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戏曲在国际上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因为它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绝对主流渐渐地,我也随着时代开始排斥戏曲
我的爷爷是个戏迷,自然爱看戏,爱听戏,也爱唱戏每天早晨,爷爷都会大展歌喉,边唱边比划:“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我趴在窗上,喊着:“爷爷,别唱了,过路的人都在看你呢!你唱的是哪一出呢!”唱哪出来来来,我告诉你”爷爷向我挥挥手我跑过去,爷爷说:“这曲叫《玉堂春》,不错吧”“噢,原来你们戏迷流行这曲呀!”“流行哈哈---”爷爷笑了,“对,我们就流行这曲你们孩子流行啥呀”于是我得意地唱起了周杰伦的新歌:“在我的地盘你就得听我的……”“原来玄儿喜欢听蚊子哼哼的呀好吧,你听吧,听吧!”我看得出爷爷有点失落,但我决不喜欢,同学会说我老套的这样,每当村里来了戏班子,爷爷一席都不缺,而我情愿一人在家里看《流星花园》,因为流行呀!
小时候跳舞,有一跳《艺苑新蕾》,服装上画了个大大的脸谱,我觉得它透着古怪,便扔在柜子底层,不见天日直到几年后的一天,表姐惊喜地发现它后,爱不释手,我毫不犹豫地送给了她后来到她家,我发现她房间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脸谱,收集了非常多戏曲光盘我嘲笑她:“你好土呀!”“说什么呢”表姐嘴一撅:“你不知道吗脸谱和戏曲是我们中国的标志挂着脸谱,无论到世界哪儿,老外都知道咱们是中国人……”接着,表姐给我上了一堂戏曲课,我也惊讶得半天没回过神来
回到家,爷爷依旧在唱:“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爷爷,你们现在还流行这曲啊”“对呀,我们永远都流行这曲对了,你那蚊子哼哼不唱啦”“嗨,又过时了!”
我这才明白,戏曲不分时代,它不会过时也不会老套从那时起,我不再排斥戏曲,因为它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悠久,深长……
京剧的魅力很难用几点几条来把它勾勒出来。它的歌唱时而雄浑勃发,时而清丽怡人;它的舞蹈简明而不失逼真,甚至一个眼神也那么富有韵味;美术造型精美而不失典型化,脸谱是它的显着标志,黑红青蓝无一不体现着对人物的理解和塑造。和西方戏剧比较,京剧不需要繁杂的布景和道具,一桌 两椅足矣,不但不觉得简陋,只需改变桌椅的摆放就表现了场景的变化,这为京剧时空的变化提供了条件。比如说京剧里一根马鞭,一只船桨的表现力绝不亚于一匹真实的马和船。甚至人物细腻的动作都有传神之妙,京剧里的说唱念白直接给人以视觉的愉悦。虽然我喜欢美国流行音乐的旋律,虽然我喜欢看好菜坞**,这并不妨碍我走近京剧。我可以微闭双目欣赏它,去体味那悲喜人生,和剧中人一起哭,一起笑;我也可以在厌倦世俗的时候躲在京剧里寻求一剂真情的良方,涤荡自己的灵魂。京剧,做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发展之路,饱含着我们民族的创造激情,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特性:率真热情,乐观向上。现在并不是京剧的暮年,因为京剧永远不老,它还有许多潜力蕴育在它的生命体中,它必将以蓬勃的姿态继续走下去,没有任何一种别的艺术可以取代它的位置。我想说的是,青年朋友,别说自己不喜欢京剧,那是因为你并不了解它,请走近它吧,你会发现:京剧很美。
一、京剧的历史
(一)京剧形成的前后
京剧形成之前,北京地区流行的戏曲很多,有产生在江苏昆山的昆曲,有起源于江西弋阳的弋阳腔等等。其中昆曲倍受统治阶级的青睐而登上了大雅之堂。由于该剧只向高雅发展,成了宫廷垄断的剧种,渐渐地脱离了广大民众。乾隆中叶以后,弋阳腔(又名京腔、高腔)跃居昆曲之上,很受大众的喜爱,形成了强大的力量,在通俗、易懂、易学等方面极为突出,是昆曲所不及的。后来(约在1779年)由著名演员魏长生从四川把流行于西北地区的秦腔带进京来,因其表演活泼、细腻、唱词通俗、唱腔优美而一鸣惊人。秦腔红盛了几年之后,由于清的禁止,迫使魏长生远走扬州。
乾隆五十五年(1790),流行于安徽一带的徽戏剧团,由高朗亭率领三庆班来京。该剧的主要唱腔是二黄,兼有昆腔、四平调、高腔、吹腔、秦腔等。唱腔相当丰富更兼高朗亭善于博采众长,在北京演出时又大量融进了北京语汇,使该剧表现力愈加丰富。此时徽班在北京曲剧界占了首位。随后又有徽剧的四喜、和春、春台三班来京,称之"四大徽班"。
道光八年(1828),流行于苏、淅、皖、赣等省的楚腔(亦称汉调)由名演员米应先、李六、王洪贵、余三胜、谭志道等人先后携班来京。该剧主腔是西皮调,与徽剧的二黄通力协作,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二黄大联唱的局面,于是出现了皮黄戏。此时可以说京剧已具雏形。到了谭鑫培时期,有了京调的称谓。京调即是京剧的前身。
概括地说,从乾隆五十五年(1790)徽班进京到嘉庆十五年(1810),徽班与其他戏班融汇贯通是京剧的孕育时期。从1810年至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楚腔来京,与徽班合作,形成皮黄戏(后称京腔)是京剧的形成时期。 1845年至1894年,是京剧从雏形到完美提高的时期。这时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演员。清代画家沈蓉甫,根据当时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13位演员,绘了一幅《同光名伶十三绝》图。这13个人是张长胜、刘赶三、程长庚、时小福、卢胜奎、谭鑫培、郝兰田、梅巧伶、余紫云、徐小香、杨鸣玉、朱莲芬、杨月楼。他们代表了当时的各种角色,是京剧艺术的奠基人。
二、京剧行当
每个剧种都根据剧中人物分出门类,即"行当"。京剧行当的发展亦是随着京剧的历史而发展的。京剧形成初期,由于受着多种戏曲的影响,行当划分较细,有"十门角色"之称,即生、旦、末、外、净、丑、杂、上手、下手和流行。后来遂步归属互相融化,简化成生、旦、净、丑四大行。
(一)生行
生行是京剧中重要的一行,包括须生、红生、小生、武生等。
1 、老生
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都戴"髯口",即胡子。由于性格和身份的不同,又分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扮演文人、、官僚等)、靠把老生(扮演武将)、衰派老生或称做工老生(扮演穷困潦倒或精神受刺激者)。
2 、红生
红生是勾红脸的须生。京剧中红生戏一般仅指关羽、赵匡胤的戏。最初京剧中关羽戏并不多,演起来与老生无大区别。但王鸿寿(三麻子)改革了对关羽的演法之后,使红生戏红极一时,他大力编排新戏,几乎把"三国"中的关羽情节全搬上了京剧舞台。
3 、小生
小生是剧中的青年人,有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究生(落魄文人)等。
4 、武生
武生是戏中武打的角色,分墩子武生(穿厚底靴子者),亦叫长靠武生,撇子武生(穿薄底靴子者)亦叫短打武生。
(二)旦行
旦行亦叫占行,分青衣、花衫、武旦、刀马旦、老旦等。
1、 青衣
青衣亦叫正旦,是贤妻良母一类的角色,以唱为主。
2 、花衫
花衫亦叫花旦,以衣服花艳而不同于青衣。剧中人的身份比较复杂,可包括皇后、公主、女将、村姑、小贩等。一般地说,青衣扮演的人物年龄较大,而花衫扮演的则岁数较小。再细分还有闺门旦、玩笑旦等。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多为少女,后者多为**。还有一种不拘形迹的泼辣旦。
3 、武旦、刀马旦
二者均以武功见长,分工已不明显。
4 、老旦
老旦即剧中老年妇女,用本嗓演唱,与一般旦角所用的细嗓演唱不同。老旦虽用本嗓,又不同于老生,因为在旋律上较细腻,富于变化,仍能表现出女性的特征。
(三)净行
净亦叫花脸,分为几种:铜锤花脸,以唱为主;黑头花脸,亦以唱为主;架子花脸,以工架为主。剧中人的身份较复杂,有大将、绿林好汉、和尚等。还有武花脸和摔打花脸。武花脸以长靠为主,摔打花脸是下手。
(四)丑行
京剧中的丑行因为亦勾脸,但比较简单,又称三花脸。
1 、文丑
文丑中又分方巾丑(文人、儒生)、苏丑(念苏州白者)、袍带丑(官丑、茶衣丑〔蓝布短衣〕)等。
2 、武丑
衣的种类特别多,分官衣、太监衣、宫衣、茶衣等,是京剧中主要的服装。还有一部分衣在武戏箱中。
第二箱亦叫二衣箱,主要是武戏用的男女服装,包括:靠,即铠甲,武将所穿,有硬靠和软靠之分。有背部插旗者为硬靠。
箭衣,是小领、大襟、紧腰、窄袖、袖口像马蹄者,有花、素、龙三种。
马褂:短上衣、对襟、开气、有花素之分。 白布腰裙、英雄衣等,亦在该箱。
第三箱是靴包箱。
第四箱是装盔头和髯口的箱子。
第五、六两箱,是装道具的,即砌末等零星物件。
这些箱都有专人管理,叫"箱上的",他们都懂戏。上场前负责给演员"扮"戏,下场后负责收回、整理、装箱,有条不紊。京剧中有"宁穿破、不穿错"之说可见各箱物件有严格的区别,不能混乱。
(二)化妆造型
京剧的化妆独树一帜。生旦的面部虽不勾脸,但化妆也不简单。男女皆须吊眉,然后生角抹彩包网巾、甩发、带髯口;旦角拍粉、晕脂、画眉眼、包头、贴片子、带头饰等等。花脸则须特别化妆,有大花脸(净)、二花脸(副净)和三花脸(小花脸、丑)之分,最复杂的脸谱是大花脸。
脸谱流源,据说可追溯到北齐兰陵王的"代面"。后来舞台上出现假面。假面影响表演,逐渐改为勾脸。京剧中的脸谱是肤色、眉、眼、鼻、口各部分的夸张,突出骨骼、肌肉之纹理,从而达到"寓褒贬别善恶"的效果。总之,净角勾脸是剧中人性格的代表。
京剧脸谱中常用的颜色有红(代表忠义)、粉(表示秉正、年迈)、紫(表示持重、稳练)、黑(表示刚毅、耿直)、白(表示狡诈、多谋)、黄(表示干练、凶狠)、蓝(表示勇猛、骄横)、绿(表示倔强、残暴)等等。从形式上分有"三块瓦"或"三块窝"脸(上额和两颊)。"花三块瓦"是在三块瓦的基础上增加些象征纹理的图案。老三块瓦是表示老年英雄的脸谱。"六分脸"是代表老年的脸谱,上额占十分之四,脸占十分之六而得名。"十字门脸"是从三块瓦的形式脱胎而来,以眼窝与通天鼻柱成十字形而得名。此外还有"喜鹊眼"脸、"蝴蝶"脸、"花碎皱"脸、"无双"脸、"象形"脸等等。
各种脸谱,配以适当的服装和道具,任何一个角色都是一个美的造型。
(三)伴奏
京剧伴奏是全剧演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自始至终联系剧情的纽带,在剧中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掌握节奏的作用。为京剧伴奏的乐队称为"场面",有文场和武场之分。
1、 武场
武场的乐器主要是"打击乐",不仅武戏用,文戏也用。
乐器有单皮:是单面蒙皮的鼓,打鼓人称鼓佬,是整个场面指挥,快慢节奏全由他掌握。大锣:根据音色、音调分为"三光(虎音锣)"、"二光(奉锣)"和"大光(苏锣)"。还有低音雄厚的大筛锣。小锣:与大锣的音调对比极为鲜明。大、小锣交替打击可得出较强的节奏效果。小锣单打则有安闲、恬静之感。铙钹:是夹在锣之间的乐器,与大小锣配合起来表现各种情绪和气氛的作用。大铙:音低沉,衬托大将的威风气度。唐鼓:也叫堂鼓,两军交锋时使用,加强战斗气氛,也是和人马的象征。其他还有声如沉雷的大鼓、表现欢乐的堂锣、齐钹、云锣、及特殊环境时用的木鱼、碰钟等等。 上述打击乐器的演奏程式,有一套锣鼓经,常用的固定打法约60多种,如急急风、四击头、冲头、丝边……以及配合唱腔板式的倒板头、哭头、反长锤等等。
2 、文场
文场即"管弦乐"。京剧最初形成时伴奏乐器很简单,仅有京胡、月琴等三大件。随着艺术日趋完美,才逐渐丰富起来。京胡:这是京剧文场中的主要乐器,从西域传入中原,音色清脆,表现力极强。京二胡:用二胡为京剧伴奏,始自排演《西施》的1923年,丰富了低音区。月琴:这是为老生伴奏的主要乐器之一,节奏明快,补充了中音区。三弦:在未突出月琴之前,三弦很重要,是文场的三大件之一。笛子:是管乐中的主要乐器。有些昆曲剧目专用笛子伴奏。唢呐、海笛:由于二者的音质和音色不同,唢呐一般用于伴唱,海笛一般用于乐曲。京剧中的鸡鸣、鸟叫、马嘶之声都用这二种乐器摹仿。 新中国成立后京剧改革,乐队中加进大阮、中阮等,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四)唱腔和念白
场面是为表演服务的,表演中的念白和唱腔就是音乐和语言的结晶。
1 、唱腔
京剧中的唱占首要地位。过去的演员叫"唱戏的",京剧中的唱腔主要是西皮和二黄。一般说来,西皮善于表现活泼、欢乐,而二黄则以表现悲哀咏叹为主。二种唱调都有许多板式,构成优美的唱腔。西皮:在胡琴上,外弦基调是"3",内弦基调是"6"。有倒板、摇板、散板、慢板、三眼、原板、二六、流水、快板等。二黄:胡琴的外弦基调是"2",内弦基调是"5"。除有上述西皮的各板式外,还有四平调等。 其他:除西皮、二黄外,还有高拨子、南梆子、唢呐腔、吹腔等等,用于规定的剧目之中。 京剧的唱词都有韵脚,句型长短不一,有三言、五言、七言、十言等等。京剧的唱词较为考究,经过长期的锤炼而固定下来。但也由于演员囿于规矩、恪守师训,有一些不太合理的唱词也一脉相承沿袭下来,不敢改动。
2、 念白
京剧中念白的地位亦相当重要。有人比喻念白的重要时说"千斤念白四两唱"。言下之意是念白比唱更难学难演,唱腔有乐器伴奏,而念白时则全凭演员自己的口舌之功。京剧中有许多精采念白的场面,如《十道本》的奏本,《四进士》公堂上的辩词,《法门寺》的读状等等。 京剧念白讲究"尖"、"团"分明,四声准确,说起来朗朗上口,掌握气口、节奏,抑扬顿挫恰到好处,切忌"一道汤"和"一边顺"。 京剧念白有京白、韵白和方言白之分。京白说普通话,清脆悦耳,不可含糊不清。韵白一种是近格律吟颂,如引子、定场诗、下场对等;另一种是有身份人物的讲话。韵白中常带有湖广音和中州音,这是受徽、汉剧影响的痕迹。方言白在京剧舞台上常见有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四川等地方话,如用得当,增加喜剧气氛。
京剧的语言是极精练的,有时几个字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和诗词警句的功能。
(五)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的舞台
京剧的表演艺术和运用舞台空间的方式极为完美,这是汲取前辈们长期创造的结果。在有限的舞台上,可以表现出无限的时间和空间。这种表现方法,受到外国艺术家们的赞许。
1、动作夸张源于生活
区区舞台,可表现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通过演员源于生活又提炼加工的动作,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如《打渔杀家》,舞台上一边是江河,一边是陆地,岸边柳荫之下,泊放着一只渔舟。这一环境都是通过演员的表演使观众感觉到的。剧中人上船、下船、船头饮酒、划船行舟等,观众如临其境,其实舞台上什么也没有。通过演员手、眼、身、法、步的表演,观众可领略到剧中人上楼、下楼、开门、进屋、上山、过河、行路、过涧、趟马、放鸡鸭、挖菜、刺绣、缝衣等等。有些动作经过艺术加工,虽然有悖于生活真实,如一人斩杀千军万马等,但观众并不觉得不合情理。
2、舞蹈与武术相结合的武打
京剧的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可见武打在京剧舞台上的地位了。京剧中有许多剧目是属于武戏范畴的。 京剧中的武打有一定的套数和规程,如枪法中有小五套、小快枪、枪架子、对枪等;刀法有搬花、背花、勾刀、对刀、夺刀等。其他还有拳、棍、鞭、锤等特种兵器的表演法。 京剧中的武打既不是武术,也不是舞蹈,而是二者相结合的产物,在某些技巧上还有杂技的功夫。
四、京剧剧目
京剧剧目的数量是随着京剧艺术的发展而递增的。据记载,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时皮黄戏演出剧目有87个,到同治三年(1864)新增加130个,光绪二年(1876)增加8个,光绪六年(1880)增加1个,共226个。
这些剧目是从演出的戏单上抄来的,肯定不完全。有人做过京剧剧目的统计工作,能找到名字的剧目共有1700多个。根据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宣扬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如《金沙滩》、《破洪州》、《挑滑车》、《战太平》、《文天祥》、《岳母刺字》等等。
(二)以反封建、废除旧礼教为主旨的京剧剧目有《秦香莲》、《穆柯寨》、《拾玉镯》、《思凡》、《秋江》、《英台抗婚》等等。
(三)歌颂纯真爱情的剧目有《柳荫记》、《人面桃花》、《西厢记》等等。
(四)歌颂起义造反,除暴安良的剧目,如《生辰纲》、《快活林》、《三打祝家庄》、《三岔口》、《通天犀》、《英杰烈》等等。
(五)反映历史题材的剧目,如《完璧归赵》、《将相和》、《失空斩》、《屠赵仇》等等。
(六)美丽的神话传说,如《西游记》、《天河配》、《后羿嫦娥》等等。 京剧剧目如此繁多,水平不一,受封建社会影响,剧目精华与糟粕并存。正如卓别林所作的评价:"旧京剧是珠玉和泥沙混在一起的。"因而有些剧目不易分类,似是荒诞神怪戏,又可能是神话戏。有人说是"鬼"戏的,也有人说是具有反抗精神的进步戏……这类有争论的戏很多,如《红梅阁》、《探阴山》、《活捉三郎》、《四郎探母》等等。
五、京剧流派
一个剧种中出现不同的流派是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演员出于不同的导师,自然传授和演出方法就各有不同,久之,凡是同行公认、观众赞许的就会形成流派。
(一)多种流派的形成是艺术昌盛的反映
一种戏剧学习的人多,演出过程中,为了争取观众,会各自施展各自的绝招,久之,就会形成同一剧目的不同演法。各种不同的演法之中各有千秋,并存于舞台上,于是形成了流派。流派愈多,愈说明从事这项艺术的人才愈多,愈说明这项艺术的繁荣昌盛。
流派和艺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流派的形成有助于艺术的发展。以京剧的流派为例,生、旦、净、丑各行之中,有一行的流派形成,势必影响到其他行当,尽管行当不同,但通过同台演出就需要在艺术上融会贯通了。
一百多年的京剧历史,各个行当都出现了不少流派,如老生行中有谭(鑫培)派,汪(桂芬)派,余(叔岩)派,高(庆奎)派,马(连良)派,言(菊朋)派,麒(麟童)派,杨(宝森)派等等。旦角中有梅(兰芳)派,程(砚秋)派,尚(小云)派,荀(慧生)派等等。净行中有金(少山)派,裘(盛戎)派等等。丑行中尽管流派的形成受条件限制而不太明显,但是文丑中的萧(长华)派,武丑中的叶(盛章)派亦是观众所公认的。
就流派来看,京剧艺术在历史上是相当瑰丽的。后来有人对流派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认为演员要有自己特色,不可一味效仿别人;或说不可囿于流派而妨碍艺术发展等等。这些看法不尽全面。
(二)继承流派是为了更好地开拓未来
一个演员必须先当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按照老师的路子学,还要学得像,学成之后,再博采众长,进一步钻研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为艺术增添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同时这也是艺术的再创造和再提高的过程。艺术就是如此流传而丰富发展的,流派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提倡学习流派,决不是用流派束缚自己。实际上,任何一个流派传人其艺术真谛并不是老师模式的复制,而是再创造的结果。可见,继承流派正是为艺术的发展繁荣而奠定基础的。只有这样,才不辜负这一流派的鼻祖当初的辛勤劳动。换句话说,只有虚心向别人学习,才能为京剧的艺术发展做出贡献。近来的京昆幼儿汇演,不仅显示了京昆各种流派的传人大有人在,而且为京昆事业展示了光明的未来。
京剧脸谱色彩十分讲究,看来五颜六色的脸谱品来却巨细有因,决非仅仅为了好看。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里,人物就被性格化了。
脸谱的通用色彩含义为:
红色: 一般: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 其他: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特例:老人显示年轻红光犹在; 坏人做了点好事。
黑色: 一般:直爽刚毅,勇猛而智慧。其他:表示阴阳中的阴,用于鬼魂。 肤色较黑或面貌丑陋。
白色: 一般:阴险奸诈;刚愎自用。其他:和尙,太监脸谱;表示老人年迈,
紫色: 一般:刚正威武,不媚权贵。其他:面色不好,丑陋。
**: 勇猛而爆躁。
金色: 一般:神仙高人。其他:猛将。
银色: 神仙,妖怪。
绿色: 一般:勇猛,莽撞。其他:绿林好汉。
蓝色: 刚强阴险
生、旦、净、丑"生、旦、净、丑"是什么?其实不过是角色分类。"生"是男性正面角色,"旦"是女性正面角色,"净"是性格鲜明的男性配角,"丑"是幽默滑稽或反面角色。
每种角色又有表明身份的脸谱、扮相等,只要演员一上场,你一望便知。在"京剧"的"票友"中有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中包括清朝的光绪载恬,他不但会唱戏,还能司鼓,并且是京、昆、腔的多面能手。
著名的慈禧太后则是一个大戏迷,在今日颐和园内还保留一座中国最大的戏楼,该戏楼高21米,共有三层,可见她在京剧上花了不少的功夫。
脸谱图案非常丰富,大体上分为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鼻窝图, 嘴叉图,嘴下图。
每个部位的图案变化多端,有规律而无定论,如:包拯黑额头有一白月牙,表示清正廉洁;孟良额头有一红葫芦,示意此人爱好喝酒;闻仲,杨戬画有三眼,来源于古典传说;巨灵,煞神,金钱豹有多张脸,突出其神鬼妖特色;杨七朗额头有一繁体“虎”字,显示其勇猛无敌;赵匡胤的龙眉表示为真龙天子;雷公脸谱中有一雷电纹;姜维额头画有阴阳图,表示神机妙算;夏侯惇眼眶受过箭伤,故画上红点表示;窦尔墩,典威等人的脸谱上有其最擅长的兵器图案;王延章头画蛤蟆,表示是水兽转世;赵公明面画金钱,表示自己是财神爷;北斗星君画七星图于额上。
去香港的旅游团忽悠买Beatorich珠宝
是真的,不过同类产品周大福什么的只卖几百块!这间店只做游客生意,是家黑店!不过拿好发票,全新的话6个月之内都可以退,可以代退,导游可以给你退。刷卡的话要提供刷卡单,刷的卡和卡主姓名,没有刷卡单的话会扣手续费,大概3%的样子,他们家倒是不怕退货,因为都是游客退货的没几个。不过注意营业时间是12:00-15:00
香港旅游团带去的皇后珠宝售后怎么处理一般来讲连锁店才有售后,你这个首饰的品牌应该是地方性品牌,不是全国联保的大品牌,售后维修可以去你当地大一点的购物商场,会有珠宝购物区,那会有单独的售后服务站。收费的,不过没办法,你旅游买的确实没有联保,只能这样处理了。
2010年去香港的旅游团香港也不是很大 大家都讲中文
你们自己去携程订一家酒店 来回飞机票
找一下香港都有什么好玩的
两三天貌似不够 带好人民币到香港之后再换
香港换钱的地方很多汇率比银行要便宜
国内的话 放假可以来上海玩啊
住好一点的酒店 从携程订比较便宜
世博会 新天地 淮海中路 热带风暴 外滩 七星滑雪场 豫园 正大广场 来福士广场
上海商业圈很多 景点不多 不过世博会你一两天绝对逛不完
旅游DIL珠宝企业DIL珠宝香港洲际免税集团旅游DIL珠宝企业
中国唐代时,对珍珠的化妆养领开发已具备相当水平,传说唐代名伶庞三娘,粉相俊俏,能歌善舞,40多岁的人仍能化妆成妙龄少女的模样。有一年,她在汗州演戏,有位戏迷慕名拜访,因为来得很突然,三娘不及化妆便去迎客,被戏迷误认为是长辈,便称她为“姨婆”,三娘暗自好笑,便道:“三娘是我女儿,明日在家。”戏迷深信不疑。
康辉神游假期
杭州去香港旅游团香港市内交通方便,绝大部分旅游点都有公共交通直达,在网上搜搜最新的旅游点和交通资料来个自助旅游最好。
以内地游客物件的香港旅行团,质量良莠不齐,要知道接待团队的旅行社不同经营团队的旅行社,即使参加由信誉良好的旅行社经营的团队,亦有可能被不良导游及接待单位接待,带往所谓的「免税店」强迫客人以高价购买劣质货品(包括数位产品、手表、首饰),常见品牌在这店子是找不到的,客人不买东西的话就被他们囚起来、辱骂一番(纵然出发前的旅行社职员向你解释购物是自愿性质,但绝不代表强迫购物不会发生,出事的机率仍然很高)。如果在行程中见到「免税店」三个字,便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参加这些旅行团,无论价钱如何,低价团不一定划算,高价团不代表高质量。这些所谓的免税店,通常位于工业区,本地人是不会去的。
有很多内地旅客都以为香港只不过是一个由高楼大厦堆砌成的城市,玩的地方不是海洋公园便是迪斯尼,没有自然风光,除了购物以外没有甚么好玩的。事实上,这些都是参加了旅行团的旅客,对香港片面的理解。如果你可于香港逗留四、五天,而又努力找找资料,又或找熟悉香港的朋友帮帮忙的话,你会发现香港有很多很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乡村风情,而这些地方是旅行社不会带你去的,这四、五天行程是可以令你很愉快、很惊喜、很有收获的。
PS 我是香港人,上个月才到过你那边的西湖看日食哩。
跟旅游团能去香港吗能, 你可以去旅游团咨询,
济南去香港的旅游团去旅行社问问比较好,因为最近都是旅游旺季,去港澳的有很火,最好事先打电话咨询一下旅行社,这样会比较好。
去香港旅游买珠宝有店铺推荐么如果你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且对珠宝品质要求严格的话,可以考虑蒂廷珠宝。店铺位于九龙红磡区,店铺很大,样式也很多。
海南去香港旅游团海南海之缘国旅!
可以去我们的网站看看旅游线路和报价,每天更新的!
不过通行证要自己去办理的!希望可以帮到你!我是网站上的海龟
DIL珠宝香港洲际免税集团旅游DIL珠宝企业你想要了解什么呢?
康辉神游假期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东北二人转剧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东北二人转剧场有什么员工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长春的二人转剧场都有哪些?
东北风剧场、和平大戏院、刘老根大剧场。
一、二人转简介: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它植根于汉族民间文化,属于汉族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地区汉族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边说边唱,载歌载舞。
二、二人转表演形式:
二人转最初由男性演员表演,换装成一旦一丑。以后出现女演员,由一男一女演唱,作简单化妆。表演手段是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
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三、二人转唱腔特点:
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
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单出头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讲究表演手段和动作,舞功以东北大秧歌为主,同时吸取民间舞蹈和武打动作。
东北二人转著名剧场是哪个
吉林松花江大剧院,隶属中国吉林万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地处吉林市中心,解放东路儿童公园东侧,市青少年宫院内。该剧院是全国声名显赫的二人转演艺基地,被省文化厅列为吉林省文化产业基地。被省政府评为吉林省优秀民营文化企业。
东北二人转大剧场怎么样
领略了东北二人转的野性,荤段子频出,很多我都没听说过。小曲唱的还不错,有一定的功底。尤其女演员身材都蛮好的,加油。
在东北,什么地方能看见正宗的东北二人转、拉场戏?
单论唱,应该是吉林省吧,我本人是吉林四平的,听说二人转发源地是在吉林四平的梨树县至于真假我不清楚,也是听说而已,但是老一辈的二人转艺术家,韩子平,佟长江,闫淑萍,好像都是吉林省的吧?我说的是好像,不太确定,对二人转艺术我也不太了解,都是道听途说,但我父母比较喜欢听二人转,小学的时候,家里有卡带胶片一体的录音机,我妈就买过几盒二人转的卡带,晚上一个人在家写作业,有点儿害怕,就听着二人转壮胆,《回杯记》《马前泼水》《冯奎卖妻》《包公断后》也都听过,谁唱的还真就忘了,但是听着确实好听,字正腔圆,嗓音洪亮,韵味十足,现在二人转小剧场里,基本很少唱正戏了,有唱的也都是从正戏里摘出来的一小段儿,也可能我走的地方比较少吧,几乎没看见过唱正戏的,也或许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喜欢二人转的正戏了,也听不懂,更多的人喜欢 搞笑 的节目,所以年轻一代的二人转演员,大多不怎么唱正戏了,至于现在来东北,哪里能看到正宗的二人转演出,这个真不敢确定了,只能是正宗的二人转票友才有发言权,对不起我也不知道,应该对喜欢二人转的戏迷怎么称呼,只能按着京剧戏迷的称呼一样,也称呼为票友了,要是说错了,还望原谅,我说的有可能就是一堆臭氧层子的话,没办法,为了回答问题,刷个存在感,就瞎编了一通,回答完毕!
我在辽宁铁岭的县级市工作定居十多年。当地的大戏院借助本山大叔家乡的优势坚持传承二人转。但实际上,真正的二人转正戏已经很难有观众能看懂了。不过好在正戏依然是青年演员的必修课。一般大段的正戏都是在演出正式开始前做热场的。而且还都是经过改良唱腔和内容的。小沈阳的妈妈曾经在《星光大道》舞台上表演过最原始版本的二人转,从伴奏乐器到她的表演形式都很局限。我一个外地人真的是一句听不下去。后来还是坐在评委席的师胜杰给大家介绍了,我才知道这才是二人转。说回铁岭的二人转,当地在去年和今年举办过东三省的二人转嘉年华活动,邀请黑龙江吉林的艺术团一起演出。按照主持人的说法,现在的二人转,东三省各有特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要是没记错的话,黑龙江是扮相漂亮,吉林是注重唱,辽宁是绝活展示。铁岭这边做了两年全国巡演,为了方便观众听懂,会在舞台上搭建大屏幕,演员的唱词都打在上面,配着剧情一起看,演出效果还不错
正宗的东北二人转现在几乎很难看到。
东北二人转有300多年的 历史 ,它是植根于黑土地的乡土艺术。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一个人演的单出头,一类是两个人演的二人转,另一类是多人演的拉场戏。单出头和二人转是一人扮多角,两人的角色还可以互换,因此应该属于曲艺类;而拉场戏,则是一人一角,因此应该属于戏曲类。二人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低迷,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像小品,像相声,像脱口秀,像杂耍,不再是过去那种正宗的二人转了。在一场演出当中,你很少能看到整部的二人转正戏。因此,你指望上各个小剧场去看正宗的二人转,一般是不可能的。
但是正宗的二人转并没有消失。二人转在八、九十年代经过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改良,出现了许多的经典剧目,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演员,像韩子平、秦志平、郑淑云、李晓霞、董玮、佟长江、闫淑萍等等,都深受二人转爱好者喜爱。《马前泼水》《回杯记》《猪八戒拱地》《大西厢》等都是非常经典的二人转曲目。虽然剧场当中很少能见到正宗的二人转,但这些曲目并没有消失,只要有这些资深的经典二人转演员出场,你就会看到或听到这些曲目的经典片段。
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老一辈编剧、作曲家、演员们为二人转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想听经典曲目,恐怕只能去找他们吧。
在东北二人转,吉林省梨树县是最正宗的,是二人转的发源地,唱腔表演都是纯正的二人转,拉场戏二人转属四平市的二人转很出名,有300年左右 历史 ,编出了很多名戏。
在辽宁省或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相对来说还是辽宁比较有特色,也就是正宗的二人转。
舞台上正宗的二人转拉场戏不多见,电视里偶尔有播放,想看正宗的二人转拉场戏还是去网络里搜一搜吧!
东北人杰地灵,民间各类才艺人才摩肩接踵,文化局的群众艺术馆就有擅长传统二人转的老师。
长春 广源剧场
现在的二人转都是改良版的,正宗的基本都沾点黄,所以很难听到。
客观地说,孟广禄的先天条件并不出色,无论是身材还是嗓音,但是他的执著和勤奋成就了他的声名。其实,太多被称做“家”的前辈,他们的自身条件也不是最出色的,贵在用全部的心力以求“精诚所至”。
我不禁又想起孟广禄的《铡美案》,结尾的那段散板曾被人讥为“妩媚花脸”的典范,但你不得不承认,他的处理是人性化的,绝无卖弄技巧或标新立异之嫌。更可贵的是,他在一片争论声中坚持了下来,这就是大家之气。 (梅朵)
……然后是《探阴山》,孟广禄的包拯实在是大赞,现如今的花脸名家,孟广禄是最重唱的。虽然他个子很小,不化妆的时候真没啥气势,不过一上妆,再一开腔,太太太大气了。(菁家一亩三分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