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焦仲卿很小的时候就丧父了,焦母对儿子有了恋子情节。
2她是古代封建家长制的代表,遣兰芝是为了维护她的家长地位。
这是课堂要求说法,再给你给学生说的:
焦母为什么要休掉刘兰芝。这个问题从古到今都在争论,估计我们今天或许也得不出结论。焦母休掉刘兰芝有没有一个说法?是有说法的。我们过去要休掉妻子有几个条件,就是所谓的‘七出’。第一条是不顺父母;第二条是无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第三条是不忠,这是自然的;第四条是多言,多言就是不能太多嘴,这个多言主要是对妯娌之间而言的;第五条是妒,男人可能有三妻四妾,无论是妻还是妾都不能妒忌对方,特别指的是正妻无子时还不让男人纳妾;第六条是恶疾,如果女子患了比较严重的病,要被休的;最后是盗窃--这一点有些同学可能觉得奇怪,这盗窃是指偷家里的东西,因为古代女子没有财产权,你过来以后你的嫁妆都是婆家的,如果娘家比较穷,你要接济娘家,必须经过婆家同意,否则就是盗窃。那我们来考虑一下,焦母为什么要休掉刘兰芝?
闫站起来说:“我觉得兰芝结婚以后一直没有孩子,而府吏是独子,如果没有孩子就可能绝后。而且上面还有一句:‘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说明焦母早就看上了东家的女子。”
“能不能说焦母早就看上了东家的女子?我觉得不能。她不想让焦仲卿跟刘兰芝一起,就找了个借口,安慰一下他,说另给你找一个漂亮姑娘。但她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由,即无子说,兰芝是因为无子所以被休的,有没有反对的意见?”
我让支持的和反对的分别举手,人数都不少。
“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出,兰芝结婚以后一直很孝顺,确实看不出什么问题,那么休掉她的原因似乎只能是无子。有没有人来反驳?”
李起来说:“我觉得兰芝的婆家休掉兰芝的时候并没有说因为无子,说的是因为她不听话,如果是无子,她为什么不把理由正大光明地说出来呢?这个理由更充分,府吏应该更容易接受。”
“说得有理,还有没有人支持或者反对这一条理由?”
鞠说:“如果是因为无子的话,完全可以让焦仲卿纳妾,为什么一定要把兰芝休掉呢?”
“这也是一条理由,还有吗?”
徐也起来发表意见:“正是因为无子,焦母可能想让焦仲卿纳妾,但是两个人的感情特别深,他不愿意纳妾,焦母只有把刘兰芝赶走了,让焦仲卿死了这条心。”
“那我再问一个问题,焦母想让他纳妾,在文章中能找到依据吗?”
“不能!”
“文中没有依据呀!我们还是要忠实于文本。”
俣起来说:“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可能是不顺父母,而且后面说了‘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不顺父母的理由很明显,焦母直接就说出来了。还有没有支持或者反对的?”
乐不同意:“我觉得他的母亲可能是有恋子情结,她可能想让儿子只属于自己。所以想找个理由把刘兰芝休回家。”
全班轰然。
“他提出了恋子情结,心理学上有没有这回事?”
“有!”
“那么你有什么证据来支持?”
“没有。”
“我倒有一条。这里面没有提到他的父亲,说明可能是寡妇守着一个独子,那么焦仲卿跟刘兰芝关系越好,他母亲是越高兴还是越不高兴?”
“越不高兴!”
“在《礼记 内则》中还有一个条款: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也就是说,有时候是不需要理由的,只要父母不高兴,就可以休掉。”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汉乐府诗歌的巅峰之作,在这首叙事诗中,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这个女性形象。
刘兰芝是是庐江郡的一个小家碧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是个多才多艺知书达理的闺阁少女。十七岁时嫁给庐江郡的府吏焦仲卿为妻,辛勤劳作“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这样下 来三天就能织下五匹布,相当能干,但是尽管如此,焦仲卿的母亲还是不满意,说她干活磨蹭“大人故嫌迟”最终被焦仲卿的母亲遣送回家,酿成了二人的悲剧。
刘兰芝为什么被遣回家,我们依据原文提供的材料分析有以下原因焦仲卿母亲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在婆婆眼里,刘兰芝属于没有礼节,行动自由的女子,这里的自由应该指的是不听婆婆的话。她认为刘兰芝不如东家贤女罗敷。刘兰芝被婆婆冠上了“不贤”的标签,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如东家的罗敷漂亮,在婆婆眼中,这样一个不贤惠,不漂亮的媳妇,早该回家休息了。
刘兰芝认为“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从刘兰芝的角度来看,日常和婆婆相处,婆婆表现出来的是嫌她织布慢,当然她很清楚,这是婆婆在找借口。聪明如她明白焦家的媳妇太难当,于是向焦仲卿指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兰芝是请归的。
其实我们看婆婆给的理由和原因是站不住脚的,刘兰芝嫁给焦仲卿之前就饱读诗书,乐器女红,样样精通,属于家教很好的闺中女子。被休回家之后,上门提亲的络绎不绝,说明刘兰芝名声在外,属于一个好女孩。尤其是写她回家当天,和婆婆拜别,还嘱咐小姑“勤心养公姥”让她替自己照顾好老人,这分明是贤惠有礼的晚辈形象。就连她的容貌也特意描绘了一番“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遭到了婆婆嫌弃。
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以下原因刘兰芝有个性
刘兰芝属于一个有个性的女子,这里的个性是指自我意识。在很长时间里,女子都是男子的附属品,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在婚姻中,女子没有自主权,男人可以休妻。被休回家的女子,家人都会颜面无光,就像诗中后面提到的刘兰芝回到娘家,母亲拍着巴掌大哭道“不图子自归”,没想到那么严格学习礼教,学习女红还是被遣回家了。
但是刘兰芝并没哭哭啼啼,失魂落魄,她离开焦仲卿家的时候,精心装扮“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dài)瑁(mào)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以精致的妆容,大大方方地和婆婆来告别。没有哀求,没有哭泣,态度不卑不亢。虽然是离开,也要漂漂亮亮地走。于焦母而言,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挑战,为刘兰芝营造了强大的气场。如果说这是她人生的一场谢幕,那么这个谢幕很完美。
焦仲卿哭哭哭啼啼舍不得刘兰芝走,此举无疑会给焦仲卿的母亲造成一种压力,或者说很窝火,她不敢对刘兰芝说什么,只好谩骂自己的儿子“何敢助妇语”。这只是她们临别时的一个场景,可以想象在日常的生活中,焦仲卿每天忙于府吏的公务,婆媳两个在家,从细节礼仪上,刘兰芝可以做到不可挑剔。
但是刘兰芝有主见,不受焦母控制,这对于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该是如何心不甘,气不顺。这个女子不好驾驭,焦母希望面对的是那种随便怎么指派,毫无个性,低眉顺首的女子,所以她说刘兰芝“举动自专由”,只能给出这么一个模糊的理由。说白了就是这个媳妇爱自作主张,让焦母心里不爽了。
焦仲卿没有担当
从诗歌中来看,没有提到焦仲卿的父亲,在那样的男权社会中,焦仲卿是母亲的依靠。凭空多出了一个刘兰芝,两个人感情还非常好,这样焦仲卿的母亲心里或多或少有些失衡。
诗歌的开头是一大段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对话“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这本是小夫妻久别之后诉的相思。而后边那句“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刘兰芝真的是想让焦仲卿回焦母遣送自己回娘家吗?恐怕不是吧,结合后文两人各自立下的誓言,这顶多是小女儿态的一种撒娇而已,向焦仲卿表明他出门在外的日子,自己在家也不易。
然而焦仲卿这个人没有担当,本来母亲就对妻子有些莫须有的微妙的不满,他听完妻子的诉说之后,哄哄刘兰芝即可,他却冲动地去找母亲说理,完全站在了妻子一边,质问母亲“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激怒了焦母,焦仲卿一再强调的和刘兰芝感情好,触犯了焦母家长的尊严。
在焦母看来,多年的母子之情,要让位于他们的夫妻之情,他把刘兰芝放在第一位,把母亲往后放。这怎么可以,他把对儿子的恼怒,迁移到刘兰芝身上,母子矛盾的升级,牺牲掉了刘兰芝。焦仲卿没有担当,惹恼了母亲,却只能以妥协来收场。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刘兰芝因为有个性,有想法,有主见,不任人摆布,才导致了被遣回家。
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心思想:故事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基本结构与中心思想
托物起兴:(第1段)
开端:兰芝自遣(第2段)
发展:夫妻誓别(3~12段)
兰芝抗婚:(13~21段)
高潮:双双殉情(22~31段)
尾声:告诫后人(第32段)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首次出现于《玉台新咏》。这首叙事诗共356句,3565个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结构紧凑完整,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汉乐府民歌的杰作。“五四”以来,被改编成各种剧本,搬上舞台。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主要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刘兰芝一边,表现出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这是难能可贵的。
我认为是刘兰芝的地位有一些卑微,导致焦母从一开始对兰芝的印象就不好,之后一直在刁难兰芝,最后遗弃了她
至于不会生育的问题,应该不会,因为当焦仲卿提出要自杀时,焦母没有过分地紧张,如果真是急于想要后代,应该会精神高度紧绷的,那个时代不是独生子,一个儿子的媳妇不能生育也不会有什么大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