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体检尿蛋白被淘汰是很正常的,因为尿蛋白是尿常规中的必查项目,如果你是阳性,代表身体不合格。
尿蛋白如果是阳性,可能会有肾炎,狼疮性肾炎等病变,胆石症,癌症,甚至可能有肿瘤,这类人员不合格。如果是强阳性,可能就会诱发糖尿病,肾性糖尿,甲状腺功能亢进,而且严重的话可能会有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等表现,所以这类人员不合格被淘汰是非常正常的。
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铁饭碗,公务员稳定的特性,只要你不违纪违法,不主动辞职,大部分公务员一干就是一辈子,而且劳动法不保护你,是国家直接保护你的身体的,如果招进来的人身体素质都不够,又不能开除,所以必须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
一旦被淘汰了,就会从成绩排名中依次递补上人员。所以,如果想考公务员,身体是最要紧的本钱,尿检前需要注意的是,平常要规律生活,保持健康。在体检前一两天,我们更需要多喝水,注意自己的清淡饮食,避免体检中的差错,千万不要在紧要关头出错误影响自己的前程。
这是很多人想要了解的。要知道,尿蛋白高是比较严重的一种身体状态。患者们会因为出现尿检蛋白质高的情况变得惊恐不已。它属于肾病病症的一种症状,需要我们引起关注。 肾病专家介绍,生活中,因为肾脏疾病的因素影响,是最容易导致尿蛋白的,我们知道,肾脏是一个过滤系统,人体的代谢产物经过肾脏排泄、回吸收之后,把废物通过输尿管排出体外。而正常的情况下,人体尿液中的蛋白都会回吸收,不过患者的肾脏出现损伤的话,就是会造成回吸收的功能下降,进而漏出一些蛋白,引发尿蛋白。 专家指出,一般正常人每日从尿中排出蛋白质量为40~80毫克,最多100~150毫克,这样进行常规定性检测应为阴性。而患者的尿蛋白阳性是指尿常规化验中出现蛋白,需要查明原因进行治疗了。 不过,蛋白尿其实并非都是病态,有功能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之分。其中功能性蛋白尿也称生理性蛋白尿,是指出现于健康人的暂时性蛋白尿病症,它多见于青年人,多因为剧烈运动,发热、高温、受寒等因素导致的。而病理性蛋白尿是指人体某个系统或脏器发生病变所致的尿液持续出现蛋白,一般24小时尿蛋白量超过150毫克。它是因为患者的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病理因素导致的,需要患者们及时治疗。 以上是对于的讲解了,相信您看过之后也有了了解。患者们要及时有效的治疗蛋白尿的症状的,若是您想了解更多,请咨询在线专家。
肾脏就像一个“筛子”,全身的血液每天都要流经肾脏过一遍“筛子”,精华的物质保留,代谢废物如同杂质被筛除。如果用筛子筛粮食时地下出现许多粮食,那就意味着筛子破了。蛋白尿就是“地下的粮食”。正常健康人尿蛋白应该是阴性,当尿液里的蛋白质含量上升到一定量时检查结果就呈阳性,出现尿蛋白++,相当于1L尿液里含有蛋白质10~20g。尿蛋白阳性通常提示以下一些情况。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也有少量的蛋白质,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不超过150毫克的,查尿常规的时候尿蛋白也不会有加号。如果患者尿常规中蛋白阳性或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150毫克,叫做蛋白尿,一般情况下,正常尿液中含有少量尿蛋白,成年人24小时内尿蛋白的检测值在30-130mg为正常,如果超过150mg,则称为尿蛋白阳性。蛋白质是大分子,是人体所需要的物质,所以正常情况下尿液在形成的过程中,在肾内会有一个过滤过程,将蛋白质留下来,将无用的物质以及代谢产物等形成尿液。
因此,正常人24小时尿液中的尿蛋白含量极微。但当人体肾脏的肾小球滤过膜通透能力增加(如肾炎)或血浆中低分子蛋白质过多时,蛋白质进入尿液中,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便会出现蛋白尿。但是由于泌尿系统疾病及一些别的疾病会导致人体尿液中蛋白质吸收障碍。
导致大量的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但是正常的尿液中只有一些少量的小分子蛋白,所以正常人体尿液是查不出蛋白的。而生理性的多在剧烈运动,高热,受寒等情况下出现小量蛋白尿。非常大量的蛋白尿有时候尿中会呈白色,但大部分尿成白色的为乳糜尿。如尿中有蛋白的发生请到肾内科去进一步检查。
可能性最大的就是慢性肾小球肾炎,或者就是隐匿性肾小球肾炎,你得马上去内科看一下。
1、尿潜血+2
这是“镜下血尿”,即用肉眼看不出来小便中有血,而在显微镜下却可以看到“红细胞”。
尿潜血两个加号,这不必紧张。因为你其它检查都正常,这极有可能是“生理性血尿”。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等原因,都有可能造成这种情况。
如一周后复检血尿已消失,则生理性血尿的诊断可确立。
2、蛋白质+—,
这项结果没有意义。一个加号加一个减号的意思,就是这项结果再采用第一种试剂检查是呈现弱阳性,但换一种试剂就变成阴性了。
同上面一样,一周后复检没问题,那就是真正的没问题。
由于你给的资料有限。我只能就事论事这么回答一下了。假如除了上述的尿检异常,还有其它明显的泌尿系统症状,如腰痛、尿痛、尿频等,请遵医生建议处理。
正常人每日滤过的原尿达180升之多,但经过肾小管重吸收、分泌,最后浓缩排出的仅有15升左右。其中含蛋白约为40~100毫克,用尿蛋白定性方法是测不出来的。
蛋白尿并非都是病态,有功能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之分。功能性蛋白尿也称生理性蛋白尿,是指出现于健康人的暂时性蛋白尿。多见于青年人,在剧烈运动、发热、高温、受寒、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下,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强而使蛋白大量“漏网”。正常孕妇尿中蛋白可轻度增加,这与体位和肾流量加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有关。功能性蛋白尿在诱因解除后蛋白尿会自行消失。故又称可逆性蛋白尿或一过性蛋白尿。
尿中有无蛋白,含有蛋白量的多少,有一个简便粗略的检验方法:将尿液煮沸即止,尿液中可出现白色混浊,加5%醋酸5~10滴再煮沸,如混浊消失,说明尿中无蛋白,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如混浊不消失反而增加,呈絮状沉淀或凝块,则尿蛋白定性试验为阳性。
病理性蛋白尿是指人体某个系统或脏器发生病变所致的尿液持续出现蛋白。一般24小时尿蛋白量超过150毫克。常见于三种情况:
肾小球性蛋白尿:因各种原因所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如免疫损害),使负荷减少或丧失,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高。较多的血浆蛋白滤过后,超出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导致蛋白尿。如急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等。
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发生病变或肾小管功能缺陷时,对蛋白重吸收减少或分泌蛋白增加,导致尿液蛋白增加。如肾小管酸中毒、镇痛药引起的肾病、抗生素的肾毒表现等。
溢出性蛋白尿(也称凝溶蛋白尿)患者尿液加热到40℃时混浊,60℃时凝固,达100℃时溶解。见于多发生骨髓瘤、原发性淀粉样变、巨球蛋白血症等。
蛋白尿是泌尿系统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和最早能检测到的指标之一。正常人尿液中有少量蛋白质,其含量不大于200毫克/24小时,故一般尿蛋白定性方法不能检出。当尿蛋白定量大于200毫克/24小时时,常规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称为蛋白尿。正常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有选择滤过作用,能有效地阻止绝大部分血浆蛋白从肾小球滤过,只有极少量的血浆蛋白进入肾小球滤液。当肾患病时,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使大量蛋白质滤过到肾小球滤液中,远远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蛋白质进入终尿中造成蛋白尿。这种原因多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循环障碍、缺氧等,尿蛋白可以少量至每日数10g以上,多数>2g/24h尿,通常是以白蛋白为主。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肾小球滤液中的蛋白质重吸收减少,也造成蛋白尿,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球间质疾病,如肾盂肾炎、镇痛药肾病、抗生素肾损害、重金属中毒、先天性多囊肾以及各种先天性肾小管疾病等。这类蛋白尿一般含量<2g/24h尿,大多在1g/24h尿左右,以小分子量蛋白为主,白蛋白较少。影响蛋白滤过的因素还有:①蛋白质分子大小: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三层结构对血浆蛋白有机械屏障作用,蛋白质分子量越大,滤过越少或完全不能滤过;②蛋白质带电情况:正常肾小球滤过膜带负电荷,构成了静电屏障,基于同性电荷相斥的原理,带负电荷蛋白质清除率最低,而带正电荷者清除率最高,肾小球疾病时,使肾小球滤过膜带负电荷的涎酸成分明显减少,使带负电荷的白蛋白易于滤过而形成蛋白尿;③蛋白质的形状和可变性;④血液动力学改变。
尿蛋白一般以加号表示,加号越多,患者病情越严重。尿蛋白3+,如果出现尿频,可能是肾脏问题。肾脏的作用是排除体内的一些废物和毒物,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一旦肾脏出现问题,使肾小球内蛋白质的滤过增加,就会引起各种疾病。
为什么尿蛋白高?
肾脏就像一个筛子,用尿液筛除血液中有害的代谢废物,同时将蛋白质等有用的好东西留在体内。但当筛子生病,网孔变大时,蛋白质会随尿液漏出,尿液中的蛋白质即尿蛋白超标。
肾脏筛孔扩大有几个原因:
1遗传缺陷
由于遗传或基因突变,异常基因会表达异常蛋白,通过一系列反应造成肾脏缺损。
重大遗传缺陷可直接引起肾脏疾病,如遗传性肾炎;不太明显的遗传缺陷会使肾脏“虚弱”,为获得性肾损伤行为引起的肾脏疾病埋下隐患。
2感染
感染不直接引起慢性肾脏疾病,而是通过反复频繁的感染扰乱免疫系统,形成免疫复合物、血管通透性因子等致病物质攻击肾脏,可引起轻度病理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IgA肾病等。
3营养过度
饮食中摄入了大量的糖和脂肪等营养物质。营养过剩可导致肥胖相关肾病,也是膜性肾病的诱因之一。
4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水污染都能引起肾病。例如,pm25和重金属会导致膜性肾病的发病率增加。
5暴露于肾毒性物质
肾毒性物质,如高肾毒性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马兜铃酸类草药、造影剂等。),苯、甲醛,以及汞、铅、镉等重金属,都可能引起间质性肾炎。
间质性肾炎一般能找到明确的病因;慢性肾小球肾炎往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基因缺陷奠定基础,然后后天感染、污染、不良习惯等因素构筑上层建筑,最终导致肾脏筛孔的破坏,导致疾病的发作和尿蛋白的升高。
通常对于其他肾病患者来说,尿蛋白越高越难治疗。但对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如微小病变、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尿蛋白排泄量越高,越容易治疗,越容易完全治愈。关键是掌握以下四点。
1及时规范治疗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如微小病变、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往往在发病时即呈急性,可突然出现明显水肿,尤其是面部和下肢水肿,甚至出现胸腔积液和大量腹水,尿量会明显减少。如果不给予及时规范的治疗,患者的病情会迅速发展,并发症的发生率会增加。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肾损伤、静脉血栓形成或动脉栓塞,可危及生命,因此有必要定期有效地治疗。
2尽早选择激素
激素仍然是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的首选。虽然激素可能有很多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但仍然没有更好的药物可以完全替代激素。之所以不选择激素,是因为有激素使用的禁忌症,如股骨头坏死、严重精神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激素确定使用后,也要“足量”长期使用。
3强调联合用药
除了少数肾病综合征,如第一个小病灶,只需要单独使用激素外,大多数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药物选择应遵循“单独使用激素”的原则,即“激素加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选择免疫抑制剂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年龄、性别、婚育、肾病类型、用药史等。选择性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环孢霉素、来氟米特、羟氯喹和霉酚酸酯。
4同时注意并发症和并发症
就像感冒一样,没有并发症和并发症的感冒是不需要担心的。肾病综合征也是一样,一定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并发症。因此,在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如高尿蛋白微小病变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高尿蛋白膜性肾病时,需要同时治疗其并发症和并发症,如高血压、急性肾损伤、高脂血症、高凝状态、静脉血栓形成或动脉栓塞及感染性疾病。
虽然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尿蛋白越高,如微小病变、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越能得到更好的治疗和完全治愈,但仍有部分患者易复发,少数不能完全治愈,甚至最终进展为尿毒症。怎么会这样?这要看病理类型的严重程度,是否有高血压和血尿,同时是否有其他疾病,患者的免疫功能,药物是否被滥用或过度使用。
很多人的体检报告单写着尿蛋白高,那么尿蛋白高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尿蛋白高是怎么回事尿蛋白高主要是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对水和电解质有良好的通透性,但分子量大于白蛋白的物质则不能从肾小球滤过,即使有少量白蛋白和低分子蛋白经过肾小球,绝大部分在肾小管回吸取,仅有微量蛋白在尿中排出,应用临床检验方法,不能检出。当尿蛋白含量超出上述水平,用陈规的临床检验方法检出尿中有蛋白时,就证实肾脏已经出现病变了。
尿蛋白高的'原因很多,分为病理性蛋白尿和生理性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食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强烈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等,都可能出现暂性的蛋白尿,但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
一般说来,持续性的蛋白尿往往代表肾脏有病变。尿蛋白的多少反应了病变程度,临床可据此作疗效观测。而病理性蛋白尿,一般是肾脏疾病引起的蛋白尿,主要是由于肾小球的滤过屏障受到了严重的损害造成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肾小球病变到了晚期,由于大量肾单位废损,使蛋白滤出减少,尿蛋白检查反而减少或消失,这并不代表肾脏病变的减轻。
体检单中尿蛋白高的表示方法衡量尿蛋白指标的高低需要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结果出现减号-表示呈阴性,是正常情况;出来加号+表示呈阳性,加号越多说明尿蛋白越高。具体表示如下:
尿蛋白<01g/L:-; 尿蛋白为01~02g/L:±; 尿蛋白为02~10g/L:+; 尿蛋白为10~20g/L:++; 尿蛋白为20~40g/L: +++; 尿蛋白>40g/L: ++++。
g/L表示每升(L)尿液里含有多少克(g)蛋白质。
尿蛋白高的危害1、尿蛋白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具有毒性作用,患者在进入肾衰竭后,将有大量的血浆蛋白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这些大分子物质在系膜区的沉积可引起系膜细胞损伤、系膜细胞增殖和系膜基质生成增加,从而导致肾小球硬化。
2、尿蛋白可损害肾小管间质,正常肾小球滤过的少量小分子蛋白质被接近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在溶酶体内进行分解。病理状态下,肾小球通透性增加使大量血浆蛋白漏出到肾小管腔内,而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过度重吸收白蛋白导致胞浆内溶酶体活性增高,可致细胞损伤。
3、大量蛋白尿使肾小管重吸收蛋白质增加,促进氨的生成增加,而肾组织中氨的生成在进行性间质病变中也起到一定作用。除此之外,重吸收和消化大量蛋白质需额外能量,这可造成小管细胞缺氧,氧自由基生成增多,引起小管细胞损伤。
相信大家都知道蛋白质是人类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随着人体的液体循环和新陈代谢,有人的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就会随之增高,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尿蛋白高,那么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疾病呢
尿蛋白阳性是什么意思
尿蛋白阳性即是尿蛋白增高,在医学上尿中的蛋白含量的数值有一个正常范围,这个正常范围是随机尿液中蛋白含量小于100mg/L,或24小时尿液中蛋白含量小于150mg。当尿检中尿蛋白高于上述这个数值时便是化验单上经常见到的尿蛋白阳性。
尿蛋白高的引起因素
1、生理性因素
功能性尿蛋白也成生理性尿蛋白,这种尿蛋白增高并非病态,是由于剧烈运动、发热、高温、受寒、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使肾血管痉挛、充血,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强引起的蛋白质流失于尿液中,称之为可逆性蛋白尿。 肾小球
2、损伤因素
肾小球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球受到感染、免疫、代谢、毒素等因素的损害,引起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壁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电荷屏障作用受损引起血浆蛋白大量渗入原尿,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的尿蛋白增高。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炎等。
3、肾小管损伤因素
肾小管性蛋白尿是由于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近曲小管对小分子蛋白质的重吸收功能降低引起蛋白尿增高。引起肾小管损伤的疾病常见于肾盂肾炎、肾小管重金属中毒、药物中毒(庆大霉素、多粘菌素B)、肾小管性酸中毒、肾移植术后等。
4、组织性因素
组织性蛋尿是肾组织细胞产生的蛋白质、肾脏组织的炎症、组织破坏分解的蛋白质、手药物刺激后尿道组织分泌的蛋白质等进入尿液中形成的蛋白尿,均属于组织性蛋白尿。当这种组织性蛋白尿出现病变时候也会导致尿蛋白增高。这种组织性蛋白尿常见于恶性肿瘤、病毒感染。
5、溢出性蛋白尿
溢出性尿蛋白是指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均处于正常状态,而本身血液中的血浆蛋白异常增多,超出了肾小球的滤出和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使得尿液中的蛋白尿的含量增高。这种溢出性蛋白尿常见于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
尿蛋白高的危害
1、尿蛋白虽然人体重要的成分,但是含有系膜毒性,当肾衰模型中观察到血清蛋白在肾小球系膜中的数量增多的时候,这些大分子物质蛋白的聚集就会引起异性膜细胞损伤,使身体内系膜产生病变,形成肾小球硬化。
2、尿蛋白偏高的话,也会对曲小管细胞有毒性作用,尿液中尿蛋白的数量增加的时候,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蛋白量会增加,然后溶酶体的活性增加,然后蛋白引起溶酶体进入肾小管会对细胞造成损伤。
3、尿蛋白高的话,人体内的蛋白质会被尿液大量排出,这样增加了血液的粘稠度,长时间出现这种现象就会导致血栓。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会加重病情。
尿蛋白高的治疗措施
出现尿蛋白病理上是肾脏内免疫反应引起肾小球内滤过和粘膜屏障消失或严重破坏。常规的西医是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如强的松和环磷酰胺等药物治疗,起到缓解,一过性减轻肾内变态反应强度,暂时减少尿蛋白的作用。但西医也有很多副作用,如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伤等。治疗肾炎蛋白尿的常用药物有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这类药也可降蛋白尿,降血压,保护肾功能。
环孢素和酶酚酸酯,这类药有较好的降蛋白尿作用,但价格昂贵,停药后易复发是其缺点。
当然,只依靠药物治疗是治标不治本的,生活中要注意控制饮食,少吃油腻荤腥的食物,多通风换气,多去户外运动和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愉快的心情,才能早日摆脱病痛,健康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