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称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
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例如前面提到的台端、台甫等等,这类词语称为提称语。
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
给父母写信,"膝下"一词用得最多,源出出于《孝经》:"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是说人幼年时,时时依于父母膝旁,后来转为对父母的尊称。
"函丈"源出于《礼记-曲礼》,向尊长请教时,要"席间函丈",意思是说,彼此的席位之间要空出一丈左右的地方,以便尊长有所指画;故用作对老师的尊称。
提称语可以几个词叠加使用,如毛泽东致其师符定一(字澄宇)称:"澄宇先生夫子道席",以见尊敬之意。
(二)告辞或思慕语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此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
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大示,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
思慕语书信的功能之一是沟通彼此的情感。因此,在提称语之后不直接进入正文,而是要用简练的文句述说对对方的思念或者仰慕之情,这类文句称为思慕语。
(三)正文
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字样。
(四)结语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
具体例子如“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恕不一一,不宣。不悉。不具。不备。不赘。书不尽意。不尽欲言。临颖不尽。”等等。
(五)祝辞
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
“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
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
(六)署名
署名,就是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友人的,可只写名字,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弟、侄、晚等。
称呼与名字之间,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将称呼用小字写在名字的左上方。
署名的后面,可加写启禀词,也可不加。
在署名或启禀词后面,写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写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方。另外,还可以在日期之后,写上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如“舟中”、“灯下”、“万籁俱寂”之类。
(七)附候或致意
如写信人的家属、近处朋友也和收信人熟悉,署名后一行或加上这些人的附候。如“某人嘱笔问候”。
如应向收信人的家属、近邻亲友问候的,可加上“请向某某致意”,倘是长辈,可作“请在某某前四名问安”之类。
扩展资料:
书信举例:
1鲁迅写给母亲的信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去年十二月二十日的信,早已收到。现在是总算过了年三天了,上海情形,一切如常,只倒了几家老店;阴历年关,恐怕是更不容易过的。男已复原,可请勿念。散那吐瑾未吃,因此药现已不甚通行,现在所吃的是麦精鱼肝油之一种,亦尚有效。至于海婴所吃,系纯鱼肝油,颇腥气,但他却毫不要紧。
“去年年底,给他照了一个相,不久即可去取,倘照得好,不必重照,则当寄上。元旦又称了一称,连衣服共重四十一磅,合中国十六两称三十斤十二两,也不算轻了。他现在颇听话,每天也有时教他认几个字,但脾气颇大,受软不受硬,所以骂是不大有用的。我们也不大去骂他,不过缠绕起来的时候,却真使人烦厌。
“上海天气仍不甚冷,今天已是阴历十二月初一了,有雨,而未下雪。今年一月,老三那里只放了两天假,昨天就又须办公了。害马亦好,并请放心。
“专此布达,恭请金安。
“男树叩上广平海婴同叩。一月四日”
2、毛泽东致老师符定一(澄宇)先生:
澄宇先生夫子道席:
既接光仪,又获手示,诲谕勤勤,感且不荆德芳返平,托致微物,尚祈哂纳世局多故,至希为国自珍
肃此敬颂
教安不具
受业毛泽东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转载回味无穷!不得不说的《仙剑四》结局
寰宇之星 2007年08月20日 作者:七星伴月 我来说几句
剑四结局交代的不甚明朗,已经是一百年之后了。
慕容紫瑛只留下了白发苍苍仙人般的背影,探魔剑去剑冢了。梦璃回来了,依旧那么清丽脱俗,惊为天人,只是没了与心爱的人天河相处的日子,对于她来说是不是过于残酷,美艳的脸庞上写满了憔悴。而菱纱早已过世,剩下的是一掊黄土,命运对于她来说太过无奈,注定短命,即使修了仙术也不能与天河长相厮守,逍遥尘外。梦璃跪到了菱纱的坟墓前伤感凭吊,天河闻到香气出来,脸上欣喜而又很安静,但却再也看不见梦璃了。梦璃起身注视着自己心爱的人,画面就在此处定格。
我们大体上可以猜想到,在天河弯弓射毁琼华派以后的百年里,青鸾峰顶,紫瑛一边在专注铸剑术,一边和心爱的人菱纱照顾盲瞎的天河,一边也在盼望着梦璃的出现,可以说紫瑛经历了那么多,已经明白了天道有常的道理,当初四个人一起的时光对于他来说是永恒的回忆吧。紫瑛不是没有感情,那个活泼可爱淘气古怪又叫他“小紫瑛”的盗墓“女贼”韩菱纱,在他心中肯定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今菱纱已然过世、重入轮回,梦璃回来了,挚友天河总算是有人照顾了,这纷扰繁复的尘世已经没什么可在意留恋的啦。所以他御剑而去,离开了这个让他琢磨不定的人间,也许专注于剑术可以让他忘却这一切吧。
天河在这百年里有了爱人菱纱和朋友紫瑛的陪伴过的应该是不错的,唯一遗憾的是他百年之前的那拯救苍生的惊天弯弓一射让他付出了代价,看不见这美好的世界了,也看不到梦璃了。但依天河的性格,他肯定能够把这一切看开的,他总算是阻止了大哥的妄行,总算是救了菱纱,总算是和菱纱来青鸾峰隐居了,自己做点牺牲算什么呢。唯一遗憾的可能就是梦璃吧,梦璃她在幻暝界过的开心吗?她会回来看我们吗?
菱纱虽然短命,但她也许是幸福感最大的人啦,当初不惜折阳寿去为了天河取后羿射日弓,为的是什么。如今后半生能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在青鸾峰吞风吻雨看落日,能和“小紫瑛”一起铸剑玩耍,即使时间再短,也会成为永恒。
梦璃这百年也许是最痛苦的,和天河终究是有缘无份,百年里她肯定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天河,也许在这百年里她终于完成了娘交给她的使命,带领了族人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她肯定是找到了幻暝界的可靠接班人,把职位禅让出,自己来人间找天河了。
这样的结局可以说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梁祝的爱情是很让人揪心,但是最后他们画作了一对蝴蝶,总算是给人点安慰;《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也成了树上的一对鸟儿了。再想想我们看过的许多电视剧与小说,结局好多都是模棱两可的,总要留给了观者一点想象的空间的。《倚天屠龙记》结局是张无忌正给赵敏画眉,周芷弱也来了让他画,故事到此也就戛然而止了,给人太多遐想,究竟是个什么结果,也许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答案。
仙剑四的结局是唯一的,但却给了人无限的遐想空间。一百年之间实在能发生太多的故事,以上的那些想法是我自己想的,也许很多人都会这样想吧,也许也有很多玩家不那样认为,他们会把那一百年之间的事情想的与自己的理想相吻合。整个仙剑四玩到最后谁也会为其中梦璃离去,菱纱短命唏嘘喟叹,甚至垂首泣泪。为什么偏偏要梦璃去承受那么艰巨而又没法回避的责任!菱纱**死人钱财救济活人有什么错呢!难道这就是天意!天河自己所信仰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信条真的不能实现吗?也许这是谁也预料不到的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吧。
好在结局已经是百年之后了,百年之间我们大可以把天河、菱纱、紫瑛的生活想象的美好一些、快乐一些,但我无法将梦璃的生活想的有多美好,即使她和她的族人再没有敌人骚扰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没有了和“云公子”一起,她何来幸福,所以她魂牵梦萦百年,终于忍不住来人间找他的天河了。
梦璃与天河相互注视的水墨画景,无疑是仙剑四里最为亮丽的场景之一,犹如仙一里月如救逍遥、灵儿战死、阿奴吹笛送别,仙剑三里雪见跳熔炉一般,是全游戏的看点、卖点、闪光点,整个游戏因为有了那些场景情节变的格外动人。
当那首听过无数次的《回梦游仙》再次缠缠绵绵地在结局里响起的时候,我心灵不禁一颤,全身如电击般冷了一下。所有的仙剑四的情节场景又回到了脑海,是什么让我这个成年了的人如此细腻多情伤感,是仙剑四故事童话般的纯洁,是主人公们可爱的大俊大美,是那天籁般的音乐,是那梦幻般富有诗意的一幕幕动人场景,是菱纱的精灵古怪乐观善良,是梦璃的澄净美丽柔弱聪慧,是紫瑛的深沉内敛,是天河的洒脱直率……
所有的这一切汇聚成一幅叫做“旷古情缠的柔情悲剧”画卷。整个游戏音乐、服装、人物造型以及场景无不显示了特有的中国古典特色,尤其是音乐,二胡版的“回梦游仙”可以说是太符合“情缠”“柔情”“悲剧”这几个字眼了,激昂低沉丝丝屡屡的二胡演奏,如男女互吐衷肠、感伤无奈,缠绵、旖旎、缱绻的柔情尽在这曲子里表露出来了。
琴姬边抚琴边歌唱的情景颇让人激动的有点难以言表,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改变了仙剑史上音乐的表现方式,让人更直观的感受到了音乐之于情感的表达方式。看当时天河的表情虽然傻乎乎的,但他们都十分认真的听了,一方面说明琴姬的演奏歌声动人,另一方面也确实说明音乐引起了天河菱纱梦璃他们的共鸣。
还有就是那首蝶恋了,是用笛子和二胡以慢节奏缓缓演奏出来的。非常符合梦璃与天河当时难舍难分恋恋不舍的悲伤心境。
仙四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服装和人物造型了,天河一身打猎装,和他性格满符合的,而且动作老是急急忙忙,尤其是准备去杀敌时候摩拳擦掌,让人看了就好笑;菱纱娇小精悍的一身火红衣服,和她的火热开朗性格相符,她的特点就是冷不丁给天河一巴掌;而梦璃的衣服具有汉服的古典气质,长袖舞动,衣带飘飘,再陪一把箜篌,简直如在画中,举手投足之间如同她与身句来的香气般给人以舒服感;紫瑛人中归中矩,衣服也是正儿八经的道士装束,但看上去也满舒服。
故事情节起伏跌宕,精密细致,丝丝入扣,层层推进自不必说。感人情节不少,尤其是菱纱最后一次盗墓,让人感觉他对天河的爱如天地般宏大,做的那样坚决果断,梦璃不是送了天河一把弓吗,我也要送他一把,既然我活不长久,那我就送他一把最最好的弓保护他。
整个仙四玩过以后感受更多的是无奈与遗憾,虽然这无奈与遗憾在看过结局动画后会减轻点,但是玩完几天过去了。心里还一直记挂着它。要说人啊,没是就是找罪受,好好一个人玩了仙四以后茶饭不思了,虽然我很清楚玩仙剑只能把他当童话看,但是这童话太完美了,太动人了以至于我陷入而无法自拔,正如有人说的那样,看书一要看进去,二要看出来,三要出来之后有所感悟,玩游戏也是一样,我目前只是玩进去了,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近五十个小时以后,还是没有从童话里走出来。
夜深了,我脑海里依然是一红一蓝两个身影,红的明眸善睐,一根手指托着下巴。蓝的恬静明丽,衣袖舞动,彩带飘扬。
资料来源:寰宇之星
编辑:老蝉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之一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教师朗读歌词的前两段(屏幕显示),创设悲悯气氛。
问1:预习过全诗,请问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的诗歌
问2: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但后人却更熟悉《孔雀东南飞》,为什么
结合屏幕显示,迅速说明比兴手法,及其作用。
结合屏幕显示“乐府”: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是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清代沈归愚称其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最长的叙事诗应该是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一百多万行,两千多万字)
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二、过程
1由《孔雀东南飞》引发的争议与探讨,引出本堂课程的目标: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悲剧——“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抓住“有价值的”与“毁灭”两个关键词。
2分析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真、善、美
(1)刘兰芝的美好品质;(2)焦刘之间真挚的情感。
有价值的:才高、品善、人美、不慕名利
情真、重誓
体现出的高中语文知识体系:赋的知识(铺陈渲染)、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反衬、比喻等。
3如何毁灭——社会、性格
(1)不该毁灭的被毁灭,才是悲剧
社会悲剧:a 焦母和兰芝兄长的专制(焦仲卿对母亲的妥协;刘兰芝对兄长的屈服。根源:汉代独尊儒家后对礼教的推崇——孝。)b 女性的个人能力与社会世俗伦理的冲突。
焦仲卿两次求见母亲试图挽回;刘兰芝成功拒绝了第一次求亲,但第二次未能成功。
性格悲剧:刘兰芝性格(自尊敏感、外柔内刚、率性倔强)与焦母性格(怪僻暴戾、专横跋扈、独断专行)的冲突。
体现出的高中语文知识体系:细节描写,人物形象塑造
(2)本可避免的被毁灭,才更可悲
性格悲剧:焦仲卿的性格(正直纯朴、懦弱内向、优柔寡断)。
体现出的高中语文知识体系: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屏幕显示:性格决定命运!
方法提示:从字词句入手,从细微处读书。品味艺术形象时,应就文段本身中的环境的渲染、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总结
我认为:《孔雀东南飞》通过东汉末年人物性格冲突而引起的婚姻悲剧,以及刘兰芝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再现了个体命运的悲惨和维护自尊的悲壮。焦刘夫妇不是时代文化的先觉者,也不是自觉的反叛者,但他们用自身的行动作了一次对文化的超越。我们在同情焦仲卿夫妻的悲剧的时候,不能再以他们的悲剧人格模式塑造自己。
悲剧的魅力:悲剧在无形中强调了造成悲剧的种种原因,深刻批判了作者所要批判的罪恶和丑陋,因为深刻所以品味,因为品味获得启发,悲剧启发了人们对假恶丑的痛恨和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调动学生探寻不同悲剧艺术的积极性,如后续必修课本中的《窦娥冤》、《祝福》等,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巴黎圣母院》等名著名篇。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之二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字词,疏通诗句。
(二)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三)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要人物性格及典型意义。
(四)理解封建家长制与封建礼教崔才青年男女爱情的罪恶。
二、新课导入
当今时代,人人倡导自由恋爱,爱情男女来来去去,离离合合都无人干涉。但大家是否知道,自由的恋爱方式脱胎于漫长黑暗的封建时代,当中有多少有情人付出了高至生命的代价
压迫与抗争,一个贯穿数千年的爱情主题,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身上出现过,在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里演绎过,在宝玉黛玉肩上仍承载着。到底是什么促成了一个又一个凄美爱情故事的诞生今天,让我们跟随一对五彩孔雀,走进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故事里看个清楚。
三、解题
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 “乐府双璧”
乐府:原指掌管音乐的官府,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为“乐府”或者“新乐府”。
四、初步感知文本,学生一人一段,全篇诵读。
注意修正字音,标注段落。
五、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
1 、上节课我们通过激情诵读疏通了文意,初步感知了《孔雀东南飞》这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的主要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学习诗前小序,概括小序交待了哪些方面内容一生读并概括。
明确:小序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结局、作诗缘由。
2 、本诗的情节与现代小说的情节有相同的结构,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课下已给同学们布置了预习任务,请同学们理清故事情节发展线索,为情节发展的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先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推荐两个同学上黑板展示。
板书设计
东雀东南飞
起兴(第1节)营造悲剧氛围
开端(第2节)兰芝被遣
发展(第3—12节)夫妻誓别
发展(第13—21节)兰芝抗婚
高潮(第22—31节)双双殉情
尾声(第32节)告诫后人
全诗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按情节发展,可分为5个部分:
1开端2(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2发展3--12(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项内容。
①3-7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写仲卿向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重新团聚的幻想。
②8-10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同婆婆、小姑告别。
③11-12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3发展13--21(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项内容。
①13-18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②19-20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光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③21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4高潮22-31(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5结尾32(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第二课时
导入:《孔雀东南飞》以时间为顺序,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了一个令人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在这首诗中最光彩照人的`形象就是刘兰芝了,下面我们来重点研读刘兰芝的人物形象。
首先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刘兰芝的重点段落,他们分别是2、8、9、10、12、16、20、21、26、30。
好,下面同学们快速浏览这几段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小组交流后上黑板展示。
2、兰芝请遣 8、自诉衷情 9、临行严妆 10、拜别姑母 12、夫妻誓别
16、兰芝据婚 20、刘兄逼婚 21、排场婚事 26、生作死别 30、以身殉情
好,下面同学们按我们标记好的段落兰重点研读刘兰芝的形象特点,请找到具体的字词句来分析这个人物形象,下面同学们先自己发现,形成观点,然后小组之间交流完善。强调一下,等会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先明确从那一小节找出的,然后把这一小节读一遍,然后再明确观点具体分析,咱按一定规范来好不好
第2节:兰芝请遣 生先读
①“十三能……十六诵诗书”说明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节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
②“鸡鸣…夜夜…三日断五匹”说明什么
勤劳能干。
③“大人故嫌迟”这—“故”字可以反映出哪些内容
既显示了焦母的异常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
④兰芝是不愿意离开焦仲卿的,为何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谴归——不堪凌辱,对现实有清醒地认识,明白焦母的意图,深知谴归之事已无可挽回。她没有坐以待毙,等着被遣,而是主动要求“遣归”。变被动为主动,表现了兰芝极强的自尊,积极维护自己的人格和自尊,个性坚强的特点。
板书:聪慧多才 知书达礼 富有教养 勤劳能干 洞察世情 清醒坚强
师结:开端部分通过兰芝自述我们认识到了兰芝的聪慧多才、知书达礼、勤劳能干、自尊清醒,下面我们通过齐读来一块体味一下。
8、自诉衷情 生先读
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仲卿劝她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这可以看出兰芝的什么特点
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
第9节:临行严妆 生先读
师:新媳妇被遣这是很丢人的事,一般来说被休回家可能会哭哭啼啼,蓬头垢面,衣服不整,兰芝为何没这样反而要 “严妆”呢并且还“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写装束和仪容,有何用意请同学们思考,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学生回答。
严妆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
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外柔内刚。
我认为这里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我把你们的发言综合一下,
诗篇采用了赋的手法,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脸串夸张性的横向铺陈,把兰芝的穿着打扮具体细致地描写出来,靓丽无比,美艳动人。“事事四五通”,表现了她对梳妆打扮的极其慎重和细致,斟酌再三,刻意追求,力争尽善尽美。简直使你觉得她似乎就要去赶赴一个什么重要的聚会,或是去参加一个什么重要的喜庆仪式,使你绝对想像不到她是被休遣回家,正面对着人生道路上巨大的不幸。如果说她主动“遣归”,是维护自己的人格,维护自己的自尊,那么,归娘家前精心梳妆打扮则是运用自己的美艳无比作武器,对造成自己爱情悲剧的封建家长焦母进行示威,表示反抗,表示自己的不屈服,不顺从。明确地向焦母表示,“遣归”并不能击倒我,打败我,你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即使被遣回家我也要走的风风光光。决不会哭哭啼啼,涕泗横流,蓬头垢面,衣服不整,因此,与其说“严妆”是表现刘兰芝的“从容镇定”,不如说是表现了刘兰芝个性的刚强,表现了她在善良和温顺中别具特色的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表现了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的心底升华起来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人格尊严感,表现了她对封建家长的不屈服,表现了她的叛逆的个性。这是诗人塑造刘兰芝这个不朽艺术形象最光彩的一笔。
好,这一段文字优美,要求背诵,请同学们认真揣摩品读它的妙处。尝试背一下,生背
我们一齐来读一遍。力争尽快背过,声音很宏亮,语速要再慢一点,感情再浓一些就更好了。
第10节:拜母别姑 生先读
① 大家看盛妆之后的兰芝在与婆婆告别时说了那些话表现了兰芝怎样的性格特点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子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门第有悬殊有自知之明,仍不卑不亢的说话。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变现了他的通情达理,柔中有刚,有理有节,从容镇定 。
②姑嫂关系本不易相处,可是兰芝“却与小姑别”时却“泪落连珠子”,这说明什么
——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友爱善良,懂礼仪、易相处。这也同焦母的不容形成对照。辞小姑时落泪,辞焦母时不落泪,不卑不亢,足以见出兰芝怎样的性格——倔强。
虽然作者极力写刘兰芝的善良和温顺,但善良和温顺之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这种刚性广泛地散布在兰芝全部言行的细节里,自请谴归是如此,严妆打扮、拜母别姑也是如此。
好我们揣摩这种不卑不亢和友爱善良的情感来齐读一遍!
12节夫妻誓别 生先读
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丝幻想,幻想团聚。“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她被仲卿的真挚的情义所感动于是“感君区区怀”;她对仲卿体贴谅解,认为两人“同是被逼迫”;
她对爱情更是忠诚,“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齐读
16、兰芝据婚
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言拒绝:“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不慕名利
20、刘兄逼婚
哥哥逼婚时,为什么仰头应允了表现了兰芝怎样的特点/
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结束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便应允了。“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忠于爱情。再嫁期作定时,裁衣做裳乃至“
揣摩着齐读
21、排场婚事
从另一标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悲剧故事里,女主人公刘兰芝最具人格魅力,主要塑造了这一人物形象。可是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难道这一段描写对刘兰芝形象的塑造也有作用吗
有。
那位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有权势吗
富有、有权势。
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
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那她想怎么做呢
“等待焦仲卿来迎娶她”。 以死殉情
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
是为了反衬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衬托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仲卿的爱和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
26、生作死别
对爱情的忠贞,善解人意
30、以身殉情
最激烈的反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举身赴清池”,没有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恶劣的环境低头。
师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精彩的个性解读,相信同学们对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已经有了更为清晰透彻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认识和别人的个性解读完善自己心目中刘兰芝的形象,用你生花的妙笔为刘兰芝写一段鉴赏文字,,可以写成诗歌对联或散文,可长可短字数不限。
完成后交流,评点。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在漫漫长夜里,那清池的圈圈涟漪是梦幻的火花,是怨男恨女血泪的控诉,是对人类文明最强烈的呼唤!
她,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她,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她以自己的娇柔与自尊向强大的封建宿命相抗衡,演绎了一支柔肠寸断而又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
“举身赴清池”,这是凤凰涅槃的悲壮,就在那一瞬间,绽放生与死,绽放爱与恨,绽放情与愁!人们亲眼目睹那美丽的爱情在自己的眼前轻轻的、轻轻的撕碎了……
世间的爱情凝固在这一瞬间,生死相许的爱情见证了这一瞬间!
一、确立并落实语文课的核心价值,达成有效教学的目标1、如何精准地为语文课堂教学确定核心价值陶行知说:“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严谨地为语文课堂教学选择适宜的“刀法”,确立课堂的核心价值,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责无旁贷(1)研究课标,确立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在年暑期“聚焦课堂”的培训中,更让我体会到了研究课标的重要性第一天培训结束后,我们小组做了必修一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的交流,我们当时还给教学设计起了一个非常大气的名字“英雄的史诗”,但说完第一个目标“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就被专家王老师叫停了,他问:“你们的进一步,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呢还是在初中的基础上,因为这一单元是高中文言文的第一单元,常见文言实词中常见的标准是什么”我顿时感到了自己思考的粗糙说完自认为最得意的第三个目标“让学生学习古代英雄的优良品质,培养他们高尚的节操”郑老师又问:“你们是怎么界定英雄的,这一单元中,烛之武是为国赴难,荆轲为义行刺,项羽成就霸业未成,三个人三种品质,你们的预设是要让学生学些什么”我们一下子哑口无言了就这一次让我发觉自己的教学真的是“己之昏昏”还想“使人昭昭”,于是接下来是十几天的学习,我是真当了回学生,起早贪黑,回来之后赶紧找来几十本相关的书籍,补了一个暑假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这一课”和“这一类”的关系,明白了“教材课程”和“教学课程”的区别,明白了语文教学改革“教什么”比“怎么教”还要重要知道《孔雀东南飞》不能一堂课去让学生探讨“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而应该更多关注这首诗中的“赋”的手法对于传达感情的重要性,这样才更有语文味,明白了《荷塘月色》不要去努力探究朱自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而要去关注为什么语言华丽的《荷塘月色》和语言极其朴素的《背影》都能成为经典,关注表达方式和情感特点的匹配(2)研究文体,确定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比如现代诗的教学:许多传统的诗教学设计大都是教学生读读背背,然后赏析、总结学生一个单元学完了,却不能从这些大同小异的课堂上留下太深的印象,更何谈“授之以渔”呢,所以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把一篇篇课文教完的低效教法,其实可以先不研究课文,先研究现代诗需要学生学会什么,应研究怎样教才能由所教的课文承担起现代诗的教学任务我校语文组根据课文的特点,确立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新旧诗的传承,《雨巷》教现代诗语言节奏感的构成对表达情感的影响,《再别康桥》教意象的提纯和有序性及其与情感的照应,《大堰河,我的保姆》我们教学生理解诗的形象化表达……虽然没有全面涵盖现代诗的教学任务,但教学成效很实在学生已经从这些务实的课堂中,学会了举一反三,他们后来写的新诗汇成了诗集——《划向青春的深处》,成了孩子们永远的青春记忆这样各有核心价值的教学设计,给学生的印象一定是深刻的(3)研究文本,预设语文课堂的核心价值对于文本的研读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认知过程,教师由于种种原因而浅读、误读的情况完全有可能存在有个老师上公开课,教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先是用十几分钟介绍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未必能比历史课教得更好),再拈出“痴”字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统摄全篇,引导学生领悟张岱的精神世界——“痴”,别人说赏花、赏月,他却赏雪其实这位教师应当知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赏雪是常有之事,关于“赏雪”的篇章更是多得不计其数,正所谓“风花雪月”真正表现“痴”这一文眼的是张岱赏雪的特殊时间他是在“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的情境下,在更定之后,“独往湖心亭看雪”他是在人迹罕至的情况下去的西湖,去静静体验大自然所给予一个失意之人的独特的感受教师如果对文本所传达的这样一份情怀没有深刻的体会,那么让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精神世界就成了一句空话,建立在这样的核心价值上的课堂就不具备推进的必要所以教师必须研究文本,课堂教学允许有没落实到的核心价值(谁教课也不能45分钟面面俱到),但不可以让学生学习不正确的东西,这种“不正确”也包括教学内容上的不适当2、如何高效地把一节课的核心价值高效地教给学生(1)建立“图式”,类推运用所学的核心价值语文教学主要是重构学生语感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认为,儿童接受外界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语文课堂可以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调整、补充、丰富、修正和积累语感图式,从而将知识的内化,以课堂所教文本为范例,建立基本图式,再拓展阅读,丰富图式的变式;借助练笔,构建新的意义图式比如:《荷塘月色》可以拿来教现代抒情文体的基本阅读“图式”,而《人生的境界》可以探讨学术性随笔的大致阅读“图式”要让学生学会类化概念,举一反三,从而达成高效又如:《我与地坛》第一课时,有的老师把核心价值确定为史铁生与命运的抗争,对母爱的忏悔等等,这当然也并无大错但是能用一句话就说明白的道理,何必花费那么多时间去教学呢因此不妨细读文本,根据课文的文体特点——写景抒情,会发现“我”对地坛景物的三次描写明显是选择了三个时间段,“我”的心态不同,对生命理解的境界也不同,所以笔下的地毯景色也就明显不同前面多是衰败的、荒凉的、无意义的,后面多是鲜活的、积极的、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作者眼中之景,乃心中之景”,这节课的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就可以初步确定为写景抒情散文的章法特征这就是类化概念,建构的“图式”,可迁移于同类文章的理解与写作(2)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有效传达这节课的核心价值教师“一言堂”,给学生满堂灌的效果,绝对不如师生合作探究来得水到渠成例如上面这堂《我与地坛》的教学目标达成过程就可以这样设计:①先让学生发现节选课文1、3、6、段是写作者心情的,而2、5、8段是写地坛景物特征的,二者有必然的;②再总结出“景物色彩的变化”即“作者人生认识的变化”;③再上升为“类概念”,推出这正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共性即 “境由心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节课学生不仅学会了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的门径,也以此为摹本,找到了写作这类散文的基本路径(3)研究教法,凸显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语文课到了高中,尤其是理科班,学生对语文课的重视度不高比如,大多数学生准备单元考试的过程中,一般来说不会给语文复习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有些考生还想获得高分,就提前打好了默写和作文素材的小抄如果这个时候制止,当然无可厚非,但这样只是完成了诚信教育然而有一位语文教师就用他的智慧想出这样一个高招——他允许全班学生用一张A4纸备考,单元测试的时候可以带入这张A4纸于是学生开始纷纷翻看语文书和课堂笔记,笔记不全的也开始借同学的总结,询问老师某些阅读技巧,自己整理抄录,考试的时候,每个人的这张A4纸都写得密密麻麻,连犄角旮旯都不放过其实这个老师正是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高效地完成了单元复习的教学任务,后来大家语文成绩都很高,老师再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各自复习备考的方法,许多学生就一下子醍醐灌顶,从此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语文备考策略,可见研究教法,合理的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学习方法,促使其自主掌握知识,获得能力二、研究内容1、学生学的需要教案上的答案真的那么重要吗讲练结合一定要那么呆板吗考试必需次次都争第一才好吗学生需要的绝不是这些我们今天的教学应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学生需要的是有效学习的钥匙,不只是上的分数有一个很普遍的教学现象: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孩子们发言踊跃积极,初中的好些课堂上也还可以见到小手林林,可高中生能在语文课上举手的就已是凤毛麟角了为什么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弱化了呢我问过一个学生,他说自己是从四年级进重点班开始讨厌语文课的他的语文老师为了让全班考试不出错,规定他们用“子”组词,必须写“儿子”,六年级的时候,这个老师规定写难忘的时刻必须写“申奥成功”,原本丰富灵动的语文变得呆板无趣了,这就是因为有些老师单纯追求排名,不顾语文的学科特点,不顾学生创新的需要,甚至扼杀了孩子在语文上的想象力“教学相长”是教师可借之力也是教师的巨大压力比如我所在的学生对有些名著的研究,对课文的理解,甚至对高考命题的研究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让我感到了不进步就会被学生赶下讲台的危险2、考试考的方向初中主要考“记性”、而高中则提升为考“悟性”,考试有这样的五大功能:诊断、反馈、调节、激励和导向要充分发挥这些功能就需要研究这个阶段的课标,教学与考试要巧妙对应,教师还必须研究考题,命题不是出好题目,列清分值那么简单、粗糙,要一道一道研究题目和考点的关联以及设题的角度,命一套题,是要写好命题计划的3、教师教的技巧别整天只顾着埋头工作,要想想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工作!第一境界的教师关注的是教参、第二境界的教师关注的是教材、第三境界的教师关注的是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绝不能急于求成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实验案例,当你交给小孩子一把榔头,他就会把周围的东西都当做钉子单一的方法势必造成使用的僵化,成效自然也不好所以必需让学生真正地从多个方面“得法”,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并学以致用儿童的机械记忆能力是优于成人的,让他们记住答案并不难,这样教一课,考一课,似乎是立竿见影,但这并不能不能保持长效,换一种考题学生就又不会了这种教法的效果就是“先快后慢”而有效地“方法”应是“先慢后快”,好的方法不能是教学生怎样偷懒,更不能代替学生的努力过程它必需“入乎其内”,来源于具体的学习内容;又必须“出乎其外”,用于具体的同类文本之上也就是说,好的语文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必需是既有“骨架”又有“血肉”的阅读方法或作文之道4、学校评的指标现在的有些校长的管理水平还滞留在记考勤和排名次的低水平上,因而学校教育的发展水平就停滞了——西安教研室的赵明老师直言学校教育停滞不前的根源之一在于校长的管理水平低下学校评价方式应告别传统单一的“评比”独占鳌头的做法,可采取观察、问卷、长效综合评估和建立成长记录袋等方法良好的评价不仅应该反映教学的结果,还应该反映出这些结果的认知过程和后续效应,反映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水平增长的轨迹以及教学活动与这些增长的关系增加评价的激励成分,降低评价教师带来的功利性,这样才更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然而在笔者收集高效课堂案例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各位教师对语文课堂核心价值的把握实际上是千人千法,这就需要教育者审慎地加以辨析或反思,之后才能总结归纳总之,把握语文课核心价值需要教师从职业自觉走向专业自觉;落实语文课核心价值宜用图式、程序换效率;此外还需不断地反思、学习才能得以提升
一、确立并落实语文课的核心价值,达成有效教学的目标
1、如何精准地为语文课堂教学确定核心价值。
陶行知说:“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严谨地为语文课堂教学选择适宜的“刀法”,确立课堂的核心价值,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责无旁贷。
(1)研究课标,确立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
在2008年暑期“聚焦课堂”的培训中,更让我体会到了研究课标的重要性。第一天培训结束后,我们小组做了必修一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的交流,我们当时还给教学设计起了一个非常大气的名字“英雄的史诗”,但说完第一个目标“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就被专家王老师叫停了,他问:“你们的进一步,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呢还是在初中的基础上,因为这一单元是高中文言文的第一单元,常见文言实词中常见的标准是什么”我顿时感到了自己思考的粗糙。说完自认为最得意的第三个目标“让学生学习古代英雄的优良品质,培养他们高尚的节操。”郑老师又问:“你们是怎么界定英雄的,这一单元中,烛之武是为国赴难,荆轲为义行刺,项羽成就霸业未成,三个人三种品质,你们的预设是要让学生学些什么?”我们一下子哑口无言了。就这一次让我发觉自己的教学真的是“己之昏昏”还想“使人昭昭”,于是接下来是十几天的学习,我是真当了回学生,起早贪黑,回来之后赶紧找来几十本相关的书籍,补了一个暑假。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这一课”和“这一类”的关系,明白了“教材课程”和“教学课程”的区别,明白了语文教学改革“教什么”比“怎么教”还要重要。知道《孔雀东南飞》不能一堂课去让学生探讨“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而应该更多关注这首诗中的“赋”的手法对于传达感情的重要性,这样才更有语文味,明白了《荷塘月色》不要去努力探究朱自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而要去关注为什么语言华丽的《荷塘月色》和语言极其朴素的《背影》都能成为经典,关注表达方式和情感特点的匹配。
(2)研究文体,确定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
比如现代诗歌的教学:许多传统的诗歌教学设计大都是教学生读读背背,然后赏析、总结。学生一个单元学完了,却不能从这些大同小异的课堂上留下太深的印象,更何谈“授之以渔”呢,所以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把一篇篇课文教完的低效教法,其实可以先不研究课文,先研究现代诗需要学生学会什么,应研究怎样教才能由所教的课文承担起现代诗歌的教学任务。我校语文组根据课文的特点,确立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新旧诗歌的传承,《雨巷》教现代诗语言节奏感的构成对表达情感的影响,《再别康桥》教意象的提纯和有序性及其与情感的照应,《大堰河,我的保姆》我们教学生理解诗歌的形象化表达……虽然没有全面涵盖现代诗的教学任务,但教学成效很实在。学生已经从这些务实的课堂中,学会了举一反三,他们后来写的新诗汇成了诗集——《划向青春的深处》,成了孩子们永远的青春记忆。这样各有核心价值的教学设计,给学生的印象一定是深刻的。
(3)研究文本,预设语文课堂的核心价值。
对于文本的研读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认知过程,教师由于种种原因而浅读、误读的情况完全有可能存在。有个老师上公开课,教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先是用十几分钟介绍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未必能比历史课教得更好),再拈出“痴”字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统摄全篇,引导学生领悟张岱的精神世界——“痴”,别人说赏花、赏月,他却赏雪。其实这位教师应当知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赏雪是常有之事,关于“赏雪”的篇章更是多得不计其数,正所谓“风花雪月”。真正表现“痴”这一文眼的是张岱赏雪的特殊时间。他是在“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的情境下,在更定之后,“独往湖心亭看雪”。他是在人迹罕至的情况下去的西湖,去静静体验大自然所给予一个失意之人的独特的感受。教师如果对文本所传达的这样一份情怀没有深刻的体会,那么让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精神世界就成了一句空话,建立在这样的核心价值上的课堂就不具备推进的必要。
所以教师必须研究文本,课堂教学允许有没落实到的核心价值(谁教课也不能45分钟面面俱到),但不可以让学生学习不正确的东西,这种“不正确”也包括教学内容上的不适当。
2、如何高效地把一节课的核心价值高效地教给学生。
(1)建立“图式”,类推运用所学的核心价值
语文教学主要是重构学生语感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认为,儿童接受外界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语文课堂可以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调整、补充、丰富、修正和积累语感图式,从而将知识的内化,以课堂所教文本为范例,建立基本图式,再拓展阅读,丰富图式的变式;借助练笔,构建新的意义图式。
比如:《荷塘月色》可以拿来教现代抒情文体的基本阅读“图式”,而《人生的境界》可以探讨学术性随笔的大致阅读“图式”。要让学生学会类化概念,举一反三,从而达成高效。
又如:《我与地坛》第一课时,有的老师把核心价值确定为史铁生与命运的抗争,对母爱的忏悔等等,这当然也并无大错。但是能用一句话就说明白的道理,何必花费那么多时间去教学呢?因此不妨细读文本,根据课文的文体特点——写景抒情,会发现“我”对地坛景物的三次描写明显是选择了三个时间段,“我”的心态不同,对生命理解的境界也不同,所以笔下的地毯景色也就明显不同。前面多是衰败的、荒凉的、无意义的,后面多是鲜活的、积极的、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作者眼中之景,乃心中之景”,这节课的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就可以初步确定为写景抒情散文的章法特征。这就是类化概念,建构的“图式”,可迁移于同类文章的理解与写作。
(2)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有效传达这节课的核心价值。
教师“一言堂”,给学生满堂灌的效果,绝对不如师生合作探究来得水到渠成。例如上面这堂《我与地坛》的教学目标达成过程就可以这样设计:
①先让学生发现节选课文1、3、6、段是写作者心情的,而2、5、8段是写地坛景物特征的,二者有必然的联系;
②再总结出“景物色彩的变化”即“作者人生认识的变化”;
③再上升为“类概念”,推出这正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共性。即 “境由心生”“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节课。学生不仅学会了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的门径,也以此为摹本,找到了写作这类散文的基本路径。
(3)研究教法,凸显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
语文课到了高中,尤其是理科班,学生对语文课的重视度不高。比如,大多数学生准备单元考试的过程中,一般来说不会给语文复习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有些考生还想获得高分,就提前打好了默写和作文素材的小抄。如果这个时候制止,当然无可厚非,但这样只是完成了诚信教育。然而有一位语文教师就用他的智慧想出这样一个高招——他允许全班学生用一张A4纸备考,单元测试的时候可以带入这张A4纸。于是学生开始纷纷翻看语文书和课堂笔记,笔记不全的也开始借同学的总结,询问老师某些阅读技巧,自己整理抄录,考试的时候,每个人的这张A4纸都写得密密麻麻,连犄角旮旯都不放过。其实这个老师正是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高效地完成了单元复习的教学任务,后来大家语文成绩都很高,老师再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各自复习备考的方法,许多学生就一下子醍醐灌顶,从此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语文备考策略,可见研究教法,合理的刺激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学习方法,促使其自主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二、研究内容
1、学生学的需要
教案上的答案真的那么重要吗?讲练结合一定要那么呆板吗?考试必需次次都争第一才好吗?学生需要的绝不是这些。我们今天的教学应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学生需要的是有效学习的钥匙,不只是试卷上的分数。有一个很普遍的教学现象: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孩子们发言踊跃积极,初中的好些课堂上也还可以见到小手林林,可高中生能在语文课上举手的就已是凤毛麟角了。为什么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弱化了呢?我问过一个学生,他说自己是从四年级进重点班开始讨厌语文课的。他的语文老师为了让全班考试不出错,规定他们用“子”组词,必须写“儿子”,六年级的时候,这个老师规定写难忘的时刻必须写“申奥成功”,原本丰富灵动的语文变得呆板无趣了,这就是因为有些老师单纯追求排名,不顾语文的学科特点,不顾学生创新的需要,甚至扼杀了孩子在语文上的想象力。
“教学相长”是教师可借之力也是教师的巨大压力。比如我所在的学生对有些名著的研究,对课文的理解,甚至对高考命题的研究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让我感到了不进步就会被学生赶下讲台的危险。
2、考试考的方向
初中主要考“记性”、而高中则提升为考“悟性”,考试有这样的五大功能:诊断、反馈、调节、激励和导向。要充分发挥这些功能就需要研究这个阶段的课标,教学与考试要巧妙对应,教师还必须研究考题,命题不是出好题目,列清分值那么简单、粗糙,要一道一道研究题目和考点的关联以及设题的角度,命一套题,是要写好命题计划的。
3、教师教的技巧
别整天只顾着埋头工作,要想想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工作!第一境界的教师关注的是教参、第二境界的教师关注的是教材、第三境界的教师关注的是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绝不能急于求成。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实验案例,当你交给小孩子一把榔头,他就会把周围的东西都当做钉子。单一的方法势必造成使用的僵化,成效自然也不好。所以必需让学生真正地从多个方面“得法”,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并学以致用。儿童的机械记忆能力是优于成人的,让他们记住答案并不难,这样教一课,考一课,似乎是立竿见影,但这并不能不能保持长效,换一种考题学生就又不会了。这种教法的效果就是“先快后慢”。而有效地“方法”应是“先慢后快”,好的方法不能是教学生怎样偷懒,更不能代替学生的努力过程。它必需“入乎其内”,来源于具体的学习内容;又必须“出乎其外”,用于具体的同类文本之上。也就是说,好的语文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必需是既有“骨架”又有“血肉”的阅读方法或作文之道。
4、学校评的指标
现在的有些校长的管理水平还滞留在记考勤和排名次的低水平上,因而学校教育的发展水平就停滞了。——西安教研室的赵明老师直言学校教育停滞不前的根源之一在于校长的管理水平低下。学校评价方式应告别传统单一的“评比”独占鳌头的做法,可采取观察、问卷、长效综合评估和建立成长记录袋等方法。良好的评价不仅应该反映教学的结果,还应该反映出这些结果的认知过程和后续效应,反映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水平增长的轨迹以及教学活动与这些增长的关系。增加评价的激励成分,降低评价教师带来的功利性,这样才更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然而在笔者收集高效课堂案例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各位教师对语文课堂核心价值的把握实际上是千人千法,这就需要教育者审慎地加以辨析或反思,之后才能总结归纳。总之,把握语文课核心价值需要教师从职业自觉走向专业自觉;落实语文课核心价值宜用图式、程序换效率;此外还需不断地反思、学习才能得以提升。
我走上中学教师岗位,已16年有余。我从青涩少女走到中年女性,由对教师的懵懂到热爱到倦怠到深思,其中应正了我的心路历程。
①缘起
我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是源于我们山村的一位年轻女性,那时她在县城教语文,周末才回村。她梳着一条黑油油的长辫子,脸上永远带着笑,她有着与农村人不一样的气质,文静而有涵养。走进她的屋子空间不大,屋里靠墙的地方有一排书柜,里面摆满了书,对于年幼的我来说,只要看着这场景就知足了。他家的院子里有一道长长的墙,墙头摆满了各种绿植,与其他家自是不同,从小我就觉得这位老师家与众不同,我也梦想着成为这样的人。
②小学老师
我的小学,条件异常艰苦。那时没有纸笔,我们写字都是用石板和石笔,等着老师检查了搽掉再写。有两个老师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年龄已经很大的女老师~兰老师,她一个人教着我们三个年级的语文数学,那时我们三个年级在一个教室上课,一个年级上课,其他年级完成作业。我是兰老师的小助手,负责教低年级的算术。那时老师的利索和耐心让我永生难忘。另一位是大我们10来岁的女教师~罗老师,她跟我们一起跳绳踢毽子,跟我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在课上,她也是很严肃的,那时我是学习委员,所有学习事务都归我管,由于我姥姥家与罗老师顺路,所以我有无数次与她同行,探讨班级的情况,那时的我只把老师当朋友,没有丝毫的害怕。
村里人对教师是充满尊敬的,我记得我每年过生日,爸爸妈妈都会请老师到家吃肉包子和炖猪肉,这是那时我们最好的饭菜了,所以大概小学一半的生日都是与老师一起过的。也鉴于此我体会到了爸爸妈妈对我足够的爱与重视,也体会到了他们对我的殷切期望。
③初中老师
我的初中是在整个原平市蝉联多少次冠军的中学上的,那里有来自各地的学子,当时的我是以全镇第一名的成绩入学的,来到学校佼佼者多的是。那时我们学校很多班级都是夫妻档,我们的男老师带语文,女老师带数学,不过女老师语文水平也很相当,批评我们都是成语,有时候骂我们,我们不自知还在那儿傻乎乎地笑。老师晚自习回家了,就把办公室的钥匙给我们,让我们再多看会书。那时我们不觉得与老师有距离感,一门心思想改变自己的命运。那时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学校门口有一块大黑板,上面登着各年级前50名,以及名次的变化,三年来我都榜上有名,但名次也有着忽上忽下的变化。毕业时很多同学都选择了上中专和师范,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这是最好的选择,很快就可以赚钱养家。在我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我的爸爸给我作出了影响我一生的选择,这也许是爸爸未实现的梦想~上大学。
④高中老师
我顺理成章地来到了省立重点中学~范亭中学的实验班,开始了我的高中生活,在这里奠定了我后续的生活。这里的老师各个都是高材生,各个有特点。我且说几位:我们的英语老师是山西大学的英语王子,属于聪明绝顶的那种,头上没几根头发,永远那么油光可鉴,永远着白色衬衫,腰板挺直;我们的物理老师清华大学毕业,说话不多,但跟英语老师一样着白色衬衫,个头也差不多,有次有同学上自习问问题,把他俩搞混了,还闹了笑话。物理老师批评我们爱用俚语,比如抛物线画的像墓个追(坟墓)。有次地震,全校都撤离了,唯有我们这位物理老师讲的津津有味,还给我们测算了震级,结果也如他所料,我们班因此也出了名。
我们的班主任是数学老师 也是我们学校的数学王子,头发永远黑亮,笑起来有点腼腆,他跟我们班的男生时常一起打篮球,也不知道跑了多少遍男生宿舍,所以对于男生可能他更多的是朋友,对于女生可能就是偶像,有点害怕,特别是害怕提问。我们班的男生鬼主意特别多,有人还在探寻老师出没的规律,也是可爱至极。
我们的语文老师,温文尔雅,脸上永远带着笑,特别喜欢她上阅读课和作文讲评课,她的讲解很独道,总是让人很受益。有一次我的一篇有关梦的作文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点评,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爱上了写作,希望能成为像她一样的语文老师。
还有很多其他老师,比如说我在高二分班之后遇到的语文老师,历史老师,生物老师,地理老师也各有特点。语文老师讲刘兰芝的孔雀指,简直惟妙惟肖;历史老师讲到他对中国的采矿那是头头是道;生物老师是那种特别漂亮的美女,时常受班里男同学的嘲弄;地理老师讲大气洋流那是一绝……去年**《无问西东》呈现了大学教师的各种风格,我现在想来我在高中就享受了这样的教育。
差点忘了,我们的张守愚校长,去年已经高逝。我有四点印象深刻:1他每次外出培训回来都会召集全校师生来分享他的心得体会,他会给你讲许多见闻故事,以此让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2每学期末都会进行全校的表彰,他会给每个人发奖并鼓励我们 ,神奇的是大多数人的名字都能叫上来,甚至还知道我们的一些故事。3每到毕业会召开校友会,让那些成功的校友给我们讲课讲人生,其中有将军,有作家,有研究者……4让那些退休返聘的老师讲选修课,我曾经选修了康老师的平面几何,老先生70多岁,神采奕奕,教学一丝不苟,图画的美极了,可惜学生不才,康老师培养出了哈佛大学的儿子,我们还见到他来我校讲学……高中生活有了这些名师的陪伴,可能从此的人生也多了厚重……
⑤大学老师
由于我的高中受的就是大教育,来到大学也就没觉得太稀奇,学校除了大,人多之外,还有很多的课程可供选择,就是偌大的图书馆了。我的大学生活一半的时间是在图书馆度过的。
大学的老师自然是多了几分教授的气息,也是各有特点的。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老师要数哲学老师~王老师了,他带着我们读了很多哲学书籍,那些相关名家都是他介绍的,他平时话不多,课上多是赏析那些名作,他说话很有磁性,是个很感性的人,记得我们要毕业,也是他的最后一堂课,一个高大魁梧的男人竟然落泪了,他背对着我们,说话有点哽咽。在那一刻我理解了这个男人活在了哲学中,他给我们示范了男儿也有温情。我对哲学的偏爱大概始于他。
回顾过往,每位老师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 ,每位老师的教导也在耳畔回旋。我只想说,感谢遇见您,感谢您教会了我生活,感谢您的言传身教。今已从教16年有余的我,希望踏着老师们的足迹继续前行,成为一盏明灯,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一、确立并落实语文课的核心价值,达成有效教学的目标
1、如何精准地为语文课堂教学确定核心价值。
陶行知说:“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严谨地为语文课堂教学选择适宜的“刀法”,确立课堂的核心价值,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责无旁贷。
(1)研究课标,确立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
在2008年暑期“聚焦课堂”的培训中,更让我体会到了研究课标的重要性。第一天培训结束后,我们小组做了必修一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的交流,我们当时还给教学设计起了一个非常大气的名字“英雄的史诗”,但说完第一个目标“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就被专家王老师叫停了,他问:“你们的进一步,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呢还是在初中的基础上,因为这一单元是高中文言文的第一单元,常见文言实词中常见的标准是什么”我顿时感到了自己思考的粗糙。说完自认为最得意的第三个目标“让学生学习古代英雄的优良品质,培养他们高尚的节操。”郑老师又问:“你们是怎么界定英雄的,这一单元中,烛之武是为国赴难,荆轲为义行刺,项羽成就霸业未成,三个人三种品质,你们的预设是要让学生学些什么?”我们一下子哑口无言了。就这一次让我发觉自己的教学真的是“己之昏昏”还想“使人昭昭”,于是接下来是十几天的学习,我是真当了回学生,起早贪黑,回来之后赶紧找来几十本相关的书籍,补了一个暑假。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这一课”和“这一类”的关系,明白了“教材课程”和“教学课程”的区别,明白了语文教学改革“教什么”比“怎么教”还要重要。知道《孔雀东南飞》不能一堂课去让学生探讨“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而应该更多关注这首诗中的“赋”的手法对于传达感情的重要性,这样才更有语文味,明白了《荷塘月色》不要去努力探究朱自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而要去关注为什么语言华丽的《荷塘月色》和语言极其朴素的《背影》都能成为经典,关注表达方式和情感特点的匹配。
(2)研究文体,确定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
比如现代诗歌的教学:许多传统的诗歌教学设计大都是教学生读读背背,然后赏析、总结。学生一个单元学完了,却不能从这些大同小异的课堂上留下太深的印象,更何谈“授之以渔”呢,所以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把一篇篇课文教完的低效教法,其实可以先不研究课文,先研究现代诗需要学生学会什么,应研究怎样教才能由所教的课文承担起现代诗歌的教学任务。我校语文组根据课文的特点,确立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新旧诗歌的传承,《雨巷》教现代诗语言节奏感的构成对表达情感的影响,《再别康桥》教意象的提纯和有序性及其与情感的照应,《大堰河,我的保姆》我们教学生理解诗歌的形象化表达……虽然没有全面涵盖现代诗的教学任务,但教学成效很实在。学生已经从这些务实的课堂中,学会了举一反三,他们后来写的新诗汇成了诗集——《划向青春的深处》,成了孩子们永远的青春记忆。这样各有核心价值的教学设计,给学生的印象一定是深刻的。
(3)研究文本,预设语文课堂的核心价值。
对于文本的研读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认知过程,教师由于种种原因而浅读、误读的情况完全有可能存在。有个老师上公开课,教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先是用十几分钟介绍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未必能比历史课教得更好),再拈出“痴”字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统摄全篇,引导学生领悟张岱的精神世界——“痴”,别人说赏花、赏月,他却赏雪。其实这位教师应当知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赏雪是常有之事,关于“赏雪”的篇章更是多得不计其数,正所谓“风花雪月”。真正表现“痴”这一文眼的是张岱赏雪的特殊时间。他是在“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的情境下,在更定之后,“独往湖心亭看雪”。他是在人迹罕至的情况下去的西湖,去静静体验大自然所给予一个失意之人的独特的感受。教师如果对文本所传达的这样一份情怀没有深刻的体会,那么让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精神世界就成了一句空话,建立在这样的核心价值上的课堂就不具备推进的必要。
所以教师必须研究文本,课堂教学允许有没落实到的核心价值(谁教课也不能45分钟面面俱到),但不可以让学生学习不正确的东西,这种“不正确”也包括教学内容上的不适当。
2、如何高效地把一节课的核心价值高效地教给学生。
(1)建立“图式”,类推运用所学的核心价值
语文教学主要是重构学生语感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认为,儿童接受外界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语文课堂可以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调整、补充、丰富、修正和积累语感图式,从而将知识的内化,以课堂所教文本为范例,建立基本图式,再拓展阅读,丰富图式的变式;借助练笔,构建新的意义图式。
比如:《荷塘月色》可以拿来教现代抒情文体的基本阅读“图式”,而《人生的境界》可以探讨学术性随笔的大致阅读“图式”。要让学生学会类化概念,举一反三,从而达成高效。
又如:《我与地坛》第一课时,有的老师把核心价值确定为史铁生与命运的抗争,对母爱的忏悔等等,这当然也并无大错。但是能用一句话就说明白的道理,何必花费那么多时间去教学呢?因此不妨细读文本,根据课文的文体特点——写景抒情,会发现“我”对地坛景物的三次描写明显是选择了三个时间段,“我”的心态不同,对生命理解的境界也不同,所以笔下的地毯景色也就明显不同。前面多是衰败的、荒凉的、无意义的,后面多是鲜活的、积极的、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作者眼中之景,乃心中之景”,这节课的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就可以初步确定为写景抒情散文的章法特征。这就是类化概念,建构的“图式”,可迁移于同类文章的理解与写作。
(2)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有效传达这节课的核心价值。
教师“一言堂”,给学生满堂灌的效果,绝对不如师生合作探究来得水到渠成。例如上面这堂《我与地坛》的教学目标达成过程就可以这样设计:
①先让学生发现节选课文1、3、6、段是写作者心情的,而2、5、8段是写地坛景物特征的,二者有必然的联系;
②再总结出“景物色彩的变化”即“作者人生认识的变化”;
③再上升为“类概念”,推出这正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共性。即 “境由心生”“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节课。学生不仅学会了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的门径,也以此为摹本,找到了写作这类散文的基本路径。
(3)研究教法,凸显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
语文课到了高中,尤其是理科班,学生对语文课的重视度不高。比如,大多数学生准备单元考试的过程中,一般来说不会给语文复习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有些考生还想获得高分,就提前打好了默写和作文素材的小抄。如果这个时候制止,当然无可厚非,但这样只是完成了诚信教育。然而有一位语文教师就用他的智慧想出这样一个高招——他允许全班学生用一张A4纸备考,单元测试的时候可以带入这张A4纸。于是学生开始纷纷翻看语文书和课堂笔记,笔记不全的也开始借同学的总结,询问老师某些阅读技巧,自己整理抄录,考试的时候,每个人的这张A4纸都写得密密麻麻,连犄角旮旯都不放过。其实这个老师正是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高效地完成了单元复习的教学任务,后来大家语文成绩都很高,老师再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各自复习备考的方法,许多学生就一下子醍醐灌顶,从此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语文备考策略,可见研究教法,合理的刺激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学习方法,促使其自主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二、研究内容
1、学生学的需要
教案上的答案真的那么重要吗?讲练结合一定要那么呆板吗?考试必需次次都争第一才好吗?学生需要的绝不是这些。我们今天的教学应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学生需要的是有效学习的钥匙,不只是试卷上的分数。有一个很普遍的教学现象: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孩子们发言踊跃积极,初中的好些课堂上也还可以见到小手林林,可高中生能在语文课上举手的就已是凤毛麟角了。为什么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弱化了呢?我问过一个学生,他说自己是从四年级进重点班开始讨厌语文课的。他的语文老师为了让全班考试不出错,规定他们用“子”组词,必须写“儿子”,六年级的时候,这个老师规定写难忘的时刻必须写“申奥成功”,原本丰富灵动的语文变得呆板无趣了,这就是因为有些老师单纯追求排名,不顾语文的学科特点,不顾学生创新的需要,甚至扼杀了孩子在语文上的想象力。
“教学相长”是教师可借之力也是教师的巨大压力。比如我所在的学生对有些名著的研究,对课文的理解,甚至对高考命题的研究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让我感到了不进步就会被学生赶下讲台的危险。
2、考试考的方向
初中主要考“记性”、而高中则提升为考“悟性”,考试有这样的五大功能:诊断、反馈、调节、激励和导向。要充分发挥这些功能就需要研究这个阶段的课标,教学与考试要巧妙对应,教师还必须研究考题,命题不是出好题目,列清分值那么简单、粗糙,要一道一道研究题目和考点的关联以及设题的角度,命一套题,是要写好命题计划的。
3、教师教的技巧
别整天只顾着埋头工作,要想想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工作!第一境界的教师关注的是教参、第二境界的教师关注的是教材、第三境界的教师关注的是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绝不能急于求成。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实验案例,当你交给小孩子一把榔头,他就会把周围的东西都当做钉子。单一的方法势必造成使用的僵化,成效自然也不好。所以必需让学生真正地从多个方面“得法”,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并学以致用。儿童的机械记忆能力是优于成人的,让他们记住答案并不难,这样教一课,考一课,似乎是立竿见影,但这并不能不能保持长效,换一种考题学生就又不会了。这种教法的效果就是“先快后慢”。而有效地“方法”应是“先慢后快”,好的方法不能是教学生怎样偷懒,更不能代替学生的努力过程。它必需“入乎其内”,来源于具体的学习内容;又必须“出乎其外”,用于具体的同类文本之上。也就是说,好的语文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必需是既有“骨架”又有“血肉”的阅读方法或作文之道。
4、学校评的指标
现在的有些校长的管理水平还滞留在记考勤和排名次的低水平上,因而学校教育的发展水平就停滞了。——西安教研室的赵明老师直言学校教育停滞不前的根源之一在于校长的管理水平低下。学校评价方式应告别传统单一的“评比”独占鳌头的做法,可采取观察、问卷、长效综合评估和建立成长记录袋等方法。良好的评价不仅应该反映教学的结果,还应该反映出这些结果的认知过程和后续效应,反映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水平增长的轨迹以及教学活动与这些增长的关系。增加评价的激励成分,降低评价教师带来的功利性,这样才更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然而在笔者收集高效课堂案例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各位教师对语文课堂核心价值的把握实际上是千人千法,这就需要教育者审慎地加以辨析或反思,之后才能总结归纳。总之,把握语文课核心价值需要教师从职业自觉走向专业自觉;落实语文课核心价值宜用图式、程序换效率;此外还需不断地反思、学习才能得以提升。
一、先学后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时间
阅读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阅读习惯也是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体现,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高中学生课外几乎没有预习阅读的时间及习惯。为了保证语文学习的时间和阅读质量,可以将学生应在课前进行的预习阅读环节放在课堂内进行。一篇课文,学生自己独特阅读感受与体验是任何高明的讲授所替代不了的,所以学生进行的预习性阅读非常必要;如果没有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缺少辨别力,语文学习也就变成了全盘接受教师讲解的被动式学习,学生会逐渐丧失阅读感悟和思维创新。有些老师可能认为,如果在课内进行预习阅读,会占用好多课时,从而造成进度的紧张,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不然,学生预习阅读之后,由于任务明确,有些预设教学环节就可略去,课堂教学节奏快,并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如期完成和学习效果。
当然,对于学生的预习阅读,要有具体的体任务和要求。首先,字词积累仍是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所以预习时先要圈点勾画有关字词,自己先用字典解决。现在的学生大多不注重借助字典解决问题和学习,因此,在高一开学之初,我让学生务必准备《现代汉语词典》和《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因为查字典,使用工具书也是学生的一种语文能力,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耐心。汉字是音、形、义一体的文字,而且大多是多音字,语境不同,词性、读音和意思也不尽相同,所以查字典时还需要判断,而判断的过程也是学习、积累的过程,也能体现语文学习中“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学科特点。二是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标记出自己阅读的难点和精彩点,同时提出有关问题,进行简单批注。教师巡回对学生批注情况进行检查,或每隔一段时间,把学生的语文书收上来进行检查,因为学生质疑、提问有时难免偏颇,失之肤浅,教师就要对学生提问的质量、批注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纠正,进而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阅读时的质疑、批注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使学生形成阅读时动手、动脑的习惯,也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堂交流展示阅读成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预习阅读的基础上,当堂进行交流、展示各自的阅读结果,既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体现,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体现。课堂交流与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如小组内可以集中解决字词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理解中的难点与误区进行必要的集中,待后在教学中解决。对于课文难点和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是教师进行直接解答,而是把问题在课堂公布,让已经理解和学会的学生进行解答,当学生解答不清楚的情况下,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可以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和思维碰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其实,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有很大的发展,课文经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大部分内容自己已经能够读懂,只有个别之处需要教师的提示、点拨,所以教师尽可能少教,让学生多读,以此来培养起学生独立的阅读意识、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以《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的教学环节为例,经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交流、讨论,学生对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等人物形象及课文主题基本都已基本理解,但学生没有注意到刘兰芝离别焦家时的精心打扮,以及告别焦母时的言行等内容对刘兰芝人物形象的作用。笔者把这些内容提出来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使学生对作品和刘兰芝的形象特点认识更为全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