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素是一种什么物质?什么被称为人体第六生命要素?
人们都知道“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生命中的五大要素。然而, 随着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又发现和认识到人体还有一种不可或缺的物质就是“第六生命要素” ——甲壳素。
甲壳素具有抗癌、抑制癌细胞转移作用;减轻老化,增强细胞活性;干扰 胆固醇的吸收,抑制血清中胆固醇浓度上升;减少血液中氯浓度及降低血管收缩素 转换酶活性,抑制血压上升;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机体内生物节律;促进性激素 分泌,增强活力;抗血栓,活化肠内有效菌和抗菌,以阳离子形式吸附体内有毒物 质及重金属,进而排出体外。从而对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等有很好的疗效!
1991年,什么被称为第六生命要素“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生命中的五大要素。随着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又发现和认识到人体还有一种不可或缺的物质就是“第六生命要素” ——甲壳素。
甲壳素是什么物质中文名称:甲壳质 英文名称:chitin 其他名称:壳多糖,几丁质;几丁质、甲壳素 定义1:由N-乙酰基-D-吡喃葡糖胺聚合而成的直链多糖,是虾、蟹外壳的主要有机成分。 应用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技术(二级学科);海洋生物技术(三级学科) 定义2:由虾、蟹甲壳提取的含有氨基的多糖类物质。 应用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品保鲜及加工(二级学科)
甲壳素和蟹壳素是一种东西吗?甲壳素是从海洋生物的壳提取出来的,可以是螃蟹壳,乌龟壳等等带壳的生物; 蟹壳素就是从螃蟹壳提取的物质。
软银壳寡糖为什么称为生命第六要素生命第6要素—— 壳寡糖
壳寡糖是从海洋甲壳类生物体壳中提取的、由2-20个氨基葡萄糖连结而成的糖类,又叫壳低聚糖。
壳寡糖是水溶性好、功能作用大、生物活性高的低分子量物质。其在人体内吸收率近100%。在1991年欧美国际学术会议上被誉为继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之后的人体第六生命要素。
壳寡糖百年发展历程
1811 法国科学家在螃蟹壳里发现了甲壳素,但分子量在
100万以上,无法利用。
1945 日本科学家在经历了核爆的广岛、长崎发现除螃蟹以外,大部分生物都已灭绝。随后他查了大量的文献,发现在1811年法国科学家布拉克诺在螃蟹壳里发现了甲壳素,具有吸附性。
1945-1965 日本花费20年时间,从甲壳素里提取了壳聚糖(几丁聚糖)。
1968 经过大量的科学实验,日本研制壳寡糖取得成功。
1970 日本把这一科研成果上报厚生省(相当于卫生部),日本 面向全国实施了两个计划:“一袋奶计划”、“壳寡糖计划”。40年过去了,日本人平均寿命跃居世界第一。
1971-1972
美国、欧洲、印度等国相继研制成功
1991壳寡糖在甲壳素权威学术会议上被称为“生命第六要素”
甲壳素是什么
甲壳素也叫甲壳质,音译为几丁质,成分是乙酰氨基葡萄糖的线性聚合物。算是一种动物纤维素。
甲壳素是几乎所有节肢动物外骨骼的主要成分,如虾、蟹、甲虫。。。等等的外壳。
纯甲壳素是一种无毒无味的白色或灰白色半透明的固体或粉末。这东西因为化学性质稳定,发现之后起初没什么用。不过后来发现它可以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降胆固醇、抗肿瘤。。。等作用而名声大噪,据说用于化妆品还有面板保溼、减缓面板衰老的作用。把这东西说得跟“大力丸”一样。
甲壳质又名甲壳素,壳多糖,几丁质,是一种天然氨基多糖高分子物质,分子式为(C8H13NO5)N,分子量在一百万左右,化学名称为(1,4)聚-2-乙酰氨基-2-脱氧-D-葡聚糖,性质稳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相容性,毒性极小(LD50 16g/kg),且来源广泛它是自然界罕见的带正电荷纤维结构化合物,不溶于水,在酸性水溶液中产生水合作用而逐渐溶胀形成球状胶囊, pH增大时转变为线形,同时粘度增大,可溶于浓盐酸,硫酸,硝酸中,发生裂解,聚合度降低,如在浓盐酸中加热100摄氏度可分解为D-胺基葡糖,在浓硫酸中可产生磺酸酯化反应,得到肝素样作用物质,与浓硝酸则产生硝化甲壳质在稀碱中不溶,在浓碱(>40%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中加热可使分子中乙酰基脱去65%-95%在氯仿,乙醇等不溶,可溶于浓HAC,甲酸,石酒酸等不同原料和制备方法不同,产品理化性质(溶解度,分子量,乙酰基含量,比旋度,粘度)有一定差异甲壳质在虾,蟹,龙虾甲壳中含量较高(约含10%-30%),其为1000-2000个1,4连线-2-乙酰氨基-2-脱氧-D-葡糖(C8H13NO5)N的直接聚合物,分子量100-200万,N2含量63%-67%。
甲壳质在C2脱乙酰后,形成2-胺基-2-脱氧-D-葡糖聚合物,脱乙酰程度越高,功能性越好,但由于脱乙酰不能完全,通常所指壳聚糖实质上是甲壳质和壳聚糖的混合物,日本规定壳聚糖含壳聚糖应>85%。甲壳质在酸碱处理过程中,部分在1,4糖苷键发生断裂,使聚合度降低,聚合度在2-7范围(聚合度7-8的效能最佳),壳聚糖有两种异构体,平均分子量为12万,是米黄至微红松软粉末,无臭味,含水量约为60%。可溶于稀HCL和HAC中,其10%的稀HAC溶液粘度为2000-3000CPS,紫外最大吸收峰为196MM,可溶于二元有机溶剂中(如:CH2CL2-TCA,CH2CLCH2CL-TCA等)。由于其分子中含有-NH2和伯,仲-OH多功能团,故可产生醚化,酯化,交联,螯合等多种化学反应。
甲壳素对人类来说是个比较陌生的名字,它广泛存在于低等植物及甲壳素动物的外壳中。人类最早利用甲壳资源始于中国著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蟹壳有破瘀消积的功能。"蟹"字本身即指:解毒的虫类。1811年,法国学者布拉诺首先在蘑菇类中发现了甲壳质,从此人类开始了漫长的研究与应用。甲壳胺又称为几丁质、壳聚糖、壳糖胺、甲壳素、第六要素等。广泛存在于虾蟹、昆虫、植物的茎叶之中。
甲壳素又名甲壳质、壳聚糖,是一种化学结构与纤维类似的高分子多糖,它广泛存在于昆虫、甲壳类动物的硬壳以及菌类的细胞壁中。近年来,研究人员对甲壳素及其衍生物进行了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展示了它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甲壳素在医药上的应用做一简介,以利于这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甲壳素的药理作用
1抗菌抗感染 甲壳素及其多种衍生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感染作用,以甲壳素六聚糖为最强。小分子的脱乙酰甲壳素具有质子化铵,质子化铵与细菌带负电荷的细胞膜作用,吸附和聚沉细菌,同时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胞内,扰乱细菌的新陈代谢及合成而具有抗菌作用。夏文水、吴焱楠研究认为,相对分子量为1500的脱乙酰甲壳素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强,随着分子量增大,则抑菌作用下降。正光华发现,脱乙酰甲壳素对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小肠结尖耶尔氏菌、鼠伤害沙门氏菌和李斯特单核增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中国纺织大学吴清基教授已成功地将甲壳素制成无纺布、流延膜、涂层纱布等多种医用敷料用于临床,其中甲壳素与醋酸制成的无纺布透气透水效能极佳,用于大面积烧伤烫伤,抗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效果很好。目前上海市每年可生产甲壳素医用材料约100吨。
2降脂和防治动脉硬化 魏涛等采用含胆固醇1%和脱氧胆酸钠02%的合成饲料喂大鼠28天,在诱发高血脂症的同时,经口服脱乙酰甲壳素观察其对高血脂症的影响。实验设高脂对照组和低、中、高三个剂量实验组。结果表明,脱乙酰甲壳素中、高剂量组的总胆固醇及总甘油三酯含量与高脂对照组比较,前者降低了105%、142%,后者降低了188%和261%,低、中、高剂量三实验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脂对照组比较,分别升高了165%、327%和504%。顾云等对31例高血脂成人患者进行口服脱乙酰甲壳素降脂试验,30日后检查,胆固醇、甘油三酯下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均无明显变化。
3抗病毒 许多科学家已从多方面证实了甲壳素硫酸酯的抗病毒活性。Derek Horton等证明氨基上含有SO42-的甲壳素衍生物对血液病毒有显著抑制作用。1992年Vorcellotti等发现甲壳素磺化衍生物能抑制哺乳动物的病毒感染,特别是能抑制和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抑制其复制的IC50为7微克/毫升,同时也能抑制劳舍氏白血病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
4抗肿瘤 小分子甲壳素具有优良的抗肿瘤活性,特别是甲壳素六聚糖具有很强的抑制肿瘤的作用。日本爱媛大学奥田教授经实验确认,甲壳素在64微克/毫升的浓度时就能增强淋巴球细胞杀死癌细胞的作用。铃木茂生报道,脱乙酰甲壳素能直接抑制艾氏腹水癌细胞的作用,在含有1×105的癌细胞溶液中,加入05毫克/毫升的脱乙酰甲壳素,24小时后癌细胞完全死亡。Saiki I报道,硫酸甲壳素和硫酸羧甲基甲壳素对黑色素瘤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作用呈量效关系。福建师范大学刘艳如等对小白鼠接种S180肿瘤细胞,设对照组和甲壳素实验组,实验表明脱乙酰甲壳素对S180小鼠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其抗肿瘤作用十分关注。
5抗凝血 Muzzarelli等在五六十年代就充分认识到甲壳素硫酸酯的化学结构与肝素相似,预示此类化合物有抗凝血活性。1985年Hirano报道,分子量26000,O-位双硫酸酯甲壳素的抗凝血活性是肝素(174单位/毫克)的19~22倍。
6其他 张桂英等证明,脱乙酰甲壳素具有良好的抗辐射效能。蒋莉等研究表明,脱乙酰甲壳素能保护肝脏,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沈阳铁路总医院高风兰应用脱乙酰甲壳素口服治疗心绞痛5人、心律失常4人、顽固性心衰4人,均收到满意疗效。此外,某些甲壳素衍生物能结合Fe2+,增强胃肠道的吸收功能,用于治疗铁缺乏症。
7在甲壳素被发现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把甲壳素当作废物,因为甲壳素不溶于水、稀酸、稀碱和其他有机溶剂,开发的成本要比纤维素直接利用高得多,随着人类智慧增长,科技发展,人们发现甲壳素有纤维素所没有的特性,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含阳离子的可食性动物纤维,也是继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以外的第六生命要素,甲壳类动物经过化学经过化学或生化处理后生成溶于稀酸的物质--甲壳素和衍生物聚糖,可以应用在工业领域(如取代塑料)、农业领域(不需要农药的肥料),化妆品领域(调整面板等)、医药、膜材料和其他环保、健康领域。经过20余年的不断研究与临床实验,奇迹不断涌现。既可抑制癌症、肝病、糖尿病,降低胆固醇,又有增强人体免疫力,防止老化等一系列神奇功效。由于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在国内外已广泛地应用于医药、食品、工业等各个领域,目前我国这一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又叫几丁质,壳聚糖
聚N一乙酰葡萄糖胺
甲壳素是一种多糖类生物高分子,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低等生物菌类,藻类的细胞,节支动物虾、蟹、昆虫的外壳,软体动物(如鱿鱼、乌贼)的内壳和软骨,高等植物的细胞壁等,甲壳素每年生命合成资源可达2000亿吨,是地球上仅次于植物纤维的第二大生物资源
维生素是一种什么物质维生素也称维他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它是由波兰的科学家丰克命名的,丰克称它为“维持生命的营养素”。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须的一类营养素,本质为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它们不能在体内合成,或者所合成的量难以满足机体的需要,所以必须由食物供给。维生素的每日需要量甚少(常以毫克或微克计),它们既不是构成机体组织的原料,也不是体内供能的物质,然而在调节物质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和维持生理功能等方面却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导致各种疾病。
维生素的种类很多,通常按其溶解性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前者有A、D、E、K,不溶于水,而溶于脂肪及脂溶剂中,在食物中与脂类共同存在,在肠道吸收时与脂类吸收密切相关。当脂类吸收不良时,如胆道梗阻或长期腹泻,他们的吸收大为减少,甚至会引起缺乏症。最简单的例子像大家熟知的胡萝卜吃油的道理就是这样。脂溶性维生素排泄效率低,故摄入过多时可在体内蓄积,产生有害作用,甚至发生中毒。
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B1、B2、B6、B12、PP等)的抗坏血酸维生素C。B族维生素是辅酶的组成部分。B族维生素中的B6、泛酸及生物素在食物中广泛存在,肠道细菌又可合成,人类未发现典型的缺乏症。水溶性维生素的特点是溶于水,不溶于脂肪及有机溶剂。容易从尿中排出体外,且排出效率高,一般不会产生蓄积和毒害作用。
维生素是人体代谢中必不可少的有机化合物。人体有如一座极为复杂的化工厂,不断地进行着各种生化反应。其反应与酶的催化作用有密切关系。酶要产生活性,必须有辅酶参加。已知许多维生素是酶的辅酶或者是辅酶的组成分子。因此,维生素是维持和调节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物质。可以认为,维生素是以“生物活性物质”的形式,存在于人体组织中。
维生素大部分不能在人体内合成,或者合成量不足,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因而,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食物中维生素的含量较少,人体的需要量也不多,但却是绝不可少的物质。膳食中如缺乏维生素,就会引起人体代谢紊乱,以致发生维生素缺乏症。如缺乏维生素A会出现夜盲症、干眼病和面板干燥;缺乏维生素D可患佝偻病;缺乏维生素B1可得脚气病;缺乏维生素B2可患唇炎、口角炎、舌炎和阴囊炎;缺乏PP可患癞皮病;缺乏维生素B12可患恶性贫血;缺乏维生素C可患坏血病。
维生素是个庞大的家族,就目前所知的维生素就有几十种,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前者包括维生素A、D、E、K,后一类包括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以及许多“类维生素”。
现在医学上发现的维生素主要有:
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维持正常视力,预防夜盲症;维持上皮细胞组织健康;促进生长发育;增加对传染病的抵抗力;预防和治疗干眼病。
维生素D。调节人体内钙和磷的代谢,促进吸收利用,促进骨骼成长。
维生素E。维持正常的生殖能力和肌肉正常代谢;维持中枢神经和血管系统的完整。
维生素K。止血。它不但是凝血酶原的主要成分,而且还能促使肝脏制造凝血酶原。小儿维生素K缺乏症
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B1。保持回圈、消化、神经和肌内正常功能;调整胃肠道的功能;构成脱羧酶的辅酶,参加糖的代谢;能预防脚气病。
维生素B2。又叫核黄素。核典素是体内许多重要辅酶类的组成成分,这些酶能在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传递氢,它还是蛋白质、糖、脂肪酸代谢和能量利用与组成所必需的物质。能促进生长发育,保护眼睛、面板的健康。
泛酸(维生素B5)。抗应激、抗寒冷、抗感染、防止某些抗生素的毒性,消除术后腹胀。
维生素B6。在蛋白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治疗神经衰弱、眩晕、动脉粥样硬化等。
维生素B12。抗脂肪肝,促进维生素A在肝中的贮存;促进细胞发育成熟和机体代谢;治疗恶性贫血。
维生素B13(乳酸清)。
维生素B15(潘氨酸)。主要用于抗脂肪肝,提高组织的氧气代谢率。有时用来治疗冠心病和慢性酒精中毒。
维生素B17。剧毒。有人认为有控制及预防癌症的作用。
对氨基苯甲酸。在维生素B族中属于最新发现的维生素之一。在人体内可合成。
肌醇。维生素B族中的一种,和胆碱一样是亲脂肪性的维生素。
维生素C。连线骨骼、牙齿、结缔组织结构;对毛细血管壁的各个细胞间有粘合功能;增加抗体,增强抵抗力;促进红细胞成熟。
维生素P。
维生素PP(烟酸)。在细胞生理氧化过程中起传递氢作用,具有防治癞皮病的功效。
叶酸(维生素M)。抗贫血;维护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免疫系统的功能。
维生素T。帮助血液的凝固和血小板的形成。
维生素U。治疗溃疡上有重要的作用。
维生素是人体营养、生长所需的有机化合物。机体如果缺乏维生素,就会出现某种疾病。因此有些人认为维生素是营养素,摄入是“多多益善”。人需要维生素越多越好吗答案是否定的。合理营养的关键在于“适度”。过多摄入某些维生素,对身体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我们知道,维生素大致可分为水溶性(维生素B、C)和脂溶性(维生素A、D、K等)两大类。水溶性类的维生素多余部分一般可随尿液排出体外,脂溶性类的维生素A或D,多余者不能排出体外。这样就给人们一个印象以为水溶性维生素食多了无害,有人主张每日口服维生素C3—5克以达到保健的目的。其实这是有害的,实验证实,长期日服维生素C1克以上时,可引起草酸尿、高尿酸血症、高外血症。有的人全身可出现皮疹、浮肿、血压下降、恶心。在脂溶性维生素中,以维生素A和维生素D服用量过大而引起的中毒最为常见。维生素A过剩时,将引起不眠、气喘、眩晕、脱发、恶心、腹泻等症;维生素D过剩时,可引起食欲不振,倦怠、便秘、体重下降及低烧等。
正常人每日需要维生素C50—100毫克,维生素A2500—3000国际单位,维生素D300—400国际单位。
从营养上讲,所谓维生素应该是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能满足需要)而在人体正常代谢过程和调节生理功能所不可缺少的一类物质。它们是必须由食物供给的营养素。因此缺乏时就会出现某种典型的临床症状。截止目前为止并未发现因缺乏苦杏仁甙而患任何缺乏症的,因此这两种物质根本不能称为维生素。
维生素B15和维生素B17是国外一些营养学者提出的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食物成分,并命之为维生素,但至今均未被世界学者们所公认。
在近来的研究表明,维生素还有着一些特殊的功用,如泛酸的情绪调节作用,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降低DNA损耗作用,叶酸加B6有益心血管等。
对于维生素补充,应该从饮食和维生素制剂两方面来补充。水果蔬菜的维生素含量高,但由于每种蔬菜和水果的维生素含量都不同,未必能够在各方面均衡补充维生素,蔬菜水果在加工、烹调中维生素也有损失,维生素制剂就能够起到均衡的作用。但维生素制剂不容易吸收,又非天然绿色,因此还是以水果蔬菜的补充为主。
为什么希泥被称为“第六元素”?因其特殊性具有提取难度高,合成率低的特点。但其自身的弱磁性磁场效应具备对重金属如铅,汞的优秀拔除作用,并能快速使得水分子,营养因子等快速渗入人体肌肤内部,且无其他副作用的卓越特效,使其能够对护肤从用铅汞方式掩盖下的伪美白中解脱出来,实现由内到外纯天然护肤;也因为其弱磁性磁场结构的特殊性,因而希泥亦被命名为“第六元素”。
几丁聚糖,又称甲壳素、壳聚糖、壳糖胺、脱乙酰基甲壳质和基多酸等,是带正电荷、阳离子并呈碱性的食用纤维素。广泛分布在甲壳纲动物如蟹、虾及昆虫与真菌中,灵芝、蘑菇中也蕴藏有这种物质。目前已有专门的营养制剂应市,通过补充几丁聚糖营养剂,可以收到一定的保健效益,被营养学家誉为继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与矿物元素之后的第六生命要素。
提升免疫力
日本研究人员通过动物试验发现,几丁聚糖对人体的生理机能有调节作用,且能增强免疫功能。比如,几丁聚糖能增强实验动物部分免疫淋巴细胞的活性,促进其分裂增殖,使机体自身合成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抗体和细胞因子增多。故服用几丁聚糖可以使人增强抗感染能力,远离感染性疾病,如感冒、扁桃体炎和肺炎等。
几丁聚糖对免疫系统的增强作用,还有利于强化人体的抗肿瘤实力。俄罗斯医学专家曾让遭受核辐射损伤的387名患者(其中癌症患者270人)服用几丁聚糖,2周后的检查结果显示,他们的免疫功能均有所增强。可见,几丁聚糖有利于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内在功能和自然自愈力,因而对预防和辅助治疗一些疾病有一定好处。
降低胆固醇
几丁聚糖在体内以带正电的阳离子形态出现,可与胆酸和胆盐结合,因而抑制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不但会减少胆固醇在肝脏的堆积量,也可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的浓度、提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的含量,进而收到预防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良好效果。
改善消化机能
几丁聚糖可促进肠内有益菌丛的繁殖,抑制有害菌丛的滋生,及减少大肠菌生长的机会,因此可以达到健胃整肠的功效。并可保护肝脏削减食盐摄取量。
几丁聚糖是一种不会被人体吸收的高分子聚合物。日本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添加在食品中的几丁聚糖会通过人体的离子吸附作用把食盐附着其上,因此保留了食品原来的风味,但又不致使食盐被人体过度吸收。需要控制血压的人吃了含有几丁聚糖的食品,就不会有摄取过量食盐的困扰,特别有益于盐敏感性高血压的防治。
抗衰老作用
人体衰老虽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通过自我保健有可能延缓这种衰老进程,实现健康长寿的理想。引起衰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生理原因外,自由基和疾病等有害因素对机体的损伤为其祸根。衰老的实质,就是各种体细胞老化和功能衰退的结果。因此,延缓衰老可以从活化体细胞入手。
几丁聚糖是一种带正电荷、阳离子的多糖。它的基本单位是氨基葡萄糖,也叫氨基糖或葡萄糖胺。是构成人体细胞的物质,为人体内肝素、硫酸软骨素、关节腔滑液、透明质酸的主要成分,与机体各种体细胞都有很强的亲和力。几丁聚糖能诱导体细胞分裂增殖,促进机体新陈代谢。
研究人员的试验显示,几丁聚糖能使小白鼠体内的抗氧化剂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高出4043 %,血中脂质过氧化物含量降低3682 %,脂褐素含量降低8424 %。充分显示几丁聚糖具有提升抗氧化剂的含量与活性,消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物与脂褐素形成等作用,有利于抵抗疲劳、延缓衰老。
体内大扫除
铅、镉、汞等重金属可通过水源、空气以及某些食物(如近海鱼类)潜入人体内,并在体内积蓄,造成神经性病变、器官功能失调等慢性中毒症状,这恰恰给了几丁聚糖以广阔的用武之地。几丁聚糖能有效吸附和排除人体内的有害物质、化学色素、重金属离子以及体内带负电荷的游离脂肪酸、氯离子和胆汁酸盐,起到净化血液、预防疾病和增强体质的作用。
调节酸碱平衡
健康人的体液呈弱碱性,每天吃入的肉、蛋、谷物类食品,会在体内代谢出大量的酸性产物,导致体液向酸性方面倾斜。此时,不妨借助于几丁聚糖,它可以“舍身”与体内的一些酸性物质结合,然后“同归于尽”(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减轻脏器的负担。
减肥作用突出
几丁聚糖本身所携带的正电离子,可与食物中带负电的脂肪自动附着结合,阻断脂肪分解酵素的作用,使得脂肪在肠内不被吸收而直接排出体外。几丁聚糖虽能与脂肪结合排出体外,却不会和蛋白质结合,故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比起那些或通过抑制食欲,或造成腹泻来收到减肥效益的食品来,优越得多。
去各大药房都能买到 不贵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以下简称“甲壳素”)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促进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修复受损细胞,调节内分泌,调节血液酸碱性,抗菌消炎,增强免疫功能,防止辐射线,紫外线,化学药物及各种代谢废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如果将甲壳素与常规的日用化妆品复合起来,将使一般日用及化妆品上档次。在国外,如日本、法国、美国等,许多大型日化公司已大量使用甲壳素。在法国这种化妆品特别受到女性的欢迎。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主要是指:甲壳素微晶(CT)、壳聚糖粉及水溶液(CTS),羧甲基甲壳素粉剂及水溶液(CM——CT)、羧甲基壳聚糖粉剂及水溶液(CM——CTS),以及水溶性甲壳聚糖的基本结构是聚胺基葡萄糖,属于粘多糖类。在多种酶的作用下可分解为胺基葡萄糖单体。它和葡萄糖一样,可以自由地通过细胞壁,对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 甲壳素是由虾蟹的外壳提炼出来的动物纤维,一种线性高分子聚合物,溶于水可形成粘稠性的胶体溶液,甲壳素的分子结构与透明质酸极其相似,也是细胞壁的基本组成之一,具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无任何毒副作用,使用安全。
主要特性如下:
1、能促进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化细胞,软化角质层,延缓皮肤老化:
众所周知,含有透明质酸(HA)的化妆品是国际上公认的“第四代化妆品”因为它有特殊的保湿功能而被称为“理想的天然保温因子”。HA对人体皮肤无任何刺激性,能使皮肤光滑,有弹性,能延缓皮肤衰老。HA的性能虽好,但来源困难(用牛眼、鸡冠作原料)收率低,成本高,限制了它的应用。而羧甲基甲壳素的性能与HA基本相同,但来源容易,应用不受限制。
2、有优良的吸湿保湿功能:
保湿性是化妆品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保湿度是使皮肤年轻化的最基本的条件,和HA一样,CM——CT的分子中含有多个亲水性集团,分子空间大,能结合大量的水份,吸水性、保水性都很强,而且具有高粘性,渗透性及润滑作用。日本松村秀一等人曾就吸水性、保水性问题,将甲壳素与市售的保湿剂;如透明质酸(HA)吡咯烷酮羧酸钠(PCA)和乳酸钠(LCA)进行了比较。实验表明CM——CT,CM——CTS的保湿性能与HA是很相近的。由于PCA的保湿性过强,出现粘连的缺点,不宜使用。因而CM——CT和CM——CTS是HA的理想代用品。
有优良的抗菌消炎,杀灭致病菌的功能
可防止产生皮肤病甲壳素的分子结构中含有胺基(—NH2)集团,它即有杀菌作用,又可调节皮肤表面的酸碱性。血液正常PH值为73一旦降低呈酸性,则百病缠身。
甲壳素的PH值为74,正好可调节带酸性的体液PH值向弱碱性移动。甲壳素对许多有害病原菌是可以抑制或杀灭的。
成膜性能好:
CTS可溶于弱酸,CM——CT,CM——CTS可溶于水,形成粘稠状液体。这种液体与皮肤、头发有较强的亲合力并成膜。这种膜无排异性,透气性能好,透明,光滑而且能防尘、防静电、易清洗,可生物降解、吸收。 CTS还可以与常用的成膜物质,如明胶,聚乙烯醇,海藻酸钠等,复合起来组成复合膜。如果匹配适当,即可以减少用量,还可以提高膜的机械强度。
具有还原性,防止皮肤氧化,衰老:
甲壳素分子,具有胺基(—NH2)集团,具有还原性,能阻断自由基对皮肤细胞的伤害,减少过氧化脂质的生成,减少色素的沉积,有利于皮肤美白、健康。延缓皮肤的衰老过程。
使用安全:
甲壳素系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在化妆品中使用是安全的。有人用20%的甲壳素水溶液,对皮肤、眼粘膜作一次性刺激性试验、光毒性试验、接触性过敏性试验等均未见特别异常。用5%甲壳素水溶液对健康人体进行24小时斑贴试验,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在一般化妆品中,甲壳素的添加量大约为1——2%。这是很安全的。
配伍性能良好:
CTS在弱酸性条件下是稳定的,常时间放置,粘度有所下降,但其活性并不减低。CM——CT、CM——CTS的水溶液在中性及弱碱条件下是稳定的。它们在一般有机容剂中是不溶的。CTS与体系中的其他组份,如阳离子染料,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淀粉,季胺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起配伍性能都很好。但是,许多重金属离子,如Fe+++,Mn4+,Au+++,Hg++,Pb++,Zn++,Cd++,Nj++,Cr+++,Cu++,Ag+等,可以生成络合物或沉淀。
甲壳素在日用化妆品工业上大量使用。其用量视目的不同而异:用于增稠或成膜一般1——5%。作保湿常用1——3%,防尘柔软用01——20%,在化妆品中使用甲壳素会有良好的泡沫触感,使毛发滑润有光泽,强硬有力、易梳理。浴液中用甲壳胺的乳酸盐、可以增加皮肤的柔软性。在欧美已有上百种化妆品中含有甲壳素。
甲壳素水溶液用于生产化妆品、非常方便,简化生产操作,相容性好,对皮肤安全无刺激,保湿性好,能软化角质层,亲和调理皮肤表面,使皮肤光洁、细嫩、滋润。对头发也有显著的保湿功效,增加光泽和柔软性,防静电易梳理。并防止病菌感染,对受伤皮层有促进伤口愈合的功效。
参考资料:
甲壳质又名甲壳素,壳多糖,几丁质,是一种天然氨基多糖高分子物质,分子式为(C8H13NO5)N,分子量在一百万左右,化学名称为(1,4)聚-2-乙酰氨基-2-脱氧-D-葡聚糖,性质稳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相容性,毒性极小(LD50 16g/kg),且来源广泛它是自然界罕见的带正电荷纤维结构化合物,不溶于水,在酸性水溶液中产生水合作用而逐渐溶胀形成球状胶囊, pH增大时转变为线形,同时粘度增大,可溶于浓盐酸,硫酸,硝酸中,发生裂解,聚合度降低,如在浓盐酸中加热100摄氏度可分解为D-胺基葡糖,在浓硫酸中可产生磺酸酯化反应,得到肝素样作用物质,与浓硝酸则产生硝化甲壳质在稀碱中不溶,在浓碱(>40%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中加热可使分子中乙酰基脱去65%-95%在氯仿,乙醇等不溶,可溶于浓HAC,甲酸,石酒酸等不同原料和制备方法不同,产品理化性质(溶解度,分子量,乙酰基含量,比旋度,粘度)有一定差异甲壳质在虾,蟹,龙虾甲壳中含量较高(约含10%-30%),其为1000-2000个1,4连接-2-乙酰氨基-2-脱氧-D-葡糖(C8H13NO5)N的直接聚合物,分子量100-200万,N2含量63%-67%。
甲壳质在C2脱乙酰后,形成2-胺基-2-脱氧-D-葡糖聚合物,脱乙酰程度越高,功能性越好,但由于脱乙酰不能完全,通常所指壳聚糖实质上是甲壳质和壳聚糖的混合物,日本规定壳聚糖含壳聚糖应>85%。甲壳质在酸碱处理过程中,部分在1,4糖苷键发生断裂,使聚合度降低,聚合度在2-7范围(聚合度7-8的性能最佳),壳聚糖有两种异构体,平均分子量为12万,是米黄至微红松软粉末,无臭味,含水量约为60%。可溶于稀HCL和HAC中,其10%的稀HAC溶液粘度为2000-3000CPS,紫外最大吸收峰为196MM,可溶于二元有机溶剂中(如:CH2CL2-TCA,CH2CLCH2CL-TCA等)。由于其分子中含有-NH2和伯,仲-OH多功能团,故可产生醚化,酯化,交联,螯合等多种化学反应。
甲壳素对人类来说是个比较陌生的名字,它广泛存在于低等植物及甲壳素动物的外壳中。人类最早利用甲壳资源始于中国著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蟹壳有破瘀消积的功能。"蟹"字本身即指:解毒的虫类。1811年,法国学者布拉诺首先在蘑菇类中发现了甲壳质,从此人类开始了漫长的研究与应用。甲壳胺又称为几丁质、壳聚糖、壳糖胺、甲壳素、第六要素等。广泛存在于虾蟹、昆虫、植物的茎叶之中。
甲壳素又名甲壳质、壳聚糖,是一种化学结构与纤维类似的高分子多糖,它广泛存在于昆虫、甲壳类动物的硬壳以及菌类的细胞壁中。近年来,研究人员对甲壳素及其衍生物进行了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展示了它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甲壳素在医药上的应用做一简介,以利于这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甲壳素的药理作用
1抗菌抗感染 甲壳素及其多种衍生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感染作用,以甲壳素六聚糖为最强。小分子的脱乙酰甲壳素具有质子化铵,质子化铵与细菌带负电荷的细胞膜作用,吸附和聚沉细菌,同时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胞内,扰乱细菌的新陈代谢及合成而具有抗菌作用。夏文水、吴焱楠研究认为,相对分子量为1500的脱乙酰甲壳素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强,随着分子量增大,则抑菌作用下降。正光华发现,脱乙酰甲壳素对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小肠结尖耶尔氏菌、鼠伤害沙门氏菌和李斯特单核增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中国纺织大学吴清基教授已成功地将甲壳素制成无纺布、流延膜、涂层纱布等多种医用敷料用于临床,其中甲壳素与醋酸制成的无纺布透气透水性能极佳,用于大面积烧伤烫伤,抗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效果很好。目前上海市每年可生产甲壳素医用材料约100吨。
2降脂和防治动脉硬化 魏涛等采用含胆固醇1%和脱氧胆酸钠02%的合成饲料喂大鼠28天,在诱发高血脂症的同时,经口服脱乙酰甲壳素观察其对高血脂症的影响。实验设高脂对照组和低、中、高三个剂量实验组。结果表明,脱乙酰甲壳素中、高剂量组的总胆固醇及总甘油三酯含量与高脂对照组比较,前者降低了105%、142%,后者降低了188%和261%,低、中、高剂量三实验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脂对照组比较,分别升高了165%、327%和504%。顾云等对31例高血脂成人患者进行口服脱乙酰甲壳素降脂试验,30日后检查,胆固醇、甘油三酯下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均无明显变化。
3抗病毒 许多科学家已从多方面证实了甲壳素硫酸酯的抗病毒活性。Derek Horton等证明氨基上含有SO42-的甲壳素衍生物对血液病毒有显著抑制作用。1992年Vorcellotti等发现甲壳素磺化衍生物能抑制哺乳动物的病毒感染,特别是能抑制和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抑制其复制的IC50为7微克/毫升,同时也能抑制劳舍氏白血病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
4抗肿瘤 小分子甲壳素具有优良的抗肿瘤活性,特别是甲壳素六聚糖具有很强的抑制肿瘤的作用。日本爱媛大学奥田教授经实验确认,甲壳素在64微克/毫升的浓度时就能增强淋巴球细胞杀死癌细胞的作用。铃木茂生报道,脱乙酰甲壳素能直接抑制艾氏腹水癌细胞的作用,在含有1×105的癌细胞溶液中,加入05毫克/毫升的脱乙酰甲壳素,24小时后癌细胞完全死亡。Saiki I报道,硫酸甲壳素和硫酸羧甲基甲壳素对黑色素瘤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作用呈量效关系。福建师范大学刘艳如等对小白鼠接种S180肿瘤细胞,设对照组和甲壳素实验组,实验表明脱乙酰甲壳素对S180小鼠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其抗肿瘤作用十分关注。
5抗凝血 Muzzarelli等在五六十年代就充分认识到甲壳素硫酸酯的化学结构与肝素相似,预示此类化合物有抗凝血活性。1985年Hirano报道,分子量26000,O-位双硫酸酯甲壳素的抗凝血活性是肝素(174单位/毫克)的19~22倍。
6其他 张桂英等证明,脱乙酰甲壳素具有良好的抗辐射性能。蒋莉等研究表明,脱乙酰甲壳素能保护肝脏,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沈阳铁路总医院高风兰应用脱乙酰甲壳素口服治疗心绞痛5人、心律失常4人、顽固性心衰4人,均收到满意疗效。此外,某些甲壳素衍生物能结合Fe2+,增强胃肠道的吸收功能,用于治疗铁缺乏症。
7在甲壳素被发现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把甲壳素当作废物,因为甲壳素不溶于水、稀酸、稀碱和其他有机溶剂,开发的成本要比纤维素直接利用高得多,随着人类智慧增长,科技发展,人们发现甲壳素有纤维素所没有的特性,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含阳离子的可食性动物纤维,也是继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以外的第六生命要素,甲壳类动物经过化学经过化学或生化处理后生成溶于稀酸的物质--甲壳素和衍生物聚糖,可以应用在工业领域(如取代塑料)、农业领域(不需要农药的肥料),化妆品领域(调整皮肤等)、医药、膜材料和其他环保、健康领域。经过20余年的不断研究与临床实验,奇迹不断涌现。既可抑制癌症、肝病、糖尿病,降低胆固醇,又有增强人体免疫力,防止老化等一系列神奇功效。由于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在国内外已广泛地应用于医药、食品、工业等各个领域,目前我国这一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甲壳素(几丁聚糖)甲壳素是甲壳质(CHITIN)和几丁聚糖(CHITOSAN)的俗称。几丁聚糖是自然界中唯一带正电荷的可食性动物纤维。医学科学界将其誉为继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无机盐)之后人体必须的第六生命要素。甲壳素是存在于蟹壳等甲壳动物外壳的可食性动物纤维素,由于独特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使它在医药、食品、化妆品、农业、环保以及酶的固化载体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
甲壳素的由来
人们对甲壳素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自1811年,法国学者Henli Brocronnat首次 从蘑菇中分离提取到甲壳素,到1859年法国Rouget发现甲壳素能溶于有机酸,从此世界对甲壳素有了初步的认识。自本世纪60年代起有关甲壳素的研究变得十分活跃。1982年日本将甲克素列入1982-1992十年开发计划。1984年日本拨款50亿美元委托13所大学用于交流开发甲壳素,1986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科学家首先发现甲壳素是具有生理活性物质。这一发现为今后发展,开发甲壳素奠定了理论基础,特别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有人说:"从没有一种物质象甲壳素一样被如此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也有人说:"二十一世纪多糖的研究最有希望的是甲壳素。"那么甲壳素是什么东西,他对人类和社会真的那么大的作用吗?
甲壳素的概念
甲壳素是一种多糖类生物高分子,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低等生物菌类,藻类的细胞,节支动物虾、蟹、昆虫的外壳,软体动物(如鱿鱼、乌贼)的内壳和软骨,高等植物的细胞壁等,甲壳素每年生命合成资源可达2000亿吨,是地球上仅次于植物纤维的第二大生物资源,是人类取之不竭的生物资源。甲壳素是一种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属于氨基多糖,学名为[(1.4)-2-乙酰氨基-2-脱氧-β-D-葡萄糖],分子式为(C8H13NO5)n,单体之间以β(1-4)糖苷键连接,分子量一般在10 6左右,理论含氮量69%。甲壳素有α,β,γ三种晶型,其中α-甲壳素存在最丰富,也最稳定。由于大分子之间极强的氢键作用,导致其一般不溶于水,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因而应用有限,通常称其为几丁质。自然界中甲壳素大多是与各不溶于水的无机盐及蛋白质紧密结合在一起。人们为了获取甲壳素,往往将甲壳动物的外壳通过酸碱处理,脱去钙盐和蛋白质,得到上述几丁质后,再用强碱在加热条件下脱去分子中的乙酰基就可以转化为可溶性的壳聚糖,通常称为甲壳素。因为甲壳素的化学结构与植物中广泛存在的纤维素结构非常相似,故又称为动物纤维素。
甲壳素具有如下功能:
一、 降血糖:
甲壳素的化学结构与植物纤维非常相似,都是六碳糖的聚合体,因而有动物纤维之称。甲壳素是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基团,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和膨润性,在肠道内保持一定的容积,减少食物间的混合,延缓或减少食物中的糖类吸收,降低并延缓血糖峰值。甲壳素可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使葡萄糖指数下降,抑制血糖升高。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糖代谢障碍,糖类不能被机体充分吸收利用,同时体内脂肪分解过度,产生的有机酸和酮体过高,从而使患者体夜呈酸性。研究证明,若PH值下降01则胰岛素敏感度下降30%。甲壳素含量胺基(-NH2)具有碱性,可把PH值调到弱碱性,使人体处于碱性体质提高胰岛素利用率,降低血糖,有利于糖尿病的防止。
二、 降血脂:
食物中的脂肪进入人体内后,在胆汁酸的作用下乳化,形成微小脂滴。脂肪酶将微小脂滴转化为甘油脂类被肠粘膜吸收。甲壳素带正电荷与带负电荷的胆汁酸结合排除体外,影响脂肪的乳化。不被乳化的脂肪无法被吸收,从而降低血清中甘油三脂含量。人们从食物中摄入的胆固醇,在胆汁酸和酶的作用下变化成胆固醇酯被肠道吸收。甲壳素与胆汁酸结合排出体外,失去胆汁酸,仅有酶无法将胆固醇变成容易被小肠吸收的胆固醇酯,从而阻碍胆固醇的吸收。胆汁酸是消化液中的重要成分,在胆囊中有一定储量。胆汁酸通常在完成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之后,由小肠再吸收回到肝脏,叫做胆汁酸quot;肠肝循环"。如果胆汁酸的储量不足,肝脏必须将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甲壳素与胆汁酸结合并排出体外,胆汁酸排出增加,减少了胆囊中胆汁酸量,致使肝脏从血液中吸收更多的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以补充其不足,使血液中胆固醇下降。
三、 降血压:
甲壳素是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基因,可与食盐中的氯离子结合,随粪便排出体外,减少氯离子的吸收。或单分子甲壳素与氯离子结合,降低血糖中的氯离子浓度,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活性降低,致使血管紧张素11形成减少,使内缓激肽增加,血管扩张作用增强,血压下降。
四、强化人体免疫、活化淋巴细胞
甲壳素具有强化人体免疫力,增强细胞免疫、活化淋巴细胞(如NK细胞,LAK细胞,该细胞能抑制和杀死癌细胞,该细胞在偏碱性环境中活性最强)之功效,甲壳素可使体液PH值偏碱性,从而创造了淋巴细胞攻击癌细胞的最佳环境,提高杀伤癌细胞的功能。甲壳素能增强体液免疫功能,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能力。
五、抑制非正常细胞生长、扩散和转移:
无癌变的正常细胞表面电荷处于动态平衡,而癌变的非正常细胞表面带有更多的阴电荷,形成细胞表面电荷失平衡,使细胞之间粘附力下降,组织遭破坏。甲壳素是带正电荷的聚阳离子,能吸附到癌变的细胞表面,并使电荷中和,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甲壳素具有和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附着的特性,可封锁肿瘤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和移动,并抑制癌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生成,防止癌组织向周围的侵润,从而起到抑制和防止肿瘤扩展和转移的作用。
六、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疗效:
低分子量的甲壳素和5-氟脲嘧啶抗肿瘤药物,可提高其治疗肿瘤的疗效。羟甲基几丁聚糖与三肽(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的缩合物能抑制癌细胞。几丁聚糖的水解产物葡萄糖肽可以合成氯脲毒素,该药物作为抗肿瘤药物已在临床应用。日本等国家已研制出抑制癌细胞的几丁聚糖静脉注射药品。
七、排除放射治疗和抗癌药物细胞毒物质:
放射治疗时服用甲壳素,其阳离子多糖与自由基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可结合成复合物或吸附后排出体外,可有效的保护正常组织不收损害。另外,甲壳素可有效消除使用抗癌药物带来的有害物质,减缓对脏器的损伤,对脏器起到保护作用,并可减轻化疗出现的不良反应。
甲壳素(几丁聚糖)甲壳素是甲壳质(CHITIN)和几丁聚糖(CHITOSAN)的俗称。几丁聚糖是自然界中唯一带正电荷的可食性动物纤维。医学科学界将其誉为继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无机盐)之后人体必须的第六生命要素。甲壳素是存在于蟹壳等甲壳动物外壳的可食性动物纤维素,由于独特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使它在医药、食品、化妆品、农业、环保以及酶的固化载体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
甲壳素的由来
人们对甲壳素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自1811年,法国学者Henli Brocronnat首次 从蘑菇中分离提取到甲壳素,到1859年法国Rouget发现甲壳素能溶于有机酸,从此世界对甲壳素有了初步的认识。自本世纪60年代起有关甲壳素的研究变得十分活跃。1982年日本将甲克素列入1982-1992十年开发计划。1984年日本拨款50亿美元委托13所大学用于交流开发甲壳素,1986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科学家首先发现甲壳素是具有生理活性物质。这一发现为今后发展,开发甲壳素奠定了理论基础,特别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有人说:"从没有一种物质象甲壳素一样被如此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也有人说:"二十一世纪多糖的研究最有希望的是甲壳素。"那么甲壳素是什么东西,他对人类和社会真的那么大的作用吗?
甲壳素的概念
甲壳素是一种多糖类生物高分子,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低等生物菌类,藻类的细胞,节支动物虾、蟹、昆虫的外壳,软体动物(如鱿鱼、乌贼)的内壳和软骨,高等植物的细胞壁等,甲壳素每年生命合成资源可达2000亿吨,是地球上仅次于植物纤维的第二大生物资源,是人类取之不竭的生物资源。甲壳素是一种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属于氨基多糖,学名为[(1.4)-2-乙酰氨基-2-脱氧-β-D-葡萄糖],分子式为(C8H13NO5)n,单体之间以β(1-4)糖苷键连接,分子量一般在10 6左右,理论含氮量69%。甲壳素有α,β,γ三种晶型,其中α-甲壳素存在最丰富,也最稳定。由于大分子之间极强的氢键作用,导致其一般不溶于水,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因而应用有限,通常称其为几丁质。自然界中甲壳素大多是与各不溶于水的无机盐及蛋白质紧密结合在一起。人们为了获取甲壳素,往往将甲壳动物的外壳通过酸碱处理,脱去钙盐和蛋白质,得到上述几丁质后,再用强碱在加热条件下脱去分子中的乙酰基就可以转化为可溶性的壳聚糖,通常称为甲壳素。因为甲壳素的化学结构与植物中广泛存在的纤维素结构非常相似,故又称为动物纤维素。
甲壳素具有如下功能:
一、 降血糖:
甲壳素的化学结构与植物纤维非常相似,都是六碳糖的聚合体,因而有动物纤维之称。甲壳素是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基团,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和膨润性,在肠道内保持一定的容积,减少食物间的混合,延缓或减少食物中的糖类吸收,降低并延缓血糖峰值。甲壳素可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使葡萄糖指数下降,抑制血糖升高。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糖代谢障碍,糖类不能被机体充分吸收利用,同时体内脂肪分解过度,产生的有机酸和酮体过高,从而使患者体夜呈酸性。研究证明,若PH值下降01则胰岛素敏感度下降30%。甲壳素含量胺基(-NH2)具有碱性,可把PH值调到弱碱性,使人体处于碱性体质提高胰岛素利用率,降低血糖,有利于糖尿病的防止。
二、 降血脂:
食物中的脂肪进入人体内后,在胆汁酸的作用下乳化,形成微小脂滴。脂肪酶将微小脂滴转化为甘油脂类被肠粘膜吸收。甲壳素带正电荷与带负电荷的胆汁酸结合排除体外,影响脂肪的乳化。不被乳化的脂肪无法被吸收,从而降低血清中甘油三脂含量。人们从食物中摄入的胆固醇,在胆汁酸和酶的作用下变化成胆固醇酯被肠道吸收。甲壳素与胆汁酸结合排出体外,失去胆汁酸,仅有酶无法将胆固醇变成容易被小肠吸收的胆固醇酯,从而阻碍胆固醇的吸收。胆汁酸是消化液中的重要成分,在胆囊中有一定储量。胆汁酸通常在完成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之后,由小肠再吸收回到肝脏,叫做胆汁酸quot;肠肝循环"。如果胆汁酸的储量不足,肝脏必须将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甲壳素与胆汁酸结合并排出体外,胆汁酸排出增加,减少了胆囊中胆汁酸量,致使肝脏从血液中吸收更多的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以补充其不足,使血液中胆固醇下降。
三、 降血压:
甲壳素是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基因,可与食盐中的氯离子结合,随粪便排出体外,减少氯离子的吸收。或单分子甲壳素与氯离子结合,降低血糖中的氯离子浓度,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活性降低,致使血管紧张素11形成减少,使内缓激肽增加,血管扩张作用增强,血压下降。
四、强化人体免疫、活化淋巴细胞
甲壳素具有强化人体免疫力,增强细胞免疫、活化淋巴细胞(如NK细胞,LAK细胞,该细胞能抑制和杀死癌细胞,该细胞在偏碱性环境中活性最强)之功效,甲壳素可使体液PH值偏碱性,从而创造了淋巴细胞攻击癌细胞的最佳环境,提高杀伤癌细胞的功能。甲壳素能增强体液免疫功能,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能力。
五、抑制非正常细胞生长、扩散和转移:
无癌变的正常细胞表面电荷处于动态平衡,而癌变的非正常细胞表面带有更多的阴电荷,形成细胞表面电荷失平衡,使细胞之间粘附力下降,组织遭破坏。甲壳素是带正电荷的聚阳离子,能吸附到癌变的细胞表面,并使电荷中和,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甲壳素具有和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附着的特性,可封锁肿瘤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和移动,并抑制癌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生成,防止癌组织向周围的侵润,从而起到抑制和防止肿瘤扩展和转移的作用。
六、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疗效:
低分子量的甲壳素和5-氟脲嘧啶抗肿瘤药物,可提高其治疗肿瘤的疗效。羟甲基几丁聚糖与三肽(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的缩合物能抑制癌细胞。几丁聚糖的水解产物葡萄糖肽可以合成氯脲毒素,该药物作为抗肿瘤药物已在临床应用。日本等国家已研制出抑制癌细胞的几丁聚糖静脉注射药品。
七、排除放射治疗和抗癌药物细胞毒物质:
放射治疗时服用甲壳素,其阳离子多糖与自由基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可结合成复合物或吸附后排出体外,可有效的保护正常组织不收损害。另外,甲壳素可有效消除使用抗癌药物带来的有害物质,减缓对脏器的损伤,对脏器起到保护作用,并可减轻化疗出现的不良反应。
地球上存在的天然有机化合物中,数量最大的是纤维素,其次就是甲壳素,前者主要由植物生成,后者主要由动物生成。估计自然界每年生物合成的甲壳素将近100亿吨。甲壳素亦是地球上除蛋白质外数量最大的含氮天然有机化合物。仅此两点,就足以说明甲壳素的重要地位。
在自然界的存在
甲壳素广泛存在于甲壳纲动物虾和蟹的甲壳、昆虫的甲壳、真菌(酵母、霉菌、蘑菇)的细胞壁中,详细的情况大致如下所述。
① 节肢动物,主要包括甲壳纲,如虾、蟹等,含甲壳素20%~30%,高的达58%~85%。其中以蟹类分解出的甲壳素数量最多、质量最好;其次是昆虫纲,如蝗、蝶、蚊、蚕等蛹壳中含甲壳素20%~60%;多足纲如马陆、蜈蚣等;
② 软体动物,主要包括双神经纲如石鳖,腹足纲如鲍,蜗牛等,头足纲如乌贼、鹦鹉等,甲壳素含量为3%~26%;
③ 环节动物,包括原环虫纲如角蜗牛,毛足纲如沙蚕,蚯蚓和蛭纲如蚂蟥三纲,有的含甲壳素极少,但高的含20%~38%;
④ 原生动物,简称原虫,也叫单细胞动物,包括鞭毛虫纲如锥体虫,肉足纲如变形虫,纤毛虫纲如草履虫等;
⑤ 肛肠动物,包括水螅虫纲如中水螅、筒螅等,钵水母纲和珊瑚虫纲等;
⑥ 海藻,主要是绿藻;
⑦ 真菌,包括子囊菌、担子菌、藻菌等,含甲壳素从微量到45%不等,只有少数真菌如Olmycetes和Trichomycetes不含甲壳素;
⑧ 动物的关节、蹄、足的坚硬部分,以及动物肌肉与骨接合处均有甲壳 素存在。
甲壳素在自然界的存在,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往往被人忽视,那就是在自然界生长、繁衍着的含有甲壳素的各种各样的生物,在其死亡腐烂后成为肥料的同时释放出甲壳素,甲壳素在自然界经受降解和脱乙酰基过程,产生不同分子量的甲壳素及不同分子量、不同脱乙酰度的壳聚糖。在广袤的田野、森林和大草原的土壤中,都有甲壳素和壳聚糖的存在;而在贫瘠的土壤和沙化的土壤中,则很少有甲壳素和壳聚糖的存在,这从一方面反映出甲壳素在自然界生态平衡中的重要性。
尽管自然界存在大量的甲壳素,但估计全世界每年可获得的甲壳素只有15万吨,真正能生成出来的,估计不过数万吨而已,而据专家掌握的数据显示,全世界产生的甲壳素还没有超过1万吨。
存在状态
甲壳类动物外壳的结构材料就是甲壳素,它既有生理作用,又能保护机体防止外来机械性冲击;同时,还具有吸收高能辐射的性能。在真菌的细胞壁中,甲壳素与其他多糖相连,在动物体内,则是与蛋白质结合成蛋白聚糖。
虾、蟹壳中的甲壳素与蛋白质是共价结合,是以蛋白聚糖的形式存在的,同时伴生着碳酸钙。甲壳素在蟹壳中呈纤维状互相交错或无规的网状结构,并平行于壳面分层生长,蛋白质以甲壳素为骨架,沿甲壳素层以片状生长;无机盐呈蜂窝状多孔的结晶结构,充填在甲壳素与蛋白质组成的层与层之间的空隙中。
甲壳素与蛋白质之间共价结合以蛋白聚糖的形式存在,1955年Hackman证明甲壳素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甲壳素的残糖基)能与α——氨基酸、肽和角蛋白反应,得到稳定的共价结合物,但这种结合物在某种pH条件下会分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