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是伊斯兰教的专用名词,他们主要生活在我国西北和北部,有些牛奶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奶牛,所以就印有“清真”。表示那是清真食品,清真食品的特点:
清真食品是指按照回族“四专”等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屠宰、加工、制作的符合清真要求的饮食、副食品、食品,叫做清真食品。
清真饮食、清真副食品、清真食品,简称为"清真三食"。另外生产、销售清真食品的专用运输车辆、专用计量器具、储藏容器和加工(储存、销售)的专用场地应当保证专用,不得运送、称量、存放清真禁忌食品或者物品。所以严格说不符合以上标准的都不属于清真食品。
清真食品的特色:
清真食品决不像一般人所了解的那样,认为只要不出售禁忌肉食品,不用“猪油”炒菜,或只用植物油,就合乎标准。
清真食品最突出的特点在于饮食禁忌比较严格,其饮食习俗来源于伊斯兰教教规。伊斯兰教认为,人们的日常饮食不仅为了养身,而且还要利于养性,因而主张吃佳美、合法的食物。在饮食方面有着严格的宗教特色禁忌。
主要是禁食一些食物。如奇形怪状、污秽不洁、性情凶恶、行为怪异的飞禽、猛兽及鱼类,以及不反刍的动物,都属于禁食范围。
“清真”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有质朴之意,曾被社会广泛使用。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后,至宋代还没有定称。元代以来中国学者逐渐用“清”“静”“真”等词语表征伊斯兰教。“清真”一词遂和伊斯兰教相联系。
如今“清真”的涵义只用来指称穆斯林制作食用的肉制类食品和饮食、礼拜场所,如清真食品、清真餐厅、清真寺,而不用来指称其他事物。
清真食品,是指按食用清真食品民族的饮食习惯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的食品、副食品及调味品。按照这些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清真食品不含自死物、血液和猪肉等禁忌物。
“清真”称颂
《世说新语》:“太祖以清真而敬之。”唐朝李白就有过“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的诗句,明清时期,中国的伊斯兰学者介绍伊斯兰教的时候曾使用“清静无染”、“真主原有独真,谓之清真”等词句来称颂伊斯兰教所崇奉的真主安拉,故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称其寺庙为“清真寺”。
后来回族的穆斯林越来越多地将“清真”一词使用在对伊斯兰教的称颂和解读中,认为清则净,真则不杂,净而不杂是为“清真”,如此,“清真”一词与伊斯兰教的关联便渐渐牢固了起来。如今常用的与“清真”相关的词如“清真寺”、“清真言”、“清真食品”、“清真餐馆”等。
清真节日,指伊斯兰教节日。
伊斯兰教节日中,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古尔邦节、登霄节等节日最为重要,最为著名。
在中国,穆斯林在以上节日中还有洒扫庭院、斋戒、宰牲、朝觐、游坟等习俗。
“清真寺”一词的解释
中国穆斯林把礼拜真主的场所(麦斯吉德)称作“清真寺”,清真寺是穆斯林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中心。
清初伊斯兰教学者解释,“清”指真主的超然无染,不拘方位,无始无终。“真”者,系指真主永存常在,独一至尊,靡所比拟而言。是“清真”二字被伊斯兰教采用后的新意。
汉字“寺”同清真寺的职能本来并无关系。
寺,本义是官署,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衙门”和现在所说的行政机关。《汉书·阿并伟》:“使奴剥寺门鼓。”这里的“寺”不是佛寺,而是官署,所以外面有鼓。汉代九卿主管的机构都称“寺”,如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鸿胪寺等。鸿胪手是主管挂靠四方宾客的因为寺的本义是官署,即办公事的地方,所以中国穆斯林借以为自己宗教场所命名(清真寺),而将“庙”、“观”等带有迷信色彩的字弃之不用。
清真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流行的专用名称。“清真”一词含有幽静高洁之意。宋元时代,伊斯兰教在中国尚无固定的译名。穆斯林文人根据该教崇尚清洁、信奉真主之义等特点,多选用清真、清净一类词译称伊斯兰教或该教的礼拜寺。如元至元年(1341)杭州礼堂重建时称为“清真寺”,宋绍兴(1131-1162)年间在泉州修建的礼寺称为:清净寺”,传说始建于唐代的长安(今陕西西安)的西大寺和东大寺曾分别称为“清真寺”和“清修寺”等。元代后期逐渐演变为清真二字合称伊斯兰教,这可从咸阳王赛典赤·瞻思丁奏改清教寺为清真寺一事中得到印证。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题金陆礼拜寺《百字赞》中有“教名清真”一语,说明清真在当时已成为伊斯兰教的一种通用名称。明末清初,中国穆斯林学者用“清净无染”、“真乃独一”、“其教至清至真”等来解释伊斯兰教被称为清真的来由;同时,有的学者给自己译着的有关阐述伊斯兰教教义的著作冠以清真二字,如《清真大学》、《清真指南》、《清真释疑》等。至此清真一词遂由一般名词变成伊斯兰教的专用名称。称该教为“清真教”,该教的礼拜堂为“清真寺”,该教所办的学校为“清真小学”、“清真学堂”,按照该教教义要求制造的食品为“清真食品”,出售清真食品和饮料的地方为“清真餐馆”、“清真茶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