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正周期的公式如下:
y=Asin(ωx+ψ)或y=Acos(ωx+ψd)的最小正周期用公式计算:T=2πshu/ω。
y=Atan(ωx+ψ)或y=cot(ωx+ψ)的最小正周期用公式计算:T=π/ω。
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一般在高中遇到的都是特殊形式的函数,比如:f(a-x)=f(x+a),这个函数的最小周期就是T=(a-x+x+a)/2=a。还有那就是三角函数y=A sin(wx+b)+t,他的最小正周期就是T=2帕/w。
公式法
这类题目是通过三角函数的恒等变形,转化为一个角的一种函数的形式,用公式去求,其中正余弦函数求最小正周期的公式为T=2π/|ω| ,正余切函数T=π/|ω|。
函数f(x)=Asin(ωx+φ)和f(x)=Acos(ωx+φ)(A≠0,ω>0)的最小正周期都是;函数f(x)=Atan(ωx+φ)和f(x)=Acot(ωx+φ)(A≠0,ω>0)的最小正周期都是,运用这一结论,可以直接求得形如y=Af(ωx+φ)(A≠0,ω>0)。
表白心形函数解析式
极坐标方程。
水平方向: ρ=a(1-cosθ) 或 ρ=a(1+cosθ) (a>0)。
垂直方向: ρ=a(1-sinθ) 或 ρ=a(1+sinθ) (a>0)。
直角坐标方程。
心形线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方程表达式分别为x^2+y^2+a*x=a*sqrt(x^2+y^2)和x^2+y^2-a*x=a*sqrt(x^2+y^2)。
参数方程。
-pi<=t<=pi 或 0<=t<=2pi。
x=a*(2*cos(t)-cos(2*t))。
y=a*(2*sin(t)-sin(2*t))。
所围面积为3/2*PI*a^2,形成的弧长为8a。
来源
《数学故事》讲述了数学家笛卡尔的爱情故事。笛卡尔于1596年出生于法国,在黑死病期间他流浪到了瑞典。
1649年,52岁的笛卡尔在斯德哥尔摩的一条街上遇到了18岁的瑞典公主克里斯汀。几天后,他收到了一个意外的通知,国王聘请他为小公主的数学老师。
他跟着来通知他的卫兵来到宫殿,看见了他在街上遇到的那个姑娘。从那时起,他成了小公主的数学老师。
在笛卡儿的细心指导下,小公主的数学突飞猛进。笛卡儿向公主作了自我介绍。
笛卡尔坐标系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每天在一起分不开的,这样他们对彼此的爱,公主的父亲,国王得知他勃然大怒,下令执行笛卡尔,小公主克里斯汀•恳求国王将流亡到法国,克里斯汀公主也软禁了他的父亲。
y=a(x-h)²+k(a≠0,a、h、k为常数),顶点坐标为(h,k) ,对称轴为直线x=h,顶点的位置特征和图像的开口方向与函数y=ax²的图像相同,当x=h时,y最大(小)值=k有时题目会指出让你用配方法把一般式化成顶点式。
注意:与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平移不同,二次函数平移后的顶点式中,h>0时,h越大,图像的对称轴离y轴越远,且在x轴正方向上,不能因h前是负号就简单地认为是向左平移。
具体可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当h>0时,y=a(x-h)²的图像可由抛物线y=ax²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²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a(x-h)²+k的图像。
扩展资料:
大约在公元前480年,古巴比伦人和中国人已经使用配方法求得了二次方程的正根,但是并没有提出通用的求解方法。公元前300年左右,欧几里得提出了一种更抽象的几何方法求解二次方程。
7世纪印度的婆罗摩笈多是第一位懂得使用代数方程的人,它同时容许有正负数的根。
11世纪阿拉伯的花拉子密 独立地发展了一套公式以求方程的正数解。亚伯拉罕·巴希亚(亦以拉丁文名字萨瓦索达著称)在他的著作Liber embadorum中,首次将完整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传入欧洲。
-二次函数
y等于e的x次方是一种指数函数,其图像是单调递增,x∈R,y>0,与y轴相交于(0,1)点,图像位于X轴上方,第二象限无限接近X轴,如下图所示:
扩展资料:
指数函数
指数函数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一般地,y=ax函数(a为常数且以a>0,a≠1)叫做指数函数,函数的定义域是 R 。注意,在指数函数的定义表达式中,在ax前的系数必须是数1,自变量x必须在指数的位置上,且不能是x的其他表达式,否则,就不是指数函数。
指数函数是数学中重要的函数。应用到值e上的这个函数写为exp(x)。还可以等价的写为ex,这里的e是数学常数,就是自然对数的底数,近似等于 2718281828,还称为欧拉数。
参考资料:
上限为a(x),下限为b(x)y=(a(x),b(x))∫f(t)dt已知f(x)原函数是F(x),F'(x)=f(x)(观察y=(a,b)∫f(t)dt=F(a)-F(b),括号里跟着代入就行了)所以y=(a(x),b(x))∫f(t)dt=F[a(x)]-F[b(x)]两边求导y'=(F[a(x)])'-(F[b(x)])'=F'[a(x)]a'(x)-F'[b(x)]b'(x)
扩展资料:
如果上限x在区间[a,b]上任意变动,则对于每一个取定的x值,定积分有一个对应值,所以它在[a,b]上定义了一个函数,这就是积分变限函数。
积分变限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它最著名的应用是在牛顿一莱布尼兹公式的证明中.事实上,积分变限函数是产生新函数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它能表示非初等函数,同时能将积分学问题转化为微分学问题。积分变限函数除了能拓展我们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外,在许多场合都有重要的应用。
连续性
定理一若函数f(x)在区间[a,b]上可积,则积分变上限函数在[a,b]上连续。
导数定理
定理二如果函数f(x)在区间[a,b]上连续,则积分变上限函数在[a,b]上具有导数,并且导数为:
如果函数f(x)在区间[a,b]上连续,X0为[a,b]内任一点,则变动上积限积分满足:
注:
(1)区间a可为-∞,b可为+∞;
(2)此定理是变限积分的最重要的性质,掌握此定理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下限为常数,上限为参变量x(不是含x的其他表达式);第二,被积函数f(x)中只含积分变量t,不含参变量x。
原函数存在定理
若函数f(x)在区间[a,b]上连续,则积分变上限函数就是f(x)在[a,b]上的一个原函数。
这是定点问题,
把式子变形为y=a(x+1)
这时候可以看到,只要等号右边的式子(x+1)=0,即x=-1,那么不管a取什么数,式子都变成了y=0,所以说直线一定经过(-1,0)这个点
若y=ax²向左平移h
则,y=ax²上的点(m,am²)的坐标就变为(m-h,am²)
点(n,an²)的坐标就变为(n-h,an²)
点(k,ak²)的坐标就变为(k-h,ak²)
设平移后的解析式为y=e(x+f)²+g
则有:
am²=e[(m-h)+f]²+g
an²=e[(n-h)+f]²+g
ak²=e[(k-h)+f]²+g
解得e=a,f=h,g=0
所以即为y=a(x+h)²
同样的道理,如果向右平移h,则为y=a(x-h)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