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霜降时间是 10月23日 08:13:33
时间
每年10月23~24日
三候
豺乃祭兽: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
草木黄落: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
蛰虫咸俯: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介绍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由来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
《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国语周语中》:“火见而清风戒寒。” 三国 吴 韦昭 注:“谓霜降之后,清风先至,所以戒人为寒备也。”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十五章:“论节气,还不到霜降,这里已经下了好几场霜。” 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
1、霜降是每年公历的10月23—24日交节。
2、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个节气。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俗话讲“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
3、“霜降”节气反映的是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秋燥明显、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在气象学上没有“霜降”的概念,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霜”通常出现在秋、冬、春这三个季节。“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两者不是同一概念。
4、霜降节气主要有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进补等风俗。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养生关键应注意做好“外御寒、内清热”。民间有“冬补不如补霜降”的讲法,秋令属金,脾胃为后天之本,此时宜平补,尤其应健脾养胃,以养后天。
霜降阳历:2017年10月23日
农历:九月初四
霜降的由来
《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而在古籍《二十四节气解》里面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由此可见“霜降”是代表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在气象学上,通常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
霜降时期气候特征
霜降是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此时的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我国的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不过即使在纬度相间的地方,因为海拔髙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时节,我国的黄河流域已经出现白霜。此时树叶枯黄,已经开始落叶。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由此说明“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
在气象学中,通常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在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属于无霜期。也有把早霜称为“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豪苏轼曾经写过“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由于每年的气候情况不全相同,出现初霜和终霜的日期也就有早有晚,每年的无霜期也就不一致。通常所说的无霜期,是指从当地的平均终霜日到平均初霜日之间的天数。我国是一个多霜的国家,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经常受到冷空气的侵袭,有霜的范围很广,除海南岛、云南和台湾省南端、四川川江河谷部分地区和南海诸岛外,均有出现。我国各地无霜期长短不同:据统计,南岭以南、台湾、云南南部、四川盆地无霜期均在300天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为250—275天,华北地区为175—225天,东北北部、内蒙、新疆北部为100—150天左右。总的分布特点是南部无霜期长,北部无霜期短(青藏高原除外)。
众所周知,霜是水汽(也就是气态的水)在温度很低时,一种凝华现象,跟雪很类似。严寒的冬天清晨,户外植物上通常会结霜,这是因为夜间植物散热的慢、地表的温度又特别低、水汽散发不快,还聚集在植物表面时就结冻了,因此形成霜。科学上,霜是由冰晶组成,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100%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水汽液化成露的温度)高于冰点,而霜点(水汽凝华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摄氏零度时,才会结霜。
而南北方由于温差较大,南方多温暖,而北方多寒,因此北方的霜多,无霜期也较短,南方则相反。总体来看,长江以南除西藏等少数地区以外的无霜期一般在250天以上,四川广东等地区甚至可以达到300天,而北方皆为250天以下,越往北时间越短,少数地区甚至可以达到150天以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