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之前的文字载体,不仅有楼上各位所说的竹简、绢帛,还有更多的东东:
中国古代的文字最早是刻划在陶器上的,稍后是刻划在甲骨上,再后则是铸造在钟鼎上。这种刻划方式十分困难,文字载体也非常难以携带。
大约在春秋时期,发明了用竹木片烙烫或毛笔书写文字的竹简和木牍,使文献和记事的方式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但是这种竹木书籍还是过于笨重,战国时期思想家惠施外出时要携带五牛车的书,留下了“学富五车”的著名成语,被后世认为是了不起的大学者。其实如果这五车简犊印成现代的书本,恐怕也不会比四大名著的字数多到哪里去。
为了改变文字载体的这种笨重现状,古人又尝试着在“缣帛”上书写成所谓“帛书”。缣,为双丝的细绢,在这种材料上书写,无论是书写速度、笔划的流畅程度,以及携带和收藏的方便性等方面都比以往的各种文字载体有了巨大的飞跃,同时也为书法和绘画的艺术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帛书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但是在当时丝绢是非常昂贵的奢侈品。因此,直到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帛书也没能完全取代竹简。
在帛书稍后,又出现了利用缫丝下脚料大茧衣、烂茧、蛹衬、废丝碎屑等原料,采用煮漂、荡筛、捶打等方法形成薄绵片,再将其晒干辗展后成为一种“絮帛”。絮者,敝绵也,原意为较粗而乱的丝绵,采用这种廉价原料,所制得的书写产品相对缣帛而言是比较便宜的。制造絮帛的工艺过程和原理已经十分近似于造纸,因此絮帛应该算是最原始的纸。“纸”字发明早于蔡伦之前至少300年,因此“纸”最早就应该是指絮帛而言。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纸,絮一苫也、丝滓也”,故而纸字从“糸”之意、从“滓”之音。
布帛,丝、麻、棉织物的总称。《礼·礼运》:“治其麻丝,以为布帛。”在征调布帛的同时,布帛又成为货币。布帛是民生必需品,早已成为商品。
由于它具有比较稳定的价值,民间已将它作为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赋予它一定的货币功能。王莽时"货币杂用布帛金粟",布帛开始具有法定货币的地位。东汉末,谷帛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要货币。曹魏更以"谷帛为市"。两晋南北朝并出现绢帛排斥其他实物与金钱兼行为币的明显趋向。到唐代,封建政权多次申明,对绢布绫罗丝绵诸物在市场交易中,"令钱物兼行,违者科罪"。布帛的法定货币地位始终稳定。从汉至唐,货币赋演化为实物赋,布帛更成为货币,实由金属矿开采不足,通货短缺之故。征帛实际是征币,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回归自然经济。封建国家征调的大量绢布,除直接使用一部分之外,大部分是要进入市场的。征调布帛与布帛货币化相配套,更加增了布绢与市场联系的必然性。
古代一般以麻、葛之织品为布,丝织品为帛,因以“布帛”统称供裁制衣着用品的材料。
《礼记·礼运》:“昔者衣羽皮,后圣治其麻丝以为布帛。” 《史记·孝武本纪》:“自新,嘉与士大夫更始,赐民百户牛一酒十石,加年八十孤寡布帛二匹。”晋 葛洪 《抱朴子·清鉴》:“此为丝线既经於铨衡,布帛已历於丈尺。” 唐 白居易 《重赋》诗:“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宣王闻奏,怏怏不悦。遂出令:城内城外,挨户查问女婴。不拘死活,有人捞取来献者,赏布帛各三百匹;有收养不报者,邻里举首,首人给赏如数,本犯全家斩首。”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三:“静极的时候,连针穿过布帛的声音,都可以听见。”
中国历来有给故去的亲人烧纸的传统,每当清明节、忌日或者七月十五中元节,总是有很多人烧一堆纸表达自己的哀思之情。
其实通过实修这些都是可以现证的,达到一定境界的菩萨都能如实观照到。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并未亲自验证却也深信不疑的事情,比如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大家都相信有空气。科学家告诉我们空气里面成分是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我们也信了。
佛菩萨告诉我们的东西,为什么就不能相信呢?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都相信是存在的。
放长远一点看,昨天就是我们的前世,过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今天就是我们的今生,正在发生,还可以把握;明天就是我们的来世,境况怎样全看今天的积累。
六道轮回也是这个道理,看不见,但真是存在。众生无始劫中都在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中轮转不息。有些可以通过神力托梦,但是托梦的未必都是亲人,也有具神通的鬼神变换亲人形象托梦的。
说完佛教的理论,我们再来说一说中国传统的理解。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人死为鬼,鬼死为聻”的说法,中国传统认为,人死了以后就变鬼了,其实这个鬼亦称“归”,有归宿的含义。
人死之后,他的信息并没有完全消失,生前言论、所作所为等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他的喜恶等情感还在。生人可以感应亡人的这些信息,因此“鬼”因感应而生。
平时做梦,梦到的一定是跟自己有关联的人,陌生人从来不会出现在自己梦中,哪怕是偶尔出现不认识的人,那么这个人也一定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关于他的映射。
隋末唐初官吏唐临写的《冥报记》中的相关记载,道世大师在编纂《法苑珠林》时曾引用:“初文本将设食,仁茜请有金帛以赠之。文本问:‘是何等物?’茜云:‘鬼所用物,皆与人异,唯黄金及绢为得通用,然亦不如假者。以**涂大锡作金,以纸为绢帛,最为贵上。’文本如言作之。”
这段文字说的是鬼所用的东西都与人不同,唯有黄金和绢帛是通用的,但是真的反而不如假的。用**锡纸代表金,纸代表绢帛,这种最好。
这段文字,印光大师也读过,印祖认为,烧锡箔这事,虽然不是佛教中出来的,但是来源久远,古人虽然不知道来源,但是这个合于天理人情。所以不妨保留,没必要完全废除。
一味的阻止,说其是封建迷信,并非是明智之举。在随顺之余引导其学佛修行,这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造纸术的意义:
造纸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促使人类文化转播的重要大发明。
东汉的许慎在他编写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里提到“纸”从“糸”。纸的发明、发展及传播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造纸术的发明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播有巨大的作用,它使得文明的传播速度更便捷、传播成本更低,它促使了纸质书的出现,所以说这是一项极其伟大的发明。
造纸术相传是由中国东汉时代的蔡伦(63-121年)所改良,但是也有考古证据说明,造纸术早就存在,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发展者,使造纸的成功率更高,成本更低。造纸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促使人类文化转播的重要大发明。
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贵,也不适于书写。到了汉代,由于西汉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了,从而促使了书写工具的改进——纸被发明出来了。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方法:
1、斩竹漂塘:砍下竹子置于水塘浸泡,使纤维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树皮、麻头和旧鱼网等植物原料捣碎。
2、煮楻足火:把碎料煮烂,使纤维分散,直到煮成纸浆。图中可见大锅中的碎料用大石压住,有助于完全煮烂。
3、荡料入帘:待纸浆冷却,再使用平板式的竹帘把纸浆捞起,过滤水分,成为纸膜。此一步骤要有纯熟的技巧,才能捞出厚薄适中、分布均匀的纸膜。
4、覆帘压纸:捞好的纸膜一张张叠好,用木板压紧,上置重石,将水压出。
5、透火焙干:把压到半干的纸膜贴在炉火边上烘干,揭下即为成品。
-造纸术
绢帛直接作为货币在市场上广泛使用始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北魏开始铸造自己的钱,规定其价值的就是绢:“绢匹为钱二百在整个北魏时代,绢帛一直起着货币的作用,确实是一种“货币商品”。这种绢帛作为货币使用的现象一直延续到盛唐,唐代的货币使用被称为钱帛兼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