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一般以加号表示,加号越多,患者病情越严重。尿蛋白3+,如果出现尿频,可能是肾脏问题。肾脏的作用是排除体内的一些废物和毒物,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一旦肾脏出现问题,使肾小球内蛋白质的滤过增加,就会引起各种疾病。
为什么尿蛋白高?
肾脏就像一个筛子,用尿液筛除血液中有害的代谢废物,同时将蛋白质等有用的好东西留在体内。但当筛子生病,网孔变大时,蛋白质会随尿液漏出,尿液中的蛋白质即尿蛋白超标。
肾脏筛孔扩大有几个原因:
1遗传缺陷
由于遗传或基因突变,异常基因会表达异常蛋白,通过一系列反应造成肾脏缺损。
重大遗传缺陷可直接引起肾脏疾病,如遗传性肾炎;不太明显的遗传缺陷会使肾脏“虚弱”,为获得性肾损伤行为引起的肾脏疾病埋下隐患。
2感染
感染不直接引起慢性肾脏疾病,而是通过反复频繁的感染扰乱免疫系统,形成免疫复合物、血管通透性因子等致病物质攻击肾脏,可引起轻度病理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IgA肾病等。
3营养过度
饮食中摄入了大量的糖和脂肪等营养物质。营养过剩可导致肥胖相关肾病,也是膜性肾病的诱因之一。
4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水污染都能引起肾病。例如,pm25和重金属会导致膜性肾病的发病率增加。
5暴露于肾毒性物质
肾毒性物质,如高肾毒性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马兜铃酸类草药、造影剂等。),苯、甲醛,以及汞、铅、镉等重金属,都可能引起间质性肾炎。
间质性肾炎一般能找到明确的病因;慢性肾小球肾炎往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基因缺陷奠定基础,然后后天感染、污染、不良习惯等因素构筑上层建筑,最终导致肾脏筛孔的破坏,导致疾病的发作和尿蛋白的升高。
通常对于其他肾病患者来说,尿蛋白越高越难治疗。但对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如微小病变、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尿蛋白排泄量越高,越容易治疗,越容易完全治愈。关键是掌握以下四点。
1及时规范治疗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如微小病变、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往往在发病时即呈急性,可突然出现明显水肿,尤其是面部和下肢水肿,甚至出现胸腔积液和大量腹水,尿量会明显减少。如果不给予及时规范的治疗,患者的病情会迅速发展,并发症的发生率会增加。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肾损伤、静脉血栓形成或动脉栓塞,可危及生命,因此有必要定期有效地治疗。
2尽早选择激素
激素仍然是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的首选。虽然激素可能有很多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但仍然没有更好的药物可以完全替代激素。之所以不选择激素,是因为有激素使用的禁忌症,如股骨头坏死、严重精神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激素确定使用后,也要“足量”长期使用。
3强调联合用药
除了少数肾病综合征,如第一个小病灶,只需要单独使用激素外,大多数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药物选择应遵循“单独使用激素”的原则,即“激素加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选择免疫抑制剂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年龄、性别、婚育、肾病类型、用药史等。选择性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环孢霉素、来氟米特、羟氯喹和霉酚酸酯。
4同时注意并发症和并发症
就像感冒一样,没有并发症和并发症的感冒是不需要担心的。肾病综合征也是一样,一定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并发症。因此,在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如高尿蛋白微小病变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高尿蛋白膜性肾病时,需要同时治疗其并发症和并发症,如高血压、急性肾损伤、高脂血症、高凝状态、静脉血栓形成或动脉栓塞及感染性疾病。
虽然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尿蛋白越高,如微小病变、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越能得到更好的治疗和完全治愈,但仍有部分患者易复发,少数不能完全治愈,甚至最终进展为尿毒症。怎么会这样?这要看病理类型的严重程度,是否有高血压和血尿,同时是否有其他疾病,患者的免疫功能,药物是否被滥用或过度使用。
相信大家都知道蛋白质是人类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随着人体的液体循环和新陈代谢,有人的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就会随之增高,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尿蛋白高,那么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疾病呢
尿蛋白阳性是什么意思
尿蛋白阳性即是尿蛋白增高,在医学上尿中的蛋白含量的数值有一个正常范围,这个正常范围是随机尿液中蛋白含量小于100mg/L,或24小时尿液中蛋白含量小于150mg。当尿检中尿蛋白高于上述这个数值时便是化验单上经常见到的尿蛋白阳性。
尿蛋白高的引起因素
1、生理性因素
功能性尿蛋白也成生理性尿蛋白,这种尿蛋白增高并非病态,是由于剧烈运动、发热、高温、受寒、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使肾血管痉挛、充血,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强引起的蛋白质流失于尿液中,称之为可逆性蛋白尿。 肾小球
2、损伤因素
肾小球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球受到感染、免疫、代谢、毒素等因素的损害,引起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壁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电荷屏障作用受损引起血浆蛋白大量渗入原尿,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的尿蛋白增高。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炎等。
3、肾小管损伤因素
肾小管性蛋白尿是由于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近曲小管对小分子蛋白质的重吸收功能降低引起蛋白尿增高。引起肾小管损伤的疾病常见于肾盂肾炎、肾小管重金属中毒、药物中毒(庆大霉素、多粘菌素B)、肾小管性酸中毒、肾移植术后等。
4、组织性因素
组织性蛋尿是肾组织细胞产生的蛋白质、肾脏组织的炎症、组织破坏分解的蛋白质、手药物刺激后尿道组织分泌的蛋白质等进入尿液中形成的蛋白尿,均属于组织性蛋白尿。当这种组织性蛋白尿出现病变时候也会导致尿蛋白增高。这种组织性蛋白尿常见于恶性肿瘤、病毒感染。
5、溢出性蛋白尿
溢出性尿蛋白是指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均处于正常状态,而本身血液中的血浆蛋白异常增多,超出了肾小球的滤出和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使得尿液中的蛋白尿的含量增高。这种溢出性蛋白尿常见于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
尿蛋白高的危害
1、尿蛋白虽然人体重要的成分,但是含有系膜毒性,当肾衰模型中观察到血清蛋白在肾小球系膜中的数量增多的时候,这些大分子物质蛋白的聚集就会引起异性膜细胞损伤,使身体内系膜产生病变,形成肾小球硬化。
2、尿蛋白偏高的话,也会对曲小管细胞有毒性作用,尿液中尿蛋白的数量增加的时候,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蛋白量会增加,然后溶酶体的活性增加,然后蛋白引起溶酶体进入肾小管会对细胞造成损伤。
3、尿蛋白高的话,人体内的蛋白质会被尿液大量排出,这样增加了血液的粘稠度,长时间出现这种现象就会导致血栓。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会加重病情。
尿蛋白高的治疗措施
出现尿蛋白病理上是肾脏内免疫反应引起肾小球内滤过和粘膜屏障消失或严重破坏。常规的西医是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如强的松和环磷酰胺等药物治疗,起到缓解,一过性减轻肾内变态反应强度,暂时减少尿蛋白的作用。但西医也有很多副作用,如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伤等。治疗肾炎蛋白尿的常用药物有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这类药也可降蛋白尿,降血压,保护肾功能。
环孢素和酶酚酸酯,这类药有较好的降蛋白尿作用,但价格昂贵,停药后易复发是其缺点。
当然,只依靠药物治疗是治标不治本的,生活中要注意控制饮食,少吃油腻荤腥的食物,多通风换气,多去户外运动和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愉快的心情,才能早日摆脱病痛,健康生活。
,做尿常规检查:尿蛋白1+,粘液丝+++,尿比重1035,鳞状上皮细胞升高,过两天又去查尿常规,尿蛋白+-,粘液丝+++,尿比重1028,鳞状上皮细胞升高,做肾功能,B超,自身抗体检查都正常。未接受过治疗1会不会是慢性肾炎
患者尿蛋白增高,需要进一步行24h尿蛋白定量检查,明确24小时蛋白的漏出情况,进一步区分是功能性蛋白尿还是病理性蛋白尿。如果是功能性蛋白尿,一般是轻度的、暂时的良性蛋白尿,原因祛除以后尿蛋白很快就会消失。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05g以下,很少超过1g,这种情况的蛋白尿不需要特殊治疗。如果患者蛋白尿持续存在,并且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逐渐增多,就需要考虑为病理性蛋白尿,需要进一步明确导致蛋白尿出现的疾病。这时需要给患者进行相关的血液检查,初步筛查有无继发因素,进一步行肾活检穿刺术,明确病理诊断。如果患者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是微小病变、膜性肾病、IgA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或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根据病理类型的不同,给予激素或激素加免疫抑制剂等免疫抑制治疗。同时,给予补钙,调脂,ARB和ACEI药物降压,减少蛋白尿等对症支持治疗。如果患者为继发性的肾脏疾病,如糖尿病、糖尿病肾病、乙肝相关性肾损害、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损伤、淀粉样变、多发性骨髓瘤,这些继发性因素所致的肾脏损害,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蛋白尿才能有所改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