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1+粘液丝+++怎么回事?

尿蛋白1+粘液丝+++怎么回事?,第1张

,做尿常规检查:尿蛋白1+,粘液丝+++,尿比重1035,鳞状上皮细胞升高,过两天又去查尿常规,尿蛋白+-,粘液丝+++,尿比重1028,鳞状上皮细胞升高,做肾功能,B超,自身抗

尿蛋白质03g/L——结果为+,正常人可以出现的,属于“生理性蛋白尿”,基本上正常;比重1030——略偏高(正常为1015-1025),说明尿液浓缩,反映肾脏的浓缩功能强(除非有脱水现象:发热、腹泻),属于基本上正常;粘液丝1+——正常人可以出现,属于正常;你的尿常规检查结果属于“正常”,能过体检的,请不必担心,祝你好运!

很多患者看到自己化验单上面的+号时,心里十分害怕,不知道要怎么办?其实,只要谨慎对待这个问题,尿蛋白没有你想的那么严重。

因为尿常规检查中用“+”来反映蛋白尿程度的方式不精准,它是用于筛查病人的,此项检查快捷有余而精准不足。所有尿常规检查中蛋白尿出现“+”异常结果必须要用蛋白尿的定量检查来确认。来帮助临床大夫及肾病患者对蛋白尿客观、全面和精准的判断。

一般来讲,引起尿蛋白升高的原因很多,如感冒、劳累、剧烈运动、糖尿病、肾病等都会引起。也就是说,有尿蛋白可不一定是得肾病了,也有生理性的尿蛋白。生理性的蛋白尿都是身体在应激状态下的一种结果,一般都是一过性的,如在剧烈运动、发热后,或者高温、受寒、精神紧张等特殊因素影响下,肾脏的滤膜可以发生一过性通透性变化而漏出少量蛋白尿。

环境因素改变后很快恢复正常状态。一些妊娠后期的孕妇也是如此,由于子宫压迫及肾脏工作负荷加重,尿中蛋白可以轻度增加,绝大多数可以分娩后缓解。这种不算是疾病状态,更不可能是肾脏疾病了。可见尿蛋白阳性不一定全是肾脏疾病。

生理性蛋白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尿蛋白量比较少,一般不超过05克/24小时;

2、蛋白质分子量较少,属于小分子蛋白质;

3、常见诱因:如发热、过度疲劳、大量高蛋白饮食后等;

4、没有肾病相关症状,如浮肿、血尿、高血压、剧烈腰胀痛等。

所以,发现尿蛋白阳性千万不要惊慌失措,一定要仔细咨询医生,做一下尿液蛋白成分的分析,结合临床症状,确定是否是病理性的尿蛋白漏出还是生理性的尿蛋白。

当最终确诊为肾性蛋白尿时,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液生化、彩超、必要时肾脏穿刺等检查。

出现尿蛋白后,日常生活饮食需要注意什么呢?

首先饮食上宜食清谈易消化食物,忌海鲜、牛肉、羊肉、辛辣刺激食物,酒;宜食新鲜蔬菜和适量水果,适量饮水、低糖、低脂。所有肾病患者禁用链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肾毒性药物,中药药物禁用木通、青木香等马兜铃酸类药物。

偶尔一次发现尿蛋白加号,不要过于担心,可以进一步复查确定。1个加号并不能说明是肾性尿蛋白,需要反复多次复查才能确定病理类型的。假如检查有少量尿蛋白,同时伴有高血压,高血糖等时,这时需要引起重视了,定期检查尿常规。

一般来说,体内如果持续漏出大量的尿蛋白,往往代表着肾功能受损,需要抓紧时间就诊,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患者尿蛋白增高,需要进一步行24h尿蛋白定量检查,明确24小时蛋白的漏出情况,进一步区分是功能性蛋白尿还是病理性蛋白尿。如果是功能性蛋白尿,一般是轻度的、暂时的良性蛋白尿,原因祛除以后尿蛋白很快就会消失。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05g以下,很少超过1g,这种情况的蛋白尿不需要特殊治疗。如果患者蛋白尿持续存在,并且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逐渐增多,就需要考虑为病理性蛋白尿,需要进一步明确导致蛋白尿出现的疾病。这时需要给患者进行相关的血液检查,初步筛查有无继发因素,进一步行肾活检穿刺术,明确病理诊断。如果患者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是微小病变、膜性肾病、IgA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或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根据病理类型的不同,给予激素或激素加免疫抑制剂等免疫抑制治疗。同时,给予补钙,调脂,ARB和ACEI药物降压,减少蛋白尿等对症支持治疗。如果患者为继发性的肾脏疾病,如糖尿病、糖尿病肾病、乙肝相关性肾损害、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损伤、淀粉样变、多发性骨髓瘤,这些继发性因素所致的肾脏损害,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蛋白尿才能有所改善。

尿蛋白一般以加号表示,加号越多,患者病情越严重。尿蛋白3+,如果出现尿频,可能是肾脏问题。肾脏的作用是排除体内的一些废物和毒物,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一旦肾脏出现问题,使肾小球内蛋白质的滤过增加,就会引起各种疾病。

为什么尿蛋白高?

肾脏就像一个筛子,用尿液筛除血液中有害的代谢废物,同时将蛋白质等有用的好东西留在体内。但当筛子生病,网孔变大时,蛋白质会随尿液漏出,尿液中的蛋白质即尿蛋白超标。

肾脏筛孔扩大有几个原因:

1遗传缺陷

由于遗传或基因突变,异常基因会表达异常蛋白,通过一系列反应造成肾脏缺损。

重大遗传缺陷可直接引起肾脏疾病,如遗传性肾炎;不太明显的遗传缺陷会使肾脏“虚弱”,为获得性肾损伤行为引起的肾脏疾病埋下隐患。

2感染

感染不直接引起慢性肾脏疾病,而是通过反复频繁的感染扰乱免疫系统,形成免疫复合物、血管通透性因子等致病物质攻击肾脏,可引起轻度病理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IgA肾病等。

3营养过度

饮食中摄入了大量的糖和脂肪等营养物质。营养过剩可导致肥胖相关肾病,也是膜性肾病的诱因之一。

4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水污染都能引起肾病。例如,pm25和重金属会导致膜性肾病的发病率增加。

5暴露于肾毒性物质

肾毒性物质,如高肾毒性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马兜铃酸类草药、造影剂等。),苯、甲醛,以及汞、铅、镉等重金属,都可能引起间质性肾炎。

间质性肾炎一般能找到明确的病因;慢性肾小球肾炎往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基因缺陷奠定基础,然后后天感染、污染、不良习惯等因素构筑上层建筑,最终导致肾脏筛孔的破坏,导致疾病的发作和尿蛋白的升高。

通常对于其他肾病患者来说,尿蛋白越高越难治疗。但对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如微小病变、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尿蛋白排泄量越高,越容易治疗,越容易完全治愈。关键是掌握以下四点。

1及时规范治疗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如微小病变、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往往在发病时即呈急性,可突然出现明显水肿,尤其是面部和下肢水肿,甚至出现胸腔积液和大量腹水,尿量会明显减少。如果不给予及时规范的治疗,患者的病情会迅速发展,并发症的发生率会增加。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肾损伤、静脉血栓形成或动脉栓塞,可危及生命,因此有必要定期有效地治疗。

2尽早选择激素

激素仍然是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的首选。虽然激素可能有很多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但仍然没有更好的药物可以完全替代激素。之所以不选择激素,是因为有激素使用的禁忌症,如股骨头坏死、严重精神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激素确定使用后,也要“足量”长期使用。

3强调联合用药

除了少数肾病综合征,如第一个小病灶,只需要单独使用激素外,大多数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药物选择应遵循“单独使用激素”的原则,即“激素加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选择免疫抑制剂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年龄、性别、婚育、肾病类型、用药史等。选择性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环孢霉素、来氟米特、羟氯喹和霉酚酸酯。

4同时注意并发症和并发症

就像感冒一样,没有并发症和并发症的感冒是不需要担心的。肾病综合征也是一样,一定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并发症。因此,在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如高尿蛋白微小病变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高尿蛋白膜性肾病时,需要同时治疗其并发症和并发症,如高血压、急性肾损伤、高脂血症、高凝状态、静脉血栓形成或动脉栓塞及感染性疾病。

虽然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尿蛋白越高,如微小病变、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越能得到更好的治疗和完全治愈,但仍有部分患者易复发,少数不能完全治愈,甚至最终进展为尿毒症。怎么会这样?这要看病理类型的严重程度,是否有高血压和血尿,同时是否有其他疾病,患者的免疫功能,药物是否被滥用或过度使用。

尿液的总蛋白增高,意思是蛋白尿。正常尿液中含少量的小分子蛋白,普通尿常规检测不出来的,但是当尿中的蛋白增加,尿常规检测可以测出即为蛋白尿,蛋白尿是肾脏病的常见表现,全身性疾病亦可出现蛋白尿。

可以导致蛋白尿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或者病理性蛋白尿,常见的有剧烈运动之后、发热的时候、进食高蛋白饮食、胡桃夹现象、各种肾脏病和肾血管疾病等。常见的病理性蛋白尿是肾病综合症,肾病综合症24小时的尿蛋白定量要大于或等于35克,同时伴有血白蛋白减少、水肿、高血脂等。也可以是肾脏的其他疾病,具体原因,建议到当地正规医院的肾内科就诊。

尿总蛋白高可能是因为肾小球的病变,也可能是肾小管病变,甚至生理的某些状态下,也可能会出现少量的尿蛋白,对于这个问题要综合判断,比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两克以上,基本上考虑存在肾小球肾炎,比如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病、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如果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1克左右,可能是肾小球疾病,也有可能是各种肾小管疾病,后者见于高血压肾病,痛风性肾病,或者是药物性肾损害。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或者是剧烈的运动后,也有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的尿蛋白,但是这种蛋白量很少,一般是24小时低于一克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5147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02
下一篇2024-03-02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