由于得罪江都王,被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所杀。史书说韩嫣“善骑射,聪慧”。可见他并非普通意义上的花花公子。 韩说:韩嫣之弟,弓高侯韩颓当的庶孙。他进入官场与其兄韩嫣一样,也是汉武帝的佞臣之一。韩说从军击匈奴,因军功被封为龙额侯,但不久因酹金失去爵位。东越国反叛,韩说被任命为横海将军,灭掉了东越。汉武帝太初年间,任游击将军,屯五原外列城。汉武帝末年的巫蛊之祸中,他掘蛊太子宫中,被太子刘据所杀。死后,其子韩兴嗣爵,但韩兴也死于巫蛊之乱。巫蛊之乱平息后,汉武帝下令“游击将军死事,无论坐者。”,封韩兴之弟韩增绪封为龙额侯。 韩增少时为郎,后为诸曹、侍中、光禄大夫,汉昭帝时官至前将军。汉昭帝本始二年,五将军征匈奴,韩增率所部3万人出征,其他人都没有收获,只有他斩百余人回师。汉宣帝神爵元年,大司大将军张安世(汉武帝时酷吏张汤的次子)去逝,韩增继任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总的来说,韩增为人比较平庸,个人能力比他的父亲和伯父可谓是远远不如。史书说他“宽和自守,以温颜逊辞承上接下,无所失意,保身固宠,不能有所建明”。韩增死后谥为安侯,其子韩宝嗣爵。韩宝没有儿子,韩家失去爵位。成帝时,封韩增的兄长之子韩岑为龙额侯,以续韩增之嗣。韩岑死,其子韩持弓嗣爵。 韩王信世系如下: 韩襄王(战国时韩国国君)→公子虮虱→韩信(韩王,汉初异姓王之一)→韩太子 →韩婴(襄城侯)→O→O(坐不敬免爵) 韩颓当(弓高侯)→O →O(无子,国除) O →韩嫣 韩说→韩兴 →韩岑→韩持弓 韩增 →韩宝
一、春秋诸侯国
公元前11世纪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开国君主是周成王的弟弟。疆域在今山西河津东北,一说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周、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
[编辑本段]二、战国诸侯国
简史
国姓:姬姓韩氏 爵位:侯爵,前315年称王 国都: 1 阳翟 (河南禹州) 2 新郑 (河南新郑) 始封此国者:周威烈王 兴亡年代:前403年 至 前230年 灭亡原因:被秦国所灭 史书记载:史记(卷45:韩世家) 韩是古国名,东周战国七雄之一,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中国古代史中,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中原地区晋三分为韩、赵、魏三家。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后的西周时期,周朝实行分封制,大封诸侯。周成王时,周公旦摄政,平息了商纣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乱。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于唐,号唐叔,国在燕国之西,即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因在晋水,后改成晋,韩国的先人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山西河津县东北)。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省郑州)。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于前230年灭亡。 韩国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是韩国贵族,其思想却为秦国所用。
世系列表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韩武子 韩万
曲沃桓叔的庶子,被封于韩
2 韩赇伯 ?
3 韩定伯 韩简
4 ? 韩舆
5 韩献子 韩厥
6 韩宣子 韩起 ?—前514年
7 韩贞子 韩须 前514年—?
8 韩简子 韩不信
9 韩庄子 韩庚
10 韩康子 ? ?—前425年
前453年,与赵、魏灭智伯瑶,三分智地
11 韩武子 韩启章 前424年—前409年 16
12 韩景侯 韩虔 前408年—前400年 9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侯
13 韩烈侯 韩取 前399年—前387年 13 又作韩武侯
14 韩文侯 韩猷 前386年—前377年 10
15 韩哀侯 韩屯蒙 前376年—前374年 3
16 韩共侯 韩若山 前374年—前363年 12 又作韩懿侯、韩庄侯
17 韩厘侯 韩武 前362年—前333年 30 又作韩昭侯、韩昭僖侯、韩昭厘侯
18 韩威侯 韩康 前332年—前312年 21 前323年称王,又作韩宣王、韩宣惠王
19 韩襄王 韩仓 前311年—前296年 16 又作韩襄哀王、韩悼襄王
20 韩厘王 韩咎 前295年—前273年 23
21 韩桓惠王 韩然 前272年—前239年 34 又作韩惠王
22 (韩废王) 韩安 前238年—前230年 9 前230年,秦灭韩
历史沿革
起源 韩国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合称为三晋。 强盛 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幸而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前375年,韩便曾以其厉兵灭了中原传统古国郑国。而韩国国势最强要数韩昭侯在位之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国成小康之治。 衰微 由于地处黄河中游地区,韩国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有秦国、南有楚国、以及有当时已很薄弱的东周(洛阳),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在七国之中最小,屡遭列强欺凌。早年已经为魏齐之间的争霸资本,于前341年的马陵之战是围魏救韩的结果。秦楚争霸时,秦又要挟韩魏共同伐楚。战国末期,韩国成了秦国和齐国之间战争的缓冲地,苟延残存;前265年,秦国大举进攻上党,上党不愿被秦占有,改降于赵,引发了长平之战。两场决定霸主局势之战都由韩国而起,充分体验到韩国被列强围欺鱼肉的困境。最终于前230年,韩国军队在屡战屡败下,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七雄之一。
大事记
前403年:周命晋大夫韩虔、魏斯、赵籍为诸侯。 前400年:韩联同魏赵伐楚,至桑丘。郑围韩阳翟。 前394年:韩救鲁于齐。 前391年:秦伐韩宜阳,取六邑。 前385年:韩伐郑,取阳城;伐宋,执宋公。 前380年:齐伐燕,取桑丘。韩联同魏、赵伐齐,至桑丘。 前378年:韩联同魏、赵伐齐,至灵丘。 前376年:韩联同魏、赵三家废晋静公,分其地。 前375年:韩灭郑,徒都新郑。 前366年:秦败韩师、魏师于洛阳。 前362年:魏败韩师、赵师于浍。 前358年:秦败韩师于西山。 前353年:韩伐东周,取陵观、廪丘。 前351年: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 前341年:韩被魏伐。齐救韩,马陵之战。 前337年:韩申不害卒。 前335年:秦伐韩,拔宜阳。 前333年:合从。 前323年:韩、燕皆称王。 前318年:楚、赵、魏、韩、燕同伐秦,攻函谷关。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 前317年:秦败韩师于修鱼,斩首八万级,虏其将麿、申差于观泽。 前316年:侵秦,败北。 前314年:被秦败于岸门,韩太子仓入质于秦以和。 前312年:秦、韩、魏南袭楚,至邓。 前308年-307年:秦将甘茂破韩国宜阳,斩首六万。 前306年:秦以武遂复归之韩。楚王与齐、韩合从。 前303年:秦复取韩武遂。齐、韩、魏以楚负其从亲,合兵伐楚,秦救楚,三国引兵去。 前301年:秦会韩、魏、齐兵伐楚,败楚。 前296年:齐、韩、魏、赵、宋同击秦,至盐氏而还。 前293年:韩、魏伐秦。秦白起击败魏师、韩师,斩首二十四万级,拔五城。 前291年:秦伐韩,拔宛。 前290年:韩入武遂地二百里于秦。 前286年:秦败韩师于夏山。 前284年:乐毅领燕、秦、魏、韩、赵联合伐齐。 前275年:秦相国穰侯伐魏。韩暴鸢救魏,穰侯大破之,斩首四万。 前273年:魏赵联合伐韩华阳。秦救韩,杀魏赵兵十四万。秦王欲令韩、魏与秦一起伐楚,未行。 前265年:齐赵联合伐韩,取注人。 前264年:秦伐韩,拔九城,斩首五万。 前263年:秦武安君伐韩,取南阳;攻太行道,绝之。 前262年:秦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韩献上党与赵。 前256年:秦伐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 前254年:韩王入朝于秦。 前249年:秦伐韩,取成皋、荥阳,成为秦国的三川郡。 前246年:韩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 前244年:蒙骜伐韩,取十二城。 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从以伐秦,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取寿陵。至函谷,秦师出,五国之师皆败走。 前233年:韩王向秦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聘秦。 前231年:韩向秦献南阳地。 前230年:秦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颖川郡。韩亡。 楚汉争霸时期,韩国曾复国,后被灭。
1 求,读完《庖丁解牛》《渔父》《沧浪之水》写一篇500字短评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我是在去年从微信读书里读的这本书,小说也不算太长,我夜以继日地把它读完,那颗压抑的心才得以释放。我不知道作者是怎么样写出的这么一本书,可以把一个人的经历写的这么深刻。
书的后面,有许多评论,都说是仿佛是自己曾经的经历。写的真是入骨三分,我想每个在职场混的人都对此毫不陌生,不想计较那些说不出口的闲气,你就只能忍着,如果不忍,计较起来,你就不是成了和小人一样的小人了吗?小说的前半部分,可以说写的很真实,是每个初入职场的人的切肤之痛。
后半部分,主要是写池大为彻底黑化以后,如何平步官场,写的有点太顺当了,太理想化了。不是哪个人想转变就能转变的了,机会也不是想要就能来的。
我想说的是,现实生活,远比小时中残酷的多,池大为是幸运的,那几次关键的机会,都来到他的面前。而那些没有这种机会的人,比如丁小槐,把脑袋削尖了,才爬到了处长的位子上,还有那些做尽了猪人狗人做的事,很多还在原地踏步的人。
这就是生活,我们每个人都离不了生活,只能适者生存。如果不能适应,就只能像屈原一样,沧浪之水,只可以濯吾缨的人,在沧浪之水浑浊的时候,只能投江自杀。
池大为的性格是有渊源的,首先来自于他的父亲——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一个不屑违背内心的人!父亲池永昶为了一句不违背内心的话,搭上了几代人的牺牲。就连那个求他说一句公道话的朱道夫最后也把他当做了留城的踏脚石,背叛了他。
当他站在世界的对立面,家人的牺牲与埋怨,父亲池永昶心里也是痛苦的,“是他错了?还是这个世界错了?”他经常在煤油灯下,吸着喇叭筒,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一本《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是父亲思想坚持的倚仗,翻看图。
2 译文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沧浪歌》并不单单是“劝人出世避祸,独善其身”的,而是强调人不仅要刚直进取,也要有豁达的心胸。
屈原认为“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而沧浪歌却说:“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说白者自白是不会被玷污的,(屈原)你没必要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洁,(既然你无力改变“举世皆浊”的世态)你应该豁然地面对这种世态。
而沧浪歌的前一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则很明显是劝人积极进取的,“水清”是喻治世,而“濯我缨”,缨指代帽子,古代男子的帽子是地位的象征,所以“濯我缨”当然就是比喻做官了。“沧浪歌”正确解读应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语出《汉书新注》)”这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另一种说法。
字面意思好解,实质上含有隐喻,用水清濯缨比喻明世则仕,用水浊濯足比喻昏世则隐,意思是劝屈原大夫随波逐流,不必过于执着,不过屈原最终没有采纳。
3 文言文渔父原文原文
渔父(fǔ)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lǘ)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
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ɡǔ)其泥
而扬其波?众人皆醉,
何不哺(bǔ)其糟而歠(chuî)其醨(lí)?何故深思高举,
自
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
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
之汶汶(mén)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
尘埃乎?”
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yì)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
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4 文言文翻译高手来儿童唱到:“沧浪之水清啊,可以洗我帽子上的红缨,沧浪之水浊啊,不也可以摆我的泥脚吗? ”孔子听了,就对他的弟子们说:“水清就洗头 水脏就洗脚 要怎么样自己看着办”
我这才是翻译:
儿童唱到:“沧浪之水清啊,可以洗我帽子上的红缨,沧浪之水浊啊,不也可以摆我的泥脚吗? ”孔子听了,就对他的弟子们说:“水清就洗头 水脏就洗脚 要怎么样自己看着办”
--------
孔子曰:小子听之。其实是对他弟子说的,
5 屈原投江 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1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2淈(gu3古):搅混。
3哺(bu1补):吃。歠(chuo4啜):饮。
醨(li2离):薄酒。 4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
5察察:洁净。 6汶(men2门)汶:玷辱。
7鼓枻(yi4义):打桨。 8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
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沧浪之水清兮"四句:按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1 、疏通课文,整体感知 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
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以 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2)被动句是以见放 全文结构(略) 2 、诵读要旨(标出需要重读的字)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
“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 3、感受形象 本文以简短而凝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
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编辑本段]古文译文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 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6 沧浪亭记 文言文翻译译文
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起初租房子住。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唉!人本来会受外物影响而感动。情感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排遣,停留时间久了就沉溺,认为当然;不超越这而换一种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忧闷致死,都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虽已经被贬却获得这样的胜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因此又能够使我的内心和形体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悯万古。尚且没有忘记内心的主宰,自认为已经超脱了。
7 暗度陈仓文言文原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事主要发生在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
项羽灭秦军主力部队后自称西楚霸王,分封诸王,刘邦被封汉王。但是项羽并不放心刘邦,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烧绝栈道以示不归之心迷惑项羽,又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三十六计之一),大败楚军,建立楚汉之争的坚实基础。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事主要集中在“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令故吴令郑昌为韩王,距汉兵”一段。此事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原文如下: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
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项羽使人还报怀王。
怀王曰:“如约。”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
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三分关中,立秦三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楚将瑕丘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
赵将司马卬为殷王,都朝歌。赵王歇徙王代。
赵相张耳为常山王,都襄国。当阳君黥布为九江王,都六。
怀王柱国共敖为临江王,都江陵。番君吴芮为衡山王,都邾。
燕将臧荼为燕王,都蓟。故燕王韩广徙王辽东。
广不听,臧荼攻杀之无终。封成安君陈馀河间三县,居南皮。
封梅鋗十万户。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
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
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
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
项羽怨田荣,立齐将田都为齐王。田荣怒,因自立为齐王,杀田都而反楚;予彭越将军印,令反梁地。
楚令萧公角击彭越,彭越大破之。陈馀怨项羽之弗王己也,令夏说说田荣,请兵击张耳。
齐予陈馀兵,击破常山王张耳,张耳亡归汉。迎赵王歇於代,复立为赵王。
赵王因立陈馀为代王。项羽大怒,北击齐。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
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
令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於沛。楚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
令故吴令郑昌为韩王,距汉兵。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
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於是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
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
缮治河上塞。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正月,虏雍王弟章平。
大赦罪人。汉王之出关至陕,抚关外父老,还,张耳来见,汉王厚遇之。
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
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雒阳。
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
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今项羽放杀义帝於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
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是时项王北击齐,田荣与战城阳。
田荣败,走平原,平原民杀之。齐皆降楚。
楚因焚烧其城郭,系虏其子女。齐人叛之。
田荣弟横立荣子广为齐王,齐王反楚城阳。项羽虽闻汉东,既已连齐兵,欲遂破之而击汉。
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项羽闻之,乃引兵去齐,从鲁出胡陵,至萧,与汉大战彭城灵壁东睢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
乃取汉王父母妻子於沛,置之军中以为质。当是时,诸侯见楚强汉败,还皆去汉复为楚。
塞王欣亡入楚。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
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王乃西过梁地,至虞。
使谒者随何之九江王布所,曰:“公能令布举兵叛楚,项羽必留击之。得留数月,吾取天下必矣。”
随何往说九江王布,布果背楚。楚使龙且往击之。
汉王之败彭城而西,行使人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败后乃独得孝惠,六月,立为太子,大赦罪人。
令太子守栎阳,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
更名废丘为槐里。於是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以时祀之。
兴关内卒乘塞。是时九江王布与龙且战,不胜,与随何间行归汉。
汉王稍收士卒,与诸将及关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荥阳,破楚京、索间。译文 项羽于是向西行进,一路屠杀,焚烧了咸阳城内的秦王朝宫室,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毁灭的。
秦地的人们对项羽非常失望,但又害怕,不敢不服从他。项羽派人回去向怀王报告并请示。
8 文言文自作孽,不可活的翻译 原文: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孟子。 离娄上
原文: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翻译:孟子说:“不仁的人可以与他交谈吗?他们见死不救而且从别人的不幸中获利,以他人的衰亡为乐。若与不仁的人都可以商讨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亡国的事情?曾有个孩子唱到:沧浪的河水清澈可以洗头发,沧浪的河水浑浊可以洗脚。孔子听到后对弟子说:“你们听着!若清澈则洗头发,若浑浊则洗脚,都是水本身决定的。” 所以,人是先有了自贱的行为,才会有人侮辱他,家是首先自身存在毁掉的因素,才会被人毁去,国家内部有了败亡的根源,才会被人攻伐。太甲上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韩信(西汉初年诸侯韩王信)
韩信(?-前196),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为避免与同名的大军事家、淮阴侯韩信相混,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
韩国被灭后一直在韩国故地生活,后随张良入关任将军之职,不久又任韩国太尉,领兵攻取韩国故地。韩国平定之后受封韩王。并随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
扩展资料:
韩王信相关事迹: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的事件。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造反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辊(今山西沁县)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今山西宁武)一带。
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轻敌冒进,直追到大同平城,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刘邦采用陈平之计才得脱险。
-白登之围
-韩信
《大唐荣耀》中的独孤靖瑶很是英气,网友们很是喜欢,独孤靖瑶在中的历史原型是怎样的呢?据爆料称,结局独孤靖瑶黑化了,逼死了珍珠,这是真的吗?
曝独孤靖瑶历史原型 结局黑化逼死沈珍珠
《大唐荣耀》中,沈珍珠的对手崔彩屏已经疯了,不再是情敌,但是如今真正的情敌才出现了。独孤靖瑶爱上了李俶,从剧情上来说,李俶似乎对她也有好感,两人在一起是迟早的事,那么,独孤靖瑶在历史中的原型是谁呢?
《大唐荣耀》中的独孤靖瑶很是英气,网友们很是喜欢,独孤靖瑶在中的历史原型是怎样的呢?据爆料称,结局独孤靖瑶黑化了,逼死了珍珠,这是真的吗?
曝独孤靖瑶历史原型 结局黑化逼死沈珍珠
据悉,剧中独孤靖瑶的原型应该是唐代宗的贞懿皇后独孤氏。独孤靖瑶是唐代宗李豫的宠妃,生前被皇帝独宠专房,生下韩王李迥、华阳公主,尤其是华阳公主深得唐代宗宠爱。
独孤氏是左威卫录事参军独孤颖的长女,因为美丽入宫,被皇帝独宠专房,册立为贵妃,后追封为皇后,生韩王李迥、华阳公主。华阳公主深得唐代宗宠爱。因十分贤德,不干朝政,不树外戚,被群臣上表尊为贞懿皇后。大历十年(775年)十月初六,染病24天后逝世,殡于内殿。皇帝三年不忍出宫归葬,三年(778年)十月方葬,葬于庄陵之园。
《大唐荣耀》中的独孤靖瑶很是英气,网友们很是喜欢,独孤靖瑶在中的历史原型是怎样的呢?据爆料称,结局独孤靖瑶黑化了,逼死了珍珠,这是真的吗?
曝独孤靖瑶历史原型 结局黑化逼死沈珍珠
据爆料,在中,独孤靖瑶结局黑化,成为了皇后,而沈珍珠被其逼死,这不禁令网友心疼,独孤靖瑶凭借独孤家的势力逼迫李俶娶她,而后嫉妒沈珍珠和李俶,,从而开始黑化。不过,独孤靖瑶的扮演者倒是被网友喜爱。
《大唐荣耀》中的独孤靖瑶很是英气,网友们很是喜欢,独孤靖瑶在中的历史原型是怎样的呢?据爆料称,结局独孤靖瑶黑化了,逼死了珍珠,这是真的吗?
曝独孤靖瑶历史原型 结局黑化逼死沈珍珠
万茜,女,1982年5月14日生于湖南益阳,演员、歌手。2004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班。
2002年因出演张爱玲同名改编的电视剧《金锁记》的娟儿一角踏入演艺圈。2006年主演国家话剧院年度戏剧《荒原与人》,获文化部话剧百年全国剧目展演金奖。
2013年凭《小儿难养》简艾入围上海电视节最具人气女演员。先后主演了《特种兵之火凤凰》、《好先生》等热播剧,晋升低调崛起的实力派女演员 。2012年万茜首次挑大梁主演**《柳如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