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香俗称油饼,是回族人民的传统食品,每逢开斋节、 古尔邦节、圣纪节,家家都要煎炸油香,除了自己食用以外,还要相互赠送,有的家里过节纪念亡人,有了红白喜事,也要炸油香以表示尊祖继俗。 油香有普通油香、糖油香、肉油香三种,有的地方把油香叫"香气"香香锅"。说起油香来,还有一段传说:早先伊斯兰教圣人穆罕默德,从麦加到麦地那。麦地那城里的穆斯林早闻穆圣的到来欣喜若狂。家家都准备了丰盛的饭菜迎接穆圣。穆圣看到请的甚多,究竟到谁家里去呢?难以决定。最后穆圣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妙法。他就让自己骑用的骆驼走在前面,自己跟在后面。骆驼停在哪家门口,他就到哪家吃饭,走着走着,那匹骆驼终于停在一户人家的门口,穆圣就走进了这家吃饭。 这是一户贫苦的人家,家里只有老两口.男的银须飘洒叫阿龙布,见了风尘仆仆的穆圣来到自己家中异常高兴,连忙端出热腾腾的"油香"款待尊敬的穆圣,穆圣吃过后非常高兴,连连夸赞老两口的锅灶手艺。从此穆圣在阿龙布家吃"油香"的事就在阿拉伯国家传为佳话。后来阿拉伯人到中国传教、经商,又把这种作油油香的习俗传给中国穆斯林。现在回族穆斯林把油香做为礼品,馈赠给亲友或阿訇。"油香"现已成为团结、友谊、幸福的象征,成了回族穆斯林传统的圣洁食品。
那个叫油香。
油香是我国回族人民的传统食品,早在春秋时代就有,逢年过节是家家都要煎炸油香,除了自己食用以外,还要相互赠送,有的家里过节纪念亡人,有了红白喜事,也要炸油香以表示尊祖继俗。
历史起源公元六百一十年,穆圣奉真主的命令,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城开始宣传,“信仰安拉为独一无二的主宰。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的伊斯兰教义,遭到当地贵族、富绅、商贾及多神教徒的强烈反对和残酷迫害。历经十三年时间,最后穆圣奉主命,率领穆斯林分批迁移到麦地那。穆圣一到麦地那,就受到麦地那人的热烈欢迎。人们都抓住穆圣骑驼的缰绳,请求穆圣住到自己的家里。穆圣感到很为难,不知先到谁家为好。于是穆圣就示意他们放开驼缰,让骆驼自己走。并说骆驼卧在谁家门前,他就住在谁家。于是,穆圣的骆驼在前边走,人们簇拥着穆圣走在后面,看看 骆驼会停在谁家的门前,看看谁有幸成为接待穆圣的第一个东道主。最后骆驼来到艾布·安优布家门前卧下不走了,人们发出一片欢笑声,纷纷给艾布·安优布恭喜。穆圣高高兴兴地 走进了艾布·安优布家里。
艾布·安优布欢迎穆圣说:真主的使者啊!欢迎您!为了迎接您的到来,我准备了上好的面粉,最香的清油,为您做了最好吃的饭食,以表达我们对您的敬意。”穆圣向艾布·安优布表示了谢意,接过艾布·安优布的食品,一看原来是油炸的面饼。穆圣拿了一些分给周围的人,然 后和大伙儿一块坐下来品尝着这美味的食品。
艾布安优布请求穆圣给今天吃的食品起个名字,以作纪念。穆圣考虑了一下,问大家道“这饼子香不香啊!”大家都说:“我们老远都闻到香味了。”穆圣说“这饼子吃起来香甜可口 ,非常好吃,又是用油炸的,就叫它“油香”吧。大家一阵欢呼,都说,这名字起的好,“ 油香”。这件事很快传遍阿拉伯半岛,成为佳话。后来,穆斯林们都仿效艾布安优布,用炸油香来招待尊贵的客人,代代相传。
象征意义油香有普通油香、糖油香、肉油香三种,有的地方把油香叫"香气"香香锅"。油香"被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看作是象征真诚信仰的美食。"油香"现已成为团结、友谊、幸福的象征,成了回族穆斯林传统的圣洁食品。
适用诞生礼俗
在诞生礼俗中,“孩子出生第三天,乡亲朋友给月婆于送长寿面、油香、锅盔、鸡蛋和肉。”这天也是给孩子命名的日子,“有条件的要宰牲,一般也要炸油香、撒子、花花等,请阿訇,送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当孩子满月时,主人要做饭菜,炸油香等,款待亲朋好友和孩子的舅舅、外爷、外奶奶以及左邻右舍在回族的成年仪式——家庭经济条件好的,要给孩子换一身新衣服,家里一般要宰羊、鸡、炸油香,请阿訇念经,过‘尔麦里’,左邻右舍要给小孩散‘乜贴’”。
婚姻礼俗
在婚姻礼俗中,油香也是不可或却的。定亲这天,当男方送来聘礼时,“女方家还要炸油香、宰羊,过‘尔麦里’,即由男女双方请的阿訇或懂得伊斯兰教义的人,诵读《古兰经》有关章节,其余人聆听”。 结婚前一两天,“由男方带一只羊,一百斤大米和半斤重的大蒸馒头、油香若干个,送到女方家去,这叫催妆礼。”而且在婚礼中要“摆上油香”。
丧葬礼俗
在丧葬礼俗中油香也得到广泛的使用。一般情况下,“纪念从人‘无常’后,埋葬的当天晚上开始,丧主家要煮‘米粥’,炸油香或烙油香,请操办丧事的人和阿訇吃。回族称当日晚上这种纪念活动为霄夜”。“人死后的三、五、七、四十天、一百天、周年时,死者的家属要炸油香分送亲朋好友、邻舍,请阿訇念经,搭救亡人,俗称出香气”。就人生礼俗中油香的使用来看,对每一位回族成员来说,油香似乎以其“先人为主”的姿态,在诞生、命名、满月、抓岁、割礼、婚姻、丧葬的整个人生旅程中,伴随每个人走过其人生的每一阶段。这便使油香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具有了“迎来送往”和“生死与共”的意义。
传统节日
在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法图麦节等节日中,油香更是不可不有的食品。此外,在待客礼仪中,油香往往是招待贵客的食品。习俗分析
大体上,这一习俗有两个主要功能。首先是显示信仰的虔诚。油香习俗的宗教性表现可以证明此点。甚至“教中人不得呼(油香)为油饼,后则为大不敬”。而掰着吃是作为逊乃(圣行),被严格遵守的。其次是社交与联谊的功能。这主要从众人共食的特点中表现出来。由于油香是共食的,人们在相互馈赠、分送的往还中,加强了亲戚之间、邻里之间、朋友之间的情感联系,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协调民族内部的关系。同时这一功能,还有利于协调回族与兄弟民族的关系。在南方回族中,“也有赠送部分(油香)给和睦相处的汉族邻居”,就是典型的说明。这两个功能中,后者重在协调社会关系,加强社区内在联系,前者重在价值归宿,但是两者在油香习俗中合力而为,共同作用,使回族与伊斯兰教在这一习俗中同样得以维系与发展。
荆州油香绝对不是回民的那种婚丧嫁娶才会制作的油饼类食品。在百公里之外的武汉,它有个更响亮的名字叫:面窝。而在湖南,还有个名字叫葱油粑粑。它们虽然都和油香稍微有点小差别,但从原料选择和制作工艺上看是大差不大的。
荆州油香是荆州人早上的全民小吃之首,在荆州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这种米粉炸成的小吃我在武汉吃过几次,也是非常喜欢那种脆脆的口感。后来在洛阳也看到过,只是这东西一离开当地的水土,总觉得味道相距甚远。
下面就来说说荆州油香的做法。
第一步:准备材料。
大米和黄豆按照3:1的比例称出分量。然后分别浸泡在清水中。大米浸泡时间在4-5小时,而黄豆浸泡时间为6-8小时。所以一定要分开泡。
准备葱花,姜末,熟芝麻,五香粉,盐,味精,少许生抽,香油。
第二步:打米糊。
将泡好的原料加上姜末,五香粉,盐,味精,少许生抽,香油,加适量水放入破壁机中达成米糊。
将米糊倒出后,加葱花,熟芝麻搅拌均匀。这时候就可以直接炸了,不过放在那里让它醒个个把小时更好吃。
第三步:炸油香。
准备一个大勺。先用植物油涂抹一遍。油香有专用勺,底部是凸起的,这样中间才有空心。
起油锅,将大勺放入后将油烧热,让大勺在里面炸个五分钟完全预热,这样可以让油分子彻底的渗透进大勺的金属缝隙中,炸面窝就不沾了。
锅内油温到5-6成,将面糊舀到大勺中,放入油锅内浸炸。当油香慢慢成型后就可以用筷子或者铁签子在旁边一撬即可脱模。
油温不能高,保证在6成油温左右将油香慢慢的炸到通体金黄,漂在表面上即可。
综合全面考察油香习俗,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供了且有人类学价值的启示。
首先,宗教与民族饮食往往有不解之缘。油香习俗是宗教在民族饮食习俗的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其次,文化的传播与适应的过程中,某一民族的文化成份是同步进行的。油香习俗是因回族信奉的伊斯兰教之传人而传人,因伊斯兰教被中华文化的接纳而融人中华饮食文化体系的,这同时也说明:“只要这些外来因素最后不是反功能的,或破坏生态环节的,就有可能被接纳”。但是,由于回族分布广泛,使油香习俗有南北差异,恰恰与“东南沿海伊斯兰教观念淡薄及甘宁青回族宗教观念固化”有同步适应的表现。显示出东南回族与西北回族在习俗与信仰方面差异并非是惟一的。更体现文化适应中的多样性。
第三,最关键的是,油香习俗为透视回族与伊斯兰教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这个争论已久的话题上,有人认为在回族形成中,伊斯兰教起了决定性作用;有人认为只是纽带作用;有人以为是重要作用。虽是见仁见智,但都是要给回族与伊斯兰教的密切关系以明确的界定。
现就油香习俗的起源看,伊斯兰教在宗教习俗的传人及演化成民族习俗中有一定的决定作用。由此推论出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决定作用。就其此一习俗本身来看,其特有的功能在维系回族与伊斯兰教的关系上功不可没,而且其功能的发挥揭示出一个公式化的结构,即伊斯兰——回族.这个有机的结构表明:伊斯兰教以油香习俗赋予回族,而回族又通过油香习俗的保持来维系其宗教信仰。可见起纽带作用的是各种活生生的社会习俗。同时,这一结构在社会生活中的运行也说明了“每一个民族的饮食都有它一套内在的文化观念的背后运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