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颠簸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高铁路基不平或不稳定,会导致高铁车身颠簸。
2 列车结构问题,如车轮、轴承、悬挂系统等问题,也会导致车身颠簸。
3 列车速度问题,高铁列车在高速运行时,随着速度的增加,车身的颠簸也会增加。
4 高铁与轨道的不完美匹配,如间隙、不规则性和弯曲程度等因素,会导致列车在行驶时发生颠簸。
5 铁路线路条件,如地形、高度差、桥梁隧道和道岔等,会影响列车平稳度,特别是在弯道上,车速较快时更容易发生颠簸。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原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官方的说法是,为了安全,以相对安全的速度运营。也是为了降低票价,因为以平均350最高380的速度运营能耗,是以平均300公里,最高350公里运营能耗的近1倍。
还有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京沪高铁的站与站之间距离都比较远。如果350公里级别和250公里级别的车混跑,速度差比较大很容易造成350公里级的车在两站间追上250公里级别的车。造成高速车减速和运行图难排的问题!如果降速到300公里级别就很容易插入250公里的中短途多停站的动车。以降低票价和增加车次。
这个问题涉及到多个因素,以下是可能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些原因:
1 速度差异:高铁列车速度比动车快,因此在路上的时间更短,这导致了价格更高。
2 座位类型:高铁列车提供更舒适的和宽敞的座位,这使得乘坐高铁更加舒适,同时也可能导致价格更高。
3 时间差异:如果在高峰时间购买车票,价格通常会更高。
4 供应和需求:如果高铁车票供不应求,价格可能会上涨。
5 其他费用:除了车票本身,还有其他费用,如保险费、服务费等,也可能导致价格差异。
综上所述,高铁比动车价格更高可能是由于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对此,舆论普遍将高铁上座率低归罪于其过高的票价上,因为纵向来看,高铁票价越低,上座率越高;横向来看,同日同方向的非高铁车辆上座率远高于高铁。于是呼吁高铁降价和淡季打折的声音不断,然而有“铁总非官方发言人”之称的王梦恕却回应“空着当欣赏用也挺好”。
王梦恕的言论总是能激起群情反对。这也难怪,宁愿空着欣赏也不降价的态度,在中国是触犯了众怒的。以资源最大化利用为目的,上座率越高效率越大,跑一趟的成本又差不多,那么采取打折的方式刺激火车票销售并无不妥。所以从媒体和乘客的角度来看,怎么想铁总都是赚的,这样一来与铁总与民都有利,又可乐而不为呢
事实上,高铁打折远非这么简单,笔者认为高铁车厢空是由于车票贵这一逻辑的基础首先就存在问题。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不论是绿皮车厢时代,还是快车时代,抑或是动车和高铁时期,淡季的上座率低都是一个常态。车厢空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出行需求低造成的,当出行需求高的时候,即便是高铁也一票难求。
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上述横向与纵向的两种情况呢一方面,高铁票价越低上座率越高的主要原因是高铁票价与其距离正相关,在淡季期间,短途出行占据了出行需求的绝大部分,而人们对短途出行最看重的就是便捷和高效。另一方面,选择淡季长途出行的人往往时间比较充裕,这也让他们可以在各种选择间挑选价格最为合适的,而不是最快的。同时,由于高铁车站过少,且目前来说位置较偏,这也是很多中小城市人选择其他出行方式的原因。
对于航空公司来说,打折提高载客率是因为航空公司之间有竞争关系。但对于铁路来说,垄断经营使得其不需要考虑竞争。从表面来看,缺乏竞争让铁总没有充足的降价动力。但反过来看,在垄断环境中,打折并不一定会提高上座率。铁路在中国的客运体系中已经占据了人们选择交通方式的第一选择,那么推出部分打折车票对市场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折扣与否,人们都会选择铁路出行。
此外,我们还必须考虑假如铁总将淡季乘客少的线路一定百分比车票拿出来,做提前预售打折,会不会导致人们只购买打折票,反而降低了上座率的可能。比如,拿出北京到上海的高铁30%的座位,提前十天购买享受50%的折扣,那么就很可能出现大部分人只购买折扣票的情况。最后的结果是上座率反倒被约束在了30%线上,而铁总的收益却跌了一半。
其实从经济学观点分析,载客率并非商家的根本目的,利益最大化才是。这就好比是连锁快捷酒店一样,很多酒店的房间空着,也不会提供低折扣。在一些淡季期间,酒店甚至还会关闭整个楼层不对外经营。因为他们对载客率、维护成本、价格上有一个精准的计算,不会单纯为了客房出租率去盲目打折。他们追求的是最大利益,而不是最大客流。
早在2015年夏天,就曾有一位在中国旅行的瑞典人在乘坐京沪高铁时录了一段视频。视频内容是他将一枚硬币立到高铁窗台上,硬币竟坚持8分钟才倒地,这番场景一经传到网上,顿时引发全世界“铁粉”围观,谁家高铁最稳竟还成了各国网友攀比的主题。
虽然这只是一个高铁运行稳定的一个小实验,但事实上,在当时动车运行时速约在300公里的标准下,同时又有加减速影响,一枚硬币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8分钟不倒,已经说明我国高铁具备了相当高的稳定性标准。有意思的是,当时有日本的网友在新干线上做同样的实验,就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可见稳定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高铁运行的稳定性主要参考纵向稳定性、横向稳定性和垂向稳定性。据悉,在这三个指标上,我国高铁追求的水准可以用“极致”来形容。比如,在横向稳定上,中国高铁的稳定标准就严格到客室中部的横向最大加速度只有042米/秒2。正是这样的极致严苛,才能最大程度保证车厢的“稳如泰山”。因此,才会有观众们之后看到的,在时速更高、稳定标志更苛刻的“复兴号”上,《挑战不可能》节目组可以完全在加速、减速、转向的情况下,由韩遂宁完成搭建两层的棕榈叶平衡系统。这“挑战不可能”的背后,其实也蕴含着中国高铁科技的挑战精神。
丝滑平顺创新克难造就中国高铁
说到中国高铁的“挑战不可能”,有太多故事可说。光是为达成这一个“稳”字,除了前文提到的三大指标均达到极致外,高铁轨道的铺设也功不可没。正是因为我国高铁线路在设计和铺设时,做到平直少弯,才能极大帮助到列车在其上行驶时更加稳定。
所谓平直,是尽量采用直线或者大半径的圆曲线,不能有太多太急的弯道,而为了做到线路的平直,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大量采用桥梁,这其中又给高铁工程制造了大量难度。数据表明,京沪高铁的最小曲线半径是9000米,在非常困难的地方最小曲线半径也不低于7000米。相比之下,日本、欧洲的很多高铁线路最小曲线半径只有4000米左右。
看似只是简单的数字比较,却不知道这背后深藏着多少中国高铁的了不起。其实,正是因为中国的地域广阔、地貌复杂,让中国高铁建设有着其他国家无法估量的难度。其中,单是东北高寒地区的高铁建设,就要克服“冻融循环”等高难度问题。而通过运用创新的无砟轨道、高性能混凝土等技术,了不起的中国高铁就这样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中国铁路人将高铁修遍了大江南北,惠及大半个中国。
纯自主知识产权,了不起的中国制造
如今,中国高铁恐怕已经敢说一句已经是“世界领先”了。这其中,不仅是因为中国有着这个星球上最庞大的高铁网络,同时,我们也拥有了世界最先进的高铁网络和技术。
这样的自信,正是来自这期《挑战不可能》中这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
过去,中国的高铁动车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多少带有日德法技术的帮助。但是,随着“复兴号”的启动,标准着我们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动车列车。
值得一提的是,为适应中国地域广阔、温度横跨正负40℃、长距离、高强度等运行需求,“复兴号”进行了60万公里运用考核,比欧洲标准还多了20万公里。最终,整车性能指标实现较大提升,“复兴号”的设计寿命达到了30年。此外,“复兴号”采用全新低阻力流线型头型和车体平顺化设计,列车阻力比既有CRH380系列降低75%-123%,列车在350公里时速下运行,人均百公里能耗下降17%左右。空调系统充分考虑减小车外压力波的影响,通过隧道或交会时减小耳部不适感;列车设有多种照明控制模式,可根据旅客需求提供不同的光线环境。更值得喜大普奔的是,车厢内实现了WiFi网络全覆盖……
太多的科技创新汇集在了“复兴号”上,这也让中国高铁科技的“工匠精神”透过“复兴号”跃然“轨上”。中国高铁领域已经向世界证明了“了不起的中国制造”,而中国的高铁人也将向着更多的“挑战不可能”前进,让中国高铁成为真正的世界第一。
刹车盘表面不平,径向跳动量太大。这样在刹车的时候,刹车片与刹车盘接触有松有紧,刹车力也就时大时小,造成车身震动,一般在轻踩刹车的时候明显。
2、车轮定位数据偏差大。特别是前轮定位角失准,前束过大。这种情况是加速时感觉车辆很难驾驭,抖动一般不大,就是开着别扭。
3、轮胎气压过高或过低。胎压过高车速越高,车身震的越厉害。胎压过低,车身会感到忽悠,跑偏。
4、轮胎磨损异常。由于车轮定位或轮辋变形,使轮胎表面磨损不一致,造成行驶中车身震动。
5、轮辋变形。轮胎装在轮辋上,轮辋变形即使是轮胎会也随之变形,造成表面不平及车轮动平衡失准,跑起来震动。
6、减震器失效。减震如果失效,高速跑起来地面对轮胎的冲击会没有衰减的传到车身上,造成整个车身的震动。
7、轮胎动平衡问题。像轮胎修补后、轮辋变形、轮胎异常磨损、轮胎扎了大钉子或夹带大石块等,都会破坏轮胎动平衡。
8、半轴共振。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半轴(前驱车)或传动轴(后驱车)弯曲造成的,因为弯曲破坏了传动轴的动平衡,跑起来会产生共振,大都是在一定的车速震动,超过或低于这个车速则无异常。
9、自动变速箱锁止离合器问题。液力变矩器锁止后,发动机动力输出与变速箱输入即成为刚性连接,在踩刹车的时候如不能及时释放,则变速箱对发动机会反拖制动,造成震动。
10、发动机动力问题。一般是点火和供油故障,如高速大负荷时,由于点火能量不足、断火或是汽油泵供油不足,使发动机动力突然下降。
11、换挡点调校问题。有些车系设计时为了燃油的经济性,把高速时的换档点提前了,一般都是直接档(如3档)以上的档位。在发动机低转速时换入高档,这时发动机动力不足,会有轻微的抖动,稍微加点油过了这个转速区间就好了,对驾驶性能没什么影响,还可以节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