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并没有立后,具体原因未可知,史料并未记载。
但是他后宫有很多的妃子,其中为我们所知道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公子扶苏的母亲郑妃,另一个胡亥的母亲胡姬。
秦王嬴政13岁即位,22岁亲政,这段时间他应该娶了很多个女人,但是并没有立皇后,或许是要把最好的留到后面吧。但是在22岁到50岁这段长达28年的统治时期。
扩展资料:
秦始皇有二十余子,少子胡亥继位,即秦二世,其对秦始皇其他子女展开清洗。除长公子扶苏被赐死于军中外,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公子将闾兄弟三人,被迫拔剑自杀,另有六名公子被戮死于杜县。
而据《史记·李斯传》,有十二名公子在咸阳市中受戮;公子高则在胡亥清洗兄弟时自请为秦始皇殉葬,获准;另有十名公主,被害于杜县。不过,以上尚非秦始皇的全部子女。
另外,1977年,后临潼上焦村秦墓发掘时,曾有铜印章“荣禄”和“阴嫚”出土,一说与秦始皇子女有关,另说实与之无关,还有观点称“阴嫚”可能为秦始皇之妃。
指:独孤信的长女是北周明敬皇后;第四女是唐朝元贞皇后;第七女是隋朝文献皇后。在周、隋、唐三朝都进入皇室,三代都为外戚,自古以来,从未有过。
长女独孤氏,北周明帝宇文毓皇后,谥号明敬皇后。
四女独孤氏,唐高祖李渊之母,追封元贞皇后。
七女独孤伽罗,隋文帝杨坚皇后,谥号文献皇后。
扩展资料
明敬皇后嫁给宇文毓的时候,北周还没有建立。因为宇文毓是庶长子,所以宇文泰在继承人上选择了嫡长子宇文觉。北周建国后,宇文觉成为皇帝。但是很快,宇文觉便被权臣宇文护害死了。宇文觉死后,宇文护拥立宇文毓为皇帝。因此,独孤氏成为皇后。
元贞皇后是唐国公李渊的妻子,李渊的父亲李虎和宇文泰、独孤信都是西魏的柱国大将军。所以,也不难理解独孤信为什么将女儿分别嫁给宇文泰和独孤信的儿子了,主要就是因为门当户对。
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十四岁的时候就嫁给杨坚了,要说杨坚也是高干子弟,他的父亲是隋国公杨忠。在嫁给杨坚的同一年,独孤信被宇文护逼死,其他兄弟姐妹被流放,此时的杨坚也遭到猜忌。家门的不幸,丈夫的艰难处境,使得独孤伽罗更加坚强。
独孤皇后不亏名门之后,在杨坚称帝的道路上,独孤伽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因为这个,独孤皇后成为杨坚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602年,独孤伽罗因病去世。杨坚死后,独孤伽罗追封为文献皇后。
参考资料:
1、皇公主和公主、太公主姐妹相称、皇公主和公主、太公主称长公主姑母或者姑妈。皇公主和公主、太公主称大长公主 姑祖母或者姑奶奶。
皇公主:皇后的女儿。
长公主:皇上的姐妹。
太公主:太皇太后的女儿。
仙公主:可以是皇后、太后或是太皇太后的妹妹 。
圣公主:圣公主也是公主,“圣”只是一个级别。它和皇上的关系是,父女,也就是说她是皇上的女儿。
尊公主:尊是尊贵的意思,也是皇帝的女儿。
2、皇后是皇上的妻子,太后皇太后都是皇上的妈,太皇太后是皇上的奶奶,所以太后皇太后也是皇后的妈,太皇太后也是皇后的奶奶。
皇后:皇后简称为后,是世界历史上帝国最高统治者(皇帝)正配的称号。
太后:封建时代帝王母亲的尊称。
皇太后:是皇帝为母亲上的尊号。
太皇太后:是中国古代人对皇帝的祖母(包括嫡祖母、宗法祖母和生祖母)十分尊敬的称呼,也就是对尚还在世的先帝母亲(嫡母和生母)的尊称,原来是皇太后,再晋为太皇太后。
3、一品、二品是品级之称。
扩展资料
先秦
黄帝时代至商朝为止,有关于君王女儿的封号及制度皆不明。周朝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周王室为姬姓,因此周天子之女被称作王姬,但这不是正式的封号,仅是称谓,因为其他和周室同姓的诸侯国,亦称女子为某姬。
周天子嫁女,并不亲自主婚,王姬的婚礼由姬姓诸侯中的公、侯,如鲁、晋等国国君主持婚仪;《公羊传》记载“天子嫁女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此乃后世公主的词源。之后东周战国时期,诸侯之女称公主(亦称君主),但周天子之女仍称王姬。秦灭周后,王姬之名遂废。
秦朝
秦国时延续周朝风俗,女子皆称姓;而由于秦国王族为嬴姓,因此秦国女子称为“某嬴”,如怀嬴、文嬴等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后,对于君王之女的称呼或封号不详,但北宋司马光所编写的《资治通鉴》中,称秦始皇之女为公主。
两汉
西汉初期,皇女和宗女的册封、晋封、待遇逐渐形成制度,皇女称公主,诸王之女称翁主(或称王主)。 [7] 同时,由于史料的缺乏,对公主的境遇很难有全面的了解。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皇后吕雉的女儿被称为鲁元公主。“鲁元”二字做何解,未有定论。
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秩律》有“李公主申徒公主荣公主傅主家丞秩各三百石”的记载,整理小组认为是“李公主申徒公主荣公主傅公主”(李公主、申徒公主、荣公主、傅公主,挛鞮公主)。
有认为她们分别是李姓、申徒姓、荣姓、傅姓,挛鞮的刘邦或汉惠帝刘盈姬妾所生的女儿。这是以“从母姓”的方式,对公主进行区分。但此时,如何册封公主,仍不可知。公主的食邑又称汤沐邑。鲁元公主的食邑有数城,她的异母长兄齐王刘肥的封地则有七十余城,两者相距甚远。
到了汉文帝时,史书对皇女有更多的记载,亦可知此后对公主的册封已较为规范。从汉文帝嫡长女刘嫖起,公主的封号通常是“某某公主”,“某某”即“某某县”,可能是她们食邑所在的县,这体现了正式的册封程序。
以刘嫖为例,她的封号是馆陶公主,馆陶即馆陶县。汉文帝时,刘嫖为公主。在其兄汉景帝登基后,则为长公主。到了她的侄子汉武帝时,又晋大长公主。但由于史料缺乏,仅知诸公主中有尊宠者,可加号为长公主或大长公主,是否形成定制则不得而知。
同时,由于公主非世袭的爵位,因此会有相同封号的公主。如两位不同时代的馆陶公主——刘嫖和刘施。有时,她们的封号也会与列侯重复,如阳信公主和阳信侯刘中意。
王莽建新朝后,改公主为室主,并封嫡长女孝平皇后为黄皇室主,但王莽另两女王晔、王捷,则依序被封为睦脩任、睦逮任。
东汉以后,翁主一号不复见。东汉皇女以县名为封号,称县公主,仪服同列侯,诸王之女以乡、亭之名为封号,称乡公主或亭公主。 此外,和西汉相同,诸公主中有尊宠者,可加号为长公主,仪服相当于各刘姓藩王。
三国
三国时期,由于《三国志》仅有人物纪传而无志书、体制等记载,史料缺损严重,未能确定各国体制。
曹魏大致沿用东汉仪制,如有平原懿公主、德阳乡主、长乐亭主、升迁亭公主等等。东吴公主则冠以夫姓称呼,如吴大帝孙权的长女孙鲁班、三女孙鲁育分别冠以夫姓全姓和朱姓,分别称为“全公主”和“朱公主”,没有汤沐邑。蜀汉则无相关记载。
三国的皇女或皇姊妹未必全部皆封公主,如魏文帝曹丕三位曾为汉献帝刘协后妃的妹妹曹宪、曹节、曹华,在曹丕称帝、刘协降为山阳公后,只封为山阳公夫人。孙权两位姐姐以及妹妹孙夫人皆没有被封为公主的纪录。
晋朝
帝女仍称公主,但改以郡名为封号,称郡公主;诸王之女封县公主。
南北朝
多有宗女封为皇女者,如北魏和南陈就曾封宗女为公主,以郡名或县名为封号。
隋朝
帝姑母成大长公主,帝姐妹为长公主,帝女为郡公主如乐平公主兰陵公主是以郡名为封号,亲王女封县公主如丰宁公主 大宁公主 永丰公主用县名为封号。
唐朝
帝姑母为大长公主、帝姊妹为长公主、帝女为公主,皇太子之女封郡主,亲王女封县主。
宋朝
帝姑祖母为两国大长公主、帝姑母为大长公主、帝姐妹为长公主、帝女为公主,皆以美名二字为封号,婚后改以国名为封号。
北宋宋徽宗于政和三年(1113年),应大臣蔡京之奏,仿周朝制度改公主号为帝姬,同时将封号从国名改为喻意吉祥的嘉名,如柔福帝姬,并改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北宋亡后,帝姬、宗姬、族姬等号遂废。
金朝
皇女为县公主,并以县名为封号,如东汉故事。亲王女为县主,但不得称县公主。
元朝
元朝时期,皇女、诸王之女皆称公主。
明朝
明朝皇帝姑母为大长公主,皇帝姐妹为长公主,皇帝之女为公主,其夫婿为驸马都尉;亲王之女为郡主,郡王之女为县主,郡王孙女为郡君,曾孙女为县君,玄孙女为乡君,其夫婿皆为仪宾。
清朝
后金时期,朝仪粗备,皇女与宗女皆称为格格。自清太宗一朝开始,改皇女为公主。清朝初期仍有部分生母地位较低的皇女被封为县君、乡君,甚至有皇女直到死去未曾得任何封号,是制度不严谨的结果。
清世祖入顺治皇帝关后,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制订皇女、宗女封号:嫡出皇女为固伦公主,庶出皇女为和硕公主:格格分为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五等;不在五等之内的为宗女。
参考资料:
西汉:
1、汉高祖刘邦,吕皇后吕雉
2、汉惠帝刘盈,张皇后-张嫣
3、汉后少帝刘弘,吕皇后
4、汉文帝刘恒,窦皇后窦漪房
5、汉景帝刘启,薄皇后、王皇后
6、汉武帝刘彻,陈皇后[阿娇]、卫皇后[卫子夫]
7、汉昭帝刘弗陵,上官皇后
8、汉宣帝刘询,许皇后、霍皇后、王皇后
9、汉元帝刘奭,王皇后
10、汉成帝刘骜,许皇后、赵皇后[赵飞燕]
11、汉哀帝刘欣,傅皇后
37、汉平帝刘衎,王皇后
东汉:
1、汉光武帝刘秀,郭圣通皇后、阴丽华皇后
2、汉明帝刘庄,马皇后
3、汉章帝刘炟,窦皇后
4、汉和帝刘肇,阴皇后、邓皇后
5、汉安帝刘祜,阎皇后
6、汉顺帝刘保,梁皇后
7、汉桓帝刘志,梁皇后
8、汉桓帝刘志,邓皇后、窦皇后
9、汉灵帝刘宏,宋皇后、何皇后
10、东汉后少帝刘辩,唐姬
11、汉献帝刘协,伏皇后伏寿、曹皇后曹节
扩展资料:
1、汉高祖 刘邦(前256--前195年)
前206年---前195年在位,汉高祖刘邦,字季,出身农民家庭,陈胜反秦起义,刘邦响应,自称“沛公”,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后又与项羽争天下,经4年,打败项羽。与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在位12年,死于前195年,时年62岁。
2、惠帝 刘盈(前211--前188)
前195---188年在位,刘盈,刘邦的儿子,母吕后(雉)。刘盈为人软弱,吕后专权。在位8年,死于前188年,时年24岁。
3、吕后 吕雉(前241--前180)
前188---前180年在位,吕后,姓吕名雉,刘邦妻子。她是刘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刘邦死后,惠帝立,吕后掌权,她手段残忍,野心勃勃。惠帝死后,她先后选立刘恭,刘弘为帝,自己掌握实权,又大封吕氏家族。她死于前180年,时年62岁。
-汉朝皇帝
-汉朝皇后
-刘邦
-刘盈
-吕雉
这种情况大多是因为皇帝的继任者非嫡子,庶子即位后尊生母为后,并在其死后葬入父皇陵墓,所以皇帝陵墓里会有一位嫡皇后,一位由继任者册封的生母皇太后。还一种情况就是皇帝在世时嫡皇后去世,另册封一位皇后主后宫之事,死后亦会以皇后的身份合葬。这两种情况结合到一起的也有,如万历皇帝他爹明穆宗朱载垕,在为裕王时,嫡王妃李氏先逝,后续陈氏为嫡妻,朱载垕为帝时追李氏为后,亦册陈氏为后,但万历生母为另外一位李氏,后被万历尊皇太后,所以明昭陵里有一帝三后,这种情况并不稀奇。
定陵的两位皇后万历皇帝的定陵中合葬了两位皇后,其一为万历嫡妻孝端显皇后王喜姐(原名黄喜姐),她是在万历皇帝十四岁时,由陈太后与万历生母李太后选中,次年行大婚于万历皇帝,被万历皇帝正式册封的皇后,时年十三岁。王喜姐在十六岁时为万历生下长公主朱轩媖,此后有一种说法是王皇后屡次流产,无法再行生育,所以王皇后膝下无子,也就是说万历皇帝没有嫡子,这也为后来的国本之争埋下伏笔。虽其膝下无子,但她将万历皇帝的后宫打理的井然有序,且对万历生母百般孝顺,后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去世时,万历皇帝悲痛不已,一病不起,五天后亦在悲伤中去世,由于继任者明光宗在位一月就暴毙,因此待明熹宗即位后才将王喜姐合葬于定陵。
定陵中的另外一位皇后便是朱常洛的生母孝靖皇后王氏。这个王氏本是慈宁宫的宫女,当年的慈宁宫里住着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所以这个王氏应该属于李太后的贴身侍女,且是当年选后时的落选秀,因姿色不错被留于宫中做了宫女。万历皇帝在一次请安中一时兴起,宠幸了这个侍女,这次宠幸也令王氏怀孕,万历皇帝虽一直遮掩,但王氏显怀后被李太后识破,此时的万历尚未皇子,李太后故而欣喜,并招万历询问,万历皇帝抵赖不认,李太后令人查询“起居注”对质,万历只得承认。在李太后的撑腰下,王氏被册封为恭妃,并顺利生下皇长子朱常洛。
王恭妃虽然生下了皇长子,但这种宫女身份以及李太后施压的做法令万历皇帝不爽,所以万历皇帝对其女子二人并不待见。尤其是郑贵妃受宠以后,加之朱常洵的出生,王恭妃的处境愈发艰难,直到去世都没安生。熟悉明史的都知道万历皇帝的国本之争,虽然万历皇帝向大臣门妥协,立了朱常洛为太子,但太子生母王恭妃却未得到应有的待遇,她生时被幽禁,去世时后仍不得安生。王恭妃是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去世的,当时的万历皇帝打算将其草草埋了,但又受到大臣反对,因此僵持了十个月之久,王恭妃的棺椁停放太久,尸体已经腐烂发臭,礼部侍郎翁正春再三上疏万历皇帝需速速安葬,万历皇帝才同意于东井左侧的平岗地营建坟园。
万历四十年七月,王恭妃被葬入明十三陵陵区内东井左侧,以皇贵妃之礼从简入葬,无人守坟。直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谋害太子的梃击案发生,矛头直指郑贵妃,万历皇帝为了平息舆论、维护郑贵妃,向支持太子的大臣示好,着令礼部下旨“给皇太子母坟户三十名,园地二十五顷,以供香火”。万历皇帝去世以后由朱常洛即位,他本想为母亲平怨,怎奈还未追封就暴毙而亡。朱常洛去世以后由王恭妃的孙子即位,也就是明熹宗朱由校,他感念其祖母的恩德,又接着他父亲的遗诏,才正式追封王恭妃为孝靖皇太后,并于泰昌元年十月(1620年)从东井把王恭妃的棺椁迁出,与万历皇帝和王喜姐一起葬入定陵的地宫内。
三个女人一台戏其实定陵中的王恭妃若非母凭子贵,是无法以皇太后的身份入葬的,反而是集万般宠爱于一身的郑贵妃一直抱有扶正的希望。前面讲到万历皇帝的嫡皇后王喜姐,她是明朝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除了没有儿子,其德行皆算后宫之楷模,所以王皇后的地位动摇不了,但郑贵妃的突破口便是生下皇三子朱常洵(二子朱常溆亦为郑贵妃所生,但早夭),万历皇帝对郑贵妃最是宠爱,故而对朱常洵亦是喜爱,且与郑贵妃达成协议,欲立朱常洵为太子。
但明朝的祖制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故而朝臣一致反对立朱常洵为太子,并支持立王恭妃的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且李太后也明确表示遵守祖制,这就引发了明朝万历年间的最大政治事件——国本之争。万历皇帝争不过群臣,便迟迟不立储君,这时候便以王喜姐作为挡箭牌,称王喜姐尚且年轻,仍有生育嫡子的可能,故而不急于立太子。王喜姐作为后宫之表率,当然不会插手政治,故在沉默中为万历皇帝抵挡朝臣的攻势。
国本之争持续了十五年之久,群臣的奏折成百上千,多有斥责郑贵妃后宫干政,魅惑皇帝的言论。期间,郑贵妃想尽办法污蔑王恭妃与朱常洛,称朱常洛经常与宫女嬉戏,早已不是童子身,有辱皇家威严。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万历皇帝迫于群臣压力,以及母亲李太后的干涉,才妥协立储,朱常洛成为太子,朱常洵成为福王。这次国本之争虽以群臣的胜利而告终,但也付出四位内阁首辅,百名央部级官员解职卸任的代价。李太后离世之前,督促福王就藩,这也彻底打破了郑贵妃想通过儿子上位的计划,李太后的这已决定,也让万历皇帝心灰意冷,但李太后的这一做法赢得了朝臣们的高度评价,称之为尽除后宫之患。
待万历皇帝将死之前,他遗命册封郑贵妃为皇后,并要求郑贵妃死后葬入定陵玄宫,这算是国本之争失败后对郑贵妃的补偿。但皇位由王恭妃之后继任,朱常洛并未尊万历遗命,朱由校更是直接批判了郑贵妃的罪行,其中御史温皋谟上疏直言不讳道“郑氏摧残孝靖皇后,至饮狠而不得一诀”。因而晚年的郑贵妃在深宫独居十余年,于1630年去世,只是被埋进了银泉山下的一座孤坟,而在定陵之中,只有王喜姐与王恭妃合葬左右。
综上,万历皇帝的定陵中,有两位皇后是符合客观历史事实的,这种情况如开篇所说,是由继任者非嫡子,由庶子追封生母造成的,而倘若王喜姐离世较早,郑贵妃是有可能被立为皇后并葬入定陵的。或者说如果郑贵妃没有在国本之争中对王恭妃与朱常洛加以迫害,也有可能随着万历皇帝的遗命入葬定陵,只不过历史上没有那么多如果!
乾隆的第一任皇后是纯孝贤皇后。
纯孝贤皇后叫富察氏,1712年3月28日出生,在她还是16岁的时候被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看中并且许配给了雍正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
纯孝贤皇后是乾隆皇帝的第一位妻子,也是乾隆时期的第一位皇后,这位皇后虽然长得很漂亮但是在生活中却非常的节俭,平时就是在宫中种种花草,也不喜欢佩戴很多首饰,乾隆皇帝对她非常的宠爱。
乾隆十三年的时候,纯孝贤皇后跟随乾隆皇帝去东巡,但是在东巡的途中病死在了德州,乾隆皇帝非常的悲伤,皇后的去世对乾隆的情绪及个性造成相当大的影响,也从而引起朝了廷内外一场不小的风波。
扩展资料:
乾隆十三年,纯孝贤皇后在德州事故发生时,乾隆皇帝只有38岁,他和孝贤皇后的感情一直持续到晚年,乾隆皇帝一直耿耿于怀,他为孝贤皇后写下了几十首诗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难以忘怀的真情。
尤其是关于孝贤皇后与荷包的故事,令乾隆终身难忘。乾隆皇帝在学习皇祖康熙皇帝的《清文鉴》时,了解到满洲入关前,行军在外,随身佩戴以粗布或鹿尾毱毛缝制的荷包,用以贮放食物、火种。
入关后在服舆制度中规定,皇帝与官员着官服时必须系腰带,并佩戴荷包以贮存火种,有不忘本的寓意。可是后来的荷包火镰崇尚华丽,不仅用彩绣,还缀以珍珠宝石,逐渐忘却了荷包的原意。
乾隆十二年,乾隆皇帝在塞外校猎时,将满人旧俗,有关火镰荷包的事讲给皇后听,皇后深悉皇帝的心意,于是动手裁制了一个长方形的火镰荷包。
以蓝布沿淡青边,用浅黄线做锁针绣,那富有韵律的12瓣菊花及卷云枝蔓,对比鲜明,简洁大方,开启处钉以金属扣攀 ,内装铁片和燧石,这个“燧囊”既继承满洲淳朴的遗风,又是一件十分实用的火镰荷包。
乾隆十三年三月,纯孝贤皇后随乾隆皇帝东巡,归途在德州事出,年仅37岁。四月,乾隆皇帝,看到孝贤皇后所缝制的燧囊不胜凄怆,他写了一首诗,还让臣下与他和诗。
并且命部下人用黄绫里的一块宋式八达晕锦,将孝贤皇后缝制的火镰荷包包好,装入一个莳绘莲花的金漆盒内。
又命皇家工匠打造一个硬木套盒,将盛有孝贤皇后缝制的火镰荷包的莳绘金漆盒与一纸用满汉文抄录乾隆皇帝诗序、诗文薄纸,一并收贮套盒内。
—纯孝贤皇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