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长 叶小文 (2005年~2011年)王作安 (2011年至今)副会长 齐晓飞 (2011年至今) 蒋坚永 (2011年至今) 张乐斌 (2011年至今) 秘书长 蒋坚永 法定负责人 齐晓飞(2005年~2011年) 蒋坚永(2011年至今) 名誉会长
天主教傅铁山主教(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藏传佛教帕巴拉·格列朗杰活佛(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
基督教丁光训主教(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两会”名誉主席、名誉会长)
协会顾问
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以及海内外宗教领袖和各界知名人士。
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是经国家批准,并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办的唯一一所培养较高级的年轻爱国宗教教职人员的伊斯兰高等学府,是万隆会议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下,于1955年建立的。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成立后曾借读于当时的回民学院(现改为北京市回民学校),现在的校址设于北京回民聚集的牛街地区南横西街103号,是由国家拨专款于1958年建成的。占地总面积10,978平方米,由主楼、宿舍楼和食堂三部分组成。其中主楼建筑面积为5,441平方米,学生宿舍楼建筑面积为 3008平方米,当时是按在校学员500人的规模建造的。主楼为三层,包括教室、办公室、图书馆、阅览室、语音教室、微机教室、礼堂、礼拜殿和大小净室等设施。图书馆现藏书4万余册,有汉文、维吾尔文、阿拉伯文、波斯文、英文、乌尔都文等语种,还有一些珍贵的阿拉伯文古兰经抄本,礼拜殿可容500人同时礼拜。主楼的建筑形式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格:在楼层的顶端有1大4小共5个绿色圆包,中间大圆顶象征着圆际天穹,4个小绿包象征东西南北四方归一,大绿圆顶顶部镶有一弯新月,高悬在距离地面3225公尺以上,为伊斯兰教的象征。
该院的办学宗旨为: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高宗教学识和阿拉伯语水平、汉语文化水平的伊斯兰专业人才。学制四年。课程设置分为伊斯兰教专业课和大学文科基础课两类,分别约占全部课程的70%和30%。专业课设有《古兰经》注释、古兰学、古兰诵读学、伊斯兰教教法、教法原理、教法史、教义学、圣训、圣训学、中外伊斯兰教史、阿拉伯语、阿文书法、教务实习等;基础课设有政治课(包括邓小平特色理论、中国革命史和爱国主义教育课)、大学语文、写作、历史、地理、计算机、体育等课程。教学采用现代课堂讲授方法,坚持“在教言教”原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该院的招生对象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立志从事伊斯兰教事业、年龄在19—23周岁、已进入清真寺学习一年以上的男性穆斯林青年。生员面向全国,根据各地伊斯兰教工作的实际需要定向招生,经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学生毕业后,根据“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的原则,回到原选派省区,主要担任各地清真寺阿訇或从事伊斯兰教事务及教学、研究等工作。
该院设院长1人,副院长4人;设有教务处、办公室、图书馆三个处级部室和1个教研室。48年的建院历史,已初步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型的师资队伍。学院除有资深的老一代伊斯兰教学者作为教学与科研的中坚力量外,还有一支年轻的专业教学力量,他们大部分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毕业生,毕业后又分别在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大学等国外伊斯兰院校留学或进行专科进修过,有着为伊斯兰教教育事业做奉献的敬业精神。
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成立以后,得到了党和政府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首届毕业生同中央民族学院各民族师生一起,于1957年在中南海受到了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党和国家***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周恩来总理于1958年在国务院礼堂曾亲切接见了经学院的学生。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30周年校庆时,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伊协名誉主任包尔汗,中共中央统战部二局局长张声作,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任务之、副局长宛耀宾、中国伊协主任张杰等领导同志到会祝贺,包尔汗副主席在大会上致辞,全院师生备受鼓舞。40周年校庆时,适逢中国伊协第六届代表大会换届,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李德洙到会并参观了校史展览。45周年校庆,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杨同祥到会祝贺。更令人振奋的是,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关心宗教院校的人才建设与发展问题,拟拨专款另建经学院,以解决经学院校舍难的问题。不日,经学院将选址另建 。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经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至今已走过48个春秋,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爱国爱教的伊斯兰教专业人才。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按照党的宗教院校的办学方针,招收了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撒拉、塔塔尔、柯尔克孜和乌孜别克等八个民族132名学生。特别是1962年—1964年,根据毛主席的指示,经李维汉同志提出,还举办了一期研究班,邀集了当时全国知名阿訇、伊玛目41名来院学习,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深造。自1955年创办至1965年期间,毕业于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的学员近173人。他们毕业后分别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的担任家乡清真寺的阿訇、伊玛目,有的就职于各级政府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各级伊协组织,有的在全国和地方经学院担任领导或教学工作。他们中大部分学有所成,译著立说,成为了知名的穆斯林学者和专家。近半个世纪,在中国伊协和各省、市、自治区伊协及全国10所伊斯兰教经学院的各级领导中,有相当一批人就是当年经学院的毕业生或曾在经学院进修过的阿訇。现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陈广元,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原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院长买买提·赛来等都是经学院培养出来的具有一定影响的杰出人才。这批人才现已成为全国伊斯兰教届的代表人物和中坚力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认真执行党的宗教政策、热情为穆斯林服务,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发挥了稳定一方、且他人无法取代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中发[1980]22号关于恢复各地宗教院校的文件,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通过了“尽快恢复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的决议,于12月开办了第一期在职阿訇进修班,共计31名学员。后又遵照中发[1982]19号文件“有计划地培养和教育年轻一代的爱国宗教教职人员,对我国宗教组织的将来面貌具有决定的意义。我们不仅应当继续争取、团结和教育一切现有的宗教界人士,而且应当帮助各种宗教组织办好宗教院校,培养好新的宗教职业人员”的精神,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正式恢复办学,并于1982年11月招收了第一批本科生。
自1982年复课后,经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克服经费不足、师资缺乏等种种困难,遵循既定的办学方针,认真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多层次办学,除开办本科班、大专班外,每年还举办在职中青年阿訇进修班。先后举办了30个教学班,其中14个本科班(包括2个新疆班)、4个大专班、10期在职中青年阿訇进修班、1期新疆伊玛目研修班、1期基础阿语班、1期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青年委员在职阿訇研修班。此外,还举办4期留学生培训班。现有在校学生151人。自1982年至现在,共计已有近千名学员毕业或结业于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这些毕业生除少数被选派到埃及、巴基斯坦、利比亚等伊斯兰教国家继续进修深造外,绝大多数都在国内从事伊斯兰教方面的工作。他们逐步接替老一辈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工作和重任,有的当选为地方伊协组织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委等,有的当选为人大、政协的代表或委员,已成为全国各地伊斯兰教界的后备力量和接班人,缓解了我国伊斯兰教教职人员青黄不接的大问题。
近20年来,由于坚持正确的办学方针,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在国内外伊斯兰教育界享有一定声誉。1986年和1987年,在全国高等院校阿拉伯语水平评比竞赛中,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名列前茅。曾有8名学生获奖。其中两名学生荣获八四级水平测试的第一、二名,三名学生囊括了八三级阿语作文比赛的前三名,为学院赢得了荣誉,博得各专业院校和阿拉伯语界的好评。在历届全国《古兰经》诵读比赛和《卧尔兹》演讲比赛中,都有经学院的学生参加并入围争得名次,得到国内伊斯兰教界的肯定与认同。此外,先后有多名学生赴埃及、巴基斯坦、利比亚、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王国等国家参加《古兰经》诵读比赛或各种学术交流会议。
改革开放以来,伊斯兰教经学院先后接待了许多访华的伊斯兰国家元首,如利比亚总统卡扎菲、苏丹总统尼迈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议长拉夫桑贾尼、沙特阿拉伯王国王储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等;接待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伊朗、沙特等国家的院校访问团及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并与他们进行座谈与交流。斋月期间,还与巴基斯坦、利比亚等伊斯兰国家的诵经师一起恭诵《古兰经》。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已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伊斯兰教与国际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伊斯兰教经学院是我国有计划的培养年青一代爱国爱教宗教教职人员的主要教育阵地,鉴于我国伊斯兰教教育系统一直没有一套统一的专业课教材,各级经学院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以及教学要求不甚统一。因此,教材建设是当前宗教院校工作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第七届代表会议换届后,新一届领导班子对统编全国经学院专业课教材的工作非常重视,委托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牵头抓好经学院宗教课教材编写工作。并于2001年5月,在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召开了“全国和地方经学院教材工作座谈会”,为期三天的座谈会,全国和地方 10所经学院就各自院校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自编教材大纲和教材状况及教学实际进行了详细介绍与交流,特别是对大家共同关心的统编伊斯兰教教育课程教材问题进行了重点研讨,并在有关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协商并落实了经学院大学本科一、二年级的6门汉讲宗教课基础教材:《圣训简明教程》、《伊斯兰教教义简明教程》、《<古兰经>简明教程》、《伊斯兰教教法简明教程》、《中国伊斯兰教史简明教程》、《世界伊斯兰教史简明教程》及《阿拉伯文书法》、《<古兰经>诵读学》的编写承担单位。提出教材编写要求:在内容上,既要尊重历史,又要面对现实;既要在教言教,又要适应时代;既要科学、准确,又要通俗易懂;既要内容丰富,又要删繁就简。会后,在协会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教材编审协调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由专人负责教材编写的各方面协调组织工作。目前,宁夏伊斯兰教经学院承担的《中国伊斯兰教史简明教程》、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承担的《伊斯兰教教义简明教程》、昆明伊斯兰教经学院承担的《古兰经简明教程》、北京伊斯兰教经学院承担的《世界伊斯兰教史简明教程》、郑州伊斯兰教经学院承担的《伊斯兰教教法简明教程》,共计6部教材,已完成初稿;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承担的《阿拉伯文书法简明教程》、兰州伊斯兰教经学院承担的《古兰经诵读学简明教程》完成修改稿、《圣训简明教程》也即将完成初稿。这些教材编写稿经过修改、定稿、审定工作,将作为试用本出版发行。
中共中央于2001年底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指出:宗教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切实做好新世纪初的宗教工作,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这充分说明,新世纪的宗教工作具有不同一般的重要性,而宗教教育也必定成为宗教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将任重道远。现在,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全体教职员工正以全新的姿态和面貌,团结一致、与时俱进,努力为培养伊斯兰教接班人勤奋工作,争取在21世纪创造出新的成绩。
文 章 导 航
《
阿不都力提甫·阿不都热依木,男,维吾尔族,1946年11月生,新疆和田人,高中学历。
1962年8月至196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朗如乡五大队会计。1965年至1987年2月和田县、喀什市学习经文。1987年2月至1991年7月和田市古江巴格乡五大队清真寺哈提甫。1991年7月至1992年9月和田地区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和田市古江巴格乡五大队清真寺哈提甫。1992年9月至1995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古江巴格街道办事处兰干清真寺哈提甫。1995年12月至2000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纳瓦克街道办事处艾提卡尔居委会大清真寺哈提甫。2000年1月至2001年8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常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纳瓦克街道办事处艾提卡尔居委会大清寺哈提甫。2001年8月至2003年12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常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和田市纳瓦克街道办事处艾提卡尔居委会大清真寺哈提甫。2003年12月至现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常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和田地区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纳瓦克街道办事处艾提卡尔居委会大清真哈提甫
1984年1月,东乡县达板上科妥清真寺、下科妥清真寺教长;
1990年7月,兰州市西关清真大寺副教长,康乐县上道家清真大寺教长;
1992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真北寺教长;
1997年10月,临潭县清真南大寺教长;
2001年7月,武威市东关清真大寺教长;
2002年5月,东乡县果园乡果园清真大寺教长、广河县三甲集中心清真大寺教长,省政协常务委员(2003年1月),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2004年12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2006年5月);
2010年5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省政协常务委员,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东乡县政协副主席,东乡县果园乡果园清真大寺教长、广河县三甲集中心清真大寺教长;
2013年1月28日,甘肃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选举为甘肃省政协副主席。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
1905年5月11日,冼星海诞生。冼星海是中国著名音乐家,广东番禺人,生于澳门。
其作品《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歌曲至今仍为人们喜爱。著作有《论中国的民族音乐形式》《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等。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年仅40岁。
1950年5月11日,中国与丹麦王国建交。丹麦位于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南,波罗的海和北海之间,首都哥本哈根。
1953年5月11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在北京成立,包尔汉当选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会主任。
光明日报创刊于1949年6月16日,是中共中央主办,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思想文化大报。作为党和国家联系广大知识分子的桥梁和纽带,光明日报始终得到中央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
刘宝琦医生现被聘为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2 刘宝琦 男,1938年4月生,河南省荥阳市人。回族。现任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北窑清真寺教长,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政协洛阳市第和届委员会常委、政协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曾任政协郑州市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政协河南省第七届委员会委员、洛阳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第三届、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1990随中国穆斯林朝觐团赴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圣地朝觐,圆满完成各项朝觐功课。自1981年起,先后在密县曲梁清真寺、荥阳东郭清真寺任教长,在近20年的阿訇生涯中,始终拥护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注重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以经训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来启发穆斯林的爱国爱教热情,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率范助学帮教,救困济贫,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严格修持宗教操守,潜心钻研宗教经典,遍览各类文化书籍,精心培养青年阿訇,20年来培养出近百名青年阿訇。在省内外穆斯林群众中拥有较高威望。
主编:杨柳,高级技师,高级经济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法人代表,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秘书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中国烹饪协会清真烹饪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等职务。主持中烹协日常工作,为中国餐饮行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曾被中国妇联、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国妇女报评为“巾帼英雄”,并获得“中国经济女性人物发展奖”。
主审:马云福,曾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国际部副主任。2001年、2006年先后两次被选为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执行秘书长。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工作期间曾先后访问亚、非、欧近30个国家和出席国际会议。著有《爱资哈尔大学》、《世界宗教总览》、《朝觐须知》等,并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文章40余篇。
主要作者:楼望皓,长期从事新疆民俗的研究和民俗摄影,在新疆和全国的报刊杂志和画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民俗文章和摄影作品。主要著作有《新疆民俗》、《新疆美食》、《维吾尔风情录》、《新疆传说》、《新疆土特产》、主编《新疆民俗大观》、《新疆少数民族服饰》画册,出版了《帕米尔》、《塔吉克风情》画册、《帕米尔皇冠》 VCD 。
哈全安
哈全安,男,1961年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回族。1996年起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现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首部中东地区通史的作者。主要职务有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历史教研室主任、天津市政协委员、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
现任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
中文名:哈全安
别名:哈里发
国籍:中国
民族:回族
出生地:吉林省吉林市
出生日期:1961年
职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伊朗德黑兰大学等
信仰:伊斯兰教
主要成就:2006年获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代表作品:《古典伊斯兰世界》,《阿拉伯封建形态》
祖籍: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果子洼
性别:男
任免信息:天津市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
人物履历
1983—1986年和1988—1991年两次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先后取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此间,曾于1988—1989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进修,1990—1991年在伊朗德黑兰大学文学院进修。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历史教研室主任、南开大学哲学系复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讲座教授、天津市政协常委、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中世纪史研究会常务理事,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同年获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7年获南开大学首届“良师益友奖”,2008年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年获天津市“优秀教师奖”,2010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1年获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著作奖。讲授“世界上古中古史”、“阿拉伯文明史”、“中东现代史”和“伊斯兰教史”,其中“世界上古中古史”于2004年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先后独立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青年基金项目“古典伊斯兰时期中东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阿拉伯封建形态研究、“十·五”规划项目“中东诸国现代化比较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研究项目“伊斯兰教诞生以来的中东史”,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中东政治现代化进程研究”,招收中东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应邀在中国科学院世界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国内多所高等学校做学术报告,在《光明日报》和《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专栏文章,接受新华社、中国社、天津电视台以及《华商报》、《齐鲁晚报》、《南开大学报》、《东北师大报》专访。
任免信息
2018年2月26日政协天津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任命:哈全安为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
2019年1月,任哈全安同志为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
人物荣誉
在南开大学授课期间,哈全安教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天津市首批“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2006年获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哈全安教授主讲“世界上古中古史”、“中东史”和“伊斯兰教史”,其中“世界上古中古史”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先后独立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青年基金项目“古典伊斯兰时期中东史研究”和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阿拉伯封建形态研究”,独立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中东诸国现代化比较研究”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研究项目“中东史”,招收阿拉伯古典历史、中东现代化和伊斯兰教史三个方向的研究生。
研究成果
1、《古典伊斯兰世界》,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2、《阿拉伯封建形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3、“麦地那国家土地关系初探”,《历史研究》1994年5期。
4、“从白色革命到伊斯兰革命”,《历史研究》2001年6期。
5、“纳赛尔主义与埃及的现代化”,《世界历史》2002年2期。
6、“麦加时期伊斯兰教的皈依与反对”,《世界历史》1993年5期。
7、“阿拔斯派运动新探”,《世界历史》1995年2期。
8、“中世纪德国城市的商品经济与法律地位”,《世界历史》1989年6期。
其他相关
“哈里发”潜心廿载成一书
1961年,哈全安出生在一个伊斯兰教职业者家庭。他从小耳濡目染,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历史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1988年,哈全安考入著名历史学家朱寰先生门下攻读博士,学习世界古代史。当时,中古时代的中东史研究在国内尚属学术空白领域,青年学子或碍于语言隔膜,或囿于习俗殊异,将研究中古时代的中东史视为畏途,罕有问津者。导师考虑到哈全安的身世背景和兴趣,建议他研究这段历史。哈全安欣然接受导师的建议,从此开始了20余年的不懈努力。为了研究中东史,哈全安曾前往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阿拉伯语,继而又赴伊朗德黑兰大学文学院深造。
1996年,他来到南开大学历史系,从事世界上古中古史和中东史的教学研究工作。作为教师,哈全安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4年,他为本科生开设的“世界上古中古史”入选国家级精品课。2006年,他本人又被评为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由于哈全安的教学风格独特、引人入胜,学生间常常亲昵地称他为“哈里发”。“哈里发”是阿拉伯语,在历史上这个词有国王的意思。得到这个“绰号”,一方面与哈全安的姓氏、与他教授阿拉伯史有关系,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学生对他学问的肯定与敬慕。
虽然得到学生的好评,哈全安却笑称自己从没有做国王、当老大的想法。其实哈全安为人低调,经常被看作是学界的另类。他极少在媒体和公共场合抛头露面,也极少参加学术会议和其他学术活动,而是习惯于闭门苦读。他甚至谦虚地说:“这些年我的著述也并不算多,这要感谢南开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使我不用为了发表文章的数量急功近利。”不过低调并不代表无为,多年的“深居简出”让他有更多时间总结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
功夫不负苦心人。2010年1月,哈全安的著作《中东史610-2000》作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研究项目出版。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国内中东史研究方面的空白。在书中,哈全安记述了包括埃及、新月地带、阿拉伯半岛在内的阿拉伯世界,以及土耳其和伊朗等西亚北非诸多区域历史文明及中东各国的现代化文明进程,总结了伊斯兰传统文明的基本特征与中东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轨迹。
作为一本由学者个人写成的、以中东地区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中东史》在国内尚属首创。“这本书包含了我20年来对中东史研究的心得。”哈全安将这部书看作自己此前学术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
“穆斯林”治学偏爱唯物论
哈全安的父亲哈雨田阿訇长期在家乡吉林省吉林市主持穆斯林的教务工作,“文革”结束后担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吉林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和吉林省政协委员,20世纪90年代在天津数处清真寺出任教长。哈全安受家庭环境影响很深。作为一位穆斯林,他从不否认自己的信仰,并且数十年来在可能的情况下坚持履行《古兰经》规定的宗教义务。
但是作为学者,哈全安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他看来,学术研究有自己的规律,宗教信仰并不影响研究方法。他说:“如果宗教对治学有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它让我对阿拉伯史感到兴趣。尽管目前国内从事中东历史和伊斯兰教研究困难很多,然而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对于伊斯兰教的特殊感情,让我始终坚持跋涉在这条并不平坦的学术道路上。”
哈全安在给本科新生上课时常会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历史是艺术,还是科学?”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当今西方时髦理论成为一些学者的口头禅,许多人在“后现代”学说的影响下,对历史学的客观性、科学性产生了质疑。哈全安并非不了解学术上的新观点,他也会倾听学生的见解。但经过思考,他还是坚信,历史是科学。他说:“这并不是我的发明,马克思曾说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我觉得这话并不过时。有些人觉得历史不是科学,是因为他们把历史看作是无序的,但我认为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研究我们能够把它揭示出来。”
“其实西方很多学者在研究历史的时候用的就是马克思的理论,只不过他们不说出来而已。相反,我们的学者有时号称以马克思主义治史,其实似是而非,甚至背道而驰。因此我们治学不能只看他怎么说,更应该看他实际怎样做。”他认为,“学术研究需要争论,有些很有名的专家,虽然我们之间的私人关系很好,但如果学术观点不同,我也一样要在书中加以驳斥。”
正是由于坚持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进行研究,才使哈全安可以透过纷乱的现象,剥茧抽丝般探寻出在中东地区千余年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也澄清了人们对伊斯兰教、对中东的误会。
有学生把哈全安的治学方法总结为“哈里发遇到了马克思”。
“学院派”关注现实不出世
哈全安治学的另一个特点是贯通:中外历史的贯通、古代与现代的贯通、历史与现实的贯通。他特别强调,研究历史要为现实服务,研究外国要为中国服务。而贯通与关注现实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个特点。
虽然极少抛头露面的哈全安常常被归于“学院派”,但他并非困守象牙塔中不问世事。哈全安坦言,他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学术兴趣也经历过一个转变的过程。1978年,哈全安以高分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当时之所以选择历史,而不是经济、法律,是因为‘文革’刚刚结束,还是想离现实远一些。”哈全安笑谈,“在历史学科里,世界古代史距离中国现实最远,因此选择了这个学科。”可是,后来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哈全安的想法发生了变化。他逐渐认识到历史不仅在故纸堆中,历史研究要“钻进去”但也要能“钻出来”。就像外科大夫在走上手术台前,要先练习解剖。历史学家也要先解剖历史,但解剖历史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洞察历史后服务现实。“尤其是近十几年对中东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研究使我对现实更加关注,有更多的想法。”
谈到今后的研究方向,哈全安说:“刚刚出版的这部《中东史》内容截至2000年,接下来,我想写一本《走进新世纪的中东》。”与研究当代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的学者不同,哈全安将历史学的方法引进当代国际关系的研究,从历史的角度看当代中东。
作为无党派人士,哈全安2003年当选为天津市政协委员,并在2008年担任天津市政协常委。政协委员的身份让他有了更多的机会走出书斋,走近社会。他指出:“学者参政,古今中外皆不鲜见。我个人认为,学者的特点在于理性和个性,学者参政应当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本着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立场,敢于发表独立思考后的独到见解,仗义执言。”
进入天津政协后,哈全安深感肩负重任。在反映社情民意,点评时局时,他丝毫不敢怠慢。工作中,哈全安提交了多份提案,无论大事小事,只要看到有不合理、需要改进的社会现象,哈全安就会利用政协委员的身份反映到相关部门。他说:“赵启正作为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政协委员最大的权利是‘话语权’。我认为这话有道理。政协委员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所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社会,学者更是如此,政协委员的身份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好表达意见的平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