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 悲剧的原因

孔雀东南飞 悲剧的原因,第1张

1、原因

我国传统的、过分的“孝道”。婚姻不是以男女双方的感情为基础,而是以父母的好恶、别人的言论为基础---“父母之名,媒妁之言”。无论父母的好恶是否正确,子女都必须无条件接受。

2、原文简介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问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

3、意义

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篇尾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孔雀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摘要:本文研究了高中课本中代表汉乐府最高成就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通过对刘兰芝、焦仲卿悲剧爱情的分析叙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封建家长制度下,家长的绝对专制使得男女爱情,婚姻不得自主,男女青年陷入深重的痛苦,特别是女子受到最为惨重的迫害.从而表现刘兰芝的刚强不阿,理性抗争的形象。

  关键词:封建家长制;抗争;悲剧根源;徇情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恋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每次听到屠洪刚的这首同名歌曲,心思便会随着这动人的旋律飞到东汉献帝时期,兰芝,仲卿身边。为这段愁肠百结,感天动地的爱情感叹不已,伤心不已。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长篇叙事诗,也是最长的一部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507-583)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

  每次读它,常读常新,常新常想:”刘兰芝那么聪明美丽,知书达理,勤劳能干,温柔贤淑,简直是一个至纯至孝,十全十美的”淑女形象,又和丈夫情深似海,可她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这样一个儿媳,还非要逼儿子休掉她呢既然兰芝连做一个小小的府吏之妻都不称职,不合格,那为什么县令和太守还要多次派媒人去为他们的儿子求亲呢这一系列的疑问,让我更为执着的去思考刘兰芝焦仲卿爱情的悲剧根源。

  文中提到焦母休弃兰芝的原因是:“此妇无礼节,行动自专由。”然而纵观兰芝在焦家的表现不仅找不到她无礼节,自专由的例子,反而她知书懂礼的例子却比比皆是。例如,当兰芝看出“大人故嫌迟”,自知“徒留无所施”后,顺从母意,主动提出:及时相遣归临走前鸡鸣起严装,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一言一行,有礼有节。另外,兰芝在被谴前夜与仲卿的一段剖白:“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更让人看到的是她的温柔贤惠,知书达理。可见,焦母休弃兰芝的理由不过是一个借口。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刘兰芝被休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想我们应该还是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这一问题。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儒家学说成为了当时的语言,行为准则。这就自然影响到了当时的生活,婚姻等各方面。当时关于婚姻最权威的法律莫过于儒家的“七出”。妇女只要犯了“七出”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合理合法地被婆家休弃。那么刘兰芝为什么被休,我想我们应该可以从这里面找出些端倪。

  查阅《礼记•丧服》里面记载了“七出”的内容。一,无子。二,*逸。三,不事姑舅。四,口舌。五,盗窃。六,嫉妒。七,恶疾。当时的妇女只要犯了其中一条就可以被婆家休掉。按照兰芝的表现,她到底犯了哪一条呢?我们从文中分析可以得知。诗中提到: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嫁到焦家后又“循事奉公姆,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苦门辛。甚至在被无端被驱谴时还交代小姑:勤心养公姆,好自相扶将。这么一个知书达理,勤劳贤淑的女子怎么也不可能是犯了*逸,盗窃,嫉妒,口舌等条例,而恶疾之说诗中也只字未提。那也就应该只剩下无子和不事公姥两条。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一直贯穿始终。诗中提到:“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从这句诗中能看出,兰芝,仲卿结婚快三年了,却一直没有为焦家诞下一子半女,这一点就注定了兰芝的悲剧命运。从现代的观点来看,结婚二三年无子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无子不一定就是女方的问题。更何况诗中还提到了: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由此可见,在两人不长的婚姻中,相处的时间更是屈指可数。但可惜的是这个情况发生在东汉末年,刁专的焦母不仅不会理会刘兰芝的处境和事情的原委。固执的把这一切都怪在了兰芝身上。除了这一条之外,不事姑舅这一条,又是怎么回事呢?

  也许很多人都会奇怪,贤淑的刘兰芝怎么会“不事姑舅”呢?这还是要从当时的社会说起。当时的“妇道”准则和现在已是大相径庭。当时的准绳是以封建儒家礼教为标准的。《礼记•昏义》中说:“成妇礼,明妇顺”“妇顺者,须乎姑舅,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也就是说:作为女子,她与丈夫的亲密程度不得超过姑舅(公婆),否则就视为不事姑舅。《礼记•内则》中说得更为明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也就是说儿子过于疼爱他的妻子,引起父母不高兴的,可以将其休弃。纵览全诗,我们不难看出,刘兰芝和焦仲卿是一对令人羡慕的幸福夫妻。他们已经“共事二三年”但都还觉得“始尔未为久”。一个说“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一个说“结发为共枕席,黄泉共为友”。即使遭到焦母无端迫害,行将分手时还是情真意切,“君当为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可见他们的爱情是多么坚贞,多么真诚,多么深沉。甚至两人到最后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无论是刚强的兰芝,还是痴情的仲卿,他们都遵从了自己内心的呼唤,都将自己的感情天平倾向了自己深爱的对方。他们都无法放弃自己的真爱而屈从于自己的母亲。正是他们这一份痴缠而隽永的爱情彻底惹恼了骄横的焦母。作为一个母亲,我相信她是爱儿子的。但作为封建社会一个蛮横专制,滥施*威的婆婆,她却认为儿媳应该只是她支配的对象,是她和儿子的保姆,焦家传宗接代的工具。但刘兰芝过门后,却出乎她的意料。当他看到与他朝夕相对,相依为命的儿子婚后把爱更多的给了自己的妻子时,占有欲极强的她心中当然不是滋味。失落感,挫败感随之而生。她已经无法正确的看待问题了,更是看不到儿子的幸福。理所当然的把这一切都归咎于儿媳对儿子殷勤承欢,狐媚吸引。认为是儿媳把属于自己的儿子,属于自己的爱抢走了。这种近乎变态的爱使她的内心充满了仇恨和嫉妒。自然就会迁怒于打破她生活秩序常态的儿媳刘兰芝。自然会觉得“失恩义”,自然会感到“大不悦”。加上封建礼教明文规定的可以“出”于是“吾意久不忿”的焦母就凭这一条将兰芝驱遣了。终于造成了这一出无法挽回的爱情悲剧。

  读完这一篇凄美的爱情长诗,内心的唏嘘感慨不用言明。兰芝被驱遣的原因更是让我无法释怀。我们在这里除了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还应该看到中国妇女为争取幸福的无言反抗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迪。

刘兰芝是一个美丽、善良、勤劳、性格坚强,忠于爱情,具有反抗精神的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长诗开篇就点出了刘兰芝的优秀:“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这么一个贤淑能干、多才多艺、知书达理并且具有良好家庭教养的女子怎么会成为婆家谴归的对象呢?况且,刘兰芝也是外貌出众:“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如此说来刘兰芝简直是一个至纯至孝、十全十美的“淑女”形象,丈夫又和她情深似海,可她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儿媳妇,为何非休她不可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认为,由于刘兰芝嫁到焦家后没有生育,使焦家面临绝嗣的危险。因为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最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然而,我思考再三,总感觉这一理由难以服众。其一,刘兰芝十七岁嫁到焦家(“十七为君妇”),和焦仲卿仅仅生活了两三年(“共事二三年”),这时她的年龄差不多二十来岁,据此就武断的认为她今后不会再生育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婚后好多年才生育的现象司空见惯。其二,刘兰芝被休弃后,先后有县令、太守家走马灯似地派人上门求婚,如果刘兰芝当时真的被断定不能再生育,难道声名显赫的堂堂县令、太守就不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郑重聘娶?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还有人认为刘兰芝被休弃的原因是诗中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然而,纵观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不仅找不到刘兰芝“无礼节”、“自专由”的依据,恰恰相反,刘兰芝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礼有节的例子倒比比皆是。可见,焦母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不过是焦母掩盖自己休媳真意的蛮横借口,根本不是刘兰芝被休弃的真正原因。 那么,刘兰芝究竟是什么原因被休弃的呢?《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在“休妻”这件事上最权威的“法律依据”莫过于儒家学说中的“七出”之律,妇女只要犯有“七出”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婆家合理合法的休弃。“七出”在儒家学说中又叫做“七去”、“七弃”,这是在那个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和尊严的男权社会中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也是为维护夫权而强加在妇女身上的七道枷锁。查阅《仪礼丧服》,里面记载“七出”的内容为;一、无子,二、*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当时社会的妇女,只要犯有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堂而皇之的出弃。 对照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刘兰芝犯了“七出”中的哪一条呢?如前所述,第一条“无子”显然不能成立。由诗中描写的“守节情不移”“女行无偏斜”等句可知,刘兰芝的品行贞洁贤惠,循规蹈矩,无可挑剔。第二条“*逸”,第五条“盗窃”恐怕也不能成立。第四条“口舌”,第六条“妒忌”恐怕也不能成立,因为刘兰芝是一个知书达礼,勤劳能干的善良女性。至于第七条“恶疾”,卒读全诗,始终看不出她患有什么“恶疾”的蛛丝马迹,这就更不能成立了。“七出”之中,“六出”已被排除,那么,刘兰芝也许是犯了“不事舅姑”“不顺父母”的大过吧。 但是至纯至孝的刘兰芝,怎么会“不事舅姑”“不顺父母”呢?探讨这个社会问题,应该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时代加以分析。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是非标准,在刘兰芝生活的男权社会里,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合乎“妇道”,是和我们今天的标准大不相同的,当时衡量“妇道”的是非标准是以儒家学说中的封建礼教为准绳的。《礼记昏义》中说,妇女须“成妇礼,明妇顺”,“妇顺者,须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也就是说,作为女子,与丈夫的亲密程度不可超过与舅姑(即“公婆”)的亲密程度,否则即为“不事舅姑”。《礼记内则》中说得更明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也就是说,儿子过于喜欢妻子,引起父母不高兴的,可以休弃。 在重于礼教的封建时代,因年轻夫妻过分恩爱而使父母不悦造成劳燕分飞,生离死别,各分东西,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婚姻悲剧又何止刘兰芝、焦仲卿两人?宋朝大诗人陆游与其表妹唐婉也是深受其害者。 作为生活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充满礼教思想的蛮横专制、滥施*威的婆婆,自儿媳兰芝过门后,一心想使她成为自己任意摆布的驯服工具。儿媳的一举一动必须受家长支配。她看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独子婚后把更多地爱献给自己的妻子,心中当然不是滋味,当然未免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当然会把这一切归咎于儿媳对儿子的殷勤承欢和狐媚吸引,甚至会认为是儿媳妇把儿子从自己身边抢走了。于是自然而然会迁恨于儿媳妇,自然而然会觉得“失恩义”,自然而然会觉得“大不悦”。而因儿子“甚宜其妻”引起父母心中不悦的,封建礼教明文规定着可以“出”,于是“吾意久怀忿”的焦母自然就要凭借这一条将兰芝驱遣回家。尽管刘兰芝“奉事循公姥”,“昼夜勤作息”,也难逃“被遣”的厄运。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民间叙事诗中最伟大的诗篇,它代表了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对主人公焦仲卿、刘兰芝殉情而死的悲剧原因,众说不一。主要有“门第说”、“越礼说”、“守旧说”、“情爱说”等观点。

  (一)门第说 有的同志认为,既然焦仲卿是“大家子”,且“仕宦于台阁”,有地位和身份,而刘兰芝不过是“生小出野里”的村姑,与焦仲卿贵贱很大。因此“两家的婚姻是门不当户不对”。“门户不当,脸上无光”,因而焦母就要坚决反对这桩婚事。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便发生了双双殉情的悲剧。

  (二)越礼说 有的论者根据焦母的话推断刘兰芝的被驱遣,乃是由于她“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不顺从婆婆,恣意自为的结果。

  (三)守旧说 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将刘兰芝与《上邪》中的无名氏、《陌上桑》中的秦罗敷和《无所思》中的女主人公相比较,认为刘兰芝消极的以死殉情,则由于她“软弱”。这种“软弱”又是由于“守旧心理”的作用,因此,焦刘爱情悲剧“是反动的封建社会力量和落后的封建守旧心理相结合的必然”。

  (四)情爱说 还有的同志根据《礼记·内则》中的“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的说法,认为刘兰芝的不为焦母所容,是由于焦仲卿“甚宜其妻”,把以前对母亲的感情转移到了妻子身上,因而引起了焦母的失落感、不满情绪。

  上述四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焦刘爱情悲剧的原因,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认为理由尚单薄,某些观点也难于苟同。“门第说”不能解释这样两个问题:(1)既然两家门户不当,为什么当初刘兰芝嫁到焦家来时焦母并不反对?(2)焦母觉得刘兰芝不配自己的儿子,那县令、太守又何以会看中刘并派媒人来提亲呢?他们不是比焦仲卿更有地位、身份吗?其实,在《孔雀东南飞》产生的汉末建安时期,封建礼教还未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妇女的禁锢也并不严厉。比如对妇女的再嫁,在当时是完全正常的现象,并不是丢人卑贱的事。这从刘兰芝被焦母休回娘家后县令、太守遣媒说亲便可以得到证明。类似的情况如蔡文姬初嫁匈奴河东卫仲道,再嫁匈奴左贤王,曹操用金璧赎回来后又允嫁董祀,虽三次改嫁却不减身价。还有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同归成都的故事,不是还传为美谈吗?可见,“门第说”是站不住脚的。“门第”观念是从魏晋才开始有的。“越礼说”也不能成立。诗中说得很清楚,刘兰芝“奉事循公姥”,“供养卒大恩”,勤劳善良,是很守孝道的贤惠媳妇。她自己说的“本自无教训”,实际上是自谦,正反衬了她的知书识礼。即使是对刻薄暴戾的婆婆、哥哥,她也是忍耐顺从,从无顶撞之类,“无礼节”、“自专由”的表现。“守旧说”的论据也不充足。焦刘二人以死殉情固然是“软弱”的反映,但客观地讲,那并不能证明他们是软弱之辈。否则刘兰芝就会在家庭的压力下嫁给县令或太守的儿子,焦钟卿也就不致于数次在焦母面前求情挽留刘兰芝。两人双双殉情而死,恰恰是对爱情热烈追求而实现不了的勇敢的抗争!”存在决定意识”。历史地看,他们的抗争即使再坚决,也免不了是一场悲剧。客观现实决定了故事的结局只能那样。至于“情爱说”这种观点,破绽就更突出了。儿子爱媳妇,当婆婆的就嫉妒和不满吗?莫非儿子媳妇打架吵骂才可以说明儿子对妈仍有感情?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况且从诗中出看不出焦仲卿“甚宜其妻”而怠慢了焦母。“娶了媳妇忘了娘”的事情纯粹是虚拟的,焦仲卿对焦母的态度并不差,他与刘兰芝的厚爱并不能导致焦母的不满,更不是后来悲剧的原因。

  刘兰芝这样一个美丽勤劳、孝顺公婆,尊重兄长,与小姑相处也亲善和顺的姑娘,“仍更被驱遣”,原因主要是什么?是她没有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引起了宗族意识非常强的焦母的极其不满!

  封建社会里,男子休妻有七种借口,叫做“七出”,即①“无子,为其绝后也”;②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③“*,为其乱族也”;④“妒,为其乱家也”;⑤“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⑥“口多言,为其离亲也”;⑦“盗窃,为反其义也”。“七出”中的后六种情况,显然与刘兰芝不沾边。纵观全诗不难发现,刘兰芝在焦家生活尽管已有两三年了,但并没有生儿育女。否则,诗中就会写到她被遣回娘家时与儿女离别的情形,也会交待焦仲卿自缢前与儿女诀别的事。其实,刘兰芝自述的“贱妾守空房”,“伶俜萦苦辛”及焦仲卿与焦母诀别时所说的“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封建社会,对父母最大的“不孝”就是“无后”,断了宗族的“香火”。难怪焦母要那样专横凶狠地虐待、驱使刘兰芝了。像这种因无子而被休遣的妇女,远在《诗经》里就有记载(如《苤莒》、《氓》、《谷风》)。在宗法制的社会里,娶妻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服侍公婆是其次了。妇女不生孩子,就失去了自身在夫家存在的意义。无子而休妻是名正言顺的。焦刘爱情悲剧正是由于刘兰芝没有生子而产生的。

刘兰芝是个好闺女,颜值高,勤劳,聪慧,善良,陪嫁也非常多。她嫁给了焦仲卿,夫妻非常恩爱,刘兰芝与小姑子关系也亲近,等等,可是婆婆焦母不喜欢兰芝,横挑鼻子竖挑眼,左右不对付,硬是要求儿子休了兰芝。

为什么呢?这就是焦母爱“作”而已。这个老太太,独断专横,冷酷无情,见不得儿子与媳妇的相亲相爱。问其原因,就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一盆子脏水泼过来。

诗里未出现焦父,想必是早死了。焦母一个人拉扯大仲卿,对儿子的控制欲很强烈。儿子娶了媳妇,卿卿我我,老太太的感觉就是失去儿子,必须和另一个女人分享儿子,她受不了。必须夺回来儿子,让兰芝难堪。焦母的心理大概是我不好,你也不能好。嫉妒心非常强烈的焦母,对一个年轻女人的甜蜜爱情极端反感。

兰芝未生育不是主要因素,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夫妻二人年龄不是太大。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共事二三年,始而未为久。兰芝也才二十出头,不能说就不生了。

至于其他方面,更是啥事没有,实质问题,就是老太太太作了,戏精,一天不闹事,心里一万个不舒服。

焦刘爱情被老太太生硬给搅黄了,夫妻生活给拆散了。封建家长制大显神通,焦仲卿不得不从母命,遣送兰芝回娘家。悲剧背后的人性原因,就是焦母的自私,嫉妒,和无事生非,不作不会死。

焦刘二人忠于爱情。兰芝已经有太守儿子求婚,场面阔绰盛大,好女人不怕没人求。在出嫁前一晚,她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焦仲卿呢,听说兰芝死了,绝不再活着。心知长别离,自挂东南枝。上吊了。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如此的悲剧,警示后人:不要干涉真正的爱情!

《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其实就是个超级妈宝男,不幸的是,他娶了个女强人。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颂诗书。”这是焦仲卿媳妇,刘兰芝的自述,刘兰芝强在哪儿?并不在气势上,而是在才能上。这可是妥妥的多才多艺,贤良勤快的好媳妇!

可惜,这么一个好媳妇,不幸毁在了焦家的手里。刘兰芝被弃你或许能找出多条原因,但在现代看来,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在焦仲卿身上。

焦仲卿是个什么人?

经济条件上来说,焦是当代社会标准的经济适用男,作为公务员的他,工作稳定,只是经常加班;性格上来说,焦仲卿性格温和,到也知道知道疼媳妇儿,但爱情终究没抵过他的“愚孝”。比如刘兰芝向他哭诉自己的难处时,他很体谅媳妇儿,但也无能为力。

而刘兰芝呢?性格温和、有主见,善良真实,可惜就是太拧吧;经济条件上来说,刘兰芝家不比焦家差,两人也算是门当户对。

只可惜,好女落在了懦弱、畏妈的男人手里,最终葬送名誉和性命。

焦仲卿老母亲让其休掉儿媳妇时,焦仲卿是这样劝自己媳妇的:“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意思就是说我虽然不想赶你走,但是没办法,我妈不同意。要不你先走吧,我先去上个班,等我回头再来找你。这样的焦最终还是选择“暂时”放下媳妇,向老母亲妥协。在离婚这么大的事上,焦仲卿都能言听计从,这个宝宝需要成长的方面还很多啊。

若说他没有反抗过,那也太委屈他了,他最大的反抗莫过于那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语言上表完决心之后,在行动上,还是“休”了妻。

所以,他俩的悲剧在于男方虽有爱却无力,女主虽有义也无奈。

试想一下,焦仲卿若生活在今天,谁敢嫁?

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仲卿的母亲驱赶回娘家,她发誓不再改嫁。但她娘家的人一直逼着她再嫁,她只好投水自尽。焦仲卿听到妻子的死讯后,也吊死在自己家里庭院的树上。

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感天动地、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深深的感动了大家。当时的人哀悼他们,便写了《孔雀东南飞》这样一首诗。

扩展资料

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尽管这是他们对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

参考资料:

-《孔雀东南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4496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3
下一篇2023-09-23

随机推荐

  • 伊思bb霜怎么辨别真假?伊思bb霜真假辨别

    伊思BB霜是众多bb霜中非常火爆的一款,许多人都是非常喜欢用伊思bb霜的,而这也就导致市面上出现了很多伊思bb霜的假货,因此不少人对于辨别伊思bb霜的真假是非常在意的,那么伊思bb霜怎么辨别真假?伊思bb霜真假辨别方法具体是怎样的?1、伊思

    2024-04-15
    48000
  • 伊思红参水乳适合哪个年龄

    伊思红参水乳也是比较好的一款护肤品,那你知道哪个年龄层的人更适合用伊思红参水乳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伊思红参水乳适合哪个年龄吧!伊思红参水乳中有红参提取物,这种物质有很好的紧致抗皱作用,所以更适合30岁以上的熟龄肌肌肤。因为这个年龄层次的肌

    2024-04-15
    46700
  • 男士护肤套装哪款好

    男士护肤套装哪款好?相信很多直男内心都是大写的头疼!在“小鲜肉”簇拥的当下,钢铁直男也会萌发一颗精致的心。又何况是在秋冬如此干燥的时节,就算是再厚的皮脂也是无法消受的。因此男士们也是需要用上一套合适自己的护肤品来解决各种皮肤问题,下面将推荐

    2024-04-15
    51100
  • 发之萃这个品牌的防脱育发套盒怎么样?

    效果因人而异。产品特点:发之萃防脱育发套盒选取本草精华,何首乌、侧伯叶、川穹、当归等,采用高能活性萃取工艺精制而成,其活性成分能快速改善毛囊生态环境,改善头皮状况,激活毛囊,具有头发防脱、促进毛发生长、促进毛发的作用,长期用会使头发乌黑柔顺

    2024-04-15
    54800
  • 精华水和精华乳先用哪个

    先使用精华水再使用乳液。精华水和乳液都具有为皮肤保湿补水的功能,但是使用的顺序有所不同。在使用精华液后涂抹乳液,可以帮助肌肤更好的吸收营养成分,之后的护肤保养步骤也会更加顺畅。精华水当中含有保湿剂以及其他营养物质,它的质地比乳液更加的轻薄,

    2024-04-15
    44800
  • 皮肤保湿用什么最好?皮肤用什么保湿效果好?

    一般皮肤容易出油,黯淡无光,出现长痘等问题,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缺水,皮肤缺水所以会分泌很多的油脂,一般来说护肤比较基础的就是做好保湿的工作,让肌肤充满水分有光泽,那么皮肤保湿用什么最好?皮肤用什么保湿效果最好呢?1、矿泉水皮肤保湿最简单也是安

    2024-04-15
    467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