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衢到海连三关司马桥自古及今称重镇,一石顶天立地百姓尽舜尧开来继往展宏图。”这是浓缩笏石镇风貌的一幅对联。据《莆田县志》、《笏石简志》等有关史料记载:440多年前,莆田城内外遭受倭寇之乱一片凄凉,一家十人丧生七、八甚至尽绝,哭声连门,死尸塞路,梅峰寺文物被抢一空,广化寺、凤山寺、衙门、古谯楼等被烧毁、故孤城之外,千里为墟。据载,笏石烟墩山(今大苍岭,是古代因急事、要事联络各路诸侯的烽火台)及附近的集市马峰、丙店一带的民众也逃不出厄运,幸存者往外避难。
戚继光平倭后,逃难的百姓回来时,看到笏石山上有一块高约三丈余的圆柱状巨石特别引人注目,犹如缙笏朝天(“笏”指古代文武大臣上朝时手持在胸前的手板。)是吉利的象征,加上附近有一俗称“土海”(唐朝兴化五塘之一),水陆交通便捷,便定居下来,这就是笏石镇的雏形。
笏石与其它地方一样,在封建社会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生产技术墨守成规,社会分工不发达,各地区间经济联系薄弱。弘治《兴化府志》载:“(兴化)其为治生,近海鱼盐,近山稼穑,下里(按:今笏、渚、忠、平一带)少田地则为商贾;终岁勤勤,不敢休息。”而笏石镇地处平原和沿海交界的地方,素有“三关司马桥、沿海头”之美誉,故也是沿海主要的货物集散地。平原地区所产的大米、米粉和外地运来的南北京果、苏广小百货、食糖、棉花、布匹、中药材、化肥、柴炭、煤油和木材等,由笏石转运到沿海各地去。沿海地区所产的花生、花生饼、大豆、大小麦、地瓜干和食盐等,也是由笏石转运到平原各地去。奈因沿海地瘠民穷,群众的购买力很低,故高档的商品无人问津而对价格低廉的多是一扫而空,这就是笏石“粪土街”浑名的由来。
1924年前,全镇工商户只有五、六十家,资金约有二万银元。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商店有360家左右。其中京果杂粮业35家、棉布业15家、柴炭燃料业9家、土烟丝7家、香烟业3家、青果业3家、陶器业9家、制酒业3家、箩篾业15家、鞋业3家、茶叶1家、文具用品2家、屠宰业6家、海产品5家、糕饼食品业9家、香烛、冥楮、灯店、糊纸料等17家、蔬菜16家、小五金修理业5家、砖瓦灰4家、故衣业2家、鼎犁业2家、豆腐业16家、汤点饮食业20家、照相3家、牙栈11家、客栈7家、染坊业7家、理发10家、磨坊碾米业5家、成衣、竹、木器等小手工业20家、金银首饰业7家、杂商26家、小商贩17家、还有“当铺”1家以及季节性的油坊、磨坊等,是名符其实的沿海重镇。
清末民初,每逢元宵和中秋佳节,全镇街道均举行点灯活动,由于笏石古街地形独特,点灯时,古街面窄,上面全部用“白龙头布”遮住,布下挂着宫灯、走马灯、玻璃灯……千姿百态,从顶南埔头往下南埔街看恰似把灯排在下桥头下,从下桥头往顶南埔头望去一盏盏灯又好像排在地上,来自兴化大地的民众摩肩接踵,整条笏石七街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声不断,叹为观止,煞是令人流连忘返,这就是颇具一格、民间广为流传“笏石灯”俗语的由来
(看人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