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礼教主要存在于男女双方父母对男女的影响之中,是惨剧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作者无名氏。
焦、刘二人的悲剧有两个层面,其一是婚姻悲剧,其二是生命悲剧。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是焦母与刘兰芝之间的矛盾,这是平常的婆媳矛盾。
其二是焦、刘二人的生命悲剧,应该说这一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刘兄“逼”嫁,根本的诱因是焦仲卿性格中的“叛逆”。所以“逼”嫁。这种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加速了焦、刘二人的生命悲剧,然而这决不是刘兄的本意。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
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孔雀东南飞》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扩展资料:
诗中的矛盾冲突在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展开。这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仲卿求母一段,是第一次冲突,刻画了焦母的专横和仲卿的软弱。兰芝辞婆一段,是第二次冲突,反映了焦母的无情和兰芝的斗争。
兰芝拒婚,是第三次冲突,在兰芝与其兄之间展开,突出了兰芝富贵不能*的坚贞品格及其兄的卑鄙。仲卿别母一段,写出了阿母的顽固与仲卿的守约。这四次冲突,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双双殉情。特别是主角兰芝,她的坚决抗争,影响与决定了仲卿的态度与斗争。
兰芝与仲卿的感情纠葛是在上述矛盾冲突的基础上展开的。第一段兰芝的诉苦,表现了她对仲卿的信赖,也交代了矛盾冲突的背景。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的话别,反映了仲卿的不舍、兰芝的温情。
第二次冲突兰芝辞婆后,仲卿的送别,充分抒写了他们夫妇之间的真挚感情。第三次冲突兰芝拒婚一段,仲卿的怨怼,兰芝的表白,他们之间的诀别,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由此可见,上述两条线索,有主有从,互为因果,交替发展,完整紧凑地完成了故事的叙述、人物命运的交代。
——《孔雀东南飞》
看过文章之后,觉得焦母休兰芝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焦母与兰芝性格不合,焦母觉得兰芝不懂礼节,不听她差遣,而兰芝觉得这个婆婆难侍俸,自己干活很卖力却不讨婆婆的好。从文中看来,其实兰芝实在是一个好媳妇儿,爱自己的老公,知书达礼,又能干家务活,人还长的漂亮,但不同的人眼光是不一样的,在婆婆的眼里,只有那个贤女秦罗敷,而眼前这个儿媳妇即“无礼节”又“举动专由”,配不上自己当府吏的儿子。由于不喜欢,婆婆对兰芝自然也不可能亲切和关心,甚至冷言相加,在儿媳妇看来,这个婆婆当然就是难以侍候了,所以媳妇也不会对婆婆贴身相侍了,在婆婆看来不就是无礼节和举动专由吗。
其实婆媳关系本来就不是很好相处的,当今年代,婆媳矛盾也是非常常见的事,如果在现代,发生这种事情也许就不是焦母休兰芝了,要不就是媳妇对婆婆不好,让婆婆难受,要不就是最后导致夫妻不和,产生其他问题。但是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之下,婆婆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儿媳妇对婆婆的意见多半是不敢表露出来的,充其量就是对婆婆没有那么热心,而婆婆如果对儿媳不满,就可以让儿子一纸休书将儿媳休掉。也许正是婆婆有这样的地位在此,所以才会如此专横,才会不顾儿子的感受执意要休掉儿媳。
看古论今,真不知是古代的婆婆幸呢,还是现在的媳妇快呢,总之,一旦地位不对等,就是一方的不幸,真希望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也不管是婆婆还是儿媳,大家都互敬互爱,只有这样家庭才会幸福,爱情才会圆满。
我个人认为是因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感情太好了,焦仲卿自幼丧父,是由焦母一手拉扯大的,当焦母看见儿子和媳妇感情很好,感觉自己被冷落了,便认为是媳妇不好,把儿子的关心全抢去了。其实在封建社会是不主张夫妻相亲相爱到如胶似漆的,对女人就有七出,三从四德等严苛的要求,夫妻间的关系更崇尚相敬如宾,举案齐眉。陆游和表妹唐婉就是典型的例子。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后,陆母认为唐婉把儿子的前程耽误殆尽,遂命陆游休了唐婉。陆游曾另筑别院安置唐婉,其母察觉后,命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唐婉而后由家人作主嫁给了皇家后裔同郡士人赵士程。后来有了那首著名的词《钗头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