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悍刀行》读书摘录

《雪中悍刀行》读书摘录,第1张

《雪中悍刀行》

烽火戏诸侯

《雪中悍刀行》

徐凤年微笑道:“王大石,我教你一个追求女孩子的好法子,想不想听?是真人真事。”

====================

徐骁继续指向地图,笑道:“我跟先生想法不一样,龙象军这次赴北,不光仗要打,还得打硬仗,捡软柿子捏,不是我北凉军的脾气。先生担忧龙象军打赢了仗,南朝那帮得了富贵就忘宗背祖的士子会更加仇恨北凉,其实在我看来,要是北凉铁骑不给他们长长记性,那些年少时跟着父辈北逃然后新冒尖的南朝新贵,尾巴早就翘到天上去了,就得狠狠抽打一番,才知道什么叫怕,我就是要他们怕到骨子里去。这些兔崽子,根子跟当初的春秋读书人一样,都记打不记好。所以这一次龙象军,第一个要死磕的军镇就是龙腰州战力排在第一的瓦筑,接下来其余军镇,君子馆,离谷,茂隆,都是硬骨头,不在一条线上,龙象军就偏要绕道疾行,一个一个吃过去。”

==================

徐凤年笑了笑,绑好剑匣,还有心情用北凉腔唱喏一句:“世间最远途,是那愈行愈远离乡路。”

徐凤年自嘲道:“如今北凉都知道我曾经一个人去了北莽,做成了几件大事,其实在那边很多次我都怕得要死,遇上带着两名大魔头护驾的拓跋春隼,差点以为自己死了,遇上差不多全天下坐四望三的洛阳,也以为差点就要死在大秦皇帝陵墓里,在柔然山脉对阵提兵山第五貉,稍微好点,我以前很怀疑徐骁怎么就能当上北凉王,只有三次游历之后,才开始知道做人其实不过是低头走路,说不定哪一天就能抬头摸着天了。

徐凤年见她不愿多说,悄悄喝过了几杯酒后,跟掌柜的付过银钱就离开尖雪茶楼。

洛阳没有阻拦,又伸手蘸了蘸酒水,在桌面上写下两个字。

秦。

徐。

洛阳平静说道:“原来都是三人禾啊。他什么都不知道,她什么都知道,本来不是这样的。”

这个魔头做出了一个谁都猜想不到的动作,她将下巴搁在桌面上,闭上眼睛,仿佛一个疲倦至极的寻常女子,久久没能等到心仪之人归乡。

======================

徐骁咽下最后一口烈酒,晃了晃空壶,轻声说道:“到了北凉,先别急着去收拢那些义山扶植起来的罪民势力,先陪爹看一看北凉铁骑,行不行?”

徐凤年咬了咬嘴唇,笑道:“哪有当爹的总是问儿子行不行?”

徐骁丢了酒壶到湖中,也笑道:“哪有当爹的三番四次让儿子出去涉险?”

徐骁双手插袖,抬头看了眼天色,眯眼道:“上次可能是忙着一路杀人,没觉得,这回才知道南边阴冷到骨子里,爹老喽。”

徐凤年默默摘下红狐皮帽,压在徐骁头上,轻轻往下拉严实,遮住老人的耳朵。

老人动了动嘴唇,猛然转过身。

似乎是不想让儿子看到他的老泪纵横,他的英雄迟暮。

姜泥嗯了一声,就没有下文。餐食很快上桌,她才握住筷子想要夹菜,老人看见她的握筷,笑着打趣道:“公主殿下,咱们这边都相信筷子握得越高越长,将来找对象就要越远,记得老臣年纪年幼时候,家里老一辈就总拿这个跟我们说事,就怕我们中的女子嫁得太远,男子长大后娶了不知来路的婆娘。我们当时自是一边顺着长辈心意往下握筷,一边在心中不以为然,当成了耳边风,只是没想到等到自己当了长辈,又开始跟自己的孩子念念叨叨。这大概就是传承了,一个家是如此,一个国也是。”

握筷子很高的姜泥果真顺势往下握住,把老人给逗乐,哈哈笑道:“殿下别当真,老臣就是随口一说。其实女子嫁远了也好,还能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元本溪眼神有些飘忽,叹息道:“男女情事,有些人本就是好人,对你好,这自然是幸事,但未必是对方真的有多喜欢你。有些人性子差,肯为你改变极多,却是真的喜欢你。那位赵姓女子,愿意冒险离京找你,却绝对不会对家族弃之不顾,到了两者取一之时,会弃你而去。而巷弄里的刘姓女子,性子温吞,却多半能为你不顾一切,生死相随。世间人,总以为有身份的人物付出一些,便感激涕零,对于近在咫尺的父母养育,贫寒朋友的倾囊救济,结发妻子的相夫教子,反而感触不深。”

又见江南又见雪。

一名老道人开始登山,走向天师府。

老人从箱底找出那太多太多年不曾穿过的一袭黄紫道袍,还梳理干净了头发胡须,惹来无数天师府晚辈如同白日见鬼一般的眼神。

老道人走向祖师堂,对墙上悬挂的所有祖师爷画像,一幅一幅一位一位拜过去。

走出祖师堂后,这位龙虎山硕果仅存的希字辈老真人来到山顶。

风雪中,老人盘腿而坐,轻声笑道:“都说沙场有刀,不怕死于马背。江湖有酒,不怕死于酩酊。贫道从来不敢杀人,连那酒也总喝不尽兴,一生从没有活得豪气,最后走这一遭……”

老道人仿佛在与天地言语,大声道:“且尽兴!”

老人伸出手指,直刺双眼。

然后这位黄紫老真人颤颤巍巍抬起那鲜血淋漓的右手食指,在眉心划出一抹印痕。

如开天眼。

老人双臂垂下,轻轻搁在膝盖上,各掐一诀,安详道:“黄蛮儿,为师本事就这么点,学不来开天门,连开天眼也是这般勉强。”

“若是仍然无法为你挡下天劫,莫怪师父啊。”

世人羡长生,道人修清净。

老人在生前最后一刻,记起了前几年山脚道观里自己徒弟的打鼾声。

一点都不清净啊,可却是让老人最怀念。

————

祥符元年的冬末。

天师府池中那朵位于最高处的紫金莲,枯死。

徐凤年点了点头,“读书人比常人有着更多的感触,读书识字越多,认得历史越多,心思就难免越重。才学越高,往往分寸感越弱,不喜欢拿捏火候,准确说来,是不屑,懒得与人与事去虚与委蛇。看人和做事,就容易非黑即可,也就是你所谓的意气用事了。所以历史上那些才高八斗的文豪,做官往往不大,这种奇怪现象,不光光是眼高手低四个字就可以全部解释的。好在这对他们来说也没关系,帝王将相终是一抔土,惟有饮者诗者留其名,借酒浇愁写名篇,岂不快哉。千百年后,自然比那些帝王将相和达官显贵更容易让人记住。”

《雪中悍刀行》贺新凉 第一百八十七章 两人之战,两国之战(六)

少女牵着马喊道:“洪树枝,你别傻了,赶紧给那株雪莲随便找个买家,听到没有!我就说这么多,走了!”

====共逐鹿 第两百五十二章 站着坐着跪着躺着===

马禄琅剧烈喘息,马文厚轻柔拍打老人的后背。  老人苦笑道:“让我躺着吧,撑不住了,也没必要再撑。”  马文厚小心翼翼让老人躺着。  老人握着这个嫡长孙的手,轻声笑道:“人生七十古来稀,爷爷八十好几的人了,你有什么好伤心的。”  马文厚挤出笑脸哽咽道:“这不是嫌弃我爹嘴笨,就算骂人也骂不到点子上,爷爷有大智慧,就算不骂人,我也能听得进去。”  老人安静躺在那里,已是进气少于出气的惨淡光景了。  老人平静道:“文厚,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说法很有意思,爷爷在七十以后就真的信了,你要是不信的话,那就一定也要活到这个岁数啊。你的心还不够静,要多读书,夜深人静的时候,还可以多去那八级台阶上坐坐。”  马文厚抓着老人的手,使劲点点头。  马禄琅缓缓闭上眼睛,“生得比你徐骁早,死得比徐骁你晚,总算赢了你一场啊。”  当老人说完最后那句话,终于溘然长逝。  “现在我,该死了。”

============

共逐鹿 第两百九十一章 当年小年还少年

====

共逐鹿 第三百五十八章 如今江湖亦有痴人

那人又转头对樊小柴善解人意道:“姑娘想杀我也无不可,不过最好喝过了茶汤,再寻个僻静宽敞的地方,届时我肯定不还手,任由姑娘出刀。”  樊小柴深呼吸一口气,五指死死握紧刀柄,咬牙切齿道:“你找死?!”  结果那人给出一个谁都没有想到的混账答案,他神色无比认真,“我找你。”

他转头看向徐凤年,问道:“你要么是不曾习武的平常人,要么是擅长练气的顶尖人物,否则我不至于捕捉不到你气机流转的独到之处。但既然你有胆子悬佩凉刀招摇过市,身边又有……这位姑娘同行,相信身份不简单,那么……”  徐凤年安静等待下文。  只是这一次年轻剑客果然又没有让人失望,“那么敢问这位姑娘的芳名?”  徐凤年微笑道:“以前叫樊小钗,钗子的钗,如今叫樊小柴,柴火的柴。”  那人点头道:“如我所料,都是好名字!”  徐凤年无言以对。  自己闯荡江湖这么多年,终于又遇着脸皮厚度不相上下的对手了?

他揉了揉下巴,恍然大悟道:“你能够仅凭相貌就猜出我的身份,殊为不易,不过话说回来,也在情理之中。”  徐凤年开始有些理解樊小柴的心情了。  樊小柴已经转回身,白碗搁放在桌面上,死死盯住那人,“我必杀你!”  那人既无讥讽也无恼火,咧嘴一笑,阳光灿烂,“随你喜欢。”  徐凤年好奇道:“你不是开玩笑?”  那人正襟危坐,沉声道:“我从不与人开玩笑!真正喜欢一个人,难道不应该正是一见钟情才对?我想不是相濡以沫才会喜欢上一个人,而是喜欢上一个人后,才会相濡以沫。怎么,你不信?”  徐凤年看着这张年轻脸庞,有些恍惚。  他想起了羊皮裘老头儿和那位酆都绿袍。  原来,如今江湖,亦有痴人。  不可理喻,不用理喻。  徐凤年笑着轻声道:“我相信。”

一更戌,二更亥,三更子,一更一更逝去。  徐凤年双手笼袖,向后靠着椅背,从头到尾都仰头望着雨幕,怔怔出神  。  突然传来一阵吱吱呀呀的轻微声响,徐凤年闻声望去,嘴角翘起。  穿戴整齐的姜泥跨过门槛,身形一掠穿过雨幕,站在徐凤年身边,也不说话。  徐凤年站起身,把她按在椅子上坐下,然后自己蹲在她身边。  徐凤年望着阶下的积水,轻声问道:“你小时候除了想杀我报仇,还想做什么事情?”  姜泥思索片刻,一本正经道:“很想有钱买纸笔,不用大冬天拿树杈在雪地里写字,还想有张大些的床,垫上软软的被褥,想有很多很多厚实的衣服,想吃好吃的杏仁酥吃到撑,想睡懒觉……”  徐凤年忍俊不禁道:“你想的还真多。”  姜泥转头瞪了他一眼,自己这么用心回答他的无聊问题,他还好意思取笑自己。  徐凤年笑问道:“那你猜猜看我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  小泥人脑袋一歪,不搭理他。  当年的少年世子殿下,除了欺男霸女沾花惹草,还会想什么?  哦,还会想欺负她。  她想到这里,有些生闷气。  徐凤年把手从袖管里抽出来,揉了揉脸颊,无奈道:“也许跟你提起过,我小时候很想做大侠,取个响当当的绰号,在江湖上行侠仗义。不过其实在更早一些,我娘还没有去世之前,我是想当个读书人的,身穿儒衫,满腹韬略,出口成章……”  听着徐凤年的絮絮叨叨,小泥人也没觉得如何厌烦,其实一直没有睡着的她甚至连出门时的浓重睡意都没了。  徐凤年伸出手指向院中的雨幕,“像不像一条没什么声势的瀑布?”  小泥人只觉得莫名其妙,撇撇嘴摇头道:“没看出来。”  徐凤年问道:“你有没有听过一位当世大文豪的《观瀑生气歌》?”  小泥人更加一头雾水,“没啊,谁的文章?”  徐凤年笑道:“反正我最佩服这个读书人了,你竟然没听说这篇诗歌,真是遗憾。”  知道这家伙对天下读书人观感一向不佳的小泥人,她好奇心顿时被勾起来,“到底是谁?”  徐凤年没有说是谁,只是娓娓道:“莲花之瀑烟苍苍,牯牛之瀑雷硠硠,唯有九华之瀑不奇在瀑奇脊梁,如天人侧卧大岗一肱张。力能撑开九万四千丈,好似敦煌飞仙裙叠嶂。放出青霄九道银河白,恰如迟暮老将两鬓霜。我来正值泼墨雨,两崖紧束风大怒。云涛乍起涌万重,洪水冲夺游人路……我曾观潮更观瀑,瀑下静立一白鹿。霎时人鹿两相望,南唐东越或西蜀?后有老僧牵鹿走,再有掉头笑……语罢月落西山水茫茫,只觉石梁之下烟苍苍,雷硠硠,挟以春秋凄风苦雨,浩浩荡荡如河江  。”  小泥人点头道:“是挺好的。”  徐凤年笑道:“对吧?”  然后小泥人说道:“反正挺上口的。”  徐凤年有些受伤,叹了口气。  小泥人猛然转头,一脸怀疑问道:“难不成是你写的?”  徐凤年翻了个白眼。  小泥人恍然道:“我就说嘛,肯定不是你写的,你只会跟人买诗词文章……最可恶的是从来不知道讨价还价!”  年轻藩王当下有些忧郁啊。  小泥人低头看着他的侧脸,有些心虚,后知后觉道:“还真是你写的?”  徐凤年轻轻点头。  脸色认真至极的她安慰道:“不错了,这辈子算是好歹写过一篇像样的文章了……”  徐凤年呲牙咧嘴,这话说的,你还不如不安慰呢。  长久沉默后,徐凤年没来由自言自语道:“梦想是什么,就像是一个躲在远方朝你做鬼脸的小孩,而那个天真顽皮的孩子永远不会长大。”  姜泥想了想,“要是我,就把那孩子抓起来打一顿。”  徐凤年平静道:“可是我抓不住啊。”

男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志向、思想,真正的圣人英雄,都能十分坚定,没人能让他们放弃;怀着自己的理想,加以坚持,假以时日,便能收获一簇芳香;对别人不落井下石,不讥讽其缺陷,同时自己也要虚怀若谷;君子就该像松竹一样,不仅能坦然地接受这个世界的善意,也能不畏风险,经得住生活的风霜;为人处事,应当认真,专一,尽力做到精致,二者人生得意也须尽欢,要活得快乐。

这只是我的一方拙见,看过原文的应该都能了解,虽然短短几字,但实则包含了很多人生哲学。我知识浅薄,对哲学也是涉猎极少,不能尽数领悟。有些话,意会就好,不必拘泥于白话文。

培根随笔集

《随笔集》共五十八篇,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培根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对谈及的问题均由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后者收入58篇随笔,从各个角度论述广泛的人生问题,精妙、有哲理,拥有很多读者。但同时,培根也是一个男权、贵族、功利主义者。

  著有《学术的进步》(1605)和《新工具》(1620)等。培根尖锐地批判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经院哲学和神学严重地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主张要全面改造人类的知识,使整个学术文化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实现伟大的复兴。他认为,科学必须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规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以感官经验为依据。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要获得自然的科学知识,就必须把认识建筑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经验归纳法,主张以实验和观察材料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选择、排斥,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培根看来,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驾驭自然。但“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即认识自然规律,掌握科学知识。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至今影响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编辑本段个人介绍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

  培根于1561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叫做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他思想倾向进步,信奉英国国教,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部事物。母亲安尼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才女,她娴熟的掌握希腊文和拉丁文,是加尔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较早,各方面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智。12岁时,培根被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在校学习期间,他对传统的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在剑桥大学学习三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埃米阿斯.鲍莱爵士的随员来到了法国,在旅居巴黎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接触到不少的新鲜事物,汲取了许多新的思想,这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的父亲突然病逝,他要为培根准备日后赡养之资的计划破灭,培根的生活开始陷入贫困。在回国奔父丧之后,培根住进了葛莱法学院,一面攻读法律,一面四处谋求职位。1582年,他终于取得了律师资格,1584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589年,成为法院出缺后的书记,然而这一职位竟长达20年之久没有出现空缺。他四处奔波,却始没有得到任何职位。此时,培根在思想上更为成熟了,他决心要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这一伟大抱负是他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主要目标,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

  1602年,伊丽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培根因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1602年受封为爵士,1604年被任命为詹姆士的顾问,1607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1613年被委任为首席检察官,1616年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1617年提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晋升为英格兰的大陆官,授封为维鲁兰男爵,1621年又授封为奥尔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国务活动上,而存在与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上。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著作。

  1621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四万磅,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而身败名裂。从此培根不理政事,开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

  1626年3月底,培根坐车经守伦敦北郊。当时他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当路过一片雪地时,他突然想作一次实验,他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于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的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于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培根死后,人们为怀念他,为他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亨利•沃登爵士为他题写了墓志铭:

  圣奥尔本斯子爵

  如用更煊赫的头衔应

  称之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

  …………

编辑本段培根的哲学思想

  培根的哲学思想与其社会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他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主张发展生产,渴望探索自然,要求发展科学。他认为是经院哲学阻碍了当代科学的发展。因此他极力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权威。他还进一步揭露了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他说这是在人心普遍发生的一种病理状态,而非在某情况下产生的迷惑与疑难。第一种是“种族的假相”,这是由于人的天性而引起的认识错误;第二种是“洞穴的假相”是个人由于性格、爱好、教育、环境而产生的认识中片面性的错误;第三种是“市场的假相”,即由于人们交往时语言概念的不确定产生的思维混乱。第四种是“剧场的假相”这是指由于盲目迷信权威和传统而造成的错误认识。培根指出,经院哲学家就是利用四种假相来抹煞真理,制造谬误,从而给予了经院哲学沉重的打击。但是培根的“假相说”渗透了培根哲学的经验主义倾象,未能对理智的本性与唯心主义的虚妄加以严格区别。

  培根认为当时的学术传统是贫乏的,原因在于学术与经验失去接触。他主张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相辅相成。他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他提出“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不是权威的女儿”,对经院哲学进行了有力的攻击。

  培根的科学方法观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关于物质是万物本源的思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具有运动的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属性。培根从唯物论立场出发,指出科学的任务在于认识自然界及其规律。但受时代的局限,他的世界观还具有朴素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特点。并且培根思想观仍然属于世界的最前端,这使得他在哲学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性。

编辑本段培根的论著

  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论说随笔文集》。他在书中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以及对人生的理解,浓缩成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1605年,培根用英语完成了两卷集《论学术的进展》。这是以知识为其研究对象的一部著作,是培根声称要以知识为其领域,全面改革知识的宏大理想和计划的一部份。培根在书中猛烈抨击了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论证了知识的巨大的作用,提示了知识不能令人满意的现状及补救的办法。在这本书中,培根提出一个有系统的科学百科全书的提纲,对后来十八世纪的狄德罗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编写百科全书,起了重大作用。

  1609年,在培根任副检察长时,他又出版了第三本著作《论古人的智慧》。他认为在远古时代,存在着人类最古的智慧,可以通过对古代寓言故事的研究而发现失去的最古的智慧。

  培根原打算撰写一部六卷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伟大的复兴》,这是他要复兴科学,要对人类知识加以重新改造的巨著,但他未能完成预期的计划,只发行了前两部份,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是该书的第二部份。《新工具》是培根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它提出了培根在近代所开创的经验认识原则和经验认识方法。这本书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篇》是相对立的。

  培根在结束其政治生涯后,仅用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亨利七世本纪》一书,这部著作得到后世史学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是“近代史学的里程碑”。

  大约在1623年,培根写成了《新大西岛》一书,这是一部尚未完成的乌托邦式的作品,由罗莱在他去逝的第二年首次发表。作者在书中描绘了自己新追求和向往的理想社会蓝图,设计了一个称为“本色列”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科学主宰一切,这是培根毕业所倡导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思想信念的集中表现。

  此外,培根在逝世后还留下了许多遗著,后来,由许多专家学者先后整理出版,包括《论事物的本性》、《迷宫的线索》、《各家哲学的批判》、《自然界的大事》、《论人类的知识》等等。

编辑本段培根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弗兰西斯•培根是近代哲学史上首先提出经验论原则的哲学家。他重视感觉经验和归纳逻辑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开创了以经验为手段,研究感性自然的经验哲学的新时代,对近代科学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人类哲学史、科学史都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为此,罗素尊称培根为“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

编辑本段《培根随笔》的佳段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读书的名言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培根(英国)

  3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英国)

  4有些书只需品尝,有些需要吞咽,还有少数的应该细嚼。---培根(英国)

  5人类智慧和知识的形象将在书中永存;它们能免遭时间的磨损,并可永远得到翻新。---培根(英国)

  6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培根(英国)

  7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与智者交谈;在生活的事务中,我们通常都是与愚人交谈。---培根(英国)

编辑本段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名人姓名:培根 出生年代:1561~1626

  名人职称:散文作家、思想家、政治家、经验主义哲学家

  名人国家:英国

  相关介绍:

  弗兰西斯 •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使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 《新工具》是培根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首次发表于1620年。培根本计划写一部大书,名为《伟大的复兴》,分为六个部分,《新工具》是其中的第二部,但未能完成。

  从 《培根随笔集》的 “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作伪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内容主要是一些议论性质的短文,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许多方面,其中有《谈读书》、《论真理》、《论嫉妒》、《论死亡》、《论美》等著名篇章,是培根文学方面的代表作,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华。

  该书1597年出版时只有10篇文章,1612年出版增至38篇,1625年版增至58篇,培根逝世31年后的1657年Rawel将培根未完成的随笔《论谣言》作为第59篇收入最终构成了今天流行的版本。 培根随笔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这位被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科学家,出生于豪门,自修获得律师资格并步入政界,几经波折后成为了国家重臣,最后又因一桩受贿案被国会弹劾去职。《培根随笔》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本书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对于各种方面的内容培根都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

  

  培根:《随笔•论财富》

  《培根随笔》读后感

  论论论一共六十个论,把人生的各个方面都论了个明白,论哲学,论政治,论经济,论宗教,论教育,论生活,论爱情,论友谊,论情趣,论艺术,论命运,论心计。虽然每一篇都是短短的,但这样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了,也可以说培根的话语即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吧。

  这本《培根随笔集》的许多篇目都是催人上进的,他在教导父母怎么对儿女时,颇有见地指出:“父母对子女在管教上要严,在钱财上宜松,这才是上策。”他在教导父母怎么教儿女最好时告诫人们:“人们(父母、教师或仆人无不如此)往往不够明智,怂恿子女在年幼时互相攀比,以至成年时兄弟失和,家无宁日。”培根认为,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家长宜及时为他们确定将来从事的职业并加以培训。也不可过分迁就儿女的心愿,以为他们会为早年的爱好而奋斗终生。如果子女有强烈的爱好和超人的天赋,则不妨顺其自然。培根还说“子女是父母的辛劳苦中带甜,也给他们的不幸雪上加霜。子女加重了父母对生活的忧虑,却也减轻了父母对死亡的恐惧。”只用了两句话就把父母与儿女的关系说得那么透窃,难怪雪莱评价他,“培根的文字是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一动人的美感,他的论叙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在我们学生阶段的青少年,就象是一棵树苗,总希望能够得到春雨一般的滋润,早晨的太阳一样给我们的温暖当然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必须有经历暴风雨的思想准备。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伯特兰•罗素说他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培根随笔集》是他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名著中的经典著作。

  

内容简介

  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就是他的《随笔》(Essays)。这本书1597年出版时只收有十篇文章,1612年版增至38篇,1625年版(即末版)增至五十八篇。在培根逝世31年后的一六五七年,有一个Rawley版将培根的未完稿《论谣言》(Of Fame)作为第59篇收入其《随笔》,但由于该篇只有“启承”尚无“转合”,故后来的通行本仍多以58篇为标准。《随笔》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对他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之见。《随笔》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于今天的青年读者,读《随笔》就像听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谈,因为《随笔》里包含着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内容简介

  《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1985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最佳书”之一;同年入选美国《优良读物指南》的推荐书目。

  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不仅在文学、哲学方面成就显赫,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同样建树颇丰,被誉为“法律之舌”、“科学之光”。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商山早行》是温庭筠诗词中的名篇,也是写商洛的名篇。内容一般,但是艺术水平很高,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第二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极受称赞。

温庭筠,字飞卿,山西祁县人。是晚唐颇有影响的一位诗词名家。生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卒年说法不一,有的说死于公元870年,有的说死于公元886年。据他说,他的祖上温彦博曾在唐贞观年间做过宰相。应该算是名门后裔。可是到他时已是家境衰微,失去昔日祖上的辉煌了。

温庭筠貌丑好色,不修边幅,行为放荡,但是天资聪慧,文思敏捷,而且精通音律,擅长诗赋。因此,他在士大夫中名声不好,认为他“有才无行”、“德行无取”。在唐文宗、唐宣宗年间他曾三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名落孙山。所以他在政治上一生是不得意的,只做过一些小官。早年他曾出入于宰相令狐 的书馆,还颇受器重,可是后来他埋怨令狐为他的求取功名没有帮助,就给予嘲讽,于是与令狐交恶。令狐镇守淮南时,他路过时也不肯去拜访,却不争气去逛妓院,而且醉酒闹事,被令狐暗中派人把他还打了一顿,连牙齿都打断了。后来杨收当宰相,起用他担任国子助教,还参与主持秋试。结果他对一位叫邵谒的考生讽刺时政的文章大加称颂,触犯了权贵,杨收就撤了他的官。此后他四处流落,穷困潦倒而死。他的这首《商山早行》诗,大概是写于唐懿宗咸通元年春天(公元859年),从长安去襄阳投靠徐商时。当时他已是近50岁了。

《商山早行》确实写得很美,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作者仅用了几个名词,就生动的勾勒出一幅充满形、神、影、色美感的山村早春拂晓图,今天读来,一千多年前的商山路上早春拂晓的风光景物仍然历历在目,倍觉亲切。关于这首诗历来论家很多,但有些注释多有牵强附会,想当然的解说。比如首句“晨起动征铎”。多解为早晨起来“摇动征车上的铃子”。铎是铃不错,《古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挂于牛马颈下或屋檐下的小铃。”按照温氏当时穷困潦倒的实际情况,恐怕很难乘坐着车子长途旅行的。同时,倘若坐上车子恐怕也很难看到河上架的木板桥上人踩霜的脚印。因此,这一句确切一点说,应是店主敲响店铺屋檐下挂着的铎(铃),催客人起来上路。再是第四句“人迹板桥霜”中的“板桥”。大概生活在商洛山中的人都经历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无论是丹江还是山里的其它河流小溪,凡是村庄前后的河水上,都架设着木板桥(有的也用原木),供山民上山下地劳作和旅人行走,免去脱鞋涉水之苦。这种木板桥一般是在洪期过后的秋季架设,第二年的初夏洪期到来前拆掉。在深秋初冬和早春降霜的日子,早上人走在桥上,总可以看到桥板面上结着薄薄一层白霜,脚踩过去,也会留下清晰的印迹。“人迹板桥霜”一句,正是这一景象的生动真实写照。至于现在商州西北四十里的板桥镇,与温氏的这首诗更不可能有任何关系。因为,板桥镇并不在商山道上,而且离这条大道很远,温庭筠绝不会绕到那么远的地方去过“木板桥”。关于“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有的注释以“槲叶落”,而且有霜迹,就说这首诗写的是“晚秋”景象,也是纯粹的想当然之说。“槲”树属壳斗科,乔木,叶阔大,卵形。商州老百姓都知道“槲叶”是什么,而且用它衬蒸馍笼,端阳节用它包粽子。槲叶秋冬季并不落,而是枯黄在枝上,到第二年春天新叶萌发时枯叶才脱落。“枳”,商州人俗称“铁梨寨”。枳木多丛生,叶少刺多而粗,春天开白花,果实象桔,深绿色,味苦涩不能食。枳木多生长在河堤、畔或人家场院墙边。有的人家还把它当作篱笆栽植。现在已少见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丹江两岸河堤和村庄旁随处可见。这两句也是早春时节商山道上景物的真实描绘。“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字就用得非常巧妙而确贴。因为在拂晓前的月光下,驿站墙外边一片白色的枳实花,显得特别的明亮耀眼。总之,这首五言律诗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用字、声律都是十分讲究,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第一联与第四联首尾照应,抒发了诗人远途跋涉,思念故乡的辛苦和仕途不得意的失落无助情怀,第二、三联以眼前生动而又清寂的景象,既照应了诗题的“山路早行”,也映衬出诗人当时心情的凄清落寞。全诗情景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温庭筠诗词文章都很有特色,但总的说来他的文不如诗,诗不如词。他的诗词思想内容比较狭窄单薄,多为香软艳丽的描写女性篇章,但艺术水平很值得称道。尤其是他的词,对后世影响较大,历代把他称为“花间派”词风的鼻祖。

有点多~~~~~~~~~

山行 杜牧·山行①

标题

《山行》

作者

杜牧(唐)

体裁

七言绝句

原文

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á

远上寒山石径斜,

bái yún shēn chù yǒu rén jiā

白云深处有人家

tíng chē zuò ài fēng lín wǎn

停车坐爱枫林晚,

shuāng yè hóng yú èr yuè huā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

5.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6.坐:因为;由于。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生平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23岁时写成《阿房宫赋》,以秦朝的滥用民力、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了警钟。关于杜牧生卒年,钱大昕《疑年录》据杜牧大中六年《自撰墓志铭》推断,生年为贞元十九年(803),卒年为大中六年(852)。但也有学者考证其卒年在大中七年以后。 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制策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同年十月离开长安,到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府署中担任幕僚,后转入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和宣歙观察使崔郸幕中任掌书记、判官等职。十数年间奔波各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进一步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多所探究,尤喜议政谈兵。在淮南幕府中写的政论文《罪言》等,对修明朝政、削平藩镇提出了切中时弊的见解。著名的《张好好诗》,也写在这一时期。 开成四年(839)回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及比部员外郎。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在地方官任上,常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革弊政,免除猾吏豪胥额外强征的苛捐杂税。会昌年间,宰相李德裕主持抗击回纥侵扰和平安泽潞藩镇叛乱的军事活动。杜牧为了实现其政治主张,上书陈述用兵方略,得到采纳,并取得"泽潞平,略如牧策"(《新唐书·杜牧传》)的成效。可见他确有实际政治才干。 大中三年(849),回朝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一年后又内调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权贵,仕宦不很得意,从而对社会政治持清醒的批判态度。但抱负难以施展的苦闷,又造成他纵情声色、颓废放任的生活作风,有一些"风流艳事"流传。 文学创作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他最推崇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而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献诗启》中说:"某苦心为诗,未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清代洪亮吉也说他"文不同韩、柳,诗不同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北江诗话》)。全祖望甚至称誉他为"唐长庆以后第一人"(《杜牧之论》)。 诗歌创作是杜牧最特出的方面,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长篇如《郡斋独酌》,着重表现诗人"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拯物济世的抱负,直抒胸臆,感激淋漓。《感怀诗》反映唐王朝安史乱后数十年来藩镇跋扈、边患频仍的动乱历史,画面宏伟,意气纵横,可与其《罪言》并读(翁方纲《石洲诗话》)。余如《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同情封建社会里妇女的不幸遭遇;《李甘诗》赞扬朋友的刚直气节,情事委曲尽致,亦称名篇。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一些抒情写景的小诗如《泊秦淮》、《山行》、《江南春绝句》等,都能用质朴的口语、简洁的白描,传达出悠远不尽的诗情画意,历来传诵人口。而象《赤壁》、《题商山四皓庙》、《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类咏史绝句,则又叙议结合,警拔精悍,往往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自出手眼,读来一新耳目。当然,他也写了一些放浪不羁、流于颓唐轻薄的作品如《遣怀》、《赠别》,属于消极的部分。 杜牧的诗歌具有独特风格。刘熙载《艺概》把他的诗风和李商隐加以比较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指明了两人的区别。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前人用"俊爽"二字来概括这一基本风貌(胡应麟《诗薮》),是比较中肯的。 杜牧的文章在晚唐也自成一家,"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据他的《上知己文章启》中说,他所写的《燕将录》、《罪言》、《原十六卫》、《与刘司徒书》、《送薛处士序》、《阿房宫赋》等,都是对现实有感而发,具有针砭时事的政治内容,尤其是《罪言》一篇,为宋祁写《新唐书·杜牧传》全部收录,并得到欧阳修的赞许,认为笔力不可及(费衮《梁溪漫志》)。另外,《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一文还反映了作者进步的辟佛思想。文章语言方面,杜牧坚持使用散体,笔锋犀利,明白晓畅,在晚唐四六骈文风行的情况下,继承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他还把散文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写出象《阿房宫赋》那样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的新体"散赋",突破六朝、唐初以来赋作日益骈偶化、声律化的趋势,对后来赋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尊前集》中录有题杜牧撰的《八六子》词,全首长达90字。有人据此认为杜牧是文人中第一个采用民间曲子里的长调作词的人。但据后人考证,其风格不类唐人所作,此事尚无定论。 本集和校注本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杜牧《樊川集》20卷,其甥裴延翰所编次,共收诗文450篇。后经人增补外集1卷,北宋田概补编别集1卷,共收辑诗歌170余首,附于书末,但其中混入一些他人作品。《樊川集》的通行刊本有清光绪年间杨寿昌景苏园据日本枫山官库所藏宋刻本印摹的影宋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年间的翻宋刊本以及1978年出版的新校本。注释本中最通行的,当推清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此外,杜牧曾为《孙子》13篇作注,收入《十一家注孙子》中。杜牧的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和《唐才子传》。今人缪钺著有《杜牧传》和《杜牧年谱》,足资参考。

意思

这首诗描写了晚秋时节美丽的山林景色。

[编辑本段]项斯·山行

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项斯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这首《山行》,便是写山村野景。由于诗人观察入微,体验深刻,诗写得清新,细腻,贴切,逼真。读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脱。“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次联写景更细。诗人用“点染法”,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试想,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当然是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未免平淡少兴。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使读者倍感亲切。

按照诗意发展,尾联似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诗人为什么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他的苦衷。项斯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壮志莫酬,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随入岛云”,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奇巧,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写景,景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实是一首佳作。

作者简介

〔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子迁,江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开成初前后在世。初隐朝阳峰,枕石饮泉,长哦细酌,凡三十余年。开成之际,声价藉甚,特为张籍所赏。杨敬之曾赠以诗云:“几度见君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其名益彰。会昌四年,(公元八四四年)始获一第。仕为润州丹阳县尉,卒于任所。斯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项斯,字子迁,仙居县城东朝阳山下(今杨府乡项斯坑村)人,和卒年代不详。项斯是台州第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进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他的诗在《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一卷计88首,被列为唐朝百家之一。从《唐诗纪事》及项斯诗作等零星史料看,我们推测他生活于唐宝历至会昌年间,属唐朝中晚期。项期年轻时曾筑草庐于朝阳峰前,终日读书吟诗,研讨格律,与寺僧再阳私交甚好(在其《忆朝阳峰前居》、《落第后归鄞喜逢僧再阳》中均有提及)。“献赋才何拙”、“期在振儒衣”,项斯胸怀壮志却不得志。《落第后寄江南亲家》、《落第后归觐喜逢僧再阳》两首诗写出了他科举落第,功名不就的愁闷之情。会昌三年(843)项斯听说国子祭酒杨敬之“性爱士类”,最喜提携后辈,便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谒见。杨敬之阅后,果然大加赞赏,赠诗云: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从杨敬之的诗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项诗及人品道德都甚为赞赏,欣喜之余,逢人便说,四处推荐。项斯“由是显名”,“诗达长安”,并于第二年登进士第,授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尉。“说项”成为文坛千古流的一段佳话。近人柳亚子的《感事呈毛主席》首联“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就引用了这个典故。

项斯的名气虽不及李白、杜甫等唐代名家,但他也是在当时诗坛十分活跃的人物。项斯“诗达长安”,作为台州第一位在全国有影响的诗人,他在仙居县历史上更有着不容置疑的历史地位。

我拜唐僧入佛门

不爱娇娥悟红尘

前生晓月尽对水

今吹花蕾半空中

宿雨初停星更白,晨风露溅草尤鲜。

啼莺向日千村晓,飞燕穿云万户烟。

嫩笋山前争破箨,清泉石上映飞鸢。

试看轻舟浮落叶,无声滑入柳荫涟

李世民 赐房玄龄 太液仙舟迥,西园隐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武则天 腊日宣诏幸上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李暇 相和歌辞·怨诗三首 罗敷初总髻,蕙芳正娇小。月落始归船,春眠恒著晓。

令狐楚 杂曲歌辞·长相思二首 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

张仲素 杂曲歌辞·春江曲二首 乘晓南湖去,参差叠浪横。前洲在何处,雾里雁嘤嘤。

杂曲歌辞·排遍第三 坐对银釭晓,停留玉箸痕。君门常不见,无处谢前恩。

张仲素 杂曲歌辞·宫中乐 翠匣开寒镜,珠钗挂步摇。妆成只畏晓,更漏促春宵。

张仲素 杂曲歌辞·宫中乐 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

白居易 杂曲歌辞·闺怨词 朝憎莺百啭,夜妒燕双栖。不惯经春别,谁知到晓啼。

白居易 杂曲歌辞·闺怨词 珠箔笼寒月,纱窗背晓灯。夜来巾上泪,一半是春冰。

王绩 咏巫山 **江前落,雷声峡外长。霁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

卢照邻 宿玄武二首 方池开晓色,圆月下秋阴。已乘千里兴,还抚一弦琴。

崔湜 喜入长安 云日能催晓,风光不惜年。赖逢征客尽,归在落花前。

王勃 赠李十四四首 风筵调桂轸,月径引藤杯。直当花院里,书斋望晓开。

王勃 早春野望 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

武平一 游泾川琴溪 环潭澄晓色,叠嶂照秋影。幽致欣所逢,纷虑自兹屏。

丁仙芝 江南曲五首 未晓已成妆,乘潮去茫茫。因从京口渡,使报邵陵王。

王缙 别辋川别业 山月晓仍在,林风凉不绝。殷勤如有情,惆怅令人别。

孟浩然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李白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

韦应物 寄卢陟 柳叶遍寒塘,晓霜凝高阁。累日此流连,别来成寂寞。

韦应物 雪行寄褒子 淅沥覆寒骑,飘飖暗川容。行子郡城晓,披云看杉松。

钱起 江行无题一百首(一作钱珝诗) 夜江清未晓,徒惜月光沉。不是因行乐,堪伤老大心。

钱起 江行无题一百首(一作钱珝诗) 兵火有馀烬,贫村才数家。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

钱起 江行无题一百首(一作钱珝诗) 坠露晓犹浓,秋花不易逢。涉江虽已晚,高树搴芙蓉。

郎士元 山中即事 入谷多春兴,乘舟棹碧浔。山云昨夜雨,溪水晓来深。

顾况 听山鹧鸪 谁家无春酒,何处无春鸟。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

顾况 黄菊湾 时菊凝晓露,露华滴秋湾。仙人酿酒熟,醉里飞空山。

耿湋 早次眉县界 匹马晓路归,悠悠渭川道。晴山向孤城,秋日满白草。

戴叔伦 赴抚州对酬崔法曹夜雨滴空阶五首 雨落湿孤客,心惊比栖鸟。空阶夜滴繁,相乱应到晓。

戴叔伦 又酬晓灯离暗室五首 寒灯扬晓焰,重屋惊春雨。应想远行人,路逢泥泞阻。

卢纶 白发叹 发白晓梳头,女惊妻泪流。不知丝色后,堪得几回秋。

杨凌 送客之蜀 西蜀三千里,巴南水一方。晓云天际断,夜月峡中长。

司空曙 黄子陂 岸芳春色晓,水影夕阳微。寂寂深烟里,渔舟夜不归。

司空曙 寒塘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王建 夜闻子规 子规啼不歇,到晓口应穿。况是不眠夜,声声在耳边。

刘商 古意 达晓寝衣冷,开帷霜露凝。风吹昨夜泪,一片枕前冰。

权德舆 晓 晓风摇五两,残月映石壁。稍稍曙光开,片帆在空碧。

令狐楚 春游曲三首 晓游临碧殿,日上望春亭。芳树罗仙仗,晴山展翠屏。

令狐楚 闺人赠远二首 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

韩愈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北楼 郡楼乘晓上,尽日不能回。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

韩愈 知音者诚希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

王涯 思君恩 鸡鸣天汉晓,莺语禁林春。谁入巫山梦,唯应洛水神。

王涯 闺人赠远五首 洞房今夜月,如练复如霜。为照离人恨,亭亭到晓光。

刘禹锡 咏红柿子 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

刘禹锡 始发鄂渚寄表臣二首 晓发柳林戍,遥城闻五鼓。忆与故人眠,此时犹晤语。

张仲素 宫中乐五首 翠匣开寒镜,珠钗挂步摇。妆成只畏晓,更漏促春宵。

张仲素 宫中乐五首 红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

张仲素 春江曲二首 乘晓南湖去,参差叠浪横。前洲在何处,霜里雁嘤嘤。

吕温 和恭听晓笼中山鹊 掩抑中天意,凄怆触笼音。惊晓一闻处,伤春千里心。

岑参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岑参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包佶 朝拜元陵 宫前石马对中峰,云里金铺闭几重。不见露盘迎晓日,唯闻木斧扣寒松。

张继 明德宫 碧瓦朱楹白昼闲,金衣宝扇晓风寒。摩云观阁高如许,长对河流出断山。

韩翃 宿石邑山中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韩翃 少年行 千点斓斒玉勒骢,青丝结尾绣缠鬃。鸣鞭晓出章台路,叶叶春衣杨柳风。

顾况 悲歌四 何处春风吹晓幕,江南渌水通朱阁。美人二八面如花,泣向春风畏花落。

顾况 悲歌五 临春风,听春鸟;别时多,见时少。愁人夜永不得眠,瑶井玉绳相对晓。

顾况 五两歌送张夏 竿头五两风褭褭,水上云帆逐飞鸟。送君初出扬州时,霭霭曈曈江溢晓。

顾况 听角思归 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日影徘徊。

顾况 宫词五首 禁柳烟中闻晓乌,风吹玉漏尽铜壶。内官先向蓬莱殿,金合开香泻御炉。

顾况 宫词五首 玉阶容卫宿千官,风猎青旗晓仗寒。侍女先来荐琼蕊,露浆新下九霄盘。

顾况 听子规(一本题上有摄山二字) 栖霞山中子规鸟,口边血出啼不了。山僧后夜初出定,闻似不闻山月晓。

顾况 竹枝曲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戎昱 桂州口号 画角三声动客愁,晓霜如雪覆江楼。谁道桂林风景暖,到来重著皂貂裘。

窦庠 灵台镇赠丘岑中丞 晓日天山雪半晴,红旗遥识汉家营。近来胡骑休南牧,羊马城边春草生。

戴叔伦 酬骆侍御答诗 风传画阁空知晓,雨湿江城不见春。堆案绕床君莫怪,已经愁思古时人。

卢纶 题悟真寺 万峰交掩一峰开,晓色常从天上来。似到西方诸佛国,莲花影里数楼台。

李益 奉和武相公春晓闻莺(一作蜀川闻莺) 蜀道山川心易惊,绿窗残梦晓闻莺。分明似写文君恨,万怨千愁弦上声。

李益 宿石邑山中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杨凌 春霁花萼楼南闻宫莺 祥烟瑞气晓来轻,柳变花开共作晴。黄鸟远啼鳷鹊观,春风流出凤凰城。

司空曙 送人归黔府 伏波箫鼓水云中,长戟如霜大旆红。油幕晓开飞鸟绝,翩翩上将独趋风。

司空曙 杂兴 月没辽城暗出师,双龙金角晓天悲。黄尘满目随风散,不认将军燕尾旗。

王建 长门烛 秋夜床前蜡烛微,铜壶滴尽晓钟迟。残光欲灭还吹著,年少宫人未睡时。

王建 夜看美人宫棋 宫棋布局不依经,黑白分明子数停。巡拾玉沙天汉晓,犹残织女两三星。

王建 春词 良人朝早半夜起,樱桃如珠露如水。下堂把火送郎回,移枕重眠晓窗里。

王建 夜看扬州市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王建 晓望华清宫 晓来楼阁更鲜明,日出阑干见鹿行。武帝自知身不死,看修玉殿号长生。

王建 华清宫前柳 杨柳宫前忽地春,在先惊动探春人。晓来唯欠骊山雨,洗却枝头绿上尘。

刘商 咏双开莲花 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采画迦陵鸟,早晚双飞池上来。

  山行

  [编辑本段]杜牧·山行

  标题

  《山行》

  作者

  杜牧(唐)

  体裁

  七绝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6.斜:此字读xiá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生平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23岁时写成《阿房宫赋》,以秦朝的滥用民力、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了警钟。关于杜牧生卒年,钱大昕《疑年录》据杜牧大中六年《自撰墓志铭》推断,生年为贞元十九年(803),卒年为大中六年(852)。但也有学者考证其卒年在大中七年以后。

  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制策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同年十月离开长安,到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府署中担任幕僚,后转入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和宣歙观察使崔郸幕中任掌书记、判官等职。十数年间奔波各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进一步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多所探究,尤喜议政谈兵。在淮南幕府中写的政论文《罪言》等,对修明朝政、削平藩镇提出了切中时弊的见解。著名的《张好好诗》,也写在这一时期。

  开成四年(839)回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及比部员外郎。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在地方官任上,常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革弊政,免除猾吏豪胥额外强征的苛捐杂税。会昌年间,宰相李德裕主持抗击回纥侵扰和平安泽潞藩镇叛乱的军事活动。杜牧为了实现其政治主张,上书陈述用兵方略,得到采纳,并取得"泽潞平,略如牧策"(《新唐书·杜牧传》)的成效。可见他确有实际政治才干。

  大中三年(849),回朝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一年后又内调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权贵,仕宦不很得意,从而对社会政治持清醒的批判态度。但抱负难以施展的苦闷,又造成他纵情声色、颓废放任的生活作风,有一些"风流艳事"流传。

  文学创作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他最推崇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而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献诗启》中说:"某苦心为诗,未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清代洪亮吉也说他"文不同韩、柳,诗不同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北江诗话》)。全祖望甚至称誉他为"唐长庆以后第一人"(《杜牧之论》)。

  诗歌创作是杜牧最特出的方面,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长篇如《郡斋独酌》,着重表现诗人"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拯物济世的抱负,直抒胸臆,感激淋漓。《感怀诗》反映唐王朝安史乱后数十年来藩镇跋扈、边患频仍的动乱历史,画面宏伟,意气纵横,可与其《罪言》并读(翁方纲《石洲诗话》)。余如《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同情封建社会里妇女的不幸遭遇;《李甘诗》赞扬朋友的刚直气节,情事委曲尽致,亦称名篇。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一些抒情写景的小诗如《泊秦淮》、《山行》、《江南春绝句》等,都能用质朴的口语、简洁的白描,传达出悠远不尽的诗情画意,历来传诵人口。而象《赤壁》、《题商山四皓庙》、《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类咏史绝句,则又叙议结合,警拔精悍,往往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自出手眼,读来一新耳目。当然,他也写了一些放浪不羁、流于颓唐轻薄的作品如《遣怀》、《赠别》,属于消极的部分。

  杜牧的诗歌具有独特风格。刘熙载《艺概》把他的诗风和李商隐加以比较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指明了两人的区别。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前人用"俊爽"二字来概括这一基本风貌(胡应麟《诗薮》),是比较中肯的。

  杜牧的文章在晚唐也自成一家,"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据他的《上知己文章启》中说,他所写的《燕将录》、《罪言》、《原十六卫》、《与刘司徒书》、《送薛处士序》、《阿房宫赋》等,都是对现实有感而发,具有针砭时事的政治内容,尤其是《罪言》一篇,为宋祁写《新唐书·杜牧传》全部收录,并得到欧阳修的赞许,认为笔力不可及(费衮《梁溪漫志》)。另外,《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一文还反映了作者进步的辟佛思想。文章语言方面,杜牧坚持使用散体,笔锋犀利,明白晓畅,在晚唐四六骈文风行的情况下,继承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他还把散文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写出象《阿房宫赋》那样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的新体"散赋",突破六朝、唐初以来赋作日益骈偶化、声律化的趋势,对后来赋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尊前集》中录有题杜牧撰的《八六子》词,全首长达90字。有人据此认为杜牧是文人中第一个采用民间曲子里的长调作词的人。但据后人考证,其风格不类唐人所作,此事尚无定论。

  本集和校注本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杜牧《樊川集》20卷,其甥裴延翰所编次,共收诗文450篇。后经人增补外集1卷,北宋田概补编别集1卷,共收辑诗歌170余首,附于书末,但其中混入一些他人作品。《樊川集》的通行刊本有清光绪年间杨寿昌景苏园据日本枫山官库所藏宋刻本印摹的影宋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年间的翻宋刊本以及1978年出版的新校本。注释本中最通行的,当推清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此外,杜牧曾为《孙子》13篇作注,收入《十一家注孙子》中。

  杜牧的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和《唐才子传》。今人缪钺著有《杜牧传》和《杜牧年谱》,足资参考。

  意思

  这首诗描写了秋时节美丽的山林景色。

  [编辑本段]项斯·山行

  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项斯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这首《山行》,便是写山村野景。由于诗人观察入微,体验深刻,诗写得清新,细腻,贴切,逼真。读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脱。“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次联写景更细。诗人用“点染法”,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试想,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当然是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未免平淡少兴。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使读者倍感亲切。

  按照诗意发展,尾联似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诗人为什么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他的苦衷。项斯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壮志莫酬,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随入岛云”,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奇巧,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写景,景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实是一首佳作。

1 什么什么不什么不什么四字词语

傲不可长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敖不可长敖:通“傲”,傲慢。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爱不忍释释:放下。对所喜欢的物品,爱得拿在手里久久不肯放下。

爱不释手释:放下。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安不忘危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意思是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

安不忘虞虞:忧患。安定太平的时候不能忘记潜伏着的忧患。

兵不逼好兵:指出兵作战;逼:威胁;好:指友好的国家。不出兵威胁友好的国家。

拔不出脚比喻陷入困境或杂事缠身而一时无法解脱。拔不出腿比喻陷入困境或杂事缠身而一时无法解脱。

必不得已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势使得非如此不可。

表示无可奈何的意思。百不当一当:抵挡。

一百个抵挡不住一个。逼不得已指迫不得已。

百不得一一百个里面也得不到一个。形容人或物的难得或所得极少。

踣不复振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

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百不获一一百个里面也得不到一个。

形容人或物的难得或所得极少。鞭不及腹及:到。

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兵不接刃作战时兵器没接触。指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必不可少绝对需要,指不达到某种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种事情。必不挠北挠北:败北,作战失败。

必定不会失败。百不失一一百次中无一次失误。

表示射箭或打枪命中率高,或做事有充分把握。兵不污刃犹兵不血刃。

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兵不雪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

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兵不血刃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

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暴不肖人暴:凶暴;不肖:不贤。凶暴而不贤的人。

败不旋踵形容很快就遭到失败。旋踵,转动一下脚后跟。

百不一存犹言无一宽免。百不一贷贷:饶恕,宽免。

无一宽免兵不由将比喻下级不服从上级的指挥。兵不厌权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同“兵不厌诈”。百不一爽爽:失,差。

形容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会失误。百不一遇一百次中遇不到一次。

形容极其难得。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

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卑不足道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悲不自胜胜:能承受。悲伤得自己不能承受。

形容极度悲伤。词不逮理词:言语,词句。

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辞不达意辞:言辞;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词不达意词:言词;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辞不达义指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词不逮意词:言语,词句;逮:到,及。

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辞不获命指辞谢而未获允许。

猝不及防猝:突然,出其不意。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臭不可当当:承受。臭得使人受不了。

比喻人名声极坏。臭不可闻臭得使人受不了。

比喻人名声极坏。财不露白露:显露;白:银子的代称。

旧指有钱财不能泄露给别人看。现指随身携带的钱财不在人前显露。

唇不离腮比喻关系亲近,经常待在一起。秤不离砣秤和砣是一整套衡器。

比喻事物之间有连带关系或关系亲密。惨不忍睹睹:看。

凄惨得叫人不忍心看。惨不忍闻闻:听。

凄惨得叫人不忍心听。惨不忍言不忍心把悲惨情形说出口。

词不悉心悉:尽,全。言词不能完全表达心意。

辞不意逮逮:达到。言辞不能把思想确切表达出来。

沉不住气易激动,遇事保持不了冷静镇定。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

比喻人见闻不广。地不爱宝爱:吝惜。

大地不吝啬它的宝藏。多指地下有文物出土。

得不补失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同“得不偿失”。

得不偿丧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同“得不偿失”。

得不酬失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同“得不偿失”。

得不偿失偿:抵得上。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

道不掇遗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同“道不拾遗”。道不举遗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

形容社会风气好。同“道不拾遗”。

敌不可假指不可宽容敌人。敌不可纵对敌人不能放纵。

读不舍手舍:舍得,愿意。读书读到有兴趣时舍不得放下。

动不失时时:时宜,时机。行动不失时机。

指不做不切合时宜的事。道不拾遗遗:失物。

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道不相谋指思想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恩不放债对亲人不宜放债。

意指免因钱财交往而致发生怨怼。恩,指亲人。

耳不离腮两种关系十分接近、亲密。耳不旁听两耳不往旁边听。

形容神情十分专注的样子。耳不忍闻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

罚不当罪当:相当,抵挡。处罚和罪行不相当。

法不阿贵法:法律;阿:偏袒。法律即使是对。

2 什么什么什么行四字成语

身体力行、

雷厉风行、

踽踽独行、

特立独行、

衣食住行、

祸不单行、

势在必行、

烟视媚行、

一意孤行、

危言危行、

三思而后行、

斗折蛇行、

谨言慎行、

嘉言懿行、

一目十行、

量力而行、

三百六十行、

高山景行、

衣锦夜行、

官止神行、

三思而行、

不虚此行、

独断专行、

听其言而观其行、

讷言敏行、

事在必行、

坐言起行、

七十二行、

鱼贯而行

~~~~~~~~~~·

3 什么什么不什么的四字词语

哀而不伤 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暧昧不明 指不清不楚,不明不白。

按兵不动 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按捺不住 按捺:压抑,忍耐。心里急燥,克制不住。

暗室不欺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傲慢不逊 逊:谦逊。态度高傲自大,对人不讲谦让。

把持不定 没有明确的主见,游移反复。

百读不厌 厌:厌烦,厌倦。读一百遍也不会感到厌烦。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

百年不遇 一百年也碰不到一次。形容很少见到过或少有的机会。

百世不磨 名垂久远,永不磨灭。

百思不解 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供参考!!!

4 四字成语哪些都行,不要词语

描写人物神态的词: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昂首挺胸 炯炯有神 精神焕发 龙马精神 兴高采烈 气宇轩昂 生龙活虎 喜笑颜开心旷神怡 心花怒放 欢天喜地 乐不可支 满面春风 落落大方惊慌失措 漫不经心 垂头丧气 没精打采 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如坐针毡 有气无力 嬉皮笑脸 油腔滑调悠然自得 局促不安 面红耳赤 呆若木鸡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 心神不安 心猿意马 心慌意乱 七上八下 心急如焚 心如刀割描写人物品质的词:奋不顾身 舍己为人 坚强不屈 赤胆忠心 不屈不挠 忠贞不渝 誓死不二 威武不屈 舍生忘死 肝胆相照克己奉公 一尘不染 两袖清风 永垂不朽 顶天立地 豁达大度兢兢业业 宽宏大量 光明磊落 持之以恒 冰清玉洁 拾金不昧 表里如一 卖国求荣 恬不知耻 贪生怕死 厚颜 见利忘义 穷凶极恶 如狼似虎 伤天害理口蜜腹剑 挑肥拣瘦 拈轻怕重 私心杂念 得寸进尺 斤斤计较 坐享其成 游手好闲描写学习的词:学无止境 学而不厌 真才实学 好学不倦 勤学好问 发奋图强 废寝忘食 争分夺秒 孜孜不倦 笨鸟先飞闻鸡起舞 自强不息 只争朝夕 不甘示弱 全力以赴 力争上游专心一志 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 目不转睛 坚持不懈 积少成多 如饥似渴 业精于勤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不学无术 不耻下问 取长补短 日积月累 勤学苦练 不求甚解 一知半解 囫囵吞枣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描写谦虚的词:不骄不躁 大智若愚 功成不居 戒骄戒躁 洗耳恭听 虚怀若谷 自知之明 谨言慎行描写骄傲的词:班门弄斧 孤芳自赏 居功自傲 目空一切 目中无人 恃才傲物 妄自尊大 忘乎所以 唯我独尊 自高自大自鸣得意 自我陶醉 自命不凡 自以为事描写人的语言:口若悬河 对答如流 滔滔不绝 谈笑风生 高谈阔论 豪言壮语 夸夸其谈花言巧语描写雪的词语:晶莹剔透 红装素裹 傲霜斗雪 傲雪凌霜 傲雪欺霜 兵不雪刃 报仇雪耻 报仇雪恨 报雠雪恨 冰魂雪魄 饱经霜雪 冰肌雪肠冰天雪地 冰天雪窑 冰天雪窖 白雪皑皑 冰雪聪明步雪履穿 白雪难和 冰消雪释 白雪阳春 冰雪严寒抱怨雪耻 蝉不知雪 餐风啮雪 餐风茹雪 程门立雪沉冤莫雪 斗霜傲雪 担雪塞井 担雪填河 担雪填井鹅毛大雪 飞鸿踏雪 风花雪月 风花雪夜 飞鸿雪爪飞鸿印雪 风霜雨雪 风雪交加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各人自扫门前雪 鸿飞雪爪 洪炉点雪 鸿泥雪爪 含霜履雪鸿爪雪泥 积雪封霜 积雪囊萤 集萤映雪 镂冰劚雪露钞雪纂 流风回雪 凛如霜雪 露纂雪钞 眠霜卧雪啮雪餐毡 啮雪吞毡 囊萤映雪 骑驴风雪中 欺霜傲雪如汤灌雪 如汤浇雪 如汤泼雪 如汤沃雪 瑞雪兆丰年孙康映雪 山阴夜雪 饕风虐雪 挑雪填井 卧雪眠霜雪案萤窗 雪案萤灯 雪鬓霜鬟 雪鬓霜毛 雪北香南雪耻报仇 雪操冰心 雪窗萤火 雪窗萤几 雪鸿指爪雪窖冰天 雪窑冰天 雪里送炭 雪虐风饕 雪泥鸿迹雪泥鸿爪 雪上加霜 雪胎梅骨 雪天萤席 雪碗冰瓯洗雪逋负 雪月风花 雪兆丰年 雪中鸿爪 雪中送炭阳春白雪 萤窗雪案 萤灯雪屋 迎风冒雪 尤花殢雪粤犬吠雪 云起雪飞 以汤沃雪 映雪读书 映雪囊萤压雪求油 尤云殢雪 郢中白雪 照萤映雪描写高兴的四字词语:眉开眼笑 捧腹大笑 眉飞色舞 手舞足蹈。

描写动作的四字词语:定睛一看 目不转睛 凝神注视 怒目而视 左顾右盼 东张西望 挤眉弄眼 瞻前顾后 举目远望 极目了望 尽收眼底 察言观色刮目相看 面面相觑 虎视眈眈 走马看花〔听得入迷 听信谣言百听不厌 道听途说 充耳不闻 心潮起伏 思潮澎湃 思绪万千 思绪纷繁 浮想联翩 思前想后 心往神驰描写心情的四字词语:心旷神怡,怡然自得,兴高采烈,乐不思蜀,心花怒放欣喜若狂 悲喜交集 悲愤填膺 百感交集 感人肺腑 动人心弦 情不自禁 心潮澎湃 激昂慷慨 慷慨激昂 感激涕零 感恩戴德 谢天谢地 没齿不忘 感同身受 垂头丧气 灰心丧气 心灰意冷 心灰意懒 万念俱灰 自暴自弃 黯然销魂 大失所望 心如刀割 切肤之痛 哀毁骨立 悲天悯人描写表情的四字词语:大惊小怪 大惊失色 大惑不解 从容不迫 毛骨悚然心不在焉 六神无主 泰然自若 心平气和 平心静气目瞪口呆 处之泰然 半信半疑 毕恭毕敬 自言自语喃喃自语 全神贯注 兴致勃勃 兴高采烈 呆若木鸡将信将疑 含情脉脉 坐卧不安 怅然若失 忸怩作态没精打采 沉吟不决 张口结舌 张皇失措 迟疑不决局促不安 忍俊不禁 哑然失笑 幸灾乐祸 若无其事若有所失 若有所思 和颜悦色 和蔼可亲 垂头丧气受宠若惊 狐疑不决 怡然自得 诚惶诚恐 勃然大怒恼羞成怒 炯炯有神 洗耳恭听 举止失措 神气十足神色活现 神色自若 神采飞扬 神采奕奕 神思恍惚屏息凝神 眉飞色舞 眉开眼笑 眉来眼去 怒不可遏怒气冲天 怒火中烧 怒发冲冠 怒形于色 破涕为笑热泪盈眶 唉声叹气 哭天抹泪 哭笑不得 笑逐颜开笑容可掬 疾言厉色 谈笑风生 谈笑自若 冥思苦想捧腹大笑 悠然自得 得意忘形 得意洋洋 惊恐万状惊慌失措 喜上眉梢 慌手慌脚 聚精会神 愁眉不展愁眉苦脸 精神恍惚 精神焕发 嫣然一笑 横眉冷对嘻皮笑脸 噤若寒蝉 瞠目结舌 黯然神伤 黯然销魂面面相觑 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垂头丧气 没精打采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炯炯有神昂首挺胸 惊慌失措 漫不经心A里AB式词语糊里糊涂、马里马虎、慌里慌张、俗里俗气、古里古怪ABAB式词语努力努力 享受享受 了解了解 打探打探 打听打。

5 一什么不什么有那些四字成语

一笔不苟不苟:不苟且。

连一笔都不马虎。一病不起得病后就再也起不了床。

比喻得病后病情一天天恶化,终至死亡。一成不变成:制定,形成。

一经形成,不再改变。一尘不到形容清净纯洁。

一尘不倒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

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一斥不复斥:贬斥。

一遭贬斥,终身不再为官。一筹不画筹:筹划、计谋。

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一尘不染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一尘不涉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

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一尘不受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一筹不吐筹:筹划、计谋。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一成不易一经形成,不再改变。同“一成不变”。

一尘不缁犹一尘不染。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

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一动不动指静止不动或懒得活动。

一丁不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一定不易易:改变。

原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后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一定不移原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后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

同“一定不易”。一跌不振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同“一蹶不振”。一谷不登指歉收。

同“一谷不升”。一谷不升指歉收。

一毫不拔一根毫毛也不肯拔。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

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一毫不差指完全相同,没有一点差异。

一毫不苟指十分认真,一丝不苟。一虎不河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

后在元剧中比喻不顾一切。一毫不取一毫:一根毫毛,比喻极其微小的东西。

连一根毫毛那样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也不拿人家的。形容为人廉洁,不占他人或公家的便宜。

一毫不染指一尘不染。一介不苟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

同“一介不取”。一介不取一介:一粒芥菜子,形容微小。

一点儿小东西也不拿。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

一蹶不兴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同“一蹶不振”。

一脚不移借喻坚定不移。一蹶不振蹶:栽跟头;振:振作。

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一孔不达指一窍不通。一毛不拔一根汗毛也不肯拔。

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一暝不视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

一瞑不视瞑:闭眼。闭上眼睛,不再睁开。

指死亡。也指逃避现实。

也可形容不怕牺牲。一缕不挂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

后指人赤身裸体。一去不返返:回来。

一去就不再回来了。比喻事情已成为过去,再不能重现。

一去不还还:回来。一去就不再回来了。

比喻事情已成为过去,再不能重现。一钱不名指身无分文。

常以形容囊橐一空或甚为贫穷。一窍不通窍:洞,指心窍。

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一钱不值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

一钱不直指毫无价值 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后指人裸体。

一丝不苟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一声不吭一句话也不说。一线不乱形容布置或收拾得非常整齐,一点也不紊乱。

一丝不乱一点也不紊乱。形容布置或收拾得非常整齐。

一丝不紊一点儿也不乱。形容极有条理。

一声不响指不发出一点声音。一丝不走丝:蚕丝,引申为微小。

一点也不走样。形容十分精确,与原样完全相合。

一事不知比喻知识尚有欠缺。同“一物不知”。

一文不名名:占有。一个钱都没有。

形容非常贫困。一卧不起指一生病就没有好转。

一物不知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比喻知识尚有欠缺。

一文不值指毫无价值。一隙不通隙:空隙,孔。

一孔不通。比喻一点都不懂。

一言不发一句话也不说。一言不合一句话说得不投合。

一言不再话出口以后,不再反悔。形容言而有信。

一字不差一个字也没有更改,与原文雷同。一字不易文字精醇,一个字也不能更改。

也用于指抄袭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别人的文章。一字不苟苟:马虎,随便。

形容写文章不随便下笔,每一个字都要斟酌。一字不落落:丢下。

指整篇文章都仔细逐字逐句地阅读或背诵。一字不识一个字也不认识。

一字不爽一个字也不错。指交待的话与原话一致或与事实符合。

6 不什么计什么四字成语

不打不相识 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不打自招 打:拷打;招:招供。

不用拷问,自己就招认了罪行。比喻无意中暴露了自己的意图不当不正 不:语助词,没有实际意思。

表示端端正正不得不尔 得:能;尔:如此。不得不这样不得其死 得:取得,获得。

指人不得善终不得人心 得:取得,获得。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和拥护,也指不讨人喜欢不得已而用之 用:使用。

没有办法,只好采用这个办法不懂装懂 自己不懂却装作很精通的样子不分畛域 畛域:界限。不分界限、范围。

也比喻不分彼此不干不净 净:洁净。指粗俗,下流。

的婉辞不尴不尬 不:助词,无实际意义;尴尬:不自然。不明不白,形容左右为难,不好处理。

也形容神色态度不自然或处境困难不敢高攀 攀:比喻结交依附他人。不敢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亲戚不敢后人 后:落后。

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不敢造次 造次:仓促、鲁莽轻率。指不敢匆忙地或鲁莽草率从事不根之谈 根:根据;谈:言论。

指没有根据的言论不攻自破 破:毁坏。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

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不顾死活 顾:顾惜,眷顾。不顾自己的生命,比喻拼命不顾一切 顾:顾惜,眷顾。

什么都不顾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不慌不忙 慌:急遽忙乱。不慌张,不忙乱,从容不迫不羁之民 羁:束缚;民:百姓。

不受束缚的百姓。指不甘就范的民众不即不离 即:靠近;离:疏远。

形容既不接近,也不疏远。也是佛家语,诸法相状虽异而性体则不一不计其数 计:计算。

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不记前仇 指不计较以前的仇恨,任人唯贤不加思索 思索:思考探求。

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办事敏捷迅速不稼不穑 稼:播种;穑:收获谷物。

泛指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不拔一毛 形容非常吝啬不败之地 败:输,失利。具有优势,不会遭到失败。

比喻有把握取胜不避汤火 汤:沸水;火:战火。指不畏凶险不测之祸 测:估计。

估计不到的灾祸,多指死亡不测之忧 测:预测;忧:忧患。指意外的祸患不见棺材不下泪 比喻不到走投无路的境地不肯死心不见经传 经传:指经典的著作。

经传上没有记载。后指没有名气或没有来历不解之缘 解:解散;不解:解不开;缘:缘分。

不可分开的缘分不经世故 经:经历;世故:人情世事的变故。形容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不经之谈 经:正常,通常的道理、法则等;谈:话。

荒诞没有根据的话不胫而走 不:没有;胫:小腿;走:快跑。没有腿却能跑。

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不揪不睬 不看也不答理。形容待人态度冷淡不拘一格 不拘:不拘泥,不限制;格:规格,标准。

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标准不绝如发 绝:断。形容局势危急不绝如线 绝:断。

形容局势危急,像差点要断掉的线一样;也形容声音思绪微弱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看那方面的情面,也要看这方面的情面不可枚举 枚举:一一列举。无法一个个列举,形容数量多不可磨灭 磨灭:指痕迹、功绩等时间长了就逐渐消失。

无法使之消失不可奈何 奈何:对付,处置。指没有办法不牧之地 牧:放牧牲畜。

不能牧养牛马的地。指荒地不能赞一词 赞一词:说一句话。

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形容文章非常完美不能自拔 拔:摆脱。

比喻限入很深,不能从痛苦、错误等中解脱出来不期而会 期:约会。未经约定而意外地遇见或自动聚集不期而同 期:约定期限。

指不约而同不轻然诺 轻:轻易;然诺:许诺。不随便许诺什么。

形容人守信用不仁不义 仁:仁爱;义:道义。不讲仁德,不讲道义。

形容品性卑劣、刻薄残忍不容分说 容:允许。指不允许分辩陈说不辱使命 辱:辜负,玷辱。

指不辜负别人的差使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塞:堵塞;止:停止。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不三不四 形容不正派或不象样子、不伦不类不僧不俗 僧:指和尚。

指不三不四,不伦不类不伤脾胃 伤:伤害。比喻无关紧要不舍昼夜 舍:放弃。

不分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不生不灭 指超脱生死的界限。

现指半死不活不声不吭 吭:出声。不说话,不出声不为五斗米折腰 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折腰:下拜,弯腰行礼。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已甚 已甚:过分。不做过分的事,要适可而止。

多指对人的谴责或处罚要适可而止不闻不问 闻:听。不听也不问。

形容对事情不关心,不过问不问不闻 闻:听。不问也不听。

形容对事情不关心,很冷淡不习水土 习:习惯,适应。指不能适应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肖子孙 肖:类似,相似;不肖:不像。

指不能继承祖辈事业的、没出息的、品行差的子孙或晚辈不言不语 言:讲,说。不说话,闷声不响不言而谕 言:解释,说明。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事理非常明显不厌其烦 厌:嫌;烦:麻烦。

不嫌烦琐与麻烦不厌其详 厌:嫌;详:详细。不嫌过于详细。

指越详细越好不药而愈 愈:病好了。生病不用吃药而自行痊愈不遗寸长 遗:遗漏;寸长:微小的长处。

不遗漏一点点长处。形容善于发现和肯定别人的优点不以辞害志 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

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不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6425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11
下一篇2024-03-11

随机推荐

  • 日系精华液有哪些好用?眼霜和精华液的使用顺序是什么?

    很多人在化妆的时候,都会用各种护肤品和化妆品,但在挑选护肤品的时候,总是会很纠结,而且感觉不把护肤品都试一下,根本就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护肤品,于是总是会在挑选护肤品的时候犹豫不决,那么日系精华液有哪些好用?眼霜和精华液的使用顺序是什么?1、日

    2024-04-15
    1016500
  • 关于写花的比喻古诗句

    1形容花的诗句花的诗句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

    2024-04-15
    42400
  • 洗面奶 面膜 爽肤水 精华油 芦荟胶 精华液 面霜 乳液 求早晚使用顺序…

    早晚护肤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日常,而正确的使用顺序可以让你的肌肤更加健康亮丽。以下是洗面奶、面膜、爽肤水、精华油、芦荟胶、精华液、面霜和乳液的正确使用顺序:要用洗面奶彻底清洁皮肤。将适量洗面奶涂在手心,按摩脸部并轻轻揉搓,再用温水冲洗干净。在清

    2024-04-15
    46100
  • 欧美妮维雅vs泰国妮维雅哪个好用

    欧美妮维雅vs泰国妮维雅,泰国妮维雅好用。泰国妮维雅是妮维雅原产地公司,产品质量正品有保障,妮维雅是面部身体滋润保湿乳,长期使用可以是肌肤白嫩光滑,欧美妮维雅产品相比较泰国妮维雅产品,价格高,泰国妮维雅价格亲民,性价比更高。1、包装印刷:由

    2024-04-15
    45500
  • 小乌龟用什么东西来装着养

    小龟可以毫无困难地用一个平底容器饲养,塑胶盆,塑胶槽,玻璃缸或盒、水族箱都很合适,水不要太深,深度能让其游泳为好。  一个理想的养育场所须有一些特定最低要件。每只幼龟要有五公升水的活动空间,而水深不应超过龟体长度,好让龟到水面呼吸时脚能撑到

    2024-04-15
    26200
  • 清莹露和神仙水怎么用

    清莹露是属于清洁水,就是洗完脸,第一个用的,是给皮肤一个再次清洁的作用。神仙水是护肤精华露,也是用的人最多,用的顺序的话,在清莹露后面。清莹露是去角质的,洗完脸倒在化妆棉上擦拭,二次清洁。神仙水是叫青春露。清莹露二次清洁去角质,目前SKII

    2024-04-15
    26300
  • 婷美美肌黑金抗皱紧致套盒咋用

    晚上厚涂之后。第2天早上皮肤真的能感觉到软软的嫩嫩的。质地满足不同肌肤所需,油皮或混油皮挚爱清润轻盈型,干皮心水绵密滋润型,极致肤感一抹入坑,这款升级香调体验,灵感源自莫奈花园,想要解锁同款女神颜的姐妹,入它准没错。点线面三维紧塑年轻,硬核

    2024-04-15
    381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