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为台湾第一大湖泊,以不规则的菱形的日潭与其西细长弧形之月潭构成,故得名。日月潭的邵语称为zintun,可能是日月潭最早的称呼。日月潭名称首见於道光元年(1821)北路理番同知邓传安之〈游水里社记〉文中,在其所著《蠡测汇抄》一书中载有此游水里社记云:「其水不知何来,潴而为潭,长几十里,阔三之一,水分丹碧二色,故名为日月潭」 。
其後随著汉人移垦水沙连,以及历代政府的治理,和骚人墨客的文藻加以命名,日月潭逐有许多称呼,诸如水社大湖、水里湖、水里社潭、水社海仔、竹湖、龙潭、龙湖等,晚清时更有洋人传教士来到日月潭,试图向邵族人传教,亦将日月潭赋名为Dragon Lake、Lake Candidius 、Nin-Isivatan Lake等名称。
日月潭中有一岛,是邵族人的旧聚落,亦是邵族人最高祖灵pashala的居处,邵语称为lalu,清代称为珠屿、珠仔屿、珠山、珠仔山、珠潭浮屿等名称。又有一说,谓邵语称为kunbariz附近之青龙山与邵语称为titabu之仑龙山,此二山恰好将lalu岛衔在相对之中央,形如二龙戏珠之状,故称为珠屿等名,清光绪来此的洋人,则有pearl islet(珍珠岛)之称呼,日治时期则称玉岛、水中岛,台湾光复後被称为光华岛。
民国88年「921大地震」後,南投县政府将光华岛正名为拉鲁岛(Lalu),以表对邵族人的尊重,并且由观光局日月潭国家风景区管理处规划为邵族的祖灵岛,於民国89年10月12日,藉由「千人植树、千人护树」活动,由邵族人种上最高祖灵居处的茄苳树。
日月潭以南投县日月潭为中心,北临鱼池乡都市计划界线,东至水社大山之山脊线为界,南侧以台21线省道与水里乡之都市计画为界,总面积约为9,000公顷。区内含括原日月潭特定区之范围及九族文化村、头社社区、车埕、水社大山、集集大山、水里溪等据点。
日月潭国家风景区涵盖600公尺至2000公尺的山区,地势东高西低,地形由绵延的山脉、起伏的丘陵、蜿蜒的溪流和平坦的盆地所组成,其中盆地地形属於「埔里盆地群」的一部份,由北到南分别是鱼池盆地、日月潭盆地和头社盆地,而日月潭则是埔里盆地群中唯一保留有水漾湖盆状态的高山湖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